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
2024年陋室铭教案一等奖

2024年陋室铭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陋室铭》,该文出自《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作者刘禹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四章“古代散文”中的第三节“唐宋八大家”,详细内容为对《陋室铭》的解读、分析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陋室铭》的背景,掌握其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使其能够熟练翻译和解读文言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如对仗、排比、设问等。
教学重点:《陋室铭》的文学价值,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全唐文》选读、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陋室图片,引发学生对陋室话题的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刘禹锡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 文本解读:带领学生朗读《陋室铭》,逐句解读和分析文章内容。
4. 例题讲解: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描写陋室的文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分享各自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文章《陋室铭》2. 作者:刘禹锡3.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4. 修辞手法:对仗、排比、设问5. 主题思想:安贫乐道、志存高远七、作业设计2. 答案:(1)翻译:《陋室铭》全文翻译。
(2)主题思想:文章表达了作者刘禹锡安贫乐道、志存高远的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全唐文》其他篇章,了解唐代散文的风格特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章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了解唐代散文的风格特点。
一、教学难点:文章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陋室铭》作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
《陋室铭》一等奖教学设计4篇

《陋室铭》一等奖教学设计篇4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二、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背诵并默写课文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3分钟)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
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
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
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1、听示范朗读。
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2、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
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
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
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
(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描写陋室环境清幽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1、《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教学过程】一、导入,并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二、学习课文(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1、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
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4、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3、与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明确:鸿儒,无白丁(雅)4、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5、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7、“鸿儒”可否换成“群儒”?不能。
“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1、“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2、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明确:不能。
因为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

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篇一:公开课教案《陋室铭》】《陋室铭》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阅读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
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
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
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多媒体显示)写作背景: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一、教案背景和目标教案背景: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教育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如何设计一份有趣、互动性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案,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通过设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并通过评选出一等奖的方式来激励和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和流程安排教学内容:本教案的教学内容是《陋室铭》。
《陋室铭》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刘义庆的作品,是一篇以描述陋室的简陋环境为主题的散文。
通过阅读《陋室铭》,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朴素生活的热爱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从而思考什么是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流程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引用一句与《陋室铭》相关的名言或谚语,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2. 预习(15分钟)让学生预习《陋室铭》,并提前思考一些问题,如:作者对陋室的态度是什么?我们如何理解陋室的价值?等等。
3.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意见交流和辩论。
4. 观摩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学生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组内的讨论成果。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和意见,并进行互动交流。
5. 教师点评和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和交流进行点评,总结学生的观点和见解,引导学生对《陋室铭》的深入思考。
6. 评选一等奖(10分钟)制定评选一等奖的评分标准,并邀请学生进行投票,选出一等奖获得者。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2. 观摩展示法:通过学生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拓宽思维和视野。
教学手段:1. PPT展示:通过PPT展示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观点,便于学生展示和交流。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陋室铭》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文章的朗读、生字词学习、文章分析及主旨讲解。
具体章节内容为:1. 朗读《陋室铭》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习生字词:陋、德、馨、苔、痕、青、痕、素、琴、棋、书、画。
3. 分析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4. 讲解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身处陋室,却以德行为重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朗读《陋室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了解其用法,提高语文素养。
3. 学会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4. 领悟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结构分析,理解作者以德行为重的品质。
2. 教学重点:朗读与生字词学习,文章主旨讲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位身处陋室,却以德行为重的人物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全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注意朗读节奏和语气。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字典查找字词意思,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5. 讲解文章主旨,联系实际生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一篇类似的文言文,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陋室铭生字词:陋、德、馨、苔、痕、青、痕、素、琴、棋、书、画文章结构:起、承、转、合修辞手法:对比、排比、对偶主旨:以德行为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七、作业设计答案:略2. 课后思考题:结合本节课所学,谈谈你对“以德行为重”的理解。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难点是否讲解到位?2. 学生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是否掌握了文章内容,是否理解了文章主旨?3.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颜氏家训》等古代家庭教育作品,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2024年《陋室铭》教案一等奖

2024年《陋室铭》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陋室铭》一篇。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的朗读、生字词的学习、句子的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探讨等。
重点章节为全文,详细内容涉及作者刘禹锡的身世背景、陋室的特点、文章所表达的深远意境。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陋室铭》。
2.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能够翻译关键句子。
3.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高洁品质和淡泊名利的胸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作者情感的表达。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句子的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刘禹锡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文章背景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技巧,体会文章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主查找字典,学习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
4. 句子翻译:教师选取关键句子进行翻译,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5. 分析文章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6.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所表达的淡泊名利、高洁品质等思想。
7.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陋室”的理解和感悟。
8.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答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9.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陋室铭》2. 作者:刘禹锡3. 生字词:若干4. 句子翻译:关键句子5.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6. 主题思想:淡泊名利、高洁品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陋室”的理解和感悟。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4版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

15
学生朗读与背诵指导
教师先范读,学生自 由朗读,确保读音准 确,注意停顿和重音。
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提高背诵效率。
2024/1/27
学生自由背诵,教师 抽查背诵情况,并给 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16
小组讨论与分享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陋室铭》的主 题、写作手法、艺术特色等问题。
《陋室铭》是唐朝刘禹锡所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的 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该文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采用压韵和韵律感极强的写作方式, 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让人回味无穷。
《陋室铭》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024/1/27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进行“陋室铭知识竞赛”,通 过抢答问题的形式,检验学生 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18
PART 05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
REPORTING
2024/1/27
19
相关文化背景介绍
2024/1/27
陋室铭的创作背景
01
介绍刘禹锡创作陋室铭的历史背景,包括时代背景、个人经历
等。
古代文人雅士的居住观念
02
阐述古代文人雅士对于居住环境的追求和理念,如崇尚自然、
价值意义
《陋室铭》所传达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物 质享受而忽视精神追求的现象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要关注内心世界的修养 和品德的提升,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同时,《陋室铭》也是古代汉语中的经典篇章
之一,对于学习古代汉语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4
PART 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篇一:公开课教案《陋室铭》】《陋室铭》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阅读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
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
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
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多媒体显示)写作背景: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读书作文。
策知县气的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就强迫刘禹锡一连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的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
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4、简介“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二、初读课文。
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去掉标点)三、译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三、再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1、要求: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2、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多媒体展示),先小声自读,再请同学朗读。
3、注意句式特点(整齐、上口,骈句,结构相似,字数相同。
对偶)4、齐读课文,说说对“陋室”总的印象。
(陋室不陋)5、陋室为何不陋?用文中的话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最关键的是哪两个字?(德馨)四、品读课文。
1、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怎样表现的?(用文中的话回答)(苔------劳形)(分析:德在何处:中国文人中“君子”所秉持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
馨在哪里: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运用比兴手法。
)2、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不多。
“苔-----青”)3、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鸿儒)4、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人,以显示自己的“德馨”)5、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讲述: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反面的描写;既有实写,又有虚写。
正面描写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这是写实,表现了从容、恬淡的生活。
反面描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是虚写,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景、友、趣)讲述: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呢?五、悟读课文。
1、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2、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4、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其意不言自明。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一句?(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以古代圣贤自比。
)(照应“惟吾德馨”)6、由此看来最后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7、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什么?(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六、诵读全文,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拓展延伸:1、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萧湘馆”“ 秋爽斋”等,而作者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
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2、课堂交流。
【篇二:陋室铭公开课教案】陋室铭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2.按节奏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寓的理想追求。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上课前先请大家做一个选择题。
现在你的眼前有两栋房子:一个是富丽堂皇的大房子,一间是茅草屋。
你想要住哪里?(生:大房子)如果住进豪华别墅的代价是讨好你厌恶的人,甚至违背良心做坏事;而住在茅草屋,你满眼是杨柳青青的美景,与三五知己好友交谈甚欢呢?你又会如何选择?恭喜很多同学的选择,正是刘禹锡的做法。
(引导看图)瞧!他正在陋室里自得其乐呢!(师板书课题:陋室铭)2.介绍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世称“诗豪”。
(三)初读课文1.出示生词(指两名学生上黑板写,其余书上铅笔标注)2.按节奏,朗读课文3.小组讨论:字句理解、翻译[提示]名:出名;斯:这;是:表判断;唯:只有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成语:目不识丁)劳:使...身体劳累;何陋之有?(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四)理解主要内容1.解题:课题“陋室铭”是什么意思?(生:简陋的屋子)介绍文体“铭”: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
(称颂功德的文字一般可在钟鼎或石碑上,如:逝者墓前会有?墓志铭我们熟悉的,写在书桌右侧的激励文字是?座右铭)2.“陋室铭”,刘禹锡想要借这陋室,让自己铭记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
(自由读文章4-7句,批注:陋室有何特点?)同桌讨论,并汇报,师板书:环境清幽陋室:交友儒雅生活高雅[过渡]“陋室不简陋”的原因何在?(文中找出主旨句)3.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下,刘禹锡也能自得其乐,他究竟有怎样的生活态度?(1)介绍写作背景:刘禹锡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当权。
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和州知县看他是从朝廷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他。
半年中,强迫他搬了三次家,一次面积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
(2)师生分角色扮演和州令、刘禹锡出示:问: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刘:“苔痕上皆绿,草色入帘青。
”这是多么清幽雅致,真么能说陋呢?问: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刘:问:你既没有丝竹,有没有案牍,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刘:(1.生自读思考;2.师问生齐声答)(3)由此可见,刘禹锡是个什么样的人?生小组讨论,汇报:情趣高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五)探究写法[过渡]了解到刘禹锡的“陋室”给寄寓的志趣,我们再来探究一下:文章是怎么写的?1.抓住具体语句,小组讨论:(1)刘禹锡借“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志趣,这种写法是什么?(2)写与陋室无关的内容,有何作用?教师引导:刘禹锡借“陋室不陋”,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是什么写法?按开头两句的格式,修改第三句,介绍“比兴”手法,找出比喻的本体、喻体(六)布置作业1.借某种植物、动物或者昆虫的特征,给自己你一则情趣高雅的座右铭。
(如:梅兰竹菊、蚂蚁、萤火虫......)范例:每个人都是昆虫,而我是一只萤火虫。
疾风知劲草,让风来得更猛烈些吧!附:板书陋室铭(刘禹锡)陋室德馨环境清幽交友儒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生活高雅【篇三:陋室铭公开课教案】陋室铭公开课教案一.导入我先给大家读一篇讽刺机关科室工作人员逢迎拍马,庸碌无为的文章,文题是《科室铭》才不在高,应付就行。
学不在深,奉承则灵。
斯是科室,唯吾聪明。
庸俗当有趣,流言作笑柄。
谈笑无边际,往来有后门。
可以打毛衣,练气功。
无书生之乱耳,无国事之劳神。
调资不落后,级别很快升,有人云:“乐在其中”谁知道这篇极具讽刺意味的《科室铭》是仿拟那篇文章写的?《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因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而脍炙人口,传诵不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质兼美的佳作《陋室铭》二、解题并介绍作者陋室什么意思?什么是铭?(指名读注解后补充)铭文的特点是: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含蓄,一般押韵,属于韵文类。
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居室作得室铭。
用以自勉自慰。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指名交流查阅资料。
三、指名学生总结学习古文从哪几方面入手?(1)扫清文字障碍(读准字音)(2)学会断句(不读破句)(3)疏通文意(从字词句入手)(4)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5)学习文章的创作手法。
四、检查预习1.你预习时扫清了哪些文字障碍?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室、吾、馨、儒、牍2.指名学生划分朗读节奏按音节划分,四字句节奏一般是:(2 /2)谁能举个例子?四字句有没有不是(2 /2)节奏的?(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1/2/1)五字句按音节划分节奏大多是(2/1/2)举例。
也有(2/2/1的),举例。
注意:对偶句上下节奏要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