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与人生论文
佛教精神的现实人生意义

要的是“完成”这个过程,只要你经历了这个过程, 来破除这些执着“空”的消极断见。性空要求众生解
你必然会有所得。随缘处事的人生态度,给众生在这 除各种身心束缚、获得解脱和自在,获得一种玄妙的
繁忙的名利场中,给予了一片片刻清闲的绿洲。在此 涅槃境界。但佛教仍然不舍世间,他的立足点仍是人
绿洲之上,放松身心,静心体悟,找回本心,识得自 间社会,致力于众生的解脱,救众生于生死苦海,我
的是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若能得到所求,便为吾之 大可不必执着于某一物。表面物的“有”之存在,往
所喜,若不得亦无忧,让苦乐得失皆随缘。
往依赖于众多物而存在,此有无自性,因此万有皆无
若心随缘,在面对各种社会相,我们便多了一 恒常之理,人生无常便是常,若众生执着于这些无恒
份豁达的心态,即使在喧嚣的外在环境中,依然能保 之有,便会陷入永无休止的追逐这“有”,把“有”
文艺探究 WEN YI TAN JIU
佛教精神的现实人生意义
吴 菲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 6 世纪的古印度,是世界上 是缘起论,佛教认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此
三大宗教之一。在佛教经典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人生 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哲理,它企图通过唤起人内心的自觉,将人们从苦痛 宇宙的万事万物皆由缘所起。“涅盘”,亦称寂灭、
持恬静、冷静。同时,我们也应注意,佛家所谓的随 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欲将万物据为己有,哪里
缘,并不是消极处事亦不是避事,特别是中国的佛家, 知道他所追逐的仅为无恒的有。不懂得“空”的人生
它依然是建立在现实人生之上的,它要求的是一种以 是一种贪欲的人生,一个人若将“有”看得太重,便
“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情”。在现实中,努力做好 会贪得无厌,以至欲壑难填,人永远填平不了欲望的
佛教与人生

佛教与人生我们的一生或多或少都与佛有关联,从小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要做好事,做好孩子,其实我觉得这就是佛所说的善了。
从我们出生,父母都希望我们可以善待一切事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这个道理了。
我们的人生莫过于做的事是对的起自己的心,对的起良心。
佛所说的禅定,在我的理解之中,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对于生活,我们应当感激,不论是逆境还是顺境。
我们所感激的不仅仅是与自己有关的任何事物,而是一切事物。
心中有佛,见的是光明,说的是善良。
心中有魔,见的是黑暗,说的是邪恶。
说人是非者,本是是非人。
每个人用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态度,思考所遭遇的情境,判断别人的作为。
每个人的心灵,就像是一面镜子,在自己的心中反射出自己眼中的花花世界。
这就需要我们有禅定了,要有定立,对于世界的一切都应合理看待,不能有苛刻的企盼。
当然能做到真正心无杂念的毕竟是少数人,但我们可以做到心中有佛,怀有善良的心,让自己的心安然。
很多时候我们拼命地在追求,可到最后我们什么也没得到,身心俱累,我们会抱怨。
其实世界上的一切东西,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再怎么去追求,都不会变成自己的,强扭的瓜不甜。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瞬息万变的。
就像苏轼说的,“盖将自其变者而为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为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万物变化无常,沧海桑田,过多的追求,伤害的是自己。
唯有淡定的生活追求,才是我们生活的真谛。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聪明的头脑,当然还希望有金钱。
但我们是否都会有呢,这就是个问题。
佛说种恶得恶,种善得善,所以我们要多做好事,即从小父母和我们所说的。
佛教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它虽然是深奥的,但同时也是简单的,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
用佛法来刨析人生(上)

用佛法来剖析人生(上)世界是个大舞台,而人类生活在这大舞台的范围内,既是这大舞台上的演员,同时又是这大舞台下的觐众。
不是吗?我们每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一边儿在演戏,一边儿在看人家演戏吗?而戏剧的演出,有时悲哀,有时欢乐,忽焉离开,忽焉会合,情节的更变,时时不同。
同样的,人生对于做人的态度与处世的见解,也是因人而异,并不一致。
例如:第一、有些人所处的环境恶劣,遭遇坎坷,因之以为这现实的世界是污浊的,社会是龌龊的,人生是痛苦的!而且认定这些污浊、龌龊的痛苦,都是固定而不能改善的。
所以,他向现实的环境低头。
第二、有些人所过的生活优裕,环境舒适,因之感到这现实的世界是美满的,社会是良善的,人生是快乐的!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过着放荡纵乐,花酒麻雀的生活。
第三、有些人以为人生的苦乐,环境的良寙,都是命运注定的。
而主宰我们命运的权力,又是操在现实世界以外的神手中,因此必须求神。
第四、有些人认为人生的痛苦,社会的恶劣,都是由于我们身外的一种势力所造成的。
所以欲求改善,必须向其斗争,极力斗争,不断斗争。
第五、有些人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也不悲观,也不乐观,但是痛苦时,却伤心的如丧考妣;快乐时又欢喜的得意忘形。
他不求神,但是事情不能解决时,却遇庙便投,见神就拜;他不斗争,但是有机可投时,却又摇旗呐喊,自命前进份子。
以上五种人,对于人生的见解,从佛法的观点说,都有偏差,都与事实不符,所以也都不足为训。
为什么?第一种向现实痛苦的环境低头,是悲观厌世的人生观。
这种人一旦走投无路,他会想到自杀。
第二种‘今朝有酒今朝醉’,是醉生梦死的人生观。
他对世界不谋改善,对人生不求进步。
第三种相信命运操在神的手中,是求哀乞怜的人生观。
他对现实的社会人生,没有自力更生的勇气。
第四种要向身外的势力斗争,是盲目冲动的人生观。
虽有勇气,但因认识错误,行为不当,势将加剧社会人生的痛苦。
第五种不悲不乐,又悲又乐,这也不像,那也不是,没有定型,无以名之,就叫做颟顸笼统的人生观。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佛教系的人生态度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佛教系的人生态度自己整理的高考优秀作文范文:佛教系的人生态度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第一条】高考优秀作文范文佛教青年的原则是:无论你想要什么,都无所谓。
这个看似懈怠的宣言,其实并不是完全不正确,而是近代迅速凝聚的真理。
简单总结,就是“世界冷,心情凉。
”现实中风霜剑严格的互相逼着,我的心从来不动。
当然,佛教精神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众所周知,苏轼是一位佛教诗人。
乌台诗案让他苦得四面八方,让他像孤草一样飘泊。
但孤草有其自尊,苏轼旺盛的内心敢于对命运说不。
“风雨无阻”这句话显示了他的豁达和大度。
这是特殊的“没关系”。
就是这个“没关系”。
让我们知道命运让苏轼臣服,但苏轼比命运更强大!苏轼的乐观豁达。
然后几百年后,宋金兵的铁骑把江山变成了鸡毛。
南宋朝廷生活在日本金兵的阴影下,却诞生了真正的斗士和精神将军!他是辛弃疾,那个时代最响亮的音符。
他被批评了,没地方住。
一枝假箭很难防住,同事们的冷嘲热讽似乎想击溃他的信仰。
但辛弃疾说:“没关系!”他说:“青山遮不住,毕竟往东。
”他知道永不放弃是他全身的追求,被人嘲讽排挤都无所谓!辛弃疾坚韧有耐心不要紧。
后人欣赏苏信,称他们为自由派的大佬,其实是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和渗透。
他们心中的“无所谓”这个词一直延续到今天,一直激励着我们去追求自己的内心。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在波澜起伏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甚至不敢说无所谓。
现代所谓的“冒名顶替者情结”就体现了这一点。
有“假情结”的人总是担心自己的成绩是假的,担心别人的评价和眼光,时刻处于恐惧之中。
这是佛教精神缺失的恶果。
当一个人学会以佛家的态度对待一切时,他就不再介意别人的欣赏或轻视,不管他是在地狱还是天堂。
当然,佛教的这种精神强调的是“无所谓”,并不代表你失去了原则的底线,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棱角。
相反,没关系。
没关系。
没有什么是胆怯和犹豫的。
只有这种冷漠才是社会最需要的。
想起古代寒山问题“世人辱我,轻我,轻我,笑我。
佛曰人生作文

佛曰人生作文佛曰人生作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佛曰人生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题记曾一度懵懂走过了多少轻狂的岁月,也曾在灯火阑珊之处独钓孤舟,终究是我不懂。
过去的风景已不再属于我,佛曰人生,心灵在佛法中升华。
默念着……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
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是啊,人生在世未免会有苦难,何苦去埋怨?何不坦然面对?遵循本心,意义和价值终究会明白的。
何苦纠缠?学着佛陀拿一朵花细细闻,是否看到了笑容?明白了,拈花一笑,灵魂的旅途。
仿佛置身其中,无比宁静,像空旷的山林缥缈无际。
脱离轮回,这是何等的境界。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这也许只是一个理想,却诠释了六道众生的理念。
人是有凡心有欲望的,要做到这一点可能很难。
万恶出于心,若心净了便可抛除邪念除去邪淫,不随生死相续。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由此看来人活一辈子并不容易。
人生在世间时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暗藏危险或者诱惑。
唯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静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才能规避风险,抵制诱惑。
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佛教教义的核心是:人生一切皆苦,而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
消除人的欲望便可避免苦的因果。
《悟性论》中这样说:“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
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
浅谈佛教的禅学人生

浅谈佛教的禅学人生禅宗是中国佛教诸宗中影响最大的宗派,禅宗是佛教和中国文化相结合衍生出来的产物。
禅并不是神秘的,只存在于天上,而是人间的禅。
禅宗主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从根本上来说,修行就是修心。
但是不管我们信佛有多虔诚,都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群,不能脱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否则我们的信仰就悬在半空中没地方落实了。
因此禅,不是要我们放弃责任,出家以求解脱。
“禅”的实质是体验人生,贴近人生的,它无非是要使人类的思想贴近真理,行为始于道德。
它侧重于个体的净化,并不是要我们逃避现实,远离尘世,厌恶人生,而是热爱人生,贴近生活。
一个人生在俗世,勇于承担,保持佛心,就是禅;即使身处闹市,只要心中宁静,就是佛。
人生如蝉,禅如人生。
读禅可以开启心智,体验豁达之生活态度。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是禅宗的精髓,这里的“色”指的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即是指物质的表象。
禅宗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就是清净的,只是由于长期受“尘埃”的污染,尘垢积累太多,故而掩盖了人的“本心”,使人看不清甚至看不见心的“本来面目”。
这里的“尘埃”是指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人的各种欲望以及理性、逻辑等义理的障蔽。
禅学认为人类总是生活在愁苦之中,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太庞大了,永远也填不满,因此我们永远都处于饥渴、焦灼的状态。
感觉到累,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抛弃欲望呢?欲望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没有了欲望就没有了动力,如死水般毫无生气。
然而,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很好的运用自己的欲望,而不能被它所控制。
成功与失败之间最大的区别,往往不是智商和能力的差别,而是韧性与耐心的差别,是内心克制程度的差别。
有些人,一生热衷于金钱,还有名声、各种物质利益,甚至情色。
而且欲求未满,他们没有得到的时候想得到,得到了还想要更多。
为了这些东西,他们不惜抛却尊严、人性,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今,某某高官落马了,某某官员被双规等等类型的消息占据报纸的头版头条,原本很多百姓眼里的好官,直到暴露了,人们才发现其真正的面目。
佛家人生感言论文

自古以来,佛家思想便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智慧,影响着无数人的心灵。
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旅途中,佛家思想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让我们在困惑、痛苦、喜悦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本文将从佛家思想的角度,谈谈我对人生的感悟。
一、缘起缘灭,人生如梦佛家认为,世间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有因必有果,因果循环,终无了时。
人生如梦,缘起缘灭,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在这个世间,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无法掌控命运,只能顺应自然。
因此,在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时,我们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执着于世间万物,不追求虚幻的荣华富贵,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1. 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名利所累,陷入无尽的烦恼。
佛家告诉我们,名利如浮云,终究会消散。
只有放下名利,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
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我们要学会在名利面前保持冷静,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人生的得失。
2. 珍惜当下,活在当下人生短暂,时光荏苒。
佛家教导我们要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因为过去已逝,未来尚未到来,只有现在才是我们真正拥有的。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静下心来,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珍惜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时光。
二、慈悲为怀,关爱他人佛家强调慈悲为怀,关爱他人。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宽容、理解、关爱他人,用自己的善行去感染周围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1. 慈悲为怀,化解矛盾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
佛家教导我们要学会宽容、理解,以慈悲为怀去化解矛盾。
当我们面对他人的过错时,要学会原谅,用爱心去包容。
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减少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
2. 关爱他人,传递温暖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温暖。
当我们看到他人遇到困难时,要伸出援手,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
正如《心经》所言:“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无所住心,不应起嗔恨心。
对于佛系的看法与感想优秀作文范文10篇

对于佛系的看法与感想优秀作文范文10篇对于佛系的看法与感想优秀作文范文一怀“佛系”之心,担民族大任朋友,你是否还抱着泡了枸杞的保温杯思考人生;你是否还刷着抖音快手调侃着他人的泡沫生活;你是否还将未完成的课业随手一推高唱着“随它去吧”?自诩“佛系青年”早已成了你不思进取的挡箭牌,而今天,我要告诉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所理解的“佛系”应是努力拼搏后的淡然宁静。
何谓佛系?应是“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默默坚守。
“敦煌女儿”樊锦诗倾尽毕生精力在偏远的边疆守护着她心中那最美的地方。
试想,在那一摞摞晦涩难懂的文献资料面前有几人能以佛家的沉静仔细研读认真记录呢?而她却能在最美好的年华放下对功名的追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沉淀自我,不与他人斗艳只求坚守好自己心中的那片净土。
我们理应怀着这颗甘于沉静默默坚守的佛系之心,为祖国的复兴大任努力拼搏。
何谓佛系?应是“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的脚踏实地。
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小哪吒唤起了国人心底对拼搏与抗争的无限感慨,而其背后的主创团队更是令世人对国产动画刮目相看。
但是又有几人曾想过他们在创作期间所经历的困难与挫折呢,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与打击,他们选择了以佛家的平常心来坦然对待,用坚忍不拔的精神与脚踏实地的努力走向了成功的殿堂。
这份在闹市中独取一静的难得心态成就了主创团队厚积薄发的辉煌。
我们理应怀着这颗甘于寂寞锲而不舍的佛系之心为祖国的复兴大任奋力拼搏。
何谓佛系?应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致远。
将千年故宫打造成新晋网红的单霁翔院长无疑是一位出色的“看门人”,在面对飞速发展的娱乐经济时,单院长却静下心来亲自走到故宫的每一个角落。
不用喊口号式的“为民服务”而是于无声处让游客感受到故宫的亲民。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单院长带着故宫一起在红墙后以佛家的宁静致远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风景线。
纵使外面人声鼎沸,这古老的宫殿也自岿然不动,于是乎,这份难得的宁静再一次令世人惊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佛与人生
【摘要】:现代社会节奏飞快,压力无处不在,人们往往来不及多想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盼望。
如何在繁芜的快生活节奏中,保持心境的豁达和明澈,可以影响到我们的人生道路,或者影响到我们人生的某一个时期,抑或是影响我们一生。
其实,我们每一个生活于时间的凡夫俗子们都有一颗明净的心,只是在世俗的尘埃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
那么,佛在哪里?净土又在何方?当我们苦思冥想扪心自问时,豁然间会发现:净佛,其实就在我们心里。
【关键词】:佛,佛法,心态,人生,价值
【正文】:世人都很关注相貌和身体的美,但是,那种美是非常短暂,十年,二十年,抑或说三十年,都不是长久地。
所谓红颜易老,青春难驻,从佛法角度来看,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
我们的一生,色身从小到大,由盛而衰,其间种种变化,就像时光的脚步,不曾停息。
所谓长生不老,所谓永葆青春,不过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梦想,因为那是在和自然规律抗争。
几千年来,多少人为驻颜有术而费尽心机,但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最大成功,不过是延缓衰老的速度罢了。
对于外在身相来说,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这种内在美就是人格的美,心灵的美,生命品质的美。
从佛法来看,内在美的至高境界就是佛菩萨。
那么,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怎样达到内在美,又是怎样理解佛法与佛菩萨呢?
一、佛与佛教
佛,既是佛陀,源于梵语的音译。
其意义是指觉者或智者,觉知各种事物的原理,而能了解分明,就想睡梦中觉醒一般,称作觉悟。
自己觉悟之后,又能使他人觉悟的,智慧圆满,功德无量,这才叫做“佛”。
悉达多太子断绝一切烦恼,悟道成佛之后,即自号为释迦牟尼佛。
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只是众多过去、现在、将来三世诸佛中的一位。
在大乘佛教的理论里,只要人能断除烦恼、悟彻心性本源,都能成佛,因此,佛不是特指释迦牟尼。
依据宋代高僧普济的《五灯会元》所列的释迦牟尼佛传的记载,佛陀生活的年代为公元前566年——前486年,他与孔夫子是同时代的人。
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就是说,身体每个部位都是圆满而无可挑剔的。
这种身相的圆满,不是靠化妆,更不是靠整形,而是由佛陀成就的无量功德所显现。
经中称之为“行百善乃得一妙相”,故名“百福庄严”。
当我们说到佛菩萨时,感觉似乎很遥远,是与现实迥异的另一个时空,事实上,佛菩萨并不是一种身份象征,而是代表悲智两种品质的圆满。
所谓智,就是解除烦恼的能力,了悟生命真相的能力;所谓悲,就是发愿帮助一切众生解除烦恼,断惑证真。
而佛教是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
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它的道德伦理思想,尤其是它的众生平等、出离家庭和超越当前社会秩序的观念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引发了不断的摩擦斗争。
佛教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决定,也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抵制和左右,从而沿着适应中国文化特点的轨迹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宣传忠孝观念的中国佛教伦理
道德学说。
1
二、佛家学说对于人生的启示
1、认清生命的本质
现前,我们的生命存在着种种缺陷,谁都不能说自己是完美的,这种缺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存在迷惑,而是存在烦恼。
这是佛陀对生命现实所作的审视和评估,结论就是——人生是苦。
施加牟尼曾对人生和宇宙作出总的解释,概要地说,就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其中的四谛便是:苦、集、灭、道。
“苦谛”是痛苦的现象。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僧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
因此,释迦牟尼认为,人生世界皆如苦海。
他的人生哲学实质上可以说是“苦”的哲学,是探寻人生痛苦现象的原因和消灭这种痛苦的学说。
可见,在人生历程中,吃苦,受苦都是重要的。
同样,人生痛苦是多方面的,如身体的生老病死,及为追求欲望而制造的烦恼。
此外,还有社会环境带来的痛苦,如怨僧会,求不得,爱别离;也有自然环境带来的痛苦,如天灾人祸,严寒酷暑。
从表面看,这些苦痛是外在的,外来的。
但事实上,所有的苦痛都根源于我们的内心,取决于我们究竟要怎样认清生命的本质,取决于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
2、正视现实
对生命本质正确的透视,找到痛苦之因,正视现实,这是我们正确对待现实的方法。
茫茫宇宙,大千世界,如若求不得苦,那么得不到的痛苦便会更加强烈。
所以,对待事物,得到固然高兴欣喜,得不到抑不要悲伤,要坦然面对。
若能以慈悲而不是对立的心看待他人,也就没什么冤家仇敌,自然不会有冤家路窄的痛苦,既能放过他人,也放过内心的自己,何乐而不为。
3、找到生存的价值
佛教认为,人生是由惑业苦组成,因为无明的东西在遮蔽我们的眼睛,以至于使我们看不清生命的真相。
如若不知何谓幸福,那么便会以苦为乐,也就与幸福背道而驰;如若不知我是谁,就会非我执我,遗患无穷;如若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就不能使生命健康发展;如若不知何为命运,就无法对未来做出正确规划;如若不知活着是为了什么,就会耽著于眼前小利而忽略生命的真正价值,或因找不到活着的正当理由而失去活着的动力。
因此,我们活着的意义即生命存在的价值,我们要为活着找到理由,一个能够说服自己支撑自己走下去的理由。
有的人活着为了自己的孩子,有的人活着为了自己的家庭,有的人活着为了自己的事业,但无论哪种理由都是生命表层的理由,经不起深入的推敲,这些理由对于某些人可能很重要,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就可有可无,又或者,他在生命的某一阶段十分的重要,但在另外阶段却毫无价值。
所以,我们需要为自己的生命找一终极答案,一个能够支撑我们继续走下去的终极答案…..
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
”佛教则认为,每个生命都具有潜在的,佛菩萨那样的高尚品质,也就是众生本具的佛性。
我们的心固然会制造烦恼,但同时我们也具有解决烦恼的能力,这一潜力是无限的。
如若不开发这一能力,我们也就将处于苦海之中,轮回江永无止境,沉沦辗转,迷失方向。
活着的意义,在于我们自身,在于我们对待事物的看法,解决问题的方法,1杨菲、李松《佛、道人生境界之我见》2009年24期第364页
开发自身潜在的能力。
我认为,在这之中,重要的是要做到将一切看空,但不是想空,更不要做空。
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唯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完成我们生命版本的升级,将生命过的尽量像我们想的那个样子……
综上所述,佛法虽告诉我们,生命中存在种种缺陷,但同时还有良性潜能,具备解脱烦恼的能力,我们也应学会自行解脱烦恼,我认为,心态是最重要的,一是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二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每个人的存在无非就是两个问题,一是观念,一是心态。
观念会制造心态,心态又会影响观念的形成。
现实生活的我们,每天会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不同的问题又会对我们产生不同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程度不是看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任何事都有无限的可能,若能拥有一好心态,正确面对,坏事亦可以变成好事,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
空性是佛教的最高理论,他告诉我们,每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的,关键就在与我们怎样看待,若从主观出发,所得之间都是主观情绪所设定的,定会有得有失,反之,若能将一切看空,调整好心态,以智慧观照一切,当下便能超然外物,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实现我们的人生意义与价值,才不枉得人身。
参考文献:王宇. 《佛陀度人》.中国物资出版社.
[美]保罗卡卢斯.《佛陀的福音》.新世界出版社
方立天《印度佛教人生理想论略说》“长白论丛”1996年04期
方立天《儒佛人生价值观之比较》“哲学动态”1990年04期
杨菲、李松《佛道人生境界之我见》“经营管理者”2009年24期
济群法师“人生佛教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