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中医药大学专升本《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专升本考试题+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考试题+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命门之水”实际上指()A、肺阴B、胃阴C、肾阴D、肝阴E、心阴正确答案:C2、脉形端直以长,挺然指下者,属()A、实脉B、弦脉C、滑脉D、洪脉E、紧脉正确答案:B3、下列不属于“五液"的是()A、泪B、涎C、涕D、汗E、尿正确答案:E4、与肾相表里的是()A、小肠B、大肠C、胃D、三焦E、膀胱正确答案:E5、“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哪一关系()A、阴阳的相互转化B、阴阳交感C、阴阳的互根互用D、阴阳的消长平衡E、阴阳的对立制约正确答案:A6、瘀血形成之后可致疼痛,其特点为()A、刺痛B、胀痛C、重痛D、掣痛E、灼痛正确答案:A7、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A、昼夜B、天地C、日月D、动静E、寒热正确答案:A8、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阳()A、收敛B、凝聚C、抑制D、滋润E、推动正确答案:E9、具有“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的六淫之邪是()A、寒邪B、风邪C、暑邪D、火邪E、湿邪正确答案:B10、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气是()A、精气B、元气D、卫气E、营气正确答案:B11、素体津亏血少者,易致邪气“从化”的规律是()A、寒化B、虚化C、燥化D、实化E、湿化正确答案:C12、胃之下口为()A、鬼门B、气门C、户门D、幽门E、阑门正确答案:D13、阴偏衰的病机所致证候是()A、虚热证B、寒热错杂证C、虚寒证D、实寒证E、实热证正确答案:A14、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阴()A、滋润B、推动C、温煦D、升散E、兴奋正确答案:A15、下列哪项指的不是女子胞()A、子脏C、胞宫D、膻中E、胞脏正确答案:D16、调节神志活动的是()A、脾B、肺C、心D、肝E、肾正确答案:D17、可见之于湿热内盛的舌苔是()A、黄腻苔B、燥黄苔C、淡黄苔D、黄滑而润的苔E、黄干苔正确答案:A18、下列属于“子病犯母”传变规律的是()A、脾病及肾B、脾病及肺C、肺病及心D、肝病及肾E、肝病及心正确答案:D19、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主要是下列哪项的作用()A、脾气B、心气C、肾气D、肝气E、肺气正确答案:A20、塞因塞用治法的适应证是()A、实中夹虚证B、真虚假实证C、虚中夹实证D、虚实并重证E、真实假虚证正确答案:B21、肝为()A、阴中之至阴B、阴中之太阴C、阳中之少阴D、阳中之太阳E、阴中之少阳正确答案:E22、“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A、阳偏衰证B、阴阳俱衰证C、阳偏盛证D、阴偏衰证E、阴偏盛证正确答案:D23、下列药物中,除了哪种味之外,其属性皆为阴()A、涩B、苦C、甘D、酸E、咸正确答案:C24、“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治法的依据是()A、肾主司二便B、膀胱贮尿排尿C、脾主运化水液D、小肠泌别清浊E、肺主通调水道正确答案:D25、以脏腑部位来划分其阴阳属性,则肝是()A、阴中之阴B、阴中之阳C、阳中之阳D、阴中之至阴E、阳中之阴正确答案:B26、具有干涩伤津特征的邪气是()A、寒邪B、风邪C、火邪D、湿邪E、燥邪正确答案:E27、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A、肺B、心C、肝D、脾E、肾正确答案:C28、下列哪项不属于“五华”()A、面B、发C、毛D、爪E、口正确答案:E29、阴偏胜形成的证候是()A、实寒证B、虚寒证C、实热证D、表证E、虚热证正确答案:A30、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并主张用药以攻邪为主的医家是()A、朱震亨B、张从正C、李杲D、钱乙E、刘完素正确答案:B31、肺的门户是()A、鼻B、皮毛C、喉D、腠理E、汗孔正确答案:C32、津液的生成与何项有关()A、心B、脾胃C、肺D、肾E、肝正确答案:B33、机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过程有赖于气的()A、固摄作用B、温煦作用C、推动作用D、气化作用E、防御作用正确答案:D34、腠理是指()A、皮肤B、肌肉和皮肤的纹理C、皮肤的纹理D、肌肉的纹理E、汗孔正确答案:B35、现存最早的药典是由哪一朝代颁行的()A、明清时期B、唐代C、宋代D、晋魏时期E、汉代正确答案:B36、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A、清除邪气B、调理阴阳C、补益正气D、补虚泻实E、泻阴损阳正确答案:B37、原病治愈后再度发作者,是()A、卒发B、徐发C、继发D、伏发E、复发正确答案:E38、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代表医家是()A、吴有性B、李杲C、朱震亨D、王清任E、张从正正确答案:E39、属于母病及子的是()A、肺病影响肝B、肺病影响心C、肺病影响肾D、脾病传肾E、肺病传脾正确答案:C40、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即是()A、阳中求阴B、补阴补阳C、阴病治阳D、阳病治阴E、阴中求阳正确答案:A41、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脾为()A、阴中之阴B、阴中之阳C、阳中之阳D、阳中之阴E、阴中之至阴正确答案:E42、血和津液生成的共同物质来源是()A、宗气B、精C、营气D、元气E、水谷精微正确答案:E43、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肺脾肾B、脾肺肾肝C、心肺脾肝D、心脾肝肾E、肺脾肾心正确答案:A44、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诸病源候论》B、《中藏经》C、《千金要方》D、《黄帝内经》E、《伤寒杂病论》正确答案:D45、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主要依赖于什么作用()A、肝主疏泄B、肾主气化C、脾主统摄D、心主血脉E、肺主宣发正确答案:E46、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A、吴有性B、刘完素C、朱震亨D、吴瑭E、薛生白正确答案:D47、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本草图经》D、《炮炙论》E、《本草纲目》正确答案:A48、脾的阴阳属性是()A、阳中之阴B、阴中之阴C、阴中之至阴D、阴中之阳E、阳中之阳正确答案:C49、胃的生理特性是()A、喜润恶燥主降B、喜燥恶湿主升C、以上都不是D、喜燥恶湿主降E、喜润恶燥主升正确答案:A50、现存最早论述药物加工的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图经》E、《本草纲目》正确答案:B51、五官中的“目”属木,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的()A、类比B、演绎C、试探D、反证E、比较正确答案:B52、在五行学说中,不属肾病诊断依据的是()A、流涎B、善恐C、易骨折D、面见黑色E、耳聋正确答案:A53、《内经》认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A、相关性B、转化性C、普遍性D、规定性E、可分性正确答案:E54、有“华盖”之称的是()A、肾B、肝C、脾D、心E、肺正确答案:E55、行于腹胸正中线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B、任脉C、足少阴肾经D、督脉E、足太阴脾经正确答案:B56、按五行生克规律,木的所不胜之子是()A、金B、土C、火D、木E、水正确答案:E57、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理病理的中心是()A、气血B、五脏C、六腑D、精E、经络正确答案:B58、已知肾属水,由于肾合膀胱,主骨,故膀胱、骨的属性亦属于水。
2016年中医考试大纲

2016年中医考试大纲2016年中医考试大纲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部分的简要介绍: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科的基石,主要包括中医哲学基础、中医生理学、中医病理学和中医病因学等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二、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考生需要掌握不同体质的诊断特点,以及如何通过四诊来综合判断病情。
三、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学科的实践部分,包括中药学、针灸学、推拿学、食疗学等。
考生需要熟悉中药的性能、功效和配伍禁忌,掌握针灸的穴位和操作方法,了解推拿的基本手法和食疗的基本原则。
四、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主要研究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掌握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以及相应的中药方剂和针灸治疗方案。
五、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涉及外科疾病的中医治疗,包括疮疡、瘰疬、骨折、脱位等。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掌握相应的中医外治技术。
六、中医妇科学中医妇科学专注于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的中医治疗。
考生需要掌握妇科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熟悉常用的中药方剂和针灸治疗方案。
七、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和儿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掌握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八、中医五官科学中医五官科学涉及眼、耳、鼻、喉、口腔等部位的疾病。
考生需要掌握五官科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以及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九、中医骨伤科学中医骨伤科学是研究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等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了解骨伤的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掌握中医骨伤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要点:1.五行的含义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五行相生与相克2.五行制化3.五行相乘与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要点: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功能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神要点: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神的生成3.人体之神的分类4.人体之神的作用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第十单元经络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要点:1.经络的基本概念2.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6.十二经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要点: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要点: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构成3.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影响体质的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要点:1.体质与发病2.体质与病因病机3.体质与诊治4.体质与养生第十二单元病因细目一:六淫要点:1.六淫的概念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宣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劳逸失度要点: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第十三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要点: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细目三:发病类型要点: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6.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细目三:精,气、血失常要点:1.精的失常2.气的失常3.血的失常4.精、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要点:1.津液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要点:1.内生“五邪”的概念2.风气内动3.寒从中生4.湿浊内生5.津伤化燥6.火热内生细目六:疾病传变要点:1.疾病传变的形式2.病性转化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2.未病先防3.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2.正治与反治3.治标与治本4.扶正与祛邪5.调整阴阳6.调理精气血津液7.三因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细目一:养生要点:1.养生的原则2.养生的方法细目二:生命的寿夭要点: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2.决定寿夭的基本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考核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考核大纲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二: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概念。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精气学说(一)精气学说的概念: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构建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
二、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概念: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交感互藏。
4.阴阳的消长。
5.阴阳的转化。
6.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三、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概念: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相生与相克;2.五行制化与胜复;3.五行相乘与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二章藏象(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
(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五时的关系: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2.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3.五脏与五志的关系; 4.五脏与五液的关系;5.五脏的外华; 6.五脏与五时的关系。
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2016年考博真题考博试卷

医学考博真题试卷
第1页 共1页
江西中医药大学பைடு நூலகம்
2016 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医基础理论 注意: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其他地方一律不给分。
一、名词解释 1. 心肾不交 2. 宗脉 3. 刚脏 4. 食复 5. 通因通用 6. 痰饮 7. 反治 8. 湿性黏滞 9. 精血同源 10. 气随血脱
二、论述题 1. 亡阴亡阳的机制?相互之间的关系? 2. 肝与脾、肝与肾的关系 3. 血液与脏腑的关系 4. 复发机理及诱因 5. 风邪的致病特点 6. 肺气肃降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1页 共1页
2016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中基一、中医基础理论考查目标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中医基础理论考点解析(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1.精气学说(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016年度江西中医药大学专升本中药学考试大纲

2016年江西中医药大学专升本《中药学》考试大纲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进展1、把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的概念。
二、熟悉以下高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集注》。
二、中药的产地、采收与炮制1、熟悉道地药材的含义。
二、了解植物药的一样采收原那么。
3、熟悉炮制的含义。
4、熟悉炮制的目的。
五、熟悉五种炮制大法。
三、中药的性能1、熟悉四气的含义。
二、把握五味及其作用。
3、把握四气五味对临床用药的意义。
4、熟悉归经的含义、理论基础五、把握归经确信的依据。
六、把握归领导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7、熟悉起落浮沉的含义、临床意义及各类药物的起落浮沉趋向。
八、把握阻碍药物起落浮沉的要紧因素。
九、把握起落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
10、把握毒药与毒性的含义及引发毒性的缘故。
四、配伍与应用1、把握配伍的目的。
二、把握药物“七情”及各类配伍关系的含义。
3、把握十八反、十九畏的内容,十九畏与相畏的区别。
4、把握怀胎用药禁忌。
五、了解服药禁忌。
六、熟悉用量的含义。
7、熟悉确信誉量的依据。
八、把握特殊的煎药方式(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
九、把握服药方式。
五、解表药1、把握解表药的含义、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及利用注意事项。
二、解表药的分类。
3、把握以下药物功效、应用: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4、熟悉以下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生姜、香薷、辛夷、藁本、苍耳子。
五、熟悉以下药物的用法:香薷、荆芥、辛夷。
六、把握以下药物的利用注意:麻黄、桂枝、香薷、苍耳子。
7、把握麻黄与桂枝、麻黄与香薷、荆芥与防风、等相似药物功用的一起点与不同点。
八、把握以下药物的功效、应用:薄荷、蝉蜕、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
九、熟悉以下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升麻、蔓荆子、淡豆豉。
10、了解以下药物的用法:葛根。
1一、把握以下药物的利用注意:薄荷、牛蒡子。
专升本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专升本《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一、绪论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熟悉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其主要思维方法。
3、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代表著作,代表医家。
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气—元论(1)掌握气—元论的基本内容①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
②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③气是自然界物质相互感应的中介。
④气化。
(2)熟悉气的基本概念。
(3)了解气—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①说明生命过程中的物质和运动性。
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④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阴阳学说(1)掌握阴阳之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关系。
(2)熟悉阴阳的基本概。
(3)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
④用于疾病的诊断。
⑤用于疾病的防治——养生防病,必适阴阳,治疗疾病,必平阴阳。
3、五行学说(1)掌握五行的特性及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①相生、相克的含义、规律、关系。
②相生、相克的异常——母子相及、乘侮规律。
(3)熟悉五材、五行的概念。
(4)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①阐明人体生理a.将人体脏腑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
b.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③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三、藏象1、概论(1)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2)掌握五脏、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特性。
(3)熟悉藏象的概念和藏象学说的特点。
(4)了解藏象学说的含义和藏象学说的形成。
2、五脏(1)心(心包络)①掌握心主血脉的含义、机理、生理作用表现。
②掌握心主神态的含义、机理、生理作用表现。
③了解心的在志、在液、在窍、其华的内容。
④熟悉心包络的含义、功能。
(2)肺①掌握肺主气的生理作用。
②掌握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的生理作用。
③掌握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江西中医药大学专升本《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一、绪论
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熟悉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其主要思维方法。
3、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代表著作,代表医家。
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气—元论
(1)掌握气—元论的基本内容
①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
②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③气是自然界物质相互感应的中介。
④气化。
(2)熟悉气的基本概念。
(3)了解气—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生命过程中的物质和运动性。
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④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阴阳学说
(1)掌握阴阳之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关系。
(2)熟悉阴阳的基本概。
(3)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
④用于疾病的诊断。
⑤用于疾病的防治——养生防病,必适阴阳,治疗疾病,必平阴阳。
3、五行学说
(1)掌握五行的特性及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
①相生、相克的含义、规律、关系。
②相生、相克的异常——母子相及、乘侮规律。
(3)熟悉五材、五行的概念。
(4)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①阐明人体生理
a.将人体脏腑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
b.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③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三、藏象
1、概论
(1)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2)掌握五脏、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特性。
(3)熟悉藏象的概念和藏象学说的特点。
(4)了解藏象学说的含义和藏象学说的形成。
2、五脏
(1)心(心包络)
①掌握心主血脉的含义、机理、生理作用表现。
②掌握心主神态的含义、机理、生理作用表现。
③了解心的在志、在液、在窍、其华的内容。
④熟悉心包络的含义、功能。
(2)肺
①掌握肺主气的生理作用。
②掌握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的生理作用。
③掌握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
④熟悉娇脏、华盖。
⑤了解肺的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其华的内容。
(3)脾
①掌握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统血的生理作用。
②掌握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的概念。
③了解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其华的内容。
(4)肝
①掌握肝主疏泄、肝主藏血的生理作用。
②了解肝的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其华的内容。
(5)肾
①掌握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的生理作用。
②掌握肾为先天之本的概念。
③了解肾的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其华的内容。
(6)命门
①了解命门的概念。
②熟悉命门的生理作用。
3、六腑
(1)掌握六腑的传化过程。
(2)掌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3)熟悉部位三焦的划分及其生理功能特点。
4、奇恒之腑
(1)掌握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了解奇恒之腑与五脏的关系。
5、脏腑之间的关系
(1)掌握心与肾、肺与肾、脾与肾、肝与肾、脾与胃之间的关系。
(2)熟悉脏与腑的表里关系。
(3)熟悉脏与腑之间的传导化物关系。
四、气、血、津、液
1、概论
熟悉气、血、津、液的的阴阳属性。
2、气
(1)掌握气的基本概念。
(2)掌握气的生成、气的生理功能。
(3)掌握元气、宗气的、营气、卫气的组成,分布及其生理功能。
(4)熟悉气的运动、基本形式。
3、血
(1)掌握血液的生成、运行及其生理功能。
(2)熟悉血的概念。
4、津液
(1)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津与液的区别。
(2)熟悉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3)了解津液的生理功能。
5、气血津液的关系
(1)掌握气与血的关系。
(2)熟悉血液与津液的关系。
(3)熟悉气与津液的关系。
五、经络
1、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1)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
(2)了解经络的概念。
2、十二经脉
(1)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2)熟悉十二经脉与脏腑的属络关系。
(3)了解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规律。
3、奇经八脉
(1)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
(2)熟悉督、任、冲、带脉的循行特点及各自的生理功能。
4、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1)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2)了解经络学说的应用。
六、病因
1、概说
(1)熟悉病因的概念及其分类。
(2)熟悉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2、外感病因
(1)掌握六气、六淫、的概念。
(2)掌握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3)掌握风、寒、暑、湿、燥、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熟悉疠气的概念及其致病特点。
(5)了解疠气流行的因素。
3、内伤病因
(1)掌握七情的致病特点。
(2)了解内伤七情的概念。
(3)了解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概念。
4、病理性病因
(1)掌握痰饮、瘀血的概念。
(2)掌握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3)了解痰饮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七、病机
1、发病机理与类型
(1)掌握发病、病机的概念。
(2)掌握正、邪的概念及发病的机理。
(3)了解发病的类型。
2、基本病机
(1)邪正盛衰
①掌握邪正盛衰的概念。
②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③了解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关系。
(2)阴阳失调
①掌握阴阳失调的病机规律:阴阳胜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阴阳已失。
②了解阴阳失调的概念。
(3)气血津液代谢失常
①掌握气的失常病机规律:气虚、气机失调。
②掌握血的失常病机规律:血虚、血瘀、血热。
③了解气血互根互用功能失常。
④了解津液代谢失常的病机规律。
3、内生五邪
(1)掌握内生五邪的概念。
(2)掌握内风的概念及常见证型。
(3)熟悉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的概念。
(4)了解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区别与联系。
八、防治原则
1、预防
(1)掌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防思想。
(2)了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具体措施。
2、治则
(1)掌握中医治病的总则。
(2)掌握正治与反治的含义、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3)掌握调整阴阳的治疗原则
①损其有余的临床应用。
②补其不足的临床应用。
(4)掌握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临床应用。
(5)了解治标与治本的含义及其临床应用。
(6)了解扶正与祛邪的含义及其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