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合集下载

10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10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10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章节一:物质的比热容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比热容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3. 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内容】1. 物质的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袋、暖气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现象。

2. 讲解物质的比热容概念,解释比热容的定义和意义。

3. 演示比热容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实例计算比热容。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章节二:物质的比热容与热量传递【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比热容与热量传递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热量传递的原理。

3. 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热容解释热量传递现象。

【教学内容】1. 物质的比热容与热量传递:物质的比热容越大,热量传递越慢。

2. 热量传递原理:热量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3. 热量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温的变化、太阳辐射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比热容与热量传递的关系。

2. 讲解物质的比热容与热量传递的关系,解释热量传递的原理。

3. 演示热量传递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热量传递现象。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比热容和热量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章节三:物质的比热容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比热容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比热容在工程、环境等领域中的应用。

3. 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热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物质的比热容在工程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汽车发动机等。

九年级《物质的比热容》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质的比热容》教案、教学设计
-深入讲解比热容的概念、物理意义和单位。
-通过图示、实例等方式,解释比热容与物质温度变化的关系。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比热容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举例、问答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比热容知识的直观感受。
-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展示完整的解题过程,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2.实践应用:
-设计一道关于比热容的生活实例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简要说明解题思路。
-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与比热容相关的现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描述。
3.拓展提高:
-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比热容在科技、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并撰写一篇简短的学习心得。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小测验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反思:
-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自主发现比热容的概念。
-利用案例分析,将比热容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回顾热量、温度等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展开:
-提问:“为什么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在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升得慢,而沙子的温度升得快?”
-通过这个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对物质性质差异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解释现象
学生查比热容表说出:水的比热是4.2J/(kg·℃),沙的比热是0.92J/(kg·℃),水的比热大于沙的比热。
白天,沙子和水吸热升温,沙子比热小,升温快,因此沙子烫,海水凉;傍晚,沙子和水放热降温,沙子比热小降温也快,因此沙子凉,海水暖。
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的应用事例,使物理走向社会,
能力
1、尝试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
情感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求知欲。
重点
“物质的比热容”科学探究的实验过程。
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引入比热的概念;指导学生运用比热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教学
方法
结合学科“四结合”,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探究性教学方法,完成本片断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
引出定义
学生试读单位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授课程序
教师组织指导
媒体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应用分析
交流与评估:
交流与评估:
由实验现象可知:比热越大,吸热升温越慢。那么,同学们是否可以解释沙子和海水温度不同的原因呢?
解释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气候特征。
解释导课图片
得出结论


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
这是物质的另外一种属性------比热容,也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定义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板书)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模板6篇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模板6篇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模板6篇为大家收集的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篇1)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复习上一课的结论,引出比热容。

第一,帮助学生构建比热容的定义、单位、符号、意义。

这个过程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基本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练习来巩固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第二,通过举出物质的质量不同,温度不同,来判断物质的比热容,即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会不会改变,总结出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第三步,通过查阅比热容表中的数据,对比水和煤油的比热容的大小,帮助学生强化水的吸热能力是最强的,建立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利用比热容来表示的。

第四步,教师讲授水不仅仅吸收热量,同样会放出热量,同一种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和放出热量的能力是相同的,让学生练习运用这样的定义来表述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这一步也要通过学生的练习来巩固教学任务。

第五步,引导学生发现水的比热容是最大的,同等条件下吸收和放出的热量都是最多的,让学生学会利用比热容,尤其是水的比热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比热容的物理现象。

最后,通过练习判断不同质量和不同变化温度下的物质吸收或者放出热量的多少,总结出计算物质吸收热量或者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练习运用公式来解答,通过板演来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我感觉第五步在实际教学中不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教师教学设计中不能充分的估计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所以在设计中害怕学生不能够分析出水的比热容在生活中的作用,用教师的活动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分析了比热容在生活中的作用。

由于估计不足,以及害怕学生活动停滞,所以仅接着教师又代替学生进行了下列的活动,即帮助学生分析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教室取暖、机器冷却、稻田对稻苗保温,并且帮助学生解释了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的原因,充分的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活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一环节上是忠实的听众。

总体上这一节课个人感觉还是成功的,大体上一直是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以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

苏科版九上物理第12章三、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苏科版九上物理第12章三、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苏科版九上物理第12章三、物质的比热容教案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Q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为物质的质量,Δt为温度变化量。

3. 比热容的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4. 常见物质的比热容数值。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重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物质样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袋的使用,引发学生对温度、热量和物质的关系的思考。

2. 讲解: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配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4. 练习: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计算物质的比热容,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热水袋的温度变化、汽车发动机的散热等。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定义。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

3. 比热容的单位:J/(kg·℃)。

4. 常见物质的比热容数值。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杯热水的比热容。

答案:假设热水质量为0.2kg,温度从100℃降低到60℃,放出的热量为Q = mcΔt = 0.2kg × 4.2J/(kg·℃) × (100℃ 60℃) = 33.6J。

因此,热水的比热容为c = Q/(mΔt) = 33.6J/(0.2kg × 40℃) = 4.2J/(kg·℃)。

八年级物理下册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质的比热容》教案【教学内容】:物质的比热容【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物质的比热容的定义及公式。

2. 了解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3. 能够计算物质的比热容。

【教学重点】:物质的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应用实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 + 学生自主学习 + 实验研究【教学过程】:一、导入(10 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热量是什么,热量传递方式有哪些?2. 了解学生对比热容的认识和理解。

二、理论讲解(40 分钟)1. 介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物质在温度变化1摄氏度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公式为:c = Q/mΔt2.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3. 比热容与物质性质的关系三、实验操作(30 分钟)1. 实验需要的材料:热容器、火柴、热水、温度计2. 操作步骤:用火柴将蜡块点燃并将其置于热容器内;测量热水温度;然后立即将热容器放入热水中,待蜡完全溶解后再次测量热水温度。

3. 计算物质的比热容四、小结讲解(10 分钟)1. 总结物质的比热容的定义及公式。

2. 回顾比热容和物质性质的关系。

3. 强调比热容的应用实例。

五、课堂练习(10 分钟)1. 计算题。

2. 理论考点题。

【教学资料】:教师板书、学生课本及作业、实验器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比热容,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同时巩固了相关知识。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讲解生动,能够深化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

总之,本节课顺利进行,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5篇)

《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5篇)

《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12.3物质的比热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过程与方法:根据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探究中能积极与他人交流探究结论,能对数据进行初步评价。

【教学重点】1、探究物质比热容2、物体温度改变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

【教学难点】1、制定探究物质比热容的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分析、评估实验结果;2、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教学准备】1、组织学生复习热量的概念、预习本节内容;2、准备好所需器材:(每实验小组)烧杯2只、温度计2支、搅拌器2个、电加热器2副、盖板2块、水、煤油、停钟(或记时秒表)1块。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什么叫热量?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吸收多少热量?2、将一壶水烧开与烧开半壶水相比,谁要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3、将一壶水烧成开水与将一壶水烧成温水相比,谁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由此可见,水在升高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也和温度升高的程度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也就越多。

将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学习物质的比热容。

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一)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1、猜想:将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谁多?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要在什么条件下比较水和炼油吸收热量的多少?(引导学生讨论:在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时候样的器材?怎样测量?记录哪些数据?(进行实验前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液体名称液体质量m/g 液体初温t1/℃ 液体末温t2/℃ 升高的温度t1- t2/℃ 通电时间t/min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按照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小组成员合作,注意操作规范。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比热容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1.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2. 理解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酒精灯等。

2.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冬天暖气片取暖,夏天用水降温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温度变化与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关系。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比热容的定义,即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3.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4. 实验演示:用实验室用具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与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关系。

5.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计算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6.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沿海地区夏季比内陆地区凉爽等。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比热容在工程中的应用,如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太阳能热水器等。

2. 探讨比热容在环境科学中的重要性,如全球气候变化、地球的能量平衡等。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热容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强调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搜集生活中的实例,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进行解释。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比热容概念和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第四章第二节《物质的比热容》
第一课时教案
濮阳市第一中学魏薇
课题:物质的比热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比热容的概念,会用比热容的知识分析、判断有关问题
2、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过程与பைடு நூலகம்法:
1、通过对比热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2、通过查比热表认识不同的物质比热一般是不同的,学习利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
利用多媒体素材引入新课
二、探究——不同物质吸热的本领是一样的吗?
实验探究,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后进行实验
三、比热容
1、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K)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该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J/(kg·℃)或J/(kg·K)
3、比热容的物理含义:(以水的比热容为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比热容的过程,使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通过比热知识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
比热容的物理含义;能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
理解比热容的含义
教学课件
比热容教学课件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课题
二、比热容
1、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该种物质的比热容
2、单位:J/(kg·℃)
3、物理含义:(以水的比热容为例)
4、对比热容的理解:
三、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哪些应用
1、吸热(或放热)多
如:用作冷却系统和暖气设备的工作物质,
2、温度升高(或降低)少
如:可以用来解释温差变化的问题
4、对比热容的理解:
四、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哪些应用
1、用作冷却系统和暖气设备的工作物质,
2、可以用来解释温差变化的问题
五、思考题(能力提高)
为什么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后会引起库区气温的较大变化?
利用三峡气候变化这种现象引入新课
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提示学生注意控制变量法在本实验中的具体应用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出结论: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是不一样的
教师给出比热容的概念及单位。
举例说明比热容的物理含义,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
教师用教学模拟课件来形象的向学生展示对比热容的两种理解
播放视频: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原因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与同学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加深对现象的本质认识
与教师一同探讨比热的有关应用
附:
板书设计:
一、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一般是不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