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18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同步练习

九年级语文下册18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同步练习

1.读一读,并给加点字注音寡助()城郭()米粟()畔之()畎亩()傅说()胶鬲()百里奚()筋骨()恒()行拂()曾益()拂士()外患()空乏()2.抄写下列词语或句子,注意正确与美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所作,_________ 经典之一。

③孟子,名_________ ,_________ 人,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再传弟子。

是战国时期的_________ 家、_________ 家和_________ 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称为“_________”,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_”。

④你能说出孟子的思想核心和政治主张吗?4.背诵课文,并按课文填空故曰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助之至,_________ 。

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

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 ,国恒亡。

然后知__________________ 。

5.注意下列句子中一词多义现象并解释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_________委而去之_________寡助之至_________以天下之所畔_________而夫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_________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于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困于心衡于虑6.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进行解释①亲戚畔之②曾益其所不能③困于心,衡于虑④入则无法家拂士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①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________ ②七里之郭③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_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⑤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______⑥生于忧患⑦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____ ⑧所以动心忍性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⑩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复习专题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二)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9.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其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都有可借鉴处。

做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文是店铺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的资料,仅供参考。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训练题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名,是战国时期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反对,主张以统一天下,本文是一篇。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得道()寡()天时()地利()人和()三里之城()郭()环()城非不高也()池()兵革()委()去()域()固()威()至()畔()顺()以()故()君子()三、翻译句子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委而去之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阅读理解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2、为什么说本文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表现?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什么?4、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哪两方面逐层论证?(用原文回答)5、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6、地利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委而去之"是指什么人?7、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第三段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之寡助练习题

得道多助失之寡助练习题

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属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A. 正义的事业得到广泛支持B. 非正义的事业受到孤立C. 个人品德高尚,朋友众多D. 个人品德低劣,朋友稀少2. 下列哪个成语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相近?A. 一呼百应B. 众志成城C. 众叛亲离D. 独木难支3. 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最能体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A. 秦始皇统一六国B. 楚汉争霸C. 唐太宗贞观之治D. 清朝康乾盛世4. 下列哪个人物最能体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精神?A. 孔子B. 孟子C. 墨子D. 韩非子5. 下列哪个观点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悖?A. 强者为尊B. 仁者见之C. 诚信为本D. 力量决定一切二、填空题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______》。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的是______与______的关系。

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体现的是一种______与______的关系。

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的是______的力量。

三、判断题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适用于政治领域。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的是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认为,只要坚持正义,就一定能得到帮助。

()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认为,只要失去道德,就一定会受到孤立。

()四、简答题1. 简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

2. 如何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体现的道德力量?3.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精神?五、论述题1. 结合实际,论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2. 如何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践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精神?六、案例分析题案例一:某企业因诚信经营,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业务量逐年增长。

案例二:某官员因贪污腐败,最终被查处,事业和生活陷入困境。

案例一: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在项目中取得了成功。

案例二:一个内部矛盾重重的团队,在项目中屡遭失败。

八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无答案)鲁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无答案)鲁教版

《孟子》两章孟子的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课文分析:1、中心论点:2、“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3.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请阅读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8-10 题。

(共8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 分)A. 三里之.城亲戚畔之.B.环.而攻之环.环相扣C.兵革之利.天时地利.D.委.而去之相委.而去9.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理解:孟子认为,在战争中,好的天气、时令等因素不如地理条件优越;而地理条件优越,又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的力量大。

所以,战争胜利的最重要条件是“人和”。

【乙】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间溪流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士兵的勇猛。

理解:孟子认为划定边疆界限,有险要的山河、强大的武力,都不能使人民安居、国家稳定。

【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理解:可见孟子期待战争,认为只要君主施行仁政,战争就一定能胜利。

10. 上文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结合下面【链接材料】,简要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西伯与纣王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4 分)【链接材料】百姓怨望①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②。

九侯有好女,入之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答:
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答:
二、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
(1委而去之(委:)(去:)
②亲戚畔之(畔:)
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
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2分)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2分)
答:含义:。

(1分)。

事例:。

(1分)。

三、[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追者反曰
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10、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2分)
初中语文课文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

(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
(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学科王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1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
1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分)
译文: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分)
译文:
24、填空:
文中的划线句属于论据。

作者从个人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的方略,最终提出了论点。

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