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语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小学低年级教师体态语的发现与思考

关于小学低年级教师体态语的发现与思考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低年级教师体态语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身体动作、表情和姿势等非语言方式传达信息和展现情感的行为。
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处于关键阶段,他们对学习、教师和课堂氛围的感知十分敏感。
教师的体态语在这一阶段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教育领域对于教师行为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关注被集中在了教师体态语上。
而针对小学低年级教师体态语的研究相对较少,这引发了研究背景的关注。
小学低年级教师体态语的影响力和潜力正在被认识和重视,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和探讨这一领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对小学低年级教师体态语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从定义、特点、重要性、影响因素、应用技巧以及与学生情绪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讨论,探索小学低年级教师体态语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并总结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探索,有望为提升小学低年级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小学低年级教师体态语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深入了解其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的重要性,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指导和方法。
通过研究体态语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和应用技巧,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理解和运用体态语,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分析体态语与学生情绪的关系,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希望通过研究小学低年级教师体态语,为教学实践和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1.3 研究意义小学低年级教师体态语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行为和情绪。
教师的体态语可以传达出积极的态度和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和情感的发展阶段,他们更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教师的体态语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因此研究和关注小学低年级教师体态语的意义重大且必要。
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的开题报告

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加深,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重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也同样重要,而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
体态语容易理解、富有表现力、可塑性强、具有普遍性等特点,是对外汉语学习者最容易掌握的非语言交际方式之一。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充分利用体态语是很有意义的。
然而,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重口语表达而轻体态语的现象较为普遍。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对于体态语的教学很少有所涉及。
这不仅制约了对外汉语学习者的全面提升,而且也导致了一些非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在交流中的不适应。
因此,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体态语的运用,将有助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增强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交融。
本文旨在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体态语的运用,并提出相应教学策略,以期对外汉语教学更有效、更有意义。
二、研究问题和目标1. 问题:(1)当前外语教学中,体态语的教学普遍存在缺陷,学习者的非语言交际能力不足。
(2)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体态语,提升学习者的交际表达能力,增强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与交融?2. 目标:(1)探究对外汉语教学中体态语的教学实践价值。
(2)分析学习者和教师对体态语的认识和应用现状。
(3)提出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体态语的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习者良好的非语言交际意识和技能。
三、文献综述体态语是指人体各个部分的动作和姿势等一类非语言符号使用的手段,是人类非语言表达的重要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具有普遍性、易于理解和标志性等特点,是跨文化交际中极具影响力的因素之一。
然而,外语教育中,教师并不重视体态语的教学,习得者也往往对体态语的使用缺乏认识,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障碍。
因此,提高学习者的体态语意识,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访谈法进行调查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研究以中泰体态语差异为例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研究以中泰体态语差异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交际在日常生活、工作乃至学术领域都变得越来越重要。
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研究,特别是以中泰体态语差异为例,分析两国在体态语方面的异同,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并探讨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运用体态语,减少误解,增进理解。
文章首先将对体态语的定义、功能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进行概述,然后重点分析中泰两国在体态语方面的差异,包括身体姿势、面部表情、手势和动作等。
接着,文章将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跨文化交际,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帮助人们在跨文化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体态语。
文章将总结研究成果,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应用中有效运用体态语,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二、中泰体态语差异概述在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作为一种非言语交流方式,具有显著的文化差异性。
本文以中泰体态语差异为例,对两国在体态语方面的不同表现进行深入分析。
在面部表情上,中国人通常注重内敛和含蓄,面部表情相对较为克制,喜怒哀乐等情绪往往不会过于夸张地表现在脸上。
而泰国人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情感,他们的面部表情通常更加丰富和夸张,喜怒哀乐一目了然。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导致误解,中国人可能觉得泰国人的表情过于夸张,而泰国人则可能觉得中国人的表情过于冷淡。
在身体动作方面,中泰两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在交流时通常保持一定的身体距离,以显示尊重和礼貌。
而泰国人则习惯保持较近的身体距离,甚至可能会触碰对方的身体以表示亲近和友好。
这种身体接触在中国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侵犯个人空间,而在泰国文化中则是正常的社交行为。
在姿势和手势上,中泰两国也有不同的表现。
中国人在站立或坐着时通常保持身体挺直,手势相对较为简洁明了。
体态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体态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语言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英语教学,人们追求的是能够真正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而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体态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体态语是指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姿势等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意思或者信息的一种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体态语是人类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直观、形象、易懂等优势。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合理的运用体态语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态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等形式,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直观的形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单词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手势、面部表情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
当教师教授单词“run”时,可以向学生展示跑步的动作,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单词的意思。
体态语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英语口语表达中,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
通过在教学中运用体态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提高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
在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感受和意思,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体态语还可以增强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在教学中运用体态语,能够使课堂更加活跃、生动。
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等形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专注于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体态语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思考和探索。
要合理运用体态语,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体态语表达。
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需要不同的体态语表达方式,教师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教师要注重体态语和语言的协调,避免造成干扰。
在运用体态语的还要保持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避免过分依赖体态语而忽略了语言本身。
浅议小学英语课堂体态语

小议小学英语课堂体态语青天中心学校汪自如一、体态语概述提到交流,我们自然会想到语言,即我们每天说的不计其数的话。
但是,除了有声语言,体态语也为我们的日常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
体态语是一种表达和交换信息的可视化(有的伴声)符号系统,它由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等构成。
或者通俗地讲,当人体动作能够传递相关信息时,这些动作有了语言的功能,就成为体态语了。
在现实生活中,体态语使用极其广泛,而且有时更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同时留给对方更大的想象空间。
心理学家得出一个有趣的公式:一条信息的表达=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人体动作。
这表明,人们获得的信息大部分来自视觉印象。
因而美国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曾十分肯定地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
”人类的体态语具有一定的共性,语言不通、地域不同、文化相异的人们可以通过体态语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有效交流。
然而,共性的体态语主要是指一些先天性动作(如欢乐之笑,痛苦之哭)和自发动作(如双臂抱胸,双腿交叉等),而更多的体态语却是后天习得的,根植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宗教环境中,从而具有了各自的民族特性,自然而然体态语的文化差异就产生了。
随之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因为体态语的差异而产生误解。
二、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研究现状一直以来关于体态语的研究都证实: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准确、适当、自然协调地运用体态语,能帮助组织教学,达到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学习情绪、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等作用。
然而,这些研究基本上只着眼于教师上课的一般性体态语,即可以应用于英语和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中,如教师要保持微笑(facial expression),及时给予学生赞许和鼓励;教师要运用眼神(eye contact)来对课堂纪律进行监控和反馈,维持课堂秩序,保证教学效果以及强调老师跟学生之间的身体距离(body distance),从身体距离上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体态语国内外研究现状

体态语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跨文化交流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在彼此了解方面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也促进了肢体语言的研究发展。
当前,肢体语言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为人类的社会沟通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
因此,肢体语言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实证研究
近几年来,中国学术界对肢体语言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有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社会心理学研究在讨论肢体语言的各个方面,比如说肢体动作对于沟通渠道的种类、肢体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等。
2、理论研究
国内也有众多,比如如何理解肢体语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者,这些研究着重于研究肢体语言对人的行为、思维、情感、意义以及社会规范的影响。
这些理论研究不仅丰富了人们对肢体语言的认识,而且也为实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1、实证研究
近年来,国外学界对肢体语言的研究也得到了持续的关注。
研究者把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肢体语言与沟通的关系、文化变化中肢体语言的变化等领域。
2、理论研究
此外,国外也有诸多综合性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运动表征理论、认知结构理论、语用理论等。
体态语研究综述

体态语研究综述作者:朱文欣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摘要:除了借助言语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和传达信息以外,人们还能运用体态语来表达感情,进行跨文化交际。
体态语是指那些能够通过姿势、动作以及面部表情来传达信息的非言语行为。
他是非语言符号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被用来传达丰富且微妙的情感或文化信息。
本文尝试从国内外两个角度概述了关于体态语的早期研究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以期能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言语行为;体态语研究一、国外研究国外对于体态语的研究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研究的是体态语的起源问题。
国际上普遍认为达尔文是“现代非言语交际研究之父”。
正是他于1872年发表的著作《人与动物关于情感的表达》引起了生物学家们对非言语行为的注意,学者们开始研究人们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的言语及非言语内涵。
但是到20世纪初,国外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完善。
(车英君,2009)到了1950s,体态语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出现了很多关于体态语的著作。
其中最出名的是Birdwhistell的Introduction to Kinesics (1952)和Hall的Silent Language (1959),这两本书被称作体态语研究的基石。
Birdwhistell首先把人类的肢体语言用英文命名为“Body Language”。
同时,研究者们试图用某种观点来假设、分析并以此来证明那些可以被观察到的行为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于是,“情景分析法”应运而生了。
这标志着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开始步入正轨。
国外关于的第二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形式和内涵。
自1960s起,体态语的研究就进入了大飞跃阶段。
在1970s许多著作开始陆续出版,很多研究结果也开始总结、融合。
自1980s起,非言语交际的研究进入了更加快速发展的阶段。
第三类是关于体态语的对比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出名的是美国是的莱克教授所著的《中国及英语国家的非言语交际对比》。
小学教师体态语言的现状调查及思考

I
二、 小学教师体态语言的运用 1 . 教师形 象方面 教师的体态语言一定 要和 自
种无 声语 言 。 体态 语言是 人在 交
2 态语 言运 用不恰 当 . 体
思考
往过程 中用来传 递信息 、表达感 }
教师在与学 生面对面 的接触 }
情、 表示态度 的非语言行 为 , 有其 l 中,有 9 %的教师有抓耳挠腮 、 I . 8 捂
和于老师打交道就显得其乐融融。 l 如果教师讲到严肃悲伤的地方 I 想, 题。
2 学内容方面 . 教
f 时却笑容灿烂 , 讲到高兴的地方时 f
教
・
.责任编辑: . . 张茂林
2 ・ 4
力 的器官 , 眼神是表达思想感情 的 I 当学生读到“ ……彤云密布” 支 l 时, 的体态语言 , 才能达到和学生心理
无声语言。教学中, 教师应该与每 : 老师完全脱离课本, 让学生跟着他 : 的和谐沟通。
一
个学生都有 目光的接触 , 这样会 l 的拍子读 , 学生读时那种专注的神 J
3学生心理方面 .
学生在课堂学 习过程 中, 当内
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 认为老 l ,让每一位 听课教师都感到惊 I 情
师在 高度 关 注他 。 当学生 回答 对 了 l 。当学 生读 到 “ 叹 ……咯 吱 ” , l 枯 燥不 能 引起 他 们 的注 意 , 学 时 因 容 当
一
来, 老师和他握手 了。一个简单的 I 江城子》是苏轼表达对亡妻悼怀 l 《 处地运用体态语言来辅助教学 , 如
动作 , 让孩子如此兴奋 , 如此难忘 ! 之情 的词作 ,表达了凄婉缠绵 、 l f 悱 一个真诚的眼神 、 一个发 自内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态语国内外研究现状
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类也曾关注过教师体态语,但真正开展是在50年代以后。
首先在美国,受体态语研究专家R.Birdwhistell等人的影响,教师体态语研究逐渐受到注重。
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教师体态语进行了零散的研究;60年代,人们对教师体态语的地位、作用等展开了一系列讨论。
如语言学家W.Rivers从外语教学的角度阐述了外语教师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其中包括教师对所教语言国家人们的举止、手势和面部表情等的了解,从而引起教育界对外语中体态语研究的高度重视,使体态语研究成为外语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
Allen & Ryan在微格教学的设计中也就运用体态语来配合言语行为进行了说明。
20世纪70、80年代是教师体态语研究的发展时期。
人们不仅进行了理论探讨,还做了一定的实证研究。
如Keith把教师体态语纳入教师行为研究的范围;由Weinstein & Smith开展了以学校为基础的非言语交际的调查;D.Child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体态语同教学的关系;Woolfolk等人就教师在教学和课堂管理中如何使用体态语进行了探讨。
一些美国学者还积极地为中小学教师开设有关体态语方面的指导课程,举办培训班来推广他们的研究成果。
在我国,受语言学研究氛围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前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很少考虑体态语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倒是毛泽东的“把‘以姿势助讲话’作为讲授法之一”的提法较常引用。
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逐渐认识到体态语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在重点介绍引进国外著述的基础上,开展教师体态语研究,并逐步使研究走向特色化。
80年代在《外国教育资料》和《外国中小学教育》等刊物上发表的一系列译文,引发了我国学者对教师体态语研究的重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从引进体态语研究著述开始转向专门研究。
90年代初,《教育评论》和《教育科学》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学者对教师体态语初步探讨的文章,代表了此后人们研究的趋向。
此后,学者们要么在著作中辟专章论述教师体态语,如《教学艺术论》(李如密,1995),要么系统的以专著形式论述教师体态语,如《教师体态语言艺术》(李振村等,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