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与智能制造居然还有个名字叫两化融合

工业40与智能制造居然还有个名字叫两化融合
工业40与智能制造居然还有个名字叫两化融合

工业4.0与智能制造居然还有个名字叫两化融合

————————————————————————————————作者: ————————————————————————————————日期:

?

工业4.0与智能制造居然还有个名字叫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一个由国家提出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从提出两化融合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但两化还没有真正融合到一起,很多地方甚至还没有做好开始融合的准备。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其经历的时间,三十多年;其发展的势头,持续增强;其未来的情形,任重道远。

一、三十年前也跨界

两化融合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从2002年提出这个口号时才有的。如果考察一下两化融合的历史进程,可以回溯到改革开放早期。大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IBM大型机、VAX小型机、阿波罗图形工作站等多种计算机进入中国,带来了一些运行在这些计算机上的机械设计、仿真软件、绘图软件、计算机软件语言,以及可以用软件语言调用的函数子程序接口和画线与渲染子程序接口,由此而有了“制造业信息化”的发端——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程序。在80年代中期机械部还推广过机电一体化技术,提倡用微电子技术改造机械设备。CAD软件和微电子属于信息技术,被设计和改造的机械属于工业化的范畴,这就构成了两化要素的最早的一种融合形式。

最初的CAD软件开发以二维绘图软件为主。当时能在阿波罗图形工作站上开发出来一套二维CAD软件的基本功能,会让人兴奋不已。笔者就是在那个时代,开始研发以二维图形裁剪为核心的交互式绘图软件系统。那个时候,能快速地画出一张符合技术要求的机械零件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发任务,零件图的图框、布图、尺寸、符号、技术要求标注等,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如果能以“二维半”(二维形状拔高后的柱状形体)的形式做出一些零件立体图,那就是很高级的开发项目了。毕竟,一张可以随意修改每一根线条的零件图,胜过几乎无法修改的手绘图纸的千百倍,这就是信息化的力量。当年机械部、国家科委等都组织了多种形

式的国家级开发项目,高校、研究所、企业都参与其中。笔者也参与了当年机械部组织的“七五”攻关项目、国家科委的计算机绘图软件、以及后来的甩图板等项目。由此,笔者跨入了“制造业信息化”这个领域,沉浸其中,一直行走至今。

跨界,在今天听起来或许很时髦,而在三十多年前干过这些项目的人都与笔者有同样的感觉和记忆:大家都是跨界的。要干这一行,首先要做的就是跨界:一大批出身于制造业的教师和技术人员,费力地啃起了软件工程、计算机曲线曲面、各种编程语言等专业课程,当然,也有部分原本学计算机的人,学习了机械设计等课程——但这一类学成者是极少数。道理很简单,出身机械制造的人,学习软件编程技术相对容易上手,只是多学了几门计算机类的工具知识课而已;而出身计算机的人想学习机械课程的难度和跨度就大多了,几乎是要换专业了。

这正是:

三十年前也跨界,软硬件加机械学。

白发徒增耗心血,多少编码不眠夜。

二、大小融合走过来

制造业就是通过资源要素做出各种产品的行业,包含了离散制造业和流程制造业,是工业化的主要目标对象。信息技术(IT)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是信息化的主体构成。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和定义:只要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有关技术(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结合起来产生应用成果,就都属于制造业信息化。开发CAD软件当然是属于制造业信息化的工作内容之一。

制造业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路径,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是两化融合的一个缩影与子集,笔者将此称为小融合。制造业信息化经历了从早期的单项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到多项技术

集成应用等,从机械装备个别零件的数字化(加入传感器、RFID、OS等),发展到大部分零部件的数字化,最后发展到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全面交汇的两化融合,笔者将之称为大融合。

制造业信息化首先从小范围融合开始,涉及到信息技术在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管理等不同专业领,大致有五条平行发展的技术路线:

1、产品研发:从二维CAD、CAM、CAPP发展到三维CAD、CAE、CAT、PDM等,让工业产品的研发有了信息化手段;

2、产品本身:从印刻条码、激光条码/二维码等发展到嵌入RFID、芯片、传感器、计算内核等,让产品本身实现数字化;

3、自动产线:从PLC、机床数控系统,到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物流等,让生产制造过程有了信息化手段;

4、企业管理:从财务软件、MRPII发展到ERP、PLM、CRM、BI、SCM、MES 等,让企业在人财物以及销售和服务的管理上有了信息化手段;

5、管理思想:从工业工程、精益生产到5S、六西格玛等,让企业可以把现代管理思想纳入到信息化系统之中。

当这五条线上的小范围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逐渐彼此交汇,融合创新,形成比较全面的解决方案,当然也形成更大范围的两化融合。

在工信部2014年发布的“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GB/T23020-2013)”中,将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其所描述的这四个阶段,与笔者实际观察到的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是基本吻合的。

真个是:

大小融合分步跨,五条路径信息化。

四个步骤可进阶,融合创新来当家。

三、影子专业三十年

制造业信息化,在政府官方、学术层面、专业分类领域,很难说是一个非常清楚的领域。政府每年都有制造业信息化的立项,但是在学术层面并没有这个专业分类,在几乎所有的专业分类中和门户网站中,往往都很难找到“制造业信息化”这个专业分类。

相信读者对此也并不陌生。如果你打算购买图书,你在图书分类中找不到“制造业信息化”;如果打算在一个门户网站注册,在选择“专业分类”时,也一定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要么你选择“计算机”专业,要么你选择“制造业”专业,根本没有“制造业信息化”这个专业分类。似乎笔者一直从事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就是一个制造业的影子专业。说它有吧,它似乎很难在约定成俗的专业分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说它没有吧,它又实实在在有一大批人在为之辛勤地奋斗着,有一大批成果在实实在在地产生并应用着。大约本世纪初,中航工业集团一飞院成功地实现“全数字化”开发飞豹战机,并且与西飞公司实现了设计制造一体化。这应该是当年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两化融合的优秀案例。

在中国,在制造业信息化这一领域奋斗的人,不少人已经走过了三十年光阴。但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制造业信息化在中国也没有类似于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那样一般光鲜靓丽的定位与展示,仍然是一个影子般的客观存在。

君不见:

影子专业三十年,工业成果多贡献。

专业分类无处寻,空留绝技一招鲜。

四、两厢阵营两拨人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电子商务兴起之后,“IT”迅速成为了一个时髦的专业术语,而这个专业,在政府部门特别是在当时的“信息产业部”的语境里,是一个真实的客观存在。从专业内容上说,IT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包含了一大批电子、通信、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技术等;但是从概念划分上说,IT又是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即它属于“信息化”,但实际上与“制造业信息化”基本上并没有什么交集。因此十多年来,“信息化”发展得越快,立项越多,“信息化”与“制造业信息化”的距离也就拉得越开。

这种尴尬的关系以很多的形式体现出来,如政府的立项、宣传的口径、行业的会议、专家的讲演等。属于“信息化”的项目,基本由信产部(工信部前身之一)组织实施;属于民用“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基本上由当时的机械部、科技部组织实施;而属于军工“制造业信息化”的项目,则由科工委(科工局前身)组织实施。2008年“工业与信息化部”成立后,对工业化中“制造业信息化”予以了重视,但是两化融合的实施效果还一时难以跟上。因为长期以来,两种信息化的两个阵营,泾渭分明,各说各话,互难融合。巨大的惯性持续至今。

笔者在三年前曾经参加了一个由某信息化组织搞的一个高端研讨会,真切地感受到这种“互难融合”:若干特邀发言专家,都在两化融合的大帽子下,高谈阔论纯IT话题,从芯片开发到操作系统,从电子商务到互联网金融,从手机软件到第四代物流,全程没有一个人是在谈论与工业化有关的“制造业信息化”。如此这般,两化融合中的“工业化”体现在哪里呢?会后,笔者跟同行专家戏称:“今天开了一个IT会议,与我等‘MIT’界人士毫无关系”——这里的MIT,当然不是麻省理工学院,而是指“制造业信息化(Manufacturing IT)”。

工业技术发展了两百多年,信息技术发展了近70年,一直彼此鲜有往来。两个领域各自有自己深厚的积累、技术的丰碑和学术的传人,各自有自己要忙的重大项目,各自有自己所建立的某种“智能”。只不过在三十多年前,以制造业信息化的名义,两大阵营轻轻地牵了根小手指,有了一个MIT,才走到了今天。但是,制造业信息化依然有一点儿找不到北了。

五、智造大潮卷两岸

上篇中已经提到,两化融合实际上已经走了很长时间的路。即使有看上去的两大阵营,即使有不少的政策引导与推动,然而融合的意向似乎并不强烈。情况一直到两年前才发生改变。

似乎是在须臾间,科技革命的新风潮,开始剧烈地漫卷开来。业界似乎意识到,新老工业体系开始交替了,工业界概念开始随风飞舞,新的术语冲击并眩晕着人们的眼球。十几年前的“鼠标+水泥”,变成了今天的“数字化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事物”,或者是“互联网+X”,亦或是“软件定义一切(SDX)”。

德国人在2013年4月发布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的报告,工业4.0石破天惊,拉响了一个巨大信号弹;而美国人在2012年发布了首份AMP 报告《获取先进制造业国内竞争优势》,在2014年10月又发布了《加速美国先进制造业》,即AMP2.0。其他西方国家也纷纷跟进。

一条工业4.0的大河,剧烈冲刷着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两岸;一波智能制造的大潮,将两岸观潮之人都卷入了大潮之中。

很多人开始认真思考这一轮以智能化为标识的新科技革命(或新工业革命)与两化融合的关系,并且快速跟进。一时间,甚至有人认为两化融合走偏了,已经过时了,跟不上现在工业4.0或智能制造的时髦了。

然而依笔者之见,中国的两化融合,不是方向不对,而是做得不够深入、不够广泛、不够彻底。即使工业4.0浪潮中,信息化也占据重要位置,只是这里的信息化,重点是以数字化信息为核心的信息化。仔细听听倡导工4的德国人在说什么:“数字化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事物”,其实这就是对两化融合的最好注解。这句话中提到的“数字化”,就是所有的软件、硬件和网络技术,而“一切事物”,如果映射到中国的两化融合进程中,大致是这样三个阶段:首先是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其次是各个产业与信息化融合,最后是全社会与信息化融合。

这正是:

一条大河波浪宽,两个阵营据两边。

科技革命波涛涌,智造卷大潮两岸。

六、大势相融天促成

近两年来,工信部主管领导开始频繁使用两个“IT”(工业技术IT,信息技术IT)的术语,开始为这条大河的两岸架设桥梁,两种IT开始相向而行,两个阵营的两拨人真正有了融合的意味。笔者欣喜地看到,前不久由“中国信息化百人会”组织召开的第23次专题研讨会上,正式启动了“智能制造研究课题”,特邀一批制造业和制造业信息化的资深专家加入。两拨人能坐到一起,对智能制造的专题共同进行专项研究,在笔者的记忆里,似乎是第一次。这既反映出业界对新工业革命视野下对智能制造的需求与共识,也反映出两个阵营的学术方向的转变,当然,其背后的逻辑是大势所趋,不融合不行了。

事实上,在新老工业体系的交替中,单纯的工业技术,单纯的IT技术,都已经难以自行其是、单打独斗了。两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其实,现在经常谈到的一个智能制造的关键使能技术——CPS(赛博物理系统),就包含了两种技术体系融合的一种具体落地形式:实体数字化,数字实体化。如果两拨人不坐到一起来研究与探讨,是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技术内涵和研发思路的。因为在CPS的语境中,作为数字虚体的C,与作为物理实体的P,已经开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系统的系统”,形成了软件定义机器功能。因此,单纯的工业技术和单纯的IT技术都已经无法独挑大梁,两拨人坐到一起并且就此开始紧密的合作是必须的,而且是紧迫的。

两化融合,必须首先是两拨人的融合,两拨人必须要坐到一起来共商未来发展大计。当然,两拨人坐到了一起,不代表自此就一定能顺利融合,因为还有长期各说各话、各行其是所带来的两种思维的惯性、两种技术的解析和两种智能的隔阂。

笔者认为,未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倒逼”两化深入融合。这是智能制造的大势所趋,是智能技术的必由之路。未来,甚至人才的培养单位——高校,也会发生必要的专业调整,例如开设CPS专业到建立CPS学院,或者干脆把制造业学科与计算机应用学科直接合并,皆有可能。

见未来:

融亦不融总得融,大势所趋天促成。

一从开始无回路,自此渐消两阵营。

七、两种智能来赋能

两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同时又是艰苦的发展目标。工业化与信息化,绝不会自动融合,亦不会自行终止,更不会一蹴而就。即使今天冒出来很多新术语,诸如

1、工业4.0、

2、智能制造、

3、大数据、

4、数字孪生、

5、CPS、

6、互联网+,等等,也不过是两化融合的深入与发展,是两化融合的具体的落地形式。这些“新生代”术语的指向,实质上都是两化融合——因为,两化融合是新工业体系总体发展的大路径,智能化是发展方向,数字孪生是形态透明技术,CPS是使能技术,互联网+是赋能

模式,大数据是使能与赋能的原料,而相对于传统的制造模式,未来的制造模式将转型升级为智能制造。

两化融合可以率先从两个领域的两种主流智能的融合开始:即源于工业领域长期积累的工业智能,与源于信息领域的人工智能,形成相互借鉴和融合。人工智能已经讨论得太多了,而关于工业智能,则可以参考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的见解:“其实任何自动化系统,不管它是生产的还是管理的,只要是自动化系统它就是智能系统。”因此,工业领域中大量使用的自动化系统,无论是用机械、自控、电子、软件等哪种技术实现的,其实都是工业智能系统。以工业智能和人工智能这两种智能技术为主体,兼顾其他智能技术(如跨界的CPS智能技术、生物智能技术等),是今后智能制造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这两种智能的融合具有引领作用:当两种智能开始真正融合的时候,与此有关的两种技术、两种思路、两拨人等等,也都会顺势都走到一起。

笔者认为,企业的工业化水平从几点零起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要逐步走向两化融合,研发与生产技术要走向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由此而奠定走向智能制造的坚实基础。每个企业的情形不同,出发点不同,实现的路径必然有所不同,但是大方向,必定是各种表现形式的、逐步升级和深化的两化融合。

正所谓:

两种智能来赋能,融合先从两智融。

集成水平渐提升,适用方能共同赢。

八、工业理论再创新

两化融合的目标远景早已确立,两化融合的奋斗路径还很漫长。时代在快速地变化,从十几年前的世纪更替到今天的新老工业体系转换,也许会有人有疑问:还要不要坚持两化融合的大方向?历史是否还需要我们继续做好这个大课题?

两化融合的目标远景不应该、也不能够被抛弃,其具体的技术内涵和相应的概念体系可做适当的重新梳理。套用一句曾经流行的名言:“工业4.0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德国工业自我革命的新理论”。在智能化的大视野里,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大环境中,这些新生代的西方工业发展理论,将推动我国的各界人士,重新重视制造业,重建中国自己的工业发展理论,也必将加速两化融合的理论嬗变与现实实践。

上个月,工信部软服司在京组织召开《面向新工业革命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研究》开题报告会,旗帜鲜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两化融合不仅要继续,而且要深入研究,要体现中国特色。这个研究课题非常有意义,是第一次把两化融合与新工业革命放在了一起进行研究。两个阵营的人马,需要冷静地深味其中含义,理清新工业革命的特点和两化融合的重点,以高度的自信和持久的恒心,完成对新工业革命的深入思考和长期实践。

可以说,两化融合举起了新工业哲学的大旗,是具有前瞻性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理论。两化融合在工业发展的大思路上,兼容了新生代的工业发展理论(如工业4.0等),但是其理论本身并不完备,其落地技术并不具体。很多相关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与补充。例如两化融合与工业革命的关系问题,与实践环节的匹配问题,与技术系统的演进周期的符合性问题,与第三产业(如制造服务化等)的集成问题,这些研究状态长期弱化,宣传口径时有调整的问题,都需要进行超越体制的、官方与民间智库相结合的综合研究。

从传统的工业经济理论到新的工业发展理论,从传统的工业技术哲学到新的工业技术哲学,两化融合已经开始由低拔高,与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有所结合,同时也由浅入深,逐渐下沉到工业演进理论与产业融合创新路径的道路上。

有道是:

工业理论再创新,两化更待融合深。

德美经验可借鉴,赤子实践明乾坤。

九、小结

制造业信息化,实际上就是两化融合三十多年来一贯的、宝贵的一种尝试与实践。制造业信息化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两化融合的人才,支撑了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

两化融合,更难的融合在制造技术之外,牵扯到两拨人、两种思维、两种管理、两种学术等各方面的融合,也有来自工业界和来自信息界的两种智能的融合。融合的结果,将成为智能制造腾飞的助推器。

两化融合,亟需新的工业发展理论来指导。现在所有的新工业体系术语,其实质都是在为两化融合铺路架桥。对新工业发展理论的研究是我们要补的重要一课。德国、美国新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可为借鉴,而中国两化融合三十年的实践,更为此时定神深思继而以大步前行的明镜。

两化融合,始于深化改革,兴于世纪更替,盛于体系转型,必将辉煌于智能时代。

工业40与智能制造居然还有个名字叫两化融合

工业4.0与智能制造居然还有个名字叫两化融合

————————————————————————————————作者: ————————————————————————————————日期: ?

工业4.0与智能制造居然还有个名字叫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一个由国家提出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从提出两化融合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但两化还没有真正融合到一起,很多地方甚至还没有做好开始融合的准备。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其经历的时间,三十多年;其发展的势头,持续增强;其未来的情形,任重道远。 一、三十年前也跨界 两化融合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从2002年提出这个口号时才有的。如果考察一下两化融合的历史进程,可以回溯到改革开放早期。大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IBM大型机、VAX小型机、阿波罗图形工作站等多种计算机进入中国,带来了一些运行在这些计算机上的机械设计、仿真软件、绘图软件、计算机软件语言,以及可以用软件语言调用的函数子程序接口和画线与渲染子程序接口,由此而有了“制造业信息化”的发端——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程序。在80年代中期机械部还推广过机电一体化技术,提倡用微电子技术改造机械设备。CAD软件和微电子属于信息技术,被设计和改造的机械属于工业化的范畴,这就构成了两化要素的最早的一种融合形式。 最初的CAD软件开发以二维绘图软件为主。当时能在阿波罗图形工作站上开发出来一套二维CAD软件的基本功能,会让人兴奋不已。笔者就是在那个时代,开始研发以二维图形裁剪为核心的交互式绘图软件系统。那个时候,能快速地画出一张符合技术要求的机械零件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发任务,零件图的图框、布图、尺寸、符号、技术要求标注等,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如果能以“二维半”(二维形状拔高后的柱状形体)的形式做出一些零件立体图,那就是很高级的开发项目了。毕竟,一张可以随意修改每一根线条的零件图,胜过几乎无法修改的手绘图纸的千百倍,这就是信息化的力量。当年机械部、国家科委等都组织了多种形

两化融合模拟试题有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理论与应用部分分)题,每题0.2516(一)判断题(、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1. 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A)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 A. 对 错B. 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20252. 中国制造) 人才根本。(B)( A. 对 B. 错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应对3. 国际竞争格局调整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两)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B 化融合) A. 对 B. 错 4.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A(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 对 B. 错 5. KSF分析是将本行业内成功企业与失败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差

距及造成差距的原因,差别之处就是关键成功因素。(A) A. 对 B. 错 6. 按照《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综合集成主要应评估两化融合环境下跨企业、跨部门、跨业务环节的业务综合和集成情况。(B) A. 对 B. 错 7. 按照《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企业的质量提升、顾客满意、计量等不属于两化融合评估内容。(B) A. 对 B. 错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统领性方法论。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 A. 对 B. 错 9.《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2013-2018年)》中的“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是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

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和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A)* A. 对 B. 错 10. “供应商及采购管理”、“风险管理”等不属于《中国石化信息化管理办法》里的信息化管理内容。* A. 对 B. 错 答案:B 出题点:管理办法1.1 11. 根据《中国石化信息化管理办法》,未纳入信息化年度** 计划的信息化项目,原则上不立项、不建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 对 B. 错 答案:A 出题点:管理办法3.10.3 12. 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2013-2018)》,“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需求,创新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提高重

工业物联网:浅析工业4.0与智能制造的关系

工业4.0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 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也向智能化转型。 两大主题: 1.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 2.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 程中的应用。 发展优势 在生产能力上,工业 4.0将确保仅一次性生产,且产量很低时的获利能力,确保工艺 流程的灵活性和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工业4.0将使人的工作生涯更长,工作与生活更加 平衡,高工资时产业仍有强大竞争力。 实现方式 主要是通过CPS(信息物理系统),总体掌控从消费需求到生产制造的所有过程,由此实现高效生产管理。 工业3.0与工业4.0的比较

工业4.0能实现什么 1.生产智能化 2.设备智能化 3.能源管理智能化 4.供应链管理智能 化智能制造 工业4.0是一个产业的技术转型,是产业的变革。工业 4.0提出的智能制造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的信息化制造。智能制造技术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基础上,通过感知、人机交互、决策、执行和反馈,实现产品设 计过程、制造过程和企业管理及服务的智能化,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

本质:是基于“CPS”实现“智能共厂” 核心:是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实现“柔性生产” 关键:是信息技术应用实现生产力飞速发展 智能制造的构成 智能制造是可持续发展的制造模式,他借助计算机建模仿真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巨大潜 力,优化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大幅度减少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各种废弃物的产生,同时实现循环再用,减少排放,保护环境。 基于工业4.0构思的智能工厂将由物理系统和虚拟的信息系统组成,称之为物理 信息生产系统(CPPS),是为未来制造业勾画的蓝图,其框架结构如图所示。 这种新的生产模式必将导致新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企业组织模式以及人才 需求的巨大变化。 首先是产品设计与生产的分离。工业4.0提出以通信和服务为基础构建网络化智能共产的设想,如图所示。

两化融合新型能力策划报告

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能力策划报告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 报告时间 2017年02月17日

一、方案名称 xx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xx或公司)“快速反应的供应链”“快速反应的销售”“快速反应的研发”新型能力策划报告。 二、实施方案策划的输入 1.组织的内外部环境 企业是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一部分,企业存在就是与环境中的其他部分不断的发生交互活动,相互影响。外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及行业等的某些变化都可能会给我们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自身的资源能力条件也是决定我们能否抓住机会、规避风险的重要关键因素。 通过广泛深入的分析,参与研讨人员就公司内外部优势与劣势、行业对比、综合因素分析、机会与威胁及应对策略达成如下共识。 1.1企业战略分析 企业使命:竭尽全力提供物超所值的产品和服务,让客户更具有竞争力。 企业愿景: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受人尊敬的卫星电视解决方案服务商和设备制造商。 企业战略目标:依托制造流程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提高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平,逐步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扩大市场份额,在2020年之前实现营业收入达到10个亿,打造“智慧”制造模式,成为提供卫星电视解决方案服务商和设备制造商国际专业化公司。 战略举措: 车间无线WIFI全覆盖,实现制造过程数据的动态采集; 导入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对制造过程的信息化,含销售报价模块; 将生产管理系统与现有的ERP系统整合,构建初步的智能化制造系统,打造示范化的智慧车间; 在智慧车间建设成功的基础上,向全公司推广,建设具有xxxx特

践行两化融合转变生产模式全力打造智能制造新企业

践行两化融合转变生产模式全力打造智能制造新企业 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技术与智能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制造过程知识模型为核心,以具备“自主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确执行”特征的智能制造系统为主体,通过CPS网络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连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构建起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网络化的制造环境,从而实现高度订制化产品的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柔性化制造。 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化与高复杂度、高性能、高可靠性是未来先进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的突出特点与要求,这对强调规模化的传统制造提出了巨大挑战,而以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制造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途径。面向智能制造,我国制定了两化深度融合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其核心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发展新型制造业技术、追求可持续发展,实现装备制造业从“宏观定义、模糊经验及离散信息”的传统制造模式向基于“微/宏观测量、参数化控制、网络化集成”的高端智能制造模式转变,满足航空武器装备系统超高可靠性、快速集成制造的迫切需求。 机载飞控系统作为航空武器装备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其性能与可靠性直接决定着武器装备的技战术水平,其制造过程具有机、电、液、磁等多物理场耦合作用、多变量因素交叉影响等特点,因此,其智能制造应按照“制造过程流程化、工艺过程参数化、制造装备自动化、产线集成智能化”的发展思路,分“近—中—远”三期逐步建立面向复杂产品的“准智能”、“正则智能”和“完全智能”制造技术体系与装备集群,最终实现机载复杂产品从机械加工到装配、调试、试验的全流程智能制造。 以自控所的机载复杂液压机电产品为例,阐述智能制造发展思路。在近期(准智能制造阶段),实现制造过程的规律揭示与知识表征。针对复杂液压机电产品制造中“电、磁、液、热”多物理场耦合、“装配—调试—综合”过程多因素交联等难点,重点开展基于流程的参数化分析与建模研究,运用函数发现、数据挖掘、系统辨识等技术,建立复杂液压机电产品制造中从几何参数域到物理性能域的参数映射模型,通过基于模型的预测与定量控制,实现以人为中心、由制造过程计算模型驱动的准智能制造。在中期(正则智能制造阶段),以智能制造装备

关于工业4.0智能制造信息及方案流程

关于工业4.0智能制造信息及方案流程 陈志成: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基础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原来在高校工作了一段时间,是教师,担任计算机学科方面的负责人,现在创办一个公司,做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我从学校出来,有一些背景因素,很多教授、院士,他们做了很多很好的理论研究,但是我们的产学研做的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企业很难把人工智能中比较超前的理论运用起来。很多老师聊天说,人工智能是不是要死亡了,是不是真的不行了,没有什么用途了,离我们生活太遥远了。我创办企业的想法,是希望将课本上的一些理论,变成日常生活当中可以用的一些产品,不管是小的产品也好,大的产品也好。也许这也是一种情怀,大家都想做一些事情,而我想做人工智能。 我的演讲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介绍工业4.0的本质,我认为工业4.0的本质是智能制造,目前对于工业4.0的理解各种各样,但是大体而言,还是依据德国的提法来理解。2011年至2013年,德国针对工业4.0给出了一些资料,总体思路还是智能制造的概念。前面说人工智能要死亡了,可是现在机会来了,人工智能可能会有大发展了。第二点介绍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制造企业的机联网,主要是指机器设备的联网,及其管理控制。第三点讲基于机联网之上的云计算服务,以及相关的研究课题。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能源大数据系统的案例。 工业4.0的本质是智能制造 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五年之前,老师们在讨论人工智能怎么发展,原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钟义信老师、何华灿老师等也都在讨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农业社会,人类劳动工具以简单的镰刀、锄头为主。第二个阶段是工业社会,也就是动力机车时代,以蒸汽机、机床为代表的时代。第三个阶段是信息社会,网络时代到来了,电话、电灯、电视,现在的互联网、通信网,这就是目前的信息社会。 我们来看看前面三个时代,从研究者角度来分析,看看它的工具水平、研究的科学问题、及核心基础理论。材料时代主要是简单的材料加工,用树枝就可以获取到一些食物类的

工业40智能制造与企业精细化生产运营(DOC)

工业4.0智能制造 与企业精细化生产运营 专为制造型企业量身订制,全面提升企业“智造”水准解决制造型企业面临的现实困惑与挑战,让“中间力量”迅速成为“中坚力量” 课程背景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厂”,中国在制造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之时,中国借其之势,从“制造”向“智造”全力迈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历史性交汇。对中国制造而言,这既是宝贵的机遇,又是空前的挑战。毫无疑问,工业4.0时代将是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场上获得提升和超越的绝佳契机。信息技术推进的制造业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走进智能化。每一个行业的业态都将发生巨变。高品质、低成本、短交期的大规模定制时代将大幅提升人类的生活幸福指数。而万物互联技术的使用让物联有了智能化的基础。随着移动互联、工业4.0时代的到来,企业转型大势所趋,调整发展战略、探索发展方式已成为企业的新常态。同时,由于市场环境、竞争环境的不停变化,企业需要在转型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其转型战略和发展模式,在转型过程中逐步提升竞争力也成为企业的新常态。 适合对象 各类制造型企业的总经理、厂长、生产经理、供应链管理者、质量经理、车间主任、科(课)长、一线管理者等生产管理干部 课程时间 2天(12小时)

主讲导师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研究所专业委员会委员;;国资委特聘生产管理培训专家;清华继续教育学院经理人研修班特聘专家;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特邀生产管理培训师;中国教育培训协会顾问导师;香港生产力促进中心精益生产管理顾问;现任海纳管理学院咨询事业部总经理。 张小强老师 FMP (Fine Management Positioning )培训模式创始人;2009-2014年度全球生产类十强华人讲师;“双七”领导力大中华区启航导师。 出版著作有:《砍掉浪费》 《一本书读懂工业4.0》 《新常态正能量》 《疯狂管理》

浅谈工业4.0与智能制造2025-精选

浅谈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正式推出高科技战略计划——“工业4.0”,通过工业4.0战略的实施,德国希望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信息物理系统)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提升全球竞争力。2015年3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正式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通过“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成为制造强国。 从一些书籍、媒介平台上也可知道,中国制造2025与美国、日本等国制定的制造规划不同,与德国工业4.0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两者都强调实现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制定与实施在某些程度上也受到了德国工业4.0的影响。但是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一、工业4.0 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并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 工业4.0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大集成,四个特征和六项措施。一个核心:互联网+制造业,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制造业,构建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两个重点:领先的供应商策略,成为“智能生产”设备的主要供应者;主导的市场策略,设计并实施一套全面的知识和技术转化方案,引领市场发展。三大集成:企业内部灵活且可重新组合的纵向集成,企业之间价值链的横向集成,全社会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数字化集成。四个特征:生产可调节,可自我调节以应对不同形势;产品可识别,可以在任何时候把产品分辨出来;需求可变通,可以根据临时的需求变化而改变设计、构造、计划、生产和运作,并且仍有获利空间;四是过程可监测,可以实时针对商业模式全过程进行监测。六项措施:实现技术标准化和开放标准的参考体系;建立复杂模型管理系统;建立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和规章制度;创新工作组织和设计方式;加强培训和持续职业教育。 二、中国制造2025

工业4.0与智能制造居然还有个名字叫两化融合

工业4.0与智能制造居然还有个名字叫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一个由国家提出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从提出两化融合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但两化还没有真正融合到一起,很多地方甚至还没有做好开始融合的准备。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其经历的时间,三十多年;其发展的势头,持续增强;其未来的情形,任重道远。 一、三十年前也跨界 两化融合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从2002年提出这个口号时才有的。如果考察一下两化融合的历史进程,可以回溯到改革开放早期。大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IBM大型机、VAX小型机、阿波罗图形工作站等多种计算机进入中国,带来了一些运行在这些计算机上的机械设计、仿真软件、绘图软件、计算机软件语言,以及可以用软件语言调用的函数子程序接口和画线与渲染子程序接口,由此而有了“制造业信息化”的发端——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程序。在80年代中期机械部还推广过机电一体化技术,提倡用微电子技术改造机械设备。CAD软件和微电子属于信息技术,被设计和改造的机械属于工业化的范畴,这就构成了两化要素的最早的一种融合形式。 最初的CAD软件开发以二维绘图软件为主。当时能在阿波罗图形工作站上开发出来一套二维CAD软件的基本功能,会让人兴奋不已。笔者就是在那个时代,开始研发以二维图形裁剪为核心的交互式绘图软件系统。那个时候,能快速地画出一张符合技术要求的机械零件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发任务,零件图的图框、布图、尺寸、符号、技术要求标注等,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如果能以“二维半”(二维形状拔高后的柱状形体)的形式做出一些零件立体图,那就是很高级的开发项目了。毕竟,一张可以随意修改每一根线条的零件图,胜过几乎无法修改的手绘图纸的千百倍,这就是信息化的力量。当年机械部、国家科委等都组

两化融合的基本知识

两化融合的基本知识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简称两化融合。 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发达国家都是先实现工业化,然后实现信息化。我国建国后提出要实现工业化,赶超发达国家。改革开放后,面临发达国家正在实现信息化的新形势,我国是继续先实现工业化,然后实现信息化,还是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信息化,这是一个重大战略决策问题 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出了决策。 两化融合是两个历史进程的融合发展,信息化不仅带动工业化,还要带动和促进一切与工业化相伴随的历史进程,使之融合发展。 十八大将此概括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工业化发展历史进程中,不仅是生产力(技术、工具、设备、动力等等)的发展,还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观念、习惯、体制、机制等等)的发展。推进企业两化融合,不仅是技术、设备等等的融合,而且是包括企业的愿景、目标、商业模式、管理体制、文化等等的融合。简而言之,企业两化融合就是在信息化条件(环境)下,企业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进程。

2.1.发达国家两化融合发展历程的特点与我国有显著不同 2.2.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大阶段(时代) ——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和自动化时代 蒸汽机时代 工厂内动力传递困难,限制了工厂规模,是“小工业时代”。 电力时代 能量(动力)传递无困难,工厂规模急剧扩大,进入“大工业时代”。 自动化时代 信息传递处理无困难,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走上了“两化融合”!美国案例:

美国由于工业技术发展(如流水线),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白领人员数超过了蓝领人员数,使得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成熟,新技术如电子邮件、互联网等出现,信息传播与获取快速高效,传统管理细分层级成了阻碍,以“扁平化”为核心的重组(Reengineering)、重构(Re-structuring)形成高潮,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带来了长达九年的经济高涨期。 2.3.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传统工业化阶段,开放改革阶段,融合发展阶段 传统工业化阶段(1949-1978) 纯国有的计划经济,学前苏联和自力更生,两化融合既无需求,又无动力,也无条件。 开放改革阶段(1979-1999)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纯国有向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转变,从闭关自守向开放引进转变。两化融合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始探索发展。 全球化超速发展阶段(2000-) 加入WTO,面向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经济超高速发展,两化融合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两化融合与中国制造2025

两化融合贯标项目实施方案

两化融合贯标项目实施 方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两化融合贯标项目实施方案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项目目标 为了确保通过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并确保贯标不走形式,落到实处,实质性支撑两化融合创新工作的成效,需要确保本次贯标工作实现以下目标: 第一:推广并提升对两化深度融合的认识:认识到XXX企业战略及对未来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认识到信息化、互联网+环境下XXX企业所需要的新型能力;借助贯标机会,对主要创新部门、自动化部门开展两化融合相关培训,提升各环节的认识水平;积极争取两化融合及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各项专项资金的支持; 第二:建立有效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在XXX企业范围内,策划并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明确XXX企业两化融合的范围与边界、两化融合的方针与目标,策划并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编写并协助审核通过两化融合管理手册,重点针对移动互联的两化融合的优秀做法及其他遴选出来的两化融合先进做法,协助相关业务环节形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等相关文档资料。 第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推进:根据XXX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目标要求,制订与之匹配的技术方案、进度安排、实施方案等,确保企业战略落地及实施。 第四:完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试运行:在遴选出来的相关领域挖掘出XXX企业的新型能力,并划定贯标边界与范围推进管理体系的实施,完成体系试运行、内部审核、管理审核,根据审核结果,提出改进措施。 第五:对新型能力的打造成果进行监测与考评:根据贯标要求及贯标过程中明确的两化融合方针与目标,对相关的新型能力(如MES支撑下的数字化生产管控能力)的打造效果进行测评和考核,确保达到贯标形成的短期的两化融合目标考核要求; 第六:确保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评定;通过与咨询机构、评定结构的沟通与协作,确保本次贯标结果通过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 2.公司两化融合贯标组织及主要参与部门 根据工信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及相关的评定规范,为确保贯标效果,本次贯标将建立以XXX公司总经理为最高管理者的两化融合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该组织在公司内部需要以正式文件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 1、两化融合领导小组 主要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