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方式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化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文化,所以在审美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标准的差异西方人注重表现个性的特点,所以他们在审美上会更为强调个性,追求个性化的发展。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共性,他们在审美上更为追求整体美和共性美,比如追求和谐、统一和平衡等方面。
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中国人的审美标准非常注重情感、意境和精神含义。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表现技巧和造型、色彩等纯学术层面。
中西审美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人的审美风格较为具有冲击性和创新性。
他们更喜欢突破传统、挑战权威,比如现代艺术,尤其是波普艺术等就展现了这种审美风格。
而中国人的审美风格则更为注重传承和坚守传统,强调民族文化和历史人文的内在精神。
他们更喜欢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内在精神,比如中国画、国乐等就是一种体现。
中西审美情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美方式上。
西方人的审美情趣比较活泼,他们更注重个性的表达和展现。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静态、隐蔽和含蓄,他们在审美过程的乐趣中更注重细节和情感上的体味。
在绘画、书法等领域,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也有很多不同的风格,比如“轻灵飞舞”、“含蓄沉静”等。
中西方之间还存在一些审美独特性的差异。
中国人审美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宗教和哲学上。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中庸之美非常讲究平衡和协调,是一种和谐的美。
而西方的审美独特性则主要源于其自身的文化传统、历史和政治制度等因素。
总之,中西审美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他们的审美方式不同,这也是文化交流和合作创新的一种机遇。
相互了解和交流,可以让中西之间的审美方式更加多元、高质量,使得文化艺术交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中西审美差异及原因

中西审美差异及原因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
他们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各有其不同开展史,中西美学是最为古老、最具特色而至今最有影响和活力的两大美学理论体系。
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是经历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
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
中西方在审美方式上、审美心理上和审美理想上存在着种种差异。
一、在审美方式上中国古代在审美思维方式上是实用理性,“贵悟不贵解〞②主张审美主体要进入“悟〞的心理状态去体验美和创造美,要求审美主体在“心与物会〞、“神与象交〞、“情与景合〞的浑然统一中,去体悟宇宙万物的生命意蕴和美的性质。
因此,主体在审美观照中,只注重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和一致性,对阴晴晦明、风霜雨雪、月落乌啼、水流花谢等种种自然现象,都不采取细致分析的态度,而是以心灵去冥和自然,畅我神思。
西方古代在审美方式上是思辨理性,“贵解不贵悟〞,强调理解、思辩,主张审美主体要注重理性自身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
二、在审美心理上中国审美心理偏重于情感和理智的统一,偏重于内容的和谐。
中国儒家美学将美看作是美和蔼的和谐结合,就是要在审美活动中用来束缚情感,从而将审美情感纳入特定的伦理轨道,让情在理智的约束下有限的活动,从而使先天的情感欲求符合后天的伦理标准。
西方审美心理偏重于心灵与理智的统一,偏重于形式的和谐。
西方传统美学将美看作是真与善的和谐统一,强调在审美活动中,要用灵魂束缚肉体,用理性压抑感情,认为“最高的美不是感官所感觉到的,而是要靠心灵才能见出的〞。
中国在审美体验中,往往以理节情,注重向内心和向无限的超越:渴望从有限中发现无限,所以中国人喜欢登高远眺,喜欢极目抒怀,强调澄怀观道,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西方更讲人的天才禀赋,而中国更重积学修身。
中国讲“养气〞,重“虚静〞,协调内心,不致过度剧烈。
中国审美体验的最高范畴是“畅神〞、“悦志悦神〞,更重视内在美的人格修养。
中西文化对于美的认识参考文献

中西文化对于美的认识参考文献中西文化对于美的认识美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会对美的认识产生影响。
中西文化对于美的认识也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表现方式。
中西方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审美标准的不同中西方的审美标准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美的标准主要是建立在对于自然的观察和对于人体比例的研究上。
而在中国,美的标准则主要是建立在对于自然的感悟和对于文化传统的继承上。
因此,中西方在审美标准上的差异也导致了在美的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二、审美表现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在审美表现方式上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西方,美的表现方式主要是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
而在中国,美的表现方式则主要是通过文学、诗歌、音乐、绘画等多种形式来表达。
这也反映了中西方在审美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三、审美情感的不同中西方在审美情感上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西方,美的情感主要是建立在对于自然和人体的欣赏上。
而在中国,美的情感则主要是建立在对于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的感悟上。
因此,中西方在审美情感上的差异也导致了在美的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对于美的认识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审美标准上,还体现在审美表现方式和审美情感上。
但是,这种差异并不代表着中西方的审美观念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通过对于中西方审美观念的比较和交流,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1.《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李晓华,2010年。
2.《中西方审美观念的比较研究》,张瑞芳,2012年。
3.《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交流》,王宇,2015年。
4.《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差异及其对比研究》,李明,2018年。
5.《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张燕,2020年。
中西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审美文化差异一、审美观“艺术”一词来源于英文“art”,英文“art”又来源于拉丁语的“ars”。
技巧、技术、非天然的、人造的就是制作出来的艺术。
《2l世纪大英汉词典》对“art”一词做如下解释:(1)(与自然相对而言的)人工,人为,人的创造力;(2)(工匠的)技术,技能,技艺,技巧;(3)(需要技术、工艺的)行业,职业,手工艺;(4)艺术,文艺(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5)美术(尤指绘画、绘图、版画、雕塑等);(6)L称艺术(作)品;美术(作)品;画,油画,水彩画;雕像,塑像,铸像等;(7)(一门)人文科学;(8)(特殊)本领,方法,诀窍,手腕,手段;(9)广占语学问,知识。
可见,艺术是个涵盖面很广的词语。
艺术中的文化因素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和历史、地域、政治、道德、宗教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带有民族的差异性。
例如在艺术上,中国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中国人追求“意”,而西方人讲究“形”;中国艺术体现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西方更崇拜人的力量,相信人可以征服一切,在艺术上注重的是人性。
二、差异原因探究造成中西艺术差异的文化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思想的不同。
中国古代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主张“以人合天”,一切应顺其自然,强调张扬自然与人的天性,不可人为强制,反对“以人灭天”。
孔孟之道讲究“仁”、“礼”,主要在自身修养,通过知天、事天,即天人合一。
故中国古代生存意识异常发达,形象思维非常突出,注重直观感觉,不注重对外在世界真理的认识,而注重人生的感悟和修养。
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视自然宇宙及赢物皆为有情,即所谓“天地含情,万物化生”,因此,中国艺术,无论诗词赋画,都强调物我一律的“自然观照”,即以自然为表现主体,将人的感情融入自然景物之中以达到主客交融,达到“物我合一”。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态,其中包含着非常显著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的审美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审美理论的不同中西方的审美理论不同,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差异较大。
西方的审美理论从古希腊时代的《论美》开始,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审美学。
西方的审美学分为自然主义审美学、形式主义审美学、实用主义审美学、马克思主义审美学等等。
而中国古代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推理,不同于西方形式化的审美理论。
二、艺术形式的不同中西方的艺术形式有较大的差异。
西方艺术形式主要包括绘画、音乐、雕塑、舞蹈、戏剧等,表现方式自由多样;而中国艺术形式则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主,强调在受众面前独立存在、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技巧。
中西方观众对于艺术审美有其特殊趣味。
例如,西方的观众趋向于奉为经典的类似于弗格森的绘画艺术,有着一种线条与色彩的凝练美,在中国,更加重视一个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四、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这直接影响着两种文化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在表现方式上注重表达个体的情感、内在世界以及外在社会。
中国文化注重团体、祖国和精神境界,强调文化传承、精神追求。
因而影响在学习和表现艺术时的不同倾向。
总之,中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态。
文化背景、审美理论、艺术形式和审美趣味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由于此类差异较大,导致不同地区的受众在鉴别、接受和感受艺术时有着不同的认知和经验,也从而使得艺术品在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价值表现更加多元化。
中西方审美文化比较

中西方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审美方式上存在着许多差异。
但这种审美方式并非是一成不变、决然对立的。
在同西方文化的审美心理作了比较之后,我们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文化及审美心理的特点,也才能在这种相互比照、相互阐发的过程中寻求一种相互认知,为民族审美心理的更新提供理论认识的依据。
中西审美方式是在各自的文化大背景中沉淀而成的,其表面的差异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
文化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解析,但向内收缩到最核心的地方应该是哲学。
因此,对于中西方审美方式的比较和分析也应该从其各自的哲学起点——“道” 与“逻各斯” 出发,在其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中国道论思维和西方逻各斯思维是中西审美方式不同的根源。
一、中国审美的哲学起点——“道”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毫无疑义在老子五千字的《道德经》中。
最为其所推崇的就是这个“道” 。
但究竟何谓“道”?老子认为。
“道” 如果是可以被严格定义、被言说的。
那么它便不足以代表我们所要追求。
所欲企及的“道” 。
因为所谓的“大道” 、“常道”是不能够为语言所全尽形容的。
中国的“道” 无论是在儒家那里还是在道家那里。
都是难以用逻辑语言加以把握和表述的。
孔子在回答弟子的问题时。
极少用语言表达他的仁义之道的内涵。
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
以现实的例子对同学给以启发。
道家更明确地宣扬道的不可言传性之特点。
在中国儒家哲学中。
“道” 即人伦忠恕之道;老庄的道论虽然较之儒家更加奥妙玄远。
具有宇宙本体论的色彩和哲学超越性的特征。
但它的落脚点仍是现实人生。
总之。
儒道两家的“道”都关怀现世人生。
使人在向社会人伦和自然本性的复归中实现人生的超越。
“道”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一个核心的范畴。
其含义繁复多变。
事实上可以把“道” 看成是自然之道。
追求人与道的融合、统一。
在艺术作品中。
中国古人追求的是“人之因小技而窥天地” 即把握“道” 的存在。
如果说在中国艺术中有所谓的“本体” 的话。
那么这本体便是“道” 。
浅谈中西艺术审美方式之差异

中西方艺术审美方式之差异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诸多文化各自都是相对独立的体系,每一个体系都有其普遍的事实基础,在世界诸文化中,只有西方文化从一开始起就产生了民主制度,并以大起大落,重心不断转移的旋律突飞猛进,成为人类前进的火车头;在世界诸文化中只有中国文化数千年来毫不间断地延续了下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一个不变的宇宙观,不变的政治制度,不变的伦理信条,不变的人生理想中毫不间断地延续下来。
而中西方人艺术审美方式的差异也正是由于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艺术审美也就具有了个不同的特色。
中国人面对艺术的审美对象运用的是散点观察与体悟,而西方人用的是焦点透视与认识的方法。
1、散点透视与中国艺术审美何为散点透视,即是中国人在审美时采取的仰观俯察,远近往还的散点观照方式。
中国人审美不是固定在某一点进行审美,而是在来回走动中进行审美,在人走动的同时,视觉也在移动,在人游动中进行审美,即所谓的“步步移”、“面面看”,如中国的山水画。
中国画是用散点透视,而西方焦点透视的视点只有一个,而散点透视却不拘于一个视点,因此视感官的投向以及视野,真是多角度,多层面了。
散点透视在根本上确立了中国画的审美造型格局、从而将画家从精确描绘客观对象的追求,拉到了写心的自由王国。
画家从“如实描绘”的圈子中走出,是没有更多选择的一只能走到“写意”的领域,精神的表现提到了第一位,这是合乎逻辑的进程,我国的这一进程从唐代开始,以渐进的步履推进,到苏拭时代,理论确立了;到元代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大局已定。
写意作为一流派已稳操胜券。
中国画走向了这么一条路,完全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必然归宿。
玄学精神的浩盛与科学精神的不足。
使文人以‘道”心看待世界,艺术美学的精神受哲学思想的制约,形成了与西方焦点透视不同的中国散点透视的艺术审美方式。
2、焦点透视与西方艺术审美西方实体的宇宙观决定了西方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从而也就决定了西方人的艺术审美方式。
中西文化差异和审美观

流时存在天然的隔阂。
02
价值观冲突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中国强调集体主义,而西
方强调个人主义,这导致双方在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上存在冲突。
03
社会制度差异
中西方社会制度也存在差异,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西方的资本主义制
度在根本上是不同的,这导致双方在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上存在冲突。
04
中西文化差异和审美观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23-12-02
目录
• 中西文化差异 • 中西审美观差异 • 中西文化融合与冲突 • 中西审美观的交融与影响 • 中西文化差异和审美观的教育与传播 • 中西文化交流与合作
01
中西文化差异
价值观差异
01
02
03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理性主义与感性主义
法治与德治
中西文化差异和审美观的教育
01
文化多样性教育
强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 和价值观的尊重与理解,培养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02
艺术教育
通过艺术史、艺术欣赏和艺术 创作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不同 文化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
标准。
03
语言教育
学习不同语言,了解语言背后 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加深
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
中西文化交流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计划
制定中西文化交流人才培养计划,如设立文化交流基金、提供奖学金和实习机会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人 才。
学术研究合作
加强中西学术研究领域的合作,如联合开展研究项目、学术交流活动等,促进中西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广泛。
THANKS
。
家庭角色
西方文化中男女平等,父母共同承 担家庭责任,而中国文化中男性主 导,女性多负责家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9-3907(2004)05-0037-04从审美方式看中西文化的差异孙银玉(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基础部政工教研室,辽宁大连 116600)摘 要:如果从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取向的角度去审视中西文化的特征,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许多差异。
中国文化在艺术传统上坚持以善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尚善;而以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文化则坚持以真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求真。
中国文化在艺术追求上是以/韵0为旨归,而西方是以/美0作为其最高审美范畴。
本文以审美方式为切入点旨在通过研究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以及原因、意义等,对中西文化内在特殊性进行初步的宏观的考察,以便对中西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审美方式;中西文化;差异;原因;意义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05-14作者简介:孙银玉(1972- ),女,吉林省公主岭市人,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基础部政治工作教研室助理讲师,技术上尉,主要从事文化和哲学研究。
中西文化异彩纷呈,婀娜多姿,对其进行深入的反思和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而对中西审美方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两种文化差异及其影响的新的切入点。
1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审美方式主要是指主体人对客体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审美模式和程序。
它不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具体地历史地积淀于人类(包括总体和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的,并以有意识、无意识等方式自觉不自觉地呈现出来。
它是人类在掌握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独立意义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人类实践和存在的独特方式。
一般说来,人类的审美方式是同步的,但具体的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哲学理念以及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等都可能使其审美方式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性质。
中国传统审美方式就很不同于西方传统审美方式。
如果从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取向的角度去审视中西文化的特征,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许多差异。
这些特殊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文化的历史个性和独特风格。
111 不同的审美思维方式(1)审美思维方式的整体性与个体性。
中国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主张主体在把握审美对象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看待某一方面,而是系统地、全局性地去把握对象。
整体思维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天人合一、天人和谐[1]。
用现代哲学语言讲,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等。
这种统一是辩证的统一,是相关的统一,是整体的统一。
西方人在思维上则注重局部和个体,注重分析和实证,偏重于对世界某一部分或部门的专门而精确的研究和考察。
分析性、多元性、发散性是其基本特征。
/黄金分割0/多样统一0/天人相分0等文化上的形式观念就是这种思维的具体表现。
(2)审美思维方式的主体性与客体性。
中国人强调审美的主体性。
这里的主体性是指思维的对象主要是以人自身及其人的意识的意向性活动为中心的。
如作为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诗学方面,虽然有很多描写自然事物的诗作,但决不是单纯地为了写而写,其目的是为了借景抒情、以物拟人,展示人的存在境遇。
/不学诗,无以言0(孔子语)就强调艺术不只是人的自然的现实需要,而且是人的第14卷 第5期2004年10月长春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Vol 114 No 15Oct.2004本质的需要,即存在的需要。
对主体的特别关怀使中国文化明显地区别于西方那种只重探讨纯粹自然的/客观主义0和关注彼岸世界的上帝或神的宗教主义。
西方人的思维明显地表现为在主体与客体相分离的框架内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它弃主体情感于不顾,或把意志、情感因素抽象掉,偏重于追求知识理性、科学理性。
例如,西方文论的高峰之作5诗学6,便是追求科学精神的典范[2]。
(3)审美思维方式的意会性与直觉性。
中国人向来强调那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0的意会性,主体在把握对象时,不太注重概念分析、逻辑推理和论证,而更多地强调内在心灵的情感感悟活动。
西方人则主要以直觉性为主。
西方的直觉性实际上包含了两种理解,即单纯理性的静观和单纯感性的体验。
静观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对象的情境之外,始终保持着冷静的、理智的、审视的态度,自觉地在心理上拉开并保持与作品情境的距离。
体验则与之相反,是尽量把自己置身于作品情境之中,尽量缩小乃至消除观赏者与观赏对象的心理距离,尽量使理智休息,而代之以知觉的感受。
这说明西方艺术审美在思维上是两极型的,它要么偏重于理性,要么偏重于感性,两者是分离的。
(4)审美思维方式的模糊性与精确性。
所谓模糊性主要是指在把握对象时,注重对象的现象描述和多侧面灵活性地展示。
中国的文化理论体系不太注重范畴、命题的精确性。
如作为中国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中国哲学和诗学的最基本的范畴/道0就具有极大的模糊性。
不同的学派、不同的体系以及不同的作者等对/道0会出现不同见解和阐释。
西方人注重条分缕析的逻辑思维,强调对事物进行精确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
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构筑下,形成了西方文化逻辑严密、概念明确、体系完整的理论体系。
112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1)美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善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尚善。
据5论语#八佾6记载,孔子对5韶6乐的赞美是/尽美矣,又尽善也0。
孔子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3]。
孟子也认为,美与善浑然一体,美就是善的内容和其自身的外在感性形式的完美统一。
孔孟对美的追求集中表现为对仁义道德的推崇、对高尚行为的肯定,表现为某种超越性和永恒性。
而以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传统文化则坚持以真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求真。
作为价值范畴的/真0,是认识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表现在文化创作上就是强调模仿现实世界。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在于它惟妙惟肖地复制自然。
当然,这种模仿是有选择性的,应当描绘出事物的本质。
西方艺术的求真品性与其思维形态紧密相关。
西方思维的逻辑性特点使得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喜欢把艺术类比于自然科学,强调理性分析。
(2)美的功能。
古往今来,中国文化形成了一种重言志、重德性的特色,强调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
如在文学上它提倡/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移风俗0,从而使诗文与道德教化,甚至治国安邦、为统治阶级服务联系起来。
这种注重人文道德的文化传统对平民百姓起到了教化、陶冶的作用,也对国家安定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但其消极作用是,往往因道德约束而扼杀了文化的灵性,从而降低了文化的艺术价值。
而西方则强调艺术的审美愉悦功能甚于道德功能。
亚里士多德的/宣泄0说,主要指通过情感宣泄而获得一种美感享受。
康德在对美的本质特征的把握与分析时指出:/趣味是仅凭完全非功利的快或不快来判断对象的能力或表象它的方法,这种愉快的对象就是美的。
0[4]在他看来,如果审美过程中夹杂有真理的追求、道德的评价,那就是/依存美0,而真正的美应该是能带来审美愉悦的自由美。
(3)审美范畴。
在中西文化当中,无疑都有最高的审美范畴在统帅着整个的审美和艺术创造,这就是/美0与/韵0。
西方以/美0作为西方美学的最高审美范畴和西方艺术的终极审美形态,它往往注重形象的逼真性与空间布置上的匀称、平衡与和谐,其形式是建立在部分与整体之间充满差异和对立的统一之上的。
毕达哥拉斯说/美是和谐0[5],亚里士多德宣布/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0[6],所以有人说,西方艺术是建筑在雕塑基础上的。
而中国艺术则把/韵0视为最高审美范畴。
北宋范温在5潜溪诗眼6中即有过这样的论述: /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
0[7]明代陆时雍在5诗镜总论6中指出:/凡情无奇自佳,景不丽而妙者,韵使之也。
0[8]这里直接把韵当作艺术真正的魅力所在了。
中国艺术不追求38长春大学学报第14卷漂亮,不追求形式的美丽,而是追求一种内在的生命力的韵味和律动,自然以/韵0为旨归。
这一特性表现在西方的油画和中国的山水画的不同审美追求上显得更加突出。
2中西审美方式差异的原因首先,从人文地理环境上看。
古代中国东面临海,西、北被高山所包围,特殊复杂的地理环境使中国长期与其他文明古国相隔绝,中国文化基于农业基础上,形成了复杂的严格的家族制度。
建立在这种家族制度上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折衷与和谐,强调集体主义和仁爱精神。
而古希腊和古罗马处于海陆交错、海岸线长、岛屿众多的地理位置,很早航海业和贸易就比较发达。
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
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而忽略它所处的环境的作用。
所以与这种生态环境相适应,他们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9]。
其次,从社会政治背景上看。
古代中国,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造成了家天下与君权至上,有人治而无法制,/内圣外王0、政道合一的文化观念和特征,要求君臣皆以修身为本,认为君主或政治领袖本身应具备道德条件,然后才能从事王者的事业。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群体至上,整个社会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古希腊、古罗马社会政体中则浸透着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
最后,从哲学基础上看。
中西特定的审美方式的差异直接受益于各自的哲学理念。
中国传统思想受儒、道、释(佛)三大主要哲学体系的熏染,且以孔孟之道的儒家为主体和正统。
孔孟之学,为修其仁义,教以人伦,老庄之学,为任其自然,教以无为,释迦之学,为悟其心性,教以明净,从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义为本,中庸、平和,轻宗教重人生,轻冲突重和谐,轻理性重直觉的文化特性。
而西方文化与希腊的哲学、希伯来的宗教和罗马法典有关。
西方哲学以希腊哲学为基础,不断弘扬发展,由理念论到理性说,再由超理性到人的哲学等不断深化演进,呈现出激进性、个体性、开放性、吸收性等文化心态和特征[10]。
3理解中西审美方式差异的意义从理论上讲,对中西审美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两种文化对人的影响。
审美是人对世界进行精神掌握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美的揭示就是对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或最高存在方式的揭示,它标志着审美活动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联系,标志着人自身领悟的程度和自我意识觉醒的程度,标志出人的本体的超越之维)))人的艺术审美生成的全部奥秘。
从实践上讲,研究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将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中西文化的差异是相对的可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的繁荣,这种差异逐渐在缩小。
文化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根本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