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爱情观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外爱情电影

中外爱情电影

中外爱情电影赏析对比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在诸多国内外电影中爱情片占有着不可或缺的分量,然而在表现手法上,无论是影片的内容结构,还是拍摄手法质量,这些爱情电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与差异。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具体的影片来分析,分别从古今两个角度进行对比。

(虽然从具体的影片讲起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一些重要的差异还是可以显现出来的)因为外国较我们的电影发展史,他们的要早很多并且在技术上也先进的多,所以我们从外国爱情片开始分析。

在过去的那个世纪,我选择《罗马假日》为代表,这是一部在1953年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拍摄的浪漫爱情片,故事讲述了一位欧洲某公国的公主与一个美国记者之间在意大利罗马一天之内发生的浪漫故事。

奥黛丽赫本饰演公主,格利高里·派克饰演那个报社小记者。

虽然是一部黑白影片,但是故事本身的色彩不知超越了多少所谓的好莱坞大片,成为经典之作。

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安妮公主作为王位继承人将出访欧洲的各大城市。

消息一经传出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公主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是罗马,作为王位继承人。

公主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王室整体,她有随身的侍从伺候她,不过与其说是伺候倒不如说是监督。

奈何那公主天性烂漫,渴望无拘无束。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公主在接见外国使臣时,偷偷的把鞋子给脱了,而后又偷偷地找鞋子,让人看了忍俊不禁,这么一个调皮可爱的形象一下子深入人心。

大臣们给公主打了镇静剂希望她安然入睡不要做出什么出格的事,调皮的安妮岂肯乖乖照做,她偷偷地溜出了公馆,在公园中睡着了,此时男女主角相遇了,尽管女主角浑然不知。

打牌回来的男主角乔以为是一个在狂欢中被灌醉的少女,叫了出租车想把她送回家,可是怎么样都叫不醒安妮,无奈之下只得带她回自己的家。

果真是童话般的开始啊!顺被感慨一下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是不会发生这种事的,一个女孩独自睡在外头不遇到坏人已经是万幸了。

第二天,安妮醒来之后发现了陌生的乔,乔向她解释了事情的始末,于是安妮向他借了点钱继续游玩罗马城。

中外爱情电影的比较

中外爱情电影的比较

中外爱情电影的比较作者:来源:《电影评介》2011年第07期[摘要] 尽管新版《画皮》的外包装上有种种噱头,但实质还是主打爱情。

人与妖之间复杂而纠葛的爱情让人唏嘘不已。

好莱坞经典爱情电影《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上演的同样是爱情保卫战,却是异样的风景。

因为不管中国还是美国或是其他一切国度,爱情的纯洁与忠贞是一样的。

在众多不同国家的爱情电影中,我们不但能体察不同国度的文化,还能收获对爱情更客观而多元的认识。

[关键词] 中外爱情电影爱情观比较引言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

影视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形式之一,无论在东方或西方,都曾经和正在上演一幕幕爱情之千古绝唱。

2008年国庆档期,陈嘉上执导的新版《画皮》上映,受到了良好的赞誉,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新版《画皮》不以恐怖惊悚取胜,而是仅仅借了蒲松龄先生的“画皮”,打着东方新魔幻的旗子,演绎了一场阴谋与爱情的战争。

故事背景放在了秦汉时期,但其中的爱情纠葛却有着鲜明的现实参照性。

而1997年上映,由霍根导演的好莱坞经典爱情电影《我最好朋友的婚礼》,则是一部不落俗套、相当精彩的爱情喜剧,并由好莱坞大姐大朱丽娅•罗伯茨提纲主演。

尽管没有《画皮》中多角恋情的复杂纠结,但影片营造的轻松氛围,在表现主人公爱情峰回路转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种不同的观感体验。

一、电影文本中爱的解读《画皮》中的爱情纠葛可用错综复杂一词来概括。

本文只选取影片中核心故事即王生与小唯、以及王生之妻佩蓉三者之间的爱情矛盾冲突来作分析。

小唯是一只修炼千年的狐妖,王生在一次与敌作战中,英雄救美,与小唯相遇了。

见了爱了,便要得到,这是小唯的逻辑。

于是她从大漠追随王生到江都,想要成为他的女人。

而王生虽然就在眼前,却似乎可望而不可及,因为她发现王生与妻子佩蓉非常恩爱。

为了得到王生的爱,她赶走了那个一直对自己情有独钟的飞天蜥蜴小易,以自己的绝色美貌和编造惹人怜爱与同情的故事逐渐俘获王生之心,而王生耽于道德所囿,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使她更痛恨佩蓉的存在。

中西方经典影片爱情观差异比较--以《云水谣》和《法国中尉的女人》为例

中西方经典影片爱情观差异比较--以《云水谣》和《法国中尉的女人》为例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总第169期QILU REALM OF ARTS(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W1/ dot:10.3969/j.issn.1002-2236.2019.04.019中西方经典影片爱情观差异比较——以《云水谣》和《法国中尉的女人》为例史睿(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电影作为用影像去表达人类情感的手段,是现实生活艺术化与普世的情感认同化的一种方式,并以挖掘人类的精神内涵与表现人文精神为旨归。

然而,不同的文化语境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影像特色,而影像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又彰显各自的民族性•,所以电影这门艺术就成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窗口。

本文就是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口,以《云水谣》和《法国中尉的女人》两部经典影片的比较,来分析东西方文化和爱情观的差异性。

关键词:经典影片;中西文化差异;爱情观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236(2019)04-0101-03《云水谣》和《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中西方经典的爱情影片,同时代表了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爱情观同时又深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代表着民族精神的社会模式,是人类社会生活与思维方式的积淀,不同地域的文化之间有着各自的民族独特性。

在分析《云水谣》和《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爱情观差异之前,就不得不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起源。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起源东方文明是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土地是人们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的都是围绕土地的利用和分配,而“人们的命运也系于农业,所以东方人对宇宙的反应,对生活的看法,在本质上就是对'农’的反应和看法”[1](P34),由于土地不能动,所以子子辈辈都生活在一起,继而祖先崇拜也发展起来了,所以家族制度就成了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

这种制度,农耕经济为它打下了基础,儒家学说说明了它的伦理意义。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西爱情观的比较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西爱情观的比较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传统爱情观与中国传统爱情观的比较分析1.爱情在遇到阻挠和挫折后会愈加浓烈。

甚至可能会起到推动作用。

不过结局往往是毁灭。

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无论是罗密欧还是朱丽叶,两个人都是越挫越勇,为了爱情坚决抗争不妥协,的确很难想象,只见过几面的两人怎么会爱得如此炽烈。

其实,两家的宿怨以及仇恨在阻挠的时候,也催化了他们之间爱情的生长。

越是被阻挠,越是得不到,就越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去为争取爱情。

《简爱》中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和阿尔芒,都是越得不到越是受到现实的阻力却爱得越深的典型人物。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张生以及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在别人的阻挠和干预中都是感情愈加深厚。

2.中西方传统的著作中都歌颂女子的坚贞和贞洁。

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在话语中经常出现赞美坚贞和贞洁的词句。

3.在炽热的爱情面前,中西方的传统爱情观都含有殉情的内容。

即在爱情受到极大阻力导致两人不能在一起的时候,是可以为了坚守爱情而舍弃生命的。

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最后两个人都为彼此为爱情而甘愿放弃生命。

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保住彼此不可亵渎的爱情最终也双双殉情。

4.在中西方关于传统爱情观的作品中的两个主人公,往往都会被塑造成一对璧人,佳人才子的模式美化这两个形象,同时也美化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使之变得更为合理与应该。

例: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被塑造成翩翩少年,朱丽叶是动人的美丽的女子。

因此,两个人物都是经过了作者刻意的美化。

在《金粉世家》中,冷清秋是气质清新脱俗的女学生,金燕西是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公子。

因此,照常理来说,两人的爱情也应该是很美的。

可是这种美在故事的结尾被摧毁,更让人唏嘘不已。

不同点:1.西方的爱情观倾向于开放的,自由的,而中国传统爱情观则是含蓄的、内敛的、深沉的。

(原因:就所处时代探讨)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表达感情时可以说是大胆开放,赤裸裸的语言告白表明心意。

中外电影爱情观的比较

中外电影爱情观的比较

中外电影爱情观的比较爱情语言是人类语言中最相通的。

爱情把人的精神提升到与心灵对话的层次。

爱情在人类社会中以永不衰竭的形式伴随生命存在。

所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文学作品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通过对东方不同爱情观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而通过对电影作品中的中西两种爱情观之间的比较研究,增进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进而促进双方的理解沟通。

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追求爱情的自由度和爱情的表达方式及对性的看法。

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

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是探究心态特征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

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表达心意,社会甚至还赋予某些物品如绣球,具有公开的择偶功能。

在伦理道德监管下中国人无法明确地用言语当面求爱,而只得求助于有爱情隐含意义的物品或者其他暗示行为。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有时甚至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

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

经常是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

中国的传统观念不仅羞于谈爱情,更是耻于谈性。

中国的传统婚姻是以生育为基础,然后是婚姻,最后才是性。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婚姻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婚姻观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婚姻观透过电影《喜宴》,人们可以发现中西方婚姻观的不同。

本文主要从婚姻配偶的选择、婚姻中夫妻关系和中西方婚礼比对等方面进行对比,探究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在跨文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喜宴》是1993年由李安执导的一部电影,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展现了中西方对于婚恋观念的不同。

影片中的男主角叫高伟同,他是一位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事业有成,与同性恋人Simon同居于纽约。

由于父母的逼婚,他不得不编织谎言,谎称与非法留居美国的女孩顾崴葳结婚。

始料未及的是,父母远赴纽约,打破了他原本宁静安逸的生活,中西方的文化碰撞就此拉开序幕。

一、婚姻配偶的选择中国古代婚姻配偶的选择,主要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既是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风俗习惯,也是中国礼教和法律对婚姻的根本规定之一。

显然,影片中的同性伴侣Simon 不能得到中国父母的认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婚姻承担着延续香火的重任。

乖巧孝顺也是父母选择儿媳的重要条件,中国家庭讲究以和为贵,偏爱中庸型的人格。

高父是由大陆到台湾的高级长官,接受过良好的社会教育,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在同儿媳崴葳的交流中得知其父母是知识分子阶层,认为儿子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好姻缘。

高伟同是一个已被极大程度西化的商界成功人士,在选择伴侣时与父母具有完全不同的标准。

高伟同厌恶那种依附关系的恋爱,他所追求的恋爱是双方具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并能保持各自独立,不同于中国式家庭的刻板,他更喜欢西式浪漫的恋爱气息。

高伟同与同性恋人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各自经济独立,生活中相互照顾,互相依恋又保有自由的空间。

二、婚姻中夫妻关系美国人更为炽热地表达亲密,中国人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含蓄内敛的。

“夫为妻纲”“夫唱妇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块门板抬着走”,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婚姻中以男性为核心的关系,男主外女主内,丈夫是权力的核心。

然而,男尊女卑的关系并不是传统中国社会所独有的,西方社会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简析东西方影片中的爱情模式观

简析东西方影片中的爱情模式观

简析东西方影片中的爱情模式观摘要爱情是电影的永恒题材,甚至可以说是电影中最大的一个题材类型。

百多年的电影史,也是百多年来纪录、反映、表现人类爱情的大舞台。

1902年,电影《邮递员的罗曼史》诞生,这是电影史上第一次朦胧地表白爱情的影片,虽然这部所谓的爱情片在今天看来显得幼稚可笑,但它却是电影与爱情的首次激情遭遇,百年爱情电影的序幕由此揭开。

爱情因其可以带来深沉的幸福感以及诸多惊心动魄的心理感受而使其成为人类共同追求与认同的一种情感。

若干个世纪以来,爱情一直是哲学、宗教、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激烈争论的一个命题。

尽管人类对于爱情的评价因着文化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但爱情也有着许多共同的特性。

爱情是男女之间由于爱慕对方而产生的强烈的倾慕之情,包含精神和肉体的两个方面,爱情一旦产生,就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产生出巨大的能量。

爱情是欢乐的,天真的,幸福的,可一旦破裂,便会带来深沉的痛苦,甚至短暂的离别,都会产生轻重不同的痛苦感觉。

关键词:爱情观分类;东西方比较;爱情观的影响AbstractLove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the film, and even the film can be said to be one of the largest type of subject matter. More than a century of film history, but also a record over the past century, refl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ig stage of human love. In 1902, the movie "Postman's romance" The birth of film history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o express love obscure films, although this so-called romance seems naive today, it seems ridiculous, but it is the first film with love passionate encounter, the prelude to a century of love which opened the film.Because of their deep love can bring happiness and a lot of soul-stirring feeling of psychological and common pursuit of mankind to become a kind of emotion and identity. Since seve-ral centuries, love has always been the philosophy, religion,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many other areas of a topic of intense debate. Although the evaluation of human beings for love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but love also share many common characteristics. Love is love between men and women the other arising as a result of the strong feelings of a-dmiration, including ment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the two, and love once, the collision will be a bright spark, resulting in tremendous energy. Love is joy, innocence, happiness can be b-roken once, it will bring deep pain, and even a brief separation, will have the severity of the p-ain of feeling different.Key words: Classification of love; The East-West comparison; The impact of lov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爱情观的分类 (1)(一)形式模式 (1)1.自由恋爱 (1)2.非自由恋爱 (2)(二)开始模式 (2)1.一见钟情 (3)2.日久生情 (4)(三)结构模式 (4)1.单恋 (4)2.两厢情愿 (5)3.三角恋 (5)(四)相处模式 (7)1.坚贞不渝 (7)2.用情不专 (7)(五)最终结果 (7)1.有缘无分 (7)2.天长地久 (7)二、东西方电影爱情观比较 (8)三、爱情观的影响 (10)(一) 自由、灵感、幸福的享受 (10)1. 自由、幸福的享受 (10)2.爱情是创作者灵感的源泉 (10)3.爱情激励人克服困难、创造奇迹 (10)(二) 痛苦、绝望、束缚的困惑 (11)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简析东西方影片中的爱情模式观爱情是电影的永恒题材,甚至可以说是电影中最大的一个题材类型。

爱情题材在中外影视史中的发展与演变

爱情题材在中外影视史中的发展与演变

爱情题材在中外影视史中的发展与演变爱情题材是影视作品中最为常见和受欢迎的题材之一,它以其贴近人们生活、温暖人心的特点,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探讨爱情题材在中外影视史中的发展与演变,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变化和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看爱情题材在中国影视中的发展与演变。

早期中国电影较为保守,爱情题材主要以传统文化背景为基础,强调忠贞、纯洁的爱情。

例如,1934年的《桃花泪》和1947年的《天涯歌女》等电影,都以悲情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男女之间纯洁感情的价值观。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改变,中国影视中的爱情题材也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电影探索了更多爱情题材的形式。

例如,1987年的《红高粱》和1988年的《在一起》等影片,通过反映男女之间的爱情与婚姻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中不同阶层、背景的人们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困惑和追求。

而在近年来,中国电影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与人物心理的描绘,在爱情题材中体现出更多的社会现实和当下人们的情感需求。

例如,2016年的《我的少女时代》和2019年的《后来的我们》等电影,深入触及到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困惑、人生选择等现实问题,使得爱情题材更加具有时代性和社会关怀。

而在国外影视史中,爱情题材同样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早期的好莱坞电影以浪漫爱情为主题,在大银幕上呈现了许多经典爱情故事,如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乱世佳人》和《罗马假日》等影片,这些作品将爱情拍摄得如诗如画,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情调。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好莱坞电影也开始探索更多形式与题材的融合。

爱情片也更多地被赋予了社会和文化意义。

例如,1980年代的《钢琴课》和1990年代的《泰坦尼克号》,在爱情故事中融入了社会的阶级、文化差异等元素,使得爱情题材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近年来,国际影视中的爱情题材更加富有创新和多样化的特点。

电影制作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交流的加深都为影片中的爱情题材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电影爱情观的比较
爱情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社会上甚至有“爱情至上主义者”,以爱情的追求为人生的最高目的,他们缺爱,愿爱,渴望爱,说的夸张点,没有爱情仿佛他们都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当然很多人对此是不以为然的,其实这种观点固然执着,但也从另一面说明爱情的重要性。

而电影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往往映射着爱情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特点。

东西方不同的人们在对待爱情时会有不同的选择。

这其实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影响不无关系。

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女性多以贤妻良母为个体目标。

对于自己,却处于一种“缺席的在场”,女性似乎注定是一个奉献者,为了丈夫和子女,她们可以牺牲一切。

且不说古代女子,即便在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敢于为了自己的爱而放弃一切的女性,又有多少呢?与男性相比,中国女性的家庭观念更浓厚。

所以,中国女性是伟大的,但她们更需要自立与自觉。

与中国人不同,西方人更乐于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带来的束缚,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特殊的个体,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有自我实现的权利。

个人主义取向的人的追求自由,追求差异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因此,在面对爱情时,西方人表现出来的更多地是积极主动地去追求,而中国人则更侧重自己的牺牲与默默付出,他们往往行动多过于言语。

中西方对待爱情的侧重点也不同。

中国人恋爱绝大多数都带着对婚姻的憧憬,恋爱的甜蜜度与对婚姻的渴望总是成正比,我爱你我便想和你结婚,生儿育女,朝夕相伴,让爱情的激情慢慢融化进亲情,细水长流。

他们注重爱情的结果,渴望永恒。

但是永远是有多远,谁也说不清,所以中国人的爱情也因此总是陷在纠结的心态里并乐此不彼,痛并快乐着。

而西方人的恋爱是相对随性的,他们的爱情是完全由感觉开始的,不带有婚姻的束缚,在他们的观念里我爱你是我对你的一种好感。

他们更多的是享受恋爱的过程,他们的观念里爱情可以疯狂可以自由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但绝对不会是束缚的。

中西方对爱情的表达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历来主张含蓄、拘谨、谨慎的。

在古代中国的正常的婚姻嫁娶,必须是“父母之约,媒妁之言”,因而男女都被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在爱情表达上只能是拘谨的。

直至近代,虽然人人皆知自由恋爱,但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向喜欢的人表达爱意前总犹豫再三。

爱情最经典的表达——“我爱你”,亦仍是比较难说出来。

过于露骨的爱情表达方式,尤其是女子过于露骨的爱情表达方式,在西方很正常,但在中国,女子避免不了会遭受各种非议,轻则可能被指“这女孩一点都不矜持”,重则恐怕就背上了“不知廉耻”的骂名。

而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白、开放得多了。

西方人,不管男女,经常是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不开对方。

往往会用直白的语言或是连绵不断的甜言蜜语,乃至用更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

中西方的爱情观在一点上的差异尤其巨大,那就是对性的看法。

中国的传统观念不仅羞于谈爱情,更是耻于谈性。

纵使在爱情电影中必然会涉及到性,中国的道德观念也不允许电影中出现过于奔放的画面,所以中国的电影往往是红帐一拉,被子一盖,天就亮了,唏嘘不已。

《色戒》拍摄时因为略大的尺度还一度炒得很热,而后网上流传的就大多是删减版的了,我估计外国友人们看中国的这类电影肯定是非常无趣的。

而西方人对性是很大大方方的,他们认为性是生理要求,恋爱中的情侣发生性关系是亲密的表现,属正常现象,我爱你我就想和你上床。

在中国道德中所不齿的一夜情,在西方却是很正常的事。

西方电影里性爱场面随处可见,这只是他们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无需避讳。

即便爱情观有所差异,但是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和珍惜都是一样的,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我们要做的是摆正自己的心态,喜欢就要去争取,不要等着感觉过期,爱了就去珍惜,不要让自己后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