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历史下册第4课__经济大危机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说课稿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说课稿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以及危机对世界各国产生的影响。

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了解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经济大危机作为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历史事件,涉及许多经济术语和理论,学生可能对此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经济术语的解释和理论的阐述,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大危机的本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经济大危机的产生原因、过程和影响,认识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产生的严重后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大危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面对经济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济大危机的产生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经济大危机涉及的经济术语和理论的阐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地展示经济大危机的过程和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经济大危机的相关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经济大危机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济大危机的产生原因、过程和影响。

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围绕经济大危机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针对经济大危机涉及的经济术语和理论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大危机的本质。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经济大危机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经济大危机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

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使失业者重新获得工作
民间资源保护队的工作队伍
通过公共工程和保护自然资源法案,1933年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组织 18岁到25岁的男青年种树,建水坝,扑灭森林火灾,种植防护林。每批25万人, 每期半年。
1933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
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 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 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
2.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4.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5.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思维拓展:新政的成功实施说明了什么?
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 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
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
田纳西水利工程中的水坝
失等。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 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建设金门大桥是公共工程中的一项,北端连接北加利福尼亚,南 端连接旧金山半岛。约瑟夫·斯特劳斯设计,1933年1月5日正式开 工兴建,1937年5月首次建成通车。横跨金门海峡,桥宽27.4米,桥 身全长1981.2米,桥塔高227米。当时造价达3550万美元,用了10多 万吨钢材。
“改变”是( B ) A.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B.罗斯福新政
C.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
2.(2010·沈阳中考)1932年,美国工业生产指数比 1929年下降了46.2%,有13万家以上工厂倒闭。农产品 批发价格下跌了54%,农民的农业净收入从61亿美元降
到20亿美元,100多万家农场破产,许多农民流离失所。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案 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案新人教版一、经济大危机1、背景: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繁荣一时,这一繁荣背后孕育着危机。

2、原因:直接原因: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而劳动人民相对贫困,从而引起“相对过剩”。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消除)3、爆发时间及标志: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里的股票暴跌,这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4、持续时间:1929——19335、特点:①涉及范围特别广;②持续时间比较长;③破坏性特别大6、影响:①经济萧条,工人大量失业,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加深。

②资本家销毁商品、维持利润。

②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①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②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1)、直接目的:消除经济危机(2)、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3)、前提条件: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3、新政的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措施:①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②整顿银行,恢复政府的信用;③在农业方面,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④兴建公共工程,吸纳了大量的失业者。

三、评价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作用、效果):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积极:①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③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④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2、消极:但它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痼疾。

四、新政的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后来被许多国家所仿效,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经济大危机教材解析 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经济大危机教材解析 新人教版

第4课经济大危机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一)重点分析1.经济大危机(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的相对稳定时期。

(2)爆发: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的纽约爆发,然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4)表现:工人大量失业,生活流离失所;资本家为了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大量销毁商品。

(4)影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求出路。

2.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2)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3)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4)中心措施: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整。

(5)评价:新政取得了显著效果。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加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难点分析1.怎样全面认识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1)概念: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孪生兄弟,所谓经济危机其实就是社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在经济危机到来时,工人生活流离失所,而资本家为了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大量销毁商品,这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本质,反衬出社会主义制度无比的优越性。

(2)特点:①它范围特别广:从地域范围看,危机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②它持续时间特别长,从1929年一直持续到1933年,历时达四年之久。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案
还有比如整顿金融、调整农业、举办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义的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田纳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坝”图)。
新政的效果:经济方面:通过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罗斯福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
2.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情感价值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评价
特点三,破坏性大。课本图表中列举的资本主义工业下降情况和世界贸易缩减的情况,已可看出这次危机的严重性。
3.危机的影响(板书)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什么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为二点,并做如下讲述:(1 )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2)销毁商品、生产破坏。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为追求自己利润而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罪恶。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 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3.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4.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大危机》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

本节课通过介绍经济危机的起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使学生了解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为后续学习罗斯福新政等历史事件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经济领域的专业知识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危机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危机的严重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的起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掌握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危机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国家经济命运的责任感;认识政府在应对经济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济危机的起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2.难点: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经济危机事件,引导学生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讲授法:教师对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资料:收集与经济危机相关的历史事件、案例等资料。

4.设备: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溃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危机的起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下初三历史《经济大危机》教学教案(1)

人教版九年级下初三历史《经济大危机》教学教案(1)
(4)中心措施:国家对工业的调整。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提问: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整。
教师总结其目的是“以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中心”
除此之外,国家还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目的是什么?
听讲
思考,讨论
阅读教材小字部分内容,等待领取救济面包的长龙,露宿街头的失业者,1929~1945年美国失业率的动态图表,资本家销毁产品,拔掉田里成熟的棉花等,思考问题
学科
历史
课题
第4课经济大危机
课型
新授




知识
能力
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包括“一战”后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及经济危机在美国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有关史实。
过程
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从对危机原因、特点、影响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
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美国实行新政,德意日走上了对外扩张的法西斯道路
三、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形势需要: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急需寻找出路
个人魅力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介绍罗斯福生平时,可指引学生阅读课本“罗斯福总统”画像下的生平简介。还可介绍一下罗斯福任总统后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论”。
(5)效果:经济方面:通过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经济大危机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经济大危机教案新人教版
3.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实验,让学生通过模拟经济活动来更好地理解经济危机的产生和传播。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可以将教室布置成类似于经济论坛的形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提高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重点题型整理
1.简答题:请简述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起因和特点。
答案:起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激化,特别是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特点包括: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力巨大,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量大幅下降。
2.论述题:请论述罗斯福新政对缓解经济大危机的作用。
答案:罗斯福新政通过一系列措施调整、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对缓解经济大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措施包括:实行银行假日,阻止银行恐慌蔓延;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工业生产,提高就业率;实施《社会保障法》保障民生,减少社会不满;推动公共工程,创造就业机会;保护农民利益,恢复农业生产和市场信心。
3.比较题:请比较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异同。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大萧条时代:1929-1939》作者: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罗斯福与新政》作者: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
-《经济大危机的历史解读》作者:泰勒·柯文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经济大危机的历史背景、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大危机的知识点,掌握对经济大危机的理解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为什么会爆发这场经济危机?
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社会化同 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生产快速增 长同劳动人民消费能力缩小的矛盾。
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
生产 过剩
盲目 生产
政府 不加 控制
企业 私有
资本主 义的私 有制
根源: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情况表

特 影

点 响
1929——1933年 美国 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
第4 课 经济大危机
①1929年的这场经济危机的发源地在哪里?
美国
②主要特点有哪些?
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
从表面上看,20年代资 本主义经济表面繁荣, 但潜藏危机,请问危机 何在?
答:生产相对过剩: 产量猛增VS人民相对贫困 (不是卖不完,而是卖不掉)
③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失业工人超过三 千万,就业工人的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 流离失所。
没有。经济危机是资本 主义国家的不治之症。
思维拓展: 新政的成功实施说明了什么?
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 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这说明现代资本主 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但新政由 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 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时间: 1929——1933年 发源地: 美国
经济大危机
特点: 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 影响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广大劳动人民 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目的: 直接目的是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
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罗斯福新政
中心措施: 对工业的调整 最大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罗斯福实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措 施 具 体 内 容
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整顿金融 调整农业
缩减耕地,屠宰牲畜,政府补偿。
调整工业 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 (中心措施) 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
公共工程 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刺激生产 和消费。
近3000 万
工业下降 70%
69.1 %
失业人数 1700万 476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富兰克林•罗斯福
美国第32任总 统,美国历史上最 伟大的总统之一, 是20世纪美国受爱 戴的总统,是美国 历史上惟一连任4 届总统的人,从 1933年3月起,直 到1945年4月去世 时为止,任职长达 12年。
加州洛杉矶,等待工作的队伍排成长长的一列。
经济大危机 期间一个男 子在汽车上 的牌子写道: “100美元可 买下这辆轿 车。在股市 上丧失了一 切,急需现 钞。”
1933年,纽 约,男人在 摆摊贩卖他 的家当。
穷困潦倒的人们住的棚屋
我会三项技 能,我会说三国 语言,我已经有 三年工龄了,我 有三个孩子,我 已经失业三个月 了,我现在仅仅 需要一份工作。
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
资本家为什么要 销毁商品, 而不 去救济贫民?
答:减少产品,维持价格,保持利润。
这说明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答:唯利是图。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情况表
项目 美国 德国 英国
28.4% 50%
法国
16.5 % 48%
日本
世界
40.6 外贸缩减 46.2% %
8.4%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 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 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加强国家对经济 的干预和指导
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 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着是否 意味着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被彻 底根除?
牛刀小试
1.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 A.整顿银行 B.国家对工业的整顿 C.政府补贴工业 D.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新在( ) A.用改良的而不是扩张的方式克服危机 B.采取国有化的形式 C.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消除危机 D.兴建公共设施,减少失业队伍
B
C
3、1933年美国实行“新政”,对“新政”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B.目的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C.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D.取得了一定成效
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在将一桶桶 的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 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到河里淹死, 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 同样在英国,在法国,在荷兰,在丹麦,整箱的桔子, 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 被杀死。巴西资本家则销毁了两个多万袋咖啡。
引言 百年来,美国发生了四次严重的金融危 机:1907年、1929年、1987年和2008年。 1929-1933年大危机无疑是迄今最为严重的 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年和1987年的金融 危机都发生在10月,今年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 发生在9月,目前还在急剧恶化.
材料阅读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身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 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 孩在瑟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 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 这是发生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 场景。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受沉重 打击,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 业工人的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 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发源地
《布鲁克林每日鹰报》刊载 “华尔街股市崩溃,陷入恐 慌”的头条新闻
焦虑不安地注视着华尔街 金融界动向的人们
华尔街经 纪行的顾 客们正焦 急地浏览 着报纸, 了解股市 崩溃的最 新消息
他是唯一一位连任 四届的美国总统 (1933-1945) 他是唯一一位坐在 轮椅上的美国总统; 他是继华盛顿林肯 后最受美国和世界公 众欢迎的美国总统。
富兰克林•罗斯福 (1882--1945)
罗斯福实行新政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 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