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乾隆中叶至嘉庆时期的诗文)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晚明的文学高潮(圣才出品)

第2章晚明的文学高潮2.1 复习笔记一、晚明文学高潮的表现明代文学在弘治至嘉靖时期经历了全面的复苏以后,经隆庆而至万历年间形成了高潮。
(一)小说方面,先后有《西游记》《金瓶梅词话》等;(二)戏曲方面,以《牡丹亭》最为突出;(三)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童心说”和“性灵说”;(四)诗文方面,有公安派的崛起,与诗歌相比较,他们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尤为重大。
由于遭到政治压迫,这一高潮从万历三十年左右起就结束了,以后是长达百年的徘徊期——各体文学虽仍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高潮时期的优秀传统,但都已较前逊色,最终则归于萧条。
二、《西游记》在明代嘉靖年间,刊印小说之风日渐兴盛。
既有昔时所传旧本,也出现了当时所编纂的新作。
隆庆、万历时期,历史演义所刊益多。
其艺术水平虽均不高,但它们的一再刊印,既显示了读者对小说的需要,也对推动小说的繁荣有积极作用。
百回本《西游记》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下出现的。
(一)《西游记》的成书与作者1.主要内容《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写孙悟空等保护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2.成书(1)玄奘俗姓陈,早年出家,于唐贞观三年赴西域取经,贞观十九年返回,历时十余年,途经百余国,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
这种经历本身就具有传奇性。
玄奘回国后口述自己的经历,由弟子辩机记录,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2)后其弟子慧立、彦惊又撰成《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将玄奘的经历加以渲染夸张,增加了一些神奇的故事。
此后玄奘取经的故事在社会上日益流传开来,在佛教的“俗讲”与民间文艺中不断地讲说,神话的色彩越来越浓。
(3)南宋时取经故事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
此外,关于取经的故事在宋元戏文中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
(4)在元刊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取经队伍中有了深沙神。
《诗话》中的猴行者智斗白虎精、经女人国、入王母瑶池偷蟠桃等故事是《西游记》中有关故事的原型。
(5)约在元代后期,至迟在明代初期出现了一部系统地讲述取经故事的小说《西游记》,书中的一些故事为百回本《西游记》中有关故事之所本,此书还出现了“黑猪精朱八戒”的形象。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作为近世文学发端的金末文学(

第1章作为近世文学发端的金末文学1.1 复习笔记中国近世文学发端于金代后期,最早的两个代表性作家是元好问和董解元。
金的文学一面继承北宋的传统,一面又继承辽的传统,同时又带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一、辽以来文学发展的回顾(一)辽代文学1.辽代概述(1)政治概况辽王朝的最高统治层为契丹贵族。
因王朝的创立者耶律阿保机为契丹人,所以开国时本名契丹国,后来才改称为辽。
阿保机建国后逐步吸收汉族文化,发展农业,并向华北地区扩展,终致统治中国北部,与宋王朝对峙。
(2)经济、文化概况许多汉族人成了辽的臣民,汉族文化与契丹文化不断融合,经济、文化日渐发达,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进步。
2.辽代的文学作品契丹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契丹人的文学作品以契丹语作的为多,受汉文化影响后,也有以汉语来写作诗文的,也有一些以契丹语写成后来被译成汉语的作品。
辽的文学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若干率真任情的特色。
它与北宋文学都成为金的文学遗产。
(1)耶律倍的诗歌现存最早的辽诗是耶律倍的《海上诗》。
诗写得很质朴。
以“小山”喻太宗,“大山”自比。
说自己因受“小山”压迫而无力抗衡深感羞耻,故而出奔。
在这首质朴的诗中,充分表现了率真、任情的特点。
(2)耶律洪基的诗歌随着对汉族文化的进一步吸收,契丹人用汉语写作诗歌的能力不断提高,礼义之重、尊卑之别一类的观念也日益取得统治地位;但率真、任情的这一面并未完全泯灭。
在辽道宗耶律洪基的诗里还可以看到这一点。
(3)萧观音的诗歌道宗的妻子萧观音是用汉语写作的辽代诗人中最杰出的一个。
她遗留下来的作品有《回心院》十首、《怀古》《绝命词》等。
①《回心院》作此组诗时,道宗对她已经疏远了。
她在诗中既写了被冷落的痛苦,也表现了对重新获得爱情的渴望,感情热烈而鲜明。
②《怀古》此诗写得相当大胆,对史籍上早有定论的赵飞燕秽乱宫禁之事加以怀疑,把对赵飞燕的批判说成是不明真情者的人云亦云。
这是颇要胆量的,也非久受礼教熏陶的汉族上层妇女所敢为。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圣才出

第6章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6.1 复习笔记一、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概况(一)诗文的发展1.诗从宋代的主理向主情回归,而且较唐代更强调自我的作用;2.文章开始向抒写性灵的方向倾斜。
(二)发展阶段1.第一期是太宗取中原至全国统一之初;2.第二期是全国统一后元王朝统治相对稳定的时期;3.第三期是元末。
王国维把杂剧的第三期划为至正时期,就诗文来说,可把后至元时期作为第三期的起点。
二、元初的诗文创作(一)元初的诗文作家群元初从事诗文的作家,其社会地位均高于杂剧作家。
思想没有杂剧作家的洒脱,且大都出身汉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所以第一期诗文作家的作品既有由于特定的社会状况和思想状况而注重情性的一面,又有继承自中唐以来力图使得诗文成为政治、伦理工具的那种倾向的一面。
有时这两个方面同时出现在一个作家身上。
(二)代表作家及作品1.耶律楚材(1)耶律楚材其人耶律楚材,字晋卿,契丹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说:“今观其诗,语皆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炼为工。
”有《湛然居士文集》。
(2)耶律楚材的诗歌①有真感情流露的诗歌如《还燕京,题披云楼和诸大夫韵》,作此诗时,他已为蒙古的高官,但由于其与辽、金王朝的关系,重到燕京时,抚今思昔,他不仅产生了《黍离》之悲,而且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从中也隐隐透露出宦海中难言的苦闷。
其“好梦”一联,语虽平淡,内涵却很丰富。
②含有政治色彩的诗歌如《阴山》,诗的最后两句别有寄托,被斥为“不足夸”的“江左名山”是南宋王朝的象征,而“横空千里雄西域”也不只是指阴山,而是隐喻蒙古王朝。
所以此诗虽似写景,却具有“颂圣”的意味。
2.刘秉忠(1)刘秉忠其人刘秉忠,初名侃,字仲晦。
初为僧,法名子聪。
后辅佐忽必烈,多所谋划。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名秉忠。
有《藏春集》。
(2)刘秉忠的诗歌①寄寓人生感慨的作品刘秉忠的诗属于“本色”一路,其较有特色的是寄寓人生感慨的作品。
如《寄友人》,此诗虽较粗率,但能见出人生的无奈。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历史散文)

第3章历史散文3.1 复习笔记一、《尚书》与《春秋》(一)《尚书》1.《尚书》简介《尚书》是记录殷商到春秋时期君王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的书,最早只称《书》,汉代以后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又称《书经》。
孔安国释《尚书》为“上古之书”。
2.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1)今文《尚书》《汉书·艺文志》称《尚书》有一百篇,但经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火,汉初实存二十八篇,以通行隶书书写,故称今文《尚书》。
(2)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故居的墙壁中发现用古文写定的《尚书》,称古文《尚书》,比今文本多十六篇。
后经兵火,其书不传。
东晋初,梅赜献出古文《尚书》,计五十八篇。
唐孔颖达以它作底本写成《尚书正义》,南宋以后编入《十三经注疏》。
明代梅骛、清代阎若璩先后考证其中的二十五篇为伪作。
3.《尚书》的文字特点:文字艰深现存《尚书》中写作最早的是《商书》中的《盘庚》篇,最晚的是春秋时期的《周书·秦誓》。
从《盘庚》到《秦誓》,在表达能力上虽有不少进步,但在将口语浓缩成为成熟的书面语这一点上,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1)《尚书·盘庚》古奥难懂,“佶屈聱牙”①原因因为汉字繁难,加上书写工具的局限,中国古代存在言文分离的现象。
要求古人一开始就把口语浓缩成简明易解的文章是不实际的,所以《尚书》的早期作品古奥难懂。
②表现从正反两方面向民众说明迁都的必要性,并且运用了譬喻,可看出在表达上已具有相当水平。
但由于在把口语浓缩成书面语,省略了“反之”一类必要的转折词,就变得艰涩难解了。
(2)《周书·秦誓》文字流畅,但理解依旧困难①文字流畅《秦誓》写的是秦穆公因为不听劝谏,伐晋失败而产生悔恨痛惜之情的事情。
文中写道:“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先引古人的话,指出人若随心所欲,则多邪僻之事。
接着说责备别人易,从谏如流难。
然后又说,他忧虑时光迅速逝去。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概 说6)

概说0.1 复习笔记一、受挫期概述(一)时间界定中国近世文学的受挫期始于洪武元年,下限在成化末年。
(二)文学概况1.除了施耐庵将《水浒传》在罗贯中编次的基础上发展为今本或基本上接近于今本的样子外,在小说、戏曲上可以提及的只有《剪灯新话》《剪灯余话》和极少数杂剧。
诗文领域仅有李梦阳等前七子初露头角。
2.近世文学萌生期出现的新的成分不是夭折就是衰退,只有极少数的作品仍能坚持原先的传统,但又常遭无情的摧残。
二、明初的经济摧残和思想整肃(一)经济摧残明王朝一建立就采取了打击富庶地区、工商业和富裕阶层的政策,而且严厉地推行,从而使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经济遭到严重挫折。
1.原因(1)朱元璋出身于较贫穷的农民家庭,基于贫富矛盾的贫穷者对富人的憎恶,基于城乡矛盾的农民对工商业者的歧视,传统的“崇本抑末”的思想都有可能引导他走上这样的道路。
(2)在其创业过程中,当时经济特别发达的苏州、嘉兴等地和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掌握在其敌对者手中,当地民众与他作过斗争,这促使他给予打击报复。
2.对富人的打击(1)以政治理由加以打击;(2)采取若干措施,用种种借口剥夺他们的财产。
3.对工商业的打击(1)征税的严酷;(2)禁止民间的海外贸易。
经过这样的打击,富民大量破产,并且形成了经济的萧条。
(二)思想整肃1.以儒家经典和朱元璋自己的思想来统制士人的思想明初的士人入仕之途,除征辟外,主要是通过科举和国子监两个途径。
(1)国子监国子监的学习课程为御制《大诰》《大明律令》《四书》《五经》《说苑》《为善阴骘》《五伦》等书。
就是地方学校,朱元璋也令学生读御制《大诰》。
《大诰》是朱元璋为民众所制定的生活、思想准则,也包括法律条文等内容。
(2)科举对《四书》及《易》《书》《诗》的理解以程、朱的注释为依据。
永乐年间颁布《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作为考试课本,这两部“大全”也是以程、朱学说为准绳的。
程、朱学说在思想界占有了前所未有的统治地位。
2.对孟子进行整肃对朱元璋来说,儒家思想还存在着缺陷。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近世文学·嬗变期概说(圣才出

第9编近世文学·嬗变期概说0.1 复习笔记一、文学嬗变期概述(一)时间界定中国近世文学的嬗变期开始于乾隆十四年或稍前,结束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
嬗变期大致可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作前后两期。
(二)文学表现吴敬梓写成了《儒林外史》并开始流传;曹雪芹的《红楼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脂砚斋批评石头记》的甲戌本;袁枚写了《答沈大宗伯论诗书》,公然向沈德潜的文艺观挑战;曹雪芹基本完成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
(三)思想领域的变化1.戴震把“情”“欲”凌驾于“理”之上,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程朱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理论,而且为人们按照“情”“欲”的要求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开辟了新的空间。
2.谭嗣同高举“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纲常之网罗”的旗帜,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旧道德相衔接。
二、嬗变前期的演进过程(一)嬗变前期文学的特点和表现1.特点乾隆皇帝推行残酷的政治高压政策,嬗变期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拉开的帷幕。
这一方面证明历史前进的车轮是无法阻止的,但另一方面,嬗变期前一阶段的文学也就不能不打着这个高压政策的深刻烙印。
2.表现(1)政府会对白话通俗小说给予压制,但白话通俗小说并不像诗文那样受到严密监控,抄本尤其如此。
所以,在嬗变期最早出现的文学杰作是两部白话通俗小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长期没有刊本,仅以抄本流传。
(2)《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虽都以作者生活的年代的社会现实为题材,但都假托为前代的故事,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卷首的《序》更将此书冒充为明代的小说。
(3)袁枚《小仓山房集》中有些思想很大胆,所以他不得不保护自己。
但尽管受着这样的限制,吴敬梓、曹雪芹、袁枚都没有被险恶的环境所吓倒,在小说创作领域,《儒林外史》和《红楼梦》都对当时的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而且把中国的文学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演进过程1.《儒林外史》(1)主要内容《儒林外史》一方面批判当时社会和礼教的戕贼人性,另一方面则赞美了那些皎然不群或在“文行出处”上有可取之处的人物,以与那些人性已遭戕贼的人们相对照。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康熙后期到乾隆初叶的文学)

第3章萧条的来临和隐伏的生气——康熙后期到乾隆初叶的文学3.1 复习笔记一、萧条期概述(一)时间界定从康熙后期(始于康熙四十一年)到吴敬梓写成《儒林外史》的下限乾隆十四年,将近五十年。
这一时期为下一阶段文学嬗变期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文学概况1.洪昇、孔尚任到康熙四十一年已不再从事戏曲创作了;王士禛写作那些好诗的时间比康熙四十一年早得多;蒲松龄于康熙四十一年及以后虽仍继续写《聊斋志异》,但已是强弩之末。
2.主张以文学为政教工具的方苞与沈德潜在康熙后期已崭露头角,以后分别成为文界和诗苑的领军人物。
所以,从康熙后期至乾隆初期,文坛相对暗淡。
虽有以厉鹗、郑燮为代表的少数作家置身于主流之外,创作成就也不突出。
3.文坛上也仍有暗流在涌动,吴敬梓、曹雪芹、袁枚都是在这时期成长起来的。
二、赵执信与沈德潜康熙后期,最早对王士禛等人的诗风表示不满、加以批判的是赵执信,其理论依据是“温柔敦厚”的“诗教”说。
后沈德潜又大肆张扬“诗教”。
诗歌为政教服务的主张在一段时间里成为诗论的主流,与当时文论的主流——桐城派的“义法”说相呼应。
(一)赵执信1.赵执信其人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
推尊宋诗,不满严羽与王士禛一派的诗论,而服膺于反严羽的明末清初人冯班。
有《因园集》《饴山堂集》《谈龙录》等。
《谈龙录》专为批判王士禛而作。
2.赵执信的诗论赵执信与王士禛在对诗的看法上有重大的分歧。
这分歧主要并不在如何以龙喻诗的问题上,而在于诗的思想内容。
(1)赵执信要求“诗中有人”,乃是要诗中有符合于他的标准的人,也即其思想感情不逾越他所制定的规范的人。
这种标准或规范的具体内涵是“诗教”“礼义”。
(2)这种理论的实质是以“礼义”来规范人的一切思想感情,剥夺个人即使仅仅在感情上的自由活动的空间。
3.赵执信的诗歌(1)《出都》此诗是赵执信被罢官而离开北京返回家乡时所作。
他承认“罢官”是由于自己的错误,因而没有怨恨之心,只是觉得自己的遭遇有点可怜。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晚明的文学高潮)

第2章晚明的文学高潮2.1 复习笔记一、晚明文学高潮的表现明代文学在弘治至嘉靖时期经历了全面的复苏以后,经隆庆而至万历年间形成了高潮。
(一)小说方面,先后有《西游记》《金瓶梅词话》等;(二)戏曲方面,以《牡丹亭》最为突出;(三)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童心说”和“性灵说”;(四)诗文方面,有公安派的崛起,与诗歌相比较,他们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尤为重大。
由于遭到政治压迫,这一高潮从万历三十年左右起就结束了,以后是长达百年的徘徊期——各体文学虽仍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高潮时期的优秀传统,但都已较前逊色,最终则归于萧条。
二、《西游记》在明代嘉靖年间,刊印小说之风日渐兴盛。
既有昔时所传旧本,也出现了当时所编纂的新作。
隆庆、万历时期,历史演义所刊益多。
其艺术水平虽均不高,但它们的一再刊印,既显示了读者对小说的需要,也对推动小说的繁荣有积极作用。
百回本《西游记》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下出现的。
(一)《西游记》的成书与作者1.主要内容《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写孙悟空等保护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2.成书(1)玄奘俗姓陈,早年出家,于唐贞观三年赴西域取经,贞观十九年返回,历时十余年,途经百余国,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
这种经历本身就具有传奇性。
玄奘回国后口述自己的经历,由弟子辩机记录,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2)后其弟子慧立、彦惊又撰成《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将玄奘的经历加以渲染夸张,增加了一些神奇的故事。
此后玄奘取经的故事在社会上日益流传开来,在佛教的“俗讲”与民间文艺中不断地讲说,神话的色彩越来越浓。
(3)南宋时取经故事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
此外,关于取经的故事在宋元戏文中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
(4)在元刊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取经队伍中有了深沙神。
《诗话》中的猴行者智斗白虎精、经女人国、入王母瑶池偷蟠桃等故事是《西游记》中有关故事的原型。
(5)约在元代后期,至迟在明代初期出现了一部系统地讲述取经故事的小说《西游记》,书中的一些故事为百回本《西游记》中有关故事之所辑录,此书还出现了“黑猪精朱八戒”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袁枚及其同调与异趋——乾隆中叶至嘉庆时期的诗文
2.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一)袁枚的同调
袁枚早年受桐城派和沈德潜“诗教”的影响,乾隆二十五年左右,公然反对“诗教”,转而倡导“性灵”、批判宋儒理学。
黄景仁、张问陶、舒位、彭兆荪、沈复,在诗文的自抒心声上均可视为袁枚的后继者,与龚自珍及新文学也均有其相通之处。
(二)袁枚的异趋
在这时期的诗文作家与袁枚取向不同者,前有姚鼐、翁方纲,后有以张惠言为枢纽的常州词派与阳湖文派。
(三)其他
与袁枚并称为“三大家”的蒋士铨和赵翼,情况较为复杂。
赵翼于诗主张求新、求变,这是与袁枚相通的,但其创作却未见新变的特色;蒋士铨后期的诗已近于翁方纲所说的“人伦日用”一途。
二、袁枚
(一)袁枚与曹雪芹的异同
1.相同之处
年辈相仿,文学观相近;生活经历虽相反,但都在后半生达到了文学创作的巅峰状态;各具个性的创作实绩,使他们同时成为乾隆后期文坛上从不同的方向彰显反理学的重情文学的代表人物。
2.不同之处
曹雪芹的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小说撰著方面;而袁枚的创造性贡献,涉及文学理论、诗文创作等诸多领域。
(二)袁枚的生平、思想和诗论
1.袁枚其人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
早年家境穷困,而嗜书如命。
乾隆二十年,急流勇退,在金陵自置的别业随园里做起了寓公。
此后游山玩水,赋诗撰文,交游广泛,门生众多,成了乾嘉之际文坛上的一大在野闻人。
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2.袁枚的思想和文论
(1)袁枚的文学思想
①袁枚少年和青年时期,诗文在桐城派和沈德潜“诗教”说的影响下,陷于萧条之中。
②袁枚中年时期,文名渐盛,公然向沈德潜“诗教”说挑战。
③以后袁枚逐渐成为文坛领袖,倡导“性灵”、批判宋儒理学,诗文创作遂重又兴旺起来。
(2)袁枚文学创作的分期
袁枚的一生,大约可以四十岁时移家入随园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忙于科举,苦于为官;后半生脱却俗累,潇洒自由。
他的文学创作,因此也呈现出前后相异的面貌。
(3)早期的文学创作和思想
①总体特点
袁枚早年所写诗文收入《小仓山房诗文集》者多已经为作者后来删改。
未经删改及不见录于《小仓山房诗文集》的袁氏少作风貌,目前仅能从《双柳轩诗文集》的选本中略窥一二。
该选本所收皆为袁枚乾隆十一年之前的作品,总体风格与袁氏退官后之作相比,显得拘谨、板实;部分文字流丽的作品,则内涵浅显,缺乏后来诗文所具有的那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②特例
a.《郭巨论》
此文写于作者14岁时。
文章旨在揭露郭巨埋儿故事的荒谬,由前后两个相关的段落组成,一从情理上驳斥郭巨埋儿为大孝之非,一揭发该故事末掘地见黄金实为一场骗局。
两个段落在形式上用了很多的逻辑反问,但其立论的根基,却是基于作者想象的事理,乃至于作者个人对虚伪孝行的强烈憎恶之情。
b.评价
《郭巨论》在《双柳轩诗文集》中只能算是例外,但由此可见他当时已具有某些异端的成分,尽管在那样的处境下只能于实在按抑不住时微见端倪而已。
(4)后期的文学观
①文学观
乾隆二十年袁枚归隐随园后,在文学观方面逐渐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一套系统的理论。
同时创作上也出现了质的飞跃。
a.与程、朱“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相反,袁枚提出“人欲当处,即是天理”的主张;
b.袁枚认为文学,尤其是诗应真实而无所束缚地表现个人的感情,诗应该像“赤子之心”那样是人的真性情的流露;把男女之情置于君臣、父子、师生、兄弟之上。
其所强调的情或“赤子之心”有不受封建道德束缚的一面;
c.袁枚在诗歌创作的基本艺术准则方面标举“性灵”“性情”与“生趣”;
d.袁枚对当时及稍前流行的与此违异的文学观念作了无情的批判,而其矛头所向,尤在沈德潜之说,《答沈大宗伯论诗书》《再与沈大宗伯书》皆为此而作;
e.袁枚认为只要是出自“自得之性情”的诗,无论其“性情”如何,都不应加以轩轾,关键只在于诗人的“性情”表现得好不好。
因此他主张应该让诗人按照自己的“性情”不受限制地歌唱。
②评价
袁枚的文学思想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反响。
a.集中体现其论诗主张的《随园诗话》被章学诚斥为“附会经传,肆侮圣言,尤丧心病狂”的大毒草;
b.在其他一些清代文人眼中,《随园诗话》是跟《聊斋志异》《红楼梦》鼎足而立的大著作。
(三)袁枚的诗歌创作
1.总体特点
(1)袁枚前期的诗歌创作并无明显成就,后期的诗虽然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又富于才情,在生前就风行于世,但不大注重艺术上的加工,写得太多太快,又有不少应酬之作,因而也不免受到讥评。
(2)袁枚作品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从中可看出才情兼备的大家风范,其七古被张维屏赞为“才华丰赡”;七律被张维屏赞为“七律中酬赠言情之作,无辞不达,无意不宣,以才运情,使笔如舌”。
2.七古的代表作
(1)《春雨楼题词为张冠伯作》
①主要内容
此诗作于乾隆十八年(1753),时袁枚尚未退官。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a.第一部分的“自怜发短”四句写诗人幼年时在路上看张公子迎亲的情状和艳羡,进一步突出张公子当时生活的奢华、美满,并使读者对诗人笔下的情景具有一种亲切感。
b.第二部分从“长安结队走名场”起,一开始即写诗人与张公子的相交,既反映了张公子并非只是纨绔公子,在人品上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同时也暗示了二人的友谊,这不仅使接着所写的张公子突遭奇祸时诗人的错愕、悲愤之情具有了令人信服的依据,而且也增加了读者对张公子的同情。
c.第三部分通过诗人与张公子沦落后的会面,写张公子处境的悲惨和诗人的哀痛,叙事、抒情合而为一,给予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②主旨
此诗写的是个人被环境所捉弄,无法支配自己命运的悲剧,张公子在早年享尽荣华、万人争羡,完全是环境所给予的;中途的遭受巨变和晚年的沦落,也完全是环境所迫。
表达对环境残酷地将个人碾得粉碎的控诉。
③艺术特色
a.作品写哀伤之情,又杂以悲愤,而用词却以绮丽为主。
这不但没有导致相互扦格,并且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哀凄的美。
这是因为:
第一,诗人在第一部分中以绮丽之词极写其成婚时的旖旎风光,与第二、三部分的突遭奇祸、孤独凄凉,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因而更增强了对读者的刺激和作品的艺术效果;
第二,作者在用词上的匠心,虽在第二、三部分也仍然尽可能地加入绮丽或与其性质相近的词语,既与第一部分的用词特色有其内在的联系性,又不致与本部分的气氛相矛盾。
b.作品以灵动的笔致,在艺术上形成了较大的张力。
如开头的四句,既蕴含着剧烈的冲突,又具有内在的紧密而自然的联系。
它同时也奠定了诗的基调:在悲哀的大环境中,美虽在挣扎,但最终仍然只剩下了悲凄。
c.结构的巧妙和叙述的脉络分明。
在写张公子经历的三部分中都插入了诗人自己,因此诗人得以直接抒发自己的感受,既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又使所叙之事给予读者更为鲜明的印象。
(2)《相逢行赠徐椒林》
①主要内容
徐氏是一个敢在紫禁城里杀人的侠士,并因此判了死刑,但他毫无畏惧。
后来遇上盛典而获大赦,但他对此毫无感谢之情,也不因此而有所收敛。
得知“金吾逻骑”仗势欺人,他又勇敢地站出来,慑服了对方。
当袁枚跟其相识时,当年的狂士已变成了文人。
但知己相逢,徐氏兴之所至,依然舞刀弄枪,还强邀袁氏游戏青楼。
对于这样一位英雄,袁枚非常喜爱。
在此诗的最后,袁枚既表达了对这种不受礼法束缚的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因自己年已向暮而起的人生悲慨。
②写作特点
此诗写于其暮年。
这首歌行体长诗用一个随内容而跌宕起伏的形制,借豪爽粗犷的文辞,为徐椒林这位不为礼法所羁的豪士,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吸取通俗小说的手法,写其“慑服”“金吾逻骑”具体、生动,为此前的叙事诗所未见。
3.七律的代表作
以组诗《春草》为代表。
诗中写的既是春草的生动情景,又是由春草引起的离情愁绪,皆历历如在目前,并且沁人心脾。
更突出的是诗人借此以写渴望自由、独立自尊的人格,不畏摧残、难以压制的个性,为当时的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在这样的诗歌里存在着与五四新文学相通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