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中行学业与创业两不误的清华学人

合集下载

清华学生励志故事五篇

清华学生励志故事五篇

清华学生励志故事五篇高考其实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平时踏踏实实去做,只要你相信自己,相信努力了就一定会有结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清华学生励志故事全部内容了,希望大家会喜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小伙伴们吧!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

清华学生励志故事(一)我是一个高考考砸进了普通二本的学生,真的一点都不甘心,进大学两年都无法走出自己的心理阴影,感觉离梦想越来越远了。

虽然自己也想着大学好好学习,通过考研来实现自己的名校梦,但免不了别人嘲笑的眼光,我去听考研讲座,说我想考西南财经的研究生,也被考研老师无情嘲笑,他直接对我说:“那种985的研究生是给211学生奋斗的,你是不可能的,别去送死了。

”后来直到我目睹了身边逆袭清华的故事,我才重拾信心。

大一入校的时候,遇到一个迎新的励志学长,普通二本逆袭清华。

在接新生的出租车上,因为是老乡,聊得自然就要多一点,那天,他说:“我在准备考清华大学的物理系,送你到学校门口,就得去实验室讨论课题了,我可是老师得心应手的助手呢。

”当时,我不以为然,心想,进大学遇见的第一个人就是个说大话的学长。

虽然觉得这样一个普通的二本想考清华的物理系,好像有点不切实际吧。

但我还是笑了笑,说了句“学长,加油!”之后再见到他,已是十一月中旬,距离考研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了,看的出来他有点压抑,他说:“宿舍里实在是太吵了,宿舍里只有他一个人考研,总是避免不了受什么干扰,更恼的是室友和同学非但不给他加油打气,还劝他就随便考个研得了,不要做那些遥不可及的梦,考清华是不可能的。

甚至绝大部分人都等着看笑话”。

道不同不相为谋,为了自己的梦想,也为了给自己争口气,他化悲愤为动力,除了晚上睡觉都待图书馆,一天能用四五十张那种超大的双面草稿纸。

之后看到他朋友圈的录取通知书。

他真的做到了,虽然复试的时候又遇到各种坎坷。

他又付出了多少汗水,别人无从得知,但我知道这真的是一条荆棘的路。

幸运的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杨振宁的传奇人生励志故事_励志故事

杨振宁的传奇人生励志故事_励志故事

杨振宁的传奇人生励志故事杨振宁,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他的身上发生了很多励志的故事。

小编为大家力荐了杨振宁的励志人生故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杨振宁的篇1:我将来要拿诺贝尔奖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

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

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

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

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

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

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

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

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

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

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

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

清华学霸刘一帆:越努力,越幸运

清华学霸刘一帆:越努力,越幸运

清华学霸刘一帆:越努力,越幸运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每年都吸引着全国最优秀的学子前来求学。

在这个庞大的学生群体中,总有一些人会因为他们的非凡努力和执着态度而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羡慕的学霸。

刘一帆,就是其中一位。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成为了清华的一名学霸,他的故事也成为了许多人的榜样和抚慰。

刘一帆,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

他的成长环境并不是很好,但是他从小就有着非凡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

尽管家境不富裕,但是他的父母对他的教育始终很重视,用尽了所有的力量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

刘一帆也深知父母的艰辛,在他心中,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成为他不努力的理由。

高中时期,刘一帆就展现出了出色的学习能力和极强的自律性。

面对日益加剧的竞争,他并没有沮丧,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他每天都会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执行得非常严格,从不放松对自己要求。

他还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竞赛和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

终于,刘一帆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了清华大学。

在清华这样一个高校中,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相反,他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和实践中。

在他看来,清华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是非常优秀的,他应该好好利用这些资源来提升自己。

刘一帆在清华的学习生活中过得非常充实和充满挑战。

不仅要应对复杂的学术课程,还要参与各种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他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充满了斗志。

他不断地钻研学术知识,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学术成果,让他在同学和老师中间获得了很高的赞誉。

在学术研究方面,刘一帆一直都有自己的想法,他相信只有不断追求知识,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他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积极与老师和同学讨论专业问题,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

他也经常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不断地开拓自己的学术视野,从全球范围内获取更多的学术信息。

学习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

学习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

学习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学习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因为贫穷,他放弃了自己的大学梦,高中辍学成为千万农民工中的一名,踏上漫漫的自学成才之路。

因为理想,他坚守初衷、忍受寂寞,坚持自学英语十年,通过国家等级考试、获得托福高分,做了很多大学生做不到的事情。

张立勇,清华大学食堂打工8年托福考试630分,英语考试通过四级、六级,获得北京大学本科文凭被团中央树为全国十大杰出学习青年之一成为航空工业出版社《3导自考丛书》代言人清华临时工,融入校园梦张立勇11年前因家贫而外出打工,但在外的日子,他从来就没放弃读书学本事的念头。

他说,对读书最早的崇拜来自于小时候村里的一个叔叔。

叔叔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

一颗读书的种子便落在了张立勇这位少年的心里。

读好书,考大学,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成为他心中最大的愿望。

1993年,张立勇辍学到广州打工挣钱为家里还债。

1996年在叔叔的介绍下,他来到北京,并直接到清华食堂做了一名卖馒头的临时工。

初入清华园,他如同刘姥姥刚入大观园,朝圣般地仰望着清华园里的一切。

清华园里每天都有许多好的讲座,下了晚班后,张立勇总是匆匆赶到教室聆听大师们的讲座。

因为下班时间总在晚上8:00以后的原故,很多讲座张立勇只能站着听到结尾。

但站在教室最后一排,望着不远处以往只能在书上电视上看到听到的人物,如今却活生生地在离自己不远处讲学,张立勇内心汹涌澎湃,原来自己想象中的幸福可以离得这么近!以后在清华的时间里,张立勇只要一有机会就去听讲座。

在一次次的讲座中,他吸收着清华大学土壤中的学子精神,他将个人的一个普通厨师和打工者的生活融入到了清华丰富的校园生活中。

刻苦自学,打造命运在清华工作一段时间后,张立勇在熟悉和稳定工作后,并没有仅仅陶醉于清华大学优美的环境中。

他决定把自己感兴趣的英语作为学习的突破口。

他开始制定“残酷”的时间表:早上6点必须起床;6点15分—6点半跑步;6点半—7点背英语;7点—7点15分刷牙、洗脸;7点15分—7点半上班;午饭时间控制在8分钟之内,剩下的7分钟背英语;中午1点钟听英语广播;晚上8点下班,学习英语到12点;深夜12点45分到1点15分收听英语广播。

清华学霸刘一帆:越努力,越幸运

清华学霸刘一帆:越努力,越幸运

清华学霸刘一帆:越努力,越幸运1. 引言1.1 清华学霸刘一帆:越努力,越幸运清华学霸刘一帆,一个闪耀在清华大学校园的学习之星,他的名字如今已经成为了无数学生们口中的榜样和楷模。

刘一帆并非生来聪慧过人,而是凭借着超强的学习方法和不懈的努力,一步步走向了成功之路。

在清华学习期间,刘一帆一直保持着高效的学习方法。

他深知时间的宝贵,每天都过着紧张而充实的生活。

他善于总结归纳知识点,善于运用各种学习工具,使自己的学习更加高效。

他还乐于钻研学术,在课外时间经常参加学术研讨会,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除了学习之外,刘一帆的生活态度也备受同学们称赞。

他积极参与校园活动,是学生会的一员,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和义工活动,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还热衷于体育运动,经常参加校园运动会,锻炼身体的同时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成功经验方面,刘一帆强调的是不断努力和持之以恒。

他认为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获得更多的收获。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从不气馁,而是勇敢地面对,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取得成功。

未来规划方面,刘一帆希望能够继续深造学术,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学者,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他立志要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应用于实际,并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人生感悟方面,刘一帆深知“越努力,越幸运”的道理。

他坚信只要不懈努力,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他鼓励身边的同学们也要相信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一个成功之路,一个努力精神。

刘一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自己的幸运。

愿我们能够从他身上汲取到无尽的学习和奋斗的力量,不断前行,追逐自己的梦想。

2. 正文2.1 清华学霸刘一帆的学习方法刘一帆注重全面深入的学习。

他认为只有全面掌握知识点,才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他会花大量时间对每个学科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思考,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李永舫 学海无涯 天道酬勤

李永舫 学海无涯 天道酬勤

李永舫学海无涯天道酬勤作者:范承玲宋汉晓来源:《中华儿女》2018年第08期李永舫,中国致公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8月生于重庆,河南省睢县人。

他是文革中的高中“老三届”、文革后恢复高考的“七七级”、复旦大学化学系第一批博士生、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第一位博士后。

他是我国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的专家,更是一位为人谦逊、处事低调、勤奋治学、诲人不倦的化学家。

“父亲曾是国民党军官,1949年随所在兵团起义,后加入华东野战军,1952年春从部队复员。

”当年,四岁的李永舫随父亲回到河南雎县农村老家,6岁进入村里的小学读书,12岁考上离家30多里的县重点初中睢县二中。

1960年至1963年读初中期间,李永舫平时住校,周六下午花半天时间步行36里回家,周日下午再花半天时间步行回校,早早练就一双“铁脚板”。

当时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生活非常困难,李永舫的同学中有三分之二因家庭生活困难中途退学,但他在父母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读到初中毕业。

196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当时的商丘地区重点高中商丘一高。

读高中时,李永舫在班级内学习一直名列前茅。

“我一直觉得自己上大学是没有问题的,当时还梦想着上清华。

”但1966年高中毕业时遇到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大学停招,1968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回乡务农,他的大学梦就此暂停。

“那时候的农民和现在不一样,没有机械化生产,全靠体力劳动。

我什么重体力活儿都干过,啥苦都能吃!”李永舫一直乐观向上,他说自己对农村很熟悉,很有感情,在他看来,就因为经常干农活,自己才有了强健的体魄。

即便是后来上大学后,每年放假回家他也会和在家务农的妻子一起下地干活。

197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永舫到雎县微生物农药厂当了工人,从事生物治虫的实验工作。

他勤学好问、努力钻研,很快成为一名业务精通的骨干实验员。

“在县里工厂上班的时候,看到有大学生来实习,不管是来自哪个学校都非常羡慕。

所以1977年得知恢复高考、并且‘老三届’的学生还允许参加的消息,我特别兴奋,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高考。

[名人故事6篇]清华名人6篇

[名人故事6篇]清华名人6篇

[名人故事6篇]清华名人6篇(1)[清华名人]在职场奔跑,在巅峰微笑王雷的前30年,是一段典型的“精英女性成长+挑战自我极限”的历史,始终遵循着社会认可的卓越人生轨迹前行: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赴美读研,经历过创业后,在全球一流的沃顿商学院攻读MBA,毕业后成为著名投资公司WellingtonManagement的标准金领。

偶然接触登山后,她用7年时间完成“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梦想。

一并战胜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极,成为完成“7+2”探险的华裔女性第一人。

职场精英的1.0时期王雷的父母都是工程师,虽然从来没有和她谈论过“你想要过什么样的一生”,但王雷心里很清楚父母的期望。

“在我们这样的家庭,在我们长大的那个时代,简直不用沟通,就知道只有一条路:不断上好学校,找一份好工作,过一种按部就班的人生。

”她一直做得很出色。

小时候,她的理想是医生、作家、科学家或者教授,“登山”一词从来没有在她的愿望清单上出现过。

即使生来就是“闲不住”的性格,多年的计算机专业也练就出一个强大的、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学习到工作、生活,王雷都呈现出一种系统化、规划性的状态。

在美国读完计算机专业硕士,她自然而然地进入纽约一家IT企业,做一个循规蹈矩的IT女。

这段工作经历没有带来太多激情和深刻的记忆,她转到西雅图开始创业。

那是一段很快乐的日子,每天花十四五个小时在工作上,王雷却特别享受。

上午8点开早会,一直忙到傍晚,走出办公室,去海边迎着夕阳跑一会儿步,回来继续工作。

“每天忙完回家的时候,我还恋恋不舍的。

别人看着特别辛苦,可我觉得这就是美好的生活。

因为在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自然会很投入,再苦再累,也没有一点抱怨。

这和后来登山的状态其实是相通的。

”在创业的过程中,王雷发现自己在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于是选择用MBA进行职业充电。

MBA和她之前接受的理工科训练完全不同,就像是一次革命性的冲击,为她开启了另外一个世界。

读完MBA的王雷变了''开始用发散思维看世界,她以前从未想过人生可以这样可以那样,有无数种可能性。

励志青春钱伟长

励志青春钱伟长

励志青春钱伟长: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1941年夏,一个28岁的青年与他的导师辛吉()合作写出了世界第一篇有关弹性板壳内禀理论的论文。

爱因斯坦看到这篇论文后说:“我这一生,就那个问题没有解决,我一直睡不好觉,一直在研究,还有东西没弄清楚。

《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把问题弄清楚了。

”让爱因斯坦大受震动的这篇文章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麻州理工学院弹性力学家赖斯纳(Hans Reissner)、电子运算机发明者冯·诺埃门(Von Neumann)、板壳弹性力学教授铁木辛柯()、应用数学权威柯朗()等赫赫出名的学术权威的文章出此刻同一本文集上,发表活着界导弹之父——冯·卡门60岁的祝寿文集里。

文集作者中只有一个人是青年,那个人就是钱伟长。

钱伟长: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钱伟长是中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任上海大学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第八和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一段不完美的人生开局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诞生在江苏省无锡县七房桥镇一个贫困的书香世家。

小时候,和别的孩子一样,他也曾在家周围的水池里捉过虾、摸过鱼,为了生计,他还曾帮家里采过桑养过蚕、挑过花刺过绣。

可是,他有一个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大家庭--他的父亲钱挚和四叔钱穆(后成为中国国学大师)擅长中国文化和历史,他的六叔和八叔别离以诗词、书法和小品、杂文见长。

在这些家里人的影响下,他喜欢上了祖国浩瀚的文化。

钱伟长在进小学以前就读过《水浒传》、《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等历史名著。

那个特殊的家庭背景某种程度上“救”了年轻的钱伟长。

初中毕业后,祖母和母亲希望他尽快就业,去捧邮局职工、铁路员工之类的“铁饭碗”,养家生活。

可是这一主张受到钱伟长父亲和四叔的反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中行学业与创业两不误的清华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全面更新,创业已不再是一个小众的选择,而是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追求。

而当我们提到“雷中行”,则很难不让人代表华人学生创业的代表性人物震撼心灵。

作为一个在清华大学的学生,雷中行却并不满足于学术上的发展,而是投身于创业领域,在带领自己的公司获得成功的同时,自己的学业也并没有受到影响。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这位“雷中行”学业与创业两不误的清华学人。

雷中行,1990年8月11日生于湖南省邵阳市,2010年以全国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之后在2011年转入经济系。

但是与许多人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满足于研究学术和理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创业。

他创立了“HC网络技术实验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HC网络技术实验室”是一个立足于互联网领域的科技公司,主要致力于开发网络音频、智能设备等技术和产品。

在这个创业的过程中,雷中行不仅仅是负责人,他也是公司中的核心技术人员之一。

他不断学习和实践,而他对互联网技术的热情和天赋,也为他的公司带来了不断的创新和进步。

然而,雷中行创业的过程并不容易,他不仅需要面对普遍创业困难,例如资金、人才等问题,还需要面对重重矛盾。

一方面,他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经营自己的公司;另一方
面,他也需要与学校的繁重学业进行兼顾。

看起来两者的矛盾实在太大,似乎不可能同时兼顾。

事实上,雷中行成功地跨足了“两条船”。

毫不夸张地说,即便是有些人单单忙于自己的创业事业或者学业,其精力、时间和心理也可能就已经达到极限状况。

但雷中行并不这样,在他的创业道路中,学业并没有拖后腿,而是在不断的进步中,实现了两个领域的并存。

甚至,他几乎每个学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入选了清华经管学院的“优秀教师选手大赛”的决赛名单,未来的前景也充满了无限可能。

那么,创业和学业两者如何同时做到呢?在雷中行看来,一切的基础是时间上的合理分配。

与其试图将所有精力和时间分配到两个领域,他采用的是交替着分配时间的模式。

他往往会在暑假或者寒假中,更专注于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创新点。

而在学期中则会保证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很好地跟进了学术领域中的变化。

此外,创业和学业的成功都要求一个长期的视野和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

为自己设定一个着眼未来的目标,他有清晰的深思熟虑的方向,并且一路上持续地积累经验和智慧。

由此,他可以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策,不为已有的困难所扰,而为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当然,一个人何尝不需要借鉴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雷中行能够在学业和创业领域充分发挥,在扩展自己的个人网络的同时,也积极地参加公开性活动和社交活动。

他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更多人,在互动和交流中找到启示和策略。

最后,雷中行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业和创业并不相互排斥,应该怎么做都取决于个人的能力。

在学术领域中不断吸取知识,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在创业领域中脚踏实地,不断学习和实践。

在此基础之上,追求创新的思维和坚持不懈的动力,最终必将抵达成功的彼岸。

这就是我们的雷中行,一个将自己的创业和学业做到极致的清华学人,也是一个我们值得学习的创业楷模。

不论是学术领域还是创业领域,成功到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甚至有可能是一次次的试错和前行。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加上一定的“机遇”之助,才能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