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下册《答司马谏议书 》 学案 (含答案)

统编版下册《答司马谏议书 》 学案  (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 答案一、学习目标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教学设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教学设计>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2、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3、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第一课时三、听课文录音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四、文字疏通重点的字词某:蒙教:窃:操:术:强聒:略:上报:重念:视遇:厚:反复:卤莽:见恕:名实:人主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举:辟:壬人:固:习于苟且:恤:汹汹:胥怨:非特:度(dù): 度(duó): 膏泽:不事事:敢知:由: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七、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全文分为四段,概括段意第二课时一、问题讨论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4、第2段作何理解?5、第3段作何理解?6、第4段作何理解?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二、写作特点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作者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政治态度。

4. 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作者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2.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政治态度。

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2. 对作者政治观点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以及作者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分析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论据。

4. 观点阐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政治态度及其对现实的意义。

5. 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展开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以及作者的政治观点。

三、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 分析《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3. 针对文章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写一篇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使学生了解了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政治观点,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讲解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内容拓展1. 补充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氛围。

2. 通过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司马光等反对派的意见及其理由。

3. 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中的利益冲突和政治斗争。

七、课堂互动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对《答司马谏议书》的理解和观点。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一等奖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一等奖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一等奖教案名称:《司马谏议书》教学目标:1.理解《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的观点,了解其对宋代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2.感受并理解意见和批评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个人意见和批评。

3.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学内容:1.背景介绍:宋代政治和社会的情况。

3.文本解读:选择几个重要段落进行阅读和解释。

4.课堂讨论:学生就司马光的观点和文章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5.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撰写一篇有意见和批评性质的文章。

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文物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问答式:在阅读和解释文章中出现的生词或生概念时,采用问答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

3.小组讨论式: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引导学生主动和积极地表达个人观点和看法。

4.自由写作式:通过让学生自由写作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批评。

评价标准:1.理解能力:学生能否理解《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对宋代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2.表达能力:学生能否通过讨论和写作,以清晰、准确、有条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文化素养:学生能否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讲授宋代政治和社会的情况,引发学生对宋代政治和社会的关注,并提出“领导者是否应该听取下属的批评意见?”二、概述2.简要介绍司马光的观点和态度。

三、文本解读1.组织学生阅读句子段落,分析其文本结构和思想内涵。

2.解释文本中的生词和生概念,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意义。

四、课堂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本中的重要问题,如领导者是否应该听取下属的批评意见。

2.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班级讨论,以扩大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五、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就班级或者学校中存在的问题,撰写一篇有意见和批评性质的文章。

六、作业布置《司马谏议书》论文,并让学生准备讨论文体,并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3)四、中心思想 (5)五、读文感知 (6)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7)一、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文中关键文言词汇和句式,以深入解读文章内容;其次,通过研读文章,学习作者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指责的巧妙反驳,体会其坚持改革、不为流言所动的决心;再次,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其结构严谨、行文简洁、言辞犀利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最后,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坚持真理、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答司马谏议书》是宋代文学家____写给____的一封书信,主要目的是反驳对方对自己的指责,并阐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2. 文章中,王安石反驳司马光的五个主要罪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 王安石在信中强调,变法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基于____的原则,旨在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对《答司马谏议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文章采用了反驳论点的驳论方法,通过反驳对方来论证自己的论点。

B. 王安石在信中对司马光的指责全盘接受,并表示会加以改正。

C. 文章言辞犀利,气势磅礴,体现了王安石坚定的变法决心。

D. 文章结构严谨,行文简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驳论名篇之一。

2. 《答司马谏议书》的主旨是()A. 批评司马光的政治观点。

B. 阐述变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C. 回应司马光的指责,阐明自己的变法立场。

D. 表达对司马光的敬意和感激。

三、简答题1. 请简述《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司马光的主要论点和方法。

2. 王安石在信中是如何强调变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王安石坚持变法决心的理解。

三、全文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译文如下:某启:昨天承蒙(您)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政事(常常)意见不合,(这)是从我当上宰相,才最终明显了的。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二、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三、教材分析必修课程学习要求:1.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

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和网络,检索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学会以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

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4.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书面表达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答司马谏议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能够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和阐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诚信和忠诚的价值观念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内容、词汇解释、例句分析等。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3. 学生准备课文和相关注释,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司马光和司马谏议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学生合作讨论,解答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2)学生通过讨论,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诚信和忠诚的短文,可以是故事、寓言或议论文。

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内容分析和写作练习进行点评和反馈,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堂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7. 拓展阅读学生自行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欣赏。

8. 课程延伸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课堂延伸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一、课标导读:1、认知:理解和归纳“为、以、则”等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情感:体会文章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果敢坚定地改革精神。

二、问题导思:1、初读文本,读准字音(借助文本注解和查阅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强()聒()难壬( )人怨诽( )不恤()国事盘庚()会晤()2、复读文本,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第一节:⑴窃以为与君实游处(2)而议事每不合(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4)重念蒙君实视遇厚(5)于反复不宜卤莽(6)故今具道所以特殊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1)尤在名实()(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3)以致天下怨谤也()(4)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5)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6) 以授之于有司( )(7) 举先王之政( ) (8)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9)胥怨者民也 ( ) (10)以膏泽斯民( )介词结构后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前置句:※第三节:1、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词多义(限于本文)①例句:①例句:②例句:②例句:为③例句:以③例句:④例句:④例句:⑤例句:⑤例句:则①例句:②例句:3、文本探究:(1)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2)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指责是如何一一驳斥的?。

(3)整理文章的结构图:三、质疑·反思※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

答司马谏议书课文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课文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侵官;举.(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 )利;辟.( ),难.( ),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 )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活用: ,意思: ,句式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 )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 )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句式: )?盘庚之迁,胥怨( )者民也(句式: ),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 )怨者故改其度.( ),度.( )义而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 )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向往之至!知识清单一、作家、作品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字词梳理(1)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主安石的回信。

(2)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

(3)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蒙,受。

(4)游处:同游其处、交往。

(5)每:常常。

(6)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术,方法,主张。

(7)强聒:唠叨不休。

聒,说话声嘈杂。

(8)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9)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预案
(一)相关链接
1、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强聒
..()难壬.人()盘庚.()不恤.国事()怨谤.()
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会晤.()怨诽.之多()胥.怨()
2.解释重点实词
强聒.()游处
..()
..相好()议事每.不合()名实
所操之术.()固.前知()胥.怨()不恤.国事()非特.()
汹汹
..()不事.事()
..然()难壬.人()膏泽
敢知.()无由
..会晤()
3、重点语句翻译
①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③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沈括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当时反对变法的保守势力说王安石结党营私,并且列出了他“私党”的名单,名单中第15个人就是沈括。

王安石先是重用沈括,可是在他复相之后却疏远甚至排斥沈括。

这一反一复之间,很值得玩味。

说起王安石与沈括的关系,简单,但也很复杂。

简单,比如说岁数上,王安石比沈括大10岁,非常清楚。

但复杂的是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关系。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娶了沈括表哥的女儿,所以王安礼是沈括的表侄女婿,这样王安石就比沈括低了一辈。

后来王安石主持国家大考,沈括以苏州第一名的身份应试,考中进士。

主考官和考生的关系,乃是师生之谊,这样王安石反过来又比沈括大了一辈。

王安石和沈括是什么时候认识的呢?大概就是在他弟弟娶亲的时候。

正巧此时沈括的父亲去世了,沈家就托王安石给他写了一篇墓志铭。

后来,沈括进了朝廷做了官。

王安石在和沈括的交往之下,对他惊为天人。

这时王安石已经准备变法,他需要大量的人才,就准备用沈括。

但是不巧,沈括的母亲又死了,所以他不得不回家丁忧。

三年以后,沈括丁忧回来,这时王安石变法已经启动。

沈括一来,王安石立马就把很多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

比方说,疏浚汴渠,主持司天监,还让他当上了三司使。

而沈括在王安石的大力支持之下,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疏浚汴渠的时候,沈括发明了分层筑堰法,领先世界600年。

在主持司天监的时候,沈括有很多天文学发
万钱,这对吕惠卿来说也不是个大数;但他很有政治头脑:这些钱不能露白。

把钱捂住,有助于他的政治前途;如果把钱露出来了,就会有人追究他个人财产的问题,所以他坚决反对。

但是沈括在王安石的支持之下,坚决地贯彻,叫吕惠卿交了这笔钱,这样吕惠卿就恨上了沈括。

王安石复相以后,吕惠卿成为他的左右手,吕惠卿极力地诋毁沈括,自然而然,王安石也就排斥沈括。

我们这么一说,王安石的人品有没有点问题呢?还真没问题。

举个例子,黄庭坚是反对新法的,但他说:“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他对王安石人品的评价是“一世之伟人”,这个评价是不得了的。

司马光也有个评价,他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说王安
石写文章、个人品质过人处很多很多。

那王安石为什么要排斥沈括呢?这就是第三个原因,他认为沈括不堪重任。

我们从王安石复相以后的作为来看。

复相以后的王安石,在四年时间中把他的新法基本全部推行了。

但是推行新法,需要冒极大的风险。

王安石的另外一个弟弟王安国就曾经劝他,“天下汹汹,不乐新法”,哥哥你要注意啊。

但王安石说,我还是要干。

弟弟哭了,你要这么干的话,我们家要灭亡了。

还有一个叫刘攽的,是北宋时期着名的史学家,和王安石是朋友。

他和王安石分析:商鞅变法,后来被车裂了;张汤变法,被汉武帝干掉了;古来变法者,好像善终的不多啊。

北宋虽然有不杀大臣的祖宗家训,但从王安石身后的落寞凄凉,以及从南宋初年就开始的对他彻底的诋毁,我
“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