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西周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历代国君

(完整版)西周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历代国君
(完整版)西周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历代国君

西周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历代国君鲁国

吴国

越国

楚国

燕国

韩国

魏国

中山国

杞国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商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000多年,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杞国建国于商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

杞国是小国,史书罕有记载,《史记》虽有“陈杞世家”记载陈、杞两国的历史,但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还特别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这样的小国,在周围强邻的压迫下,被迫屡有迁徙。杞国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山东省新泰,后又迁至昌乐、再至安丘一带。

杞国虽小,但也有其重要意义,那就是杞国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后,存有夏礼,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只是由于杞国文献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

杞国存在的考古证据不多。共计有六块殷墟甲骨文提到了杞侯或杞地,可作为商代杞国存在的证据。而在杞县尚未找到杞国遗存,县城中曾有后人建的东娄公庙,祭祀杞国开国君主东娄公(即东楼公),该建筑在1949年后也已被拆毁。

商朝时期,杞国就已存在。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了杞(今河南杞县一带)。但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史记》:“杞在商时,或封或绝”)。

周武王灭商之后,寻找大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了东楼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同时把舜的后人封到陈国,主管对舜的祭祀。从东楼公到杞谋娶公,《史记》记载共传四世,其间年份不详,但谋娶公在位时期,正值周厉王当政,和周武王封东楼公差了200多年,共经历了十个周王,因此,有人推算,其间杞国的世系一定有所缺漏。

滕国

周公东征后封其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7公里有古滕城即其国都。有认为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春秋初期,滕、鲁关系密切。《春秋》鲁隐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记载。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见鲁公,争行礼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为先。战国时,孟子曾到滕国拜见滕文公。战国初期,滕国即被宋康王所灭。

滕错叔姬绣前1046年—?年

江国

据《世本》、《史记·秦本纪》等记述,江为嬴姓国。传说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子伯益。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所载,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这样伯益就成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江国始祖玄仲为伯益之子,其子启即位后封玄仲于江。何光岳先生曰:江为"东夷族与夷的一支。江,又作、鸿、邛、邛,音鸿。卜辞有'鸿'的国名,系以鸿鸟为图腾,以后发展成为国号"。周代江则位于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淮水北岸。这里发现有江国故城,平面长方形面积约17.5万平方米,时代为东周至汉代。徐少华先生认为,江人周初以前应在东方,周公东征伐淮夷,践奄后才南迁。周穆王时及其以后,溯淮河两岸西侵,渐入中土。西周晚期,召公平淮夷,江、黄等嬴姓诸族归附于周,各自所居即成为周王室承认的封土。

江为小国,春秋早期先依附于楚,楚成王曾嫁妹(江芈)于江。待齐国称霸时,江又改依于强齐。《春秋》僖公二年(前658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左传》曰:"服江、黄也",杜预注:"江、黄,楚与国也,始来服齐,故为合诸侯"。不久,江又参加了北方诸侯谋楚的阳谷和召陵之会。和黄国一样,江国因惧楚,未敢贸然参与直接伐楚的行动。即便如此,也已得罪了决意北上东进的楚国。前624年秋,楚军围困江国,晋国派先仆讨伐楚国以救江国。冬,阳处父与周天子的部队再次讨伐楚国,进攻楚国北大门方城,但在遇见楚军后回国,没有获得实际效果。第二年(前623),秦国又进攻晋国,楚穆王便乘机灭了江国。江国既是晋国的盟国,又是秦国的同姓国,江的亡国,大大刺痛了同姓秦国,秦穆公为之服哀。

江国建国初期,曾一度繁荣,国力强盛,政局稳定,人民渔、猎、耕、织,安居乐业。后期东周式微,大国崛起,战事频仍,江国深受其害,加之淮水侵扰,春秋时介于楚、宋、齐大国势力之间,江国成为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只得依附大国,受其控制和操纵,一直再没能强盛起来。春秋中期的35年间,江国采取或联姻、会盟的方式,先依附于楚国,以图复兴。后又与齐、宋伐楚。到鲁文公四年(公元前623年),楚国(楚穆王)一怒之下灭掉江国,江国子孙纷纷逃散,流落外地,以国为姓,始有江氏。江国所属人口,史书中未见记载,根据其时代人口密度推断,其人口当在一万人左右。

1、玄仲

2、赢惠

3、赢芝

4、赢期

5、赢洪

6、赢寰

7、赢食

8、赢通

9、赢宝

10、赢威

11、赢燖

12、赢伯昌

13、赢保

16、赢惠成

17、赢顺

18、赢元

19、赢孝宗

20、赢景

21、赢袭

22、赢诏明

23、赢怀

24、赢文达

25、赢迪

26、赢田

27、赢哲

28、赢补

29、赢普

30、赢扬

31、赢济

……

47、赢贞(亡国)

鄫国

, 鄫国(缯国)为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烈曲)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历夏、商、周,存世时间约2000年,于鲁襄公6年(前567年)灭于莒。鄫国从建至灭,曾多次迁国。始封地名为今河南省方城县北,终地位于今山东省枣庄市(旧称峄县),故城遗址位于苍山县文峰山东部向城镇境内。鄫国灭後,太子巫逃至鲁,其後代为纪念故国以国名“鄫”为姓氏,後去邑旁(“阝”)为“曾”,成为“曾氏”的姓氏起源。

从夏朝初年到春秋时期,夏少康之子典烈的后裔在鄫国总共传了五十三世,历时近两千余年。

一世典烈

二世炫忠

三世坤仁

四世禄

五世浩源

六世富方

七世焜

八世伯基(至此天下归汤)

九世锐

十世汪

十一世志梁

十二世煌

十三世相奎

十四世世鉴

十五世政治

十八世垠

十九世锦容

廿世洪

廿一世桂茂

廿二世昭

廿三世培元

廿四世硅

廿五世允漆

廿六世杞

廿七世燋熹

廿八世埙和

廿九世成锐

卅世一猜

卅一世椿

卅二世炯,

卅三世坦,

卅四世销

卅五世福波

卅六世时荣

卅七世炳

卅八世均柞

卅九世铃

四十世浤仁

四十一世一松

四十二世炲

四十三世墅

四十四世镇玉

四十五世沪

四十六世祥博

四十七世炻

四十八世台埕

四十九世字鉴

五十世沛

五十一世朴

五十二世世美

五十三世时泰(被莒国所灭) 陈国

卫国

蔡国

曹国

(2020年编辑)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世系表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世系表 周(前1044——前256)西周(前1044——前771)东周(前770——前256)

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形成一西周小国。因公子根的叛乱,赵成侯遂「与韩分周为两」, 前367年,西周威公去世,少子根在东部争立,赵国、韓国用武力加以支持,遂分裂成西周、东周 吴(?——前473) 齐(前1046——前378) 鲁(前1046——前256)

燕(前1046——前222) 燕召公姬奭→1燕侯克 └2燕侯旨→3燕侯舞→4燕侯憲→5燕侯和→□→□→□→6燕惠侯→7燕釐侯姬莊→8燕頃侯→9燕哀侯→10燕鄭侯→11燕穆侯→12燕宣侯→13燕桓侯→14燕莊公→15燕襄公→ (以下至文公親子關係不詳)16燕前桓公17燕宣公18燕昭公19燕武公20燕前文公 21燕懿公→22燕惠公 (以下至簡公親子關係不詳)23燕悼公24燕共公25燕平公26燕孝公(43年) 27燕成公28燕閔公29燕簡公姬戴30燕後桓公→31燕後文公→32燕易王→33燕王噲姬噲→34燕昭王姬職→35燕惠王→36燕武成王→37燕孝王→38燕王喜姬喜

蔡(前1046——前447) 曹(前1046——前487) 陈(前1046——前478) 杞(前1046——前445)侯爵 01东楼公→02西楼公→03题公→04谋娶公(24,721-698)→05武公(47,前697-651/前679-633)→06靖公(23,前650-628/前632-前610)→07共公(8,前627-620/前609-602)→08惠公(18,前619-602)→09成公(德公)(18,601-584) →弟10桓公姑容(17,前583-567)→11孝公匄(17,前566-550)→弟12文公益姑(14,前549-536)→弟13平公郁(18,前535-518)→14悼公成(12,前517-506)→15隐公乞(1,前505)→弟16釐公(僖公)遂(,19,前504-485/前505—487)→17湣公维(愍公) (16,前484-469/前486—471)→弟18哀公阏路(湣公弟,10,前468-459/前470—461)→侄19出公敕(12,前458-447/前460—449)→20简公春(1,前446-445)

春秋战国主要人物

春秋战国主要人物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春秋:齐桓公(小白)、管仲、隰朋、鲍叔牙、易牙、竖刁、郑庄公(寤生)、太叔段、祭足、颍考叔、公子纠、宫之奇、公孙无知、晋文公(重耳)、狐突、狐偃、狐毛、介子推、里克、邳郑、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石碏、石厚、州吁、郑突、郑忽、老子、孔子、孙武、左丘明、伍子胥、范蠡、西施、勾践、阖闾、夫差、文种、专诸、要离、庆忌、吴王僚、伊尹、烛之武、公子光、魏舒、晏婴、庆父 战国:乐毅、吴起、孙膑、庞涓、廉颇、赵牧、赵奢、赵括、项燕、田单、韩非、荀子、庄子、墨子、惠子、孟子、燕丹、荆轲、高渐离、樊於期、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邹忌、白起、商鞅、李悝、蔺相如、屈原、魏斯、乐羊、西门豹、孔汲、杨朱、聂政、申不害、尸佼、赵武灵王、匡章、淳于髡、张仪、苏秦、田辟疆、田忌、鬼谷子、甘德、石申、李冰、扁鹊、范雎、蔡泽、郭隗、唐蔑、宋玉、触龙、毛遂、鲁仲连、公孙龙 秦:嬴政、吕不韦、李斯、尉缭、王翦、王贲、李信、蒙骜、蒙武、蒙恬、嬴扶苏、嬴胡亥、赵高、章邯、司马欣、董翳、李由、甘罗、嫪毐、阳泉君、嬴子婴、嬴成矫、徐福、卢生、陈胜、吴广、项梁、项羽、张良、韩信、萧何、刘邦、陈平、周勃、夏侯婴、曹参、范增、项伯、项庄、樊哙、英布、彭越、熊心(楚怀王)、龙且、郦食其、钟离昧、周殷、灌婴、周章、魏咎、赵歇、

田儋、田臧、李归、邓说、伍徐、张贺、庄贾、朱鸡石、余樊君、王离、陈余、张耳、宋义、涉间、苏角、李左车、田荣、殷通汉:刘邦、萧何、曹参、韩信、张良、英布、周勃、周亚夫、吕雉、吕禄、吕产、陈平、灌婴、灌夫、郅都、宁成、张汤、东方朔、刘彻、刘启、刘安、卫青、卫子夫、霍去病、霍光、刘贺、田蚡、窦婴、苏建、苏武、司马相如、卓文君、司马谈、司马迁、扬雄、李广、李陵、王莽、赵飞燕、赵合德、刘秀、马援、邓禹、吴汉、盖延、赵破奴、张骞、刘细君、王昭君、梁冀、陈蕃、窦武、何进、卢植、皇甫嵩、朱隽、班超、班固、班昭、董卓、蔡邕、袁绍、袁术、郑玄、张衡、贾谊、晁错、郭解、剧孟 三国: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黄忠、马超、魏延、法正、庞统、周瑜、司马懿、徐庶、曹丕、曹植、曹彰、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满宠、蒋济、韩浩、陈群、张辽、徐晃、许褚、典韦、张合、于禁、乐进、李典、曹仁、文聘、张燕、曹洪、曹休、曹真、夏侯敦、夏侯渊、夏侯霸、夏侯威、姜维、鲁肃、吕蒙、陆逊、张昭、张纮、虞翻、丁奉、徐盛、陈武、潘璋、甘宁、太史慈、蒋钦、周泰、董袭、骆统、廖化、马谡、王平、蒋琬、刘禅、孙亮、凌统、费祎、诸葛瑾、公孙渊、邓艾、钟会、诸葛恪、司马师、司马昭、孙皓、曹髦 晋:司马炎、司马衷、贾充、贾南风、王祥、羊祜、王浑、王浚、陆机、陆云、周处、刘琨、谢逖、陶侃、孙秀、刘渊、石勒、石虎、王弥、苟曦、潘岳、石崇、左思、王览、王导、嵇康、阮籍、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数不胜数,今天就让为你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确实有几百个小国,但具体多少,估计永远是一个谜。非常遗憾的是,那些国家本来都有各自的历史记载,但是,只有鲁国的记载保存下来了,也就是“春秋”。如此的结果,估计是鲁国历史是孔子写的,至少他参与写了,而中国的历史基本是儒教写的,所以,孔子这个儒教祖师爷的东西才能保存,并且被扩张,而非儒教的墨家以及其他历史则被忽视,直到彻底消失。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

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与此相关的有汉语著名成语即“烽火戏诸侯、挟天子令诸侯就出自这个时代”。 公元前9世纪,由于周厉王残酷统治发生“国人暴动”,诸侯各国原来一直服从周王,暴动以后代表中央政权的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很弱,实际控制区只剩下几百里。进入春秋时期后,基本为混战时期,北方有燕、山戎;东边有齐;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吴、越;中部从西至东依次为晋、卫、鲁,另外还有郑、陈、蔡、宋。诸侯列国实力不均,强国齐、晋、秦、楚、吴、越,春秋五霸在这一时期出现。客观上促进了诸侯各国分裂和统一。这一时期产生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哲学理论,如儒家学说、道家理论,学术气息极为浓厚,涌现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以后,原来的晋国被赵、魏和韩“三家分晋”;吴被越所灭,越又被楚所灭;诸侯国只剩下了秦、楚、齐、燕、赵、魏、韩。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於是由宋发起,於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馀次。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馀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春秋战国时期国际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际关系 春秋时期的政治现实决定这一时期不可能产生一个国际法体系。春秋时期诸侯国并不是主权国家,这一点毋庸置疑。既然诸侯国不具备主权独立国家形态,那么诸侯国之间的邦交就不是所谓的国家间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所谓的国际法体系。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形成宗藩关系——其本身就是一种封建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虽然诸侯国正在从地方行政单位向脱离王室控制的独立政治体发生角色转变。尽管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这种宗藩关系中诸侯国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而且周王室权威的衰落导致其不能承担中央政府的角色并加剧诸侯国的独立倾向,但是这种宗藩关系的本质属性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即使我们不能过度强调周王室的“天下共主”地位。由于封建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国家管理手段上无法克服的困难,导致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事实上变成地方割据势力——这在后世的中国历史中也屡次出现。这种地方的分裂割据就像家族成员之间争权夺利而导致家族关系的不稳定一样,是王室衰弱的结果而不是这些地方割据势力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且与这种分裂割据相伴随的是重新恢复统一和谐秩序的努力。 “会盟”是诸侯国之间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最初的“会盟”是由王室主导的,其目的是密切王室与诸侯之关系并加强对诸侯的控制。进入春秋时代,王室衰微,但其政治上“天下共主”的传统的惯性使其仍有一定的号召力。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时期的“会盟”虽然本质上是以维护霸权为目的,但仍然是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举行的。到“晋楚争霸时期”,“会盟”就完全变成霸主国通过武力胁迫而确保势力范围、对中小盟国敲诈勒索的工具。这一时期的“会盟”完全撇去过去的友好气氛和家族情谊,完全成为诸侯国寻求自身利益的竞技场所。那么,在春秋时期频繁的“会盟”是否能够产生所谓的国际法规范?虽然在春秋时期的“会盟”也形成一些对诸侯国行为的制约,但本质上这些所谓的“规范”仅仅是传统的惯性,如“葵丘会盟”的誓词所表明的那样,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处理家事和维护家族内情谊的倾向。在齐桓、晋文两大霸主时期,“会盟”的作用表现为:霸主取代周王室而维护整个封建体系的秩序和家族内部的和睦;统一体系内部的分歧以共同抵御外族入侵。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霸主实际上替代周王室而继续处于体系的最高层并通过自上而下的压力维护体系的完整性,在这种体系中显然不存在产生国际法的先决条件——独立的国家、平等的共识以及共同认定的准则。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战国前期,“七雄”形成,各国将精力用在内部整理上。各国招贤才能,励精图治,像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维新就发生在这时期。战国中期,就是大战的时候。真是:“国无宁日,岁无宁日”“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的混战局面。各个国家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的势力,君主们都相继称王,独霸一方。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图强,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频频争取别国的“合纵”“连横”。战国后期,秦国昭襄王用范睢为相,采用了“远交近攻”之计,破坏了各国的“合纵”,加强了秦国的国力,军事,成了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削弱了各国的力量。 反观战国时期的“七雄”,尽管“合纵”政策对于其他六国来说是抗秦的最佳选择,六国为了自身的利益选择而在“合纵”和“连横”政策之间摇摆不定,而秦国则不断变换联盟关系,步步为营,最终各个击破。每一次“合纵”最终都归于失败,而每一次“连横”最终都能给秦国带来利益,其根源就在于这时各大国都奉行的兼并政策,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维持现状,没有一个国家不想对外扩张。一方面由于的大国都持有相同的目的,面对秦的分化策略容易导致联盟的解体;另一方面秦国在联盟关系的变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逐个打击联盟成员,最终导致联盟彻底崩溃。其他六国本身就没有单独抗秦的实力,联盟的彻底解体使其他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的简介

秦国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齐国 夏商时期,淄博地区先后出现了夏商王朝的属国爽鸠、季、适伯陵、薄姑等古国。西周建立后,功臣姜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建齐国。淄博由此成为齐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经西周、春秋、战国,长达800余年。前221年灭于秦国。中间什么齐桓公呀管仲啊称霸啊什么的略,不废话。 晋国 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从晋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到晋缗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为晋侯,经过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新建的晋国充满活力,武公之子献公(前676-前651在位)大力扩张,曾伐灭耿、霍、魏、虞、虢等国,并战胜骊戎、赤狄等族。其后因争夺君位,晋国发生短期内乱,但到文公(前636-前628在位)即开创霸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以后象秦、齐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能长期和晋较量的只有楚,但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两强更迭把持中原霸权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终于夺得君位。献公吸取这一历史教训,对同姓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异姓大臣为辅佐。灵公时,赵盾杀君更立他人,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以后,各异姓大臣的势力愈来愈大。厉公(前580-前573在位)为加强公室、削弱强臣,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的异姓大臣,但接着自己也被另两家大臣栾氏、中行氏所杀。悼公时(前572-前558在位)君权曾有所加强,但也未能扭转局势。昭公(前531-前526在位)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定公时(前511-前475在位)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哀公四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又共灭知氏,三分其地,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九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灭亡。 重要事件 前739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被分成两个行政区 前679年,曲沃武伯统一晋国,周厘王封曲沃武伯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曲沃武伯改名为晋武公 前661年,晋国占领了耿国、霍国和魏国附:1 前656年,骊姬之乱,世子被迫自杀,重耳逃走 前655年,晋国使用假途伐虢之计,占据虞国和虢国 前651年,晋献公逝世,骊姬之乱结束,晋惠公即位。

周朝诸侯国列表

周朝诸侯国列表 西周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为中国历史上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及各诸侯国的姓氏、位置、爵位、开始灭亡年限、灭国者和资料来源等简要情况的汇编。 春秋诸侯国分布图 目录[隐藏] 1西周、春秋时期诸侯国 1.1周王朝 1.2重要诸侯国 1.3周畿内诸侯国或者周朝世卿采邑 1.4位于山东省的诸侯国 1.5位于河南省的诸侯国 1.6位于山西省的诸侯国 1.7位于陕西省的诸侯国 1.8位于湖北省的诸侯国 1.9位于安徽省的诸侯国 1.10位于河北省的诸侯国 1.11位于四川省的诸侯国 1.12位于江苏省的诸侯国 1.13四裔(戎狄蛮夷)部族或国家 2战国时期诸侯国 2.1周 2.2主要诸侯国 2.3其他中原诸侯国 2.4四裔(戎狄蛮夷)部族或国家 3参考条目 4注释 5参考书籍 [编辑]西周、春秋时期诸侯国[编辑]周王朝 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出处西周姬名义上统治全国,控有首都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及周边的广大地区王(天子)前1046年-前771年犬戎《周本纪》 东周姬名义上统治全国,实际上只控制首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周围的狭小地区王(天子)前770年-前256年秦国《周本纪》 [编辑]重要诸侯国 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出处秦国嬴姓陕西省中部、甘肃省东部一带伯前770年-前207年九月西楚、汉朝《秦本纪》 《始皇本纪》 齐国姜姓吕氏山东省东部、河北省南部一带侯前11世纪-前379年田氏齐国《齐世家》 鲁国姬姓鲁氏山东省曲阜市侯前11世纪-前256年楚国《鲁世家》 《战国史》 郑国姬姓郑氏陕西省华县 后迁河南省新郑市伯前806年-前375年韩国《郑世家》

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本文是关于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篇一:苏秦合纵联六国 战国七雄中,就数秦国最强盛。楚、齐、魏、赵、燕、韩六国诸侯联合起来,用“合纵”的办法结成南北联盟来抵抗秦国呢,还是联合西边的秦国,用“连横”的办法结成东西联盟来保存自己呢?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批纵横家。他们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洛阳人苏秦,他主张合纵;另一个是魏国人张仪,他主张连横。他们俩是同学。 苏秦在洛阳时想去见周天子,只恨没有人向周天子推荐。他知道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就是秦惠文王。他跑到秦国去劝秦惠文王用连横的办法,把六国一个一个地消灭。不想他等了一年多,盘缠花光了,衣服破了,秦惠文王也没有用他。他只好回老家去研究兵法,再作打算。他非常用功,念书十分刻苦。有时候念书念累了,眼皮粘到一块儿怎么也睁不开。他气急了,骂自己没出息,拿起锥子在大腿上刺了一下,刺得血都流出来了。这一下子,精神可来了,他接着又念下去。民间还传说,苏秦有时候太累了,就扑在案头上打瞌睡。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就拿根绳子一头吊在房梁上,一头吊住自己的头发,如果他脑袋一往案头上扑,那根绳子就把他揪住。这么脑袋一顿,头发一揪,就把他揪醒了。他这么悬梁刺股,苦苦地熬了一年多工夫,读熟了姜太公的兵法,记熟了各国的地形、政治情况和军事力量,还研究了诸侯的心理。 一年多以后,苏秦到燕国见燕文公,对他说:“燕国没受到秦国的侵略,是因为西边有赵国挡住秦国。可是赵国要来打燕国,早上发兵,下午就能到。您不跟近邻的赵国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给挺远的秦国,这种做法很不好。要是主公用我的计策,先跟邻近的赵国订立盟约,然后再去联络中原诸侯一同抵抗秦国,燕国才能安稳。” 燕文公很赞成苏秦的办法,就给他准备了礼物和车马,请他去和赵国联络。 苏秦到了赵国,对赵肃侯说:“如今秦国最注目的就是赵国。秦国不敢发兵来侵犯,是因为西南边有韩国和魏国挡住秦国,要是秦国去打韩国和魏国,韩国、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出处 秦国嬴陕西省中部、甘肃省东部一带伯约前900年- 前206年西楚、汉朝《秦本纪》 《始皇本纪》 齐国姜山东省东部、河北省南部一带侯前11世纪- 前379年田氏齐国《齐世家》 鲁国姬山东省曲阜市侯前11世纪- 前256年楚国《鲁世家》 《战国史》 郑国姬陕西省华县 后迁河南省新郑市伯前806年- 前375年韩国《郑世家》 宋国子河南省商丘市、通许县一带公前11世纪- 前286年田氏齐国《宋世家》

卫国姬河南省淇县、濮阳市一带侯前11世纪- 前209年秦国《卫世家》 陈国妫(音:归)河南省淮阳县侯前11世纪- 前478年楚国《陈杞世家》 《左传.哀十七年》 蔡国姬河南省新蔡县侯前11世纪- 前447年楚国《管蔡世家》 吴国姬江苏省、安徽省东部一带子、王前11世纪- 前473年越国《吴世家》 越国姒浙江省一带子、王前20世纪- 前306年- 前222年- 前110年楚国《勾践世家》 《战国史》 初亡于楚国,后降秦,建闽中郡,秦亡后受汉封为闽越、东瓯二国。 唐国 后改称晋国姬山西省、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河北省西部一带侯前11世纪- 前349年韩国、赵国、魏国三

家分晋《晋世家》 《战国史》 楚国芈湖北省、河南省南部、后扩张至安徽、江西、湖南、江苏子(自称为王)建于商代前11世纪受封- 前223年秦国《楚世家》 《战国史》 [编辑] 周畿内诸侯国或者周朝世卿采邑 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 酆国姬陕西省户县东侯前11世纪- 成王十九年周朝 温国己河南省温县西南子?- 前650年狄国 刘国姬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西南前712年- 前455年周朝 荣国姬河南省巩义市一带公 甘国姬河南省原阳县公周襄王时立 樊国姬仲

春秋战国各主要诸侯国历代国君

春秋战国周及各主要诸侯国年表 周历代天子年表 西周 周武王发前1046年—前1043年 4 周成王诵前1042年—前1021年 22 周康王钊前1020年—前996年 25 周昭王瑕前995年—前977年 19 周穆王满前976年—前922年 55 周共王繄扈前922年—前900年 23 周懿王囏前899年—前892年 8 周孝王辟方前891年—前886年 6 周夷王燮前885年—前878年 8 周厉王胡前877年—前841年 37 (共伯和) 和前841年—前828年 14 周宣王静前827年—前782年 46 周幽王宫涅前781年—前771年 11 春秋时期(14位): 周平王姬宜臼前770年至前720年 周携王姬余臣前770年至前750年 周桓王姬林前719年至前697年 周庄王姬佗前696年至前682年 周釐王姬胡齐前681年至前677年 周惠王姬阆前676年至前652年 周前废王(王子颓)姬颓前675年至前673年 周襄王姬郑前651年至前619年 周中废王(王子带)姬带前635年? 周顷王姬壬臣前618年至前613年 周匡王姬班前612年至前607年 周定王姬瑜前606年至前586年 周简王姬夷前585年至572年 周灵王姬泄心前571年至前545年 周景王姬贵前544年至前521年 周悼王姬猛前520年 周敬王姬丐前520年至前477年 周后废王(王子朝)姬朝前520年至前516年 战国时期(12位): 周元王姬仁前476年至前469年 周贞定王姬介前468年至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前441年 周考王姬嵬前441年至前426年 周威烈王姬午前425年至前402年 周安王姬骄前401年至前376年

春秋战国主要人物.

春秋:齐桓公(小白)、管仲、隰朋、鲍叔牙、易牙、竖刁、郑庄公(寤生)、太叔段、祭足、颍考叔、公子纠、宫之奇、公孙无知、晋文公(重耳)、狐突、狐偃、狐毛、介子推、里克、邳郑、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石碏、石厚、州吁、郑突、郑忽、老子、孔子、孙武、左丘明、伍子胥、范蠡、西施、勾践、阖闾、夫差、文种、专诸、要离、庆忌、吴王僚、伊尹、烛之武、公子光、魏舒、晏婴、庆父 战国:乐毅、吴起、孙膑、庞涓、廉颇、赵牧、赵奢、赵括、项燕、田单、韩非、荀子、庄子、墨子、惠子、孟子、燕丹、荆轲、高渐离、樊於期、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邹忌、白起、商鞅、李悝、蔺相如、屈原、魏斯、乐羊、西门豹、孔伋、杨朱、聂政、申不害、尸佼、赵武灵王、匡章、淳于髡、张仪、苏秦、田辟疆、田忌、鬼谷子、甘德、石申、李冰、扁鹊、范雎、蔡泽、郭隗、唐蔑、宋玉、触龙、毛遂、鲁仲连、公孙龙 秦:嬴政、吕不韦、李斯、尉缭、王翦、王贲、李信、蒙骜、蒙武、蒙恬、嬴扶苏、嬴胡亥、赵高、章邯、司马欣、董翳、李由、甘罗、嫪毐、阳泉君、嬴子婴、嬴成矫、徐福、卢生、陈胜、吴广、项梁、项羽、张良、韩信、萧何、刘邦、陈平、周勃、夏侯婴、曹参、范增、项伯、项庄、樊哙、英布、彭越、熊心(楚怀王)、龙且、郦食其、钟离昧、周殷、灌婴、周章、魏咎、赵歇、田儋、田臧、李归、邓说、伍徐、张贺、庄贾、朱鸡石、余樊君、王离、陈余、张耳、宋义、涉间、苏角、李左车、田荣、殷通 汉:刘邦、萧何、曹参、韩信、张良、英布、周勃、周亚夫、吕雉、吕禄、吕产、陈平、灌婴、灌夫、郅都、宁成、张汤、东方朔、刘彻、刘启、刘安、卫青、卫子夫、霍去病、霍光、刘贺、田蚡、窦婴、苏建、苏武、司马相如、卓文君、司马谈、司马迁、扬雄、李广、李陵、王莽、赵飞燕、赵合德、刘秀、马援、邓禹、吴汉、盖延、赵破奴、张骞、刘细君、王昭君、梁冀、陈蕃、窦武、何进、卢植、皇甫嵩、朱隽、班超、班固、班昭、董卓、蔡邕、袁绍、袁术、郑玄、张衡、贾谊、晁错、郭解、剧孟 三国: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黄忠、马超、魏延、法正、庞统、周瑜、司马懿、徐庶、曹丕、曹植、曹彰、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满宠、蒋济、韩浩、陈群、张辽、徐晃、许褚、典韦、张郃、于禁、乐进、李典、曹仁、文聘、张燕、曹洪、曹休、曹真、夏侯敦、夏侯渊、夏侯霸、夏侯威、姜维、鲁肃、吕蒙、陆逊、张昭、张纮、虞翻、丁奉、徐盛、陈武、潘璋、甘宁、太史慈、蒋钦、周泰、董袭、骆统、廖化、马谡、王平、蒋琬、刘禅、孙亮、凌统、费祎、诸葛瑾、公孙渊、邓艾、钟会、诸葛恪、司马师、司马昭、孙皓、曹髦 晋:司马炎、司马衷、贾充、贾南风、王祥、羊祜、王浑、王浚、陆机、陆云、周处、刘琨、谢逖、陶侃、孙秀、刘渊、石勒、石虎、王弥、苟晞、潘岳、石崇、左思、王览、王导、嵇康、阮籍、阮咸、刘伶、王戎、杜预、荀勖、何曾、张华、司马攸、司马玮、司马亮、司马伦、司马冏、司马颖、司马颙、司马乂、司马越、段匹磾、张寔、刘曜、刘聪、司马睿、王羲之、王献之、桓温、谢安、谢玄、谢道韫、桓玄、苻坚、姚苌、慕容垂、陶渊明、王敦、司马道子、孙恩、谢琰、王恭、殷仲堪、瘐楷、卢循、徐道覆、王猛 南北朝: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元雍、元琛、元晖、法庆、尔朱荣、郦道元、刘裕、刘义隆、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刘义康、刘湛、宇文泰、高欢、

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 历史和故事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性,故事是历史的传播载体,起到了传承历史的作用,历史则是故事的内涵,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欢迎阅读与借鉴!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省龙口市)人。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 齐康公十九年(前386年),齐国历史上着名的齐威王继位。当时,田齐正式取代姜齐已经近三十年,但这三十年间,齐国尚未从姜齐末年的内乱中恢复过来,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条件也不成熟,各路诸侯趁机攻伐田齐新兴政权。因此,齐国的国力一直比较弱。其时,齐国内政纷乱,军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刚继位的齐威王却不理国政,沉湎女乐,国内形势日渐严峻。然而,群臣却不了解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进言劝谏。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淳于髡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长的“隐语”讽谏齐王。 淳于髡见了威王,绝口不提国家大事,却出个谜语让威王猜。他道:“大王的宫廷里有只大鸟,好几年了,既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齐威王一听,便知道淳于髡在以猜谜语为名,劝谏自己,他豪情万丈地道:“这只鸟,要么不飞,一飞就直冲云霄;要么不叫,一叫就震惊世人!”

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国势日盛。他一改常态,将官员都召集起来,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他又激励前线的士兵们,让他们奋勇出击。诸国见齐国日益强大,连忙把侵占的齐国国土都交还了回来。就这样,齐威王称雄了三十多年。后来“一鸣惊人”成为一个成语,比喻有才能的人从前默默无闻,后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有一年,楚国大规模出兵侵略齐国。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可是让他随身带去送给赵国的礼品却很微薄,淳于髡见状,仰天大笑,竟把帽子上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疑惑不解地问道:“你笑什么?”淳于髡道:“刚才我来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个老农,他拿着一个猪肘子和一杯酒,祭奉田神,并说:‘求田神保佑我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我看他想得到的那么多,可拿出来的又那么少,所以大声笑了起来。” 威王听毕,明白淳于髡是说自己拿出来的礼物太轻,赵国肯定会不满意,这样搬救兵就很难了,便把礼品的数量增加了十几倍,丰厚无比,淳于髡这才动身前往赵国。赵国国君对礼物非常满意,便借给了齐国大批兵马。楚国知道这个消息后,自知敌不过,忙连夜撤退了。齐国又一次转危为安。 又一次,齐威王欲献一只天鹅给楚王,派淳于髡送去,可天鹅在半道上飞跑了。淳于髡并不惊慌,他想好了一套说辞,提着空笼子来到楚国。 淳于髡见了楚王,道:“齐王派我来给您献一只天鹅,可路上经过水塘,我见天鹅渴了,就放它去喝水,谁知道它却飞了。我准备以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重要事件及人物

扁鹊,原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齐国渤海郡莫州(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山东长清人。由於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国医学的先河。 扁鹊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因而结识了名医长桑君,向他学习,被人认为是起死回生的神医,其后开始往各国行医。 他首先在虢国行医,正巧遇上虢国国君的太子猝死。秦越人立刻前往并提供解决之法,他认为太子只不过是患了热气病,只要看看的下身是否温暖,听听他的耳朵是否有声响,看看他的鼻孔是否有扩张,就可以知道太子是否仍然生存。他救了虢国太子,自此他起死回生的医术就不胫而走。 他后来到了齐国,遇上了齐桓公,齐桓公认为扁鹊的赫赫有名只不过纯粹是神化夸张,於是对於他十分傲慢无礼。扁鹊一见到齐桓公,就对他说他有一个小病,只要立刻服药就可以治好,齐桓公认为他只不过在吓唬他,故此没有理会。当扁鹊第二次建议要为他治病时,齐桓公也置之不理。当第三次扁鹊见到齐桓公时,齐桓公发觉自己的身体果然像扁鹊所说一样,病徵散发出面,极为严重,他这才向扁鹊请教,可是扁鹊说由於齐桓公对於他的劝告置之不理,现在已经没能救了。过了不久,齐桓公果然死了。有了病入膏肓的成语。 后来扁鹊到了秦国,由於太医令李醯妒忌扁鹊的医术,於是设计害死了扁鹊。相传《难经》为扁鹊所著。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敬仲,史称管子,出生于颍上(今安徽颍上县),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哲学家。《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宪问第十四)也有关於孔子对他的评论,北宋苏洵的《管仲传》也有一些分析。 年轻时家境贫困,鲍叔牙发现管仲有才能,交为好友,经常和管仲往来,管仲常占小便宜,鲍叔牙并不引以为意,反而处处为他设想,一直都善待管仲(蔚为美谈,史称「管鲍之交」)。后来,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其弟公子小白。 前686年,齐襄公逝世,他的侄子公孙无知篡位。 前685年春天,齐国大夫雍廪杀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鲁国却支持其兄公子纠,因此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管仲射箭中了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没有死。齐国战胜,鲍叔牙向鲁庄公要求处决公子纠,并把管仲交给齐国。在鲍叔牙强烈推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甚至尊为「仲父」。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春秋战国主要诸侯国世系表

春秋战国主要诸侯国世系表 春秋(约公元前770-前476) 鲁 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 孝公/姬称 28 公元前796 乙巳年 惠公/姬弗涅 46 公元前768 癸酉年 隐公/姬息姑 11 公元前722 己未年 桓公/姬允 18 公元前711 庚午年 庄公/姬同 32 公元前693 戊子年 泯公/姬启 02 公元前661 庚申年 釐公/姬申 33 公元前659 壬戌年 文公/姬兴 18 公元前626 乙未年 宣公/姬馁 18 公元前608 癸丑年 成公/姬黑肱 18 公元前590 辛未年 襄公/姬午 31 公元前572 己丑年 昭公/姬稠 32 公元前541 庚申年 定公/姬宋 15 公元前509 壬辰年 哀公/姬将 19 公元前494 丁未年 齐 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 庄公/姜赎 64 公元前794 丁未年 僖公/姜禄父 33 公元前730 辛亥年 襄公/姜诸儿 12 公元前697 甲申年 桓公/姜小白 43 公元前685 丙申年 孝公/姜昭 10 公元前642 己卯年 昭公/姜潘 20 公元前632 己丑年懿公/姜商人 04 公元前612 己酉年 惠公/姜元 10 公元前608 癸丑年 顷公/姜无野 17 公元前598 癸亥年 灵公/姜环 28 公元前581 庚辰年 庄公/姜光 06 公元前553 戊申年 景公/姜杵臼 58 公元前547 甲寅年 晏儒子/姜茶 01 公元前489 壬子年 悼公/姜阳生 04 公元前488 癸丑年 简公/姜任 04 公元前484 丁巳年 平公/姜骜 05 公元前480 辛酉年 晋 帝王在位年数元年干支 文侯/姬仇 35 公元前780 辛酉年 昭侯/姬伯 06 公元前745 丙申年 孝侯/姬平 16 公元前739 壬寅年

中华帝王诸侯世系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年表

中华帝王诸侯世系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年表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年表——诸小国世系 纪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纪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纪文侯.(姜静)>1046-1026 纪景侯996-1026 纪昭侯975-996 纪穆侯964-975 纪烈侯948-964 纪历侯942-948 纪灵侯930-942 纪怀侯903-930 纪愍侯899-903 纪悼侯897-899 纪成侯891-897 纪康侯889-891 纪殇侯880-889 纪炀侯880-865公元前 纪献侯前862年至前865年 纪泯侯前859年至前862年 纪厘侯前859年至前848年

纪襄侯前837年至前828年 纪定侯前827年至前822年 纪闵侯前821年至前800年 纪共侯前799年至前791年 纪懿侯前790年至前764年 纪孝侯前763年至前758年 纪夷侯前757年至前741年 纪厉侯前740年至前708年 纪武侯708-696公元前707年齐国和郑国想灭纪国特地来访问纪国,公元前706年他想和鲁国结盟,鲁国不同意,于是他把女儿嫁给周天子周恒王.然而齐国等仍敌对我国,与是他取得鲁国郑国的信任结盟击败了齐宋燕卫四国联盟 纪哀侯(姜叔姬)696-690前695齐国入侵,693齐二次入侵并占据三城移走人民,691秋季,齐吞并纪国 纪威侯,(姜季.上任之弟)690-673在纪国灭后作为一城之主并作为齐国的附庸国而又存在了167年 纪宣侯前674年至前672年 纪幽侯前671年至前626年冬季十月

纪庄侯前613年至前591年秋季 纪平侯前590年至前560年 纪桓侯前559年至前545年九月或以后 纪荘侯前544年至前541年冬季 纪僖侯前540年至前529年五月 纪隐侯前528年至前523年九月 公元前693年,齐国军队驱走纪国的郱鄑郚三邑居民,占有三邑土地。公元前691年,纪国分裂。纪侯之弟纪季以纪国的酅地投降齐国,做齐国的附庸。同年鲁庄公试图和郑君子婴商量保全纪国,郑君以国内部不安定为由拒绝。公元前690年,齐国军队攻破纪国都城。纪侯将剩下的国土交给纪季,出国逃亡一去不返。纪国灭亡。 薛(?-前481) 薛侯 薛伯 献公(任榖) (68) 癸未前578 襄公(~定) (3) 庚寅前511 薛比君(1) 癸卯前498 惠公(~夷) (4) 甲辰前497 薛国

中国朝代皇帝表

中国朝代皇帝表 春秋战国春秋,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秦朝(统一后)公元前22l--2Ol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1],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2]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3]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 秦朝历代皇帝列表(简介、画像) 秦惠文王嬴驷 秦武王嬴荡 秦昭襄王嬴则 秦孝文王嬴柱 秦庄襄王嬴子楚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嬴胡亥 秦三世嬴子婴 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汉朝前202—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亦有以西汉与东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汉代被称为“炎汉”。又因皇帝姓刘而称“刘汉”。[1-2] 公元前206年刘邦封为汉中王。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西汉王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时期达到极盛,史称“汉武盛世”,昭宣时期再次复兴,史称“昭宣中兴”。公元8年,王莽篡夺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结束。不久之后发生了绿林和赤眉大规模农民起义,公元23年新朝灭亡。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3]开创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后期发生了戚宦之争,朝政黑暗,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东汉政府名存实亡,各地军阀割据称雄。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汉朝皇帝皇后历代列表 西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又称前汉,与东汉(后汉)合称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有14个皇帝,历经211年。 秦朝灭亡后,经过楚汉之争,刘邦获胜。[1]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定都长安。西汉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又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领域均取得明显进步,史称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景象。 西汉皇帝表 汉高祖刘邦 汉惠帝刘盈 汉前少帝刘恭

战国时期各国灭亡年历表

前285秦国伐齐国。秦国、楚国相会。燕国、赵国相会 前284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伐齐国(合纵),攻陷齐都临淄(山东淄博)。齐国迁都莒(山东日照)。苏秦被车裂 前283秦国、楚国相会。赵国、燕国相会。秦国伐魏国。赵国救魏国 前282秦国伐赵国。赵国伐魏国。秦国、魏国相会 前281秦国伐赵国。赵国伐魏国 前280秦国伐赵国。秦国伐楚国 前279秦国伐楚国。秦国、赵国相会(渑池之会)。齐国伐燕国(火牛阵),复失地 前278秦国伐楚国,攻陷楚都郢(湖北江陵)。楚国迁都陈(河南淮阳) 前277秦国伐楚国。屈原投汨罗江 前276秦国伐楚国、魏国。公子魏无忌受封为信陵君 前275秦国伐魏国。韩国救魏国 前274赵国伐齐国。秦国伐魏国 前273秦国伐魏国。赵国、魏国伐韩国。秦国救韩国 前272楚国、魏国、韩国伐燕国。 前271赵国伐齐国 前270秦国、楚国伐齐国。秦国伐韩国。赵国救韩国 前269赵国伐秦国 前268秦国伐魏国 前266秦国伐魏国 前265秦国伐赵国、韩国。齐国救赵国。平原君任赵国相国。赵国使长安君质齐 前264秦国伐韩国 前263秦国伐韩国 前262秦国伐韩国、赵国、楚国。春申君黄歇任楚国相国 前261秦国伐赵国。秦国伐韩国。楚国伐鲁国 前260秦国伐赵国(长平之战) 前259秦国伐赵国 前258秦国包围赵都邯郸 前257楚国、魏国救赵国(春申君、信陵君救赵)。白起自尽 前256西周室号召诸侯讨伐秦国。秦国伐西周室。秦国伐赵国。韩国、楚国救赵国。楚国灭鲁国,迁鲁国国君于莒 前255秦国灭西周室。楚国伐齐国 前254魏国伐卫国。秦国伐魏国 前253魏国伐齐国。楚国迁都巨阳(安徽阜阳) 前252魏国灭卫国,杀卫国国君 前251燕国伐赵国。赵国伐燕国,包围燕都蓟(北京)。平原君去世 前250燕国伐齐国 前249秦国灭东周室,周朝亡国。秦国伐韩国。赵国包围燕都蓟 前248秦国伐赵国 前247秦国伐魏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伐秦国(合纵) 前246秦国伐赵国、韩国 前245秦国伐魏国 前244秦国伐魏国、韩国 前243赵国伐燕国。信陵君去世

春秋战国诸侯国名称3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出处 秦国嬴陕西省中部、甘肃省东部一带伯约前900年- 前206年西楚、汉朝《秦本纪》《始皇本纪》 齐国姜山东省东部、河北省南部一带侯前11世纪- 前379年田氏齐国《齐世家》 鲁国姬山东省曲阜市侯前11世纪- 前256年楚国《鲁世家》 《战国史》 郑国姬陕西省华县 后迁河南省新郑市伯前806年- 前375年韩国《郑世家》 宋国子河南省商丘市、通许县一带公前11世纪- 前286年田氏齐国《宋世家》 卫国姬河南省淇县、濮阳市一带侯前11世纪- 前209年秦国《卫世家》 陈国妫(音:归)河南省淮阳县侯前11世纪- 前478年楚国《陈杞世家》 《左传.哀十七年》 蔡国姬河南省新蔡县侯前11世纪- 前447年楚国《管蔡世家》 吴国姬江苏省、安徽省东部一带子、王前11世纪- 前473年越国《吴世家》 越国姒浙江省一带子、王前20世纪- 前306年- 前222年- 前110年楚国《勾践世家》 《战国史》 初亡于楚国,后降秦,建闽中郡,秦亡后受汉封为闽越、东瓯二国。 唐国 后改称晋国姬山西省、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河北省西部一带侯前11世纪- 前349年韩国、赵国、魏国三家分晋《晋世家》 《战国史》 楚国芈湖北省、河南省南部、后扩张至安徽、江西、湖南、江苏子(自称为王)建于商代前11世纪受封- 前223年秦国《楚世家》 《战国史》 [编辑] 周畿内诸侯国或者周朝世卿采邑 国名姓氏今地爵位起迄年灭国者 酆国姬陕西省户县东侯前11世纪- 成王十九年周朝 温国己河南省温县西南子?- 前650年狄国 刘国姬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西南前712年- 前455年周朝 荣国姬河南省巩义市一带公 甘国姬河南省原阳县公周襄王时立 樊国姬仲 尹国姬公 周国姬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公前11世纪- ? 王叔国姬公周襄王时立 成国姬陕西省境内 一部迁入山东省境内公 原国姬公 召国姬陕西省岐山县西南公前11世纪- ? 苏国姬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公 单国姬河南省济源市东南伯周朝 詹国姬伯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及事件(年表)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及事件 旧、新石器时代: 前100万年前后:正值古史传说中的燧人氏时代。 前10万年前后:正值传说中的伏羲时代。 前7千年前后:正值传说中的神农时代。 前2700年前后:传说轩辕战炎帝,败蚩尤,而后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前2700年前后:传说史官仓颉造文字。 前2100年前后:传说大禹治水,禹之子启得帝位,开始 “家天下“。 夏、商、西周: 前1900年前后:太康失国,后羿代夏。 前1600年前后:自契到汤八迁,居于毫。 前1300年前后:盘庾迁殷。 前1100年前后:周文王被拘于羑,演周易,成六十四卦。 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克商。 前841年;国人暴动,逐厉王,周召共和。 春秋战国: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称东周。 前679年:齐桓公称霸。 前498年:孔子在鲁国遭冷遇后,周游列国。 前494年:吴越之战,越败,越王勾践向吴称臣。 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 前382年:吴起为楚令伊,变法,楚强。 前350年:商鞅颁布第二次变法令,开阡陌封疆。 前339-前278年:屈原作《离骚》、《天问》、《九歌》。 前307年:赵武灵王进行军事变革,胡服骑射。 前270年:魏人范雎入秦为客卿,献“远交近攻”之策。 秦: 前221年:秦灭齐,天下统一,秦王嬴政定称号为“皇帝”,称“始皇帝”。前210年:秦始皇死,其子胡亥即位,是为二世。 前209年:成胜、吴广起义反秦。 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秦军,刘邦入关中,秦亡。 西汉: 前202年:楚汉之争以项羽兵败自杀告终,刘邦即位,是为汉高祖。 前186年:张良卒。 前150年前后:董仲书强调天人感应学说。 前138-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 前119年前后:汉武帝颁布新的耕作方法——代田法。 前90年:司马迁卒,其所著《史记》名垂青史。 西汉末年:“再受命”之说风靡一时,公元8年王莽代汉。 东汉: 25年:刘秀称帝,是为光武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