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郁顿挫的杜甫诗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公开课教案_10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感受诗歌主旨思想,体会王昭君怨恨的具体内容;(2)通过思考“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掌握鉴赏古诗的常见方法。
2、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2)通过问题引入、合作探究、归纳总结,了解本诗借史咏怀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讨昭君和杜甫的相似遭遇,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2)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了解杜甫虽怀才不遇但仍心怀天下、充满人文关怀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1、赏析诗歌,理解寓意,领会“怨恨”的具体含义,探讨诗歌如何体现王昭君的“感伤、不平”;2、感受杜甫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感、传达的观点态度和评价,把握全诗主旨。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探究:王昭君为什么会不得皇帝召见?她的悲剧是谁造成的?2、引导学生思考:杜甫为什么选择王昭君这样一个形象来咏叹?【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对话交流法、拓展延伸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幻灯片2】2012年的时候,有一个古人突然在网络上爆红,这个人是谁呢?(杜甫)我们看:杜甫被一些网友恶搞得“很忙”。
他好像不再是我们印象当中那个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了。
这些网友用“杜甫很忙”将书本上的杜甫生活化了。
他们可能希望看到一个与主流美学不一样的杜甫。
那么,杜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杜甫呢?我们不妨从他的诗文中去认识他。
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目的就是:【幻灯片3】如何从被选入高中教材的杜甫的诗歌中去重新认识杜甫。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我准备以杜甫的七言律诗《咏怀古迹其三》为例,和大家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二、解题、首联现在,请看大屏幕!【幻灯片4】我们来读一下这首诗。
(齐读)我们先来看标题,从“咏怀古迹”这四个当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哪两个关键字?(怀古)由此可见,这是一首----怀古诗。
“咏怀”是歌咏怀念的意思,那“古迹”是谁的古迹呢?(王昭君)1、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是王昭君的古迹?(“生长明妃尚有村”)注释16告诉我们:明妃指的就是王昭君。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赏析诗文:(出生地:昭君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1.释“壑”“赴”“荆门”“尚”“明妃”。
“壑”:山谷,山沟。
“赴”:奔向,投向。
“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尚”:还有。
“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
2.赏析“赴”字之妙。
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3.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大家认为如何?请依据下文并结合王昭君的生平,谈谈自己的看法。
(放在赏析全诗后再解决)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亦与此意相接近。
(昭君一生的悲剧)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释“连”“向”“青冢”“紫台”“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2.比较杜诗对昭君一生悲剧的概括与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有什么不同?《恨赋》中的描写只侧重于明妃去时悲伤与相会无期、流落绝域的感慨。
而杜甫的这两句诗,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来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明昭君远离祖国故乡的痛苦。
高中语文 专题四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文教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学过程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
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2.评点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某某秭归县的香溪。
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
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六、归纳主旨意蕴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
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优质课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选读》选读(咏怀古迹(其三))课件(53张ppt)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昭君怨恨 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 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 怨恨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 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 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 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 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 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 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 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 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 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 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 者的昏庸造成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 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 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 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 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 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 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 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 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 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 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 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 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 恨之情。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 节材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郁顿挫的杜甫诗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精品教案_3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七言律诗的诵读规律,赏析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并感受王昭君“怨恨”情感的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来抒怀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鉴赏,理解王昭君“怨恨”情感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联想释疑、品读鉴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歌曲导入:据史书记载,琵琶本是从胡地传入中原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的遭遇,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与琵琶和昭君都有关系的歌曲。
播放杨姣《琵琶行》的MV,同学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歌词依然难以掩饰歌词中传达出的忧郁和悲伤。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来了解王昭君的情感世界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
二、解题及背景知识:1、题解:《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2、背景介绍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的秋天。
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漂泊西南一带。
他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在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诗歌学习鉴赏:1、朗读:a、指定学生朗读(发现问题)b、听教师范读,感受音韵和节奏(配乐林清纯音乐《琵琶语》)c、集体朗读(配乐林清纯音乐《琵琶语》)明确停顿节拍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shuò)漠,独留/青冢(zhǒng)/向/黄昏。
画图/省(xǐng)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郁顿挫的杜甫诗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公开课教案_5

教学设计一、主题名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唐诗宋词选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咏怀古迹(其三)》二、学情分析《咏怀古迹(其三)》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唐诗宋词选中的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一学生的薄弱环节,学生对古代诗歌还不熟悉,缺少相关的阅读经验,很多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往往无法理解诗歌主旨,更谈不上运用比较规范、专业的鉴赏语言来评析。
本课能力训练点围绕把握诗歌主旨及小结咏史怀古类诗歌知识进行问题探讨和拓展训练,激发学生鉴赏诗歌兴趣,从而逐步提高理解诗歌主旨及规范答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掌握诗歌主旨;掌握鉴赏咏史怀古类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问题的合作探究,了解诗歌主旨;通过对文中有关延伸性思考题的研讨,初步掌握咏史怀古类诗歌的知识点并运用;通过课堂迁移训练和课外作业形成和巩固这些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把握诗歌主旨。
难点:把握诗歌主旨;学会赏析咏史怀古类诗歌的技巧、方法。
四、课程资源导学案、教材、多媒体教学手段(幻灯片、音频、投影仪)五、教学内容与过程本堂课分五个环节进行,包括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感知诗歌,合作探究;方法小结,培养能力;课堂演练,巩固落实;课外拓展,知识积累。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谜面: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猜一人物)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共鸣,为鉴赏作心理准备。
(环节二)感知诗歌,合作探究1、设置三道问题,检查学生预习成果。
①抢答题:解释诗歌题目《咏怀古迹(其三)》;②填空接龙:诗人杜甫简介;③连连看:诗人杜甫的人生简历。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咏怀古迹(其三)》教案【3】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赏析诗文:(出生地:昭君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1.释“壑”“赴”“荆门”“尚”“明妃”。
“壑”:山谷,山沟。
“赴”:奔向,投向。
“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尚”:还有。
“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
2.赏析“赴”字之妙。
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3.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大家认为如何?请依据下文并结合王昭君的生平,谈谈自己的看法。
(放在赏析全诗后再解决)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亦与此意相接近。
(昭君一生的悲剧)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释“连”“向”“青冢”“紫台”“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2.比较杜诗对昭君一生悲剧的概括与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有什么不同?《恨赋》中的描写只侧重于明妃去时悲伤与相会无期、流落绝域的感慨。
而杜甫的这两句诗,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来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明昭君远离祖国故乡的痛苦。
《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标】1. 品读诗句,感悟诗歌内容与手法。
2. 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3.通过合作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2.通过合作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有着“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最终化为青冢里的一缕魂魄,默默地守望着她的故园。
她就是王昭君!唐朝大历年间,怀才不遇、漂泊西南、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绵延起伏、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诗人会生发怎样的感怀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去寻找答案吧!展示学习目标二、整体感知《咏怀古迹》是一组七律诗,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本首写的是王昭君,那么,诗人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又是如何写的呢?首先我们来诵读这首诗歌诵读指导: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与情感,情感沉郁怨愤,所以语气要舒缓。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读后点拨读音和重点词意。
请学生用诗意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千山万壑逶迤不断一直延伸到荆门,生长王昭君的山村还存在。
他离开了汉宫廷,远嫁到了北方的沙漠,如今只留下一座坟墓沉寂在黄昏中。
当初汉元帝在画图中曾经见过王昭君的容貌,如今只有王昭君的魂魄仍在月夜归来,千百年来流传的她做的胡音琵琶曲,分明是在诉说她满腔的怨恨。
这首诗歌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颔联叙述其一生的不幸遭遇,颈联揭示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尾联表达出蕴含其内心的感情。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图画:群山起伏,连绵不绝;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奇伟形象,正所谓地灵人杰,钟灵毓秀,好山好水好姑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新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该篇是咏史诗,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资料。
在赏析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深入文本,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和诗歌主旨。
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能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咏史诗歌中所言的“志”及写作特色。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5.积累运用写作素材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问题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2.感悟杜甫咏史诗的审美情趣。
3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且在《咏怀古迹》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一首,学生已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
4重点难点
1.对杜甫咏史诗艺术特色的赏析。
2.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5教学过程
1【讲授】《咏怀古迹(其三)》
一、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