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合集

合集下载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份《唐诗宋词选读的教案设计。

这份教案是为了帮助中小学教师更好地教授中国古典文学而设计的,需要注意的是,教案中的内容是经过几位中文教育专家反复审阅和修改后得出的。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国文化和历史背景;2.理解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和心情,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3.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诗词鉴赏,开阔审美视野。

二、教学内容:1.唐诗宋词的文学特点概述;2.几首代表性唐诗宋词的欣赏和鉴别;3.课堂小组阅读和诠释;4.自由创作、朗读和讨论等活动。

三、教学过程:1.主题课堂概述:要听一段音乐欣赏来铺垫氛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古代诗人和现代人的生活区别,引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介绍唐诗宋词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代表人物,了解其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紧密联系;了解唐诗的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宋词的格律和韵律;学习唐诗宋词的写作方法。

3.品读代表性诗词:在教学课堂中由教师选择几首经典代表性唐诗宋词作为阅读素材,带领学生朗读,理解其内涵以及与时空背景的联系。

4.进行小组阅读和诠释: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阅读或欣赏诗歌,然后讨论自己的收获和理解,促使学生充分交流和学习。

5.自由创作,朗读和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尝试写一首自己的唐诗宋词,若有条件可组织进行作品展示和讨论,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1.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功能;2.代表性诗词的欣赏和解读;3.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诗词创作。

五、教学方法:1.情境式教学2.合作式学习3.讨论式教学4.创新式教学6.教学参考资料:1.《文学理论与批评》孙猛摘编2.《中国文学史》段保中撰写3.《唐宋诗词鉴赏辞典》中国文化出版社4.《唐诗宋词精选500例》沈令书等编总结: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的内容,希望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有所帮助。

江苏省高三语文上册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全套教案

江苏省高三语文上册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全套教案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整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古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古体诗按形式分类如下表:古体诗(古风)⎩⎪⎨⎪⎧ 四言诗:出现最早如《诗经》五言诗:成熟于汉代如《古诗十九首》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如白居易《长恨歌》乐府诗:诗题有歌、行、引、歌行、吟、曲等名称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一、理论讲解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其实,赏诗也不过“情、景二端”。

从高考的角度讲,答诗歌鉴赏题,也不过“情、景二端”。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最重要的特点。

因此,分析、掌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成为学习古典诗歌的关键。

一般说来,古典诗歌里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1.乐景衬乐情以在写景绘色方面备受推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初秋时节,天色向晚,山雨初霁,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

这里对清新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追求恬淡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清新美好的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写照。

2.哀景衬哀情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用“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绘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的阴冷凄清的景色,用这种阴冷凄清景色衬托出离人之间的哀愁。

3.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倍增其哀乐。

”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

从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也可看出这一特点,中间两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全集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全集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全集“风神初震”的初唐诗第一课时总述第二课时诗歌鉴赏(一)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二、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第三课时诗歌鉴赏(二)一、杨炯《从军行》二、王勃《滕王阁》第四课时诗歌鉴赏(三)――《春江花月夜》简案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山居秋暝与诸子登岘山燕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旅夜抒怀》、《客至》咏怀古迹(其三)⑴背熟《咏怀古迹(其三)》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九日齐山登高》《长安晚秋》教案《商山早行》教案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东坡词专题教案“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龙腾虎掷的稼轩词专题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青玉案•元夕》教案“风神初震”的初唐诗学习目标:、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

教学建议: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

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对《春夜别友人二首》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此诗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

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唐诗宋词的背景知识和韵律特点;2. 掌握若干经典的唐诗宋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唐诗宋词的背景知识和韵律特点;2. 经典唐诗宋词的解读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以一首经典的唐诗或宋词作为导入,通过对诗句的欣赏和解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背景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唐诗宋词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文化氛围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和诗歌的特点。

3.韵律特点探究(15分钟)通过分析唐诗宋词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让学生了解并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4.经典选读(30分钟)选择数首经典的唐诗宋词,以诗词展示的形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教师可依次展示每首诗词,进行解读,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欣赏。

5.合作学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他们喜欢的唐诗宋词,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班内分享和交流。

6.个人总结(10分钟)请学生简单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自己的收获,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四、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每人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或宋词,并在下节课前准备一份简短的朗诵或演讲稿。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唐诗宋词的背景和韵律特点有所了解,对经典诗词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总结,也提升了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欣赏更多的唐诗宋词。

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36份)-苏教版26

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36份)-苏教版26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以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

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他类诗歌。

下面就几种常见题材的诗歌鉴赏方法逐一解说。

一、咏物诗鉴赏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特点归纳:()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写作技巧:()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答题步骤:()“读清”全诗。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兰曹组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这首词全篇咏幽兰,其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要求找出其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可见需从整首词入手。

本首词的标题是“兰”,单独一个植物名字,这类诗歌一般要么运用象征手法,要么运用托物言志手法。

整首词都在写兰,表现了作者对隐士节操的敬仰,可以确定最突出的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

答案: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

词人借花写人,以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表现自己坚贞高洁的品行,寄托自己对隐士节操的敬仰。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请简要分析其含意。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通用10篇)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通用10篇)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通用10篇)《宋词选读》篇1“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言词者必言宋词,宋词成于北宋,精于南宋,到了南宋,宋词的风格就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而“极其工”、“极其变”了。

二.鉴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1.学生简介李清照2.教师补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

《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

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

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⑴善于抒情造境。

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⑵造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

一、《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一章:唐诗的兴起与繁荣1.1 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背景。

(2)掌握唐诗的基本特点,如韵律、格律、意象等。

(3)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唐诗的艺术特色。

1.2 教学内容(1)唐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唐诗的基本特点:韵律、格律、意象。

(3)著名唐诗《春晓》、《登鹳雀楼》等的欣赏与分析。

1.3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唐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讲解:详细讲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如韵律、格律、意象等。

(3)欣赏与分析:让学生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唐诗的艺术特色。

1.4 作业布置(1)背诵《春晓》、《登鹳雀楼》等唐诗。

(2)写一篇关于唐诗特点的短文。

二、《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二章:宋代词的崛起与盛行2.1 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词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背景。

(2)掌握宋代词的基本特点,如音律、意境、情感等。

(3)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宋词的艺术特色。

2.2 教学内容(1)宋代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宋代词的基本特点:音律、意境、情感。

(3)著名宋词《雨霖铃·寒蝉凄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的欣赏与分析。

2.3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宋代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讲解:详细讲解宋代词的基本特点,如音律、意境、情感等。

(3)欣赏与分析:让学生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宋词的艺术特色。

2.4 作业布置(1)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宋词。

(2)写一篇关于宋代词特点的短文。

三、《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三章:唐诗与宋词的比较3.1 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与宋词的异同,认识到两者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分析唐诗与宋词在主题、形式、意象等方面的差异。

(3)提高学生对唐诗与宋词的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1)唐诗与宋词的异同。

(2)唐诗与宋词在主题、形式、意象等方面的差异。

3.3 教学步骤(1)导入:回顾上一章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唐诗与宋词的异同。

唐诗宋词选读专题一教案集苏教版4优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专题一教案集苏教版4优教案

主备人用案人讲课时间年 月总第课时课题滕王阁课型 新讲课将序言和诗歌进行对读。

教师能够让学生先勾勒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 教课目的后领会作者那种面对永久的存在所发出的人间沧桑之感。

要点领会作者那种面对永久的存在所发出 领会作者那种面对永久的存在的人间沧桑之感难点所发出的人间沧桑之感教法朗读,感悟教 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雄伟高耸的(1)颔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2)领会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颈联有空间描绘转为时间描绘,诗人以广博永久的情形烘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了珍惜岁月、积教极进步的感情。

赏析:滕王阁,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筑的,原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之滨。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建此阁,并于重阳学节,在滕王阁上宴请群僚和嘉宾。

王勃南下探亲,经过这里,也参加嘉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诗。

律诗的基本章法是:四句为一层,前后共两层。

过前四句描绘滕王阁当前的局势,暗含着今昔的对比。

第一句写滕王阁的外形和地理地点。

滕王阁高耸入云,面对着江水,所以阁中的人能够据此瞭望程远山、赏识秀水。

滕王阁的局势是这样的好,可现在阁中有谁来赏识呢?第二句一转,描绘滕王阁的冷清萧落,“罢”即“停止、结束”,“玉鸾”指舞女身上的饰物,欢歌艳舞、玉响鸾(銮)鸣的情形已不复存在,这一句暗含着对照,诗句描绘当前的情形,却让读者不由联想到过去那歌起飞舞、玉鸾和鸣的喧闹茂盛的情形。

第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进一步描绘滕王阁的冷清孤独。

雕着精巧图画的梁木、用玉做成的门帘朝朝暮暮和南浦的云西山的雨为伴。

这两句依旧暗含着对照,过去,雕梁画栋的楼阁有王子的居住更显其气概,珠帘有玉面相衬更显其温婉尊贵,可现在室迩人遐,一派凄凉。

后四句抒发生命短暂繁荣易逝人生无常的叹息。

(1)颈联借景抒怀,融情入景,达到了情形交融的艺术成效,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创造冷淡悲凉的境界,描述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易逝,繁荣难再的感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全集“风神初震”的初唐诗学习目标: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建议: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

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此诗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

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

4、重点放在《春江花月夜》,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谁?《滕王阁》在必修四出现过,可以先搁置,到讲晚唐诗时,设“登高”诗专题时对比鉴赏。

第一课时总述学习目标:1、了解唐诗发展的过程,对唐诗有一个总体感知。

2、掌握初唐早期文风。

教学过程:一、简述唐诗发展过程1、看电视散文《唐之韵》之“千古唐诗”(第1集)(约20分钟)2、简述唐诗发展过程(1)可发资料《唐诗的发展》。

(2)也可让同学课前认真预习附录部分的《唐诗的历程》。

二、初唐早期文风1、历史沿革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2、我们知道,南朝文风流行词采华美,音韵流转,后世称之为绮靡艳丽。

如:(1)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宫体诗)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2)徐陵的《长相思》长相思,望归难。

传闻奉诏戍皋兰。

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

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3、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

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初唐四杰是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也称“王杨卢骆”。

他们的诗歌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已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诗的风格也较清峻,对扭转初唐诗风起到了促进作用。

到沈佺期、宋之问时,确定了律诗崭新的形式。

4、“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为诗的“盛唐”奠定的基础。

为什么说初唐诗是“风神初振”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探讨。

三、布置作业1、认真预习“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共5首)中的前四首。

2、请大家查阅有关作者资料。

第二课时诗歌鉴赏(一)教学目标: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篇,虽然是一首和诗,但写得别有情致。

诗人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感伤,有满腹牢骚寄于言外。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该诗在使用“虚”字上的妙处的同时,体悟诗人这种独特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由《登幽州台歌》导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参考《学习与评价》2、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

(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三)朗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四)诗歌鉴赏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

银烛――“夜”;离堂――“别”。

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离情别意。

4、具体分析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

“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

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

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

“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

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探讨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可以用下表来显示:空间:离堂华筵(室内) 别路山川(户外) 洛阳古道(遥想)景色:银烛青烟明月高树悠悠远道金樽绮筵长河晓天情感:相对无言时光催人悠悠离情离情缠绵难舍难分此会何年(五)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

(六)陈子昂与徐陵诗的简单比较(“风神初振”总结)附:徐陵的《长相思》长相思,望归难。

传闻奉诏戍皋兰。

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

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1、徐诗有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陈诗无。

2、二诗写离情别绪,徐诗作哀声而无风骨,陈诗无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诗作已远离南朝时期的绮靡婉媚之风,已具风骨兴寄。

这就叫“风神初振”!二、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朗诵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二)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

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三)诗歌赏析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①和(hè):奉和,即别人先做了一首,自己也依韵作一首。

晋陵,今江苏常州。

陆丞,姓陆的县丞。

县丞是县令的辅佐官。

《早春原望》是陆丞原诗的题目。

②宦(huàn)游:离家到各地作官的人。

这里指作者自己。

③偏:偏偏、特别。

物候新:由四季景物的不同反映出季节的变化,这里指春天来临。

④曙:黎明。

⑤梅柳渡江春:意思是江南的梅柳先开,然后才把春天从江南带到江北。

⑥淑(shū)气:温暖的气候。

催黄鸟:催动黄莺鸣叫。

⑦晴光:晴朗的春光。

转绿萍:使萍草变绿。

萍:一种水草。

⑧古调:这里指陆丞的诗。

⑨归思:回家的念头。

襟:衣服的前襟。

2、请结合你对本诗的理解圈出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并说说它的妙处。

“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家乡、宦游在外的游子才对异乡的新春节物气候感到既惊且怪。

3、具体分析这是一首和诗。

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

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

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

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

陆某原唱已不可知。

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

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

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

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

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

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

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

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

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