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题材分类教学
苏教版高中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法探索

教唐诗宋词 时 , 过于理性化 , 抠字 眼 , 使唐 遵循介绍作者 、 扫除字词障碍 、 翻译 、 布置
需要 老 师 把 选 修 教 学 与 必 修 教 学 区分 开 ,
诗宋词被肢解得体无完肤 。 还 有一些教师 针对这 门课存 在的教学特 点 , 进行对话式 的教学 , 在 自主、 合作 、 探究 的教学理念指
!隆 厦 岛 l 圃
——●■—— —●
垒
苏教版高中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 教法探索
一江苏省运河中学 傅晓璐
摘要 : 苏教版选修课 《 唐诗宋词选读》 对高中语文教学有较 高的教学要求 , 通过 词选读 》 中出现 的一些 教学 问题 进行剖 析, 提 出了比较鉴赏 、 归类和引 申、 单总结 合等高效的教学方法。
解 读 ,提 高 学 生 的 审 美 能 力 与 文 学 修 养 ,
背诵 的教学模式 , 忽视 了学生的思维与情 导 下 , 采 用 适 合 的 教 学 方 法 进 对 诗 词 进 行 ( 2 ) 教材处理不 当。 学。必修阶段的古典诗词数量少 , 难度系数 也小一些 , 教学要求不高。许多语文老师没 目标定位低 , 课时分配不当, 没有突出重点。
经; 由 意境 到格 律 , 从联想到词 眼, 以 鉴 赏 感 体 验 。
为纬 。 其次 , 《 唐诗宋词选读》 还有着吟诵、
( 2 ) 基 础 性 与个 性 化 的统 一 。 虽 然 必 修 与 选 修 都 对 学 生 阅 读 鉴 赏 以及 风 格 等 方 面 加 深 了解 。 除 了相 同风 格 的诗 人 比 较鉴 赏外 , 不 同风 格 的诗 篇 的 比
分析其 定位与文本 特点 , 对现 在《 唐诗 宋 过 程 进 行 了强 调 ,重 点 考 查 这 一 过 程 的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份《唐诗宋词选读的教案设计。
这份教案是为了帮助中小学教师更好地教授中国古典文学而设计的,需要注意的是,教案中的内容是经过几位中文教育专家反复审阅和修改后得出的。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国文化和历史背景;2.理解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和心情,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3.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诗词鉴赏,开阔审美视野。
二、教学内容:1.唐诗宋词的文学特点概述;2.几首代表性唐诗宋词的欣赏和鉴别;3.课堂小组阅读和诠释;4.自由创作、朗读和讨论等活动。
三、教学过程:1.主题课堂概述:要听一段音乐欣赏来铺垫氛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古代诗人和现代人的生活区别,引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介绍唐诗宋词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代表人物,了解其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紧密联系;了解唐诗的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宋词的格律和韵律;学习唐诗宋词的写作方法。
3.品读代表性诗词:在教学课堂中由教师选择几首经典代表性唐诗宋词作为阅读素材,带领学生朗读,理解其内涵以及与时空背景的联系。
4.进行小组阅读和诠释: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阅读或欣赏诗歌,然后讨论自己的收获和理解,促使学生充分交流和学习。
5.自由创作,朗读和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尝试写一首自己的唐诗宋词,若有条件可组织进行作品展示和讨论,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1.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功能;2.代表性诗词的欣赏和解读;3.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诗词创作。
五、教学方法:1.情境式教学2.合作式学习3.讨论式教学4.创新式教学6.教学参考资料:1.《文学理论与批评》孙猛摘编2.《中国文学史》段保中撰写3.《唐宋诗词鉴赏辞典》中国文化出版社4.《唐诗宋词精选500例》沈令书等编总结: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设计的内容,希望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有所帮助。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十法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十法第一篇:《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十法《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十法《唐诗宋词选读》是高中生的一门选修课程,但依据其富瞻的文化价值和文学品位,应该称得上是主干课程和标志性课程。
这门课因为它丰富的审美性、飘荡的客观性而令教师、学生感到难教、难学。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活动法,精心设计活动,灵活处理内容,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既体现了教师在该课程教学中进行合作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教改理念,也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普恩肯钻的学习效益。
归纳起来,方法有十:1.运用“问题教学法”。
在开课伊始,因为学生的基础较薄。
此时教师要多讲授一些,但讲授不代表就是满堂灌,精彩的讲授事实上是在引导、在启发。
怎样使自己的讲授“出彩”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问题教学法”,其主要操作环节是:(1)布置预习,触发问题;(2)检查梳理,交流问题;(3)意见撞击,筛选问题;(4)递进思考,解剖问题;(5)拓宽阅读。
深化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种子,但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是参差不齐的。
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那些有价值的问题来思考、来研究。
这样有利于他们对唐诗宋词的深刻领悟。
因此第三个环节是问题教学法的核心。
如在讲解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时,课前硬性布置学生读有所思,必须提出至少一个问题,结果全班汇集起来,上课时就充满了思维的历险,而我们在课上又“筛选”出“李白是怎样建构他的诗化人生观的”这一核心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
突出重点。
2.建构“自学、试教、答疑、检测”教学模式。
我校生物学科组申报了“自学、试教、答疑、检测”教学模式研究,笔者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也采用了这种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在“自学”阶段,要发动学生搜集资料、钻研教材、合理分工、合作学习,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分头学习一个知识点,这样有利于学生作深入的研究;在“试教”阶段,要指导学生精心制作教具,如重要的引文可以制作成幻灯片,典型的例证可以印发材料,这样可以减轻上课的背、讲负担;在“答疑”阶段,教师不要急于说出答案,要引导学生互相辩论、争论,形成“脑风暴”,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不要“好为人师”,要以“少讲”甚至“不讲”为最高境界;在“检测”阶段。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解析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解析教案解析《唐诗宋词选读》是一本名著,它整合了唐代和宋代的诗歌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作为中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材,教师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合理制定教案,以实现有效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在制定教案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的方向。
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唐诗和宋词的基本知识:内容、背景、风格、技巧等。
2.训练学生朗读和诵读的能力:通过对诗词的朗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通过对诗词的深入解读,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4.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对诗词创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造力。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制定好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对于《唐诗宋词选读》这样的文学教材,教学方法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诗词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话式教学:在课堂上通过对话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述,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和意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朗读和诵读教学: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诵读,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
4.创作训练教学:通过对诗词创作的讲解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解析对于《唐诗宋词选读》这样的经典诗文,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课文,组织合理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将以唐诗和宋词为例,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解析:1.唐诗:选读《登鹳雀楼》、《静夜思》、《将进酒》等诗。
教学目标:领会唐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培养学生的朗诵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解析:(1)《登鹳雀楼》:介绍唐代名臣王之涣游览南京鹳雀楼时的感受和体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案标题: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选读唐诗宋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选读经典的唐诗宋词作品,包括但不限于《静夜思》、《登鹳雀楼》、《水调歌头》等。
2. 学习诗词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3. 学习诗词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4.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并进行诗词鉴赏。
教学步骤:第一课:《静夜思》的诵读和理解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夜晚的画作,引起学生对夜晚的思考。
2. 学习诗词:诵读《静夜思》,解释生词和短语,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分析诗词:讨论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手法和效果。
第二课:《登鹳雀楼》的诵读和理解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高楼的画作,引起学生对高楼的思考。
2. 学习诗词:诵读《登鹳雀楼》,解释生词和短语,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分析诗词:讨论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手法和效果。
第三课:《水调歌头》的诵读和理解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江河的画作,引起学生对江河的思考。
2. 学习诗词:诵读《水调歌头》,解释生词和短语,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分析诗词:讨论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手法和效果。
第四课:诗词创作1. 导入: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创作诗词: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自行创作一首唐诗宋词。
3. 分享和讨论: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诗词鉴赏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
《唐诗宋词选读》题材分类教学

古典诗歌赏析《唐诗宋词选读》题材分类教学学习目标:1、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基础。
2、通过分析鉴赏,把握不同题材诗歌的主题。
重点难点:1、运用一定的方法,把握不同题材诗歌的主题。
(重点)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难点)学习方法设计:1、朗读吟诵。
通过吟诵感受诗歌,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
发挥创造性想象,再现诗歌的情境。
3、情感领悟。
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学习时数:七学时学习过程: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了解古典诗歌的几种常见的题材。
2、鉴赏归纳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学习步骤:一、课前预习1、依据题材的不同,给唐诗分类。
2、从教材中找出几首山水田园诗,试着分析它们的主题。
二、检查预习1、依据题材的不同,诗歌可以划分哪几种常见的类型?山水田园诗、送别惜别诗、军旅边塞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和思乡怀远诗等等。
2、山水田园诗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三、学法指导鉴赏这类诗歌,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景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景和情、物和志的“契合点”。
四、诵读,初步感知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五、课堂讨论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2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2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唐诗和宋词的文化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2.通过朗读、鉴赏和解析,使学生能够读懂唐诗和宋词,领悟词意和美感;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重点选取以下两篇唐诗和两首宋词:1.唐诗《静夜思》2.唐诗《春晓》3.宋词《浪淘沙》4.宋词《钗头凤·世情薄》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教师分别对每篇唐诗和宋词进行讲解和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词意和艺术表现方式;2.听读朗读法: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听读,感受唐诗和宋词的语言韵律和美感;3.鉴赏分析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唐诗和宋词的意境、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了解唐诗和宋词的特点教师简要介绍唐诗和宋词的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唐诗和宋词的文化价值和艺术表现方式。
第二步:讲解和解析唐诗《静夜思》教师讲解唐诗《静夜思》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这篇诗的词意和美感。
第三步:听读和朗读唐诗《春晓》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听读和朗读练习,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生机和希望。
第四步:讲解和解析宋词《浪淘沙》教师讲解宋词《浪淘沙》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这首词的词意和美感。
第五步:讨论和分析宋词《钗头凤·世情薄》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探究这首词描绘的是怎样的社会现状和人间苦楚,以及作者的文学表现手法。
第六步:巩固和拓展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并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唐诗和宋词,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朗读和听读情况;2.学生的分析和讨论情况;3.学生的回答问题情况;4.学生在课后阅读和写作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唐诗和宋词的认识更加深入,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在教学中也发现了学生口语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以《唐诗宋词选读》为例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

精 神 。 于 是 我 们 确 立 了 《 园 中 的 动 物 世 界 》去 领 略 “ 花 蜗 螃 蟹 ,驼 背 的大 虾嬉 戏较 量 :走 进 树林 去倾 听蛐 蛐 的低 牛 的 坚 韧 , 蜜 蜂 的勤 劳 、蝴 蝶 的 多 彩 、 蚯 蚓 的无 私 、 蚂 蚁 吟 , 蝉 儿 的 高 歌 , 鸟儿 的 欢 畅 和 秋 叶 讲 的 一 个 个 动 听 的 故 的 团 结 ”等 。 由于 这 个 综 合 性 学 习 主 题 是 由学 生 感 兴 趣 的 事 … …
考 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以 《 m诗 宋 词 选 读 》 为 例 谈 高 中 语 文 选 修 课 程 教 学 J
◎张 莉娟
《 通 高 中语 文 课 程 标 准 ( 验 ) 》 课 程 设 计 高 中 语 的 教学 设 计 ,仅 一 管 之见 ,期 待 同仁 指 导 。 普 实
文课程包 括必修课 程和选修 课程两个 部分 。课程标准 中明 确指 出选 修课和 必修课 的教学存在 一定 的差 别 ,不能把 选
问题 引起 的,在整个 活动过程 中, 同学们 始终保 持着高涨
在 日常 的教 学 和 社 会 生 活 中 , 语 文 综 合 性 学 习 的 资 源
的 热 情 ,积 极 主 动 参 与 了 活 动 。 他 们 或 亲 自养 起 来 , 写 观 无 处 不 在 , 只 要 我 们 增 强 课 程 资 源 的 开 发 和 利 用 意 识 , 做 察 日记 ; 或 请 教 老 师 , 查 阅 资料 , 将 搜 集 到 的 资 料 装 订 成 生活 的有心人 ,一定能 引导学生发 掘 出更 多精 彩的学 习主
至 极 ,也 马 上 陷入 厌 倦 至 极 的 境 地 , 使 学 生 具 有 “ 定 的 对 诗 词 基 本 的 阅 读 审 美 兴 趣 。其 实 如 果 我 们 真 正 把 握 了诗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赏析《唐诗宋词选读》题材分类教学1、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基础。
学习目标:ﻫ2、通过分析鉴赏,把握不同题材诗歌的主题。
重点难点:1、运用一定的方法,把握不同题材诗歌的主题。
(重点)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难点)学习方法设计:1、朗读吟诵。
通过吟诵感受诗歌,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
发挥创造性想象,再现诗歌的情境。
3、情感领悟。
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学习时数:七学时学习过程: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了解古典诗歌的几种常见的题材。
2、鉴赏归纳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学习步骤:一、课前预习1、依据题材的不同,给唐诗分类。
2、从教材中找出几首山水田园诗,试着分析它们的主题。
二、检查预习1、依据题材的不同,诗歌可以划分哪几种常见的类型?山水田园诗、送别惜别诗、军旅边塞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和思乡怀远诗等等。
2、山水田园诗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三、学法指导鉴赏这类诗歌,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景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景与情、物与志的“契合点”。
四、诵读,初步感知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五、课堂讨论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2、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景是和谐的。
3、那么写人的活动又如何呢?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六、拓展探究分析下面这首诗的画面美。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ﻫ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分析:A、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
B、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
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
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
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C、也表现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
七、学习小结:山水田园诗常见的主题有哪些?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八、当堂练习阅读鉴赏,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理想?诗人通过山雨初霁、月下青松、淙淙清泉、翠竹成林、水中碧莲等意象塑造出一种秋天傍晚空山幽美恬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也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和理想境界的烘托。
九、预习作业找出教材中的惜别送别诗,选一两首试着分析它们的主题。
第二学时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送魏万之京》《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等了解惜别送别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惜别送别诗歌的主题。
学习内容:一、检查预习二、送别惜别诗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
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歌,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三、学法指导鉴赏此类诗歌首先需掌握诗歌的结构: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其次,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如: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四、诵读,初步感知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
五、课堂讨论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六、拓展探究阅读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回答问题。
银烛吐青烟, 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 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有人怎样的神情?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烛青烟。
2、说说颈联中“隐”“没”的表达效果。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荫遮蔽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七、学习小结送别惜别诗的主题有哪些?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此外:“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八、当堂练习鉴赏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第三句在表达上有转折之势,试加分析。
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由眼前景进而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
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九、预习作业从教材一、二两单元中找出一两首军旅边塞诗,读一读品一品,试着分析其主题。
第三学时学习目标:1、学习《从军行》了解军旅边塞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军旅边塞诗歌的主题。
学习内容:一、检查预习二、军旅边塞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三、学法指导军旅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三个方面:首先,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其次,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
再次,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等等。
四、诵读,初步感知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
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凤阙:指长安宫阙。
《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五、课堂讨论1、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
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六、拓展探究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①,双袖龙钟泪不干②。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①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
漫漫:遥远。
②龙钟:泪流的样子,袖被泪湿。
[解说]岑参(717──770)江陵(今属湖北省)人,郡望南阳(今属河南省),其诗多描写边地风光及戎马生涯,颇具奇情壮采,与高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
其七言歌行雄奇豪纵,五言山水诗清峻奇逸。
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时诗人首次出塞,途中遇入京的使者,就此作诗。
诗中写初次离乡远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全诗立马而吟,肆口而成,纯为本色语,极平常而极亲切感人。
1、诗人“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诗人离开长安已多日,回首东望,长路漫漫,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强烈思念,因而潸然泪下,沾湿双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