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专题03《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失败125周年(1895—2020)含解析

合集下载

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辽东之战
日军袭击大连旅顺、大量屠杀居民
日军在旅顺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日军“缚数华人 于一处,鸣枪肆击,复以利刃乱剁,直至体无完肤始 已”。全城约有一万八千余人被杀,幸免于难者仅36人。 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将被害者的尸体集中火化后埋葬, 用木牌写上“清国将士阵亡之墓”,借以欺骗世界舆论。
旅顺大屠杀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 帝活动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 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 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 国人居住
军事 外交

禁 拆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 受列强控制。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 的工具 。 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 的武装控制之下 。
清军将领叶志超弃城逃跑,一夜狂奔500里, 跨过鸭绿江,回到中国,平壤陷落
甲午战争中的几次重要战役各是什么战役?最大的一次战役是什么战役?
黄海大海战
辽东战役 平壤战役
威海战役
丰岛海战
黄海激战
丁汝昌
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 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 攻,但未得到上级命 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 洋海军陷入绝境。弹 尽粮绝后又无援军来 援的希望,拒绝了伊东 祐亨的劝降和瑞乃尔 等的逼降,服毒自尽 以谢国人。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国辱权的辛丑条约内容归纳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列表归纳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

高中 历史
谢谢观看
请继续关注!
高中 历史
2020年高考周年热点盘点
(十)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知识链接
2020年是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签订125周年。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大片领土 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杭州、苏州 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 免收内地税。 (2)影响:《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 失。巨额赔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 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 大加深了。
练习
3.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 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 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 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 的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练习
1. 漫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 有较强的社会性。下列反映《马关条约》签订所带来后果的漫画是
练习
2. 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列强对中国经济 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支持该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A.“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B.“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 清楚” 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 艺制造” D.“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 立为通商口岸”

2024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

2024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

2024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历史上的中国,一直是一个注重对外关系的国家。

特别是近现代中国,根据这段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变革,对外关系显得更加重要。

以下是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对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知识点的总结。

1.不平等条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在列强的压迫下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例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辛丑条约》等。

这些条约使得中国丧失了主权和领土,并被迫开放多个港口和承认列强的势力范围。

2.甲午战争: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进行了一场由于对朝鲜独立引发的战争。

中国以惨败告终,签署了辛丑条约,使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了日本。

3.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了一次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这次革命为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的思想和政治结构,并标志着中国对外关系的转变。

4.五四运动:1919年,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在北京发动了一次反对《凡尔赛和约》的示威活动。

这场运动在中国引起了一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潮流,对中国后来的对外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5.国共合作: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共产党逐渐在中国社会中崭露头角。

1949年,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新中国。

6.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

这场战争被誉为二战东方战场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7.中美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恢复正常化。

正式建交后,两国之间开始了一系列的合作和交流,包括贸易、文化、科技等领域。

8.港澳回归:1997年,英国将香港回归给中国,结束了近150年的殖民统治。

1999年,葡萄牙将澳门回归给中国。

这两次回归标志着中国对外关系的一次重要转折。

9."一带一路"倡议:2024年,中国推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和互联互通。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1. 甲午战争(1894-1895):- 甲午战争也称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时期与日本明治时期之间的一场战争。

- 甲午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与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争夺。

- 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导致了《马关条约》的签订,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偿巨额战争赔款。

2. 辛亥革命(1911):-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 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武昌起义的爆发,随后各地响应起义,最终形成全国性的革命。

-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各种内外因素,革命后的中国依然面临着动荡和分裂。

3. 五四运动(1919):-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思想解放的里程碑。

-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中国政府对《凡尔赛条约》的签署,引起学生和民众的强烈抗议。

- 五四运动的影响深远,激发了中国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 中国的成立(1921):- 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的成立地点是上海,会议由陈独秀主持,共有13名代表参加。

- 中国的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其目标是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5. 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伟大斗争,也是二战期间亚洲地区重要的战场之一。

- 中国抗日战争的发生是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扩张,以及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满洲国建立。

-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既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胜利,也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地点是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布成立,标志着人民革命的胜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高考:中国近代史复习要点解析03

高考:中国近代史复习要点解析03

高考:中国近代史复习要点解析03高考点金:中国近代史复习要点解析03中国近代史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和封建残余及天皇制国家机制相结合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侵略性。

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19世纪末,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为扩大资本,掠夺原料,寻求国外市场,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一定程度上的西方列强的支持默许或纵容,成为日本实施侵华计划的条件。

(2)中国:19世纪末,中国边疆危机进一步加深,而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3.《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在华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l.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日本统治者为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贪欲,移人民的斗争视线,竭力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并制定“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这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对中外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1)从中国方面看,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总结《甲午中日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必考知识点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发生的主要战役和事件1.黄海大战:1894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国捐躯。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是光绪帝为悼念邓世昌而作。

2.旅顺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3.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三、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中国战败的原因:主观上是因为清政府的腐朽、妥协退让。

客观原因是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四、分析理解《马关条约》的影响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影响: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

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影响: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

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影响: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4.增辟通商口岸。

影响: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

2020年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2020年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2020年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考点:甲午中日战争1.黄海海战黄海战役是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海战。

1894年9月,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送入朝援军到大东沟后返航,突遭日本舰队阻截,丁汝昌下令迎战。

战斗中丁汝昌受伤,由定远号管带刘步蟾代替督战。

致远号中炮后船身倾斜,当弹药用尽时,管带邓世昌下令向敌舰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死难。

经远号中炮起火,管带林永升和全舰官兵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与舰同沉。

黄海战役,北洋舰队有五艘军舰沉没,但主力尚存。

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使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2.《马关条约》签订:威海卫战役以后,日本继续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急忙派李鸿章到日本求和。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①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②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③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⑤开辟宜昌沿长江至重庆、上海沿吴淞和运河至苏州、杭州的内河新航线;⑥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危害:①它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

它便利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大举向我国东北扩张侵略势力;迫使台湾和祖国割离数十年,并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马关条约》反映了资本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

③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020年高考历史周年复习】专题03《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失败125周年(1895—2020)

【2020年高考历史周年复习】专题03《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失败125周年(1895—2020)

2020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热点直击】2020年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125周年。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遭遇日本侵略的重要战争。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日两国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中,通过割地、赔款、增开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等条款,中国继续丧失了大量主权。

同时,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内容考查较多,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一、甲午中日战争1.爆发背景(1)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2)日本“大陆政策”的制定。

(蓄谋已久)。

(3)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袭击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

8月1日,中日双方宣战。

战争之初,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本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9月27日,黄海海战爆发,5个多小时的海上激战,北洋舰队5舰被击沉,4舰被击伤;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10月,在鸭绿江江防之战中,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

11月,日军攻占旅顺口,血洗全城,残忍的杀害无数中国民众。

日军攻占旅顺后,进攻威海卫,在1895年2月1日,占领威海卫。

于是,日军以海军和陆军配合攻击北洋舰队。

经过激战,北洋舰队受到重创,提督丁汝昌等自杀殉国。

17日,北洋舰队全部覆灭。

在辽东战役中,清军6万余人从辽东全线溃退。

威海卫失陷后,就已经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协约内容:(1)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军军费白银2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热点直击】2020年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125周年。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遭遇日本侵略的重要战争。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日两国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中,通过割地、赔款、增开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等条款,中国继续丧失了大量主权。

同时,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内容考查较多,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一、甲午中日战争1.爆发背景(1)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2)日本“大陆政策”的制定。

(蓄谋已久)。

(3)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袭击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

8月1日,中日双方宣战。

战争之初,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本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9月27日,黄海海战爆发,5个多小时的海上激战,北洋舰队5舰被击沉,4舰被击伤;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10月,在鸭绿江江防之战中,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

11月,日军攻占旅顺口,血洗全城,残忍的杀害无数中国民众。

日军攻占旅顺后,进攻威海卫,在1895年2月1日,占领威海卫。

于是,日军以海军和陆军配合攻击北洋舰队。

经过激战,北洋舰队受到重创,提督丁汝昌等自杀殉国。

17日,北洋舰队全部覆灭。

在辽东战役中,清军6万余人从辽东全线溃退。

威海卫失陷后,就已经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协约内容:(1)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军军费白银2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2)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新的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列强争相划分“租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重要概念解读: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指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马关条约》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

区别:商品输出——主要是指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

三、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模拟检测】1.(2020·湖北高三)恩格斯在分析某次战争时,指出“它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早已行不通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铺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

这一战争A.刺激国人“开眼看世界”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C.加速资产阶级投身政治D.促使中国两大矛盾合流【答案】C【解析】据“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可知,本次战争时间应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且在此次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放寬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可知本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资产阶级投身政治,主张变法维新,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刺激国人“开眼看世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使中国两大矛盾合流,排除ABD三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联系甲午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

2.(2020·湖北高三)以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在中国的外资大型工矿业企业来计算,1840~1894年为23家,创办时的资本总额共为7631千元。

1895~1913年增加到136家,创办资本总额为103153千元,后者为前者的13.5倍。

外资企业在华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日益腐败B.晚清政府积极引进外国资本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合法化D.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突飞猛进【答案】C【解析】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表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合法化,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的腐败,排除A;选项B 不符合史实,当时清政府主要放宽了民间设厂的规定,并未大量引入外资,排除;西方工业革命发展会促进外资在华增加,但是材料强调的是甲午战争后外资激增,而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情况在甲午战争前后并无明显变化,选项D排除。

3.(2019·江苏栟茶高中高三月考)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

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

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改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一次世界大战【答案】B【解析】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救亡运动高涨,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故排除ACD,选B。

4.(2019·江苏栟茶高中高三月考)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

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A.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C.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D.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答案】A【解析】李鸿章对签约的认识由传统华夷观下的“议和”“羁縻”,逐渐转变为了近代外交观下的“平等”“约章”,表明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外交家,其“天朝上国”的大国中心观逐渐削弱,同时逐步接受西方外交思想,在外交实践中逐渐趋向近代化。

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李鸿章的行为并不是卖国,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李鸿章有无尽到外交家应尽的职责,故D项错误。

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

中日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由此导致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有较大差别;B、C、D三项均不是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记述各异的原因。

6.爱国诗人丘逢甲率绅民上书清政府:“和议割台,全台震骇。

……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台誓死守御。

……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唯有开仗。

”以下符合丘逢甲践行其誓言的行动是A.驾舰撞向“吉野”,不幸中鱼雷与舰同沉B.率领黑旗军,在台中附近的大甲溪伏击日军C.组织领导义军,在新竹、台南等地痛击日军D.淞沪抗战,多次击退日军进攻,迫使其三易主帅【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台誓死守御”可知,反映的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战争中,丘逢甲组织领导义军,故C选项正确;A选项是黄海大战,B选项是刘永福的行动;D选项是抗日战争中的战役。

点睛:本题考查台湾人民反割台战争,需要掌握丘逢甲的行动。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台誓死守御”判断出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7.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

……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C.为中国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的能力。

材料中“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联系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瓜分中国,经济上加强资本输出,在中国修建铁路、开设工厂等,因此选C.。

A B两项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故错误。

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8.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官僚士绅普遍沉浸在“同光中兴”的虚假兴盛之中,称日本为“蕞尔三岛”。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士绅阶层逐渐抛却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力主“远效越吴,近师普法”。

据此可得出A.社会心态变化取决于清朝士绅阶层心态变化B.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的意识彻底觉醒C.甲午中日战争使部分中国人对国情有了新认识D.甲午中日战争推动清政府实行彻底的变法改革【答案】C【解析】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

材料中从“沉浸在‘同光中兴’的虚假兴盛”到“抛却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力主‘远效越吴,近师普法”’,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使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向西方学习,故C项正确;A项的“取决于”和B、D项的“彻底”表述绝对,故排除。

9.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