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满分作文全国I卷:“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
【高考作文】“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

【高考作文】“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求贤若渴,用贤若命。
”这是一句古代名言,反映出了求才之必要性与用才之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求才之道愈发重要。
而“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则是在古代流传的一种求才方式,和现代的招聘相似,但也有其独到之处。
“三顾茅庐”是古代故事《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情节,讲述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成功招揽其为自己治国安民的谋士。
这种求贤方式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和情感化特点。
一方面,由于根据“三顾茅庐”的方式招聘的人天生具有求贤若渴的精神,遇到人才就会毫不犹豫地去招揽。
另一方面,这样的求贤方式也着重在感情的培养和契合,刘备不断向诸葛亮表达自己的诚意和共同理想,这为日后的共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表现了古人的思想情怀和人情味道。
然而,“三顾茅庐”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采用的求才方式,现代社会的求职市场需要更加实际的、有力度的招聘方法。
首先,招聘者需要在发出招聘信息时进行充分的筛选和梳理,只有明确职位岗位、确定人才需求、识别招聘中较为关键的技能等因素,才能避免大量冗杂的简历申请和浪费招聘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要注意吸引人才的方式,以招聘广告的设计与宣传方式为例,不仅要有精美的插画和富有吸引力的标题、主题,还要明确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吸引被招聘者的思维共鸣点和兴趣点,从而将招聘的范围缩小到最优秀的人才群体。
最后,在人才筛选的过程中,企业职能部门应该根据具体的招募条件制定科学的人才测评模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面试、问卷调查、背景核实,以了解被招聘者的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因素。
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招聘者更好地理解应聘者,也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更实用、更科学的人才管理体系。
无论是古代的“三顾茅庐”还是现代的招聘方式,求贤之道的核心是在于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人才,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竞争力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出科学的、多元化的招聘方式,以更好地获取到有价值的人才,推动企业的稳健、持续发展。
【六年级作文】三顾“有为”_750字

【六年级作文】三顾“有为”_750字三顾“有为”早上,我拿起一本名为《三国演义》的书,随意翻阅。
正巧翻到了三顾茅庐的章节。
于是,我便被里面的许多精彩故事深深吸引住了,并开始认真读着。
故事说的是当年的三国时代,蜀汉的诸葛亮想要求得隆重的去看魏国的一位名将曹操,完成自己的军事愿望。
可是,曹操一直没有放他的办法,直到有一天,曹操口渴难忍,就把他叫来,让他去煎茶。
茶满盈一碗,曹操仍口渴难忍,怒吼道:“你这个三顾茅庐的家伙,来到我这里又干了什么?除了煎茶还会做什么?”年轻的诸葛亮深受触动,发誓要在明天第三次相见时亲自为其演奏笙箫,以证明他有怀才不遇。
于是,他又走了两次,直到得到了曹操的称赞。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要有毅力,不怕失败。
诸葛亮这个人虽然面对了很多失败,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他的梦想,一直等到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我觉得,如果我遇到类似的难题或助其愿,我也一定要像诸葛亮一样有毅力,不断地尝试。
而且,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明白自己的才华与尊重他人的才华同样重要。
诸葛亮用自己的笙箫来展示他的才华,证明自己是有才华的,也亲自证明曹操手下也有才华的人。
这让曹操觉得他没有错过他,让曹操觉得他不再是空间之物。
所以,我们不仅要关于自己的才华,更要尊重他人的才华。
此外,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我们不要放弃,而要努力去努力拼搏,一定会有回报的。
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很长时间都得不到曹操的信任,可他并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尝试。
直到他用自己的笙箫,向曹操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才有了后来得到曹操的赏识。
同样,我们也不要在困难面前倒下,而是要好好面对它,努力去克服。
三顾茅庐的故事中,有许多精彩的反映。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少道德品质,要有毅力、要尊重他人的才华,并要努力奋斗。
我希望我能像诸葛亮那样,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能保持自己冷静且头脑清醒,不断向前,不断尝试,从而取得我们想要的成果。
【高考作文】“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

【高考作文】“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三顾茅庐”的典故,是中国古代故事中的一个经典片段,形象地描述了刘备为了能够招揽到卧龙诸葛亮,辗转三次上山拜访,可见求贤若渴的决心。
这个典故也成为了我们中国人民追求卓越人才的一个精神象征,它所蕴含的“求贤若渴、不拘一格”的思想,至今仍对我们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三顾茅庐”的经历,展现了一种无畏的精神境界。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诸葛亮是非常有才华的人,他隐居在茅庐中,无意步入权贵之门。
但刘备深知他的才华卓越,无法容忍自己无法利用如此人才,于是毫不犹豫地上山相拜。
“三顾茅庐”的坚持和不怕被拒绝的勇气,展现出了一个知人善任的高尚品质。
这种精神境界是我们现代社会追求人才应该具有的品质,无论是企业招聘还是政府选拔干部,都应该毫不犹豫地追求卓越的人才。
只有有了这种无畏的精神境界,我们才能真正招揽到世上的高手,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顾茅庐”的行为,传达出了一种不拘一格的求贤之道。
当时的社会中,一般人对于人才都有一定的标准和眼光,难以突破自己的认知范围,因而可能错失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然而刘备的求贤之道却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式,他不被传统观念所拘束,不计较对方的出身和身份,只看重对方的才华和能力。
正是因为他的不拘一格,才有了能够招揽诸葛亮这个难得人才的机会。
我们作为现代人,也应该打破思维定式,摒弃过时的观念和标准,勇于接纳不同的声音和观点,才能真正寻找到合适的人才,实现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三顾茅庐”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在求贤之道上的重要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之一,而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更为稀缺。
我们应该像刘备一样有追求卓越人才的决心,在求贤之路上坚定不移。
我们还要学习刘备的不拘一格的精神,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提高求贤之道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真正吸引到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告诉我们人才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追求卓越人才,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三顾茅庐读后感800字高中范文5篇

三顾茅庐读后感800字高中范文5篇三顾茅庐读后感800字篇一第一缕光射到我眼里,我便被这一缕光惊醒。
外面的大公鸡也开始鸣叫,一切都苏醒了。
我兴致勃勃地拿起《三国演义》读起来了。
它讲了东汉末年三国的开始和结束。
我读了许多篇目,但让我叹为观止记忆犹新的是《三顾茅庐》这一篇。
刘备屡屡失败后,遇到司马徽,他告诉刘备:“你虽已有猛将,但唯独缺谋士,你如果能得到卧龙,雏凤其中一人即可得天下。
”没多久,一个叫单福的人前来投靠刘备,他帮助了刘备多次打败曹操。
曹操见其才华便以他母亲来要挟单福,单福不得不离开刘备。
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诸葛亮在隆中居住,君主可寻他做军师。
”于是刘备便与关羽和张飞一同前往。
时间很巧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三次遇到了,刘备在经过重重考验后终于请出了诸葛亮。
从此故事中,我读到了刘备坚持前去的求贤若渴的精神和在请诸葛亮时的诚心。
但我又何尝又这份坚持的信念能?在学校我认真学习;在生活中我报了古筝,跳舞,奥数等等课程,我常常偷懒这不练,那不跳,这些不会算得都去问哥哥,从不好好想想这题我会不会。
最终报复来了,跳舞和古筝越来越差,奥数考试也不及格。
但我读过了这一篇目,我懂得了坚持。
于是我从新开始学习,这些课程也恢复了原来的成绩。
最后,我想再说一遍,无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坚持,如果不坚持,则可能失去成功。
忘着窗外的美景,我暗自开始努力,准备迎接今天的胜利。
三顾茅庐读后感800字篇二孔明常自比管仲乐毅,是不会随便委身于人的。
徐庶临别刘备时,曾专往孔明处(偏他就能随便遇见,也可见刘备之不遇的必然性)劝其辅佐刘备,反被孔明怒斥一番: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
孔明在等待时机,他要择良木而栖。
以他对天下大势的洞明,他是不应该没听说过刘备的,只是没有机会亲自考察,因此当刘备第一次前往卧龙岗之前,实际上孔明已为刘备设下考场。
第一次去,童子的一句“我记不得你这许多名字”,也可视为孔明对刘备的有意怠慢。
2018年高考满分精选作文全国I卷:“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

2018年高考满分精选作文全国I卷:“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2018年下考谦分做文齐国I卷:“三瞅茅庐”的供贤之叙三瞅茅庐的故事人们曾经耳生能详。
刘备伸尊三瞅觅访卧龙,孔亮隆外对策擒聊天高。
尔后,刘备从殁命将军变为了一圆枭雄,诸葛明也开端了他叱咤风云的政乱熟涯。
从盘踞荆、损两州到皂帝托孤,二人丹诚相许,口神无两,被后世望为君臣信任的经典。
《三国志》做者鲜寿称之为“诚君臣之大公,今古人炎衰轨。
”兴许是果为向来英豪相惜,千今异慨,伤时感事的诗圣杜甫感慨叙:“三瞅频烦全国计,二晨谢济嫩臣口。
”但是,时至古日,常常读到《三国演义》外这段粗彩的“三瞅茅庐”,正在慨叹的异时,又念到了别的一点——供贤之叙。
供贤的方法不少,燕昭王广罗贤士,还的是物资前提,曹孟德召缴能臣,凭的是三次颁发《供贤令》……那些虽然皆是供贤,但“三瞅茅庐”却技下一筹。
刘备三瞅,取得了诸葛明的感仇之口,以是即使后主刘禅若何昏庸,诸葛明也鞠躬尽瘁,死然后未,取其让年夜贤年夜德之士怀着“试一试”的心思自动上门,没有如像刘备,急功近利天选择亲身访贤,供贤。
全军难失,一将易供。
擅长领现人材,觅供人材,运用人材是指导者必需具有的才能。
正在外国今代,没有累那样的智谋之士。
周文王为了祛除残暴的商纣王,四处访贤供能,他正在渭火北岸逢到了曲钩垂钓的姜尚,听了他对乱国安邦的一番睹解,甘拜下风,即刻请他到王宫,那位姜太私正在文王身后,辅佐武王伐纣,一举灭商,文王靠他的近睹高见访供到了鹤立鸡群的贤才。
八百年后,楚汉相争,韩疑果为失没有到重用而分开刘邦,萧何亲身连夜追逐,并修议刘邦以韩疑为上将,韩疑亮建栈叙,暗渡陈仓,协助刘邦没蜀外,失全国,萧何月高逃韩疑,靠他的一片恳切逃归了罕见一睹的将才。
任什么时候代,任何范畴内,总会有一些贤达的人,那些贤才若是能领有适宜的舞台,能充实阐扬本人的聪慧才干,必然会为国度战人平易近多作工作。
供贤,将有必然能力的人寻觅没去,招至身旁或让其正在本有之处施铺才调,终极加速社会开展的入程。
【高考作文】“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

【高考作文】“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求贤若渴,是古今中外皆有的一种行为。
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在不断地追求着“贤者”。
而当今社会,尤其是在各种竞争激烈的领域,人们对“贤者”更加殷切地渴求。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这个“贤者”,是每一个有需求的人都面临的一个难题。
有一位古代名臣曹植,便曾经三次求见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便是“三顾茅庐”这个典故的由来。
而对于当今社会,在求贤之道上,又该如何去借鉴这“三顾茅庐”的故事,加以实践呢?我们应该看重人才的潜力。
在求贤的道路上,我们应该不仅仅看重人才的现有能力,更应该注重人才的潜力。
就像当年的诸葛亮对曹植一样,他并不是被曹植的现在的能力而感动,而是因为他看到了曹植的潜力所在。
而在当今社会,也正是需要这样的眼光,而不是因为一时的表面能力而错过那些有潜力的人才。
我们应该善于发掘人才。
古人云“人才并不是十分稀缺的,真正稀缺的是发现人才的眼光。
”曹植所表现出的三顾茅庐,便是一种对人才的发掘。
他在自己的园子里找不到这样的人才,于是便下决心去找出这个人才,并最终成功地发掘出了诸葛亮。
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会发掘人才,善于发现那些潜力很大的人才,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我们应该给予人才更多的机会。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出任丞相之后,依然给曹植更多的机会,并不计较曹植曾经对他的几次求见。
这便是一种给予人才更多机会的态度。
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给予那些人才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潜力,表现出自己的特长。
我们应该对人才保持一种宽容的心态。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曹植的三顾茅庐毫不介意,而是着重关注曹植的潜力。
这就是对人才的一种宽容。
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待人才,不要因为一时的成绩而否定一个人才。
“三顾茅庐”的故事教导我们,求贤之道需要一种善于发掘,给予机会,保持宽容的态度。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寻找人才的道路上,我们应该看重人才的潜力,善于发掘人才,给予人才更多的机会,保持一种宽容的心态。
【高考作文】“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

【高考作文】“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写作指导:本题目是要求考生就“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进行论述。
茅庐是一种簇小的住宅建筑,三次到茅庐相约的故事,就是指刘备三次求见诸葛亮的著名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的行为,表明他对诸葛亮深深地爱戴和崇敬,也表明了他的谦虚和求贤之志。
在今天,中国的企业和组织中,仍然有不少诸葛亮式的人才,我们如何能够运用“三顾茅庐”的方式,吸纳到更多的人才,推动我们的事业发展呢?针对本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展开论述:首先,要懂得运用人才。
在求才过程中,我们需要懂得运用人才。
人才可以是领导者,也可以是一名熟练工。
如果你想创业,那么你需要找到更多的创业专家;如果你想推广产品,那么你需要找到经验丰富的销售员;如果你想规划更好的治水方案,那么你需要找到水利专家。
无论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你都需要懂得如何找到并运用他们。
只有关注人才自身的特长和才能,并正确运用他们,我们才能用最高效、最精准的方式达成目标。
其次,要懂得保持谦虚和诚意。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他在会见各路英才时,总会展现出自己的谦逊,保持谦虚姿态。
这样做,就引发了对方的认可,不仅展示了他的个人信仰,也展现出他一直乐意学习和汲取新知识的态度。
对他最后成功招募诸葛,谦逊态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际上,保持谦虚和诚意不仅是招聘过程中必要的素质,也是个人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最后,要有正确的招聘理念和手段。
在招聘人才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正确的理念和手段。
招聘过程需要充分的配合,包括在招聘广告中体现公司的价值和文化,让求职者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应聘的公司;我们还需要在面试和招聘过程中体现关注求职者的经历、学识、潜能、领导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以此做出决策。
另外,还可以采用更多的外部推广渠道和招聘平台,如招聘网站、招聘广告等,以及内部推荐和公司员工发掘等途径。
只有有正确的招聘理念和手段,我们才能更高效、更准确地挖掘和运用潜在的人才。
综上所述,“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人才,推进我们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_高中作文

“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
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感谢您的阅读!
点评老师:陈江华
点评内容:事实胜于雄辩,“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甚是开明:诸葛亮、姜太公、韩信……他们的成功不能说明吗?大量的举例论证令人信服;燕昭王、曹操……他们的求贤之道能比刘备的吗?类比论证令人折服。
本文道理论证少,摆脱一味地理论说教,以事实说话,是本文的一大优点。
?引经据典选材得当,语句简洁而有力,过渡自然而论证严密,论据典型而说理透彻,内容充实而主题深刻。
详略得当,以“三顾茅庐”为主要事例。
“三顾茅庐”的典故妇孺皆知,选择这一典故,成功有二:一是选择大家熟悉的写,无疑是极具说服力的;二是“求贤”仍然是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热门话题,颇有新意。
?熟悉历史典故,古为今用,把握时代脉搏,思想积极进步是本文的一大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满分作文全国I卷:“三顾茅
庐”的求贤之道
本文是关于作文大全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2018年高考满分作文全国I卷:“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
三顾茅庐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
刘备屈尊三顾寻访卧龙,孔明隆中对策纵谈天下。
此后,刘备从亡命将军变为了一方枭雄,诸葛亮也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
从占据荆、益二州到白帝托孤,两人肝胆相照,心神无二,被后世视为君臣信赖的典范。
《三国志》作者陈寿称之为“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人炎盛轨。
”也许是因为历来英雄相惜,千古同慨,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感叹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然而,时至今日,每每读到《三国演义》中那段精彩的“三顾茅庐”,在慨叹的同时,又想到了另外一点——求贤之道。
求贤的方式很多,燕昭王广罗贤士,借的是物质条件,曹孟德召纳能臣,凭的是三次颁布《求贤令》……这些虽然都是求贤,但“三顾茅庐”却技高一筹。
刘备三顾,获得了诸葛亮的感恩之心,所以即便后主刘禅如何昏庸,诸葛亮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其让大贤大德之士怀着“试一试”的心理主动上门,不如像刘备,深谋远虑地选
择亲自访贤,求贤。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善于发现人才,寻求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中国古代,不乏这样的智谋之士。
周文王为了消灭残暴的商纣王,到处访贤求能,他在渭水南岸遇到了直钩钓鱼的姜尚,听了他对治国安邦的一番见解,心悦诚服,马上请他到王宫,这位姜太公在文王死后,辅佐武王伐纣,一举灭商,文王靠他的远见卓识访求到了出类拔萃的贤才。
八百年后,楚汉相争,韩信因为得不到重用而离开刘邦,萧何亲自连夜追赶,并建议刘邦以韩信为大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帮助刘邦出蜀中,得天下,萧何月下追韩信,靠他的一片诚心追回了难得一见的将才。
任何时代,任何范围内,总会有一些贤能的人,这些贤才如果能拥有合适的舞台,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会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事情。
求贤,将有一定才能的人寻找出来,招至身边或让其在原有的地方施展才华,最终加快社会发展的进程。
重视人才,求贤若渴,懂得运用“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的人是开明的,也一定会得到贤才的诚心,有所作为。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