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共和_贵德盆地增强型地热系统_干热岩_地质_地球物理特征_薛建球

合集下载

青海省贵德县_盆地_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青海省贵德县_盆地_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青海省贵德县(盆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郭万成,时兴梅(西宁久隆工程勘察有限公司,西宁 810700)摘要:本文以贵德盆地地热地质条件为背景,结合贵德盆地多年的地热探采积累的资料,论述该盆地地热资源赋存特点,并对地热成井工艺和对地热的合理的开发利用提出了见解,对类似山间盆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青海省贵德盆地;地热资源;前景;开发利用中图分类号:P31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65(2008)03-0079-02收稿日期:2007-10-15;修订日期:2008-01-20作者简介:郭万成(1957-),工程师,长期从事水文地质及地热资源地开发研究。

E -mail:396330652@贵德盆地是青海省地热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地热资源由粗放的民间自发型到集约型宾馆式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不仅提高了地热利用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品位,同时也丰富了地热赋存与勘探理论,增强了对贵德盆地东南部地热利用开发的信心。

1 自然地理概况贵德盆地地处东经100b 58c ~101b 47c ,北纬35b 45c ~36b 23c ,东西宽6314km,南北长9016km,处于黄河上游,龙羊峡与李家峡之间,距省府西宁114km,热源扎仓温泉距贵德县城西南15km,区内交通发达,是省级旅游胜地之一,不仅历史悠久,还有别致的高原景色和自然风光,境内还有丰富的水电资源。

区内气候属高原大陆型气候,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春旱多风,夏短凉爽,秋阴湿多雨,冬长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年平均气温712e ,历年最高气温34e ,历年最低气温-2318e ,年平均降水量251~559mm,主要集中在7~9月份,蒸发量每年最高达2000mm 。

县城海拨高程为2200m,泉出露高程在249614m 左右。

2 盆地地热地质条件贵德盆地属上新统断陷而成,盆地内堆积了上千米的河湖相堆积物,下更新统开始隆起,形成向斜构造,构造体系属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前弧西翼,盆地内扎仓寺构造断裂型温泉及三河地区构造盆地型自流热水,具有不同的地热地质条件(地热分布见图1)。

文家村一带地热勘查中综合物探方法的应用

文家村一带地热勘查中综合物探方法的应用

文家村一带地热勘查中综合物探方法的应用作者:韩埃洋来源:《西部资源》2021年第05期摘要: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文家村一带地热地质条件好,构造裂隙发育,地热主要有几条热控断层控制。

通过对文家村一带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得知,已知断裂构造带处都有明显的重力异常和氡气子体RaA浓度异常,由此从其他地段推测出几条隐伏断层,之后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验证推测结果和确定断裂构造带的空间展布。

事实证明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效果显著,为地热开采井提供精准的井位。

关键词:地热;物探;CSAMT;热储构造1.引言地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资源之一,地热勘查的常规手段有水文地质调查、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探等。

常规的遥感、水文地质、化探等方法很难确定地热田的深部特征和热控断裂构造带的深部空间展布,所以为提高地热开采成井率,对地热田的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势在必行。

物探方法在解决基岩埋深和断裂构造带空间展布方面具有成本低、对环境很少或没有破坏、勘探深度大、成果直观等特点。

通过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文家村一带的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证明,地球物理勘探在确定地热田的深部特征和热控断裂构造带的深部空间展布方面成果显著。

2.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2.1研究区热能来源麦积山白垩系断陷盆地长轴呈西南—东北走向,东南侧有石门山三叠纪时期侵入的花岗岩体,西南侧有柴家庄三叠纪花岗岩体,两者由麦积山白垩纪断陷盆地断裂带相连,深部的岩浆岩余热是区域内地热资源的主要热能来源。

2.2研究区主要热控断层与储热构造东北—西南走向的麦积山白垩纪断陷盆地与李子园—柴家庄一带的东北—西南走的断裂带相连,且走向一致,断裂规模大,三叠纪时期侵入的花岗岩发育,从而构成区域内主要的热控断裂。

该断裂带与较高海拔的山地相邻或斜切,具有较好的深循环地下水的补给条件。

研究区主要热储地层为秦岭群深变质岩系,其形成时代古老,经历的构造运动繁多,断裂裂隙发育,层—带成生,在颍川河—东柯河白垩纪—新近纪沉积盆地中,上覆地层覆盖程度和隔水性能较好,与盆地构造、较新的岩浆岩深部余热热源结合,构成了较好的承压—自流基岩裂隙地下热水盆地构造(图1)。

从青海共和—贵德盆地与山地地温场特征探讨热源机制和地热系统

从青海共和—贵德盆地与山地地温场特征探讨热源机制和地热系统

从青海共和—贵德盆地与山地地温场特征探讨热源机制和地热系统李林果;李百祥【摘要】青海共和—贵德盆地及其相间山地具有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地温梯度大,地热勘探钻孔在基底均见花岗岩,盆缘山地隆起断裂对流型温泉呈带分布,水温高,也出露在花岗岩中.对其热源机制的认识目前存在分歧.本文对地幔型热源提出质疑,认为花岗岩放射性生热为壳内热源并提出地化依据;同时,用地热钻孔测温曲线和地球化学地热温标对热储温度和深度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周边山地属中温地热系统,新生代断陷盆地内具高温地热系统,其钻孔井底测温已达175~180℃,是干热岩开发的优选地段.%Gonghe-Guide basin and its alternate mountains hav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basin conduction type geothermal resources geothermal gradient,existence of granite in geothermal drilling basement at several places,and zonal distribution of basin edge mountain uplift-fracture-convection type hot springs with high water temperature.At present,there are controversies concerning heat mechanism.The authors query the argument of the mantle type heat source,and hold that the granite radioactive heat is the geochemical basis of the earth's crust internal heat source.In addition,the authors use geothermal drilling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curve and geochemical geothermometer to predict geothermal reservoir temperature and depth.It is held that this is a meso-low temperature system.Finally,the geothermal gradient calculation problems and geothermal system are discussed.【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17(041)001【总页数】6页(P29-34)【关键词】热源机制;地幔热源;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热储温度深度预测;地热系统【作者】李林果;李百祥【作者单位】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兰州 730020;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兰州 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共和—贵德盆地处于青藏高原北部昆仑山脉与秦岭山脉之间,是一个总体呈NWW向展布的菱形山间盆地。

青海共和-贵德干热岩勘查评价中热储温度与深度预测

青海共和-贵德干热岩勘查评价中热储温度与深度预测

相应 深度 达不 到预期 热储 温度 。
扎仓 寺温 泉属 断裂对 流 型 地热 田 , 用 贵德 盆 地 内浅 部 测
共 和 ~贵德 盆地东 西两 侧和 中间 形成 三条近 南北 向构 造
温资 料计算 出的地温 梯度 儿 不符 合对 流型 地 热 田的特 征 ,
加之 导热 断裂通 道 温 度 场分 布 和地 热 流体 的流 速 从 现 有 资 料无 法取 得 , 因此 , 根 据 盆 地 内 浅 部地 温梯 度 再 计 算 一 定 深 度对 应 的热储 深度 就显得 不够 合理 。
( 1 . 青海 省水 文地质 及地 热地 质重点 实验 室/ 青 海省 水文 地质 工程 地质 环境地 质调 查 院 , 青海 西宁 8 1 0 0 0 8; 2 . 甘肃 省地 矿局 第二地 质矿 产勘 查 院 , 甘 肃 兰州 7 3 0 0 2 0 )
[ 摘
要] 共和 一贵德 盆地 , 盆缘 隆起 带断 裂对 流型 温泉具 有呈 带状 分布 和 温度 高 的特 征 , 据 地 热温 标计 算 热
2 0 1 5年 5月
地 下 水
G r o u n d wa t e r
第3 7卷
第 3期
Ma y ., 2 01 5 V0 1 . 3 7 N0. 3
青 海 共 和 一 贵 德 干 热 岩 勘 查 评 价 中热 储 温 度 与 深 度 预 测
王 斌 , 李 百祥 , 马 新 华
的温度 要求 。
盆地 周边 隆起 带 和组成 盆地 基底 , 下、 中、 上 三统 具 全 , 下、 中
统为 海相 , 上统 为陆相 。
从 上述 资料 可看 出 , 共 和恰 b恰 地 区盆 地 型地 热 田用平

青海共和盆地钻获236℃干热岩

青海共和盆地钻获236℃干热岩

青海共和盆地钻获236℃干热岩行业资讯第18卷第6期从2012年开始,科研人员通过五年攻关,取得了系列创新型研究成果。

自主开发出了天然气水合物生成与密度原位测试系统、介电常数原位测试等多套水合物物性测试设备,开发了适用于天然气水合物微生物检测的基因芯片及配套产品,研发了一套烃氧化菌野外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与配套检测装置,提出了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学和电磁学识别标志,筛选出了一批具有指示意义的微生物和地球化学指标,建立了适合于我国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的地震方法技术、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技术、超深探地雷达技术和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等综合探测技术。

在祁连山木里地区开展了地球物理与微生物地球化学在冻土区探测天然气水合物的应用示范研究,提出的建议井位钻遇天然气水合物,方法的有效性得到初步验证和应用。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分布广、热值高、污染小的特征,项目研究形成的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技术可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来源:地调局物化探所)青海共和盆地钻获236 )干热岩不久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共同组织实施的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项目,在共和盆地3705 m深处钻获236 0的高温干热岩体。

这是我国首次钻获埋藏最浅温度最高的干热岩体,实现了我国干热岩勘查的重大突破。

近20家项目承担单位230多名技术人员,历时近5年,在地热地质调查基础上,采用热红外遥感、高精度航磁测量、天然地震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技术、大地电磁测深(M T)、放射性!能谱测量等综合技术手段,先后攻克了高温钻井和深孔高温高压测温等关键技术,经不懈努力,成功实现了我国干热岩勘查的一系列重大突破。

一是在青海共和盆地成功施工5眼干热岩勘探孔,孔深在3000〜3705 m,井底温度达18〇〜236 0,5眼勘探孔均钻获干热岩体。

其中GR1干热岩勘探孔,孔深3705 m,孔底温度达2360,孔内3366 m 以下深度平均地温梯度为8.80/100 m,根据国际标准,属高品质干热岩体。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赋存地质特征及开发潜力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赋存地质特征及开发潜力
迄今为止全球共有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士瑞典日本等多个国家相继建立了39个干热岩开发的egs工程曾投入发电的工程有14个目前尚在运行的有5处总装机容量为122兆瓦其中法国苏尔茨项目于2013年实现了商业性发电发电功率15兆瓦中国干热岩地热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006年起在福建漳州云南省河北省和苏北盆地等多处开展了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评估工作2012年蔺文静等4与汪集旸等5分别用体积法对中国大陆30100km深处的干热岩资源量进行了估算结果均显示中国大陆30100km深处干热岩资源基数巨大约为25x1025j按2的可采资源量计算相当于中国2010年能源消耗总量的44005300倍20132017年在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实施了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项目利用区域地球物理勘探地面调查等工作手段初步查明了青海共和盆地东北部的干热岩资源分布情况并首次在青海省共和盆地3705m处钻获236p的干热岩体实现了中国干热岩勘查突破但对于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的赋存条件和开发潜力认识仍相对欠缺文章从共和盆地干热岩的热源盖层与储层三方面分析了共和盆地干热岩的成因进而阐明了共和盆地地温场分布特征圈定了干热岩有利区块估算了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量对后期干热岩勘探具有参考意义1研究区概况11研究区概况共和盆地位处青海省东中部隶属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南北宽90km东西长210km总面积21186km2盆地中心地形较为平坦海拔2850m左右黄河纵贯盆地东部年平均流量663m3j共和县恰卜恰地区位于共和盆地北东部图1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分析地热地质调查地球物理航磁地震解译等手段在共和盆地恰卜恰岩体内实施了4口深度为29273705m的干热岩勘查孔12地热资源分布根据以往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地热地质勘第期张盛生等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赋存地质特征及开发潜力

省领导对青海省绿色矿山建设作出批示

省领导对青海省绿色矿山建设作出批示

省领导对青海省绿色矿山建设作出批示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青海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以来,省厅积极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尤其是国土资源部等部委《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国土资规﹝2017﹞4号)下发后,厅严格按照要求,结合青海省实际,积极开展绿色矿山及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

截至目前,青海省共完成8家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的复查工作,创建了以青海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都兰县五龙沟矿区红旗沟-深水潭金矿(简称:金辉矿业)为代表的省级绿色矿山10家,海西州(州)级绿色矿山7家,青海省绿色矿山建设驶入了快车道,海西州外的其它各市(州)、县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实施方案、联创联建的相关管理规定也正完善落实。

青海省绿色矿山建设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11月7日、8日、11日,王建军省长、王予波常务副省长、田锦尘副省长分别作批示,对全省绿色矿山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省国土资源厅将深入贯彻省领导批示精神,再接再厉,加快全省绿色矿山及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实现资源绿色勘查开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厅规划科技处)2017年青海省地质勘查成果汇报会召开2017年12月26日,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召开2017年青海省地质勘查成果汇报会,全面总结全省一年来取得的地勘成果和进展,分析研究了地勘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科学谋划和全面部署2018年的工作,为持续推进全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西安地调中心,省国土厅、省地调局领导及相关处室负责人,省内外地勘事业单位、企业代表等一百三十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上,省地调局对2017年全省的地勘成果进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2018年工作的思路,西安地调中心也介绍了中央财政大调查项目的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青海省共和盆地地质构造格局与干热岩相关性分析

青海省共和盆地地质构造格局与干热岩相关性分析
干热岩资源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青海省共和盆地地质构造格局与 干热岩相关性分析
Du n p e n g Li , S e n g q i Zh a n g
1 .福州大学
2 . 水 文地质 和环境地 质调查 中心 ,中国地质研究所
共和盆地位于青海西藏高原东北缘 ,在后新 生 代 时期 ,岩层 经 历 了强 烈 的构 造 变 形 。通 过实 地考 察 和分 析 ,表 明共 和盆地 被北 北西 ( N NW )
向的 基底 断 裂所 分 割 。经 过 晚新 生 代 岩层 陆 内造
山阶段 ,因为相邻造山带边界断层的移动和挤压 以及 北北 西 ( N NW )断裂层 的右行 滑坡 挤压 ,基
底 发 生逆 时 针方 向 的旋 转 ,形成 拥 挤 的构 造 带 在 共 和盆 地控 制干 热岩 的产 生与 分 布 。
四川省康定新城蒸汽地热 田特征
Hu a l i n g Li n
四J I I 地质矿产局 9 0 6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康定新城地下热蒸汽田是雪域高原 、四川省 甘 孜 藏 族 自治 洲 地 区 发 现 的 五 个 热 蒸 汽 田 中 之

主断面倾 向 N E ,倾角 6 5 。 一8 5 。 。断层上盘为澄 江期一 晋宁期斜长花 岗岩 、混染岩和细 、中粒石 英 闪长岩等组成 ;下盘为燕 山晚期 中粒似斑状黑 云母 花 岗岩 。二 迭 系大 理岩 、片 岩和 千 枚 岩夹 在 上述二岩体之间 ,被断层包 围且分割 。该大断层
小 ,但在花 岗岩底部 区域 ,地热梯度急剧增加。 基 于酸性 岩体或热 岩体范 围高精度航 磁法 的划 定 ,结合现有的地热钻探 ,推断共和地区干热岩 体是 以椭 圆型平面分布 ,总面积 2 4 6 . 9 0平方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1期物探与化探Vol.37,No.1 2013年2月GEOPHYSICAL&GEOCHEMICAL EXPLORATION Feb.,2013青海共和—贵德盆地增强型地热系统(干热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薛建球1,甘斌1,李百祥2,王志林2(1.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青海西宁810000;2.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青海共和—贵德盆地处在秦岭—昆仑造山带“秦昆岔口”,是新生代断陷盆地。

盆缘活动断裂、岩浆岩发育,水热活动强烈、温泉密集,超过60ħ的温泉6处,最高可达93.5ħ,超过当地沸点(92ħ)为沸泉。

盆地内地温场高,据地热钻井揭露见花岗岩的三个孔,QR1孔深969m,孔底温度为70ħ,DR1孔深1455m,孔底温度87ħ,R2孔深1709.56m,孔底温度可达97ħ,地温梯度高达6 7ħ/100m,是正常地温梯度2倍,地热增温随深度增大而升高,推测3000m温度可达150 200ħ,重力低异常推断基底凹陷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地震反射波勘探推断基底界面深度不一致,并有磁异常对应,又经钻探证实。

由此认为重、磁异常为花岗岩引起。

花岗岩为燕山期,进入花岗岩钻孔深部有热无水,故认为盆地可能存在干热岩。

关键词:共和—贵德盆地;增强型地热系统(干热岩);地温梯度异常;重力低异常;花岗岩中图分类号:P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918(2013)01-0035-07共和—贵德盆地地热勘查从1999 2011年,超过或接近千米的地热深井已有6眼,分别钻入花岗岩为39、100、219m的井有3眼,经测温和抽水试验花岗岩有热无水,浅井10多眼,地温梯度高达6 7ħ/100m。

干热岩是未来清洁的新能源。

判断是否有干热岩存在,最明显的标志是看地温梯度是否有异常,或地下一定深处(2000 5000m)温度能否达到150ħ以上[1],以及侵入岩成岩时代是否较晚,这些条件在该区已基本具备。

目前探讨存在干热岩地区的文章中[1-4],能符合条件,揭示岩体热状态、热参数资料的不多。

文献[5]探讨了共和盆地存在干热岩,近两年在该地区又实施2个见花岗岩深钻孔,进一步证实了热岩体的存在。

综合分析共和—贵德盆地以往地质、地球物理提供的信息,认为在地质构造、水热活动方面有其独特之处。

用石油重力解释资料、地热勘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以及石油地震勘探几种方法,推断的基底形态和深度不符,结合地热孔见花岗岩的事实,证实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地震勘探推断基底界面比较接近,由此认为,重力低由盆地和花岗岩共同引起,不存在石油重力推断盆地中的次凹陷。

新型能源干热岩的提出和利用,在国内尚属起步和探索阶段,是地球物理方法勘查地热的前沿。

因此,在结合近两年勘查结果和以往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增强型地热系统(干热岩)存在的地质—地球物理标志,可为找干热岩提供更多深部热岩体的信息。

1区域地热地质背景共和—贵德盆地处于昆仑山脉与秦岭山脉之间,为一个总体呈北西西向展布的菱形山间盆地。

大地构造单元属于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接合部位,但在地质构造、岩浆作用、地貌特征上又有别于秦岭、昆仑造山带,以独特形式表现出来,传统称之为“共和缺口”[6],按地质力学划分,属昆仑—秦岭纬向构造带与河西系构造复合的沉降带,板块构造观点称之为中央造山带“秦昆岔口”[7]。

共和—贵德盆地是古近系初形成的断陷盆地,四周被断褶带隆起山地围限,北侧是青海南山、拉鸡山断褶隆起带、南侧是河卡南山、巴吉山断褶隆起带、西为鄂拉山构造岩浆岩带、东为扎马山断褶隆起带,中间被瓦里贡山构造岩浆岩隆起带分隔出共和、贵德两盆地。

共和—贵德盆地周边均受山前深大断裂的控制,挽近期构造活动强烈,山体隆升,盆地大幅度下降,沉积了较厚的第四系(Q)冲洪积、河湖相堆积物和新、古近系(N)湖相堆积物,上部为砖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下部为褐红色砂质泥岩夹砂砾岩。

收稿日期:2012-02-10物探与化探37卷仅在盆地南部边缘局部有侏罗系羊曲组(J2y)出露,岩性为灰绿、灰白色砂岩、砾岩夹煤线的泥岩组成。

盆地东部边缘还有白垩纪基性火山熔岩沿多禾茂断裂呈南北向分布。

三叠系(T)广泛出露于盆地周边的隆起带处,盆地的基底是由三叠系地层组成,三叠系下、中、上三统具全,下、中统为海相,上统为陆相。

侵入岩主要是燕山期,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斑状花岗岩等为主,侵入于中、下三叠系。

由三叠系和燕山期中酸性岩体构成褶皱基底。

盆地内发育三级湖相阶地和多级黄河阶地[8],说明随青藏高原隆升,盆地一直处于间歇性抬升状态。

2盆山地热显示2.1隆起山地断裂对流型温泉成带密集分布共和—贵德盆地东西两侧和中间形成三条近南北向构造岩浆岩隆起带,也是三条右行走滑活动断裂带和温泉密集分布带,夹持在NWW向东昆仑—西秦岭两条主边界断裂之间(图1)。

盆地西侧构造岩浆岩带在鄂拉山沿乌兰—兴海一线分布,全长180km,以三叠系鄂拉山群火山岩和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岩体构成山体主体,岩体长轴和三叠系火山岩多呈NNW向,并由一系列断裂平行展布,其中以瓦洪山断裂贯穿南北,断裂显示强烈的挤压现象,呈现出50 100m宽的断裂挤压破碎带,且多期活动,以第四纪新构造活动最为强烈[9]。

沿断裂分布有乌兰巴硬格里温泉(42.5ħ/ 1),兴海青根河温泉(30ħ)青根河东南9km温泉(62ħ/2)、兴海温泉(61ħ/3)等。

中间瓦里贡山构造岩浆带沿当家寺—过马营一线分布,中酸性侵入岩为燕山期。

当家寺—群强隐伏断裂带沿瓦里贡山隆起带呈NNW向展布,贯穿南北,沿此构造岩浆带分布的温泉温度最高,由北往南有曲乃亥温泉(86ħ/6),扎仓寺温泉(93.5ħ/ 7,超过当地沸点92ħ为沸泉),新街温泉(64ħ/8)。

东侧是扎马山构造岩浆带,属西秦岭印支造山带以三叠系和燕山期花岗岩为基底,并有岗察寺—多禾茂断裂贯穿南北,沿南北向多禾茂断裂还有白垩纪基性火山熔岩呈带状分布。

温泉分布有同仁兰采温泉(67ħ/9)、同仁曲库呼温泉(48.5ħ/10)和西卜沙温泉(44ħ/11)等。

上述构造岩浆岩带中断裂切割较深,第四纪新构造活动较强,为深部热流体对流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形成纵贯西秦岭—东昆仑南北向地热带。

图1共和—贵德盆山地热分布2.2沉积盆地地热井温度高、地温梯度大共和县城附近钻孔揭露,300m左右第四系含水层水温较正常井普遍增高10ħ,水井测温新水1、2号井水温27ħ,3号井水温31ħ,4号井290m处水温高达38.6ħ,这些地热异常井多沿隐伏断裂带展布,水量丰富,单井涌水量2000 4000m3/d。

上他买—阿乙亥地段克才村农田供水CK9孔,井深246m,揭露出赋存在新近系粉细砂岩热储层自流热水,水温42ħ,地温梯度值达7.5ħ/100m(图2)。

1999年,共和县城民族师院施工的地热井(QR1),孔深969m。

532m段,第四系岩性为亚黏土、亚砂土夹中砂砾石、含砾砂层及粉细砂层;在·63·1期薛建球等:青海共和—贵德盆地增强型地热系统(干热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532 932.16m 段,岩性为新近系砖红色、褐红色砂质泥岩与泥岩互层,下部夹有两层微胶结的砂砾岩;932.16 969m 段,岩性为花岗岩,风化壳厚12.5m 。

井底实测温度70ħ,全井平均地温梯度为6.79ħ/100m ,井口水温仅40ħ,涌水量458m 3/d 。

2007年在共和县上他买—阿乙亥打成的R1地热井,井深1203.48m ,0 583m 段为第四系亚黏土、亚砂土及粉细砂、中粗砂地层,583 1203.48m 段为新近系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细砂岩、中砂岩及含砾中粗砂岩。

揭露深部热储段为697 1150m ,含水层厚98.4m ,岩性为新近系粉细砂岩、中砂岩及含砾中粗砂岩。

经抽水试验,涌水量1136m 3/d ,井口水温达72.5ħ,井底测温到83ħ。

平均地热温率是6.36ħ/100m 。

2011年又在上塔买—阿乙亥施工DR1地热孔,孔深1455m ,在1354m 进出花岗岩。

0 55m 段是第四系全新世冲洪积物,主要为砂砾卵石、亚砂土,55 610m 段为第四系早更新世亚黏土、砂岩等,610 1354m 段为古近系地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砂岩,1354 1454m 段为花岗岩,该孔孔底温度87ħ,井口水温82ħ,涌水量800m 3/d。

图2共和—贵德盆地地热井测温曲线贵德三河地区自流水勘探中,钻孔控制深度200 400m ,最深达603m 。

承压自流水含水层顶板埋深在NNW 向甘家沟—西河断裂以东地段一般50 70m ,以西地段30 50m ,隔水层岩性为新近表1贵德盆地三河地区浅孔地热特征统计孔号位置孔深m 水温ħ孔中测温温度ħ/深度m 地温梯度ħ/100m RK1石家槽603.9528.064.0/603.959.58RK2桥头404.4126.541.4/404.418.43RK3山坪413.2325.034.2/413.236.67RK5红柳滩351.2426.838.1/351.249.09ZK3县委385.6334.634.6/340.58.31R1国税局450.6433.543.1/4009.23系上新统(N 2)泥岩及粉砂质泥岩。

含水层岩性为新近系上新统中砂、中粗砂、砂砾石薄层及透镜体,下部为中新统砂岩、砂砾岩薄层及透镜体,部分钻孔热异常特征见表1。

2000年在贵德温泉宾馆打地热井,井深1000.2m ,在600m 以上进行了封井止水,井口自流量为50m 3/d ,测得井底温度71ħ,井口水温为50ħ,由于水量小没有成井。

2010年在贵德县河滨公园施工R2号地热井,终孔深度1709.56m ,1490.55m 进入花岗岩,埋深在608.50 1594.7m ,热储段厚度为986.2m ,岩性为古近系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夹中砂和粉细砂,下部为花岗岩破碎带。

井底温度为97ħ,经试水在608.5 1594.7m 之间的热储带有热无水。

由上述钻孔测温可见,在该区地温场高、地温梯度大是共同特点。

当钻孔打在构造有利部位,水量大,水温高,而打在断裂不发育的部位,只靠地层岩性储热和导水,就会出现出口水温低和水量偏小。

3地球物理信息推断基底构造和性质3.1重力反映的盆地构造20世纪90年代中期,石油系统在共和—贵德盆地进行了大量地球物理勘查,据石油重力资料[4],共和盆地在共和县城附近是一椭园形重力低(图3),反演基底深度3000 4000m ,称为“共和凹陷”。

另据地震勘探资料给出的基底界面为一西深东浅的斜坡,基底埋深小于1500m 。

贵德盆地重力反演基底深度﹥3000m ,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钻探结果也不符,究其原因是重力反演基底深度时只考虑盖层和基底之间的密度差,按单一密度界面反演,而忽略了基底内花岗岩存在低密度影响的横向不均匀性,致使推断基底偏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