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基础知识必考 火灾(2)

合集下载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课程精讲第一篇第二章火灾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课程精讲第一篇第二章火灾

第二章火灾一、火灾定义: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

二、火灾分类:1、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

例: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类火灾:液体或可溶化固体物质火灾。

例:汽油、煤油、甲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C类火灾:气体火灾。

例: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乙炔等。

D类火灾:金属火灾。

例:钾、钠、镁、钛、锂等。

E类火灾:带电火灾。

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例:变压器等设备。

F类火灾:烹饪物。

例:动植物油脂。

2、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类:①特别重大火灾②重大火灾③较大火灾④一般火灾分类指标:①死亡人数:3、10、30人;②重伤人数:10、50、100人;③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5000万、1亿元电气火灾在各类火灾源中居首位。

三、关于火灾的几个概念:1、火灾的传播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2、烟气扩散速度:①水平方向为0.1-0.3m/s;②垂直方向为1-5m/s;③竖井内(烟囱效应)可达6-8m/s3、烟气流动的驱动力:烟囱效应、火风压、外界风的作用、空调系统的影响4、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轰然:约600°C)和衰减阶段(80°C)5、建筑室内火灾的特殊现象:轰然和回燃。

6、回燃:是指当室内通风不良、燃烧处于缺氧状态时,由于氧气的引入导致热烟气发生的爆炸性或快速的燃烧现象。

1)回燃通常发生在长时间通风不良的室内火灾门窗被打开或者破坏的时候。

2)处于气相的可燃混合浓度和室内的氧浓度是回燃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3)回燃发生的征兆:着火房间开口较少、通风不良、蓄积大量烟气;门窗把手温度较高,开口处流出脉动式热烟气等。

四、防火的基本方法:1、控制可燃物2、隔绝阻燃物3、控制引火源知识点总结:灭火机理1、冷却:水的冷却性能最好2、隔离:泡沫灭火或切断可燃气体来源3、窒息:氧≤15%或水蒸气≥35%4、化学抑制:干粉、七氟丙烷5、乳化:不溶液体6、稀释:可溶液体。

2024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考点

2024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考点

2024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考点消防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对于一级消防工程师而言,掌握扎实的消防安全技术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梳理 2024 年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中可能涉及的消防安全技术考点。

一、火灾基础知识(一)火灾的分类根据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将火灾分为 A、B、C、D、E、F六类。

A 类火灾是指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B 类火灾是指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C 类火灾是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等;D 类火灾是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等;E 类火灾是指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F 类火灾是指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二)火灾发生的原因常见的火灾原因包括电气故障、用火不慎、吸烟、玩火、自燃、雷击、静电等。

了解火灾发生的原因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三)火灾发展的阶段火灾的发展通常分为初起阶段、发展阶段、猛烈阶段和衰减阶段。

在初起阶段,火势较小,易于扑救;发展阶段火势逐渐扩大;猛烈阶段燃烧强度最大;衰减阶段火势逐渐减弱。

二、建筑防火(一)建筑分类与耐火等级了解不同类型建筑的分类标准,如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等,以及耐火等级的划分和要求。

耐火等级包括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不同等级对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有不同的要求。

(二)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总平面布局要考虑防火间距、消防车道、消防救援场地等。

平面布置则要关注不同功能区域的分隔、疏散通道的设置等。

(三)防火防烟分区与分隔明确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的划分原则和面积要求,以及常用的防火分隔设施,如防火墙、防火门、防火窗等。

(四)安全疏散安全疏散是建筑防火的重要内容,包括疏散楼梯、疏散通道的宽度、疏散距离、疏散指示标志等的要求。

三、消防设施(一)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了解消防给水系统的组成、类型和设置要求,掌握消火栓系统的工作原理、布置和消防用水量的计算。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总结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总结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一、燃烧的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二、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第二节燃烧类型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其中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自燃又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燃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

因此,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

对于闪点在100℃以上的可燃液体,闪点和燃点差值达30℃,这类液体一般情况下不易发生闪燃,也不宜用闪点去衡量它们的火灾危险性。

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

自燃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

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自燃点,同一种可燃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燃点也会发生变化。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一级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综合能力必背考点重点

一级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综合能力必背考点重点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01.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助燃物)和温度(引火源)。

02.常见的引火源: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高温、自燃引火源(白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03.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与可燃性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

当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液体随时有可能被火源引燃或发生自燃,若液体的温度低于闪点,则液体是不会发生闪燃的,更不会发生着火。

04.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05.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

因此,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

06.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07.气体燃烧方式分为扩散燃烧(如燃气做饭、点气照明、烧气焊等)和预混燃烧(汽灯的燃烧)。

08.液体燃烧:闪燃(最低温度)、沸溢、喷溅。

09.一般情况下,发生沸溢要比发生喷溅的时间早的多。

发生沸溢的时间与原油的种类、水分含量有关。

根据实验,含有1%水分的石油,经45~60min燃烧就会发生沸溢。

喷溅发生的时间与油层厚度、热波移动速度以及油的燃烧线速度有关。

10.固体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烟熏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

11.完全燃烧产物是指可燃物中的C被氧化生成的CO2(气)、H被氧化生成的H2O(液)、S被氧化生成的SO2(气)等。

12.不完全燃烧产物指CO、NH3、醇类、醛类、醚类等。

13.挥发性金属的沸点一般低于其氧化物的熔点(钾除外),不挥发金属其氧化物的熔点低于金属沸点。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1.燃烧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2.燃烧的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链式反应自由基;必考1其次节:燃烧类型1.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纳闭杯法测定)。

2.闪点越低,火灾危急性越大。

闪点与可燃性液体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

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必考23.根据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分为:着火、爆炸;第三节:燃烧方式及特点1.气体燃烧:集中燃烧(比较稳定,易于补救火灾)和预混燃烧(爆炸式燃烧);2.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重油和原油会简单发生沸溢和喷溅;必考33.固体燃烧:蒸发燃烧(硫、磷、蜡烛)、表面燃烧(木炭、焦炭、铁)、分解燃烧(木柴、煤、塑料)、熏烟燃烧(阴燃;棉、麻、纸)、动力燃烧(爆炸);4.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的速率凹凸与液体的蒸汽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有关;第四节:燃烧产物必考41.完全燃烧产物:H2O、C02、S02;不完全燃烧产物;CO、NH3、醇类、醛类、醚类;2.燃烧中含有的有毒成分:CO、HCN、S02、N02、NH3、HCL其次章:火灾基础学问1.火灾的分类:根据燃烧对象的性质分6类:必考5A固体火灾B液体和可熔化固体(石蜡)C气体D金属E带电火灾(变压器)F烹饪物根据火灾造成的灾难损失程度:A特大火灾(30人100人1亿)B重大火灾(10人50人5000万)C较大火灾D 一般火灾(3人10人1000万)2.火灾死亡中,75%的人因吸入有毒有害气后直接导致死亡;3.火灾发生的缘由:电气(首位);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生产作业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雷击;4.烟气扩散的途径:孔洞开口扩散、穿越墙壁管线和缝隙扩散、闷顶内扩散、外墙面扩散。

5.轰然的发生标志着室内火灾进入充分进展阶段;6.火灾进展的三个阶段:初期增长阶段、充分进展阶段、衰减阶段;7.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冷却灭火(水)、隔离灭火、窒息灭火、化学抑制(干粉)必考6第三章:爆炸基础学问1.爆炸的分类:物理爆炸(锅炉蒸汽、油桶、液化钢瓶);化学爆炸(炸药、可燃粉尘、可燃气体);核爆炸(原子核裂变);必考72.影响粉尘爆炸因素:颗粒尺寸、粉尘浓度、空气的含水量(反)、含氧量、可燃气体含量;3.影响可燃气体爆炸的因素:火源能量、初始压力、初始温度、惰性气体(反);4.爆炸是A评定可燃气体危急性大小、B气体生产、储存场所危急类别、C选择电气防爆形式的依据;D确定建筑物耐火等级、层数、面积、平安疏散距离和灭火设施;E确定平安操作规程。

张扬-消防实务精讲2-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二章火灾

张扬-消防实务精讲2-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二章火灾

第三节 建筑火灾发展及蔓延的机理
三、室内火灾发展阶段
(一)初期增长阶段:从出现明火算起
(二)充分发展阶段:
轰燃→标志室内火灾
进入充分发展阶段
(三)衰减阶段:
从室内平均温度 下降到其峰值的80%算起
初期增长阶段
平均温度 轰燃
衰减阶段 充分发展阶段
时间
第三节 建筑火灾发展及蔓延的机理
四、室内火灾特殊现象 (一)轰燃:某一空间内,所有可燃物的表面全部卷入燃烧的瞬变过程。 发生征兆: 1.屋顶热烟气层出现火焰 2.出现滚燃 3.热烟气层突然下降 4.温度突然增加
热对流
热传导
热辐射
第三节 建筑火灾发展及蔓延的机理
二、烟气流动过程 (一)三条路线: 1.着火房间→走廊→楼梯间→上部各楼层→室外(※) 2.着火房间→室外 3.着火房间→相邻上层房间→室外 (二)流动驱动力 1.烟囱效应:造成烟气竖向流动的主要因素 2.火风压:主要在起火房间 3.外界风:影响建筑物内的烟气流动
课后练习
3.某地某次火灾,造成3人死亡,60人重伤,直接财产损失达到1.5亿元。 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493号)的规定, 该火灾属于( )。
A.特别重大火灾 B.重大火灾 C.较大火灾 D.一般火灾
课后练习
【解析】A
特别重大 重大 较大 一般
死亡人数(人) 30↑
10~30↓ 3~10↓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二)按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类
特别重大 重大 较大 一般
死亡人数(人) 30↑
10~30↓ 3~10↓
3↓
重伤人数(人) 100↑
50~100↓ 10~50↓

考点大全丨《技术实务》300个考点汇总,通关必备(下),必须收藏!

考点大全丨《技术实务》300个考点汇总,通关必备(下),必须收藏!

考点大全丨《技术实务》300个考点汇总,通关必备(下),必须收藏!《技术实务》300个考点,通关必备!汇总【建筑防火篇】(续)1.石油化工火灾特点:①爆炸与燃烧并存,易造成人员伤亡;②燃烧速度快、火势发展迅猛;③易形成立体火灾;④火灾扑救困难。

2.消防车道与装卸栈桥的距离一般不大于80m且不小于15m。

消防车道与铁路油品装卸作业区内铁路平面相交时,交叉点要在铁路机车停车限界之外,平交的角度最好为90°,困难时一般不小于45°。

3.装卸栈桥,宜设置半固定消防给水系统,供水压力一般不小于0.15MPa,消火栓间距不大于60m。

4.装卸车鹤管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小于4m。

装卸车鹤管与缓冲罐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小于5m。

5.地铁车站站台和站厅乘客疏散区划为一个防火分区。

当地下多线换乘车站共用一个站厅公共区时,站厅公共区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5000㎡。

地下一层侧式站台与同层的站厅公共区划为一个防火分区。

(考试热度:★★★★)6.地铁公共区采用机械排烟时,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5000㎡。

设备管理区的防火分区位于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m 的建筑内时,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500㎡;位于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建筑内时,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1500㎡。

7.地铁地下车站站厅、站台的防火分区应划分防烟分区,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2000㎡。

设备与管理用房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750㎡。

(考试热度:★★★★)8.地铁地下车站站台至站厅的疏散楼梯、扶梯和疏散通道的通过能力,应保证在远期或客流控制期中超高峰小时最大客流量时,一列进站列车所载乘客及站台上的候车乘客能在6min内全部疏散至站厅公共区或其他安全区域。

9.地铁公共区单向通行人行楼梯宽度不应小于1.8m,双向通行不应小于2.4m。

(考试热度:★★★★)10.地铁公共区和站台计算长度内任一点到梯口或疏散通道口的最大疏散距离不应大于50m。

消防安全实务知识汇总

消防安全实务知识汇总

消防安全实务知识汇总消防安全实务知识汇总第一章:火灾的基本知识1.1 火灾的定义和分类火灾是指可燃物燃烧产生的可见火焰和热量的现象,可分为自然火灾和人为火灾两大类。

1.2 火灾的危害火灾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

火灾还可能引起爆炸、放射性泄漏等次生灾难。

1.3 火灾扑灭的基本原理火灾扑灭的基本原理是降低燃烧物质的温度、摧毁燃料、抑制燃烧链条等。

第二章:火灾的预防与控制2.1 火灾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火灾预防与控制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能够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提高灭火效率。

2.2 火灾预防的基本原则火灾预防的基本原则包括:合理布局与分区、防火分隔与阻断、合理使用易燃物品等。

2.3 预防和控制火灾的措施常见的预防和控制火灾的措施有:加强火灾宣传教育、定期进行火灾防控检查、建立健全火灾风险评估制度等。

第三章:火灾的应急救援3.1 火灾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火灾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包括:保证人员安全、遏制火势蔓延、抢救财产、扑灭火源、救援被困人员等。

3.2 火灾应急救援组织体系火灾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包括总指挥部、指挥部、行动组、专家组等。

3.3 火灾应急救援装备与器具火灾应急救援装备与器具包括消防水枪、安全绳索、烟气呼吸器等。

第四章:常见火灾事故原因与分析4.1 电器设备引发的火灾事故电器设备引发的火灾事故主要包括线路故障、电气设备老化、短路、过载等。

4.2 厨房火灾事故厨房火灾事故主要是由于油烟积聚、明火不当操作、电器设备故障等引起。

4.3 火灾事故的调查与分析对火灾事故进行调查与分析,既能找出事故原因,又能改进消防安全管理措施,预防火灾事故的再次发生。

第五章:建筑物消防安全5.1 建筑物消防安全规划与设计建筑物消防安全规划与设计应符合消防安全标准,包括建筑物布局、消防设施配置、疏散通道设置等。

5.2 建筑物消防设施与设备建筑物消防设施与设备包括消防水系统、疏散通道、报警系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月19日直播:实务基础知识必考(二)火灾(2)第三节建筑火灾发展及蔓延的机理3.外界风的作用风的存在可在建筑物的周围产生压力分布,而这种压力分布能够影响建筑物内的烟气流动。

建筑物外部的压力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风的速度和方向、建筑物的高度和几何形状等。

风的影响往往可以超过其他驱动烟气运动的力(自然和人工)。

一般来说,风朝着建筑物吹过来会在建筑物的迎风侧产生较高滞止压力,这可增强建筑物内的烟气向下风方向的流动。

三、建筑室内火灾发展的阶段在不受干预的情况下,室内火灾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初期增长阶段(也称轰燃前阶段)、充分发展阶段(也称轰燃后阶段)和衰减阶段。

由于室内平均温度是表征火灾燃烧强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常用这一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来描述室内火灾的发展过程,如图所示。

(一)初期增长阶段从室内出现明火算起。

此阶段燃烧面积较小,只局限于着火点附近的可燃物燃烧,仅局部温度较高,室内各处的温度相差较大,平均温度较低,其燃烧状况与敞开环境中的燃烧状况差别不大。

该阶段由于燃烧范围小,室内供氧相对充足,燃烧的速率主要受控于可燃物的燃烧特性,而与通风条件无关,因此,此阶段的火灾属于燃料控制型火灾。

随着燃烧的持续,该阶段可能进一步发展形成更大规模的火灾,也可能中途自行熄灭,或因灭火设施动作或人为的干预而被熄灭(如图虚线所示)。

初期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定。

图1-2-5建筑室内火灾温度-时间曲线(二)充分发展阶段室内燃烧持续一定时间后,如果燃料充足,通风良好,燃烧会继续发展,燃烧范围不断扩大,室内温度不断上升,当未燃的可燃物表面达到其热解温度后,开始分解释放出可燃气体。

当室内温度继续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燃烧面积和燃烧速率瞬间迅速增大,室内温度突增的现象,即轰燃,标志着室内火灾由初期增长阶段转变为充分发展阶段。

进人充分发展阶段后,室内所有可燃物表面开始燃烧,室内温度急剧上升,可高达800〜1000℃。

由于此阶段大量可燃物同时燃烧,燃烧的速率受控于通风口的大小和通风的速率,因此,此阶段属于通风控制型火灾。

此阶段,火焰会从房间的门窗等开口处向外喷出,沿走廊、吊顶迅速向水平方向以及通过竖向管井、共享空间等纵向空间蔓延扩散,使邻近区域受到火势的威胁。

这是室内火灾最危险的阶段。

(三)衰减阶段在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的后期,随着室内可燃物数量的减少,燃烧速度减慢,燃烧强度减弱,温度逐渐下降。

一般认为,当室内平均温度下降到其峰值的80%时,火灾进人衰减阶段。

最后,由于燃料基本耗尽,有焰燃烧逐渐无法维持,室内只剩一堆赤热焦化后的炭持续无焰燃烧,其燃烧速度已变得相当缓慢,直至燃烧完全熄灭。

四、建筑室内火灾的特殊现象室内火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轰燃现象,是火灾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轰燃所占时间较短,通常只有数秒或者几分钟,因此把它看作一种现象,而不作为一个阶段。

回燃则是建筑火灾过程中发生的具有爆炸性的特殊现象,对人身财产安全、建筑结构本身均易造成较大的威胁和破坏。

长期以来,这两种特殊的室内火灾现象一直都是火灾科学界研究的重点。

(一)轰燃是指室内火灾由局部燃烧向所有可燃物表面都燃烧的突然转变。

室内轰燃是一种瞬态过程,其中包含着室内温度、燃烧范围、气体浓度等参数的剧烈变化。

目前研究认为,当建筑室内火灾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即可判断发生了轰燃:一是顶棚附近的气体温度超过某一特定值(约600℃);二是地面的辐射热通量超过某一特定值(约20kW/m2);三是火焰从通风开口喷出。

影响轰燃发生的重要因素包括室内可燃物的数量、燃烧特性与布局、房间的大小与形状、开口的大小、位置与形状、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热惯性(即导热系数、密度和比热组合成的一个参数,决定热量吸收的多少)等。

经过对国内外一线专业消防人员在灭火实战中的总结,轰燃发生之前火场可能出现以下征兆:(1)屋顶的热烟气层开始出现火焰。

这说明室内的温度已经很高,热烟气层的部分可燃气体被引燃或受热自燃出现了零星燃烧现象。

(2)出现滚燃现象。

在室内的顶棚位置以及门窗顶部流出的热烟气层中都有可能观察到由于空气卷吸而形成很多形似手指头的滚动火焰,即滚燃现象。

(3)热烟气层突然下降。

室内燃烧产生烟气的量突然增加,使得烟气层突然变厚。

(4)温度突然增加。

室内温度突然上升,裸露部分的皮肤可以感觉到高温引起的疼痛,这也是轰燃发生之前的重要征兆,因为热量是触发轰燃的原因。

(二)回燃是指当室内通风不良、燃烧处于缺氧状态时,由于氧气的引入导致热烟气发生的爆炸性或快速的燃烧现象。

因为对于通风不良的室内环境中,长时间燃烧后聚集大量具有可燃性的不完全燃烧产物和热解产物,其浓度随着燃烧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变大。

但由于室内通风不良、供氧不足,氧气的浓度低于可燃气相混合物爆炸的临界氧浓度,因此不会发生爆炸。

然而,当房间的门窗被突然打开,或者因火场环境受到破坏,大量空气随之涌入,室内氧气浓度迅速升高,使得可燃气相混合物进人爆炸极限浓度范围内,从而发生爆炸性或快速的燃烧现象。

第四节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一、防火的基本方法P22预防火灾发生的基本方法应从限制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人手,并避免它们相互作用。

(一)控制可燃物通常有以下几种:以难燃、不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如用水泥代替木材建造房屋;降低可燃物质(通常指可燃气体、粉尘等)在空气中的浓度,如全面通风或局部排风,使可燃物不易积聚;将可燃物与化学性质相抵触的其他物品隔离保存,防止“跑、冒、漏、滴”等。

(二)隔绝助燃物对于一些易燃物品,可采取隔绝空气的方法来储存,如钠存于煤油中、磷存于水中、二硫化碳用水封存放等。

在有的生产、施工环节,可以通过在设备容器中充装惰性介质保护的方式来隔绝助燃物,如水入电石式乙炔发生器在加料后,用惰性介质氮气吹扫,燃料容器在检修焊补(动火)前,用惰性介质置换等。

(三)控制引火源在多数场合,可燃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存在不可避免,作为最常见助燃物的氧气也几乎无处不在,所以防火防爆技术的重点应是对引火源的控制。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各类必要的热能源即可能成为导致火灾发生的引火源,故须采取合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来加以控制,既要保证安全生产的需要,又要设法避免引起火灾爆炸。

二、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一)冷却灭火可燃物一旦达到着火点,就会燃烧或持续燃烧。

在一定条件下,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燃烧即会停止。

对于可燃固体,将其冷却在燃点以下;对于可燃液体,将其冷却在闪点以下,燃烧反应就可能会中止。

用水扑灭一般固体物质引起的火灾,主要是通过冷却作用来实现的,水具有较大的比热容和很髙的汽化热,冷却性能很好。

在用水灭火的过程中,水大量地吸收热量,使燃烧物的温度迅速降低,使火焰熄灭、火势得到控制、火灾终止。

水喷雾灭火系统(详见第三篇第四章)的水雾,其水滴直径细小,比表面积大,和空气接触范围大,极易吸收热气流的热量,也能很快地降低温度,效果更为明显。

(二)隔离灭火在燃烧三要素中,可燃物是燃烧的主要因素。

将可燃物与氧气、火焰隔离,就可以中止燃烧、扑灭火灾。

例如,自动喷水一泡沫联用系统在喷水的同时喷出泡沫,泡沫覆盖于燃烧液体或固体的表面,在发挥冷却作用的同时,将可燃物与空气隔开,从而可以灭火。

再如,在扑灭可燃液体或可燃气体火灾时,迅速关闭输送可燃液体或可燃气体管道的阀门,切断流向着火区的可燃液体或可燃气体的输送管道,同时打开可燃液体或可燃气体通向安全区域的阀门,使已经燃烧或即将燃烧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容器中的可燃液体、可燃气体转移。

(三)窒息灭火可燃物的燃烧是氧化作用,需要在最低氧浓度以上才能进行,低于最低氧浓度,燃烧不能进行,火灾即被扑灭。

一般氧浓度低于15%时,就不能维持燃烧。

在着火场所内,可以通过灌注非助燃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蒸汽等,来降低空间的氧浓度,从而达到窒息灭火。

此外,水喷雾灭火系统工作时,喷出的水滴吸收热气流热量而转化成蒸汽,当空气中水蒸气浓度达到35%时,燃烧即停止,这也是窒息灭火的应用。

(四)化学抑制灭火由于有焰燃烧是通过链式反应进行的,如果能有效地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或降低火焰中的自由基浓度,即可使燃烧中止。

化学抑制灭火的常见灭火剂有干粉灭火剂和七氟丙烷灭火剂。

化学抑制灭火速度快,使用得当可有效地扑灭初期火灾,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该方法对于有焰燃烧火灾效果好,而对深位火灾由于渗透性较差,灭火效果不理想。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化学抑制灭火的灭火剂与水、泡沬等灭火剂联用会取得明显效果。

—重点回顾火灾分类________、原因________.热量传递________、烟气路线________、驱动力________.火灾发展阶段________、特殊现象________.防火基本方法________;一、冷却灭火(针对__________________)二、隔离灭火(针对__________________)三、窒息灭火(针对__________________)四、化学抑制灭火(针对_____________)【例-真题多选】导致高层建筑火灾烟气快速蔓延的主要因素包括()。

A.热浮力B.建筑物的高度C.风压D.建筑物的楼层面积E.建筑的室内外温差下列物质中,火灾分类属于A类火灾的是()。

【2017真题】A.石蜡B.沥青C.钾D.棉布关于火灾类别的说法,错误的是()。

【2017真题】A.D类火灾是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B.A类火灾是固体物质火灾C.B类火灾是液体火灾或可溶化固体物质火灾D.C类火灾是气体火灾建筑保温材料内部传热的主要方式是()。

【2017真题】A.绝热B.热传导C.热对流D.热辐射下列灭火剂中,在灭火过程中含有窒息灭火机理的有()。

【2015真题】A.二氧化碳B.泡沫C.直流水D.水喷雾E氮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