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化疗药物
化疗药药理知识点总结

化疗药药理知识点总结一、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1. 细胞周期和化疗药物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一个分裂开始,直到下一个细胞分裂结束的整个时间段。
细胞周期可分为G1期、S期、G2期和M期四个阶段。
化疗药物对各期细胞都有不同的作用。
1.1 G1期:G1期是指细胞在分裂前的生长期。
化疗药物对G1期细胞的作用较小,因为这个时期的细胞核较小,DNA含量少,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较低。
1.2 S期:S期是指细胞合成DNA和增加细胞器官的生长期。
化疗药物对S期细胞有较大的作用,一些化疗药物可以阻止DNA的合成,导致细胞死亡。
1.3 G2期:G2期是指细胞在DNA合成结束后,进入细胞分裂前的生长期。
化疗药物对G2期细胞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引起细胞分裂的停滞和DNA的损伤。
1.4 M期:M期是指细胞的有丝分裂期,化疗药物对M期细胞的作用最明显,可以导致细胞分裂失败和染色体的异常结构。
2. 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化疗药物不仅可以影响DNA的合成和复制,也可以影响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一些化疗药物可以抑制RNA的合成,影响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3. 抗氧化作用细胞在生长和分裂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氧气参与代谢。
在此过程中,细胞会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会对细胞造成损害。
化疗药物中的一些药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对细胞的损害。
4.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过程,是细胞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一种自我调控的反应。
化疗药物可以通过激活细胞凋亡通路来诱导癌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5. 免疫调节作用一些化疗药物可以改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从而协同其他治疗方式,提高治疗效果。
二、化疗药物的分类根据化疗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将化疗药物分为多个类别:1. DNA碱基化剂DNA碱基化剂是一类通过与DNA相互作用,阻断DNA链的合成和修复,从而诱导细胞凋亡的化疗药物。
常用的DNA碱基化剂有阿霉素、环磷酰胺、氮芥等。
化疗药物(抗肿瘤药)给药顺序

化疗药物(抗肿瘤药)给药顺序1.先阿霉素,后紫杉醇:1.紫杉醇能破坏肿瘤细胞M期和G2期的正常分裂,而多柔比星对细胞M期和S期作用最强,两者联用时应宜先用多柔比星。
如果先用紫杉醇,杀灭了G2和M期,而S期还会有肿瘤细胞分裂而来。
2,紫杉醇會減少阿霉素清除率,增加阿霉素心脏毒性和黏膜炎。
2.先长春新碱,后环磷酰胺:1.VCR使细胞停滞在M期,约6~8h后同步进入G1期,CTX 对G1期细胞杀伤作用最强。
联用顺序:先用VCR,6~8h后再用CTX临床应用。
3.先长春新碱,后博来霉素:实验和临床均证明,先给VCR后6小时再予博莱霉素,可明显提高BLM疗效。
4.先长春新碱,后甲氨蝶呤:1.VCR能将细胞阻滞在M期,以用药后6-8小时最显著。
故VCR给药后6-8小时用CTX可明显增效。
2.VCR减低MTX从细胞外流。
5.先长春新碱,后门冬酰胺酶:门冬酰胺酶會減少长春新碱在肝的清除率,並且會提高长春新碱的肝与神经毒性。
长春新碱应在门冬酰胺酶之前12-24小时给药6.先环磷酰胺,后阿霉素、5-氟脲嘧啶:环磷酰胺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阿霉素阻碍DNA 及RNA的合成,对S期最敏感,M期次之,G1期敏感性较差。
5-氟脲嘧啶是以干扰DNA 的合成而起作用,对S期细胞有作用。
所以此方案应该先用环磷酰胺,后用阿霉素和5-氟脲嘧啶。
7.先甲氨蝶呤,后氟尿嘧啶:甲氨蝶呤与氟尿嘧啶同时给药或先用氟尿嘧啶均会产生药理拮抗,但在使用甲氨蝶呤4-6h后,再用氟尿嘧啶则可增加疗效。
8.先卡铂,后吉西他滨:CBP后4h后用GEM疗效更好9.先顺铂,后长春瑞滨:其中诺维本是通过阻滞微管蛋白聚合形成微管和诱导微管解聚,使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微管形成障碍而停止有丝分裂于中期,因此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顺铂的主要靶点是增殖细胞的DNA,使DNA分子链内和链间交叉键联,因而失去功能不能复制,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这个方案应用时应该先用顺铂,后用诺维本。
药理学(第34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第三十四章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导学抗病原微生物药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化疗药物。
抗菌作用的产生及其强弱涉及宿主、药物、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抗菌药物通过特异性地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化代谢过程或因此而破坏其结构的完整性,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药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的总称。
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
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由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所产生的天然抗生素(antibiotics)和人工合成、半合成药物。
这类药物的药理学研究涉及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34-1),包括:①药物对病原体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以及对机体,即宿主的毒副作用。
②病原体对药物的耐药性以及对机体产生的致病作用。
③机体对药物的体内处理过程(即药动学过程以及机体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并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或延缓耐药性产生,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
第一节常用术语抗生素(antibiotics)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由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称之为天然抗生素,如青霉素G。
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后获得的称之为半合成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的称为广谱抗菌药,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等对多数革兰阳性菌(G+)和阴性菌(G-)都有抑制作用。
对一种或有限的几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的称为窄谱抗菌药,如青霉素类只对G+菌及少数G-菌有作用。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是指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的药物,如四环素。
药理学 抗肿瘤药物

第一节 概述 恶性肿瘤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较 高,危害性较大的一种常见病.虽然它 的病因,发病原理尚未完全清楚,但采 用手术,放射,药物,免疫疗法,它们或 多或少能够起到缓解和延长生命的作 用.
一.细胞增殖周期的基本概念 (一)根据细胞生长繁殖的特点,肿瘤细 胞可分为二类细胞群 1.增殖细胞群:增殖周期的各期细胞 能够周而复始地进行增生繁殖,使肿 瘤不断增大,称为增殖细胞群. 增长迅速的肿瘤:GF值较大
此外,MTX还可阻止嘌呤核苷 酸的生物合成,从而干扰蛋白质的 合成,使肿瘤生长繁殖受抑。
[应用] 主要用于儿童急性白血病和绒毛膜
上皮癌.对肝癌、头颈部癌、肢体癌亦 有一定疗效. [不良反应]
胃肠粘膜损害 骨髓抑制:最突出 肝肾损害 致畸 脱发,皮炎
由于大量甲酰四氢叶酸能扭转甲 氨喋呤的作用和毒性,对机体可产生 “援救”作用.因此,对肢体瘤,如骨肉 瘤可以采用动脉插管给药或增加剂量, 并加用甲酰四氢叶酸,“援救”则可提 高化疗指数,减少毒性。
药物 口腔 恶 呕
炎 心吐
环磷酰胺 + +
噻替哌
马利兰
甲氨喋呤 ++
+
巯基嘌呤 + + +
氟尿嘧啶 ++ + +
阿糖胞苷 ++ ++ ++
羟基脲
++
放线菌素 + + +
博来霉素 + +
丝裂霉素 + + ++
长春碱
+
长春新碱 +
喜树碱 ++ + +
化疗药物本科药理学

评价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
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能够杀灭培养基中细菌的最低浓度。
6. 抗生素后效应(PAE):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 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 应。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3.影响胞浆内生命物质的合成
四、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用药原则:
1、明确诊断:临床诊断、病原诊断 2、合理选药:根据抗菌谱、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3、调整剂量和疗程:根据肝肾功能、生理及病理状态 4、防止滥用:
(1)杜绝不必要用药:如病毒感染 (2)避免局部用药 (3)控制预防用药 (4)合理联合用药
预防用药的指征
1、预防风湿热复发:如苄星青霉素清除咽喉部及其他部位的溶 血性链球菌
—— 影响叶酸代谢 —— 抑制核酸合成 —— 抑制蛋白质合成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内酰胺类
环丝氨酸↗
↘
消旋酶
合成酶万古霉素
杆菌肽粘肽↓合成酶
N-乙酰胞壁酸 ↓ 直链十肽 ↓
粘肽
五肽复合物 脂载体 二糖复合物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如何正确地联合用药
药物分类: Ⅰ繁殖期杀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 Ⅱ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类 Ⅲ 快效抑菌药: 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Ⅳ 慢效抑菌药: 磺胺类
Ⅰ + Ⅱ: 协同 Ⅰ + Ⅲ: 拮抗 Ⅰ + Ⅳ:无关或相加
Ⅱ + Ⅲ: 相加或协同 Ⅱ + Ⅳ:无关或相加 Ⅲ + Ⅳ:相加
讲座-04 - 抗肿瘤药物药理学学习文档

第四类为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家族,包括有FGFR1、FGFR2、 FGFR3、FGFR4和角化细胞生长因子等。此类细胞在血管生成方面起着 重要的作用;
不良反应 氮芥选择性低,作用剧烈,骨髓抑制较剧。胃肠症状显著,呕 吐剧烈,病人难于耐受局部刺激性最强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淋巴瘤类,包括淋巴肉瘤、蕈样肉芽肿等, 尤其适用于纵隔压迫症状明显者,利用其速效的特 点,可较快得到缓解。
环磷酰胺
潜伏化氮芥
NO 酰胺氮芥 CH2CH2Cl
PN
O
CH2CH2Cl
N,N-双(氯乙基)-N,O-丙烯-磷酸酯双酰胺
抗肿瘤药物药理学
朱孝峰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抗肿瘤药物历史
抗叶酸治疗(Antifolate) 法伯: 叶酸 氮芥 (Nitrogen mustards) 顺铂(Cisplatin, DDP)
肿瘤生物学与抗癌药物发展
上世纪50-60年代 肿瘤由快速分裂的细胞构成; (烷化剂 Alkylating agents)
临床应用
食管癌、头颈部鳞癌、皮肤鳞癌、睾丸癌及恶性淋巴瘤等
不良反应 肺部毒性是BLM的最严重毒副作用
丝裂霉素C(mitomycin, MMC)
MMC可抑制DNA的合成,高浓度时可使已形成的DNA崩解、胞核溶 解,出现影子细胞。
MMC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一、通过影响原料供应阻止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L-门冬酰胺酶(L-ASP)
第五类为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受体(VEGFR),是血管生成的重要的 正性调节因子;
第45章 抗恶性肿瘤药物(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②亦可抑制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延缓G1-S 期,将细胞阻滞于G1期,因而作用有自限性。
③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④血药浓度与骨髓毒性密切相关,可据其监测
毒性。
24
临床应用:
➢急性白血病; ➢绒毛膜上皮细胞癌、恶性葡萄胎:
25
不良反应:
➢消化道症状 ➢骨髓抑制 ➢肝、肾功能损害 ➢生殖功能减退(少数) ➢色素沉着、脱发、皮疹及剥脱性皮炎(偶见) ➢局限性肺炎、骨质疏松性骨折(偶见)
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起到第二次分裂完成时止, 称为一个细胞增殖周期。细胞周期可分为以 下四期:
a. 合成前期 (G1期) b. DNA合成期(S期) c. 有丝分裂前期(G2期) d. 分裂期(M期)
(2)非增殖细胞群(G0期) 此期细胞对抗恶性肿瘤药物不敏感,一旦增殖 周期中对药物敏感的细胞被杀死后,G0期细 胞即可进入细胞周期补充,它们是肿瘤复发 的根源。
已证明:癌是由于至少两种癌基因经多阶段变化 引起。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为癌的防治 提供了不少新靶点,开辟了新的领域,如:癌 细胞的分化诱导;癌的分化治疗;单克隆抗体 及癌的导向治疗;细胞生长因子及免疫调节; 免疫治疗;癌基因及癌的基因治疗等等。本章 节将重点讨论肿瘤化疗。
目的
1.了解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动力学及其与提高药 物疗效的意义;
直接影响和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噻替哌;白消安; – 顺铂 – 抗生素类:丝裂霉素;博来霉素; – 喜树碱类:
35
(一)烷化剂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endoxan, cytoxan, CTX)
药理作用:
➢ 在体外无活性。 ➢ 在体内经肝细胞色素P450氧化、裂环生成中间产物醛磷酰胺
药理学-常用抗肿瘤药物

新药研发方向
靶向治疗药物
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基因突变、异常表达或结构特征,开发具有 高度选择性的抗肿瘤药物。
免疫治疗药物
利用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或提供 免疫增强剂来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细胞疗法药物
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或干细胞来攻击肿瘤细胞,通过细胞工 程和基因工程技术增强其抗肿瘤活性。
20世纪90年代
靶向药物的崛起,针对特定基 因突变或受体异常的药物治疗 。
21世纪初
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的兴起, 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02
常用抗肿瘤药物介绍
细胞毒类药物
烷化剂
通过与DNA结合,影响其复制和转录过程,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常用的烷化剂 包括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等。
抗代谢药
通过干扰细胞代谢过程,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常用的抗代谢药包括甲氨蝶呤、氟尿嘧 啶等。
吉西他滨+顺铂
吉西他滨是一种嘧啶类抗肿瘤药物,顺铂是一种 铂类抗肿瘤药物,两者联合使用可治疗非小细胞 肺癌等肺癌。
联合用药的疗效评估
临床试验
通过对照实验的方式,比较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 的疗效差异。
生存期评估
通过观察患者的生存期,评估联合用药对延长生 存期的效果。
病理学评估
通过病理学检查,评估肿瘤缩小或消失的情况。
芳香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芳香酶的活性,减少 雌激素的合成,从而抑制肿瘤 细胞的生长。常用的芳香酶抑 制剂包括来曲唑、阿那曲唑等 。
孕激素类
通过补充孕激素,调节体内的 激素水平,从而达到抑制肿瘤 细胞生长的目的。常用的孕激 素类药物包括甲地孕酮、炔诺 酮等。
生物反应调节剂
免疫调节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一、名词解释
抗菌谱抗菌活性
抗生素化疗指数
抗生素后效应最低抑制菌浓度
二、配伍选择题:选择药物相应的作用机制填入括号内
1.磺胺嘧啶( )
2.青霉素G ( )
3.氯霉素( )
4.利福平( )
5.氟哌酸( )
A.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B.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C.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D.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E.通过与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
F.抑制DNA回旋酶
三、单选题
与细菌耐药性无关的是( )
A.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
B. 细菌产生乙酰转移酶,灭活氨基苷类
C. 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增加
D. 细菌的PBPs种类增加,产量增加或结构变化
E. 细菌改变对抗菌药物的通透性,降低抗菌药物在菌体内的浓度
四、思考题
1.抗菌药的抗菌机制有哪些?
2.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有哪些?
3.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
第三十九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配伍选择题:选择药物相应的作用特点填入括号内
1.苯氧青霉素( )
2.氨苄青霉素( )
3.青霉素( )
4.羧苄青霉素( )
5.双氯青霉素( )
A.抗菌谱较窄,对酸不稳定,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定
B.抗菌谱较窄,对酸稳定,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定
C.抗菌谱较窄,对酸稳定,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稳定
D.抗菌谱较宽,对酸不稳定,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定
E.抗菌谱较宽,对酸稳定,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定
二、单选题
不属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 )
A.抗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强于第一,二代
B.对绿脓杆菌及厌氧菌有效
C.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
D.脑脊液中可渗入一定量
E.对肾脏基本无毒
三、思考题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理及耐药机制?
2.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及特点?
3.青霉素的抗菌谱;首选用于哪些疾病?
4.青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5.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相比的特点?
6.各代头孢菌素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7.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哪几类?
第四十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一、单选题
林可霉素与下列那种不良反应有关( )
A.胆汁阻塞性肝炎
B.听力下降
C.伪膜性肠炎
D.肝功能严重损害
E.肾肝功能严重损害
二、思考题
1.简述红霉素的抗菌机理及抗菌谱?
2.红霉素主要不良反应是什么?
3.红霉素类不宜与林可霉素类药合用,为什么?
第四十一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一、配伍选择题:选择药物相应填入括号内
1.抗菌谱最广的氨基糖苷类( )
2.毒性最小的氨基糖苷类( )
3.毒性最大的氨基糖苷类( )
4.对淋球菌敏感的氨基糖苷类( )
A.新霉素
B.大观霉素
C.阿米卡星
D.奈替米星
二、多选题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体内过程的共同特点有:( )
1.口服难吸收;
2.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
3.在耳淋巴液浓度与用药量成正比;
4.肾皮质中浓度高;
5.肾功能减退时血药浓度与半衰期明显增加;
三、思考题
1、简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菌谱?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有哪些? 如何防治?
第四十二章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抗生素一、多选题
氯霉素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正确的叙述是( )
A.可逆性各类血细胞减少与剂量和疗程有关;
B.可逆性各类血细胞减少与剂量和疗程无关;
C.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变态反应
D.预防造血系统不良反应应勤查血象;
E.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二、配伍选择题:选择相应药物填入括号内
1.红人综合征( )
2.灰婴综合征( )
3.过敏性休克( )
4.再生障碍性贫血( )
5.第八对脑神经损害( )
6.牙齿黄染,骨骼发育不全( )
A.氯霉素
B.链霉素
C.万古霉素
D.林可霉素
E.四环素
三、思考题
1.简述四环素的抗菌作用和主要临床应用?
2.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是什么?
3.四环素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如何防治?
4.氯霉素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如何防治?
第四十三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一、选择题
1.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学特点是:( )
A.抗菌谱广,对G+和G-菌都有效;
B.口服不易吸收;
C.适用于呼吸系统和尿路感染;
D.与头孢菌素有交叉耐药性;
E. 组织穿透性好,分布广;
2.服用磺胺嘧啶并用碳酸氢钠是为了: ( )
A.减轻药物对胃肠刺激;
B.碱化尿液有利于磺胺嘧啶溶解,防止结晶析出;
C.碱化尿液有利于肾小管重吸收,提高疗效;
D.碱化尿液增强磺胺抗菌活性;
E.碱化尿液有利于治疗泌尿道感染;
二、思考题
1.简述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机制与临床应用?
2.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啶合用为什么能协同增效?
3.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如何预防?
4.试解释磺胺类药物使用时首剂为什么要加倍?
5.试比较各代喹诺酮类药物的优缺点?
第四十五章抗结核病药
一、多选题
利福平抗结核作用的特点: ( )
A.抑制DNA依赖的RNA多聚酶
B.抗菌谱广
C.抗菌力强
D.穿透性好
E.耐药性缓慢
二、思考题
1.异烟肼的体内代谢有何特点?不良反应有哪些?如何防治?
2.简述利福平的抗结核作用特点,机制和临床应用?
3.抗结核病药的用药原则有哪些?
第四十七章抗恶性肿瘤药物
一、名词解释
多药(向)耐药性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招募作用同步化作用
二、配伍选择题:选择药物相应的作用机制填入括号内
1.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的药物是: ( )
2.需要用甲酰四氢叶酸钙减轻骨髓毒性的是:( )
3.用于治疗鳞状上皮癌的抗癌药是:( )
4.作为同步化药物,使肿瘤细胞集中于G1期的是:( )
5.属于微管蛋白活性抑制药的是:( )
A.氟尿嘧啶
B环磷酰胺
C.博来酶素
D.紫杉醇
E.甲氨蝶呤
F.羟基脲.
三、思考题
1.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抗肿瘤可分为哪几类,各举2个代
表药?
2.试述抗恶性肿瘤药的用药原则?
3.简述环磷酰胺的抗瘤活性和抗瘤谱? 其引起化学性膀胱炎的原
因和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