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第3节比热容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比热容》第二课时《热量的计算》精品课件

(3)加热 10 min,水和沙子吸热相等,
Q 沙吸=Q 水吸=4.2×104 J,
c
沙子=m沙Q子Δ沙吸t沙子=0.2
4.2×104 J kg×(250 ℃-20
14.(2018·红花岗区期末)为了测定铅的比热容, 小明把质量为200g的铅块加热到98 ℃,再投入到80 g的12 ℃的水中, 待稳定后水的温度为18℃。若不计热损失, 则水吸收的热量2_0_1_6_J。铅的比热容1_2_6__J/(kg·℃)。
15.(2018·博兴县期中)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内,分别用两个试管给10g水 和10g油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 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则( A ) A.水的温度每分钟升高2.5 ℃ B.油的温度升高25 ℃需要6 min C.水每分钟吸热105 J D.油的比热容是水的比热容的三分之一
下课啦!
谢谢 指导
2022
5.当10 kg、90 ℃的热水放出1.68×106 J的热量,温度降低到___5_0℃。
6.由实验测量可知,质量是100g、温度是24℃的实心金属球吸收2.3×103 J 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到74℃,则该小球的比热容是__0_.4_6_×__1_0_3__J/(kg·℃)。 查表可知,这种金属可能是____钢__、__铁_。
16.为了比较沙子和水的吸热本领,郝长青用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上质量 均为200 g的沙子和水,用两只完全相同的加热器在相同环境下分别进行加热, 绘制出沙子与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已知水的比热容是 4.2×103 J/(kg·℃)。问: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优秀教学案例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3.组织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探究过程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问题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比热容的概念和意义。如:什么是比热容?为什么需要比热容这个概念?比热容与热量、温度变化有什么关系?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三)小组合作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通过对比热容概念的探究,让学生理解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掌握比热容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提问:“为什么热水壶里的水会变热?为什么冬天暖气片能使房间变暖?”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引出比热容的概念。
3.宣布本节课的主题:“比热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比热容的定义,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比热容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介绍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讲解各个符号的含义,让学生理解热量、温度变化和比热容之间的关系。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比热容是研究热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描述物质吸放热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
学好比热容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物质的热性能奠定了基础。
二、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三、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热现象均有深刻的感受和体会,至于在微观世界层面研究热现象还不曾接触。
学生对于比热容的概念比较陌生,由于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物质的微观世界,对于学生学习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教师可结合宏观的具体事例进行讲解,并类比密度、速度等概念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构建起比热容的概念,并学会应用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会查比热容表,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进行物体吸热、放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有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本节包括“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两部分内容,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海边的沙子和海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它们的温度不同,从而提出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时,吸收相同热量升高温度不同的研究问题。
通过实验引出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就叫比热容,它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它可用于解释生活中吸热升温的一些现象。
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从分析物理事实到抽象出这个概念,再提升到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其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比热容概念和应用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为了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可以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写出比热容的计算式,比热容本身也是利用了比值定义法,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密度等概念,类比得出计算式,利用及其公式变形进行计算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教案 第13章 第3节 比热容

第十三章内能第3节比热容方式一【问题导入】有一句关于新疆的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
”为什么新疆的昼夜温差会这么大呢?这与什么有关呢?导入语:要科学地解释这一问题,那就开始我们今天“比热容”的学习吧。
方式二【情景导入】同学们有没有这种生活体验——夏天的中午,在河边玩耍时,脚踩在沙石或泥土路面上与泡在河水里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导入语: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学习比热容的知识你就能自己来解答了。
方式三【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图13-3-1三峡水库的修建大大增加了当地的水域面积,这对当地的气候有无一定的影响?小华在互联网上看到一段资料:“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目前最大的三峡水利工程——三峡水电站建成后,三峡库区的气候会受到一定影响,夏天气温将比原来下降 2 ℃左右,冬天气温将比原来升高 2 ℃左右。
”导入语:专家们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预测?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便能揭开谜底。
1.帮助学生建立比热容概念(1)在概念上:可将比热容解释为表示物质吸热本领(能力)的物理量,可利用打比方的方法解释:质,这完全可以将其与密度相类比(例如:一杯水和半杯水的密度是相同的,比热容也是相同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比热容同样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典型实例与相关解释(1)问: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为了保护秧苗不受冻,傍晚向秧田里多灌些水,这是为什么?答: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夜间秧田里的水的温度变化小,秧田的温度不致降低太多,秧苗就不致冻坏。
(2)问:为什么说水最适合做冷却剂?答: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在温度变化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较多,冷却效果较好,所以水最适合做冷却剂。
例如:机动车上设有水箱,用水来给机器散热降温。
(3)问:暖气片和暖气管道中为什么用水做传热、散热的物质?答: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在温度变化相同时,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在锅炉里吸收的热量多,在室内放出的热量也多。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13.3比热容课件(共33张PPT)

实验拓展
用传感器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课外拓展
夏天,高楼林立的城市气温往往要比郊外高出 几个摄氏度,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上称为热岛效应。 请结合当地的情况,撰写一份关于热岛效应的成 因和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的报告。
学习方法会放
●物理的学习思想
转换法
控制变 量法
知识要点回放
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 感悟体会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Q吸=cm(t-t0) 或 Q吸=cmΔt
2、吸热公式:
Q放= cm(t0-t) 或 Q放= cmΔt
练一练
某司机一次向车内加质量为10kg、温度 是25℃的水,结果水的温度升高到65℃,问 水吸收了多少热量?
生活·物理·社会
汽车发动机为何用水来冷却?
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水升高相同 的温度时,吸热多,用水作冷却剂效果好。
。2021年3月16日星期二2021/3/162021/3/162021/3/16
•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1年3月2021/3/162021/3/162021/3/163/16/2021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第13章第3节 比热容(第2课时:比热容特性的应用 热量的计算)课件

【阅读课本P14,完成以下问题】 1.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 质量 、 比热容 、
升高的温度 有关.
2.根据水的比热容我们可知,1 kg的水温度每升高1 ℃需要 吸收4.2×103 J热量.那么5 kg的水温度每升高 2 ℃需要吸收 多少热量?写出你的计算过程. 解:Q=cmΔt=4.2×103 J/(kg·℃)×5 kg×2 ℃=4.2×104 J 答:略.
3.要使质量为100 g,温度为10 ℃的铁块温度升高30 ℃,需 要吸收多少焦的热量?[c铁=0.46×103J/(kg·℃)] 解:铁块吸收的热量Q吸=cmΔt=0.46×103 J/(kg·℃)×0.1 kg×30 ℃=1 380 J. 答:铁块吸收的热量是1 380 J.
4.(教材母题变式)质量为4 kg的某种物质温度从30 ℃升高到 40 ℃时,吸收的热量是1.88×104 J,该物质的比热容是多少?
【归纳总结】(1)相同质量的水与比热容小的物质相比,吸 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水的温度变化小,可以用于调节气 温;相同质量的水与比热容小的物质相比,升高(或降低)相 同温度时,水吸热(或放热)多,可以用水作为冷却剂或取暖. (2)在地面上洒水,水蒸发会从周围吸热而降低周围环境的 温度,使人感到凉爽,即蒸发吸热,不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 的特点.
【变式训练4】质量相同的铁块和铜块(c铁>c铜),吸收相同 的热量后,将它们互相接触,则( D ) A.热量将由铁块传给铜块 B.由于吸收相同热量,所以它们之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C.热量将由铜块传给铁块 D.无法确定
【重难易错】(跨学科·日常生活)夏日晴朗的白天,在太阳光 照射下,某海边城市陆地与海面之间空气流动示意图(图中 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合理的是( A )
错因分析:对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应用掌握不够透彻,跨学科 整合题,涉及海陆风的形成.
人教版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教案

教
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3、单位:J/(kg·℃) 4、物理意义:
学
水的比热容 4.2×103J/(kg· ℃)表示 1kg 的水温度升高 (或降低) 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4.2×103J。 学生查看比热容表,练习。并查找水的的计算
Q cmt
程
计算:2kg 的水温度从 20℃身高到 80℃吸收多少热量? 三、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的应用 师:举例说明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的应用:暖气中用水作为工作物质、
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内陆昼夜温差大、红芋窖里放一缸水等 小结: 1、通过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2、比热容的计算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目的就是通过举例引出比 热容,首先,帮助学生构建比热容的定 义、单位、符号、意义。这个过程要求 一、热量 学生通过自学来基本完成教学任务,通 1、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 过 练 习 来 巩 固 比 热 容 的 物 理 意 义 。第 二 , 量。 通过举出物质的质量不同,温度不同, 来判断物质的比热容,即物质吸收热量 2、 热量的符号用 Q 表示,单位是焦耳(J) 的能力会不会改变,总结出比热容是物 3、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才 质的一种特性。第三步,通过查阅比热 能讨论热量。 容表中的数据,对比水和煤油的比热容 的大小,帮助学生强化水的吸热能力是 二、比热容 最强的,建立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利用比 1、 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 (或降低) 热容来表示的。第四步,教师讲授水不 1℃所吸收 (或放出) 的热量, 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仅仅吸收热量,同样会放出热量,同一 2、单位:J/(kg·℃) 种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和放出热量的能 力是相同的,让学生练习运用这样的定 3、物理意义: 义来表述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这一步也 3 水的比热容 4.2×10 J/(kg·℃)表示 1kg 的水 要通过学生的练习来巩固教学任务。第 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五 步 , 引 导 学 生 发 现 水 的 比 热 容 是 最 大 3 的,同等条件下吸收和放出的热量都是 4.2×10 J。 最多的,让学生学会利用比热容,尤其 4、比热容的计算 是水的比热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 Q cmt 比热容的物理现象。最后,通过练习判 计算: 的水温度从 20℃身高到 80℃吸收多少 断 不 同 质 量 和 不 同 变 化 温 度 下 的 物 质 吸 2kg 收或者放出热量的多少,总结出计算物 热量? 质吸收热量或者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练习运用公式来解答,通过板演来发现 三、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的应用力。 问题,进行纠正。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3章 内能 第3节 比热容 第2课时 热量的计算 新人教版

教师 点拨
跟踪 练习
1 2 3
再见
跟踪 练习
3
自主 预习
小组 讨论
教师 点拨
跟踪 练习
热量的计算
出示目标: 会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热量的计算
一 热量的计算
自主
预习
水的比热容是
,由水的
比热容计算:
小组 讨论
1.质量是5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
的热量是多少?
教师
点拨
2.质量为5kg的水,温度降低10℃所放
出的热量是多少?
跟踪 练习
1 2 3
自主 预习
△t 表示变化的温度
小组
c 表示物质的比热容
讨论
m 表示物体质量(单位:kg)
教师 点拨
2.注意“升高到”与“升高了”的区别。
跟踪 练习
1 2 3
一 热量的计算
自主 预习
小组 讨论
教师 点拨
跟 练习
1.现有质量和初温相同的铝块、铁块和铜块, 其比热容 c铝>c铁>c铜 。
(1)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后,吸收热量最多 的是 块.
0.88×103J/(kg•℃))
教师 点拨
跟踪 练习
1 2 3
2.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那么公式又是
Q放=
.试计算:
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g,温度降
低到20℃,放出多少热量?(已知铁的比热容是
0.46×103J/(kg•℃))
一 热量的计算
自主 预习
1.比热容计算公式可以合为Q=cm△t,
小组 讨论
一 热量的计算
1.如果以Q吸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 ,m代表物体的质量,t0表示物体原来的温度(初温),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 热量的计算
一、新课导入
砂石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得多,同样质量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哪种物质温度升高得多一些?相反,如果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哪种物质温度下降得多?
二、新课教学
1.热量公式推导。
(1)学生思考:
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2 kg 的水从10 ℃加热到90 ℃,怎样计算
水吸收的热量?
教师点拨:
问题1:1 kg 的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Q 1=4.2×103 J
问题2:2 kg 的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Q 2=2×4.2×103 J
问题3:2 kg 的水温度升高8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Q 3=80×2×4.2×103 J
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Q 与c 、m 、△t 三者都成正比例关系。
(Q 是放出或吸收的热量,m 是该物质的质量,c 是该物质的比热容,Δt 是物质温度的变化)
(2)引导学生得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Q 吸=cm ·△t =cm (t -t 0)
思考:怎样计算放热物体释放的热量呢?
引导学生得出放热公式:Q 放=cm (t 0-t )
2.应用Q =cm △t 进行计算
例题:有一高温物体被投入到质量为10 kg ,温度为20 ℃的水中,如果传入水的热量
是5.46×106 J ,则水的温度会升高到多少度?
解:按Q 吸=cm (t -t 0)计算得出t =150 ℃,水温上升到150 ℃,考虑到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所以水温实际升高到100 ℃。
三、课堂小结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2.Q 吸=cm (t -t 0)和Q 放=cm (t 0-t )。
四、作业设计
见练闯考第7页课内精练
第3节 比热容
比热容⎩⎪⎨⎪⎧定义
单位:J/(kg·℃)
热量⎩⎪⎨⎪⎧公式Q =cm △t ⎩⎪⎨⎪⎧Q 吸=cm (t -t 0)Q 放=cm (t -t 0)单位:J
本节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对实验的装置进行改进后,效果很好。
热量公式的引入采用四个问题降低了一定的难度,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水的比热容较大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将其应用于解释实际问题,真正地实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教师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