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市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3—2 主要年份人均受教育年限、总人口文盲率(2000-2018)
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投入

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美国、日本和韩国用短短30-4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100多年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三次成功经济追赶的历史奇迹,也谱写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力资源开发案例。
这些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只有把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大全社会的投入,才能有力地支撑经济发展,才能实现赶超的目标。
总结美国、日本、韩国的经验,可以发现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最主要有以下几点:教育超前发展,短时间、大跨度提升教育和人力资源阶梯;先数量后质量,大力发展私立教育;大幅度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政府投入和私人投入共同增长;义务教育由政府负责,非义务教育以私人和社会投入为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开发投入,扩大科技人才培养规模。
教育和人力资源是立国之本——美、日、韩追赶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美国:人力资源第一,保持“美国第一”强国地位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张振助博士100多年来美国始终保持全世界人力资本积聚的强国和教育最发达国家的地位,始终保持人力资本发展水平领先于经济发展水平,这不仅有力地支撑了其经济的起飞,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和军事强国,而且为其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能保持“美国第一”,傲视群雄。
世界第一强国地位久盛不衰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已为世界第一,但美国人均GDP自1830年以来一直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直到1913年终于超过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1]此后90年来,美国的经济、军事、人力资本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首位。
据Maddison(2001)计算,1913年后,美国的GDP总量、人均GDP水平一直居世界首位。
美国GDP占世界总量1870年为8.9%、1913年为19.1%,1950年为27.3%,差不多每过40年就增长10个百分点。
二战以后,虽然日本、韩国的经济迅速崛起,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但美国的GDP占世界总量一直保持20%以上水平,1998年为21.9%,而同期美国人口只占世界的4.6%。
2003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安徽省统计局【发布日期】2004.02.18【实施日期】2004.02.1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3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2月18日安徽省统计局)200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一手抓抗击非典和抗洪救灾,一手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拓奋进,扎实工作,保持了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397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增幅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其中,第一产业因受灾有所下降,全年实现增加值749.1亿元,下降3%;第二产业增加值1780.6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1443.5亿元,增长10.2%。
三次产业比例为18.9∶44.8∶36.3。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6457元,比上年增加640元。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1278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8%。
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1.7%。
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6.0%,其中鲜菜及油脂分别上涨28.7%和16.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居住类价格微升;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等类价格仍为下降趋势。
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6.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5%。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544.9万人,比上年增加44.4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875.2万人,减少71.1万人;第二产业680.4万人,增加59.2万人;第三产业989.3万人,增加56.3万人。
2002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时间:2003-2-10 被阅览数:7475 次文字【大中小】安徽省统计局2003年02月10日2002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方针政策,深化各项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569亿元,按可比格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3.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552.2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1243.7亿元,增长9.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623元,比上年增加402元。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0251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1%。
市场价格稳中略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1%。
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2%,消费品价格下降1.3%。
分类别看,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均下降0.1%,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信、居住等分别下降1.1%、1.4%、1.8%和1.7%,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分别下降2.7%和2.3%。
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1.8%,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0.2%。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年末全省就业人员3500.5万人,比上年增加37.5 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946.3万人,减少45.7万人;第二产业621.2 万人,增加23.1万人;第三产业933 万人,增加60.1万人。
年末全省在岗职工359.2万人,比上年减少12.8万人。
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22.8万人,增加4.7万人。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4万个。
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
经济发展、人口文化素质和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经济发展、人口文化素质和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邵艳红;陈永清【摘要】基于1990-2014年的统计数据,本文首先应用熵权法确定了16项衡量公共图书馆发展指标的权重,然后计算出公共图书馆各年度的综合发展指数,最后,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经济发展、人口文化素质和城镇化发展对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①人口文化素质和城镇化发展均显著地推动着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且人口文化素质对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推动作用远大于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②经济发展对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显著推动作用没有得到样本数据的支持,说明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经济发展失灵问题.%This article first determines the weights of 16 measures of public library development index with entropy method and then calculates the annual index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library.Finally,it analyze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population cultural quality and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library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nometric 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population cultural quality and urbanization are significantly promoting public li-brary development with the motivating force of the former stronger than the latter.The significant rol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public libraries development has not been supported by the sample data,which shows that there is a seri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failu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public libraries development in China.【期刊名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6页(P72-77)【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经济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计量分析;熵权法【作者】邵艳红;陈永清【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9.2;G258.2公共图书馆作为人们寻求知识的重要场所,在提升公民知识素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合肥市统计局关于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公报-

合肥市统计局关于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公报正文:---------------------------------------------------------------------------------------------------------------------------------------------------- 合肥市统计局关于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公报199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奋力开拓,在宏观经济环境偏紧,多种矛盾不断出现的情况下,紧紧抓住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机遇,克服各种困难,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整体平稳运行的态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述在中央增加收入、扩大内需等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我市国民经济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年初制定的目标。
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2、2.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93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9.30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7.77亿元,增长12%,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9:46.5:38.6调整为12.3:47.5:40.2。
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
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力度,加快推进企业重组和改制步伐;粮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经营性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启动;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大幅度增加社保支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得到落实;住房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得一定进展。
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工业经济发展不均衡,市场需求仍然不足等。
安徽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4年2月19日2013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攻坚克难,开拓奋进,保持了经济社会稳定健康较快发展,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 1903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48.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0404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6286.8亿元,增长9.5%。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7:54.6:32.7调整为12.3:54.6:33.1,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46.6%提高到46.9%。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44889元/人,比上年增加3553元/人。
人均GDP31684元(折合5116美元),比上年增加2892元。
全年民营经济[3]增加值10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占GDP比重由上年的56%提高到5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7%。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3%。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9%。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4275.9万人,比上年增加69.1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469.7万人,减少61.5万人;第二产业1169.2万人,增加61.9万人;第三产业1637万人,增加68.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705.1万人,增加56.8万人。
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67.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1%,比上年下降0.27个百分点。
全省农民工总量为178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288万人。
受教育程度对我国农民收入来源和结构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受教育程度对我国农民收⼊来源和结构的影响-最新教育⽂档受教育程度对我国农民收⼊来源和结构的影响⼀、引⾔中国作为⼀个农业⼤国,“三农问题”历来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复兴的重⼤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在于“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收⼊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快速增长,1995年农村居民年⼈均纯收⼊为1 577.74元,2012年达到7 916.58元,18年间增长了4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4 %。
我国农民收⼊不但在数量上增长较快,在结构上也发⽣了深刻变化。
从收⼊来源看,农民的⼯资性收⼊占纯收⼊的⽐重从1995年的22.42 %上升到了2012年的43.55 %,家庭经营性收⼊则相应的从71.35 %下降到了44.63 %;转移性收⼊和财产性收⼊在农民纯收⼊中占⽐很⼩,但相对于财产性收⼊,农民的转移性收⼊近年来增长更快(见表1)。
总体上看,我农民收⼊在结构上呈现出⾮农收⼊⽐重不断上升⽽农业收⼊⽐重不断下降的趋势。
农民收⼊作为⼀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庸置疑的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农民收⼊的⼀个重要因素。
图1体现了农民“⼈均受教育年限”与“⼈均收⼊”两个绝对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者之间的散点图可以看出,农民受教育年限与收⼊之间同⽅向变动,且两者间⽪尔逊相关系数⾼达0.95。
表2体现了农民收⼊结构与⽂化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在农民收⼊从低收⼊组到⾼收⼊组的变动中,⼩学程度以下的低学历群体所占⽐重逐渐下降,⽽初中及以上的相对⾼学历群体所占⽐重逐渐上升。
结合图1和表2,我们不难发现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农民收⼊之间⽆论是在绝对量上还是在内部分配上都存在着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
表1我国农村居民纯收⼊构成(按收⼊来源分)/%年份纯收⼊⼯资性收⼊家庭经营纯收⼊转移性收⼊财产性收⼊199510022.4271.353.632.60200010031.1763.343.502.00200510036.0856.674.532.72201010041.0747.867.653.42201210043. 5544.638.673.15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谭银清,王钊,陈益芳:受教育程度对我国农民收⼊来源和结构的影响图12001―2011年农民⼈均受教育程度与⼈均收⼊散点图数据来源:农民⼈均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农民⼈均受教育年限根据《中国住户调查年鉴》相关数据加权平均得到。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2年2月23日)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511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20.3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8226.4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4863.6亿元,增长10.5%。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52.1∶33.9变化为13.4∶54.4∶32.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36986元/人,比上年增加6234元。
人均GDP达25340元(折合3923美元),比上年增加4452元。
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生产总值15110.313.5第一产业2020.34.0第二产业8226.417.9第三产业4863.610.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87.510.0批发和零售业1049.612.3住宿和餐饮业226.510.7金融业446.85.5房地产业619.97.4营利性服务业696.713.9非营利性服务业1236.610.72007-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6%,涨幅比上年高2.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3%,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8%,分别比上年低0.7个和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8.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3%,分别比上年高2.7个和12.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