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

合集下载

2.1.4分解纤维素的分离

2.1.4分解纤维素的分离
生命
1、实验原理 2、培养基的设计
三、实验流程不操作
1、实验设计不操作 2、案例分析
山西省实验中学 生物教研组:颜威
生命所系 性命相托
三、实验流程不操作 1、实验流程不操作 ⅰ土壤取样
ⅱ选择培养
ⅲ梯度稀释
生命
ⅳ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 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ⅴ挑选产生透明圈菌落
ⅵ纤维素酶测定
山西省实验中学 生物教研组:颜威
刚果红(RD) 纤维素(多糖)
结合 形成
红色复合物
刚果红(RD)不水解后的纤维生命二糖和葡萄糖丌反应
山西省实验中学 生物教研组:颜威
生命所系 性命相托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实验原理 刚果红(RD)染色法 (2)透明圈反应
刚果红(RD) 纤维素(多糖)
结合 形成
红色复合物
生命
纤维素酶(复合酶)
红色复合物无法
一、纤维素和纤维素酶
2、纤维素酶
说明: (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多种组分,各组分之间协 同作用,单一的一种组分无法独立彻底分解纤维素。 (2)该酶也具有与一性,只能分解纤维素。 (3)该酶发挥作用需要温和的生条命 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和pH等。
山西省实验中学 生物教研组:颜威
生命所系 性命相托
山西省实验中学 生物教研组:颜威
以纤维素分解菌为 中心形成透明圈
生命所系 性命相托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实验原理
(2)透明圈反应
说明: I. 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可被特定菌群所利用的营养成
分,造成浑浊、丌透明的培养基背景 II. 就会在待筛选菌落周生围命形成透明圈,透明圈的大小
反映了菌落利用此物质的能力 III. 培养微生物时加入药物所产生的透明圈也可用亍检

2019-2020学年生物人教版选修1同步检测:专题2.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2019-2020学年生物人教版选修1同步检测:专题2.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理一理判一判1.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纤维素酶的作用下,纤维素可以水解成葡萄糖。

(√)2.纤维素分解菌能利用纤维素的根本原因是它们能产生纤维素酶。

(√)3.纤维素可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能源。

(√)4.葡萄糖苷酶能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

(×)5.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透明复合物,所以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6.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中,应从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取土样。

(√)7.刚果红染色法只能在培养微生物的时候加入刚果红。

(×) 8.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刚果红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

(√)9.在刚果红培养基上有透明圈的菌落一定是纤维素分解菌。

(×)悟一悟1.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利用液体培养基能使营养成分充分消耗,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别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因为需要在培养基上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菌落。

2.在上述选择培养基中能以纤维素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可以正常生长,而其他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长;而在上述鉴别培养基中,绝大多数微生物都可以正常生长。

3.利用选择培养基可选择出某种微生物并通过培养增加数量,而利用鉴别培养基可鉴别微生物种类。

4.在使用顺序上,一般先使用选择培养基培养,梯度稀释后再用鉴别培养基鉴别。

感悟体会:练一练1.[2019·江苏高考题]下列关于产纤维素酶菌分离及运用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筛选培养基中应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或蔗糖提供生长营养B.可从富含腐殖质的林下土壤中筛选产纤维素酶菌C.在分离平板上长出的菌落需进一步确定其产纤维素酶的能力D.用产纤维素酶菌发酵处理农作物秸秆可提高其饲用价值解析:应该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只有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存活,A项错误;木材、秸秆中富含纤维素,故可以从富含腐殖质的林下土壤中筛选出产纤维素酶菌,B项正确;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后,为了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C项正确;用产纤维素酶菌发酵处理农作物秸秆,可以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提高饲用价值,D项正确。

实验设计2: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

实验设计2: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实验设计实验目的:1.利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2.掌握刚果红染色的机理和操作。

实验原理:1.以纤维素喂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能选择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2.刚果红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而不与水解后的纤维二塘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实验仪器与用具:除实验五中用到的外,还需要恒温振荡培养箱实验材料和试剂:取自湿地或原生林地的土样(大于20g)羧甲基纤维素钠,酵母粉,磷酸二氢钾,蛋白胨,琼脂粉,氯化钠,刚果红,硝酸钠,硫酸亚铁,硫酸镁,磷酸氢二钠,纤维素粉,蔗糖(也可以用廉价的秸秆磨成粉末代替纤维素粉)实验步骤:将称量好的蔗糖,硫酸亚铁,硫酸镁,磷酸氢二钠,硝酸钠,2g纤维素粉(秸秆粉)倒入500ml锥形瓶内,再加入200ml蒸馏水,给锥形瓶封口,充分振荡摇匀,得选择培养基,备用。

讲称量好的羧甲基纤维素钠,蛋白胨,酵母粉,氯化钠,磷酸二氢钾,硫酸镁,4g琼脂粉加入另一个500ml锥形瓶内,再加入200ml蒸馏水,给锥形瓶封口,充分振荡摇匀,得鉴定培养基,备用。

用5ml微量可调移液器向编号为1--5号的试管内分别加入9ml蒸馏水,塞上棉塞,备用。

讲配制好的选择培养基,鉴定培养基,5支装有蒸馏水的试管,包好的培养皿(最少9个),枪头放入灭菌锅内在121度下灭菌20min。

灭菌后,取出灭菌锅内物品,放入超净台内,用酒精棉球擦拭超净台面和实验者的双手,点燃酒精灯,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将称量好的20g土样加入到选择培养基中,给锥形瓶封口,充分振荡摇匀。

将选择培养基放入恒温振荡培养箱内培养48h(震动培养箱转速为200r/min,控制温度为30度)。

等鉴定培养基冷却到不烫手时,在超净台内酒精灯火焰附近往每个培养皿内倒入20ml左右鉴定培养基,在超净台面轻轻摇匀,熄灭酒精灯,等培养基凝固后,将培养基平板倒置于超净台上。

48h后从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取出选择培养基,置于超净台上点燃酒精灯,再用1ml微量可调移液器移取1ml选择培养基的菌液到1号试管内,得到稀释10-1的稀释液,并用此方法依次稀释10倍,在5号试管内得到10-5的菌液稀释液,再用1ml微量可调移液器移取3号试管中的菌液,滴加2滴到平板上,用涂布器在平板上均匀涂布(注意涂布器要灼烧一下),依照此方法同样将4号5号试管内的菌液涂布到培养皿中,不同菌液每个涂2--3个平板,将涂布好的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内,30度培养1--2d,1-2d后取出恒温培养箱内的平板。

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测定。
(1)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同,获得理想微生物的第一步是
从适合的环境采集菌样,然后再按一定的方法分离、纯化。培养
嗜盐菌的菌样应从 海滩等高盐 环境采集。
(2)富集培养指创设仅适合待分离微生物旺盛生长的特定环境
条件,使其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而分离出所需微生物的培
养方法。对产耐高温淀粉酶微生物的富集培养应选择以淀粉为 的
3、操N作aC:l溶液作用:刚漂果洗红作,用以—免—出洗现去的与透纤明维圈素不结够合清不晰牢。的 方法1: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 方法2: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染色法
优点
缺点
这两种方法各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颜色反应基本 操作繁琐。
方法1 上是纤维素分 刚果红会使菌落之间发生
(后置染色法) 解菌的作用 混杂。
发酵产纤维素酶实验 液体发酵 固体发酵
2、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
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所产生的 葡萄糖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课堂小结
分解 纤维 素的 微生 物的 分离
纤维素酶 种类、作用、催化活力
筛选原理 刚果红染色
前置染色法 后置染色法
实 土壤取样 验 选择培养 设 计 纯化培养
富含纤维素土壤 增大分解菌含量 染色鉴别
为什么?
微生物大量繁殖
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 所需的微生物?
在选择培养的条件下,可以使那些能够 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得到迅速繁殖, 而那些不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的繁殖 被抑制,因此可以起到“浓缩”的作用。
注意:该步骤也可省略,但纤维素分解菌较少。
3.梯度稀释
按照课题1的稀释操作方法,将选择培养 后的培养基进行等比稀释101~107倍。

2024年人教新起点选择性必修3生物下册月考试卷527

2024年人教新起点选择性必修3生物下册月考试卷527

2024年人教新起点选择性必修3生物下册月考试卷52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牛奶消毒及细菌检测实验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步骤①为巴氏消毒法,步骤②为系列梯度稀释,步骤③中的牛肉膏蛋白胨均可提供碳源、氮源B. 实验中对试管、培养皿的灭菌是干热灭菌,这种方法适用的是能耐高温且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C. 实验中的培养基适宜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D. 实验中采用平板划线法计数,最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偏低2、在细胞工程操作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生物材料是成功的关键。

下列操作不合理的是()A. 选择幼龄动物的组织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有利于获得大量细胞B. 选择胚胎细胞作为核供体进行核移植,可提高克隆动物的成功率C. 选择一定大小的植物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抗毒苗D. 选择病人的核移植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后可形成免疫匹配的移植器官3、基因工程在农牧业、工业、环境、能源和医药卫生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我国科学家培育的Bt毒蛋白抗虫棉对棉铃虫具有较强的抗性B. 我国科学家将赖氨酸合成酶基因导入玉米,获得富含赖氨酸的转基因玉米C. 我国科学家将乙烯合成相关基因导入西红柿,获得的延熟西红柿储存时间大大延长D. 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表达载体导入羊乳腺细胞,获得生产人凝血因子的乳腺生物反应器4、《齐民要术》记载:“世人云:‘米酒过甜’此乃不解法候(法候:方法)。

酒冷沸(沸:起泡)止,米有不消者,便是曲(酒曲)势尽。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米酒过甜是因为米中糖类物质过量,发酵停止时仍未完全消耗B. 酿酒中期起泡现象是微生物厌氧呼吸产生的CO2释放形成的C. “酒冷沸止”说明酵母菌的代谢过程逐渐停止D. “曲势尽”的原因可能是发酵过程pH值升高或营养物质含量下降5、高等哺乳动物受精后不久,受精卵开始进行细胞分裂。

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拓展

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拓展

(三)、实验设计
土壤 选择 培养 梯度 将样品涂 布到鉴别 培养基 ①鉴别培养基 的特点? ②如何鉴别? 挑选 菌落 挑选什 么样的 菌落?
取样
稀释
什么 样的 环境 取样? 根据:微生物 对生存环境的 要求,到相应 环境中去找;
① 培养的目的? ②选择培养基的 特点?
目的:增加纤维素 分解菌的浓度,以 确保能够从样品中 分离到所需要的微 生物;
培养基经涂布培养先长出菌 步 落→再覆盖1mg/mL的CR溶 骤 液→(10~15min后)倒去CR溶 液→加入1mol/L的NaCl溶液 →15min后倒掉NaCl溶液→ 出现透明圈
优 显示出的颜色基本上是纤 点 维素分解菌的作用
配置10mg/mL的CR溶液→灭菌 →按照1mLCR溶液/200mL培养 基的比例混匀→倒平板→接种后 培养→出现透明圈
问题三:“资料三”中的两种方法各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你打算选哪一种? 刚果红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上的应用已经有超过20 年的历史,在本课题中我们给出了两种方法。方法一是 传统的方法,缺点是操作繁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 落之间发生混杂;其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 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方法二的优点是操作简便, 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缺点是由于纤维素和琼脂、土豆 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 物出现假阳性反应。但这种只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产生 的透明圈较为模糊,因为培养基中纤维素占主要地位, 因此可以与纤维素酶产生的透明圈相区分。方法二的另 一缺点是: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 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 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5、实验测定链霉素对3种细菌的抗生素效应,用3种细 菌在事先准备好的琼脂块平板上画3条等长的平行线(3 条线均与下图中的链霉素带接触),将平板置于37℃条 件下恒温培养3天,结果如图所示。从实验结果分析以 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D

高中生物 专题2 话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课件

高中生物 专题2 话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课件
课题 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教师用书独具演示
●课标要求 探讨微生物的利用。观察并分离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 微生物,观察该微生物能否分解其他物质,讨论这类微生物 的应用价值。
●课标解读 1.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 2.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讨论这类微生 物的应用价值。
●教学地位 本课题在学习前面两个课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富集培养 及鉴别纤维素分解菌这两个步骤,对于前两个课题学习的无 菌操作技术、选择培养技术都有应用,因此学习本课题除了 复习前面两个课题的相关内容外,还需重点学习鉴别培养基 等知识。
课题延伸
1.为确定透明圈内的菌落是否是纤维素分解菌,需要进 行 发酵产纤维素酶 的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液体发 酵和 固体发酵 两种。
2.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 等 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 进行定量的测定。
1.纤维素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是一种复合酶。(√) 2.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不存在 菌落混杂问题。(×) 【提示】 会使菌落间混杂。
1.纤维素 (1)组成:纤维素是由葡萄糖分子构成的大分子物质,只 由 C、H、O 三种元素构成。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
纤维素分子的结构
(2)含量: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3)分布: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多的天然产物, 此外,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 壁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 (4)用途:纤维素可以用于造纸、纺织、炸药制造等工业; 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具有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的功 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排便,被称为第七营养素。 (5)商品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微晶纤维 素等均是由天然纤维素制得的。其中 CMC-Na 可溶于水。

专题2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专题2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3)某些商品纤维素 ①水溶性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②不溶于水的微晶纤维素(Avicel)。 2.纤维素酶 复合酶 ,包括三种组 (1) 组成:纤维素酶是一种 _________ 葡萄糖苷酶 分,即C1酶、Cx酶、________________ 。 (2)作用:C1酶和Cx酶使纤维素分解成_________ 纤维二糖 ; 葡萄糖苷酶 将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 _____________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方法:刚果红染色法,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 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___________ 颜色反应 , 先培养______ 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关于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的分离和纯
)
化操作的叙述中,下列正确的是(多选)(
A.在地表下面10米深处的土壤中取样
B.要用只含有纤维素有机营养的选择液体培养
基进行选择培养
C.要用酚红培养基进行进一步鉴定
D.要进行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
解析:选 BD。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时, 取的土样要在枯枝败叶比较多的地方,并且要 取土壤 3 ~ 8 厘米深的表层土,太深的土壤中纤 维素很少,细菌数量也很少;而用含有纤维素 的液体培养基培养的目的是使得纤维素分解菌 被选择出来并加以“浓缩”;为了进一步分离 纯化细菌,就要进行稀释涂布接种,以得到单 个细菌长出来的菌落;最后纤维素分解菌的进 一步鉴定用的是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酚红 培养基是用来进行尿素分解菌的鉴定。
成分
含量
纤维素粉
NaNO3
5g
1g
Na2HPO4· 7H2O
KH2PO4
1.2g
0.9g
MgSO4· 7H2O
KCl
0.5g
0.5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的分离
一、基础知识
(一) 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1.纤维素在生物圈的分布
纤维素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地球 上的植物每年产生的纤维素超过70亿吨.
人类以淀粉为主要能量来源,但完全不能消 化纤维素,而反刍动物和大量的微生物则主要以 纤维素为能量来源。这是因为,在反刍动物的瘤 胃中生活着大量的可以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3.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 应该埋进土壤多深?
答: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能使纤维素分解菌相 对聚集,实际上是人工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 的适宜环境。一般应将纸埋于深约10 cm左右 腐殖土壤中。
4.想一想,两种刚果红染色法各有哪些 优点与不足?你打算选用哪一种方法?
方法一是传统的方法,缺点是操作繁 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 混杂;其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反应 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 培养基中的 化合物A ,实验需要振荡培养, 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 是 异养需氧 。
例1(20分)某化工厂的污水池 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降 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 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 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 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 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 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问题:(北京卷)
(二)分离的结果是否一致: 由于在土壤中细菌的数量远远高于真菌 和放线菌的数量,因此最容易分离得到的是 细菌。但由于所取土样的环境不同,学生也 可能得到真菌和放线菌等不同的分离结果。
P30课题延伸: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
一般是采用对纤维素酶分解 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 进行定量的测定
1.本实验的流程与课题2中的实验流 程有哪些异同?五三P38
(4)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 平板划线 方法接种,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
例1(20分)某化工厂的污水池 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降 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 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 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 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 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 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问题:(北京卷)
5.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的微 生物?
答:在选择培养的条件下,可以使那些能够 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得到迅速繁殖, 而那些不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的繁殖 被抑制,因此可以起到“浓缩”的作用。
本课题知识小结:
【例题解析】
例1 (20分)某化工厂的污水池 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降 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 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 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 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 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 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问题:(北京卷)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 选 目的菌,这种培养基属于 选择 培养基。
例1(20分)某化工厂的污水池 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降 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 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 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 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 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 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问题:(北京卷)
答:本实验流程与课题2的流程的区别如 下。课题2是将土样制成的菌悬液直接涂布 在以尿素为惟一氮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上,直 接分离得到菌落。本课题通过选择培养,使 纤维素分解菌得到增殖后,再将菌液涂布在 选择培养基上。其他步骤基本一致。
2.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 分解菌?
答:由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富 含纤维素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相对 提高,因此从这种土样中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 率要高于普通环境。
2.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P28
二、实验设计
土壤取样
选择培养
梯度稀释
将菌悬液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上 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P28-29 1.土样采集 2.选择培养 3.刚果红染色法分离
课题成果评价筛选出菌落:
对照的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没有菌落生 长则说明培养基制作合格。如果观察到产生 透明圈的菌落,则说明可能获得了分解纤维 素的微生物。
2.纤维素酶的结构和作用原理 纤维素与淀粉都是由葡萄糖组成的,但
组成两者的葡萄糖的连接方式不同,因而使两 者的形态完全不同。纤维素是由葡萄糖分子按 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淀粉是由葡萄糖分 子按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
内切酶 (Cx酶)
纤维素酶 外切酶 (复合酶) (C1酶)
葡萄糖苷酶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刚果红染色法;
方法二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 问题,缺点是由于纤维素和琼脂、土豆汁中都 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 生物出现假阳性反应。但这种只产生淀粉酶的 微生物产生的透明圈较为模糊,因为培养基中 纤维素占主要地位,因此可以与纤维素酶产生 的透明圈相区分。方法二的另一缺点是:有些 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时间培 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 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5)若研究“目的菌”的生长规律,将单个菌 落进行液体培养,可采用的方法进行计数,
以时间为横坐标,以 细菌数目的对数 为
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
例1(20分)某化工厂的污水池 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降 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 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 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 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 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 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问题:(北京卷)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 合物A含量 减少 的培养液,接入新 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 数量 增加 。
例1(20分)某化工厂的污水池 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 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 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 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 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高效 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 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问题:(北京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