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操作与注意事项

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操作与注意事项一、引言纤维素是一种重要的天然生物质,广泛存在于植被、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中。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对于生物能源转化、环境修复和生物材料制备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介绍如何进行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以便更好地研究和利用这些微生物。
二、材料与设备1. 纤维素基质(例如木材粉末、花生壳碎屑等)2. 无菌培养基(适合目标微生物的培养基)3.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样品4. 离心管、试管、平板培养基等常用实验室器材5. 灭菌器、微量移液器、孵化箱等实验设备三、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a) 收集纤维素分解微生物样品,如土壤、水体或植物材料。
b) 将样品进行悬浮液处理,使用适当的稀释液(如生理盐水)或培养基进行悬浮液的制备。
c) 通过过滤或离心等操作,去除悬浮液中的大颗粒物质,得到较为均匀的样品。
2. 分离与纯化a) 取一定数量的样品悬液,分别均匀涂布在含有纤维素的固体培养基表面(例如含有纤维素的琼脂平板)。
b) 使用洁净的铁环或无菌塑料处理棒,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菌落的划线、划圆或刺取等操作,以分离出单个微生物菌落。
c) 将分离得到的单个菌落转移到无菌富含纤维素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
3. 筛选与纯化a) 从初步培养基中挑选出优良的单菌落,根据其特征进行初步筛选。
b) 针对初步筛选出的菌落,进行进一步鉴定和纯化,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析。
c) 辅助使用显微镜、PCR、基因测序等技术手段,确保所得微生物为纤维素分解菌。
四、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应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避免外源污染。
2. 纤维素的质量和处理方式会影响微生物的分离,选择适当的纤维素基质、浓度和处理方法。
3. 注意培养基的配制和pH值的调节,确保适合目标微生物的生长需求。
4.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对自身和他人造成伤害。
5.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使用的设备和试剂,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知识点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知识点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成分,通常与半纤维素、果胶和木质素结合在一起,其结合方式和程度对植物源食品的质地影响很大。
你知道纤维素的微生物怎么分离的吗?下面店铺给你分享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知识点,欢迎阅读。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知识点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1.纤维素的化学组成含C、H、O三种元素,是一种多糖。
纤维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人体内没有纤维素酶,所以人体不能直接以纤维素为能源物质,但土壤中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最终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无机环境。
2.纤维素的分布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此外,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纤维素产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球上的植物每年产生的纤维素超过70亿吨。
研究土壤中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变化。
3.纤维素酶的组分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三种组分。
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方法刚果红染色法,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2.原理(1)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的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2)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形成的纤维二糖、葡萄糖不和刚果红发生这种反应,红色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三、实验设计1.实验流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此步可省略)→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2.土壤取样采取土样时,可以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
3.选择培养(1)目的: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得到所需要的微生物。
(2)操作方法:将土样加入装有30 mL选择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将锥形瓶固定在摇床上,在一定温度下振荡培养1~2_d,直至培养液变混浊,也可重复选择培养。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D. 葡萄糖苷酶可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
2.利用刚果红法可以筛选出纤维素分解 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B. 刚果红能与纤维二糖形成红色复合物
C. 刚果红不能与葡萄糖形成红色复合物
D. 若培养基上产生了透明圈,则说明已筛 选出了纤维素分解菌
(三)、实验设计
土壤 选择 培养 梯度 将样品涂 布到鉴别 培养基 ①鉴别培养基 的特点? ②如何鉴别? 挑选 菌落 挑选什 么样的 菌落?
3、你能否设计一个对照实验,说明选择培养基 的作用?
若设置一个对照实验说明选择培养的作 纤维素粉 改为 用,应控制的变量是将__________ 葡萄糖 。 _________
【资料三】刚果红染色法
方法一:先培养微生物,再加 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
方法二: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 果红
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
五、课题延伸
为了确定分离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
发酵产纤维素酶 还需要进行_____________ 实验,纤维素酶的 发酵方法有______ 固体 发酵。纤 液体 发酵和______
维素酶测定方法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
维素所产生的________ 葡萄糖 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课堂总结
分解 纤维 素的 微生 物的 分离 纤维素酶
滤 纸 崩 溃 法
(2)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刚果红染色法 。 1、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______________ 颜色 反应直接筛选。 该方法可以通过________
2、其原理是: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 ____________ 分解后, 纤维素酶 红色复合物 ,当纤维素被_________ 纤维素分解菌 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_____________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课题背景纤维素,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素。
地球上的植物每年产生的纤维素超过70亿吨,其中40%~60%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纤维素酶。
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使人们能够利用秸秆等废弃物生产酒精,用纤维素酶处理服装面料等。
而要研究这些微生物,首先要将它们从土壤中种类众多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
在本课题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分离土壤中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基础知识(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图2-11),此外,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许多商品纤维素都是由天然纤维素制得的,如水溶性的羧甲基纤维素钠( CMC-Na )、不溶于水的微晶纤维素(Avicel )等。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正是在这三种酶的协同作用下,纤维素最终被水解成葡萄糖,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同样,也可以为人类所利用。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体会纤维素酶的作用。
在2支20 mL的试管中,分别放入1 cm×6 cm的滤纸条,再分别加入pH为4.8、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10 mL、11mL。
在加入10 mL缓冲液的试管中加入 1 mL纤维素酶(70~80 U/mL )。
将2支试管固定在50 mL的锥形瓶中,在摇床上以140 r/min的转速振荡反应1h,观察结果。
你也可以用报纸、复印纸做这个实验。
如果没有摇床,你可以采用定时人工振荡的方法。
时间足够长时,你会观察到滤纸被完全分解(图2-12)。
1U表示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温度为25℃,其他反应条件,如pH等,均为最适的情况下,在1 min内转化1 mmol的底物所需的酶量。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中鉴别培养基的改进

中的重要作用 , 而且对激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高学生 提 的科研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但有些学校缺少羧 甲基纤
维素钠( M C C— a 和刚果 红, N) 未能开 出这个课题实验 。
菌落长出后 , 在秸秆纤维素粉鉴别培养基 中, 菌落 透明圈与平板背景颜 色差异较大 , 透明圈清晰可见 , 特
匀, 趁热 分装 于 1 2个试管 中 , 每个试 管 2 m , 0 L 高压 蒸
汽灭菌 1 1 4 m n 2 ℃,0 i。
秸秆纤维素粉制备 : 秆可选 用稻 草、 秸 玉米秸 、 麦 秸、 豆秸等农业纤维素类材料 , 秸秆剪 成 2~ c 将 3 m小 段 ,0 ℃烘干 4 15 h后粉 碎并过 6 0目筛 , 并按 固液比为 I : 4加 入 2 的 N O 溶液 ,5 % aH 8 ℃水 浴 处理 l , 洗 至 h水 p H为 中性 , 烘干备用 【 。
摘 要 本文对 “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实验中的鉴别培养基 进行 了改进 , 教学效果 较好, 达到 了教学 目的 ; 分离 的菌落透
纤维素 微生物 鉴别培养基 明圈比较清晰 , 能真实地反映微 生物分解纤维素的能力。 关键词
“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是人 教版高 中课程 标准选修教材《 生物技术实践》 中的一个课题 , 组织好这 课题的教学 , 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从环境中筛选纤维素 分解菌的技术 , 明确鉴别培养基在快速筛选特定微生物
C C— a M N 是可溶性 的, 菌落透明圈大小只能表征 C 酶活 】 【 力高低 , 并不能反映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的真实能力。滤纸
片鉴别培养基中菌落透明圈的大小代表 了微 生物分解纤
维素的真正能力, 筛选的纤维素分解菌应用价值较大。对
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分离方法与技巧

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分离方法与技巧绪论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纤维素是一种复杂的多糖类化合物,其有效降解对于生物质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分离方法与技巧,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物理分离方法1. 筛选法筛选法是常用的物理分离方法之一。
通过对样品进行适当的物理处理,如研磨、过筛等,可以将纤维素微生物与其他杂质分开。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区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 显微镜观察法显微镜观察法可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离。
将纤维素样品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识别并分离出目标微生物。
这种方法适用于微生物数量较少的情况,但需要一定的显微观察技巧。
二、化学分离方法1. 酸碱处理法酸碱处理法通过调节样品的酸碱度来分离目标微生物。
纤维素微生物对酸碱度较敏感,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实现分离。
例如,可以将样品浸泡在酸性溶液中,使纤维素微生物脱离样品并转移到溶液中,然后用适当的方法将其分离收集。
2. 加热处理法加热处理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离方法。
纤维素微生物对高温较为敏感,通过加热样品可以使其脱离纤维素并转移到其他介质中。
例如,可以将样品加热至一定温度,使纤维素微生物被释放出来,然后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其分离。
三、生物分离方法1. 生物筛选法生物筛选法是利用其他微生物对纤维素微生物的生物竞争关系来进行分离。
通过将待分离样品与其他微生物接种在同一培养基中,观察结果可以得出纤维素微生物的分离情况。
2. 培养方法培养方法是常用的生物分离方法。
可以利用纤维素微生物的特殊生长要求,构建适合其生长的培养基,从而分离目标微生物。
例如,可以选择添加纤维素作为碳源的培养基,利用纤维素微生物对碳源的特异性降解,进行分离。
结论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分离方法与技巧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样品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并结合其他分析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高二生物)【学习目标】1 学生预习教材P27 “(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能够整理归纳出纤维素和纤维素酶的基础知识,纤维素酶的组成和各自作用。
并能对小字部分实验体会纤维素酶的作用2 学生预习教材P28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的内容,能整理归纳筛选的原理及操作过程3教材P24 “实验设计”的内容,通过教师提示,学生合作探究,学生能够掌握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分离的实验流程,实验操作,及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能与课题2的实验设计结合对比理解4通过教师提示,学生合作探究,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析实验结果,能对结果作出合理的评价5学生能够了解纤维素分解菌的进一步分离纯化的方法重点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分解菌的实验流程操作难点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原理培养基的配制【课前预习】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阅读教材P27 “(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能够整理归纳纤维素和纤维素酶的基础知识,纤维素酶的组成和各自作用,1纤维素和纤维素酶(1)纤维素是一种由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的化学组成是三种元素,是一种糖。
纤维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人体内没有,所以人体不能直接利用纤维素,但土壤中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最终把纤维素分解成。
(2)纤维素的分布: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此外,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3)纤维素酶是一种 ,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 酶、 酶 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 ,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 。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阅读教材P28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的内容,及P29培养基的配方,能整理归纳筛选原理(1)筛选方法: 法。
通过 直接随纤维素分解菌进行筛选。
(2)筛选原理: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 ,但不和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反应,当纤维素被 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 ,我们可以通过 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可省略,但得到的纤维素分解菌较少。
⑦选择培养的操作方法? 将土样加入装有30ml选择培养基的锥形瓶中,
将锥形瓶固定在摇床上,在一定温度下振荡培 养1~2天,直至培养液变浑浊。也可重复选择 培养。
⑧为什么需要振荡培养? 让反应更加充分;增加培养基中的氧气,
满足细胞呼吸的需求获得更多的微生物。
人为制造一个富含纤维素的环境; 例如:将滤纸埋入土里10cm处,一段时间后再从腐烂的滤纸选。
【2】选择培养 ①按物理性质进行分类,此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组分
碳源、
能源 纤维素粉
含量 5g
NaNO3 氮源 1g
无机N盐a2、HPO4·7H2O 1.2g
调节PHKH2PO4
0.9g
MgSO4·7H2O 0.5g
10-15min后倒去CR溶液
刚果红染色法:
方法二:倒平板时加刚果红
倒平板
菌液涂布
倒置培养
鉴别培养基 +
刚果红溶液(灭菌)
你能比较一下刚果红的两种染色方法的优缺点吗?
刚果红染色法
染色法
优点
缺点
方法一
颜色反应基本 操作繁琐;
(先培养微生物, 上是纤维素分 刚果红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
再加刚果红) 解菌的作用
红色复合物 无法形成
通过是否产生的透明圈 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出现以纤维素分解 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未接种的刚果红培养基
3、从功能上看,这是一种_鉴__别__培养基。
4、不同菌落的透明圈大小不同,说明什么?
透明圈越大,说明在菌落周围被分解的 纤维素范围越大,纤维素酶的数量越多, 活性越强
接种纤维素分解菌 的培养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体培养基
挑选 菌落
挑选什 么样的 菌落?
挑选有 透明圈 的菌落
纯化培养
在产生明显的透明圈的菌落,挑 取并接种到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 养基上,在300C- 370C培养,可 获得纯化培养。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
1.培养基的制作是否合格以及选择培养基是否筛选 出菌落
对照的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没有菌落生长则说明 培养基制作合格。
②制备选择培养基 ③操作: P29
培养基成分分析
培养基组成
提供主要的营养物质
纤维素粉 5g
碳源(能源)
NaNO3 1g
KCl
0.5g Na2HPO4·7H2O 1.2g
KH2PO4 0.9g MgSO4 ·7H2O
0.5g
酵母膏 0.5g
氮源、无机盐 无机盐
生长因子、碳源、氮源
水解酵素 0.5g
氮素、生长因子
溶解后,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水
A、旁栏中的配方是液体培养基还是固体培养基?为什么?
是液体培养基,原因是配方中无凝固剂(琼脂)
B、这个培养基对微生物是否具有选择作用?如果具有, 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有选择作用,本配方中纤维素作为主要碳源,只有能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可以大量繁殖。
C、你能否设计一个对照实验,说明选择培养基的作用
提示: 自变量为培养基的种类,即完全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 可用完全培养基做对照,或将纤维素改为葡萄糖。
说明:分析“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
培养基配方”可知,该配方中的酵母膏也 能够提供少量的碳源,因此其他微生物也 能在该培养基中生长繁殖。但因酵母膏的 含量极少,因此,只有以纤维素为碳源的 微生物才能大量繁殖。
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微生物?
在选择培养的条件下,可以使那些 能够适应该营养条件的微生物得到迅速 繁殖,而那些不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 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因此可以起到“浓 缩”的作用。
3.梯度稀释
按照课题1的稀释操作方法,将选择培养后 的培养基进行等比稀释101~107倍。
101
102
103
纤维素生物燃料: 最有希望替代石油能源
科学家正致力于研究,怎样将 农业废弃物、木材及生长更为迅 速的草本植物,转化为种类繁多 的生物燃料(甚至是航空燃油)。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纤维素: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广泛地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中。
纤维素酶:由微生物分泌的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
前置染色法 后置染色法
实 土壤取样 验 选择培养 设 计 纯化培养
富含纤维素土壤 增大分解菌含量 染色鉴别
涂布培养 分离出分解菌
DNA重组技术
下列不属于微生物的是 ( )
A.蓝藻和蘑菇
B.葫芦藓和铁线蕨
C.噬菌体和黄曲霉 D.放线菌和变形虫
【解析】病毒、原核生物(例如细菌、放线菌、
支原体、蓝藻)、真核类的藻类和真菌及原生
纤维素:
棉花是自然 界中纤维素 含量最高的 天然产物;
纤维素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植 物每年产生的纤维素超过70亿吨;分布植物的 根、茎、叶中;
1、在草食性动物等的消化道内,也共生有分解纤维素 的微生物,其原理也是产生纤维素酶而分解纤维素, 而人没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
2、农作物秸秆:米秸、麦秸、稻草、草、木屑 等富 含大量的纤维素,被利用的机会很少、效率低;
微生物与病毒的关系
关于病毒增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合成一种蛋白质 B.病毒的繁殖只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 C.病毒的繁殖以核衣壳为单位 D.在普通的培养基上能培养病毒
【解析】解答此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析:首先,病毒是 营寄生方式生活,必须生活在活的细胞内,不能独立生活, 所以在普通的培养基上不能生活。第二,繁殖时,病毒的核 酸进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的成分合成子代个体,除了核衣 壳,还应包括该病毒的其他结构。合成的蛋白质不只是一种, 应该是多种,包括多种结构蛋白质及物质合成时所需的多种 酶。 【答案】B
②讨论: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环境,可以将滤纸 埋在土壤中,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 你认为滤纸应该埋在土壤中多深?
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能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集中, 实际上是人工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的适宜环境。一 般应将滤纸埋于深约10cm左右的土壤中。
2、选择培养 ①目的:
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以确保能够从 样品中分离所需要的微生物。
104
105
106
4.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1)制备鉴别培养基P29
(2)涂布平板: 将稀释度为104~106的菌悬液各取0.1ml
涂布到平板培养基上,30℃倒置培养。
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
培养基组成 CMC-Na 5~10g
(水溶性羧甲基纤维素钠)
酵母膏 1因子
KH2PO4 土豆汁
0.25g 100mL
无机盐 碳源、生长因子
琼脂
15g
凝固剂
上述物质溶解后,加蒸 馏水定容至1000mL
氢元素、氧元素
5.刚果红染色法 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即为分解纤维素的菌落。
方法一:先 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 行颜色反应。
方法二:在 倒平板 时就加入刚果红。
这两种方法各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染色法
优点
缺点
有透明圈的基 操作繁琐 方法一 本是能分解纤 刚果红会使菌落之间发生
维素的微生物 混杂
方法二
操作简便不 存在菌落混
杂问题
1.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也 产生模糊透明圈 2.有些微生物能降解色素, 形成明显的透明圈。
思考:
方法一中NaCl溶液的作用?
漂洗作用,洗去与纤维素结合不牢的刚果红, 以免出现的透明圈不够清晰。用这方法可以判断酶 活力的大小,实际上刚果红是结合到培养基的多糖 底物,但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可以产生纤维素酶,能 分解这个多糖底物成为单糖,这样刚果红就不能结 合上去了,氯化钠溶液就可以使结合不牢的刚果红 洗去,这样就留下大大小小的透明圈,大的透明圈 当然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就强!
⑥结果:乙试管的滤纸条消失 讨论: 乙试管的滤纸条为什么会消失?甲试管的作用是什么?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刚果红染色法
刚果红能与像纤维素的多糖形成红色复合物, 而不与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该反应。
用加入刚果红的纤维素培养基去培养微生物 时,如果培养基中出现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时, 可说明该菌落是纤维素分解菌,因为它已将被刚 果红 染成红色的纤维素分解了。
①鉴别培养基 的特点? ②如何鉴别?
挑选什 么样的 菌落?
取样?
根据:微生物 目的:增加纤维素 刚果红染色法
对生存环境的 要求,到相应 环境中去找;
分解菌的浓度,以 确保能够从样品中 分离到所需要的微 生物;
课堂总结
分解 纤维 素的 微生 物的 分离
纤维素酶 种类、作用、催化活力
筛选原理 刚果红染色
动物都是微生物。而一般多细胞的植物与动物
不属于微生物,如葫芦藓是苔藓植物,铁线蕨
是蕨类植物,都属于多细胞高等植物。
【答案】B
微生物营养物质
有关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是碳源的物质不可能同时是氮源 B.凡碳源都提供能量 C.除水以外的无机物只提供无机盐 D.无机氮源也能提供能量
【解析】不同的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有较大差别,要针对微 生物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A、B选项,它的表述是不完 整的。有的碳源只能是碳源,如CO2;有的碳源可同时是氮源, 如NH4HCO3;有的碳源同时是能源,如葡萄糖;有的碳源同 时是氮源,还是能源,如蛋白胨。对于C选项,除水以外的无 机物种类繁多,功能也多样。如CO2可作自养型微生物的碳源; NaHCO3可作自养型微生物的碳源和无机盐;而NaCl则只能 提供无机盐。对于D选项,无机氮源提供能量的情况还是存在 的,如NH3可为硝化细菌提供能量和氮源。 【答案】D
实验回顾
土壤 取样
选择 培养
梯度 稀释
将样品涂 布到鉴别 培养基
什么 样的 环境
① 培养的目的? ②选择培养基的 特点?
①鉴别培养基 特点? ②如何鉴别?
取样?
根据:微生物 增加纤维素分解菌 是固体
对生存环境的 要求,到相应 环境中去找;
浓度,确保能够从 样品中分离到纤维 素分解菌;
培养基
刚果红 染色法
酶和葡萄糖苷酶,由于它们的协同作用,最终将纤维素分
解成葡萄糖。
纤维素
C1酶 Cx酶
纤维二糖
葡萄糖 苷酶
葡萄糖
实验: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的实验
①取二支20mL的试管 ②各加入一张滤纸条 ③各加入10mL0.1mol/L的醋酸-
醋酸钠缓冲液 ④在甲试管中加入1mL蒸馏水,
乙试管加入1mL纤维素酶 ⑤将试管放在140r/min的摇床上振荡1甲h 乙
培养基的种类
要从多种细菌中分离某种细菌,培养基要用( ) A.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 B.加入高浓度食盐的培养基 C.固体培养基 D.液体培养基 【解析】微生物的分离需使用固体培养基,由于某 种细菌的种类不明,所以难以使用选择培养基,如 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可以分离到酵母菌和霉菌,加 入高浓度食盐的培养基可以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 【答案】C
微生物的计数
产生标准菌落的细菌的最初数目和培养基分别是 () A.一个细菌,液体培养基 B.许多细菌,液体培养基 C.一个细菌,固体培养基 D.许多细菌,固体培养基 【解析】菌落是一个或几个细菌的子细胞群体,在 固体培养基上,有一定的形态结构,肉眼可见,菌 落可作为菌种鉴别的重要依据,而多种细菌形成的 菌落,就不可能有比较标准的形态。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