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初中)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环境描写的作用专题训练

初中语文环境描写的作用专题训练

初中语文环境描写的作用专题训练-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初中语文记叙文环境描写的作用什么叫描写?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

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一般综合使用描写、叙述等方法来塑造形象。

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

环境描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环境描写,通常把它叫做景物描写。

另一种是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一般指人物活动的场所、社会背景、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等,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具有特定意义;自然环境:包括自然山水、四时季节、阴晴气象等,也能表现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服务。

举例: 在小说的开头,一般有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例如课文《曹操献刀》(《三国演义》选段)的开头,写司徒王允以过生日为名,把众位官员约邀到家中,忽然掩面大哭:“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帝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

”这段话,是借王允之口,向读者传达了“曹操献刀”这段故事的时代背景: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立留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引得朝野震怒.乱世出英雄,为曹操的出场提供了社会环境。

再如《红高粱》中,有一段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描写:“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红高粱成了洗洋的血海,红高粱高密辉煌,红高粱凄姚可人,红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激荡着一朵朵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裸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的悲壮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细.”记叙文中常常会用到自然环境描写。

它们在文章中不是虚设的,就如同戏剧舞台的道具。

环境描写的作用教案_初中

环境描写的作用教案_初中

教案: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目标:1. 理解环境描写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学会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3. 能够运用环境描写来增强写作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1. 环境描写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3. 运用环境描写增强写作表现力。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2. 运用环境描写增强写作表现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小说或文章,其中包含环境描写的例子;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在学习小说时的情景,提问学生对环境描写的了解;2. 学生分享对环境描写的认识和例子。

二、什么是环境描写(10分钟)1. 教师给出环境描写的定义:环境描写是指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描述,来营造作品中的场景和氛围。

2. 举例说明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a. 设定故事背景,提供时空框架;b. 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状态;c. 渲染气氛,增强情感表达;d.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解决问题。

2. 学生讨论并分享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

四、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小说片段,其中包含环境描写的例子;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该环境描写的作用;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运用环境描写增强写作表现力(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环境描写来增强表现力;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3.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和自己在写作中的体会;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环境描写的练习,可以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小说进行分析和改写;2. 学生可以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环境描写,提高写作的表现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的概念和作用,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以及运用环境描写增强写作表现力,使学生对环境描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初二语文现代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作用

初二语文现代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作用

初二语文现代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作用在初二语文的学习中,现代文是我们接触较多的文体。

而环境描写作为现代文中常见的写作手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简单来说,就是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自然环境包括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泊、森林田野等;社会环境则涵盖时代背景、社会风俗、人际关系等方面。

那么,环境描写在初二语文现代文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其一,环境描写能够渲染气氛。

比如在鲁迅先生的《故乡》中,开篇对故乡萧索、荒凉景象的描写,“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营造出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为下文闰土的出场以及“我”内心的悲凉之感做了铺垫。

再比如,描写一个热闹的集市,“街道两旁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人们摩肩接踵,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这样的环境描写就能渲染出欢快、热烈的气氛。

其二,环境描写有助于烘托人物心情。

当人物心情愉悦时,周围的环境可能会被描写得美好而明亮;当人物心情低落时,环境可能会显得阴暗、压抑。

例如,在《春》这篇课文中,作者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样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环境,烘托出了人们在春天里欢快、轻松的心情。

而在《孤独之旅》中,“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唯一的炊烟。

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远。

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

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这样孤寂、空旷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了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复杂心情。

其三,环境描写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一些作品中,环境的变化会促使情节发生转折。

比如《智取生辰纲》中,“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

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却监着那十一个军汉,约行了二十余里路程”,炎热的天气为后面军汉们口渴难耐、想要买酒解渴,从而中了吴用等人的计谋埋下了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中考环境描写的作用课文举例

中考环境描写的作用课文举例

中考环境描写的作用课文举例
在中考语文考试中,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一个常见的考点。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
1.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 展示人物性格。

4. 推动情节发展。

5. 突出主题。

举例:
课文《故乡》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这段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通过描绘美妙而富于诗意的自然环境,表现了“我”回到故乡时欢快、喜悦的心情。

如需更多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相关信息,可以查阅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或请教语文老师。

在备考期间,应加强练习与总结,以提高解题能力。

初中语文知识: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

初中语文知识: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

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一、环境描写相关知识1.含义: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2、分类(1)自然环境描写: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二、例句链接: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作用:自然环境描写。

描写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渲染了欢乐的氛围,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2、“我一个人慢慢走在路上。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路上一点儿声音也没有。

”环境描写烘托出了因为“我”的反悔而失去友谊后的伤心、难过和孤单的感情。

3、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作用:自然环境描写。

开篇点题。

交代时令,描绘了北京冬季肃杀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我”悲哀的心情。

为全文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4、“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反映了主人公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的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故事发展的时代背景环境描写作用总结: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背景等2、渲染某种气氛3、烘托人物形象、心情、处境等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15、明/暗示文章中心/暗示人物命运6、为后文做铺垫一、环境描写有两种类型:小说是以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作者一定要将人物置于一定空间和场所之中去展示性格,这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描写,读者据此可以看出小说中人物生活的时代风貌、社会制度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环境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

环境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洪流电视剧观后感篇一: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抗日战争》影片观后感/r/n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关东军在我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掀起了加深侵华的序幕。

泱泱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壮阔国土,灿灿五千年华夏文明,几万万华夏生灵开始遭受日军大规模的践踏与蹂躏。

失陷的国土,逃难的贫民,溃败的军队记录着这一苦难时刻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在这危急关头发出了“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起抗日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的号召。

在国土沦丧,人民危亡的阴霾中,这一号召如一声惊雷,如一道闪电,划破长空,震响乾坤,一大批优秀华夏儿女投入了抗日的滚滚洪流。

就连处在幻想中的国民党,也不得不在全国人民高涨的抗战呼声中,与中国共产党再次合作,结成抗日同盟,开始了艰难的抗战。

忻口会战,凇沪会战,武汉会战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虽然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但奉行不发动群众的片面抗战的国民党军队却无法阻止日本侵略军入侵的脚步。

由于国民党内部反动派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居然成为了蒋介石集团的首要作战任务,于是日本侵略军更加肆无忌惮地长驱直入,南京大屠杀、冀中平原大扫荡他们在中国的国土上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骇人听闻的罪恶事件./r/n时间永是流逝,而世界不是永远和平,况且时间的流逝是无法抹去我们祖国母亲曾经遭受的苦难。

抗日战争结束距今逾有六十年了,但每念斯耻,每一个中国人都难以掩饰心中震撼。

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说过:“不管大事也好,小事也好,一旦人们面临国家存亡的时候,人们心中便会生腾出巨大的力量,这就是美,这就是人类的精神。

”托尔斯泰把这种精神称为“俄罗斯精神”。

而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史上看得,这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呢?/r/n鲁迅先生说过:“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柴,而结果往往是一小块。

”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今天的和平社会。

我们更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我们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持久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记叙文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

记叙文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

记叙文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环境描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环境描写, 人们通常把它叫做景物描写。

另一种是社会环境描写。

⑴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先来谈谈自然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记叙文中常常会用到自然环境描写。

它们在文章中不是虚设的, 就如同戏剧舞台的道具。

它们总会在一定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在不同的环境中,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那自然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具体有哪些作用呢? 自然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有很多。

①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之前,先渲染出一个气氛。

我们来看下面《鲈鱼奇缘》这一段文字,体会一下它的作用: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 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

安好诱饵后, 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

当月升中天的时候, 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突然, 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

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便急忙收起鱼线。

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

终于, 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

好大的鱼啊! 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

它是一条鲈鱼。

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 表现了傍晚时分湖中美丽的景象, 它带给人一种愉悦之感。

这种美好的感觉与下文将要发生的故事带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②烘托人物的心情人物的心情不同,所描写出的景物也就不同,请看《认识父亲》中的描写:他和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 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 把他拉扯成人, 送到了剧院。

儿子也挺争气, 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

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

剧院院长把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 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

父亲实在憋不住, 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院空空荡荡, 无声无息, 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 在这苦难的父亲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中考复习之环境描写作用

中考复习之环境描写作用

中考复习之环境描写作用
环境描写是指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述来展现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烘
托氛围、营造场景的一种手法。

例如,一个阴暗潮湿的洞穴可以描写出恐
惧和不安,一片明朗的春天的田野可以描绘出宁静和美好。

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展现作品中的
人物形象和情感状态。

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所处的氛
围和情绪,进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比如,在一本恐怖小
说中,描写恐怖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阴森可怕的废弃大楼里,这样的环境描
写不仅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的恐惧心情,更可以增加故事的紧张和恐
怖感。

此外,环境描写也可以烘托作品的整体氛围和场景,为读者创造出一
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当阅读者感受到了环境细节所体现的春天的阳光明媚、草木繁茂的气息,读者可能会联想到春暖花开的快乐和无忧无虑的心情,
为作品注入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反之,如果环境描写中充斥着寒冷和阴暗,读者可能会感到忧郁和悲伤的气氛。

环境描写还可以通过对色彩、声音、气味等细节的描绘,进一步突出
作品中的情节和主题。

比如,在描写一个远离尘嚣的山庄时,可以用“碧
绿的树林”、“清澈的小溪”、“花香四溢”等词语来形容,增加读者对
自然的向往和对宁静的渴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一、环境描写相关知识1.含义: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2、分类(1)自然环境描写: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二、例句链接: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作用:自然环境描写。

描写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渲染了欢乐的氛围,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2、“我一个人慢慢走在路上。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路上一点儿声音也没有。

”环境描写烘托出了因为“我”的反悔而失去友谊后的伤心、难过和孤单的感情。

3、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作用:自然环境描写。

开篇点题。

交代时令,描绘了北京冬季肃杀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我”悲哀的心情。

为全文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4、“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反映了主人公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的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故事发展的时代背景环境描写作用总结: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背景等2、渲染某种气氛3、烘托人物形象、心情、处境等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5、明/暗示文章中心/暗示人物命运6、为后文做铺垫一、环境描写有两种类型:小说是以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作者一定要将人物置于一定空间和场所之中去展示性格,这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描写,读者据此可以看出小说中人物生活的时代风貌、社会制度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分析小说时,首先要从分析小说的典型环境入手,小说是怎样描写典型环境的,描写了什么样的典型性格,这种环境和作品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关系,为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奠定了基础。

分析环境,一定要讲清环境所表达的时代的、地域的、民族的特点及环境所蕴涵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历史深度。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社会环境描写(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人们通常把它叫做景物描写。

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情态、生活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

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显示中心。

这些描写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

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在文章中不是虚设的,就如同戏剧舞台的道具。

它们总会在一定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在不同的环境中,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

2、交代自然环境的特点3、交代人物身份,刻画人物心理,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如《祝福》中鲁四老爷的书房的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小说对鲁四老爷书房中的陈设的描写,也很好地揭示了他肮脏的精神世界。

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暗示着鲁四老爷希望自己能长寿,而他对祥林嫂的死活却漠然置之甚至深恶痛绝,怪祥林嫂死得不是时候;墙上的对联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而他在祝福时得知祥林嫂惨死时,却勃然大怒,斥之为“谬种”,一句话就撕下了他伪善的假面具,暴露了他冷酷的心肠;而案头上摆的书籍,又说明他是一个地道的“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

4、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之前,先渲染出一个气氛。

我们来看下面《鲈鱼奇缘》这一段文字,体会一下它的作用: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

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

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突然,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

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便急忙收起鱼线。

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

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

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

它是一条鲈鱼。

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傍晚时分湖中美丽的景象,它带给人一种愉悦之感。

这种美好的感觉与下文将要发生的故事带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5、烘托人物的心情人物的心情不同,所描写出的景物也就不同,请看《认识父亲》中的描写: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到了剧院。

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

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

剧院院长把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

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失去爱子的不幸父亲。

当他来到儿子倒下去的地方时,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与悲哀,“寂静的冬夜”、“这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这些描写烘托了父亲极度悲哀的心情。

这种情况在课文中也屡见不鲜,还记得《最后一课》开头的景物描写吗:作者写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想逃学去玩,他眼睛周围的景物那么有诱惑力: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这在小弗朗士的眼中,一切都那么美好,和下文他知道发生的事件后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6、为事件的发生做铺垫事件的发生,有时候需要一些必要的铺垫,这样才会合情合理,否则就会使人感到很唐突,很不自然。

请看下面的文章: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荫下轻捷地走着。

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荫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

在道边上边,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了——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前行。

那孩子大约只有一岁半,我认识,跟我家住一个院。

…………我终于将那根竹篾踩住了。

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僵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个蛇。

…作者先描写了南方雨后的地面,“绿荫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无疑那里的路又潮又滑,这就为下文“我”踩住孩子的竹篾而使他跌伤作了铺垫。

7、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候,正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因素,事件才会发生转机或其他的变化。

请看下面的描写:一路颠簸,大伙儿确实也累了。

对付着填饱肚子,就怕在各自的铺上睡了过去。

大约是半夜时分,先是一阵马嘶,随后,周围就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狼嚎声:“嗷----”,由远而近,大伙儿睡意全无,立刻从炕上跳下来,抓起武器,做好了随时搏斗的准备。

……狼群开始进攻了。

听起来足足有上百只还多。

嗷嗷的嚎叫着,很快就把小木屋围了起来。

因为事件发生在“大约半夜时分”,自然环境往往需要通过听觉来表现,“周围就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狼嚎声:‘嗷----’,由远而近”。

看了这段文字,不用说,读者也能想得到,下面将要发生人狼大战了。

由此可见,自然环境的变化,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会使事件节外生枝,衍生出许多故事。

8、设置伏笔,可以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年代等请看下面的文章: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原始的荒凉。

茂密的野草,五颜六色的野花,到处是起伏不定的丘陵。

那里长满了并不高大,但很茁壮的柞树。

也有并不粗壮的但是很挺拔的白桦树。

树林里面大多是一些小动物,偶尔也会有大动物出现。

那一天,老猎人照例背着长筒猎枪出门了。

跟着他的还有那只伶俐的黄毛猎狗。

一切都和平常一样。

可是他再也没有回来。

“原始的荒凉、茂密的野草,五颜六色的野花,”----未被破坏的环境;“老猎人照例背着长筒猎枪出门了。

”---猎人出猎等,都表现出与现代的不同,我们可以感受到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三、社会坏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社会坏境描写也是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

社会坏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待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人物〔事件〕命运的社会原因等。

1、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它的表现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文革时期的社会环境描写,可以通过满墙的大字报来表现。

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可以通过外资企业的厂标来表现等。

社会坏境描写在课文中也并不少见。

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中,对江南小镇风情的描写,就表现出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这段描写中显露出来。

还有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关于普鲁士兵在操练的描写,表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我们来看下面的这两段文字,具体体会一下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甲〕我们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继续下去。

但等天暖,我们就要放火烧山,开荒下种。

恰恰在这个时候,一场大雪突然从空中飘飘扬扬洒落下来。

喜得我奔出窑洞,用炽热的两颊,迎接冰冷的雪花,我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记不清了,好像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其中有这样的意思:雪,一点一点深深渗入土地,可滋润着种子,让它早日发芽。

我现在还记得那年春潮,曙光微放,延安山岭上,这里,那里,一行行蜿蜒移动的人影。

然后,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令人真正体会到“劳动人民创造新世界”的快感。

〔乙〕几天来,他因为父亲的寝食难安。

挨到了星期天,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都老人都摇头。

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以上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待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

甲段中,“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继续下去。

但等天暖,我们就要放火烧山,开荒下种”、“延安山岭上,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等描写,都在提醒读者,注意作品所表现的事件发生在一个非常时期,即上个世纪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