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学期末复习
旅游规划与开发期末复习重点

旅游规划与开发期末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旅游系统:旅游系统是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四个相互关联和影响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2、旅游规划:以调查评价为基础、以预测和管理为手段、以优化和持续发展为目的,在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过程。
3、旅游开发:旅游开发是指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行为。
4、竞争力:是指经济主体通过占有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并以其为基础创造更具优势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环境,向市场提供高效用度和满意度的产品和服务,并获得较高收益的能力。
5、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产生威胁的发展。
6、城市旅游:旅游者受城市文化、城市景观和城市商务氛围吸引,在城市区域内进行的,以探亲访友、商务会议、文化修学、观光购物遗迹游乐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7、生态旅游:通过利用未受人类开发的自然生态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
8、会展旅游: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运动会、招商会等,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洽谈贸易、旅游观光、进行技术合作、信息沟通、人员互访和文化交流,以此带动交通、旅游、商业、餐饮等多项相关产业的发展,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服务形式。
9、主题公园:是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
10、假日旅游:是指人们利用节假日或双休日,外出旅游所引发的游、购、娱、食、住、行等消费活动的总称。
11、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促动其实现旅游活动,可为旅游业发展所利用,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的一切自然存在和社会创造。
旅游资源学期末复习

旅游资源学期末复习1、旅游资源概念:凡能激发起旅游者动机,并能产生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的自然的、人工的和精神的事物和现象。
2、旅游资源的特征:①多样性。
指总体上类型的丰富多样。
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多样性。
②美学观赏性,旅游资源价值最大、最普遍的意义体现在美学观赏性。
主要是外在美感、气势,其次是在的美学。
③区域分异性,这是旅游地理学要重点研究的容。
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异决定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民俗)、历史背景(古、今政治、经济、文化)。
④时效性即资源与时间的关系。
(一是指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随时间的推移在改变,美感变好与变坏、规模大与小等;二是指某些资源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或时节才能出现;三是某些旅游资源随着区域气候的季节性节律变化,在不同时节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有时甚至完全不同的特色。
)⑤要素组合性:自然资源的组合、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组合、人文资源的组合。
⑥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出售观赏、体验权3、分类的概念:通常所谓分类,是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
它是根据分类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的一种逻辑方法。
它是以比较为基础,通过比较识别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根据其共同点归并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将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这就是分类。
4、旅游资源分类的概念:就是根据旅游资源的同质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目的和需要将旅游资源进行集合归类。
5、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①同质性原则:即根据旅游资源的同质性区分出较大的类别,也就是把具有共同属性的旅游资源划归一类。
同级同类的旅游资源应该具有一定的共同特点。
②差异性原则:较大类别的旅游资源,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划分旅游资源类型的必要条件。
人们就是根据差异性划分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
③递次性原则:根据同质性依次划分出不同的级别的类型。
大类、基本类型;大类、亚类、小类。
旅游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旅游系统: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通信、供水、供电)4个部分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目标的综合体。
旅游规划:在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
概念性旅游规划:在旅游规划编制早期的一种研讨性规划手段。
是一种在理想状态的对旅游地、旅游业发展未来的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构思,内容以结构上、整体上的概要性谋划为主。
旅游社区:是指旅游地区域内的居民、经营机构、管理机构等所组成的社会系统。
旅游开发: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行为。
实质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材料”,通过一定形式的挖掘、加工,达到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求,实现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的目的。
旅游市场:指旅游供需关系的总和,也称旅游客源市场。
一般情况下,人们淡化旅游供给关系,而强调旅游需求关系,因此,旅游市场又称为旅游需求市场或旅游客源市场。
旅游市场调研: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记录、整理、分析和总结与旅游市场变化有关的各种旅游消费需求信息、资料,以了解现实旅游市场和潜在旅游市场,并为旅游开发规划与经营决策者提供客观决策依据的活动。
旅游市场预测:是指在大量占有过去和现在旅游市场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旅游市场未来需求发展的展望与推测。
旅游形象:某一地区内外公众对旅游地总体抽象、概括的认识和评价,它是旅游地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理性再现。
增长极概念: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资金、物资、能量、信息、人才会逐渐聚集到少数条件优越的区域,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增长极。
旅游资源单体: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生态旅游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类生活环境质量的恶化:1.空气不洁 2.水质不净 3.食品不绿 4.杂声污染5.垃圾围城。
生态旅游是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四大理念:保护性自然性社区参及环境教育。
生态旅游的三大要素:1.要点一生态旅游活动的性质(新观点-保护,高层次在,专项性)2.要点二生态旅游对象(自然景观两个分歧1是关于纯自然和人工重建自然的争议,2是关于顺境自然景观和逆境自然景观的争议。
人文景观)3.要点三生态旅游者的范畴(1高素质高消费的生态旅游者2生态旅游者非大众旅游者的观点收到挑战)生态旅游的特点:1.普及性2.保护性3多样性4专业性5精品性。
生态旅游功能:1.旅游功能2.保护功能3.经济功能4.环境教育功能。
生态旅游的四大理论:1.人及自然关系的理论2.生态美理论3.可持续发展理论4.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旅游者和传统大众旅游者联系:生态旅游者的特证:1自然性2.责任性(经济发展责任环境保护责任)3.特定性(身体素质道德素质环保知识文化修养)。
生态旅游者的责任:1.环境保护的责任①尊重旅游目的地的生命②尊重旅游目的地的自认生态系统③尊重旅游目的地的生态过程③尊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2.促进旅游社区经济发展的责任生态旅游者的分类:(大框架)P85生态旅游者形成的客观条件:1.经济能力(①可自由支费收入②.生态旅游消费)2.休闲时间(①社会发展促进了休闲时间增多②生态旅游是时尚的休闲方式)3.社会经济环境(直接影响间接影响)4.身体状况生态旅游者形成的主观条件(了解):1.旅游动机(旅游动机产生旅游动机分类)2.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的产生原因:(外因主要是生存环境恶化内因主要是精神上对自然的母亲青结及身体需要恢复精力)3.影响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文化民族习俗宗教文化价值观)社会群体因素(家庭社会阶层)}生态旅游者的培养(细看)1.培养的意义:①有助于生态旅游目标的实现②有助于生态旅游客源的扩大③有助于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旅游资源学期末复习资料

旅游资源学期末复习资料1.旅游资源特征:①时间性(时间特征)②美学体验性(功能特征)③多样性和综合性(组成特征)④地域性(分布特征)⑤稀缺性(赋存特征)⑥永续性与不可再生性(利用特征);2.原生性旅游资源:①山川风光②生物景观③气候资源④文物古迹⑤传统民族风俗习惯和风情⑥传统风味特产;3.萌生性旅游资源:①现代建筑风貌②现代体育文化科技吸引及趣处③社会新貌与民族新风尚④博物馆与展览馆⑤名优新特产及美食购物场所⑥自然力新作用遗迹⑦人工改造大自然景观;4.重要的七种造岩矿物:①正长石②斜长石(二者又统称长石类矿物)③石英④角闪石类矿物(主要是普通角闪石)⑤辉石类矿物(主要是普通辉石)⑥橄榄石⑦方解石;5.晶体定义:指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金刚石、石墨、食盐);6.非晶体:指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离子)不呈空间有规则周期性排列的固体(玛瑙、琥珀、高岭石);7.矿物的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金刚石,石墨);8.摩氏硬度计9.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风化破坏阶段,搬运..,沉积..,成岩作用阶段;10.成岩作用定义:岩石风化剥蚀的产物经过搬运、沉积而形成的松散沉积物,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及其他变化和改造,变为坚固岩石的作用叫做成岩作用;11.成岩作用的过程和形式:①压固作用②脱水作用③胶结作用④重结晶作用;12.沉积岩的构造:①层理构造:沉积物在垂直方向由于成分、颜色、结构的不同,而形成层状构造,总称为层理构造。
②层面构造:沉积岩层上保留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
③结核构造:岩层内某一种物质的富集,似球状团块状,在成分、结构、颜色等方面与围岩有时显的差异。
④生物遗迹构造:生物化石的保留。
13.变质岩的片理构造:①板状构造②千枚状..③片状..④片麻状..⑤条带状..;14.断层组合形式:地垒(上凸)、地堑(凹陷)、叠瓦式断层(阶梯断层);15.经向地带性景观变化:形成了从森林—草原—荒漠;16.地文景观的旅游功能:①审美功能②科考、科普教育功能③探险运动与康体健身功能④文化旅游功能⑤作为旅游商品或旅游商品材料;17.五岳:恒山(山西),泰山(山东),华山(陕西),嵩山(河南),衡山(湖南);18.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山西,四川,安徽,浙江);19.佛光较多的地点:峨眉山(最多),庐山,九华山,黄山;20.四大道教名山: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齐云山;21.地下沉积形态:石笋,石钟乳,石柱,石花,石莲花,石幔,边石坝等;22.岛礁按成因分为:大陆岛、冲积岛、火山岛、珊瑚岛(礁)。
《旅游学概论》复习资料

《旅游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旅游学概论》课程讲稿章节目录: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十九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第二节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第三节现代旅游的兴起第二章认识旅游活动第一节旅游活动的界定第二节旅游活动的类型第三节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第四节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指标第三章旅游者第一节旅游者的界定第二节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因素第三节旅游者的类别第四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概念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分类第三节旅游资源的特点第四节旅游资源的开发第五节旅游资源的保护第五章旅游业第一节旅游业概述第二节旅游业的产品第六章旅游业中的主要经营部门第一节旅行社业第二节饭店与住宿业第三节旅游交通第四节旅游景区(点)第七章政府调控与旅游组织第一节政府对旅游发展的干预第二节国家旅游组织第三节我国的旅游组织第四节国际旅游组织第八章旅游市场第一节旅游市场的概念第二节旅游市场细分第三节全球国际旅游市场状况第四节我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第九章旅游的影响第一节旅游的经济影响第二节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第三节旅游的环境影响第四节可持续旅游发展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一)、选择部分★考核知识点: 人类旅行需要的出现和旅行活动的历史发展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随着产品交换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形成之际,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交换产品,对外出旅行的需要也由此产生。
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人类最初的主动旅行外出,不是出于消遣性动机,而是出于现实的商贸目的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正如世界旅游组织在其研究报告中曾指出“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辟了旅行的通路”。
★考核知识点: 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附1.1.3(考核知识点解释)产业革命对旅游活动发展所产生的推动性影响包括:(1)生活环境的变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2)工作性质的变化;(3)阶级关系的变化(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扩大了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4)运输条件的变化(蒸汽火车和轮船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交通条件)。
旅游经济学试题8套含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试题)

《旅游经济学》试题一一、名字解释(5×4=20分)1、旅游产品:2、旅游需求:3、旅游消费结构:4、旅游经济效益:5、旅游乘数效应:二、是非判断题(10×1=10分)1、进行旅游活动要遵循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旅速游缓()2、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就是审美体验()3、旅游投资效果系数是反映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4、旅游产品主要是由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无形产品()5、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弹性较大()6、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是同一概念()7、恩格尔系数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成正相关()8、我国通常所说的旅游市场是指旅游客源市场()9、散客一般是指个人、家庭以及10人以下的自行结伴旅游者()10、旅游消费是一种低层次的消费形式()三、不定项选择题(10×2=20分)1、旅游经济学是一门()A、应用性学科B、经济学科C、边缘交叉学科D、基础性学科2、旅游产品是一种()A、整体性产品B、服务性产品C、动态性产品D、纯物质产品3、旅游环境容量包括()A、自然生态容量B、游客心理和生理容量C、社会环境容量D、经济环境容量4、旅游市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A、多样性B、季节性C、波动性D、全球性5、衡量旅游消费效果的指标主要有()A、旅游消费总额B、人均消费额C、旅游消费率D、旅游消费构成6、根据旅游者消费水平可以将旅游市场划分为()A、豪华旅游市场B、标准旅游市场C、经济旅游市场D、廉价旅游市场7、旅游产品的非价格竞争主要是指()A、产品类型B、产品质量C、促销方法D、销售手段8、旅游市场开拓策略主要包括()A、无差异性市场策略B、差异性市场策略C、密集性市场策略D、集中性市场策略9、影响旅游价格形成的可控制因素包括()A、旅游产品成本B、旅游产品特色C、推销能力D、定价目标10、旅游收入按来源不同可以分为()A、国内旅游收入B、国际旅游收入C、商品性收入D、劳务性收入四、简答题(5×6=30分)1、旅游需求的产生条件有那些?2、我国入境旅游者消费结构呈现出哪些基本特征?3、从不同角度来划分,旅游市场可以分为哪些主要类型?4、提高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途径有哪些?5、影响旅游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五、计算题(1×10=10分)某酒店拥有客房400间,全年分摊客房固定成本400万元,单位变动成本20元/间·天,预计全年出租率为80%,求该酒店客房出租的保本价格。
旅游地理期末复习综述

中国旅游地理期末复习资料第二章中国旅游地理概述一、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旅游资源的三个共同点(1)包括自然界形成的,也包括社会创造的,其存在是客观的;(2)与旅游者直接相联系的,能激起阿游者的旅游动机,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对象物,能满足旅游者的特定需要;(3)与旅游业直接相联系,能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产生一定的效益。
2.旅游资源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旅游资源分类:(1)按照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分(二分法):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2)按照旅游资源国家标准分类:按此标准,旅游资源被分成8个主类和31个亚类,共155个基本类型。
(3)按照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存在状况分类原生性旅游资源:经过漫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过程所形成,对于现今而言是先天赋予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所有作为历史遗产的人文旅游资源(不可再生性、长期性、稳定性)萌变性旅游资源:通过现代社会发展及其投资因素新营造出来的人为旅游吸引因素(不断萌生、发展变化、可复制、可发展创新)二、旅游资源的基本性质1.审美性与文化性2.地域性与广域性3.季节性与节律性4.组合性与整体性5.“永续性”与易损性6.萌变性与创新性(从旅游审美需求以及旅游所耗时间、精力与费用等成本效益出发,旅游资源的组成因素协调配合越好、组合规模越大、组合内容越丰富,其旅游吸引力就越大,旅游价值就越高。
)三、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1.以原生性为主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多彩,世界地位突出2.旅游资源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并具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3.地域组合特色突出,各地旅游资源互补性强4.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交融性强,文化积淀丰厚(我国观光型原生旅游资源无论在总体数量和质量上的世界地位均非常突出;度假型旅游资源在世界上则相对逊色,但仍具较大开发潜力;萌变性旅游资源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开发起点低而发展潜力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资源学期末复习1、旅游资源概念:凡能激发起旅游者动机,并能产生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的自然的、人工的和精神的事物和现象。
2、旅游资源的特征:①多样性。
指总体上类型的丰富多样。
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多样性。
②美学观赏性,旅游资源价值最大、最普遍的意义体现在美学观赏性。
主要是外在美感、气势,其次是内在的美学。
③区域分异性,这是旅游地理学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异决定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民俗)、历史背景(古、今政治、经济、文化)。
④时效性即资源与时间的关系。
(一是指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随时间的推移在改变,美感变好与变坏、规模大与小等;二是指某些资源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或时节才能出现;三是某些旅游资源随着区域气候的季节性节律变化,在不同时节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有时甚至完全不同的特色。
)⑤要素组合性:自然资源的组合、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组合、人文资源的组合。
⑥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出售观赏、体验权3、分类的概念:通常所谓分类,是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
它是根据分类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的一种逻辑方法。
它是以比较为基础,通过比较识别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根据其共同点归并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将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这就是分类。
4、旅游资源分类的概念:就是根据旅游资源的同质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目的和需要将旅游资源进行集合归类。
5、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①同质性原则:即根据旅游资源的同质性区分出较大的类别,也就是把具有共同属性的旅游资源划归一类。
同级同类的旅游资源应该具有一定的共同特点。
②差异性原则:较大类别的旅游资源,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划分旅游资源类型的必要条件。
人们就是根据差异性划分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
③递次性原则:根据同质性依次划分出不同的级别的类型。
大类、基本类型;大类、亚类、小类。
6、旅游资源分类方案:最普遍的二分法和三分法二分法:(1)自然旅游资源:①地质(岩石、化石、地层、构造遗址、地震灾害遗址);②地貌(山地、峡谷、喀斯特、风蚀风积景观、冰川遗址、火山熔岩、黄土景观、丹霞地貌、海岸与岛礁、其他地貌);③水体(冰川、湖泊、瀑布、泉、海洋、其他水体);④气象气候与天象(气象、气候、天象)。
⑤动植物(植物、动物、动植物园);⑥综合景观(自然保护区、田园风光、其他综合景观)。
(2)人文旅游资源:①历史古迹(古人类遗址、古战场遗址、名人遗址、重要史迹、其他古迹);②古建筑(防御工程、宫殿、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瞭望观赏建筑、起居建筑、其他建筑);③陵墓(帝王陵墓、名人陵墓、其他陵墓);④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公共游憩园林);⑤宗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
⑥城镇(历史文化名城、现代都市、特色城镇)。
⑦社会风情(民俗、购物);⑧文学艺术(游记诗词、楹联题刻、神话传说、影视戏曲、书法绘画)。
三分法:二分法+社会旅游资源7、《国家标准》中分类方案:旅游资源类型划分8主类、31 亚类、155基本类型。
重点掌握8主类、31 亚类。
8主类:A地文景观、B水域风光、C生物景观、D天象与气候景观、E遗址遗迹、F建筑与设施、G旅游商品、H人文活动8、自然旅游资源概念:指由地质地貌、水体、气象、动植物等自然要素所构成的(旅游资源)、能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并且能够为旅游开发所利用的景观和环境。
9、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①不可移植性:缘于其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不可人工复制和移植,因为它所赋存的地质特征、自然地理气候等不可能复制;②时间变化性;③物质实体性: 自然旅游资源的构成是实实在在的自然要素。
能够眼观、手摸的姑且不说,例如,我们常常要描绘环境的舒适度,靠人的感官来感知和体验,它取决于日照强度、气温(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局部气流)、空气湿度、大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植被覆盖率等实在的因素。
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海拔1500-1800米,是最佳的休闲度假地,就是因为地球上的这个海拔高度,对于人类来说,环境舒适度最高。
补充:①自然旅游资源融合了人文因素,拓展了内涵。
例如:受原始拜物教的影响,人们赋予一些自然现象以神话。
②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景观中美学观赏价值最高、最有特色的部分。
例如:森林(植物)中的珍稀植物群、特色观赏植物群。
高原上的杜鹃林、红叶林与彩林、腊梅林、猕猴桃林、单从景观上讲(不考虑其它条件),不是所有森林都具有旅游开发价值。
二、自然旅游资源分类六类:地质、地貌、气象与气候、水文、生物、太空……10、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①地球圈层结构与自然旅游资源地球表层结构: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
世界有七大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②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原动力—地质作用:关于内营力地质作用和外营力地质作用。
自然景观差异与岩石成分、结构构造。
11、内营力与外营力:①内营力地质作用决定大背景。
内营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②外营力地质作用雕作美景.外营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温差、降水)、剥蚀作用(风、水、冰、湖、海)、沉积作用(主要指水力作用下)和成岩作用(压实成岩)。
12、人文旅游资源的特征:①精神文化性:相对自然旅游资源都是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实体而言,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在史学、建筑学、民俗文化学、艺术学等方面有重要的观赏、科考和研究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其体现了精神文化的一面。
旅游者缘于对某些历史人物的特殊情结—崇拜、怀念、怜惜、憎恶等,观赏与其相关的景物,见物思人,见景生情,借景传情。
②可移植性: 人文旅游资源属于人为形成,只要是有必要,都可以进行复制和移植。
包括建筑、园艺、民俗、文化艺术如民族风情,一些地区的传统民俗被外来文化侵蚀,当旅游开发需要时,可以到这种传统民俗文化保持和的相同民族聚居区,学习、购物、请艺人,以便恢复、移植其传统民俗文化。
移植人文资源要讲究整体协调—内涵与氛围。
③历史性: 高价值的人文旅游资源绝大多数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历史年代越久远,保存越稀少,文化反差越大,文化内涵更丰富,史学价值和观赏价值更高,资源的垄断性更高。
因此,历史年代的久远,就成为衡量其价值的重要尺度。
在旅游开发策划中,人们常研究其如何与“古”字粘上边—中国300年,美国100年,大致界定。
13、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社会旅游资源指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所创造的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社会氛围14、社会旅游资源的特征:①民族性:具有鲜明的本土文化特征。
语言、建筑、歌舞、服饰、婚礼、餐饮、宗教……②可移植性、可创造性和易消失性:可移植性指只要投资者愿意就可以仿造、移植(不能申请专利保护);可创造性二是指这类资源不断地受到人们的改造、创新,丰富内涵、改变主题、改变功能;易消失性三是它可以因为市场的变化和社会建设的需要而消失(拆除、彻底改变功用而非旅游资源);③参与性:休闲娱乐活动。
包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新策划的时尚项目。
15、人文旅游资源与社会旅游资源形成条件:①历史的承载性。
人类生息、政治背景和经济活动。
②文化的差异性。
部落群居与环境差异,产生本土文化差异。
③社会的创新性。
人类追求更高的生活环境和创新意识。
16、地质旅游资源的概念:定义:就是由地质体(构造、岩性、地层、矿床等,)形成的旅游资源。
具有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等旅游吸引功能的地质体(构造、岩性、地层、矿床等)形成的自然景观。
地质旅游资源:具有旅游开发利用价值的地质体。
包括:供观赏、科考的地质体和可以作为旅游商品开发的地质体。
17、地质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共七大类:典型地质构造;典型的标准地层剖面;岩石、矿物;冰川;古生物化石;火山、地震遗迹;海蚀、海积遗迹18、地质旅游资源的形成原因:①内营力地质作用决定大背景内营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外营力地质作用雕作美景。
②外营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温差、降水)、剥蚀作用(风、水、冰、湖、海)、沉积作用(主要指水力作用下)和成岩作用(压实成岩)。
19、地质构造:一个地区或区域的岩体(岩层)的一般沉积形式、产状、排列及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一个地区岩石堆积固结以后,由于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变形的形象。
20、褶皱构造:岩层在遭受横向压力过程中产生的连续弯曲构造。
(背斜、向斜。
)简单褶皱与复杂褶皱、倒转褶皱(岩层叠置关系)。
地壳上大的地貌形态常与褶皱有关。
关于褶皱造山带-龙门山。
一般情况下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在外力作用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例如流水侵蚀,堆积作用。
21、断裂构造:断裂:地壳岩石受力后发生的变形和破碎现象。
断裂包括节理、裂隙和断层。
节理:岩石因受力破裂,破裂面两侧岩石无明显位移。
节理的形成与岩石内部结构有关。
裂面一般比较平直。
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裂隙:岩石因受力而发生的裂开现象。
裂面不平直。
土林、岩脉22、冰川的概念:冰川(GLACIER)是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由于积雪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者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
古冰川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就是冰川遗迹,它是研究古地理气候变化的重要证据。
23、冰川的类型:①冰川按照存在时间分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两种。
②冰川按照地理位置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种大陆冰川:地球两极高纬度地区的大规模冰川。
山岳冰川:中、低纬度雪线以上的冰川。
我国的现代冰川全是山岳冰川。
冰川景观的构成:现代冰川有冰体冰舌、古冰川有冰蚀湖、擦痕、冰川砾石等—川西高原古冰川遗迹面积达数万平方公里。
冰川的内部组成特点:上部漂砾、下部夹杂泥砾。
24、地貌的概念: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也称地形。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千差万别,高低起伏,有大有小。
25、地貌旅游资源的特点:①地貌旅游资源是其它旅游资源构成的基础;②地貌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风景区总特征的基本骨架;③地貌旅游资源对人文旅游区影响深刻;④地貌旅游资源具有观赏和科研双重价值;⑤地貌旅游资源多数具有不可再生性26、一线天:地质变化、地壳上升、水蚀高压而形成的摩崖双耸岩/两垂直岩壁紧贴形成,其插缝宛若下可通海,上能接天之势,27、气象的概念:所谓气象,是指某一地方大气中的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电、光等各种现象和过程的总称。
28、气候的概念:所谓气候,一般认为它是多年天气综合的表现,即气候是某地区多年常见的和特有的天气状况的综合。
29、天气的概念:天气,是指一定的区域某一瞬间或短时间内所观测到的各种气象要素所综合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
30、雾凇的概念: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