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民俗
重庆民俗风情简单介绍 -回复

重庆民俗风情简单介绍-回复重庆民俗风情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深受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
这里将为您详细介绍重庆民俗风情,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
第一步:重庆民俗的历史起源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地理环境独特,山川纵横,地势险峻。
因此,重庆在古代就成为南北交通的要冲,这也是重庆民俗的历史起源之一。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重庆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吸纳了各地各族的风俗习惯,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第二步:重庆民俗的丰富内容重庆民俗包括节日、婚嫁、祭祀、戏曲、民间舞蹈以及饮食等各个方面。
节日是重庆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既有传统习俗的庆祝活动,也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重庆民俗的婚嫁习俗也是引人注目的,新娘出嫁时的彩礼、婚礼上的迎亲仪式以及婚后的传统习俗都体现了重庆人重视家庭和传统价值观的特点。
祭祀活动在重庆民俗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重庆的地方神庙和传统宗教寺庙都有定期举办的祭祀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有宗教意义,也是人们表达敬意和传承传统的方式。
戏曲和民间舞蹈是重庆民俗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重庆的巫山大剧院是重庆戏曲的代表之一。
巫剧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深受观众喜爱。
此外,重庆还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如茶山舞、跳伞舞等,这些舞蹈都有独特的风格和含义。
当然,重庆的美食也是重要的民俗风情之一。
火锅是重庆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辣椒和花椒的独特调味使得重庆火锅格外受欢迎。
此外,还有许多传统的重庆小吃和特色菜肴,如重庆小面、毛肚、辣子鸡等,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领略到了重庆的民俗风情。
第三步:重庆民俗的传承与保护重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非常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展览,重庆将民俗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们。
此外,政府还鼓励民众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设立奖学金、培训传统手工艺等。
总结:重庆民俗风情丰富多样,透露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通过了解重庆的民俗风情,我们不仅可以体验重庆的独特魅力,还能够对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
重庆的传统艺术形式

重庆的传统艺术形式
重庆的传统艺术形式
重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艺术形式也很多。
以下是重庆传统艺术形式的一些简单介绍。
一、重庆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传统在重庆悠久。
重庆的民间歌谣多彩灿烂,多种多样,形式多变,声乐丰富,有着独特的风格,传唱形式多变,唱词传唱个性鲜明。
二、重庆木偶戏
重庆木偶戏是重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庆民俗息息相关。
木偶戏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清代湖广地区,其特点是卡拉OK木偶表演,演员口技出色,真人真事,木偶艺术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和支持。
三、重庆剪纸艺术
重庆剪纸艺术也是重庆独有的文化形式之一,其特点是多样多彩,技法高超,图案优美,表现力强。
重庆的剪纸艺术有很多不同的风格,如灵树阙、双龙调香、团扇等。
四、重庆绣花艺术
重庆绣花艺术起源于清代,其特点是图案丰富,采用极具特色的方法记录了当地历史和文化,是重庆地区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
重庆绣花艺术有许多特色,如三领理、七星点缀、交织卫星等。
五、重庆雕塑艺术
重庆雕塑艺术历史久远,以泥塑为主,在佛教雕塑、佛塔雕塑、
神龛雕塑、神像雕塑等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套路和技法,表现出了当地人民对宗教信仰的尊重。
重庆雕塑艺术的发展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就。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民俗、传统技艺、传统表演艺术等多个领域,涵盖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和传统技艺。
在本文中,将就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介绍,深入挖掘重庆的文化内涵,展示其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传统民俗1.重庆火把节重庆火把节是重庆市区域内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民俗活动,其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曾有新火把传歌的纪录。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是火把节的日子,在这一天的祭祀活动中,燃烧和举起火把是关键的环节。
火把节有独特的地方表演艺术和文化活动,包括龙舞、狮舞、舞狮助力、打树花、打花灯、山歌唱会、川剧、地方民俗表演等。
2.重庆龙船节重庆龙船节是重庆市的传统民俗节日活动之一,起源于古代祭祀龙神之俗。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重庆举行龙船竞渡的日子。
在龙船节活动中,人们以此祈福,载歌载舞,舞狮舞龙,唱龙船歌,加上船头贴诗对联,灵活的划船手和挥戈舞狮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庆典。
3.重庆土家族苗族赶场节重庆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而土家族苗族赶场节是重庆特有的集市传统民俗。
土家族苗族赶场节以商贸为活动主题,民间艺术表演和民俗活动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赶场节上,土家族苗族人民穿着节服,表演摆龙灯、打花灯、跳吊脚舞、打面风鼓等,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
二、传统技艺1.重庆缝纫重庆缝纫是重庆市的传统技艺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重庆缝纫以手工缝纫为主,手工缝纫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重庆的手工缝纫工艺非常有名,尤其是女性手工缝纫技艺,为重庆的传统技艺之一。
2.重庆剪纸重庆剪纸是重庆市的传统手工艺,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重庆剪纸以手工剪纸为主,手工剪纸技艺精湛、历史悠久。
重庆的手工剪纸工艺非常有名,尤其是剪纸艺术家的剪纸作品,传承了重庆的传统技艺之一。
3.重庆木版年画重庆木版年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介绍重庆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传统知识、技能、习俗、表演艺术和口述表达等方面的宝贵财富。
它们代表着重庆人民的创造力、智慧和独特文化。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仔细梳理和挖掘,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名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古老手工艺技能1.巴渝剪纸 - 技艺独特,丰富多样的巴渝剪纸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不仅具有美观的视觉效果,更是重庆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巴渝陶瓷 - 巴渝陶瓷以其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它被列入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重庆人民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传统节庆活动1.重庆水灯节 - 作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部分,水灯节是重庆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五,人们会制作各种精美的水灯,并在江边放船点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两江古镇年俗 - 重庆的两江古镇以其独特的年俗活动而闻名。
演艺队伍的表演、民俗活动的展示以及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成为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部分。
传统音乐和舞蹈1.重庆川剧 - 作为中国国粹之一的川剧在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它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艺术和戏曲艺术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2.重庆茶花舞 - 茶花舞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项独特表演艺术。
舞者化身为盛开的茶花,在动作与音乐的交融中展现着重庆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口述和表达1.巴渝口述文化 - 巴渝口述文化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了口头传统、民间文学、民间故事、谚语等各种巴渝地区的口述表达方式。
2.文化遗产抢救与传承项目 - 为了保护和传承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设立了一系列抢救与传承项目。
这些项目通过培训、考察和资助等方式,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结语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编制和保护是对重庆人民独特文化的认可和保护。
介绍重庆风俗

介绍重庆风俗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座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重庆的风俗特色。
重庆是山城,因此地理环境对重庆的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庆人喜欢爬山,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许多人会选择到周边的山区进行登山活动。
爬山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欣赏到重庆壮丽的山水风景。
此外,重庆人喜欢在山上搭帐篷露营,体验大自然的美妙。
重庆的火锅文化是其最具代表性的风俗之一。
重庆火锅以其辣味和麻味而闻名,吸引了无数的食客。
重庆的火锅底料多种多样,有麻辣火锅、清汤火锅、酸辣火锅等等。
在火锅的底部,人们会放入各种各样的食材,如肉类、蔬菜、豆腐等,慢慢煮熟后品尝。
火锅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社交方式,家人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共同享受火锅的美味。
除了火锅,重庆的小吃也是一大特色。
重庆的小吃种类繁多,有酸辣粉、豆花饭、烤鱼等等。
酸辣粉是一道以宽粉为主料的传统小吃,以其酸辣可口而受到喜爱。
豆花饭则是一道以豆腐脑为主料的小吃,配以米饭和各种配料,口感绵软,味道鲜美。
烤鱼则是将鱼用各种调料腌制后烤制而成,鲜香美味。
重庆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那就是“抓周”。
抓周是重庆人在婴儿百日时的一种传统习俗。
人们会在一个盒子里放入各种物品,代表着不同的职业和命运,让婴儿去选择。
比如,放入钢笔代表将来成为文人,放入算盘代表将来成为商人。
这个习俗是希望给婴儿一个好的未来,也是家人们的祝福。
重庆还有一种独特的悼念方式,那就是“送葬行”。
在重庆,人们送葬时会用一队人排成长龙形式,手持着佛珠或者白纸,沿街走到墓地。
这个习俗是为了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重庆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富有特色。
无论是爬山、火锅、小吃,还是抓周、送葬行,都反映了重庆人民的热情好客和独特的文化传承。
如果你来到重庆,一定要体验这些特色风俗,感受重庆的独特魅力。
重庆的民俗文化简介

重庆的民俗文化简介
重庆民俗文化是以巴渝文化为基础,以本土宗教为特色,以民间风俗为依托,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而形成的独特文化。
重庆民俗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包括物质民俗、制度民俗、精神民俗三大部分。
物质民俗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生活条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物质民俗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原始人获取食物到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从最初简单的取暖方式到现在各种取暖设备;从最早的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劳动到现在的规模巨大、分工明确、结构复杂的生产单位。
这一切无不反映出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而物质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影响到人们精神生活状况,反过来,人们精神生活状况又会反作用于物质生活条件。
制度民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文化形式,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度民俗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1 —1 —。
重庆特色民俗

重庆特色民俗黔江角角调角角调是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村居民为把阉割师傅、修补师傅进山的信息能及时传递给大山处需要阉割牲畜、需要修补的农民而发明的乐器,主要由羊子角制作而成,声音清脆悦耳。
角角调以独吹为主,多人合奏,附和、边吹边说为形式。
目前主要传承下来的有:一人独吹独演,二人对吹对演,多人合奏集体演绎等形式。
江津江津楹联楹联习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习俗,其渊源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形成于五代,兴盛于明清。
根据用途,江津楹联习俗可以分为春联、寿联、婚联、行业联、三朝联(生小孩)、金榜题名联、挽联等;根据民俗功能又可以分为节庆联(春节、元宵、中秋等)、贺联(三朝、金榜题名、婚嫁)、挽联等。
合川坐歌堂传统婚嫁习俗中的“坐歌堂”在历代传承中形成了一整套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形式多样的系列歌曲(哭爹妈、陪歌、陪十姊妹等)。
这类歌曲的传承都是以老人口授为主,代代相传,歌词、仪式程序有一定文字记载(手抄本)。
姑娘在出嫁前夜,一般都会邀请新人的闺蜜们,聚集到新人家里。
在堂屋中摆上多张桌椅,大家围桌而坐,为新人出嫁而举行唱歌娱乐活动,大家畅叙情谊,送上祝福,俗称“坐歌堂”。
万盛苗族踩山会万盛苗族踩山会又叫“踩山坪”,是最具苗文化代表性的苗族传统节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五,苗家男女老幼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芦笙,聚集在山坪上,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庆典活动。
踩山会上,火辣辣的苗家情歌一唱一合,一问一答,亦庄亦谐,极富情趣。
荣昌尝新尝新是流传于荣昌县广顺镇的一种祭祀活动,稻谷收获时吃新米饭,即为“尝新”。
其仪式一般在夏至节前后按以下程序进行:择期、请客、备祭品、请乐班、沐浴、择新谷、供祭品、祭拜、入席。
梁平礼让草把龙习俗礼让草把龙是流传于梁平县礼让镇及其周边乡镇的舞龙习俗,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
礼让草把龙在制作、表演和功能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的龙舞有较大区别,特点比较突出。
在制作上,草把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龙的全身不用皮做装饰,全部由稻草捆扎而成。
重庆特色民俗表演舞动的民族风采

重庆特色民俗表演舞动的民族风采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代表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在重庆的各个角落,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特色民俗表演,这些表演以独特的舞台形式和热情洋溢的演员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着重介绍几个重庆特色民俗表演,展示其中蕴含的民族风采。
第一章:巫山秧歌巫山秧歌是重庆最具特色的民俗表演之一。
它源于巫山地区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秧歌以欢快的音乐和独特的舞蹈动作为特点,表达了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手拿彩绸、舞板等道具,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展示出巫山地区的独特魅力。
观众们在欣赏巫山秧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
第二章:土家锅庄舞土家锅庄舞是重庆土家族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表演之一。
土家族是重庆的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世代以舞蹈传承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土家锅庄舞是土家族人民的传统舞蹈,通过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舞台布景,展现了土家族的勇敢、豪爽和热情。
演员们身穿传统的土家族服饰,手持锅铲、礁道具等,舞动着节奏欢快的舞姿,将土家族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土家锅庄舞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第三章:重庆杂技重庆杂技是重庆地区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重庆杂技以其高难度的技巧和精湛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震撼和快乐。
演员们通过身体柔韧的控制和灵巧的操作,使得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动作变得轻松自如。
重庆杂技呈现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表演,包括空中飞人、旋转跳跃、人体炮弹等。
观众们在惊叹于这些技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杂技背后的辛勤训练和执着追求。
总结:重庆特色民俗表演展示了西南地区的独特风采和多元文化。
巫山秧歌、土家锅庄舞和重庆杂技等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舞台形式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这些表演不仅仅是艺术展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的载体。
通过观赏这些表演,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重庆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民俗风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民俗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
“炎黄”的始迹在黄河流域,而从夏禹始,先民的传闻则已开始南渐。
禹的出生地相传有三处,都在长江流域,即四川、江西九江和安徽。
据大量史籍所载,禹就是生于四川境内的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乡,娶江州涂山。
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
秦灭巴国设巴郡后,巴人更是长足步入了汉化的过程。
三千多年来,重庆处处留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
渝鄂交界处,有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涪陵周易园,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大足石刻,汇集了中国唐、宋时期石窟艺术的大量珍品;合川钓鱼城,保存着南京军民抗击蒙哥军队入侵的古战场遗址。
历代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苏轼、陆游、郭沫若等,都在这里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巴渝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与中国其他地区比较,无不大同小异。
重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曲艺、绘画,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活动等,也颇能反映巴渝风俗民情。
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
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以示辞旧迎新。
那些想放鞭炮的人可以开车到郊区,在划定的地方尽情大放一番。
那些在农村有亲戚的重庆人会乘机到乡下放鞭炮,过过瘾。
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
重庆晚报记者陈雪莲说,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
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
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
重庆人还喜欢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
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
当地人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也就是中国的灯节。
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吃汤圆。
民间工艺
綦江农民版画綦江县农民版画崛起于1983年。
十余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踊跃参与创作活动,不间断地拓展创作领域,新作不断,创作出版画精品上千幅。
綦江农民版画于1984年元月首次应邀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
以后十多年,有847幅作品先后应邀在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和香港地区参展参赛;600多幅佳作被国家博物馆及个人收藏;50多幅精品荣获国家和地区各种奖励。
綦江农民版画是中国民间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受到国内外美术界的高度赞誉。
1985年,四川省文化厅、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政
府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的称号;1988年2月,中国文化部将綦江县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荣昌折扇
折扇一名聚头扇,又称撒扇、折骨扇,既是一种用于夏季拂凉的民间手工艺品,也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工艺美术品,同时还是戏剧、舞蹈表演的重要道具。
北宋时,折扇由朝鲜传入中国。
明永乐年间,成祖喜折扇“舒展之便,命工如式为之”,全国折扇生产由此铺开,“邑中职此业者不下千家万户”。
荣昌折扇生产起自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已历近450年。
其产品精致典雅,自古享有盛名。
沈德符(1578—1642年)《万历野获篇》曰:“聚头扇自吴制外,惟川扇称佳,其精雅则宜士人,其华灿则宜艳女。
”川中折扇,又首推荣昌。
谢无量曾撰联赞誉荣昌折扇:“海棠香国,新看画栋连云,占尽三巴风月;蛱蝶名工,制就齐纨拂暑,凉生两戒河山。
”荣昌折扇由于制作考究,工艺精湛,故尺幅之间,满目珠玑,仪态万方,成为一种特殊的日用品和工艺珍品。
自古以来,荣昌折扇就畅销全国,甚至远销印度、缅甸等国。
近几十年,荣昌折扇生产又有长足发展,已有正棕、全楠、皮底、硬青、串子、全棕、檀香、绸面、羽毛、胶质等345个品种;并由写画派生出印花折扇,为旅游、文艺等部门广泛采用。
铜梁龙灯
铜梁龙灯始于明,盛于清,繁荣于当代。
其发展经过了火龙、正龙、肉龙三个阶段。
早期的火龙用绳索、竹篓连接头尾,舞龙时龙身施放烟火,气氛热烈,场面活跃。
但火龙有躯无肉,龙形象欠佳。
中期的正龙头大颈长,以篓作节,节内点灯以代烟火,舞玩时龙首高昂,灯火蜿蜒,景象十分壮观。
但龙体态不全,身躯仍少真实感。
最后形成的肉龙,以彩绘纸粘糊龙身,龙体完整,有骨有“肉”。
舞玩时头尾摆动灵活,躯体伸缩自如,内部盏盏灯火映照出金甲赤脊的龙身,熠熠生辉,美观动人。
由于肉龙体态长大,舞玩时形如蠕动,故又称“蠕龙”。
近几十年来,铜梁龙又在传统肉龙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设计,集狮头、鹿角、虾腿、鳄鱼嘴、乌龟颈、蛇身、鱼鳞、蜃腹、鱼脊、虎掌、鹰爪、金鱼尾于龙一身,且将传统闭口龙改制为张口龙,龙口内加做龙舌与口宝。
新创的铜梁龙英姿勃发,神威贲张,大有吞云吐雾、气夺天地之概。
铜梁龙的特征可归纳为大、长、活三个字。
“大”不仅指体形,且指造型夸张,美工上集国画、素描、剪纸、刺绣等技巧为一体,并参考戏剧脸谱的描绘手法,彩笔走脊、描箸,着重突出龙的气质,使其神采丰腴、气势磅礴。
龙身长一般在24节左右,比例适中,舞动灵活。
“活”是说舞龙操作中引入机械原理,研制出手摇、发条、电动等各种方式,使龙腾跃翻卷更加灵动潇洒,活灵活现。
近年铜梁又开发出千姿百态的玩具型、装饰型小蠕龙,铜梁龙正进入人们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建国35周年庆祝时,九条铜梁龙盘旋翻飞于天安门广场,曾引起国内外观者的啧啧惊叹。
1988年中国北京首届国际旅游年龙舞
大赛中,铜梁龙一举夺得金杯。
现在铜梁龙已超越国界,飞向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许多国家和地区。
川剧
川剧卡拉OK茶座1990年时设立。
茶座面积345平方米,160个座席,每周三次演唱以川剧为主的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成为旅游者在重庆旅游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
川剧小史明代时,民间就有了川剧的演出。
著名学者和诗人杨升庵为川剧兴起作出了贡献。
川剧的正式形成是在清朝中期。
明朝末年,江西、江苏、安徽、湖北、山西、陕西等省移民大量进入巴蜀地区,其它戏曲丰富了川剧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从而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