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诊断
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概述精神疾病是指在个体身体以及生理方面无明显异常的情况下,精神功能出现紊乱的情况,就是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常见的有抑郁症、焦虑症、躁郁症等。
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进一步阐述。
诊断精神疾病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症状和体征等方面来进行判断。
具体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症状检查---根据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来判断是否为精神疾病,如无端的悲伤、恐惧、痛苦感,思维障碍,扰乱心情,兴趣消失,睡眠不正常等。
2.心理评估--通过心理测试、访谈等方法来对患者进行评估,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影响因素以及患者的个性特征等信息,基于这些信息进行精神疾病的诊断。
3.脑功能影像学评估--如MRI检查,可以有助于受试者脑功能紊乱的分析。
治疗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1.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疗法、心理动力疗法、艺术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和化解各种负面情绪以及病态思维模式,并帮助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和心理状态。
2.药物治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一种主要方法,主要包括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焦虑药物、安眠药等,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心理特征合理选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3.肢体治疗---肢体治疗包括电击治疗、脉冲磁场治疗、跑步疗法、瑜伽等一些方法,它们可以穿越药物治疗的不足,促进身体的健康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1.早期干预---精神疾病的早期干预非常重要,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情绪,减缓病情的发展速度,提高治疗效果。
2.坚持治疗---精神疾病的治疗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不要盲目停止治疗,治疗期间要坚持规律的检查以及药物治疗等措施。
3.改变生活方式---精神疾病治疗也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多注意事项,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刺激等。
结语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用,治疗过程要有耐心和信心。
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精神疾病是指由于脑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异常的疾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压力的增加,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本文将重点探讨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精神疾病的诊断1. 临床症状评估精神疾病的诊断首先需要进行临床症状评估,包括患者的心理症状和行为症状。
心理症状可以包括抑郁、焦虑、幻觉、妄想等,行为症状可以包括自伤、自杀、暴力倾向等。
通过详细询问患者和观察其行为,医生可以初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2. 实验室检查对于一些明显有器质性病变可能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血液检查可以了解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代谢异常等生理异常。
3. 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全面评估,可以包括心理测试、临床访谈等。
心理评估有助于评估患者的认知能力、个性特征、人际关系等,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二、精神疾病的治疗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精神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疾病的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医生会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抗抑郁药物可用于治疗抑郁症,抗焦虑药物可用于治疗焦虑症。
然而,药物治疗需要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配合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关怀,以确保治疗效果。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精神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与患者的密切沟通和指导,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家庭治疗等。
心理治疗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并且需要持续进行一段时间,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 社会支持精神疾病的治疗不仅依赖于医疗机构和医生,还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家庭的关怀。
家人和朋友的陪伴和理解,可以给予患者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关注精神疾病患者的权益和福祉,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4. 康复护理康复护理是精神疾病患者长期康复的重要环节。
精神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精神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1. 引言精神病是一类严重影响个体心理、情感和行为的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精神病是指那些功能障碍及其背后的病理过程,导致了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功能障碍。
精神病的诊断和治疗是精神医学领域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介绍精神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2. 精神病的诊断原则精神病的诊断是通过对个体的症状、行为和社会功能进行综合评估,与各种已知精神疾病的标准相比较,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某一特定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以下是精神病的诊断原则:2.1 临床症状评估精神病的诊断需要对个体的临床症状进行全面评估。
这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情绪状态、思维内容、行为表现等方面的观察和评估。
医生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以帮助确定症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2.2 辅助检查与评估除了临床症状评估,医生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和评估。
常见的辅助检查包括神经心理学评估、脑电图、神经影像学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有关大脑结构和功能的信息,帮助确定病因和诊断。
2.3 诊断标准的应用精神病的诊断依赖于特定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ICD)》,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将其归类为不同的精神病亚型。
另外,美国精神病学会也发布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作为常用的诊断工具。
3. 精神病的治疗原则精神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等多个方面。
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
以下是精神病的治疗原则:3.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精神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等。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病情和耐受性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和不良反应。
3.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帮助患者理解和处理疾病的心理因素、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动力学治疗、家庭治疗等。
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精神疾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个体思维、情感、行为和社会功能的疾病,其诊断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符合特定的疾病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两种。
DSM是由美国精神病学会编制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其最新版本是DSM-5。
DSM-5对各种精神障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类,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
该手册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临床表现、病程和功能障碍等方面进行评估,提供了详细的诊断标准和诊断工具,帮助临床医生进行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与DSM相比,IC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国际疾病分类系统,其最新版本是ICD-10。
ICD-10不仅包括了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还对其他各种疾病进行了分类和编码。
在ICD-10中,精神障碍被归类为F00-F99的范围内,包括了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神经症、心理发育障碍等多种疾病类型,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面的诊断参考。
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症状和临床表现,包括情感、思维、行为和感知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其次是病程和病史,包括疾病的发病时间、持续时间、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等信息;最后是功能障碍,包括社会功能、学业工作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受损程度。
在进行精神疾病的诊断时,临床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症状和表现,结合病史和病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诊断标准不是简单地根据某一项症状或表现进行判断,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诊断。
此外,精神疾病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心理或躯体疾病,避免误诊或漏诊。
在进行诊断时,临床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其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精神病诊断标准

精神病诊断标准
一、症状学标准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和美国精神病协会(DSM-5)等诊断标准,精神病的症状学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等。
2.情感障碍:如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
3.意志行为障碍:如行为孤僻、退缩、意志消沉等。
4.意识障碍:如意识朦胧、昏迷、昏睡等。
5.感知障碍:如幻听、幻视、妄想等。
二、严重程度标准
精神病的严重程度标准是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来判断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指标:
1.社交功能受损:如无法与人正常交往、难以完成社交任务等。
2.工作学习能力下降:如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学习、效率低下等。
3.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如无法独立生活、需要他人照顾等。
4.自我保护能力下降:如容易受伤、容易发生意外等。
5.精神痛苦程度:如感到极度的痛苦、无助、绝望等。
三、时间标准
根据诊断标准,精神病的症状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被诊断为精神病。
具体的时间标准因不同的诊断标准而异,但通常认为症状需要持续至少数周或数月以上。
四、排除标准
在诊断精神病时,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排除标准:
1.生理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帕金森病等。
2.药物或物质滥用:如毒品、酒精等。
3.脑部损伤或病变:如脑炎、脑外伤等。
4.其他精神疾病:如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
5.应激反应:如急性应激反应等。
精神疾病判断标准

精神疾病判断标准
精神疾病判断标准是指用来评估一个人是否患有某种精神疾病的标准。
这些标准通常由医学专家和心理学家开发,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
精神疾病判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 症状:症状是指精神疾病患者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思维、情感和感官体验的异常。
症状包括幻觉、妄想、焦虑、抑郁、人格障碍等。
2. 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是指精神疾病症状的时间长度。
精神疾病判断标准通常规定,持续时间必须达到一定的长度才能被认为是精神疾病。
3. 功能障碍:功能障碍是指精神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能力的异常。
功能障碍包括学习能力下降、社交困难、职业生涯受阻等。
4. 历史:历史是指一个人是否有精神疾病的家族史、个人史以及曾接受过的治疗方式等。
精神疾病判断标准是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通过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评估和诊断,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 1 -。
ccmd3精神病诊断标准

ccmd3精神病诊断标准
CCMD-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是中国国家
卫生部于2001年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以下是CCMD-3
中一些常见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1. 抑郁障碍:包括多种类型的抑郁障碍,例如单纯性抑郁发作、复发性抑郁障碍等。
诊断标准包括对患者心境、睡眠、食欲、体重、注意力和自杀念头等方面的评估。
2. 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社交焦虑障碍等。
诊断标准包括对患者的焦虑程度、焦虑症状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的评估。
3. 精神分裂症:包括幻觉、妄想、思维松弛、情感淡漠等症状。
诊断标准还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
4. 双相情感障碍:主要包括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需要评估患者的情绪变化和相应的症状。
5. 强迫症障碍:主要特征是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的存在,
评估时需要考虑强迫症状的频率、严重程度和对患者日常功能的影响。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CCMD-3还涵盖了其他多种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CCMD-3
是在特定国情和文化环境下制定的诊断标准,与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如DSM-5、ICD-10)可能有一些差异。
因此,在临
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参考多个诊断标准,综合评估患者的症状和表现。
精神类疾病诊断标准

精神类疾病诊断标准精神类疾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与情绪、认知、行为和社会功能有关的疾病。
精神类疾病的诊断标准对于医生诊断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疾病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精神类疾病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一、精神类疾病的分类。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的分类标准,精神类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多种疾病。
每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诊断标准,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表现来进行诊断。
二、精神类疾病的诊断标准。
1.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幻觉、妄想、语言紊乱、情感麻木、社会功能下降等症状。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表现,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才能做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2. 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包括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则包括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两种极端的情绪波动。
3. 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上的症状,以及心悸、出汗、呼吸困难等身体上的症状。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表现,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才能做出焦虑障碍的诊断。
4. 强迫症。
强迫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强迫观念等症状。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表现,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才能做出强迫症的诊断。
5.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创伤后反应、回避行为、情绪麻木等症状。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表现,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才能做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
6.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症状。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表现,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才能做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
三、结语。
精神类疾病的诊断标准是医生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疾病病情的重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标准的哲学思考--变态?
4、统计学标准
这一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它是以全体人群中具有这种持征的人数的分配为 依据的。 在取大样本统计中,—般心理特征的人数频率多为常态分布,居中间的大多数人为正常,居两 端者为异常。 因此,确定一个人的行为为正常或异常就是以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常常把均值 加减两个标准差作为正常值范围,偏离此范围者为异常。 比如面临一场重大的考试,多数人处于中度紧张状态,而那些休克者或无所谓者常常是心 理素质较差者,难以取得优秀成绩。 偏离均值是否都是异常?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智商的均值为100,低于70 的人可能是弱 智,而高于130 者为天才,是超常而不是异常。这里,异常是相对而言的,其程度要根据其与全 体的平均差异来确定。 这种判别标准也是较为客观的,并可以在不少情况下采用。 另外,统计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变态心理的某些特殊感知和信念不可能用纯客观的方法来判断, 必须兼用一些定性描述的方法。
主要诊断标准分类系统
一、ICD-10
1.ICD发展简史 2.ICD-10主要内容
二、DSM-VI
3.ICD-10精神障碍类别
三、CCMD-3
主要诊断标准分类系统
1.ICD发展简史 一、ICD-10
ICD分类系统已有100多年历史,至1992年出
二、DSM-VI
版了ICD-10。 我国接受ICD较晚。至199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DSM-VI
(CCMD-1);
三、CCMD-3 1989年公布《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第二版)》(CCMD-2);
陈彦方组织全国协作组着手CCMD-3编制工作,2002
年正式出版CCMD-3。
主要诊断标准分类系统
MD-3主要内容 一、ICD-10
精神疾病 诊断
汤永隆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系主任
目录
• 一个诊断的研究 • 诊断标准的哲学思考--变态? • 三种诊断标准 • 5轴概念的转变 • 心理诊断 • 精神疾病的原因
• 精神疾病的症状
一个诊断的研究
• 1973年,D.L. Rosenhan罗森汉做了一个实验 • 方法 • 让8名心理健康且没有精神障碍病史的志愿者试图住进精神病院,其中3名心理学家、1名精神科医师、1名心 理系学生、1名儿科医师、1名画家和1名家庭主妇。 • 所有人都用假名、真实个人经历和资料,职业背景中与心理专业有关的内容被修改,并附加一条虚假内容: 听到声音,似乎在说“空虚”、“无聊”。 • 结果, • 他们都分别住进了五家州立精神病院。 • 在实验过程中,他们最担心被揭穿,但没有发生,顺利住院治疗,都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 • • • • 住院后,假病人便不再提声音的事情,除忙于记录病房里发生的事情外,一切行为都正常。 虽然同室真病人怀疑他们是假病人,猜测可能是派来调查医院的记者, 但却丝毫没有引起工作人员的怀疑。 住院7~52天(平均19天)后,他们都陆续出院。 出院时,并未认为他们康复痊愈,只是免除精神病的名称而已。
诊断标准的哲学思考--变态?
2、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
• 这种标准以社会常模为组织,以社会适应为行为准则,也就是说在社会常 模的基础上来衡量行为顺应是否完善。 • 心理异常者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差、与养育自己的社会文 化环境格格不入。 比如称自己是球长,(统率地球)的人常常被看成“疯子”,因为这违背了 社会的潜在准则。 • 当然,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是受时间、地点、习俗和文化等条件影响 的,因此这一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以此来进行判别也会有差异性。 例如,同性恋行为,在某些国家已经开始被接受,而在其他国家仍然视为 病态。
二、DSM-VI
三、CCMD-3
1994年发表DSM-Ⅳ和2000年出版DSM-VI-TR。
主要诊断标准分类系统
2.DSM-VI主要内容 一、ICD-10
《DSM-IV分类与诊断标准》手册主要包含手
二、DSM-VI
册使用说明、DSM-IV分类清单、各种类型精神障 碍的诊断标准及附录B供进一步研究的诊断标准轴。
三种诊断标准
一、ICD-10分类系统 二、DSM-VI分类系统 三、CCMD-3分类系统
主要诊断标准分类系统
国际上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是 “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tenth version, ICD-10) 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forth version, DSM-˅)。
诊断标准的哲学思考--变态?
3、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医学标准)
• 有些异常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在常态人身上是一定不存在的,若在某些人身上发现这些致 病这因素或疾病的症状,则被判别为异常。
• 例如麻痹性痴呆、药物中毒性心理障碍等,不是人人都有的。那么确定有无梅毒螺旋体或某些 药物的存在就可以作为判别异常的依据。这一标准比较客观,但应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因为不 少心理障碍并没有明显可查的生物学病因,而且,心理异常现象常常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身机 能的障碍。
轴V
5轴概念的转变
• 轴I:临床障碍 • 轴II:人格障碍,精神发育 迟滞 • 轴III:躯体情况 • 轴IV: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 • 轴V:全面功能评估(GAF)
DSM-5
• 1)诊断:即以前的轴I、轴 II和轴III • 2)心理社会因素、背景因素: 即以前的轴IV • 3)功能评估:即以前的轴V, 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 量表(WHODAS)
诊断标准的哲学思考--变态?
• 判断心理是正常还是异常,常用的判别标准有以下几种: 1、以经验作为标准 其一是指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他们感到忧郁、不愉快,或自己不能自我控制 某些行为,从而寻找医生的帮助。这种判别标准在许多心理障碍者身上常有应 用,但也有某些病人则由于坚决否认自已是“不正常”而正好作为其行为异常 的标淮。 其二是指医生或咨询员根据自身的活动经验来判别正常和异常。当医生或咨询 员运用经验标准时必须有个前提:判断者要健康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否则, 判断会黑白颠倒。 这种标准应用普通,但常因人而异,主观性较大。即使是 专家,在运用中也难免出现失误,这在实践工作中是有许多教训的为了避免判 断者的偏见,可以采用多位专家评定的办法,取其综合意见。
三、CCMD-3
轴Ⅳ
心理社会问题及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可归纳为9点,即: ①基本支持集体(家庭)问题;②与社会环境有关的问 题;③教育问题;④职业问题;⑤住房问题;⑥经济问 题;⑦求医问题;⑧与司法单位有关的问题;⑨其他问 题) 功能的全面评定(GAF),有一个GAF量表,以百分制评 分,最好为100分。评定目前适应状况(职业功能、社会 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及过去几年的适应情况
二、DSM-VI
三、CCMD-3
主要诊断标准分类系统
DSM-Ⅳ(轴Ⅰ) 一、ICD-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性及性身份障碍 适应障碍 睡眠障碍 未在他处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 适应障碍 人格障碍 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
二、DSM-VI
三、CCMD-3
主要诊断标准分类系统
DSM-IV
主要诊断标准分类系统
一、ICD-10
MD-3发展简史
MD-3主要内容 MD-3精神障碍类别
二、DSM-VI
三、CCMD-3
主要诊断标准分类系统
MD-3发展简史 一、ICD-10 1958年南京会议提出第一个分类方案; 1981年正式公布《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
• 异常的心理症状和体征,如幻觉、妄想、怪异行为等医学症状检查结果对判断精神心理方 面的病变具有重要意义,而心理测验对确定人的智力低下、病态人格和情绪行为问题具有 重要作用。 • 但症状检查标准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有许多边缘的心理异常者并不表现出典型的症状, 有的人平时可能是一位正人君子,而在特殊的应激条件下则成为施虐者或受虐者,尤其是 人格障碍者在检查中常常有掩饰倾向,使临床观察受限。 • 心理测验固然可以测出一定的人格缺陷,但在测验中的干扰因素有很多,被试的求治动机、 测试环境和实施方法、测验工具本身的信度和效度等等均影响测试结果,目前尚没有一种 万能的测验工具来对所有的心理变态症状予以确诊。
(3)Nevid,Rathus & Greene的观点:
a,不同寻常的行为;b,社会不能接受或打破社会常模的行为;c,对现实的感知或解释是错误的;d,个体处于明显的痛苦之中; e,行为是非适应性的或是自我挫败式的;f,行为是危险的。
(4)张伯源、陈仲庚提出的标准: 个体的经验为标准:
a,涉及出现问题的人自己的主观感觉不良和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 b,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
三、CCMD-3
断轴(diagnostic axes)。
主要诊断标准分类系统
DSM-Ⅳ(轴Ⅰ) 一、ICD-10 1 通常在儿童少年期首次诊断的障碍 2 谵妄、痴呆、遗忘及其他认知障碍 3 由躯体情况引起,未在他处提及的精神障碍 4 与物质有关的障碍 5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6 心境障碍 7 焦虑障碍 8 躯体形式障碍 9 人为障碍 10 分离障碍
主要诊断标准分类系统
一、ICD-10
1.DSM-VI发展简史
2.DSM-VI主要内容
二、DSM-VI 3.DSM-VI多轴诊断系统
三、CCMD-3
主要诊断标准分类系统
1.DSM-VI发展简史 一、ICD-10
美国精神病学会于1952年首次制定和出版自己
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与ICD-6相对应,共罗 列了60种精神疾病。
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
医学模式常用的标准,主要根据致病因素(如物理、生化、心理生理测查的结果)和症状的存在与否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