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合集下载

慢性多鼻窦炎(内镜下全组鼻窦开窗术)临床路径【2020版】

慢性多鼻窦炎(内镜下全组鼻窦开窗术)临床路径【2020版】

慢性多鼻窦炎(内镜下全组鼻窦开窗术)临床路径一、慢性多鼻窦炎(内镜下全组鼻窦开窗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多鼻窦炎(ICD-10:J32.803)。

行内镜下全组鼻窦开窗术(ICD-9-CM-3:22.53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年)。

1.症状:鼻塞,黏性或脓性鼻涕;可伴有头痛、面部胀痛等。

2.体征:鼻腔、中鼻道黏液或脓性分泌物,鼻腔、中鼻道黏膜充血、肿胀或伴有鼻息肉。

3.影像学检查(CT):提示鼻腔、鼻窦黏膜慢性炎性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年)1.鼻中隔矫正术;2.中鼻甲、下鼻甲骨折移位固定术或部分切除术;3.前或后筛窦开放术;4.上颌窦开放术;5.额窦开放术;6.蝶窦开放术;7.眶尖部手术;8.鼻息肉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32.803慢性多鼻窦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4)胸片、心电图;(5)鼻腔鼻窦CT。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过敏原及相关免疫学检测;(2)鼻功能测试。

(3)鼻腔分泌物病原学检测(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4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术中用药:全身止血药物,局部减充血剂。

3.手术:见治疗方案的选择。

4.鼻腔填塞止血,保持引流通气。

5.必要时送病理检查。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继续教育慢性鼻一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由于慢性鼻一鼻窦炎(也称慢性鼻窦炎,chronicrhinosinusitis,CRS)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结论尚不十分清晰,在诊断定义、分型及选择治疗方案等方面尚存有争议。

近年来,以欧美为主的学者们相继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鼻一鼻窦炎诊疗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这些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反映了各国学者们对慢性鼻-鼻窦炎诊疗研究的重视。

1997年制定的海口标准对我国开展鼻内镜外科手术、评价手术后疗效、进行学术交流等均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为尽可能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制定、修改并不断完善适合国情的慢性鼻一鼻窦炎诊疗指南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慢性鼻一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起草过程中参照了国际现有指南性文件,并基于我国国情特点,遵循了“宜简不宜繁,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同时兼顾了我国现行医疗制度及具有临床可操作性的实际情况。

为了使本指南更科学、合理和具有实用性,编辑部还组织了专家在全国部分城市巡讲,充分征求了各地同道们的意见,使之趋于完善。

本指南适用于成人慢性鼻-鼻窦炎。

慢性鼻一鼻窦炎是指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鼻部症状持续超过12周,症状未完全缓解甚至加重。

1.慢性鼻一鼻窦炎(不伴鼻息肉)2.慢性鼻一鼻窦炎(伴有鼻息肉)注:鼻息肉发生机制至今不清,研究显示,鼻息肉有其相对独立的特征。

因此,本指南的分类并不意味着慢性鼻一鼻窦炎与鼻息肉在发展阶段上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中主要症状中的鼻塞和黏性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二.检查1.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

2.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

三,病情严重度判定按照视觉模拟量表(visuaIanaloguescale,VAS)将病情分为:轻度0~3,中度>3~7,重度>7~10。

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头痛
慢性鼻窦炎可能引起头痛,多为钝 痛或隐痛,有时也可表现为搏动性 疼痛。
嗅觉障碍
慢性鼻窦炎可能导致嗅觉障碍,表 现为嗅觉减退或消失。
次要症状
01
02
03
咳嗽
耳鸣
视力障碍
慢性鼻窦炎可能导致咳嗽,多为黏液性或 黏脓性痰。
慢性鼻窦炎可能导致耳鸣,多为低音调耳 鸣。
慢性鼻窦炎可能引起视力障碍,如视力模 糊、视力下降等。
并发症表现
01
02
03
急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可能急性发作 ,出现高热、头痛、流脓 涕等症状。
鼻息肉
慢性鼻窦炎可能导致鼻息 肉,表现为鼻腔内出现荔 枝肉样起鼻窦 囊肿,表现为鼻腔内出现 球形囊肿。
03
检查和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MRI检查
X线鼻窦拍片可以显示鼻窦腔内有无 积液、息肉等病变,为慢性鼻窦炎的 诊断提供参考。
免疫治疗
01
免疫调节剂
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转移因子、 胸腺肽等,增强机体免疫力,
降低鼻窦炎的复发率。
对于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可 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等
,控制过敏症状。
02
免疫抑制剂
05
慢性鼻窦炎的预防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总结词
锻炼身体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预防慢性鼻窦炎的发生。
详细描述
鼻内窥镜检查
通过插入鼻腔的细长镜子,可以 观察鼻腔深部的黏膜、鼻道、鼻 窦口等部位,发现病变并进行活 组织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慢性鼻窦炎患者可能会出 现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 粒细胞比例增加等炎症表 现。
血清学检查
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 抗体,可以辅助诊断慢性 鼻窦炎的病因,如细菌、 真菌等感染。

鼻腔冲洗在鼻腔鼻窦炎性疾病中的应用

鼻腔冲洗在鼻腔鼻窦炎性疾病中的应用

中国乡村医药鼻腔冲洗在鼻腔鼻窦炎性疾病中的应用鲍叶飞鼻腔冲洗是治疗鼻腔、鼻窦疾病的一种常用辅助治疗方法,是通过冲洗液将鼻腔内的黏涕、血痂、病菌及致敏原冲出鼻腔,以达到提高鼻腔黏膜纤毛功能、减少炎性因子释放、降低鼻黏膜水肿的作用。

鼻腔冲洗副作用小,成本低,操作便捷,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鼻腔、鼻窦炎症性疾病包括变应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等,均是鼻腔冲洗的最佳适应证。

本文着重针对鼻腔冲洗分类、方法及对不同鼻腔疾病的作用原理进行综述。

1 鼻腔冲洗器的分类鼻腔冲洗器种类繁多,市面上较为广泛应用的包括鼻腔喷雾器、气囊式洗鼻器、电动脉冲洗鼻器及负压手动按压型洗鼻器等。

鼻腔喷雾器采用了细腻雾化喷头,清洁面大,不刺激鼻腔,覆盖面较广,且操作和携带便捷,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儿童。

气囊式洗鼻器具有自控式动力球囊,可自我掌控力度,具有冲力大、防反流、耐高温等优点,适合个人独立操作,且消毒便捷。

电动脉冲洗鼻器采用USB充电模式及脉冲水流技术,能深层清洁鼻腔,不易呛鼻,包括家用型和便携型,选择性大,且操作简便。

负压手动按压型洗鼻器压力可自行调节,且结合水雾喷头及智能温显。

2 鼻腔冲洗的方法鼻腔冲洗的常用方法是鼻腔灌洗法,操作步骤是将配置好的冲洗液置于冲洗器中,患者头低位,将鼻腔冲洗器的出水器放在一侧鼻孔处,轻微用力使出水口与鼻腔之间不留缝隙,利用压力差使冲洗液从一侧鼻孔流进鼻腔,经过鼻咽部再从另一侧鼻孔流出,冲洗完毕换另一侧鼻腔冲洗,最后分别按压两侧鼻孔,将鼻腔内残余的冲洗液排净。

除了鼻腔灌洗法,还有鼻腔喷雾法、鼻腔喷液法等。

采用鼻腔冲洗器冲洗鼻腔方法更简便,呼吸道反应弱,舒适度也更高,而负压组采用机械性方式冲洗鼻腔易产生呛咳[1]。

3 鼻腔冲洗的溶剂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表示,鼻腔盐水冲洗作为单一疗法或辅助治疗对成人和儿童鼻作者单位:315500 宁波市奉化区中医医院医共体耳鼻喉科通信作者:鲍叶飞,窦炎均有效,还可用作难治性鼻窦炎的长期治疗[2]。

鼻窦炎诊疗指南

鼻窦炎诊疗指南

鼻窦炎诊疗指南定义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与其他常见病如变应性和非变应性鼻炎、哮喘、鼻息肉、对阿司匹林高敏反应性、肺囊性纤维化增生性病变、纤毛功能异常、免疫功能缺陷、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口腔疾病等相关联。

根据鼻窦炎的分型、病因及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改变选择适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鼻窦炎可以就诊于除耳鼻咽喉科以外的其他专科,如过敏专科、呼吸科及儿科,因此对鼻窦炎和鼻息肉的诊断及治疗建立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尤为重要。

分型1.急性鼻窦炎突发性出现鼻窦炎症状且病程少于12周。

急性鼻窦炎在一年内可发生数次,但是在两次发作间期必须无症状。

急性鼻窦炎主要是由感冒/急性病毒性感染所致,但急性病毒性鼻窦炎的病程一般少于10d,如果5d后症状加重,或症状持续超过10d,可诊断为继发病毒性急性鼻窦炎在临床上,急性细菌性鼻窦炎(acute bacterial rhinosinusitis)主要是指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如脓性鼻涕(双侧多见),发热(38℃以上),血液检查时出现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增高等。

该病的发病率很低,有报道5%~13%患有急性病毒性鼻窦炎的儿童有可能继发细菌感染[4],而在成人中其发病率则更低。

2. 慢性鼻窦炎指症状持续超过12周的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可分为慢性鼻窦炎伴发息肉和无伴发鼻息肉两个亚组。

慢性鼻窦炎的病因比较复杂,除了常见致病原(病毒、细菌、真菌等),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如基因(或遗传)、纤毛功能异常、细菌生物膜、骨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哮喘、对阿司匹林高敏感、内分泌功能失调、过敏、解剖、环境和医源性(如既往不适当的药物和手术治疗)等。

鼻息肉和鼻窦炎一样,同属于鼻和鼻窦黏膜炎症性疾病。

有些研究试图通过检测和分析鼻息肉及鼻窦炎黏膜中T细胞的功能,或炎症性标记物(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炎症性介质等)的改变来区分这两种疾病,但是到目前为止,从疾病的特征上还很难将鼻息肉从鼻窦炎中区分出来。

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判断病变类型、范围及严重程度,并据此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以 及对治疗卒效中果⻛风险和预后进行评估。临床上可结合评估目的和实际情
况选择相应方法。
(一)主观病情评估
药物选择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估2。按照VAS评分将
中国人与白种人的CRSsNP组织重塑有一定的相似性, 其胶原沉积在白种人中与TGF-β1信号通路上调有关,在 中国人中与中性粒细胞来源的TGF-β2表达上调有关
诊断
一、症状 1.主要症状:鼻塞,黏性或黏脓性鼻涕。 2.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诊断时以上
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中主要症状中的鼻塞、 黏性或黏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发病机制
CRS是一种高度导质性疾病,其发病与解剂结构遗传及 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解剖因素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发育异常导致的通气和引流功能障碍可能
促进了CRS的发病,包括严重的鼻中隔高位偏曲压迫中鼻甲,过度 发育的泡状中鼻甲、筛甲气房、Haller气房、以及鼻甲肥大、钩突 移位或尾端肥大等。但也有研究显示,CRS的发病与局部解剖学变 异的关系似乎并不显著。
有:(1)胃酸直接刺激引起炎性反应和黏膜纤毛功能受损; (2)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迷走神经功能增强,鼻窦黏 膜肿胀堵塞窦口,(3)幽门螺杆菌的直接作用。
发病相关因素
(十二)牙源性疾病
长入上颌窦的根尖炎症可以导致慢性上颌窦炎,致病菌多 为厌氧菌。
(十三)医源性因素 不规范的鼻窦手术可造成窦口鼻道复合体粘连、黏膜大
病理分型:CRS根据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分为:(1)中性粒细胞浸润为 主;(2)嗜酸粒洲胞浸润为主:(3)淋巴细胞浆细抱浸润为主;(4)混合型 。也有文献报道将CRS分为曙酸检细胞性和|喝酸粒细胞性,但尚缺 乏统--的分型参考标准!,其临床应用还需要进步探索

中国CRS指南

中国CRS指南

中国慢性鼻-鼻窦炎诊疗指南指南指定宗旨⏹宜简不宜繁,宜粗不宜细⏹借鉴国外先进的循证医学方法,兼顾我国医疗制度和临床操作的可行性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诊疗指南临床定义CRS是指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鼻部症状持续超过12周,症状未完全缓解甚至加重临床分类⏹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慢性鼻-鼻窦炎(伴有鼻息肉)一、鼻-鼻窦炎和鼻息肉的定义诊断⏹症状表现为≥2个的症状特征,其中必须有一个主要症状1、主要症状鼻塞;黏性、脓性鼻涕2、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检查1、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粘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2、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五、鼻-鼻窦炎和鼻息肉的诊断病情严重度判定-VAS⏹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标尺(0-10cm)你的鼻-鼻窦炎症状对你造成多大的困扰呢?⏹轻度=VAS 0-3⏹中度=VAS >3-7⏹重度=VAS> 7-10VAS>5 意味着病人的QOL(生活质量)受损药物治疗⏹抗炎药物⏹抗菌药物⏹减充血剂⏹黏液促排剂⏹全身抗组胺药⏹中药⏹鼻腔冲洗⏹糖皮质激素1、鼻内激素:抗炎、抗水肿,疗程>12周2、全身激素:用于严重、复发性鼻息肉。

推荐:泼尼松(或泼尼松龙)0.5mg/kg.d ,晨起空腹顿服疗程5-10天,最长14天。

不推荐:全身或鼻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大环内酯类(14元环)药物推荐:小剂量(常规抗菌剂量的1/2)长期口服疗程>12周用于CRS急性发作,常规剂量,疗程<2周,不推荐局部使用抗生素三、其它药物⏹减充血剂:不推荐使用,鼻塞严重者可短期使用(<7天)⏹黏液促排剂: 推荐使用, 可稀化黏液并改善纤毛活性⏹全身抗组胺药: 适用于伴有变态反应症状的患者,可口服第二代或新型抗组胺药⏹中药: 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用药⏹鼻腔冲洗: 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2%-3%)手术治疗—适应证⏹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或各鼻窦引流的明显解剖学异常⏹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或各鼻窦引流的鼻息肉⏹经药物治疗无效⏹出现颅、眶等并发症围手术期处理⏹指术前1周至术后3-6个月的用药策略及处理原则⏹建议治疗方案:术前:抗菌药物、鼻内和/或全身激素、黏液促排剂等术后局部处理:根据术腔恢复情况确定处理间隔时间,持续3-6个月术后用药:同药物治疗,抗炎药物不少于12周疗效评估-方法⏹主观评估:VAS⏹客观评估1、鼻内镜检查量化评估,采用Lund-Kennedy评分法2、鼻窦CT扫描结果量化评估,采用Lund-Mackay评分法⏹生活质量评估:推荐使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必要时可同时结合普适性量表(SF-36)特点基线3个月6个月1年息肉左侧(0,1,2)息肉右侧(0,1,2)水肿左侧(0,1,2)水肿右侧(0,1,2)鼻涕左侧(0,1,2)鼻涕右侧(0,1,2)瘢痕,左侧(0,1,2)瘢痕,右侧(0,1,2)痂皮,左侧(0,1,2)痂皮,右侧(0,1,2)息肉0-没有息肉1-息肉限于中鼻道2-息肉超出中鼻道0-无1-轻2-重鼻涕:0-无1-干净稀薄的鼻涕2-脓性粘稠的鼻涕瘢痕:结痂:0-无0-无1-轻1-轻2-重2-重五、鼻-鼻窦炎和鼻息肉的诊断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系统Lund-Mackay CT 评分系统1.没有异常2.部分阴影3.完全阴影鼻窦左侧右侧上颌窦(0,1,2)前组筛窦(0,1,2)后组筛窦(0,1,2)蝶窦(0,1,2)额窦(0,1,2)OMC (0,1,2)总分(0-24)按0-2进行评分,每个鼻窦和OMC 都按下列三种情况评分0-无1-部分阴影2-完全阴影每一侧的最高分是12分---Lund VJ, Mackay IS. Staging in rhinosinusitus. Rhinology 五、鼻-鼻窦炎和鼻息肉的诊断SNOT-20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请在每个问题严重程度上的数字打钩完全没有轻度不适中度不适严重不适五大问题1.需要擤鼻涕01232.打喷嚏3.流鼻涕4.咳嗽5.鼻涕倒流6.粘稠鼻涕7.耳胀满感8.头晕9.耳痛10.面部疼痛或压迫感11.入睡困难12.夜间反复醒来13.睡眠质量差14.晨起困倦15.疲劳16.工作效率低17.注意力不集中18.沮丧/焦虑/易怒评估时机⏹药物治疗:近期疗效评估3个月远期疗效评估1年⏹手术治疗:近期1年远期3年⏹患者近期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建议评估时间推迟至症状完全消失2周后进行。

?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联合发布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 年2月药物治疗一、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水肿和免疫抑制作用,是 CRS 药物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药物,主要包括全身(口服)和局部(鼻用)两种用药方式。

(一)鼻用糖皮质激素临床推荐鼻用糖皮质激素作为CRS的一线首选治疗药物,疗程不少于 12周。

大量随机对照研究和 Meta分析表明,CRS患者术前应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善症状,减少手术出血;术后应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复发。

鼻用糖皮质激素一般每天使用1~2次,每侧鼻腔至少100 μg,需长期持续用药(>12周)以维持疗效。

术后患者通常在第一次清理术腔后开始用药,根据术腔恢复情况,持续用药3~6个月。

除鼻喷雾剂外,鼻用滴剂、鼻腔冲洗和雾化吸入等其他糖皮质激素局部给药方式也有在临床应用的文献报道。

鼻用糖皮质激素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局部不良反应包括鼻出血、鼻中隔穿孔、鼻干、鼻烧灼感和刺激感等,但发生率低,与安慰剂比较无显著差异。

目前尚无证据支持鼻用糖皮质激素有增加白内障、青光眼和升高眼内压的风险。

对合并哮喘的患者联合应用鼻喷和吸入糖皮质激素未见全身不良反应。

(二)口服糖皮质激素临床仅推荐对 CRSwNP患者,尤其是严重复发性鼻息肉患者,可给予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

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可迅速缩小鼻息肉体积,缓解临床症状,亦称“药物性息肉切除”。

但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CRSwNP的临床疗效难以维持,可导致息肉复发。

不建议对CRSsNP 患者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

不推荐静脉或鼻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CRS。

口服糖皮质激素分为短疗程和序贯疗法两种方式:(1)短疗程:剂量相当于泼尼松0.5~1.0 mg/(kg·d)或15~30 mg/d,晨起空腹顿服,疗程10~14 d,无需逐渐减量,可直接停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相关因素
(二)纤毛运动障碍 正常的纤毛功能对维持鼻腔和鼻窦的清洁具有币要作
用。CRS纤毛动能异常多继发于炎症等,通常是可逆性改变。 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由于纤毛中心 微小管缺失导致纤毛无法运动,常伴发CRS、呼吸道疾病及 不孕不育症,如果同时合并内脏转位则称为原发性纤毛不动 综合征。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CRS与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 ,AR)哮喘及气道高反应的关系密切。全球变 态反应与哮喘欧洲协作网 (GlaobalAllergy and Asthma Fumpcan Network, (ALEN)2012年 在欧洲12个国家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CRS患者哮瑞的患病率 比非CRS患者高2信以上。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 CRS患者中 11.2%伴哮喘、27.3%伴气道高反应。在需手术治疗的CRS患者中, 气道高反应的发生率为45.4% .哮喘的发生率为10.4% .且嗅裂及 上鼻道区域的息肉和息肉样粘膜水肿与气道高反应及哮喘的发生 相关。

发病机制
CRS是一种高度导质性疾病,其发病与解剂结构遗传及 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解剖因素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发育异常导致的通气和引流功能障碍可能
促进了CRS的发病,包括严重的鼻中隔高位偏曲压迫中鼻甲,过度 发育的泡状中鼻甲、筛甲气房、Haller气房、以及鼻甲肥大、钩突 移位或尾端肥大等。但也有研究显示,CRS的发病与局部解剖学变 异的关系似乎并不显著。
(三)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可能不是引起CRS的初始原因,但它是CRS发
生发展的一个易感因素.它可以加重CRS患者黏膜的炎性反 应。
发病相关因素
(四)细菌 细菌是香为引起CRS的初娇原因尚不明确。基于细菌
I6S rRNA的微生物组学研究提示.细菌菌群失衡可能与CIS的 发病.炎症状态及治疗效果有关。另外,细菌生物真不仅n 作为感染性病原菌发挥致病作用,也可作为抗原超抗原佐剂 毒素和炎性甚f促进(CIRS的发生和发展叫而且也是个体对抗 荣药物产生耐药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发表于《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9年2期
主讲人:
前言
慢性鼻窦炎(chronic rinsinusitis. CRS)是耳景租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 其病因学及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在“南昌指 南”(2008)基础上修订的“昆明指南”(2012),既借鉴了欧洲鼻窦炎和鼻 息肉意见书 (European petionmper on rinmsinaitis and nasnl pnlyps,FPDS)2012 年版的内容,又参考了我国临床实践的相关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对规范和推动我国CRS的临床诊疗起到了重贾的引导作用。近年来,我国 CRS的诊疗和研究水平迅速提高,完成了多项较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的多中 心临床研究,并完成了较大样本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在CRS发病机制研究、 免疫病理学分类研究、组织病理学分型研究等领域已处于国际前沿水平。 随着我国CRS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逐步深人,其诊疗黄略也逐渐朝着更加符 合中国人群CRS病情特征的个体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为此,中华耳鼻咽喉 头领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联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 鼻科学组,决定对"昆明指南”(2012)再次进行修订:为了便于理解和临床 应用,本次修订坚持内容细化,以期更好地适应我国国情和临宋需要.进-
发病相关因素
(十)阿司匹林耐受不良 中国人CRS患者中阿司匹林耐受不良的发生率约为
0.57%,阿可匹林耐受不良患者若同时合并鼻息肉和哮喘。 则称为阿司匹林三联症(aspirin tiad),阿司匹林耐受不良 患者的鼻息肉范围广,易复发。
步提高我国CRS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定义与分型
一 定义 CRS是鼻窦黏膜的慢性炎性疾病,病程超过12周
二 分型
临床分型:CRS在临床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慢性鼻窦炎不 伴鼻息肉(chronie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 , CRSsNP);(2)慢 性鼻窦炎伴有鼻总肉 (chrunice diunwsinusits wilmasal polyps ,CRSwNP)。这是月前国际 广“泛采用的分型模式,简使实用。
发病相关因素
(八)囊性纤维化 囊性纤维化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几乎
全部合并CRS,80%合并鼻息肉。患者鼻腔分泌物的粘稠 度较正常人增加30~60倍,黏液纤毛清除系统的异常可引 起鼻腔鼻窦反复严重感染。
(九)免疫缺陷 免疫缺陷是CRS的易感因素,伴发免疫缺陷的患者
CRS复发次数多,同时可伴有其他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免疫 缺陷叁与CRS的可能机制有T淋巴细胞功能障得;免疫球蛋 白缺失或功能下降;补体系统异常。
(五)病毒 有研究显示,鼻病毒在CRS患者中的分离率要显著高
于建康对照人群,CRS患者对病毒先天性免疫的异常可能与 嗜酸粒细胞性炎症有关。
发病相关因素
(六)真菌 真菌在CRS发病中的作用存在争议,目前多个前瞻性.随机 双盲试验均未能证实抗真医药物对CRS的治疗有效
(七)超抗原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作为细菌超抗原,能够激活一.系列 免疫反应,诱导以2型T辅助细胞(typc-2 Thelper cll,Th2)反应 为主的嗜酸粒细胞性炎症,但是该超抗原在中国人中的检 出率较低。
病理分型:CRS根据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分为:(1)中性粒细胞浸润为 主;(2)嗜酸粒洲胞浸润为主:(3)淋巴细胞浆细抱浸润为主;(4)混合型。 也有文献报道将CRS分为曙酸检细胞性和|喝酸粒细胞性,但尚缺乏 统--的分型参考标准!,其临床应用还需要进步探索
中国7个不同区域代表性城市多中心CRS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 明,中国人群CRS总体患病率力8%,其中广州8.44%、北京4.18%、 乌鲁不齐9.24%、武汉9.76%、长车10.23%、 淮安4.56%、成都 9.38%。这一患病率高于巴西圣保罗(5.51%)、韩国(6.95% )和加 拿大(女5.7%,男3.4%),略低于欧洲( 10.9%)和美国( 12 ~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