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中的热点问题

合集下载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瘤、脑部感染等。

由于脑出血的发病率极高,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此,提高对脑出血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对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国制定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一、诊断标准《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明确了对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其诊断标准包括发病急骤、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等。

二、危险因素评估脑出血是一种潜在的致命疾病,因此,如何及时识别出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其发生。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列举出了脑出血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中风以及不良的习惯。

指南建议,对于那些存在危险因素的高危群体,应该及时进行筛查。

三、治疗方案1.急诊处理:目前,尚没有能够立即治疗脑出血的方法,但是,护理、检查和治疗应该尽早进行。

对于急性脑出血的患者,应该采用手术、药物等治疗方法。

2.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

常用的药物包括降压药、抗凝剂、抗高胆固醇药、神经保护剂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评估,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

3.手术治疗:对于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在减少颅内压的同时,将血液清除。

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开颅、冷冻治疗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老年人或者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手术治疗的风险较大,需要仔细权衡。

四、预防与护理预防和护理是脑出血疾病综合治疗的核心。

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改善饮食、管控不良习惯、定期进行体检等。

护理方面应该尽量让患者保持安静和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同时,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综合来看,《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在诊断标准、危险因素评估、治疗方案、预防与护理四个方面,为脑出血患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虽然目前尚没有一种治疗脑出血的特效药物,但是及早发现危险因素、改善饮食习惯、适当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脑出血,使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他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他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他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他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他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他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他(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他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他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他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他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他(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
规律运动
适量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 高血管弹性,有助于预防高血压
和糖尿病。
控制体重
肥胖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保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预防脑
出血。
高危人群筛查与监测
高血压筛查
定期检查血压,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以预防 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
糖尿病筛查
定期检查血糖,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以预防 糖尿病引起的脑出血。
公众教育
开展脑出血防治知识讲座、健康咨询 等活动,为公众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 和服务,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 保健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诊断流程
根据病史及神经系统检查,结合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02
诊疗技术
影像学检查
01
02
03CBiblioteka 扫描显示脑出血的部位、范围 和程度,帮助判断病因和 制定治疗方案。
MRI检查
提供更细致的脑组织图像 ,有助于判断脑出血的原 因和预后。
DSA检查
显示脑血管结构和病变, 帮助诊断脑血管疾病。
按出血部位分类:基底节区出 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小 脑出血等。
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脑出血发病率高,每年新发病例 约180万,其中50%以上死亡, 存活者中约30%遗留严重残疾。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 、饮酒、肥胖等。
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中老年患者,突发意识障碍、偏瘫、失语、头痛、呕吐等症状,应考虑脑出血 可能。
血管疾病筛查
检查血管健康状况,预防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出血 。
急性期救治与转运规范
01
02
03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标准[详]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标准[详]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15-05-08 22:06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作者: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字体大小-|+一、概述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CH 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而欧美国家ICH 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

ICH1 个月死亡率髙达35%-52%, 6 个月末仍有 80% 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规范ICH 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脑出血的分类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

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 分为原发性脑出血、继发性脑出血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美国有学者将 ICH 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 AVM 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

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血检形成等引起,占 ICH 的 15%-20%。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髙血压。

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査,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70%-80%,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

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 ICH 的 80%-85%。

本指导规范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1.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査是诊断 ICH 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脑 CT、 MRI 和脑血管造影等。

CT 及MRI 能够反映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围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促进肌肉和关节的功能恢复。
康复护理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01
训练患者自己穿衣、吃饭、洗澡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
量。
康复教育
02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知识教育,使他们了解疾病的康复过程
和注意事项。
家庭康复指导
03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家庭康复计划,指导家属对患者进
行康复训练。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Contents
• 脑出血概述 • 诊断流程 • 药物治疗 • 手术治疗 • 康复治疗 • 预防及预后
01
脑出血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 血,常见于50岁以上患者,也可 发生于年轻人。
分类
根据出血部位,可分为基底节区 出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小 脑出血和脑室出血等。
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出血
如血液系统疾病、脑血管畸形等,需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进 行鉴别诊断。
03
药物治疗
降颅压
甘露醇
甘露醇是一种有效的降颅压药物 ,可通过增加血浆渗透压而促进 脑组织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从而
降低颅内压。
甘油果糖
甘油果糖是一种静脉注射药物,可 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对肾功 能影响较小。
激素
激素可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但需要注意其副作用。
调控血压
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但需注意其副作用。
卡托普利
卡托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 酶抑制体拮抗剂
β受体拮抗剂可降低血压,同时 可改善心功能。
预防感染
抗生素

中国脑出血指南解读

中国脑出血指南解读

中国脑出血指南解读
前言
脑出血是一种高危疾病,它常常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危及
生命。

为了提高脑出血的诊治水平,中国神经外科学会编写了《中国脑出血指南》,该指南于2020年正式发布,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脑出
血的治疗方案和预后。

脑出血的概述
脑出血是指脑内血管破裂或血管突然破裂造成脑内出血,导致脑组织受损。


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脑出血是指血管内膜的破裂或撕裂导致的,而继发性脑出血是由于其他疾病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

在发病机制上,脑出血具有多个因素的交叉作用,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脑微循环障碍、脑动脉瘤等。

脑出血的症状特征是突发性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中国脑出血指南解读
中国脑出血指南主要对脑出血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化:
诊疗标准
指南推荐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脑出血的治疗标准。

在对脑出血的诊断上,指南提
出了血肿模式、血肿大小、脑部影像学表现、颅内压和毛细血管微出血等多个因素的综合考虑。

治疗原则
对于急性期的脑出血病人,指南推荐采取多种治疗手段,包括一些实验性治疗。

在脑出血手术治疗上,指南提倡实施安全、尽量少创伤、微创、精准的技术。

预后评估和护理
指南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全面评估脑出血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何进行护理,以及如何实施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等。

其他内容
指南还介绍了脑出血的病因、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知识,并对一些脑
出血常见并发症进行了解读。

结尾
中国脑出血指南的发布填补了国内对该疾病诊治指南的空白,对于提高我国脑出血的诊治水平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他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 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他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他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他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他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他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他(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他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他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他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他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他(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2015年中国自发性脑出血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

2015年中国自发性脑出血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

概述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引起的成人颅内大、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自发性破裂所致的脑实质内出血。(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脑出血) 原发性脑出血在脑出血中约占80%~85%,主要包括高血压脑出血(约 占50%-70%)、淀粉样血管病脑出血(CAA,约占20%-30%)和原因不明 脑出血(约占10%)。 继发性脑出血主要包括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畸形、动静脉 瘘、Moyamoya病(烟雾病)、血液病或凝血功能障碍、颅内肿瘤、血管炎 、出血性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原因导致的脑出血。 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脑出血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 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卒中 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组织国内外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自发 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
3.分诊至神经内/外科或神经重症加强医疗病房(NICU)
(1)颅内中小量血肿、无明显颅高压的患者,可暂时保守治疗, 在发病72h内严密观察,动态复查头颅CT; (2)颅内大量血肿(幕上出血量>30ml,幕下出血量>10ml,中线移 位超过5mm,环池及侧裂池消失)、或伴梗阻性脑积水、严重颅高 压甚至脑疝的患者,立即分诊至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有条件的 医院可将脑出血重症患者收住专门的卒中单元或NICU。
• (2)收缩压>220mmHg的脑出血患者,连续静脉用药强化降低血压 和频繁血压监测是合理的(Ⅱb类,c级证据)。但在临床实践中应 根据患者高血压病史的长短、基础血压值、颅内压情况及入院时 的血压情况个体化决定降压目标。
• (3)为了防止过度降压导致脑灌注压不足,可在人院时高血压基 础上每日降压15%~20%,这种分布阶梯式的降压方法可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