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分析世界某地洪涝的发生原因;2.能写出洪涝的危害
地理教案灾害防治教育:如何避免洪涝灾害

地理教案灾害防治教育:如何避免洪涝灾害如何避免洪涝灾害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洪涝灾害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断出现的洪水和暴雨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避免洪涝灾害,我们需要加强灾害防治教育,提高人们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
一、洪涝灾害的成因和危害1.洪涝灾害的成因洪涝灾害是指由于大雨或者冰雪融化等原因,导致河流湖泊等水体容纳能力不足,水位上涨,致使附近的土地和居民遭受水淹灾害。
洪涝灾害的成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气象条件、地形地貌、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
气象条件是引起洪涝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雨、暴雨、台风等极端气候现象的出现会导致河流湖泊等水体急剧上涨。
而气象条件的变化又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如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暖,会导致大气水蒸气含量增多,从而增加了雨水的降落量。
地形地貌是影响洪涝灾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山地和丘陵地区的河流水位波动大,容易引发洪水灾害。
而平原地区逐渐形成的城市化、工业化现象,改变了原有的地表水循环模式,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日益增加。
人类活动也是导致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过度开采地下水、损坏生态环境和不合理的城市规划等,都会增加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
自然灾害是引起洪涝灾害的又一重要因素。
如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导致河流湖泊容纳能力减弱,致使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2.洪涝灾害的危害洪涝灾害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危及人民安全,洪涝灾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家园流失。
其次是损失财产和资源,洪涝灾害会破坏房屋、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设备,导致经济资源的巨大损失。
此外,洪涝灾害还会带来环境灾难,影响生态平衡,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
因此,预防洪涝灾害已经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任务。
二、如何预防洪涝灾害?1.科学规划城市城市化是导致洪涝灾害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科学规划城市,采取生态化的手段降低城市化带来的水文风险是必不可少的。
应当着重规划城市排水系统。
洪灾的成因及其影响分析

洪灾的成因及其影响分析洪灾是指由于降水量异常增多或河流泛滥等原因导致地面大面积积水并造成灾害的自然现象。
洪灾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气候因素气候变化是引发洪灾的重要因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降雨量增加和雨水分布不均,降水量大、频率高,使得河流水位上升、地表积水增加,从而容易造成洪灾。
二、地形因素地形起伏、水系发达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河流、湖泊、山区等地形特点会影响水流速度和水量,一旦降雨过大,容易造成洪水泛滥,引发洪灾。
三、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洪灾发生的重要原因。
过度开发、违法建设、乱占乱改河道等行为使得自然水系失去了正常的排水功能,一旦遭遇暴雨,容易造成城市内涝甚至洪灾。
洪灾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一、破坏建筑设施洪水具有剧烈的冲击力,可以破坏混凝土建筑,冲毁道路桥梁。
洪灾还容易造成电力中断、交通瘫痪、通讯中断等一系列影响,给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失。
二、影响农田灌溉和农作物生长洪水泛滥会淹没农田,破坏农作物,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三、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洪灾带来的洪水会淹没住房、商铺,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洪水中的淤泥、垃圾还会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综上所述,洪灾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的影响十分巨大。
应当加强对洪灾的防范意识,加大防洪抢险力度,减少洪灾对人民生活和财产安全的危害。
愿人们能够意识到洪灾的危害性,共同努力,减少洪灾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洪涝灾害会带来哪些影响_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洪涝灾害会带来哪些影响_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洪涝灾害会带来哪些影响1、农作物受灾减产。
重大洪涝灾害造成大量农田被冲毁淹没,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农产品加工业、轻工业等缺乏原料或原料成本提高,致使工厂减产、停产,随之则是工人失业。
2、交通、通讯中断,使信息、运输闭塞或延误,造成大量产品积压变质,原材料供应不足,使生产能力下降。
特别是紧急救灾物资受阻,很有可能扩大已有灾害。
3、重大洪涝灾害使灾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缺乏基本生活保障,会出现大量灾民,使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冲击社会的各个方面。
4、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如洪灾每年都会引起水土流失,大量土壤及其养分流失,致使土地贫瘠,同时水流中泥沙含量增加,导致河流功能衰减、湖泊萎缩、耕地沙化,造成的严重后果是难以估量的。
5、洪水泛滥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病菌、寄生虫、工业废渣废液、化肥、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蔓延和扩散,它会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
此外,洪水还会对航运、交通运输、旅游业、水产业等产生重大的影响。
洪涝灾害后有哪些卫生防病措施1、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灾后要彻底清理的室内外环境污泥、垃圾,改善卫生条件,埋葬好死亡动物尸体、疏通沟渠、填平洼坑,清除蚊、蝇孳生地,有目标地进行消毒(如喷洒灭虫剂),防止蚊蝇大量繁殖和传播疾病。
2、清理与清洗饮用水系统:对受洪水损坏的自来水设施要抓紧修整,蓄水池、水井要掏洗干净,并用漂白粉进行消毒,家庭水缸可投放漂白精片或明矾进行杀菌、沉淀,可请有关卫生单位帮助检测,看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向群众宣传,要喝开水,不要喝生水,预防经水传播的疾病。
3、加强饮食卫生管理与家庭饮食卫生:洪水过后将转来高温天气,食物易变质,洪水期间保存的食品也易霉变,临时性摊点也常不注意卫生,所以要强调吃鲜饭菜,吃煮熟煮透的食品,禁止受洪水浸泡变质的食品上市,禁售溺死的畜、禽肉类。
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1、土壤与地质状况当地的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且蓄水量多时,就很容易形成涝渍灾害。
高一地理长江洪水知识点

高一地理长江洪水知识点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
由于长江流经华夏大地的长距离和广阔流域,常年降水丰富,地形起伏大的特点,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本文将对高一地理中的长江洪水知识点进行探讨,包括洪水形成原因、影响与应对措施。
一、洪水形成原因1.区域性降雨: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使其容易受到来自海洋和周边陆地的水汽供给,形成区域性连续降雨。
当出现大范围强降雨时,往往会造成河道内的水位急剧上升,从而引发洪水。
2.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长江流域降水模式发生变化,出现降水集中和极端降雨事件的频率增加。
降雨的不均匀性会增加河道水位波动,进而引起洪水。
3.山地地形和水土流失:长江流域地形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
当大范围的土地被破坏,植被覆盖减少时,容易导致降水径流增大,进而引发洪水。
二、洪水的影响1.生命财产的损失:长江洪水常常引发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损害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2.生态环境的破坏:洪水会冲垮河岸,摧毁河道生态系统,破坏陆地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植被减少等问题都会导致生态环境长期恢复。
3.经济发展的阻碍:洪水灾害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工业和交通等经济领域造成了巨大影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洪水应对措施1. 提前预警机制:长江流域地区应建立完善的水文监测系统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洪水情况,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人们做好应对准备。
2. 水利工程建设:对长江及其支流进行堤防加固、蓄洪区建设、水库建设等,以减轻洪水的洪峰冲击和洪水威力,保护沿岸居民和农田不受洪水侵袭。
3. 生态修复和保护: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退耕还林等措施,加强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减轻洪水造成的伤害。
4. 河道治理和管理:加强对长江及其支流的河道治理和管理,航道疏浚、河道规划和水文监测的持续改进等,以提高河道的排水能力和抗洪能力。
总结:长江洪水是长江流域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们的生命财产以及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洪涝知识点的总结

洪涝知识点的总结一、洪涝的定义洪涝是指由于降水量过大或者河流湖泊水位升高,导致土地和道路被淹没的自然灾害。
这种灾害往往会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二、洪涝的原因1. 降水过多:如果一段时间内降雨量过大,会导致水流无法迅速排出,使得土地淹没。
2. 河流湖泊水位升高:长时间的降雨或者多个河流汇聚会使得河流水位升高,超出河堤容量。
3. 雪水融化:春季雪水融化的速度过快,会导致河流水位升高。
4. 海啸或台风:海啸或台风过后,会有大量的海水倒灌至陆地上。
三、洪涝的危害1. 经济损失:洪涝灾害会导致农田、城市、交通等各个领域的损失,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的影响。
2. 生命财产安全:洪涝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导致房屋倒塌、车辆被冲走等危险情况。
3. 恶劣影响:洪涝会导致水质污染,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卫生隐患。
四、洪涝的预防和减灾措施1. 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完善排水设施,提高河流、湖泊的调蓄能力。
2. 防洪治理措施:建立健全防洪工程,修筑堤坝、河道整治等举措。
3. 增加预警设备:提前预警和发布洪涝信息,提醒民众做好应对准备。
4. 水域规划:合理规划河流、湖泊的规划,避免低洼地区的开发。
五、洪涝的救援和修复1. 紧急救援:洪涝发生后,要及时组织抢险救援,确保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 恢复重建:洪涝过后,要尽快开展清淤、修复设施等工作,使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
总结:洪涝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的危害,必须采取预防和减灾措施,提高人们的抗灾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洪涝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措施

健康问题
洪涝灾害可能导致水源污染, 食物供应链中断,引发一系列 健康问题,如腹泻、疟疾等。
社会秩序混乱
洪涝灾害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 乱,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
作。
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破坏
洪涝灾害可能导致植被 破坏,土壤侵蚀,影响
生态平衡。
水体污染
洪涝灾害可能导致污水 和垃圾流入河流湖泊,
造成水体污染。
动物栖息地丧失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措施
目录
• 洪涝灾害的成因 • 洪涝灾害的影响 • 洪涝灾害的预防措施 • 洪涝灾害的应对措施 • 洪涝灾害的案例分析
01
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因素
01
02
03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 气事件增多,如强降雨、 飓风等,增加了洪涝灾害 的风险。
地形地貌
河流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 如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等, 容易造成洪水积聚。
水文条件
河流流域的水文条件,如 暴雨、融雪等,会影响洪 水的形成和流量。
人为因素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中,不透水地面增多,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导致雨水 无法有效排入河流,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工程建设不当,如水库、堤防等建设不合理,会影响河流的泄 洪能力,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
土地利用变化
洪涝灾害可能导致动物 栖息地丧失,影响野生
动物生存。
气候变化影响
洪涝灾害可能加剧气候 变化的影响,如全球变
暖、海平面上升等。
03
洪涝灾害的预防措施
建立预警系统
建立气象、水文、地质等多部门 联合的预警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和快速传递。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 雷达监测等,提高预警的准确性
产生洪涝灾害的原因有哪些

产生洪涝灾害的原因有哪些今天店铺为大家精心搜集整理了造成洪涝的原因及其相关知识,一起来学习吧。
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防治措施及造成的危害详解:洪涝的原因,可分为深浅两个原因。
浅者,豆腐渣的防洪措施;深者,环境恶化也。
而高温,谁都知道环境恶化是其根源。
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1、入湖水量大,出湖水量小。
年平均入湖水量高达3018亿m3,是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10倍。
由于只有一个出口,泄洪能力有限。
一遇暴雨,形成上压下顶之势,致使上百亿m3超额洪水滞留湖内,酿成洪涝灾害。
2、泥沙淤积,湖容缩小。
大量洪水,带来大量泥沙,淤积在洞庭湖内,年均淤积达1亿m3。
1949年以来,全湖平均淤高1.7m。
3、防洪标准低,抗灾能力弱。
经过一期治理,防洪标准由3-5年一遇,提高到5-10年一遇。
但这个标准远远不能适应洞庭湖区防洪的严峻形势,也远远低于全国7大江河已经达到的20-100年一遇的标准。
造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固然是气候的异常所形成的长时间持续暴雨,但人为因素也是主要原因。
由于人口膨胀,向森林、湖河争地,过度采伐森林,破坏植被,填减湖泊,侵占河道等人类掠夺性活动,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加了洪涝的发生几率。
森林的破坏降低了人类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对全世界的降水资料进行汇总,科学家们发现:这个世纪,由于地球温度升高约0.5℃ ,许多干旱地区变得异常干旱,而湿润地区则洪涝灾害明显增多。
洪涝灾害,可分为洪灾和涝灾。
洪灾指由于高山融水(比如横断山脉等地区)或是降水过多,引起河流水量暴涨溢出,如遇高山深谷地区,则会加剧河水汇集与流动地势,还会形成山洪;涝灾则侧重于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尤指淹没大量农田,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或绝收的农业灾害。
至于原因,除了刚才提到的一些原因,还有以下新原因:由于海啸、风暴潮、台风等海洋性灾害引起海水倒灌,冲过海堤,淹没沿海地区,造成土地此生盐碱化,浸泡大量农作物与房屋,造成洪涝灾害;此外,由于滑坡、泥石流等的暴发,会拦截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别告诉我没听过,汶川地震啊),而河水却还在不停流淌积聚,到达一定高度,便形成了洪涝灾害。
地理洪水知识点总结高中

地理洪水知识点总结高中洪水是自然界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洪水是指一定时间内,因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水位上升,超过预定的防洪标准并引起地表及地下水体内水位上升的自然现象。
洪水灾害广泛分布在全球范围,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灾害类型。
下面将对地理洪水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洪水的成因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引起洪水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的炎热、潮湿和多雨将增加洪水的发生可能性。
降雨的频繁和剧烈,会导致降雨径流量增大,地表水流增多,湖泊、河流和水库水位上涨,从而引发洪水。
2.地形因素地形因素是导致洪水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形对降雨的接受能力有直接影响。
地势低洼的地区,因地面水体依赖下降,涵洞管道容易被植物的根系堵塞,河道污泥淤积,排水河、梁、溪也容易产生决口,导致洪水。
3.人为因素人类的开发活动是引起洪水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流失森林、破坏湿地,规划扰乱河道,都使洪水发生的风险增大。
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规划土地、建设排水系统,也会破坏地表自然的排水系统,导致雨水不能迅速排除,从而增加洪水的发生。
二、洪水的影响1.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洪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大,它会导致房屋、道路等建筑设施受损、停电、中断交通等。
洪水还会导致农田、森林、牧场、渔场等农业资源受损,从而影响农民的生计。
此外,洪水还会带来疾病、食品短缺、淡水资源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洪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洪水会破坏水体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导致水中悬浮物增多,水体富营养化加剧,从而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此外,洪水还会破坏河岸、滨海地区和湿地的生态环境,消灭森林和湿地的生态功能,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严重损害。
三、洪水的防治1.加强洪水预警体系建设预警体系是指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洪水进行监测、预测和预警,及时地对洪水发生进行预警救援,减少人员伤亡。
洪水预警体系主要包括监测仪器设备、遥感技术、信息处理和传输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上中游流经山地丘陵,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汇水速度快;
该地多山地丘陵,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量大,多暴雨; 呈XX水系形态(如向心状、扇形、羽状、树枝状、对称状等),汇水集中; 支流众多,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大,汇水量大; 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如长江中游) 泥沙入河,淤高河床,形成地上河,易溃堤发生洪涝;(如黄河下游;长江中游部分河段) 下游无独立入海通道(如淮河),泄洪能力差; 入海通道单一;河流入海口狭窄(黄河) ,泄洪能力差; 湖泊(湿地等)少;河道泥沙淤积,河床抬高;调蓄能力差
淮河防洪措施:
①干支流上中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防止水土流失; ②干支流上中游修建水库,调蓄洪水; ③中游弯曲河段裁弯取直; ④中下游河段加固堤坝,修建分洪、蓄洪区; ⑤下游修建入海通道,提高泄洪能力; ⑥停止围湖造田,退田还湖;
长江之荆江河段
荆江段防洪措施: 加固长江堤坝; 实施裁弯取直工程; 兴建分洪、蓄洪工程;
• 此外,还有凌汛导致的灾害,主要发生在 黄河中游、松花江等冬季封冻的河流流域, 当上游地区回暖化冻以后,流冰在仍然封 冻的中、下游河床堆积,形成冰坝,使河 水漫溢,淹没沿岸农田,严重影响春播, 甚至危及人民生命财产。
涝灾按其发生的季节可以分为春涝、春夏涝、夏涝和秋涝。
• 春涝和春夏涝主要发生在华南及长江中、 下游地区,常引起小麦、油菜烂根、早衰 和病害。夏涝主要发生在黄淮平原及长江 中、下游各省,影响夏收夏种,造成作物 倒伏秕粒和棉花的蕾铃脱落。秋涝和夏秋 涝在西南各省及陕西中南部发生较多,其 次是华南、江淮和黄淮等地,对秋作物生 长和产量有很大影响,也不利于秋收和秋 种。
• 第四,增强水患意识,提高大江大河防洪 除涝能力。在江河的上游和各河流汇集的 地方兴修水库,拦蓄洪水,调节河流夏涝 冬枯的变化。
• 第五,提高气象、水库的监测、预报水平, 准确预报洪涝灾害的发生和变化
此外,还需注意如下具体措施:
• (一)实行深沟、高畦耕作,可迅速排除畦面积水,降低 地下水位,雨涝发生时,雨水及时排出。 • (二)洪涝发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应组织力量 及时抢收,以免洪涝损失。 • (三)洪涝灾害发生过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积在 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时要扶正植株,让其正常进行各种生 理活动,尽快恢复生长。 • (四)洪涝灾害过后,必须迅速疏通沟渠,尽快排 涝去渍。还要及时中耕、松土、培土、施肥、喷药防虫治 病,加强田间管理。如农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则应根 据当地农业气候条件,特别是生长季节的热量条件,及时 改种其它适当的作物,以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 (五)旱地怕涝作物要采取联片种植,做到排灌分家, 避免水田和旱田用水相互矛盾。
• 1998年,一场世纪末的大洪灾几乎席卷了 大半个中国,长江,嫩江,松花江等大江 大河洪波汹涌,水位陡涨。800万军民与洪 水进行着殊死搏斗。据统计,当年全国共 有29个省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66亿元 • 目前,我国平均每年受洪涝面积约一 亿亩,成灾6000万亩,因灾害造成粮 食减产上百亿公斤。
2.洪涝灾害的危害: ①危害农作物生长,甚至冲毁农田,常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 收; ②冲毁房屋等基础设施,直接造成经济损失; ③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④引发农作物病虫害和人畜瘟疫等灾害。
(二)我国的洪涝: 1.特点:范围广、频率高、突发性强。 2.空间分布特点: (1)总的来说,我国雨涝的地理分布特点: ①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②东部多,西部少, ③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④平原地区多,高原和山地少。 3.时间分布特点: (1)总特点:多发于春、夏、秋季,以夏季最为集中——原因:我国东部为季风区, 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西部夏秋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 (2)具体特点: ①东南地区:4——10月为雨季,洪涝多在4——5月(锋面雨)和9——10月(台风雨) ②长江中下游平原:5——9月为雨季,洪涝多在6——7月(梅雨) ③华北、东北地区:6——9月为雨季,洪涝多在7——8月(锋面雨) ④西北和东北高纬地区: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洪水。 ⑤黄河上游宁夏平原、河套河段,下游山东河段;松花江部分河段:初冬和早春,凌 汛。
非工程措施,包括 L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 M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可以有效地减轻 洪涝灾害损失。 N利用RS技术对洪水灾害进行监测,利用GIS、GPS技术对洪水灾情进行跟 踪、监测和通信联络; O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P实行防洪保险; Q合理管理洪泛区土地; R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 S加强宣传和教育,使人们多学习掌握洪水中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 第二,扭转重库轻堤,重建轻管的倾向。 增加防洪投入,提高防洪工程标准,尽快 扭转江河防洪能力普遍偏低的的被动局面。 修筑江海堤围,做好防治屏障,并建立排 灌两用抽水机站。
• 第三,疏通河道,还地于水,提高防洪行 洪能力。消除堤坝内人为障碍物,严禁和 限制围湖造田、围海造田,坚持退耕还湖, 加快江河的水电工程建设进度,尽快发挥 工程防洪调蓄的作用。
• 在防洪涝害工作中应当采取蓄泄统筹,标 本兼治相结合,治水与治山相结合,工程 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合理规划,综合 治理,将下降的水量进行合理再分配,减 少洪涝灾害损失。要把绿化造林,大搞农 田水利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 田作为防御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来抓。
• 首先要重视生态环境,加强江河上游水土 保持,减少泥沙入江河量。对此,应在江 河流域封山育林、限制采伐、涵养水源、 治洪先要堵住水土流失这个洪灾之源。在 山区做好水土保持,这是根治河流水患的 重要环节,主要措施是植树造林、种牧草、 修梯田、挖蓄水坑和蓄水塘等。这样,山 区做好水土保持,上游建库、中下游筑堤, 洼地开沟,就能调节蓄水,有蓄有排,既 收到防洪,又能防旱的效果。
考点: 1.分析世界某地洪涝的发生原因; 2.能写出洪涝的危害; 3.能写出洪涝的防治措施;
1.洪涝的分析方法:
季节性多雨(如XX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气候异常长时间降水(如夏季风强或弱,锋面雨带在XX控制时间延长,降水增多;) 降水 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降水增多; 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地势
不合理水利工程影响水流速度(如黄河小浪底工程影响到渭河)
• (3)侵占河道,流水不畅。人类活动一方面不断破坏生 态环境,致使大量泥沙流入河道,抬高河床,流水不畅; 另一方面大量侵占耕地,使能够吸纳水分的土地面积不断 缩小。一旦发生了大暴雨,河水猛涨,因阻水建筑影响, 洪水下泄不畅,就很容易形成破堤、管涌,造成大量损失。 (4)防洪设施标准偏低。低。除黄河防洪标准为60年一 遇外,其他大江大河大湖的堤防标准一般只有10~20年一 遇,大部分城市防洪标准只有20~30年一遇。一旦遭遇历 史罕见洪水发生,则必然酿成大水灾。 (5)大中城市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加剧了 城市洪涝险情。
城市的暴雨洪涝(内涝) ①危害: 大雨、暴雨会造成城市低洼地和立交桥积水,仓库受淹,电力中断,引起交通阻 塞,工厂停工、停产,大量产品受损,以及人员伤亡等事故发生。 ②成因: A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筑扩大和水面、植被比例大为缩小,加大了“热 岛效应”,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城市易出现暴雨或降水量增大。 B城市建筑(所用的水泥材料及柏油路面)使地表硬化,下渗能力弱,蒸发很少; C城市排水能力不足(或排水系统老化),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 D(城市盲目扩张)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城区建筑密度大; E城市(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 F城市绿化、湿地、湖泊等面积少,调蓄洪水能力低; G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活动显著增多,造成出现灾害所受损失的机会大大增加。 ③措施: A合理规划,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B整治城市河道,增加调蓄能力; C扩大城市绿地、湿地、水塘(人工湖)面积; D加强对城市暴雨洪水的有效利用。
合作探究: 1. 2、 M市(宁波市)地处沿海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 量大,多降暴雨,而附近处于山地迎风坡,受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 洪水流量大;排洪通道少;距海洋近,易受到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排水不畅; 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台风常带来强降雨。 3、(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达,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B地:退田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等水利工程;加固湖泊堤坝; 4.B地区位于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形区,虽然降水丰富,但由于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 地表水渗入地下(4分);地表崎岖,落差大水流急,水分存留时间短。(4分)
水系
河道
风暴潮 人为 因素
沿海地形呈喇叭状,加上受台风(飓风)和夏季风影响,沿海地区易发风暴潮,海水倒灌,加剧洪涝; 上中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调蓄能力下降;导致水土流失,致使汇水速度加快,汇水量增多;导致大 量泥沙入河入湖,抬高河床湖床,致使河湖调蓄能力下降,加剧洪涝;(如黄土高原)
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加剧洪涝;(如洞庭湖、鄱阳湖等)
(四).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洪涝灾害的治理主要是治理河流,按上、中、 下游或全流域来总结回答。 1.上游的治理原则和措施: ①治理原则:调洪。 ②具体措施:A植树造林(或营造防护林体系或封山育林),防治水土 流失;B修建水库(或水利工程),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C退耕还 林还草,减轻水土流失; 2.中游的治理原则和措施: ①治理原则:分洪、蓄洪。 ②具体措施:A修建水库(或水利工程),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B 修建分洪、蓄洪工程;C退耕还湖还湿地,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D 弯曲河道处裁弯取直,清淤疏浚河道; 3.下游的治理原则和措施: ①治理原则:泄洪、束水 ②具体措施:A加固河堤;B清淤疏浚河道;C开挖入海河道;
17.M地处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M北部多山,西南季风受 地形抬升,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量增大。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 排水不畅。M地处(湄南河)下游,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河水 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