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歌及节气解释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解释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解释
《二十四节气歌》是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文化,它概括了一年二十四节气,对传统生活方式、田间劳作等有精确描述。
一、歌曲内容
《二十四节气歌》记载了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到来及相关农事活动,其中把每个节气都配以一句诗赋。
诗曰:
立春,令约促收禾,仲冬,劝人收春草,
惊蛰,滋养苗苗芽,春分,万物复发荣。
清明,尘垢洁净清,谷雨,汇江淮流来,
立夏,有储积贮藏,小满,田园盈仓里。
芒种,牛羊多锡勋,夏至,神农把火神,
小暑,米榖进腊仓,大暑,雷雨同激扬。
立秋,处暑补血气,处暑,田园忙割草,
白露,多风多雨乐,秋分,西风入房庭。
寒露,露水润幼苗,霜降,凝结露分滴,
立冬,橙红满山岭,小雪,玉兔藏洞穴。
二、歌曲寓意
《二十四节气歌》以节气的变化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农民在每个季
节都要作多么多的农活,以及农活必须按当季的节气来开展才能获得良好的收成。
通过《二十四节气歌》对农作技巧的传授,人们向农民学习从自然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和宝贵经验。
三、歌曲精神
《二十四节气歌》告诉我们,农耕文明中有着一种精神来源,它以智慧以及责任感来培育我们,教会我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使自然与人类共同发展,与自然相依相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十二四节气歌的意思

十二四节气歌的意思
十二四节气歌是中国古代民间流传下来的一首描写节气的歌曲。
它以12个二字押韵的词句,表达了每个节气的特点和季节的变化。
以下是十二四节气歌的意思:
立春:春天开始,阳气初生。
雨水:雨水增多,春耕备耘。
惊蛰:雷声惊蛰,万物复苏。
春分:昼夜平分,阴阳交替。
清明:寒食时节,探墓祭祖。
谷雨:春季最后一场雨,田地开始播种。
立夏:夏天开始,阳气盛长。
小满:万物繁盛,麦类开始吐穗。
芒种:麦子成熟,开始收割。
夏至:白昼最长,夏天的第一个节气。
小暑:酷热开始,雷雨较多。
大暑:酷暑最盛,防暑降温。
立秋:秋天开始,凉爽之意。
处暑:酷暑结束,天气渐凉。
白露:天气转凉,水汽凝结成露水。
秋分:晝夜平分,阴长阳消。
寒露:初露寒意,露水凝结成冰。
霜降:秋季最冷,霜降成冰。
立冬:冬天开始,寒冷渐增。
小雪:天气寒冷,初见雪花。
大雪:寒冷最盛,雪花纷飞。
冬至:白昼最短,冬天的第一个节气。
小寒:寒冷之意,大寒将至。
大寒:寒冷最甚,冬季最冷。
24节气歌的意思讲解

24节气歌的意思讲解
24 节气歌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描述了一年中24 个节气的时间和意义。
以下是 24 节气歌的全文和解释:
春雨惊春清蜇天,
夏满忙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雨惊春清蜇天:在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时分,大地开始苏醒,春雷响起,春雨滋润大地,万物复苏。
夏满忙夏暑相连:在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满时分,农作物开始收获,夏收作物进入生长旺季,炎热的夏季也在这时正式开始。
秋露露秋寒霜降:在夏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时分,天气开始转凉,露水变凉,开始出现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在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寒时分,天气寒冷,下雪量较大,标志着冬季的结束。
这 24 个节气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对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现代社会,虽然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 24 节气歌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农业生产的时间和节奏。
此外,24 节气歌也被广泛传唱,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4节气顺口溜大全解释

24节气顺口溜大全解释24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我国古人对自然现象变化的观察和感知。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宣扬这一文化遗产,我们编写了以下的24节气顺口溜大全,让大家能够轻松地了解和记忆这些节气。
快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寒天。
立春:春回大地气先生,春风送暖昼夜增。
雨水:春雨滋润百花开,润物细声滴滴来。
惊蛰:五脏六腑已苏醒,春雷惊蛰大地青。
春分:昼长夜短春分至,自然平衡白昼夕。
清明:清明时节踏青去,扫墓祭祖感恩情。
谷雨:四月黄莺飞翻得,万物更新生气意。
立夏:立夏田间农活忙,麦秸成堆锄在耕。
小满:田间怒放杜鹃花,五月春风暖花开。
芒种:麦垄拔节有星降,传说中的芒种时。
夏至:夏至一日日最长,夏虫唧唧听虫鸣。
小暑:炎热烈日落山时,小暑到来乐逍遥。
大暑:正午烈日头顶上,大暑天气更热盛。
立秋:秋季开始孟秋时,凉风习习痛快至。
处暑:暑气渐退凉爽来,处暑时节多喜悦。
白露:七月辽阔田野中,白露时节草色浓。
秋分:平分昼夜秋分至,清凉爽朗天地宜。
寒露:寒露一阳初已过,秋意渐浓山水悠。
霜降:寒风渐紧霜降临,野原山林瑟瑟声。
立冬:水还未结山已冻,立冬时节堪忧害。
小雪:小雪飘落洁白天,冬季初雪固然美。
大雪:白雪皑皑满枝头,大雪飘落是景致。
冬至:夜长日短冬至至,北方北极雪花飞。
小寒:寒冷留存冬小寒,人们怀念新年愿。
以上就是24节气顺口溜大全的介绍,希望通过这些简短的诗句,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记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24个节气。
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让我们在每一个节气的到来时,都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变化和美好的时光!。
24节气歌以及解释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露水,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在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24节气顺口溜大全解释

24节气顺口溜大全解释24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每个节气都与气候变化、农事活动紧密相关。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24节气顺口溜,带领大家一起了解其背后的含义。
立春:麻雀叫春天,蚯蚓冒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立夏:麦子初黄一队鸟,明年丰收谷满仓。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立秋:秋天到来风轻灵,阳光明媚笑脸迎。
稻谷金黄人忙碌,九月收割禾满仓。
立冬:冬天真冷手脚冰,壮硕黄牛劈柴声。
北风呼呼吹寒气,大地沉睡慢慢醒。
雨水:南山云雾鹊桥边,梅花卧雨枝头睡。
春雨沾湿田野地,田间农人笑开颜。
惊蛰:虫儿醒来笑嘻嘻,果树吐芽春色齐。
春雷轰鸣夜空亮,惊蛰一声燃春意。
谷雨:桃花桃树旺季节,满地花瓣飘飘落。
稻谷成熟春风吹,农人笑得合不拢。
小满:蚕儿吐丝忙二月,菜田沟壑滋养齐。
农人皆盼丰收好,欢乐忙碌为谷把垄埋。
小暑:麦子吐穗是盛夏,百合开放芬芳夜。
盛夏炎热人受罪,夜间凉爽有微风。
大暑:鸭子水里嗽从早,桃子嘴里汁汁流。
人们热到汗如雨,室内降温才安逸。
清明:百花盛开春风暖,清明时节祭祖先。
纸钱烧得飘飞舞,忠魂追悼情绵绵。
芒种:湿地葱葱滋养作物,农人欢笑谢苦雨。
麦子稻子月如钩,鲜花盛开人高兴。
小雪:麻雀啄谷鼻准冬,空中雪花悄悄飞。
急冻冬来战忍耐,寒气凛冽人心里。
大雪:麦苗冻死农人苦,寒风呼啸夜晚秋。
大雪如纸世界白,大地掩盖人间葬。
冬至:白雪皑皑世界静,农人喜笑冬至至。
太阳来南来得快,冬至闯进人间里。
小寒:麻雀喳喳冰天飞,小寒寒风刮战栗。
春天的脚步近了,冬寒未退人已悦。
大寒:酒泉山地地冻硬,一年最冷大寒到。
羊肚菜发嫩汤用,农历岁末再见各位。
这些顺口溜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每个节气的特点,让我们更好地了解24节气所蕴含的意义。
节气是自然界与人类相互联系的桥梁,它不仅仅是时间的划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
通过节气的变化,人们可以判断到达了何种季节,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季节特点采取相应的农事活动。
这一种传统的农历划分方式,使得农耕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重要文化符号。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解释和意思

二十四节气歌全文解释和意思中国的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它们与每个季节的开始和结束有关。
节气是人们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一种完整的体系,来指导人们对流年的认识和实践。
它们同样适用于现代,可以用来理解气候变化中的变化,并预测未来的变化。
此外,它们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和艺术,它们滋养着民族的思想旅程,使人们感受到在这一年中的精神和赞美。
《二十四节气歌》,又称《二十四节气诗》,是一首经典的古代民谣,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经典歌曲,歌颂了二十四节气的优美和传统文化。
它是春秋时期诗人卜达闻所创作,并被记录在《诗经》中,被尊为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收藏品。
《二十四节气歌》记载了二十四个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和立春。
它们都有自己的日期和特征,表达了气候的变化以及农事的发展。
比如:立春意味着春季的开始,雨水意味着开始下雨;清明意味着春日清新、愉悦;夏至意味着夏季的最高温度;立秋意味着秋季的开始;冬至意味着冬季的开始;立春意味着春季的再度到来。
歌词用典雅的古诗表达出来,生动传达了民间节气的习俗与精神,能够让人们理解节气,更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
比如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描述了在立春时节里,人们可以觉得到春天的气息,万物复苏,天空散发出紧密的响声。
歌词中融入了许多关于春天的传统习俗,比如开面,就代表“春天到了,你需要开面而把过去的总结和新的梦想在一起呈现。
”此外,歌词中提到了几个重要的特征,比如说“春分”一词,它表示春季气温骤升,但也暗示“春风又开始柔和呢,处处是春意呢”,以此表达出春天的温柔之意。
“清明”意味着传统的去墓礼,其中要扫墓,放天灯,祭拜祖先,向亡者表达感恩之情。
另外,在歌词中,还有几句是因地而异的,比如“芒种”一词,它指出气候变暖,也可以指出旱涝两种情况。
在江南地区,芒种时期,是一年中秋收的关键时刻,是有利于水稻秋收的时候,也可以帮助收获稻谷;而在黄河及一些其他地区,芒种时期,是水患的季节,洪水泛滥,淹没了大片地区。
24节气顺口溜加解释

二十四节气顺口溜加解释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个月份的节气都有两句,可以再结合节气歌进行记忆,如: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以下是二十四节每个节气的时间和解释:立春(2月3-5日):立春表示春天的开始。
雨水(2月18-20日):表示降雨的开始,雨量逐渐增大。
惊蛰(3月5-7日):春雷乍现,惊醒了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3月20-22日):昼夜平分,白天黑夜时间将近一样。
清明(4月4-6日):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4月19-21日):降水增加,谷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5月5-7日):表示夏季的开始。
小满(5月20-22日):谷物籽粒饱满,但还没有成熟。
芒种(6月5-7日):小麦等有芒的植物成熟,谷黍类植物可以播种。
夏至(6月21-22日):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标志着炎热时节的来临。
小暑(7月6-8日):天气虽热,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
大暑(7月22-24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8月7-9日):表示秋季的开始。
处暑(8月22-24日):炎热天气结束,开始趋于凉爽。
白露(9月7-9日):露珠凝结为水滴,发出洁白光芒。
秋分(9月22-24日):这一天昼夜平分,秋季也平分。
寒露(10月8-9日):气候从凉爽向寒冷过渡,水汽将要凝结为霜。
霜降(10月23-24日):天气来越冷,水汽凝结为霜。
立冬(11月7-8日):表示冬季的开始。
小雪(11月22-23日):寒潮来袭,北方地区可能会降小雪或小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农事活动的精准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
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
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
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节气日期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
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
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
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
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
例如2008
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4日。
关于24节气的准确日期,请参照该年苗族历法的每月一、十六日,如冬至为苗历新年,2008
年冬至为12月21日,但2009年冬至却为12月22日,因为2009年12月21日为苗历十月
三十日(苗历除夕),22日才是苗历新年。
节气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o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o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o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o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o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o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
异。
o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o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命名的注解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
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
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
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
夏至日、冬至日
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
球白昼最长。
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
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这两个节气一般
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1) 立春: 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 雨水: 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
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
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4)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
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6)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7)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
种子。
10)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
“夏至”。
11)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12)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13)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14)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15)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
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16)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17)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
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18)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
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19)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20)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
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
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21) 大雪:12月7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22)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
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23)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24)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reorganized by pau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