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歌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节气歌
2021-03-20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一岁分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节气歌
1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二十四节气时间
立春:2月3日-2月4日
雨水:2月18日-2月19日
惊蛰:3月5日-3月6日春分:3月20日-3月21日清明:4月4日-4月6日谷雨:4月19日-4月20日立夏:5月5日-5月6日小满:5月20日-5月22日芒种:6月5日-6月6日夏至:6月21日-6月22日小暑:7月7日-7月8日大暑:7月22日-7月23日立秋:8月6日-8月9日
白露:9月7日-9月8日
秋分:9月22日-9月24日寒露:10月7日-10月9日霜降:10月23日-10月24日立冬:11月7日-11月8日小雪:11月22日-11月23日大雪:12月7日-12月8日冬至:12月21日-12月23日小寒:1月5日-1月6日
大寒:1月19日-1月21日。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至”意为极、最。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歌的意思“二十四节气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它是一部非常精湛的诗歌文章,也是中国古代先民迎接自然生活节奏的记载,更呈现了中国古代自然观念的内涵。
“二十四节气歌”的撰写,首先要表达的,就是农历每个节气的特殊意义,它是描绘了自然界中每个节点的具体状况,引出节气的民俗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发出了让人们向大自然表达敬意的呼唤。
“二十四节气歌”是唱着“清明”、“雨水”、“仲春”等分别表示不同节气来临的歌谣,这些歌谣把24节气定格下来,让种植者清楚明白什么时间需要播种,什么时候可以收获,这让种植者的生活变得更加安定,也是中华民族灌溉,耕耘的起源。
“二十四节气歌”不仅把24个节气的特殊意义代入,它是个宝贵的文化遗产,把古典文学的风格精炼到最纯粹的地步,也用在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文学表现形式。
它蕴含着丰富的深意,把普通人的节气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外,“二十四节气歌”在日本、韩国、蒙古等邻国也有传承,它是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有力体现之一,也在艺术,文学和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归纳起来,《二十四节气歌》不仅记录着大自然的节气,更显示出传统文化与时事的关联性,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环境的朴素而神圣的认知,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上有很多人以“二十四节气歌”为着创作,不断在这首歌中增加新的观点,将“二十四节气歌”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作品不仅捕捉到大自然的美的韵律,也不断探索出新的节气文化,深刻地影响了许多人的思想,给我们增加了更多的认识。
总之,《二十四节气歌》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它以其朴素而神圣的语言,反映出大自然特殊的节气,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激发了许多人的创作灵感,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更多新的内涵。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教学提纲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更变,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谷雨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众所周知,我国是长江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国家,自古至今,我国有着农业大国的身份。
不少务农人员都会对天气、季节等因素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国劳动人民凭借着其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勤劳智慧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一套天气季节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体系经验,俗称二十四节气,并编成了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主要是反映了不同时节、季节的主要天气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及四立就简单明了的反映了季节的更替时间,以及细分的大小暑、大小雪就反映了较为具体的天热阴冷,而惊蛰、清明等就反映了生物随着季节天气的变化。
每个节气的含义如下: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
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整,
立夏小满芒种来,
夏至小暑大暑热,
立秋处暑白露凉,
秋分寒露霜降藏,
立冬小雪大雪飘,
冬至小寒大寒冷。
寒气渐消春节至,
阳光炽热到夏季,
秋风萧瑟又到了,
冬雪冷冽又来临。
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是描述中国传统节气,共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代表着中国农历的一段时间,每一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气象现象和气候特征,也代表着农民的耕作习惯和生活方式。
这些节气分布在全年的四季中,用来标志着中国农历年的进程,也是中国民俗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24节气歌背诵口诀解释

24节气歌背诵口诀解释
24节气歌背诵口诀为:“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
这个口诀按照一年中的月份顺序,将每个节气与相应的月份连接起来,方便记忆。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特征,例如:
立春: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通过背诵这个口诀,人们可以更容易地记住24节气的顺序和含义,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气候和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季节、物候、气候的变化,指导着农事活动,也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特点。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意味着冬去春来,大地开始复苏。
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时候,农民们要准备春耕,播下希望的种子。
雨水节气,降雨开始增多,春雨滋润着大地,草木开始萌动。
惊蛰一到,春雷乍响,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大自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春分时节,昼夜平分,阳光明媚,正是踏青的好时光。
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祖,缅怀先人,同时也是郊游、插柳的日子。
谷雨,意味着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之后,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
小满时,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
芒种时节,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人们忙着收割麦子,又要抓紧时间播种晚稻,田间一片繁忙景象。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炎热的夏天正式开始。
小暑大暑,天气越来越热,“热在三伏”,此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防暑降温至关重要。
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的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但“秋老虎”的余威仍在。
处暑意味着炎热即将过去,暑气渐消。
白露时,昼夜温差加大,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
秋分,再次昼夜平分,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冬小麦的好时机。
寒露时节,露水更凉,气温下降,北方地区已呈现出深秋景象。
霜降,意味着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自此开始,万物收藏。
小雪大雪,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给大地披上银装。
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人们会吃饺子、汤圆等美食来庆祝。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滴水成冰,但也意味着春天即将到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更变,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谷雨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
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诗句是写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凉曲调,谁还不知道,温情的春风难以吹过玉门边关。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
在诗句之中其实反映了地理的一个基本知识: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这里的春风当指我国的夏季风。
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
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
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因此杨柳因为水分条件不足也无法在关外存活。
:“地球的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节能减排是眼下当务之急。
我们希望通过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唤起更多人对环境的关注。
我们相信,短暂黑暗的一小时,能够换来地球更加持久的光明。
”(文/宝君)元夕: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这日晚上称元夕,亦称元宵,元夜。
我国古代有元夕观灯的风俗。
玉壶:指月亮。
鱼龙舞:指舞鱼灯、龙灯之类。
这是一首别有寄托的词作。
词人假借对一位厌恶热闹、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向和情怀.梁启超《艺蘅馆胡词选》云:“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其体会是可信的。
词的上片,极写元夕灯火辉煌、歌舞繁盛的热闹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前一句写灯,后一句写焰火。
上元之夜,满城灯火,就象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满天的焰火明灭,又象是春风把满天星斗吹落。
真是一片灯的海洋,焰火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
“花干树”、“星如雨”,不仅写出了灯火之盛、之美,而且也给人热闹非凡的感觉,渲染出了节日的热烈气氛。
“宝马雕车香满路”,是写游人之盛。
但这里主要还是为了渲染气氛,所以,作者并没有对游人作具体描绘,只是从整体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一笔。
然而,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景象却已跃然纸上;最后三句描绘歌舞之乐。
节日的夜晚,一片狂欢景象,到处是笙箫齐鸣,到处是彩灯飞舞,人们在忘情地欢乐着,“一夜鱼龙舞”,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情景。
下片写寻觅意中人的过程。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观灯看花”的妇女,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
她们一路笑语,带着幽香,从词人眼前走过,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也是对上片“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的一个补充,同时,一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
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寻找着,辩认着,一个个少女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他要寻找的。
那么他所要寻找的意中人在哪里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
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
“众里寻她干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
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
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
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也为人传诵。
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比喻,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才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赏析三】这首《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名作,它以寻找情人为线索,用元宵节的盛况,烘托出一个孤高、忧郁的“那人”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这个形象的执意追求。
词的上半阕极写元夕之景:千万灯树如火花竞放,似繁星雨落;街上徜徉着宝马雕车,空中飘散着凤箫清音;各色各样的灯在夜色中回转翔舞……然而,这一切并未打动作者,他无暇欣赏、流连这热闹非凡的景象;他要寻找自己的情人。
情人在哪儿呢下半阕笔锋一转,由景写到人:“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然而,这些穿着节日盛装的美人,都不是作者所要寻找的,他焦急万分:“众里寻他千百度”,但还是没有找到。
“蓦然回首”,啊,终于看见了:站立在灯火零落,清冷僻静之处的,正是“那人”!词到此戛然而止,而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所创造的意境,却引人深思。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南,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作者,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
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不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吗同时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
《元夕》在“比兴”的运用上,很有其独到之处。
前人运用“比兴”,多是在抒情之中,或者记叙描写之中,以词的某一部分为兴辞。
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的是作者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当时他正在贬滴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显然是有寓意的,含有不计较地位得失,经得起挫折的暗示,表现了一种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这句词中的“雨”,暗喻着人生的升沉、坎坷,已经超出了自然雨的含义。
但这还只是取全篇中的一部分作为“比兴”的寄托物。
《青玉案·元夕》则是以整首词所构成的完整形象来暗含作者的寄托,从元夕盛况的描写,到“那人”的出现,句句写的是元夕寻人,形象本身是很完整的。
作者从中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陈廷焯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
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