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课程设置及课程说明

药学课程设置及课程说明
药学课程设置及课程说明

课程设置及课程说明

(一)课程设置

本专业教学计划设有统设必修课、省开课(包括限选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

必修课开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体解剖生理学、无机化学、英语I(1)(2)、有机化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用分析化学、药剂学(1、2)、药事管理学等14门,计66.5学分,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

省开课共4门,计23学分。由省电大统一课程名称,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提供教材和考试服务,教学管理工作由省电大负责。所开设的课程为“药物治疗学”、“专业英语(药学)”、“医药商业营销学”、“生药学(含植化)”和“素质与思想品德教育”。

选修课开设3门,计8.5学分,由教学点负责教学及管理工作。课程为“公共关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

所有统设课程的教学主要根据中央电大的统一要求组织实施;省开课程的教学由省校制定要求,组织实施;自开课程的教学由各教学点自行组织实施。

集中实践环节由省校依据中央电大的原则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包括毕业作业和毕业实习2部分。毕业作业的题材主要包括单篇论文、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形式;毕业实习包括社会药房、医院药房、制药厂和药检所等4个部分,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或就业需要在允许的范围内自行调节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 2部分实践共计18学分,本环节学员不得免修。各教学点依据省电大的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实施意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组织本教学点的实践教学。

(二)课程说明

1. 无机化学

本课程3.5学分,课内学时63,其中电视课20学时,实验9学时,

开设一学期。

无机化学课程是药学类药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本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溶液、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化学键、分子结构、晶体、配位化合物、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及试验。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药物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等。

2. 有机化学

本课程5.5学分,课内学时99,其中电视课36学时,实验27学时,开设一学期。

有机化学课程是药学类药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基本反应、简单的结构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烷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脂环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胺、杂环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糖,类脂和萜类、医药用高分子化合物的命名、结构、性质、重要代表物在医药中的应用等,以及立体化学基础、红外光谱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药用分析化学等。

3. 人体解剖生理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其中电视课36学时,实验27学时, 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药学类药学专业重要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正常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一般生理活动规律,建立起人体是结构和功能高度统一体的观念,从而为学习药学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的分类、结构特点及功能,人体各主要系统的解剖,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人体的主要生理活动(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体温、泌尿、神经、感官、内分泌、生殖)。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药理学等。

4. 医学生物化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其中电视课36学时,实验18学时, 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药学类药学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细胞,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与分离纯化,糖类,脂类,核酸,酶,维生素,新陈代谢总论,生物氧化,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核酸代谢,蛋白质生物合成,代谢调控,生化药物的制备原则。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机化学、人体解剖学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微生物与免疫、药理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等。

5. 医学免疫与微生物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其中电视课18学时,实验18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医学科药学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本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医学免疫学,第二部分为微生物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术语;了解和掌握系统的微生物学的知识。为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和后续临床课程提供必要的免疫学及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也为临床预防、分析、诊断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课程的主要内容:

医学免疫学主要教学内容:免疫系统、免疫球蛋白、抗原抗体的概念、补体系统及变态反应。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教学内容: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生长繁殖与代谢、遗传与变异;致病性与抗细菌感染免疫;消毒灭菌及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察原则,特异防治及药物防治原则等基础知识;病源性与条件致病性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介绍,致病性与免疫型,防治原则;病毒的基本性状、分类,病毒的感染、免疫及实验室检测原则、防治原则,临床常见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检查及防治原则;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治病性与免疫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基础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本课程的后续课程:药理学、临床各学科课程。

6. 病理学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电视课模块化设计,开设一学期。病理学是中央电大医药类各专业一门必修课。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它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以及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的科学,为进一步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新的病理学课程依据基础医学课程优化组合的原则,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以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为基础,以新的课程结构的形式重新组合,将疾病时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形态学改变有机联系在一起,强调人的整体概念,注重病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基本病理过程和重大疾病的基础知识的介绍。

课程的主要内容:疾病学概论;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血液循环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炎症;肿瘤;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为:诊断学及临床各学科课程。

7. 药理学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电视课36学时,实验27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医、药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系统的药理学知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镇静催眠药;抗癫痫和抗惊厥药;抗神经失常药;抗震颤麻痹药;麻醉性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中枢兴奋药;传出神经系统药;拟胆碱药;M胆碱受体阻断药;N胆碱受体阻断药;拟肾上腺素药;抗肾上腺素药;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抗心律失常药;抗心绞痛药物和钙拮抗剂;抗高血压药;利尿药和脱水药;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药;镇咳、祛痰及平喘药;组胺与抗组胺药;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甲状腺素与抗甲状腺药;降血糖药;抗生素;磺胺类及其他人工合成抗菌素;抗结核药等。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药类各学科专业课程。

8. 药物化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其中电视课36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药学类药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常用基本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掌握化学结构与稳定性药效有关的共性变化规律和特殊个性,为合理有效地调制、保管、使用化学药物准备必要理论

基础;理解常用基本化学药物的结构形成和制备原理,为质量控制和检验准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了解新药发展的去向,初步掌握由结构命名查找资料的方法。

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化学药物的分类结构类型和命名,基本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主要结构类型的药物与稳定性药效有关的共性变化规律及典型药的特殊个性,如何合理有效地调制、保管、使用化学药物;典型药物的合成和结构修饰;基本化学药物的典型反应和鉴别方法;主要类型药物的发现和发展以及典型药物的创制经验。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机化学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药物分析、药剂学等。

9. 药用分析化学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电视课27学时,实验45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有关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的主要结构与性能,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同时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全面控制药物质量的观念,掌握常用药物鉴别,杂质检查与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药物分析的测定,了解中药制剂分析,生化药物分析和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课程的主要内容: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滴定分析法概论、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电位分析法、色谱法;药物中的杂质及纯度,药物中杂质的来源和规定杂质限度的科学根据,药物中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检查的原理、方法、操作要点及杂质限量计算方法;中国药典中收载的典型药物的基本结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之间的关系以及鉴别、法定含量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操作要点;制剂的分析特点和拟定分析方法的思路,常用剂型中干扰物质的种类及排除方法,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分析特点和方法,医院药房快速检验方法;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和方法以及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我国现行的各级药品质量标准,药品质量标准制定原则和内容。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药剂学、生药学等。

10. 药事管理学

本课程3.5学分,课内学时63,其中电视课9学时,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药品管理方面的有关专业法律法规,熟悉和了解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的管理要点,树立依法从业的观念,初步具备运用药事管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办法;特殊药品管理办法,药事管理体制,药品质量监督管理;新药研制、审批管理;药品广告

管理;药品专利产权保护等。

11. 药剂学

本课程7学分,课内学时126,其中电视课36学时,实验54学时,开设二学期。

本课程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药物剂型与制剂、制备和生产、质量控制、合理应用与正确评价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剂型的制备与开发,临床合理用药和提供安全、有效、经济、使用方便的药品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各种剂型的定义、特点、质量要求和进展;主要剂型设计、基本处方分析、制备过程及质量控制;常用制剂设备的基本原理、性能、使用及安全;剂型制备中主要辅料的性能、特点、用途和常用量;新剂型的特点、应用和发展趋势;制剂配伍变化的原理及一般处理原则;药物体内过程及药物动力学。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用分析化学等。

12. 生药学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一学期。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培养基本技能;掌握生药的来源、生产及加工,化学成分的真伪鉴别,品质评价,药效药理与临床用途。掌握天然药产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鉴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从事天然产物开发利用,药物制剂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

总论:生药学的定义,生药分类方法与生药拉丁名的命名原则,生药鉴定的任务与常用方法,影响生药品质优良度的主要因素。中药炮制的目的、主要方法与基本原理。

各论:植物的形态解剖、基本类群、各类生药的形状与显微识别特点、重点生药的来源、加工;药理作用与功效;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和分离提取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天然药用化学、药理学。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药剂学

13. 英语Ⅰ(1) (2)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一学年。

本课程为公共英语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1600左右的常用词汇(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600词)和若干相关的常用词组及基础语法知识;能够听懂发音清楚、语速较慢的教学用语和日常生活用语,并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谈;能够读懂所学词汇和语法范围内的故事、短文及通知、便条等;能够写出简短的私人信函,或用便条转达具体信息。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1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

课程设置及实施计划方案

旺中心学校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试行)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旺中心学校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想,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

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德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四、课程设置

中学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中学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中学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七五中学也由课程改革的试点年级进入全面课程改革阶段。新的课程改革给本xxx学校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舞台。 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始终坚持全面育人的方针,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方向,形成了“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宗旨。带领全体教师认真学课程改刻的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师培训,不断研究和探索开发校本课程的新路子,特别是在艺术、体育校本课程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引领了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为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

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校本课程内容 学校目前安排如下内容作为校本课程: 1、音乐:声乐的基本常识通俗歌曲 2、体育:篮球技能训练校园健美操 3、美术:版画装饰画 四、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我校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出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2、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上应注意以下原则:

小学2018-学年度课程实施方案.docx

** 小学 2018 至 2019 学年度 课 程 实 施 方 案

2018— 2019 学年度 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 育课程实施意见》及普教督〔 2017〕 6 号文件精神,为确保我校课程有效实施,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为重点。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 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 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 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 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的职责:学习和领会国家、省、市有关课程实施的 政策和文件精神,确保本校的课程实施与上级政策保持一致;认 真学习和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 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规划,提出工作任务并组织各科室及教研组 加以落实;对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保证课程实施工作 的需要。在必要情况下,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在物资、资金和 人员方面的帮助与支持。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 门课程比例适当,根据我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 内在关系,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 规律,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 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道德与法治课,三至六年级设 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精品文档 XXXXXXXXX小学课程设置方案我校严格执行国家和四川省教育厅颁布的课程设置方案,按照西昌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关于转发《四川省教育厅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稿)及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西教科【2014】40号);西昌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四川省教育厅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稿)》的通知(西教科【2015】4号);西昌市教科局关于转发《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和《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的通知(西教科【2015】165号);西昌市教科局关于转发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指导纲要(2015年版)的通知的通知(西教科【2015】168号)的相关要求,根据本校实际,拟定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1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从思想、理论上得以充分的保证。 2.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为指导性文件,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 3. 调动全体科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下通力合作,尽力提供交流机会,扩大交流范围,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二、工作目标 1. 深入学习和领会新的课程标准,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 精品文档

2、按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交往与合作、获取新知识、收 集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3、加强学科整合,促进艺术类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新型的课程体系。 4、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制定名师培养计划,探索新 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引导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 从而培养一支高水平、有影响的教师队伍。 5、改革评价机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三、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周) 学校认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制订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每学期初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执行方案、制定总课程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着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积极组织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努力上好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为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内容和空间。 我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地方与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音乐、体育、美术。其中地方与学校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儿童画、国学经典诵读以及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团队活动等;综合实 践活动包括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所有课 精品文档 程、课时,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要求设置,无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现象。各年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进度表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思想政治理论课行课学院安排 专业资料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细则 一、课实践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 项目名称:社会现实问题调查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实践教学的类型为社会调查。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容,开展社会现实问题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2、教师职责:(1)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容,提出调查的具体要求;(2)指导学生拟定专业资料

调查计划、撰写调研报告,评定学生团队及个人的成绩;(3)形成指导教学过程中的书面材料;(4)完成对该项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 3、教学学时:8学时。 4、成绩评定:实践教学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调研报告评定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 项目名称:经典著作阅读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实践教学类型为经典著作阅读。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教学容,阅读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过学习思考撰写读书笔记。 2、教师职责:(1)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重点,提出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拟订学习进程安排和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2)完成对实践教学成绩的评价。 3、教学学时:8学时。 4、成绩评定:实践教学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实践教学研究报告评定。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 项目名称: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述评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学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教学容,选择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专业资料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一):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设置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学校艺体工作,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国家、省课程方案,现重新修订聊城市中小学课程设置和作息时间规定。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要严格落实中小学课程设置。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关于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的有关精神,坚持推进课程改革,认真贯彻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建设。小学要按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随意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品德、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课时用于其它学科教学。各中小学要全面普及“4312”艺体活动,寄宿制学校要组织学生上早操,确保学生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集体锻炼不少于1小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全市统一作息时间是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及规范办学行为最基本的要求,各级各学校要不折不扣的执行。各县(市、区)以县为单位统一印制

作息时间表,根据相应时段和学段统一使用,任何学校不得更改或变通使用。各县(市、区)确有实际情况需要调整的,需报市教育局备案后实施。 三、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数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它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高中布置作业要涵盖所有学习领域且总量不超过2小时。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严禁以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各学校要严格遵守《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按照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扎实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市教育局将随时对各县(市、区)和学校作息时间和课程设置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不遵守作息时间和违犯国家课程设置标准的学校将给予通报批评,并按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附件:1.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 2. 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 3.聊城市中小学作息时间表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课程设置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学校艺体工作,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国家、省课程方案,现重新修订聊城市中小学课程设置和作息时间规定。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要严格落实中小学课程设置。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关于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的有关精神,坚持推进课程改革,认真贯彻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建设。小学要按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随意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品德、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课时用于其他学科教学。各中小学要全面普及“4312”艺体活动,寄宿制学校要组织学生上早操,确保学生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集体锻炼不少于1小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全市统一作息时间是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及规范办学行为最基本的要求,各级各学校要不折不扣的执行。各县(市、区)以县为单位统一印制作息时间表,根据相应时段和学段统一使用,任何学校不得更改或变通使

用。各县(市、区)确有实际情况需要调整的,需报市教育局备案后实施。 三、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数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高中布置作业要涵盖所有学习领域且总量不超过2小时。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严禁以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各学校要严格遵守《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按照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扎实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市教育局将随时对各县(市、区)和学校作息时间和课程设置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不遵守作息时间和违犯国家课程设置标准的学校将给予通报批评,并按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附件:1.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 2. 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 3.聊城市中小学作息时间表

2018 课程设置与实施方案

2018年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绥滨县第一小学 2018年2月27日

2018年第一小学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推后全省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的通知》。 《通知》指出,决定从3月1日新学期开学起,全省小学生、初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00,高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30。 一、合理安排上下午课时 在执行国家规定的小学周课时一二年级30个标准课时、三至六年级35个标准课时,各地各小学要按照《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科学论证,大胆创新,合理安排上下午课时及课时教学时间。在保证国家规定的教学时间总量的同时,每课时教学时间40分钟或35分钟。也可长短结合。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

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1-6年增加了社团和经典诵读,3-6年级设置了法制、国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根据《鹤岗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的指导意见》,制订本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设置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学校艺体工作,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国家、省课程方案,现重新修订聊城市中小学课程设置和作息时间规定。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要严格落实中小学课程设置。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关于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的有关精神,坚持推进课程改革,认真贯彻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建设。小学要按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随意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品德、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课时用于其他学科教学。各中小学要全面普及“4312”艺体活动,寄宿制学校要组织学生上早操,确保学生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集体锻炼不少于1小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全市统一作息时间是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及规范办学行为最基本的要求,各级各学校要不折不扣的执行。各县(市、区)以县为单位统一印制作息时间表,根据相应时段和学段统一使用,任何学校不得更改或变通使用。各县(市、区)确有实际情况需要调整的,需报市教育局备案后实施。

三、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数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小时;高中布置作业要涵盖所有学习领域且总量不超过2小时。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严禁以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各学校要严格遵守《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按照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扎实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市教育局将随时对各县(市、区)和学校作息时间和课程设置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不遵守作息时间和违犯国家课程设置标准的学校将给予通报批评,并按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附件:1.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 2. 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 3.聊城市中小学作息时间表

《药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实践教学大纲 《药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315272 【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Pharmacology 【课程学时】16 【适用专业】制药工程 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药理学实验是与药理学理论教学密切的重要实践环节。以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方法为基础,结合不同作用类别的药物,使学生掌握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掌握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技能,验证药理学中的基本理论,牢固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在药物发现和评价过程中,药理学研究的内容和必要性。通过药理学实验,使学生了解获得药理学知识的科学途径,同时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互助协作、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药理学实验是对《药理学》和《生理学》理论课程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同时有利于《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中的有关部分的理解。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 本实验课程不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四、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目的要求】熟悉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技术;能掌握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内容】药理学实验基本知识;实验动物的捉拿和固定方法;实验动物标记方法;实验动物给药方法。实验动物取血方法;实验动物处死方法。 【方法】理论讲授结合实际操作 实验二、不同途径、不同剂型、不同剂量的阿托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目的要求】学习不同途径、不同剂型、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了解不同给药途径及同一药物不同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及特点。通过实验比较不同途径给予阿托品的药效学有何不同。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剂型、不同剂量的阿托品的作用。 实验动物为健康昆明种小鼠(雌雄不拘)。 【内容】1 介绍静脉注射及静脉滴注、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动脉注射、锥管注射、腹腔注射、胃肠道给药、舌下给药及黏膜给药、直肠给药、吸入给药、透皮给药等途径的药物吸收特点。 2 介绍药物制剂对药物作用影响 3 结合理论进行实验观察 4 根据结果讨论剂型及途径与药物效应的关系。 【方法】静脉注射、胃肠道给药等方法 实验三、水杨酸钠血药浓度及血浆半衰期测定 【目的要求】了解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意义。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杨酸钠血药浓度,并根据血药浓度计算半衰期的方法。 【内容】1 讲授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浓度的原理和半衰期计算方法。 2 分组进行家兔取血、给药、测定等实验过程。 3 根据实测结果计算半衰期。 4 讨论半衰期的临床意义。 【方法】家兔灌胃给药、家兔静脉取血、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杨酸钠血药浓度 实验四、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家兔血压的影响 【目的要求】学习家兔固定、麻醉、气管插管、动脉插管、血压记录; 【内容】1 分组完成家兔固定、麻醉、气管插管、动脉插管、血压记录等过程。 2 根据实验讲义依次给药、观察结果。 3 总结 【方法】动脉插管法 实验五、镇痛药实验及统计学分析 【目的要求】学习镇痛药的实验方法;掌握实验性疼痛的诱导方法,观察各类镇痛药的作用。根据实验结果,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结果分析,从而理解各类镇痛药的作用特点并初步掌握统计学在药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内容】1 介绍统计学基本概念及实验注意事项。 2 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3 以班为单位统计各组实验结果,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4 根据统计学结果得出结论并理解不同类型镇痛药的镇痛效果。 【方法】光电法 实验六、子宫兴奋药及实验 【目的要求】学习掌握子宫兴奋药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内容】介绍平滑肌实验装置、分组进行实验、总结实验结果

课程设置方案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北票市小塔子乡初级中学2017年3月1日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制定北票市小塔子乡初级中学课程设置方案。 一、课程设置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民主法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社会责任感,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能扎实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养成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心和强健的体魄,初步养成健康的审美情感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置原则 1、均衡性原则 根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总课时数和课时比例均在国家规定范围之内,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综合性原则 统筹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内容,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设置综合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综合性地方课程等。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时开展学科实践活动。

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图文稿

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韩旺中心学校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试行)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韩旺中心学校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想,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

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德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四、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篇一: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陕西省从20xx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陕西省教育厅制订下发的《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延安市实验中学高中新课程设置方案(试行)》。 一、高中新课程设置原则 1、坚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从我校现有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出发,探索具有鲜明特色、充满活力,能够体现时代精神,构建重基础,多样化、多选择,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尽可能地为每一位学生发展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坚持稳妥推进,合理设置,注重知识衔接,加强宏观调

控。在充分领会新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我校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合理设置新课程,在探索中总结经验逐步调整,通过实践摸索选择适合我校特点的课程设置最佳方案。 3、规范有序、因校制宜、积极探索、确保质量。为保障课改能积极稳妥地有序推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⑴课程设置严格遵循《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省市有关文件的精神、原则和要求,使每个学生修满必学学分;保证国家选修i课程的开出,保证通用技术选修课程的开设,确保每一个学生修习不少于22个选修i学分。 ⑵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开发、研制既符合学生需求,又切合教师实际专业能力,相对稳定,有学校特色的选修ii课程,最终实现每位高中教师都能开出具有较高质量的选修ii课程,确保每一个学生修习不少于6个选修ii学分。 ⑶采取必修课和主要必修模块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统一学习,选修课则由学生在编排好的学校课程基础上自由选择。在高一学年以行政班教学为主,一年后根据学生修习倾向的需求,适当进行行政班的调整,采取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

教育部课程设置方案

附件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

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六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

2018--课程设置与实施方案

2018 年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绥滨县第一小学

2018年2月27日

2018年第一小学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推后全省中小学生早晨到 校时间的通知》。 《通知》指出,决定从3月1日新学期开学起,全省小学生、初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 : 00 ,高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 : 30。 一、合理安排上下午课时 在执行国家规定的小学周课时一二年级30个标准课时、三至六年级35个标准课时,各地各小学要按照《关于深化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科学论证,大胆创新, 合理安排上下午课时及课时教学时间。在保证国家规定的教学时间总量的同时,每课时教学时间40分钟或35分钟。也可长短结合。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 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 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 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

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 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1-6年增加了社团 和经典诵读,3-6年级设置了法制、国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根据《鹤岗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的指导意见》,制订本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 续、 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完整word版)中学课程设置方案

关岭自治县关索中学义务教育 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点工作的通知》和《贵州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点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新要求,创新育人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务处在向各教研组长征集校本课程设置意见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以下课程设置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组织机构 为保证我校义务教育设置试点方案的实施,我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为组员的课程设置领导小组,成员如下:组长:夏凯 副组长:龙政翰柴其军 组员:杜虎吴波汐何英红熊智肖平王智

(二)加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学科实践活动以学科内容为主。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体现其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的特征。我校具体设计如下: 1.语文和英语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语言应用为主,利用晚自习前30分钟安排学生阅读,利用课堂的前5分钟安排学生朗诵、辩论、戏剧表演等活动。 2.数学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主,主要利用课堂时间学生安排模拟商店、数学小游戏、制作教具等。 3.思想品德、历史和地理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道德、法制和情感的真实体验为主,校内安排道德讲坛和模拟法庭、校内定向测定等活动。 4.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分组实验、小制作为主,校内可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小发明和制作的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