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本位制度金本位制度

合集下载

货币制度类型

货币制度类型

货币制度类型
货币制度是指整个货币体系的基本构架和运行方式,不同的货币制度类型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常见的货币制度类型主要包括金本位制、银本位制、信用货币制和法币制。

金本位制是指国家的货币发行和兑换以一定比例的黄金为标准。

在金本位制下,货币的价值与黄金的价值直接挂钩,国家持有一定量的黄金作为储备。

金本位制有利于维持货币的稳定,防止通胀和通缩的发生。

然而,金本位制需要大量的黄金储备,对金属资源要求较高,限制了货币增发的灵活性和调节经济的能力。

银本位制与金本位制类似,不同的是以银为标准。

银本位制时期,国家发行的货币可在银行随时兑换成等量的银币。

银本位制可以进一步增加货币的可信度和稳定性,但同样受到银矿资源的限制。

信用货币制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发行制度,不再具备实物价值。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中央银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发行货币,并保证货币的价值和兑换能力。

与实物货币制度相比,信用货币制度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法币制是指无论是以实物还是信用为基础,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都是合法的支付手段。

在法币制度下,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国家的法律法规。

法币制度能够更好地发挥国家政府的货币政策作用,通过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手段来稳定经济。

不同的货币制度类型各有优势和劣势,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合的制度类型。

例如,发展中国家可能更倾向于采用信用货币制度,以适应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金属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而发达国家则更多地采用法币制度,以充分发挥国家货币政策的作用来调节经济。

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Mint Parity)来决定。

金本位制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金汇兑本位制。

一、金本位制主要特点1.各国政府都规定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确定本国铸币的货币单位及含金量。

金币具有无限法偿的权利,并能与银行券自由兑换。

2.金币可以自由熔化为黄金,而黄金也可以拿到国家造币厂中铸造成金币。

3.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地输出与输入。

由于金币可以自由兑换,各种价值符号(金属辅币和银行券)就能稳定地代表一定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持币值的稳定,不致发生通货膨胀;由于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就可以与其所含的黄金价值保持一致,金币的数量就可以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由于黄金自由输出入,就能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并保证外汇行市的稳定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

所以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一种比较稳定、健全的货币制度。

二、金本位制的典型形式这是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称为古典的或纯粹的金本位制,盛行于1880-1914年间。

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入是该货币制度的三大特点。

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即为决定汇率基础的铸币平价。

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并在输出(入)过程形成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大卫·休谟在《论贸易平衡》中提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认为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

在金本位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就意味着本国黄金的净输出,由于黄金外流,国内黄金存量下降,货币供给就会减少,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下跌。

物价水平下跌后,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就会提高,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的竞争能力就会下降,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使国际收支赤字减少或消除。

国际金本位制度

国际金本位制度

国际金本位制度国际金本位制度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以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或国际本位货币的国际货币制度。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国际金本位制度。

国际金本位制度简介:金本位制的理论基础是格雷欣(Gresham)提出的“一价定律”,即一种特定的货币在相互联系的所有市场上是等价的。

英国学者戈逊也于1861年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国际借贷说: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而外汇供求又源于国际借贷,汇率变动的原因归结为国际借贷关系中债权与债务的变动。

率先实行金本位制的英国当时是最大的工业强国,也是国际资本供给的最主要来源国,伦敦又是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资本市场业务已十分繁荣,各国同英国的经济往来以及它们之间的大部分商业关系都需要通过英国筹措资金,主观上讲,实行金本位制无疑能降低其交易成本和汇兑风险。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特点作用:货币制度基础黄金充当了国际货币,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国际金本位制度是建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都实行金铸币本位制的基础之上,其典型的特征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以及黄金自由进出口。

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与黄金含量就能始终保持一致,金币的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由于金币可以自由兑换,各种金属辅币和银行券就能够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持币值的稳定;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就能够保持本币汇率的稳定。

所以一般认为,金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

虽然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基础是黄金,但是实际上当时英镑代替黄金执行国际货币的各种职能。

英镑的持有人可以随时向英格兰银行兑换黄金,而且使用英镑比使用黄金有许多方便和优越的地方。

当时英国依靠它的“世界工厂”的经济大国地位和“日不落国”的殖民统治政治大国地位,以及在贸易、海运、海上保险、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使英镑成为全世界广泛使用的货币;使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大多数商品以英镑计价,国际结算中90%是使用英镑,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国际储备是英镑而不是黄金。

什么是金本位?导致金本位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金本位?导致金本位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金本位?导致金本位崩溃的原因是什么?随着经济的提升,很多人都会选择一些投资产品进行投资,比如黄金,外汇或者股票等一些投资产品。

但是在黄金投资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听到金本位这个名词,相信炒黄金外汇的朋友都听说过金本位制度,这一制度的形成以及崩溃极大的影响美元与黄金走势,那么什么是金本位制度呢?本文为大家简单的分析一下。

一、什么是金本位?金本位即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

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

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该种货币制度。

二、崩溃的主要原因金本位制通行了约100年,其崩溃的主要原因有:第一,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

第二,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

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

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从而最终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

三、影响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对国际金融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为各国普遍货币贬值、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是因为废除金本位制后,各国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扩军备战,会滥发不兑换的纸币,加速经常性的通货膨胀,不仅使各国贷币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坏,而且加剧了各国出口贸易的萎缩及国际收支的恶化。

(2)导致汇价的剧烈波动,冲击着世界汇率制度。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大体上是一致的,货币之间的比价比较稳定,汇率制度也有较为坚实的基础。

金本位制的名词解释

金本位制的名词解释

金本位制的名词解释
金本位制是一种货币制度,其中货币的价值与一定量的黄金相挂钩。

在金本位制下,国家的货币单位的价值由一定数量的黄金来支持和保证。

这意味着持有者可以用他们的货币单位来兑换等值的黄金。

金本位制可以分为严格的金本位制和弹性的金本位制两种形式。

在严格的金本位制下,货币单位的价值与一定重量的黄金完全挂钩,例如美国历史上的金本位制。

而在弹性的金本位制下,国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货币供应量,以适应经济的需求,但仍然以黄金为基础。

这种制度在20世纪中期较为流行。

金本位制的优点包括稳定货币价值、防止通货膨胀和提高国际贸易的稳定性。

然而,金本位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限制了国家的货币政策自主性、可能导致通货紧缩和经济不稳定等问题。

金本位制在20世纪中期逐渐被弹性货币制度所取代,但对于货币制度的研究和讨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金本位制的历史和影响是经济学和货币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对于理解货币政策和国际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金本位制的定义

金本位制的定义

金本位制的定义
金本位制: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开始流行,最先实行金本位制的是英国。

1929~1933年的
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各种金本位制相继为信用货币制度所取代。

它包括三种主要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①金币本位制以黄金作为基础,实行金币流通,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度。

它具有4个基本特点:第一,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清偿能力;第二,辅币与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第三,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第四,货币发行以黄金做准备。

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有效的货币制度,它保证了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相一致,价值符号所代表的价值与本位币价值相一致,并具有货币流通的自动调节机制。

②金块本位制,又称为生金本位制,是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

这样既节省了货币性黄金的用量,又减少了黄金外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金短缺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但也使黄金的货币职能逐步缩小了范围。

③金汇兑本位制,又称为虚金本位制,是不流通金币,但规定本币与一种可直接兑换黄金的外汇保持固定汇率,同时本国发行货币时必须将等值黄金与外汇存于该外汇发行国作为准备的制度。

金汇兑本位制进一步节省了黄金的使用,扩大了各国的信用创造能力,使黄金货币职能进一步减弱,货币制度的稳定性下降。

金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曾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金的产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各国也不可能无视黄金外流而执行金本位制的规则,最终被信用货币制取代。

英国汇率制度演变

英国汇率制度演变

英国汇率制度演变
英国的汇率制度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以下是主要的演变过程:
1. 金本位制度(1816-1914年):英国在1816年采用了金本位制度,以英镑为基础货币,并将其与黄金固定汇率制度相结合。

在这个制度下,英镑的价值与一定数量的黄金相等。

2. 浮动汇率制度(1914-194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
放弃了金本位制度,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英镑的外汇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而不再是由政府固定。

3.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参与了布雷顿森林会议,并成为签署《布雷顿森林协议》的创始成员之一。

协议规定,英镑与美元的汇率固定为1
英镑等于2.8美元。

4. 浮动汇率制度的回归(1971年至今):1971年,由于布雷
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英国再次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并回到了浮动汇率制度。

英镑的外汇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汇率波动幅度较大。

此外,2008年金融危机后,英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
措施,包括降低基准利率和进行量化宽松政策,以稳定经济和汇率。

金本位制度

金本位制度

金本位制度金本位制度是一种货币制度,它将货币的价值与一定数量的黄金等价挂钩。

在金本位制度下,国家的货币发行量及其价值完全由金库持有的黄金储备决定。

每一单位的货币都可以兑换成固定数量的黄金。

金本位制度最早起源于古代希腊和罗马帝国时期。

在那个时候,黄金是作为一种普遍接受的货币使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金逐渐被纸币所取代。

然而,人们意识到,纸币的价值是没有实质支撑的,容易受到通货膨胀和政府信誉危机的影响。

因此,金本位制度的重要性逐渐被重新认识。

它可以保证货币的价值稳定,避免通货膨胀和财政危机。

此外,金本位制度还可以提高国家的信誉度,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金本位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黄金的供应是有限的,限制了货币的发行量。

这可能会导致货币紧缩,限制了经济的增长。

其次,金本位制度对于调控经济周期的需求有所欠缺。

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无法通过刺激需求来帮助经济复苏。

最后,金本位制度可能会导致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崩溃。

当一个国家遇到经济困境时,它可能会降低黄金储备来增加货币供应量,导致其他国家失去信心,并纷纷将黄金兑换为货币。

尽管如此,金本位制度仍然对现代货币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许多国家采用了金本位制度,并建立了国际金本位制度。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形势和经济危机,许多国家放弃了金本位制度,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目前,很少有国家还在使用金本位制度。

美国的金本位制度于1971年彻底放弃,并改为浮动汇率制度。

其他一些国家,如中国和印度,仍保持着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但他们没有正式实行金本位制度。

总的来说,金本位制度是一种具有优缺点的货币制度。

它可以确保货币的价值稳定,增强国家的信誉度,但也可能会限制经济发展和应对经济周期的能力。

在当今世界,金本位制度已经不再是主流,但它在货币制度发展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牙買加制度的弊端
匯率波動劇烈,對國際貿易和各國經濟帶來不 利的影響。
匯率波動劇烈,助長外匯投機活動,引起投機 資金到處流竄,使國際金融市場動盪。
16
金本位制度(gold standard system) 是指本位貨幣和一定重量與成色的黃金 ,維持等價關係的一種貨幣制度,主要 有金幣本位制度、金塊本位制度與金匯 兌本位制度三種形式
4
金本位制度的調整機制
金本位制度有自動調整國際收支的機制:
一個國家有國際收支赤字
→黃金外流 →貨幣供給額減少 →利率上升、物價下跌 →利率上升吸引外國資金流入,物價下跌使出口金額增加、
➢ 國際流動性與信心的矛盾 ➢ 國際收支調整機國際貨幣制度是指布列頓森林制度崩潰 後形成的國際貨幣制度,運作基礎是1976年1 月國際貨幣基金會員國在牙買加首都金斯頓(( Kingston)達成的「牙買加協定」。
由於「牙買加協定」沒有對會員國的匯率制度 做統一規定,會員國可以各自為政,因此,現 行國際貨幣制度被戲稱為「沒有制度的制度」 (A Non-System)。
本章綱要
1. 國際貨幣制度的意義 2. 金本位制度 3. 布列頓森林制度 4. 現行國際貨幣制度 專題:凱因斯計畫與懷特計畫
1
國際貨幣制度的意義
國際貨幣制度(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是指各國政府為清算國際間各種交易所做的一系 列規定與安排,主要內容有三個:
國際準備資產的確定與供應 匯率機制 國際收支的調整機制
12
牙買加協定
主要內容有六項:
➢ 匯率制度採「自由選擇原則」。 ➢黃金非貨幣化(demonetization of gold)。 ➢ 提高特別提款權的地位。 ➢ 提高會員國的配額。 ➢ 擴大基金的融資機制。
13
現行國際貨幣制度的評價
三大特點:
➢國際準備資產多元化 ➢匯率制度多樣化 ➢國際收支的調整機制多樣化
1944年7月,44國代表在美國新罕布夏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列頓森林舉行「聯合國貨幣金融會 議」,成立「國際貨幣基金」,建立「布列頓森林 制度」。
8
布列頓森林制度的特點
主要特點如下:
1.美元扮演特殊角色 2.會員國貨幣在經常帳交易上可以自由兌換 3.配額與提款權的安排
9
布列頓森林制度的運作
2
國際貨幣制度的評價
良好的國際貨幣制度有三個要項:
➢提供適當的國際流動性,滿足國際貿易和 世界經 濟發展的需要,又可以維持物價穩定。
➢ 讓國際收支失衡以最小的成本調整,順差國與逆 差國都能夠公平承擔調整的責任。
➢ 讓國際準備資產的持有人對資產的價值與流通性 有信心,願意持有國際準備資產。
3
金本位制度
布列頓森林制度從1947年3月1日開始運作到1973年 崩潰為止,前後約26年。這段期間可以區分為三時 期:
美元短缺時期(1947年到1958年) 美元氾濫時期(1958年到1970年) 布列頓森林制度崩潰時期(1971年到1973年)
10
布列頓森林制度的評價
布列頓森林制度崩潰的原因似乎是美國 持續出現鉅額國際收支逆差,但更重要 的原因是在該制度下:
14
牙買加制度的貢獻
國際準備資產多元化解決了國際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匯率制度的自由選擇原則讓各國可以根據本國的經濟
條件與需要,選擇合適的匯率制度,也可以根據客觀 的經濟狀況調整匯率。各國的總體經濟政策也更具有 獨立性。 國際收支的調整機制多樣化,各種調整機制可以相互 補充,國際收支的調整比布列頓森林制度靈活。
➢ 訂定貨幣的含金量,再根據含金量決定各國 貨幣之間的匯率。
➢ 黃金能自由移動。 ➢ 不得採取沖銷政策抵銷黃金在國際間移動對
貨幣供給額的影響。 ➢ 不得以人為手段干預市場價格的變動。
7
布列頓森林制度
鑒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國際金融局勢混亂對各國經 濟所帶來的嚴重損害,英國與美國在戰時積極籌劃 戰後的國際貨幣制度。
進口金額減少 →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5
金本位制度的調整機制(續)
一個國家有國際收支盈餘
→黃金流入 →貨幣供給額增加 →利率下跌、物價上升 →利率下跌使資金外流,物價上升使出口金額減少、
進口金額增加 →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6
金本位制度的遊戲規則
為了使自動調整機制發揮作用,實施金 本位制度必須遵守下列遊戲規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