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动植物
动植物适应极端环境的生存策略

动植物适应极端环境的生存策略极端环境是指地球上极度恶劣的自然条件,如沙漠、高山、极地等地区。
在这些环境中,动植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生存策略来适应并生存下来。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动植物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首先,动植物适应极端环境的一个重要策略是形态结构的改变。
在沙漠地区,植物通常具有长而深入地下的根系,以便吸收更多的水分。
而在高山地区,植物的茎和叶通常较小,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同时,动物也会改变自己的形态结构来适应极端环境。
例如,北极熊的体型较大,有厚厚的脂肪层和密集的毛发,以保持体温并抵御严寒。
其次,动植物适应极端环境的另一个策略是生理适应。
在沙漠地区,植物通常具有耐旱的特性,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中存活。
它们可以通过降低蒸腾速率和减少气孔开放时间来减少水分的流失。
而在高山地区,动物的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通常较多,以增加氧气的运输能力。
此外,一些动物还会改变自己的新陈代谢方式,以适应极端环境中的能量需求。
第三,动植物适应极端环境的另一个策略是行为适应。
在沙漠地区,一些动物会选择在夜间活动,以避免白天的高温。
而在高山地区,一些动物会选择在白天活动,以利用太阳的热量来保持体温。
此外,一些动物还会选择迁徙,以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例如,候鸟会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不同的迁徙路线,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
最后,动植物适应极端环境的生存策略还包括与其他生物的互动。
在沙漠地区,一些植物会与昆虫合作,通过提供食物来吸引昆虫传播其花粉。
而在高山地区,一些动物会与其他物种形成共生关系,以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
这种互动关系可以增加动植物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机会。
总之,动植物适应极端环境的生存策略涉及到形态结构的改变、生理适应、行为适应以及与其他生物的互动。
这些策略使得动植物能够在极端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保持物种的延续。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的适应能力,为保护和保护动植物提供指导。
探秘极地气候与动植物

极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独特且丰富,对研究生物进化和生态平衡具 有重要意义。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对人类未来发展具有潜在价值,极地科学 研究有助于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极地探索的历史与现状
早期的探险家
01
如南森、阿蒙森等,他们通过勇敢的探险活动,为人类认识极
地做出了巨大贡献。
极地气候的影响
01
02
03
生态平衡
极地气候对全球生态平衡 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 对极地地区的动植物种群 和生态系统。
全球气候
极地气候的变化也会对全 球气候产生影响,例如全 球变暖等现象。
人类活动
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和人 类活动也会对极地气候产 生影响,例如石油开采和 旅游等活动。
02
CATALOGUE
数据分析与模拟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模拟 ,揭示极地气候和生态系统的 变化规律。
模型实验
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实验,模拟 极地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变化过
程。
05
CATALOGUE
互动与思考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对极地的了解和感受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在课堂互动环节中,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极地的了解和感受,可以激 发他们对极地气候与动植物的兴趣,促进课堂参与度。
极地气候寒冷、干燥,对动植物 的生存和繁衍构成了严峻挑战。
极地动物如北极熊、企鹅等,为 了适应极地低温环境,进化出了 厚实的脂肪层、特殊的羽毛或毛
发等保暖结构。
极地植物生长周期长,为了在有 限的生长季节内完成生命周期, 它们通常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
较高的繁殖能力。
动植物对极地气候的适应和影响
动植物通过自身的生理机制和行为习性,不断适应着极地气候的变化。
自然带及典型代表动植物

11 苔原带极地气候苔原驯鹿、紫貂灰化土
12 冰原带极地气候冰雪裸地北极熊、海豹未发育
自然带及典型代表动植物
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典型动物典型土壤
1 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猩猩,河马砖红壤
2 热带季雨林带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象,孔雀砖红壤性红壤
3 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长颈鹿、羚羊燥红土
4 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袋鼠、沙漠狐、单峰驼荒漠土
5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阿尔卑斯山羊、黇鹿褐土
6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猕猴、灵猫红壤
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猕猴、灵猫红壤
7 温带落叶阔叶林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松鼠棕壤
温带混交林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混交林黑熊褐土
8 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黄羊、旱獭黑钙土
9 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双峰驼、子午沙鼠荒漠土
不同动物的生存环境

不同动物的生存环境动物们生存在各自特定的环境中,这些环境对于它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通过适应这些环境,动物们能够繁衍后代,寻找食物,避免天敌,以及发挥各种生物功能。
本文将探讨几种不同动物的生存环境,并了解它们如何适应其环境。
**极地动物的生存环境**位于地球的两极附近的极地地区,气候寒冷且冰冻的环境给动物们提供了独特的生存条件。
北极和南极是鳕鱼、企鹅、北极熊等动物的家园。
北极是鳕鱼的主要栖息地,它们适应了极寒的水域。
鳕鱼身体上有特殊的鳞片和冻结的血液,使其能在低温下生活。
另外,鳕鱼具有良好的游泳能力和寻找食物的嗅觉,这使得它们在北极的冰冷海洋中能够存活和繁衍。
而南极的企鹅也是适应寒冷环境的动物之一。
它们有特殊的羽毛和层层叠叠的脂肪,能够在严寒和风雪中保持体温。
另外,企鹅的背部有黑色的羽毛,能够吸收太阳光,帮助它们保持温暖。
此外,企鹅还形成了群体生存的习惯,以集体的力量抵御寒冷和捕食者的威胁。
北极熊也是极地动物的代表,其适应了北极的寒冷环境和冰雪覆盖的土地。
北极熊拥有特殊的体毛,可以在低温下保暖,同时也具备强大的嗅觉和狩猎能力,以寻找海豹等食物。
北极熊还可以通过游泳来穿越冰海,寻找新的猎物和适宜地点。
**沙漠动物的生存环境**沙漠地区极度干燥,温度波动大,缺乏水源和植被。
然而,一些动物却能够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存活。
例如,骆驼、蝎子和飞蝗就是适应沙漠环境的动物。
骆驼是沙漠中最著名的生物之一,它们的身体具有一系列适应沙漠环境的特征。
首先,骆驼体内有特殊的脂肪储备,能够在没有食物和水源的情况下存活数日。
其次,骆驼具备强大的耐热能力,它们的鼻孔可以关闭以减少水分流失,同时还能抵抗高温。
此外,骆驼的蹄子可以防止陷入沙漠的沙丘中,行走更加稳定。
蝎子是沙漠中常见的节肢动物之一,在干旱和炎热的沙漠中通常比较活跃。
蝎子的外骨骼能够减少水分的流失,并且它们可以在夜间进行活动,避开烈日和高温。
此外,蝎子还具有强大的适应力,可以忍受长时间的干旱和缺食。
极地动植物

主页
极地生物
南极磷 虾
南极磷虾是生活在南大洋中的一种甲壳类浮游动物, 个体不大,体长一般3~5厘米。但是蕴藏量却十分惊人, 约4~6亿吨,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有50亿吨。它在南大洋食 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海豹、鲸和企鹅的食物,也是重 要的海洋生物资源。
与北极相反,南极主要是陆地。南极气候比北极 气候更寒冷,平均气候比北极还要低20多摄氏度,地 上的冰雪有好几千米厚,许多冰层自从几十万年前冻 成起,就再也没有融化过。南极没有常住的居民,是 地球上唯一没人居住的大陆。
主页
丰富的资源
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储藏地区。位于南极大陆的铁矿蕴藏丰富, 含铁品位高,有“南极铁山”之称,可供世界开发利用200年,为 世界之最。
茂盛的苔藓(南极办资料)
极地生物
绚丽的苔藓(汪保国摄)
陆地动物
南极洲的陆地动物虽有150余种,但其中多为海鸟和 海兽身上的寄生虫,并非真正的陆地动物。真正的南极陆 地动物有昆虫和蜘蛛类,它们是在南极大陆土生土长的土 著居民,例如蜱、螨、尖尾虫和蠓等。
极地生物
尖尾虫
尖尾虫(也叫弹尾虫)和螨在南极大陆分布最广, 从海岸到海拔2000米的高原,甚至远到内陆南纬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的地区, 都有分布。尖尾虫多见于生长地衣的岩石表面上,常和地 衣生活在一起,有时在岩石下或小碎石缝中也有发现,但 不常见。
鲸在南大洋中的分布比较广泛,几乎南极辐合带以南都有它们 的踪迹。他们的分布与磷虾群的分布有密切关系,蓝鲸主要分布在 浮冰带,生活在最南部的是巨臂鲸和黑板须鲸,缟臂鲸可以在南极 洲海域越冬,露脊鲸主要分布在亚南极地区;齿鲸类分布在南极辐 合带,随季节变化而迁徙。
极地生存极地动植物的奇特适应能力

极地生存极地动植物的奇特适应能力极地生存-极地动植物的奇特适应能力极地,是指地球表面纬度较高的地区,包括北极和南极两个极地区域。
这片荒凉寒冷的土地被冰雪覆盖,气温极低,风速极高,缺乏阳光和水源。
然而,生命却在这片极端环境下找到了存活的方法,极地动植物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适应能力。
一、极地动植物的适应特征1. 毛发和皮肤的改变极地动物为了在严寒环境中保持体温,他们的外表通常有所改变。
例如,北极熊拥有厚厚的皮肤和绒毛,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不受寒冷天气的侵袭。
而企鹅则有特殊的羽毛结构,可以提供保温和浮力,让它们在水中游泳。
同样地,极地植物的茎和叶子也发生了变化。
寒地植物的茎要么很短,贴近地面;要么变得非常坚韧,以抵抗强风。
叶子则变得厚实而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蒸发,并避免过度冷冻。
2. 能源积累与节约由于极地地区光照时间短暂,植物和动物必须学会如何在夏季短暂的时候迅速积累能量和储备物质。
例如,北极熊在冰雪融化的时候,会大量进食并储存脂肪,以便在漫长的冬季维持生命活动。
植物方面,很多极地植物可以通过坚韧的根系储存大量的营养物质。
这些植物在夏季以光合作用为能源,并将多余的养分储存在地下的根部,以备冬季使用。
3. 呼吸和生理适应性极地动物不仅需要应对严寒的气温,还要面对稀薄的氧气环境。
为了提高气体交换效率,他们的肺部和呼吸系统通常比其他地区的生物更为发达。
例如,北极海豹可以在水下呼吸很长时间,它们的肺部和血液具有更高的氧气储存能力。
在植物层面上,极地植物通常采用低生长形态,以减少水分流失和营养需求。
它们的根系往往发达,能够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4. 自我保护与捕食为了在极地环境中生存,动物们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捕食技巧和自我保护机制。
北极狐狸拥有厚厚的毛皮,可提供极佳的保暖效果,并利用它们敏锐的听觉和嗅觉来捕捉猎物。
海豹则依靠灵巧的身体构造和游泳能力,穿行于冰冷的水中,抓住海底的鳕鱼等猎物。
同样地,极地植物也有各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动植物适应特征

目录
• 地理环境对动植物的影响 • 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动物适应特征 • 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适应特征
目录
• 动植物对地理环境的适应策略 • 动植物对地理环境变化的响应 • 保护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措施
01
地理环境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变化
温带动物
适应于四季分明、温差较大的气 候,通常有厚实的皮毛或脂肪层 来保暖,如北极熊、企鹅等。
海洋动物
适应于海洋环境,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和体型,如海豚、鲸鱼等。
02
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动物适应 特征
极地动物
极地动物如北极熊、企鹅等,为 了适应极端的寒冷环境,通常具 有厚重的脂肪层和特殊的保暖机
制,以保持体温。
极地动物通常具有强大的耐力和 迁徙能力,例如北极熊可以长距 离游泳,企鹅可以长距离迁徙。
储水机制
沙漠植物通常具有储 水机制,能够在干旱 期间储存水分。
适应性生长
沙漠植物通常具有适 应性生长的特性,能 够在不同的季节和环 境下存活。
04
动植物对地理环境的适应策 略
动物迁移与繁殖策略
动物迁移
为了寻找食物、避开不利气候或繁殖 ,许多动物会进行长距离的迁移。例 如,大雁在冬季会从寒冷的北方飞往 温暖的南方。
热带动物
适应于高温、湿润的气候,通常 具有散热的器官和薄而透气的皮 肤,如猩猩、猴子等。
土壤类型
沙土动物
适应于松散的沙土环境,具有强健的足部和爪子,如骆驼、 沙鼠等。
湿地动物
适应于湿地环境,具有宽大的足部和蹼状结构,如水牛、鳄 鱼等。
地理位置
高山动物
适应于高山寒冷的环境,通常具有强健的骨骼和肌肉,如牦牛、雪豹等。
冰雪世界认识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和动植物

极地鸟类
企鹅:南极洲特有的鸟类,有 四种,包括皇帝企鹅、阿德雷 企鹅、金图企鹅和帽带企鹅
海鸥:北极地区常见的鸟类, 有北极海鸥、黑背海鸥等
海雀:北极地区特有的鸟类, 有北极海雀、黑海雀等
雪鸮:北极地区特有的猛禽, 以捕食北极兔、旅鼠等为生
极地鱼类
南极鳕鱼:南极洲最常见的鱼类,生活在南极大陆周围的海域 南极磷虾:南极洲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许多极地动物的食物来 源 北极鳕鱼:生活在北极海域,是北极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
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地区,以捕食海豹、海象等动物为生
其他极地动物
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肉食动物 海豹:生活在北极和南极地区,有海豹、海狮、海象等种类 企鹅:生活在南极地区,有皇帝企鹅、阿德雷企鹅、金图企鹅等种类 海鸟:生活在北极和南极地区,有海鸥、海燕、海雀等种类 鲸鱼:生活在北极和南极地区,有蓝鲸、座头鲸、抹香鲸等种类 海豹:生活在北极和南极地区,有海豹、海狮、海象等种类
生物多样性:极地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独特的动植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类型。
科学研究:极地生态系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可以提供关于气候变化、生物进化等方面的 重要信息。
生态旅游:极地生态系统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可以吸引大量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极地生态系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保护极地生态系统对于全球环境保护具 有重要意义。
物种多样性: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一些物种可能会消失或 出现新的物种
生态系统稳定性:极地植物的变化可能会对极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影响食物链 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极地生态系05统的保护与
可持续发展
极地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点击
点击4:极地冰山
冰山大部分集中出没在地球南北两极,一般不越过北纬或南纬 48度线。但也有例外:1972年,北大西洋冰山监测站观察到约有 1587座冰山越过北纬48度线,少数几座大冰山闯到了北纬40度线地 区甚至在北纬32度线的百慕大群岛附近,也出现过这位“浪流汉” 的踪迹。 冰山诞生时的声势和场面是极为壮观的。当大陆上的冰川末梢 越出陆地,达一定长度塌陷到海里去时,一开始,裂处小块冰屑发 出哗啦的飞溅声。接着是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重达几百万吨至几 千万吨的冰川向大海猛掉下去。几秒后, 它又窜出海面,经几次反复,冰块才平静 下来,然后,大大小小的浮冰,互相簇拥 着,漂向大洋。
相关图片
海豹相关图片
(海豹)
极地生物
鲸
每当南极的盛夏来临,南半球的巨鲸纷纷南下,使南大洋成为 鲸的世界。 栖息于南大洋的鲸分为两大类:须鲸类和齿鲸类,约 有12种之多。较大型的须鲸有蓝鲸、鳍鲸、黑板须鲸、缟臂鲸、巨 臂鲸、小鳁鲸和露脊鲸等;较大的齿鲸有抹香鲸和逆戟鲸等。 其中个头最大的是蓝鲸,数量最多的是鳍鲸。巨臂鲸和露脊鲸 现己几乎被捕尽杀绝,幸存者为数不多,回为它们游泳慢,易于捕 杀。 鲸在南大洋中的分布比较广泛,几乎南极辐合带以南都有它们 的踪迹。他们的分布与磷虾群的分布有密切关系,蓝鲸主要分布在 浮冰带,生活在最南部的是巨臂鲸和黑板须鲸,缟臂鲸可以在南极 洲海域越冬,露脊鲸主要分布在亚南极地区;齿鲸类分布在南极辐 合带,随季节变化而迁徙。
极地生物
相关图片
陆地动物相关图片
陆地蜘蛛(放大后的图 片,吕培顶摄)
陆地蠓 (放大后的图片)
苔藓上的扁虱 (张家兴摄)
极地海洋生物
南极大陆生物稀少,然而,围绕南极大陆的海洋--南大洋,却 是一个生机盎然的生物世界。 南大洋过去曾称为南极洋或南冰洋,它的北界为南极幅合带-水温、盐度急剧变化的界限,位于南纬48o~62o之间,这条线也是 南大洋冰缘平均分布的界线。南大洋的面积为7500万平方公里,是 世界上唯一完全环绕地球,而没有被任何大陆分割的大洋。它具有 独特的水文特征,不但生物量丰富,而且对全球的气候亦有举足轻 重的影响。 南大洋中栖息着数千种海洋生物,从单细胞的浮游植物到几米 长的大型海藻;从小型的浮游动物到大型的哺乳动物海豹、海狮, 乃至百吨重的巨鲸;从会飞的海鸟到不会飞的企鹅,种类繁多,千 姿百态。
课外点击
点击2:南极鸟类
鞘 嘴 鸥 巨 海 燕 南极鸽 这些海洋飞鸟主 要以磷虾为食,也食 用乌赋和鱼类等海洋 生物,在南大洋海洋 生态系中起着重要作 用。 蓝 眼 鸬 鹚
南 极 鸽
课外点击
点击3:极光
极光是划过南北两极地区上空的耀眼的光象。呈带状、弧状、放 射状或幕状。在北部出现的称为北极光,在南部出现的则称为南极 光。 还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极光发生的原因,但人们通常认为极光是来 自太阳微小高能粒子在地球磁场受阻后偏向的结果。太阳每11年左 右有一个非常活动期,发出大量高能粒子进入宇宙空间。此时出现 的极光最为瑰丽壮观。 大多数极光出现在地球上空90──130千米处。但有些极光要 高得多。1959年,一次北极光所测得的高度是160千米,宽度超过 4800千米。 极 光
极地生物
相关图片
地衣相关图片
斑驳的地衣(南极办资料)
地衣的孢子(南极办资料)
苔
藓
苔藓的生长比地衣需要更多的水分,因此,它的种类没有地 衣多,分布也没有地衣广。在相对温暖的沿海区域、冰雪融化能 提供充沛水源的区域,有大面积的苔藓生长。例如东南极洲的威 尔克斯地和南极半岛的西海岸就是如此,南极大陆周围的岛屿上 分布更为广泛。苔藓的营养主要来源于鸟粪和岩石风化物。
主页
课外点击
想了解更多的话就点击这里吧!
南极鱼类 南极鸟类 极地冰山
极光
主页
冰下河流
点击1:南极鱼类
资南 料极 )鱼 类 ( 南 极 办 南极鱼类的共同生活习性是 喜欢栖息于深水层中,似乎没有 密集成群的表层鱼。南极鱼类多 数种类的体长不到25厘米,超过 50厘米的很少。
南 极 鰧 鱼 ( 张 坤 诚 摄 ) 南 极 底 栖 鱼 类
极地生物
其它陆地生物
南极洲的淡水塘、溪流和湖泊中生长着种类稀少的扁虫、圆生 和其他甲壳类动物如水蚤等。在长满苔藓的浅滩沼地和淡水塘中有 缓步类动物,其体长仅有0.1~0.8毫米,呈红棕色,身披角质层, 有触须,腿短,卵生,以苔藓和蓝绿藻为食。 中国生物学家在中国南极长城站附近的岩石缝里或岩石底下, 发现了一种蜘蛛类动物,其体长有数毫米,呈粉红色,身体柔软、 透明,一碰就碎,它通常生长在长有地衣的岩石上,可能以地衣为 生。 尽管南极大陆有上述土生土长的陆地动植物,但是与地球上其 他大陆相比,动植物的种群和数量都少得可怜。北极地区的陆地动 物比南极洲多得多,北极有大量的昆虫、陆地鸟类和哺乳动物。淡 水中有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然而在南极洲的陆地生物,不管是动物 还是植物,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已经不容易了。
相关图片
鲸的相关图片
南极鲸类比例尺图
极地生物
我国对南极的考察
17年前的11月20日,我国首次赴南大洋、南极洲考察队启航出征。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和人民解放军海军分别将五星红 旗、镌有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题词的铜匾 和“中国南极长城站”铜质标授给考察队。 按照计划,南极洲考察船队以18节(每小时18海里)的速度不间 断地驶往太平洋彼岸。编队将于12月中旬抵达阿根廷南端火地岛上 的乌斯怀五港,经短期停留后直插南极半岛,1985年1月到达目的 地。 我国进行的首次南极科学考察,包括两大部分:南极设站及考察、 南大洋考察,数百名航海人员、科学工作者及施工人员分乘两艘万 吨级远洋轮参加这项远涉重洋的壮举。
极地生物
地
衣
南极洲的350余种地衣,形态各异,大的有10~15厘米高,小的 仅有几毫米。有的种类生长在岩石表面,形成形状不同、颜色各异 的石花样的"斑点",有褐色的、灰白色的…… 地衣的生长速度十分缓慢,即使个体最大、生长速度较快的种 类,每100年才生长1毫米。据说一株10厘米高的地衣,其寿命约 10000年。地衣靠孢子繁殖后代。 地衣生长所需的水分是冰雪融化时得到的。地衣所需要的营养 是由岩石的化学风化物提供的,也许是由于风把鸟粪从远处带来, 像风吹尘埃一样,吹到地衣生长地。最近的研究表明,有几种地衣 ,其假根可以分泌地衣酸,溶解岩石,一方面固定自己,另一方面 从中得到营养。南极地衣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最近的研究结 果揭示,地衣的提取液,有抗辐射线的能力,能抵抗剂量较大的紫 外线、γ 射线和x射线。
主页
极地生物
南极磷 虾
南极磷虾是生活在南大洋中的一种甲壳类浮游动物, 个体不大,体长一般3~5厘米。但是蕴藏量却十分惊人, 约4~6亿吨,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有50亿吨。它在南大洋食 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海豹、鲸和企鹅的食物,也是重 要的海洋生物资源。 磷虾的生活史是相当有趣的。磷虾的卵排到水里后, 在其孵化前,不断下沉,一边下沉,一边孵化,一直下沉 到数百米。甚至2000多米,才孵化出幼体。幼体在发育过 程中不断上浮,边上浮,边发育,当幼体发育成小虾阶段 时,它也几乎到达海水表层了。这时,它可以在表层觅食 、生长、集群。当其发育成熟,又进行下一代的繁殖。
主页
极地生物
南极洲大部分区域常年被冰雪 陆地植物: 开花植物 覆盖,被人称为南极冰原或白色沙 地 衣 漠。即使在短暂的夏季几个月里, 也仅有5%的无冰雪覆盖的裸露基岩, 苔 藓 称为无冰区或白色沙漠的绿洲。 这些绿洲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 的边缘和大陆周围的岛屿上。白色 沙漠的绿洲是南极陆地、淡水生物 的主要栖息地。正是这些生物给南 极这块凄凉、冷漠的大陆带来了生 机。
主页
极地生物
开花植物
开花植物是南极洲的稀有植物,仅分布在南极半岛北端和 南极大陆周围的海洋性岛屿上。地球上开花植物的南界约在南 纬64o,南极半岛的北端和某些岛屿刚刚越过了“开花植物 线”。 3种开花植物都是草本,一种是垫状草,另两种是发草属 植物,其形态近似于禾本科植物,叶狭长,脉平行,有节、节 间和分糵,小穗状花序。它们对南极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生命周期和花期长,属多年生,通过大量分糵来增加生物量, 积蓄能量。有人企图将它们从南极半岛移植到英国的哈利站, 但没有成功。
陆地动物: 尖尾虫
其 它
海洋生物: 南极磷虾
海 豹
主页
鲸
陆地植物
南极洲与世界其他大陆隔离,再加上气候严寒、干燥、风大、 日照少、营养缺乏和生长季节短等因素,严重限制了陆地植物的生 长,故植物稀少,没有树木,没有花卉,也没有多少高等植物。现 已发现,南极洲有850多种植物,多数为低等植物,仅有3种开花植 物属于高等植物。低等植物中,有350多种地衣,370多种苔藓, 130多种藻类。 南极洲的植物与北极形成鲜明的对照。尽管北极地区也寒风凛 冽,气候多变,冬季气温也常在-60℃以下,大部分地区属于永久冻 土带,但毕竟没有南极洲那么酷寒,因此,北极地区的植物比南极 洲的长得茂盛得多,种类也多。北极地区有100多种开花植物, 2000多种地衣,500多种苔藓,还有南极洲没有的植物,如该类植 物和裸子植物等。由此看来,南极洲是地球上植物最稀少的陆地。
丰富的资源
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储藏地区。位于南极大陆的铁矿蕴藏丰富, 含铁品位高,有“南极铁山”之称,可供世界开发利用200年,为 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煤田。南极大陆二叠纪煤层广泛分布于东南极洲 的冰盖下,储藏量约达5000亿吨。
石油资源极为丰富。虽未查清,但这是非常有潜力的世界资源。 磷虾是南大洋的特殊水产资源,其蕴藏量约为4亿吨~6亿吨, 从生态平衡观点来看,可以每年捕获5000万吨,它相当于当今世界 总渔获量的一半。 世界最大的淡水资源库。仅南极大陆,就储存了人类可用淡水的 72%。
极地地区
自然环境
彭瑞楠
(10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