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用人之道
汉高祖的用人之道

汉高祖的用人之道汉高祖刘邦本一介布衣,文不能书,武不能战,却能打败强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
其成功有赖于诸多因素,关键是用人有独到之处。
量才使用准。
刘邦麾下人才济济,最著名的是“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
他曾说过,运筹帷幄、出谋献策不如张良,排兵布阵、攻城掠地不如韩信,治国理政、后勤保障不如萧何。
用准用好“汉初三杰”是他的大手笔。
俗话说,“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用人不当,能位不适,有的大材小用,浪费人才;有的小材大用,贻误事业。
量才任职,能位相称,必然使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必然形成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建功立业的良好态势。
不拘一格选。
刘邦深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选人用人从不求全责备,敢于大胆启用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奇人异士”,用人所长,扬长避短。
如当时阳武人陈平,缺点很多,名声很差,曾在项羽手下做过谋土,因为不被重视,就投奔了刘邦,得到重用,之后,他“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企业,需要一大批各有所长的人才。
建立这样一支人才队伍,人事部门必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树立一种宽容的人才观,积极探索,不拘一格,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如从推进改革发展的赛场上识别干部,让更多的“千里马”在公平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敢于破格使用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年轻干部,不惟资历,不惟学历,把年轻干部放到急难险重的工作岗位上,做到人职相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绝不能画地为牢,人为设限。
赏罚分明激。
乱奖只会给不干事的钻空子,乱惩只会挫伤会干事的积极性。
刘邦对待人才一视同仁,奖惩分明,奖罚有度,从将军到士兵保持了旺盛的斗志。
由此来看,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选人用人看品德、凭能力、重实绩、听民意,畅通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通道,把那些滥竽充数的不称职者和相形见绌者及时调整下来,激发广大人才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争先创优,推进企业改革发展。
简析刘邦用人之道

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
标题
2、不拘一格 用人所长
张良是贵族之后,陈平是游士,萧何本来和刘邦一样, 是个小小的吏员;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智囊陈平曾有盗嫂 受金之嫌;舞阳侯樊哙原为街头屠夫,以猪狗为业;绛侯 周勃曾以编蚕箔为生,兼做丧事中的吹鼓手;关内侯娄敬 是车夫;良王彭越曾以打鱼为生;淮南王英布,曾是秦朝 受黥面之刑的犯人。正因如此,刘邦手下才能猛将如林、 谋士如云,四方豪杰趋之若鹜,天下英才都乐为刘邦所用。
简析刘邦的用人之道
2016.9.27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标题
标题
大风歌
大风起兮 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 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 守四方。
标题
评价刘邦
田人隆先生说:刘邦创建的不是一时之功, 而是万世之功。 司马迁把刘邦誉为圣人,与尧帝相媲美。 毛泽东称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 个”。 英国著名史学大师汤因比说,人类历史上最 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 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另一位便是创建大 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
及时激励!
标题
5、善于纳谏 从善如流
韩信封侯 鸿门宴 废立继承人的问题
不武断行事!
标题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臧荼、韩信、 彭越、英布。 从今以后,非刘 姓者不能称王,谁若 违背此约,天下可共 起而击之。
标题
管理者的思考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改善?
标题
标题
标题
HRM最高境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 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 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 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 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 为我擒也。
刘邦的六大用人之道 人力资源管理 基本原理

刘邦的六大用人之道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理刘邦,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创立西汉王朝过程中展现了卓越的用人才能。
其用人之道不仅在古代政治领域有所体现,如今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刘邦的六大用人之道,并分析其如何应用于当今企业管理实践中。
一、明确战略目标,量才而用刘邦善于根据战略目标和时机,精确评估人才的能力,从而将其用于合适的岗位。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这一原理体现为根据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明确岗位的职责和要求,通过科学的人才测评和匹配,将人才配置到最适合其能力和潜力发展的岗位上。
二、以德为先,善待部属三、识人善任,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刘邦善于识别和培养有潜力的人才,不拘泥于出身或资历。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通过有效的招聘和选拔机制,发现和吸引优秀人才,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发展计划,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四、宽容容人,能容纳不同意见刘邦在领导团队时,能够包容不同意见,积极倾听下属和专家的建议。
现代企业管理中,这一原理体现为鼓励员工开放性沟通和批评机制,营造开放包容的工作氛围,促进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五、信任赏识,激励人心刘邦善于赏识和激励优秀的部属,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
现代企业管理中,这一原理体现为建立公正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激励、晋升机会和荣誉表彰等,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推动企业整体业绩的提升。
六、任人唯贤,以能力取信刘邦注重以实际能力和贡献评判人才,而非只看重身份和背景。
现代企业管理中,这一原理体现为建立公平公正的晋升和评价机制,激励员工通过实际业绩和能力取得职业发展的机会,提升整体团队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七、察微知著,关注细节与人情八、化难为易,善于危机处理刘邦在面对危机时善于化难为易,冷静应对。
现代企业管理中,这一原理体现为建立灵活应变的危机管理机制,培养领导层和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有效预防和化解潜在的经营风险,保障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刘邦这三个“用人狠招”,现在的领导也在悄悄用,谁不懂就要活该被利用!

刘邦这三个“用人狠招”,现在的领导也在悄悄用,谁不懂就要活该被利用!刘邦早年好吃懒做,是一个穷光蛋,连老爸都骂他“无赖之徒”。
刘邦那个时代,英雄辈出,群贤璀璨,怎么就轮到这个“无赖”成就霸业?刘邦的总结报告写得特别好:论谋略不如张良,论后勤不如萧何,论带兵不如韩信,我能打败项羽,只因做到知人善用、用人所长啊。
刘邦有三个用人之道(用人之术),目前也被很多领导(老板)运用,如果你看不明白,很容易成“药渣”,用完之后被抛弃。
【1】用一世之才。
刘邦倚重那种诸如萧何这类的始终忠诚、同甘共苦、始终如一的人才。
萧何和刘邦是同乡兼同事,两个人如同发小,关系密切,堪称铁瓷。
刘邦打下天下后,把萧何列为第一功臣。
刘邦当上董事长之后,任命萧何为总经理,但觉得萧何位高权重,生怕总经理架空自己,对萧何百般防范。
萧何何等聪明,一直保持低调沉默,委曲求全,好歹善始善终,没被刘邦干掉。
现代领导也用一批嫡系人马,从基层带到高层,成为核心力量。
如果你是这种人,一定要学习萧何,不要功高盖主,历史上跟随一辈子的重臣被除掉的太多了。
【2】用一时之才。
刘邦重用那种诸如韩信这类在打天下关键时段为他所用的人才。
韩信本是一位军事天才,在项羽那里呆着不爽,跳槽到刘邦旗下。
刘邦开始瞧不起韩信,因为打仗要利用韩信,就拜韩信为大将军,同时还笼络了英勇善战的彭越和英布,为刘邦打败项羽取得天下。
项羽自刎的第二天,刘邦就背信弃义,解除韩信军权。
几年后被谋杀于未央宫内,成为利用完后的“药渣”。
连韩信自己都说,“狡兔死,走狗烹”。
现在许多领导(老板)在不同时期,都会重用一些特殊人才,但内心不把他们当自己人,只是用其才华,吃干榨净之后当“药渣”。
当你发现领导只是利用你并不重用你时,要清楚自己的地位,不要傻乎乎地卖命,最后丢了性命。
【3】用一事之才。
刘邦用过许多诸如丁公、侯公这类用时拿起来、用完就扔的抹布型人才。
刘邦被项羽追杀时,被丁公徇私放掉。
刘邦当皇帝后,丁公投奔刘邦,本想谋个官职。
中国皇帝故事——刘邦“用人之道”的启示

中国皇帝故事——刘邦“用人之道”的启示刘邦“自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他经常考虑和着力解决的便是如何吸纳使用天下人才;在“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帝业”夺取政权的实践中,他更深深体会到,人才是成败的关键,同样,他从秦王朝“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而导致政权丧失的教训中,更清醒地认识到,要巩固政权同样离不开人才。
可以说,刘邦的成功史就是广纳人才、量才而用的最好佐证。
以史为鉴,对今天的领导者仍可带来诸多启示。
事例一:刘邦在启用陈平时,手下群臣罗列了“囚大罪状”:徒有堂堂外表而无实学此其一;“居家盗嫂”品质不好此其二;“事魏不容,归楚不忠”政治上不可靠此其二“受诸将金”贪污受贿此其四。
刘邦经过调查,查明了原委,力排众议,“委陈平以护军中尉”。
【启示】其根本是识才和护才的问题。
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浪潮,如何着眼企业的生存发展,透过现象鉴别人才与庸才,便成为衡量领导者自身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
作为领导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独具识才之眼。
特别是对那些才能尚未完全显现,却具有很大潜力的人,要刀争做到知人、知面、知心,全面了解,区分清是主观问题还是客观原因,防止以偏概全、以貌取人或人云亦云。
识才的关键,就是改变传统的“伯乐相马”半封闭式做法,在工作中创造平等竞争的舞台,让马走上赛场,在比赛中“识马”、“相马”。
对发现的人才,要有护才之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同样,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才,也或多或少存在于其长处相伴生的短处。
要敢于和善于同一切轻才、忌才、抑才的行为作斗争,做到不因权势所迫而屈从,不因情面所惑而让步,敢于碰硬,敢于阐述和坚持自己的意见。
事例二:在楚汉分争相持不下的紧要关头,作为拥兵自重的齐王韩信,深知自己的份量,用删通的话说,“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也可自立为王,三分天下。
但韩信深念刘邦平时“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的厚待之恩,虽删通再三劝说,终不忍背汉。
【启示】其实质是留才和爱才的问题。
刘邦:用人之道——知人善任!

刘邦:用人之道——知人善任!刘邦,一位草根皇帝,曾游手好闲一无所有,最后却拥有了一整片江山。
在外人看来这是多么的荣幸?但是刘邦的成功,与他的智慧分不开的。
刘邦虽然是个流氓,但是他不是一般的流氓,流氓只占便宜没有信义,刘邦虽然也曾不务正业,却是个充满谋略的人。
军事、用兵,他门门都懂,不仅是个流氓,还是一个有水准的流氓。
张良说用兵之道在场的人没有一人能懂,除了刘邦。
在用人方面,他也是很出色的。
在他登上皇位时,曾经对着在座大臣询问,”为什么我能够得到天下?“有大臣出来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成功后与人分享,与天下的利益相同。
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之人,怀疑有才能之人。
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
'刘邦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就出谋划策来说,我不如张良;就安抚天下供给军饷来说,我不如萧何;联合兵力,打胜仗来说,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夺得天下的原因。
项羽有范增却没有用,这是我战胜他的原因。
“此话不仅说明各人的才华优势,更说明了话者刘邦知人善任的特点。
项羽和刘邦的楚汉战争持续了很多年,刚开始都约定好先入关中者得天下,刘邦进入关中后,本已占领秦都,让士兵守卫禁止楚军入内,结果被手下高密,引来了鸿门宴的阴谋餐。
项羽没有杀死刘邦,被后世称为妇人之仁。
而在最后一次战争里,项羽是被曾经的手下韩信打败的,刘邦手下的第二谋士陈平,也曾经是项羽的手下,西楚霸王虽然是真英雄,却不是个过于粗狂之人,不懂驭人之术。
就刘邦的用人之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知人善任知人善任是描述领导经常用的词汇。
知人,是指了解一个人。
善任,是指善于给别人任务。
只有知道一个人的优缺点,才能知道一个人的用处。
刘邦这一点就做得非常好,刘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是什么,下属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根据下属的性格特征长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这也是刘邦最擅长的,发挥各自的特长,做到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刘邦让韩信带兵,张良出谋划策,萧何保后,所以他也成为了权力的核心。
论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

论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领导者用人是一门领导科学艺术,要成为一名卓越的领导者就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求才、知才、育才的能力,这是决定领导成败的关键,汉高祖总结的成功经验,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汉高祖的用人之道总结有以下四点:1、要会选拔人才,知人善用,用人唯贤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
他的部下萧何是沛主吏椽,谋士张良是失魂落魄的游泳者,大将军韩信是个讨饭的叫花子。
周勃是一个编席打篓子兼作吹鼓手的人,曹参是狱椽,张苍为秦御史,叔孙通为秦待博士,樊哙是剥狗的屠夫,娄敬为车夫,灌婴是小商贩,还有陈平、夏候婴等皆白徒,但他们各有其长,才为刘邦大胆任用,都成了刘邦手下的谋臣战将,是刘邦统一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以此为鉴,把真正有才华,道德素质好,有着强烈事业心、责任心的人为自己所用,要善于发现、挖掘人才。
不惧任何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学历高低等。
2、敢于用人,同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邦在对韩信的作用上,更是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使其在平定项楚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信投奔项羽后,项羽不予重用,又投刘邦,又不被了解和重用,于是又想逃跑。
可是,萧何深知韩信的军事才能,灭项楚定天下,没有韩信不成。
于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并说服刘邦要重用韩信。
刘邦立即采纳萧何建议,破格提拔韩信为“大将军”,统帅全军。
并下令,若有不服者“杀头”,使韩信感动不已,竭力扶汉诛项,四年一统天下。
领导者的用人之道就是要敢于用人,对于人才的任用应该不拘小节,只要有才能,就应该受到重用,同时不偏听偏信,更不轻易怀疑所用之人。
3、善于用人,用活人才汉高祖刘邦作为统帅,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张良是战略家、政治活动家,不仅能制订正确的战略,而且能通过自身的政治活动来实现。
韩信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天才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协调才能在当时无人能及。
三位高人都在刘邦旗下效力,其战争结果不言而喻。
刘邦的顶级用人术,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

刘邦的顶级用人术,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构建矛盾套人术通过对目标对象构建出一组或者多组矛盾,从而收服目标对象、套住目标对象。
1、收陈平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高下,而即与共载,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此时,各个将军们都不服陈平,而刘邦听说后,则是反其道而行之——更加宠幸陈平。
这样做,1)去除陈平的顾忌和包袱。
2)构建出一个矛盾——不满VS满意。
这一做法,可使陈平能放胆发挥自己的谋略,同时是构建了不满和满意的两个极端——这就远远超越了陈平的后方、把陈平套在自己手中了,所以,终其余生,忠心耿耿于汉朝天下。
绛、灌等或谗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王不容,亡而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
今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臣闻平使诸将,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
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
”这就是陈平在其他能干者眼中的形象——和嫂子通奸、事魏不忠、事楚不忠、贪贿赂的乱臣,在此情况下,陈平可谓危在旦夕。
而刘邦怎么做呢?刘邦召来陈平一番问答后,汉王乃谢,厚赐,拜以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诸将乃不敢复言。
通过道歉、厚赐、升官,1)尽去陈平可能的包袱。
2)基于亲信将军对陈平的质疑,构建了一个矛盾——质疑VS信服。
就这样把陈平这个不忠之臣、乱臣,套成了一个忠心之臣、能发挥自我的才干之臣。
其后更是,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予平,恣所为,不问出入。
通过恣所为,不问出入,1)尽去陈平用钱上的顾虑和包袱。
2)同时,这里又构建了二个矛盾——贪钱应避免支配钱VS 给钱让支配钱、质疑VS全信。
可以说,刘邦就是陈平的后盾,通过尽去陈平的包袱、通过构建出的几组矛盾,把陈平完全的发挥了、收服了。
正是能构建这么大的矛盾,所以能做大风歌、鸿鹄歌这种气度恢宏、气势磅礴的诗歌。
2、收英布英布到时,刘邦正坐在床上洗脚,就叫英布去见他。
英布见状,怒火燃胸,后悔前来,想要自杀。
当他退出来,来到为他准备的宾馆,见到帐幔、用器、饮食、侍从官员一如刘邦那么豪华,英布又喜出望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邦的用人之道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唐太宗李世民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尤其在用人理念上值得现代领导者借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此,我们选取古代贤明“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机制留人”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
刘邦的用人之道文/程鹏我国古代着名思想家荀子指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器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优秀的上级领导,需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识才之眼,用才之能,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举才之德,育才之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用好干部、管好部门。
这里,我们来看看汉高祖刘邦,是怎么在人才的辅佐下建立不朽功勋,成为我们后人学习之典范的。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草莽的布衣皇帝。
他以一介布衣而提三尺剑,崛起于秦末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一生的丰功伟绩深为后世人赞许。
汉高祖的成功,与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刘邦的用人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来探究其详。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刘邦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张良、陈平出良谋,用韩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
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一个原因。
韩信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
刘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
人各有长短处,用人当取其长,舍其短。
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张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这些人的才能刘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
内政交于萧何,刘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韩信,刘邦信之任之;谋略由张良、陈平来定,刘邦言听计从。
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
正因为此,刘邦能成就一番伟业。
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就是北极星,居于正中央,众星拱之。
刘邦非常明确地把自己放在北辰的位置,善于利用部下的智慧,使得以刘邦为中心的军政集团能够有机、高效的运作。
这是刘邦最大的长处。
知人善任的意思是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他。
这是我们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的一个词,但我们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
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对此,一般人做不到,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
他非常清楚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做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
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
不拘一格用人所长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难了解别人。
刘邦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很了解别人。
刘邦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所以他团队里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
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史证明了刘邦用人策略的正确性。
刘邦出身于社会下层,为人落拓不羁,交游面广,了解各类人才的情况。
他对各种人才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用人所长,容人小过。
刘邦的用人思想非常开放,在选择辅佐大臣时,能真正的做到不拘一格。
刘邦所用的人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张良是贵族之后,陈平是游士,萧何本来和刘邦一样,是个小小的吏员;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智囊陈平曾有盗嫂受金之嫌;舞阳侯樊哙原为街头屠夫,以猪狗为业;绛侯周勃曾以编蚕箔为生,兼做丧事中的吹鼓手;关内侯娄敬是车夫;良王彭越曾以打鱼为生;淮南王英布,曾是秦朝受黥面之刑的犯人。
正因如此,刘邦手下才能猛将如林、谋士如云,四方豪杰趋之若鹜,天下英才都乐为刘邦所用。
不计前嫌兼容并包汉六年的时候,刘邦已得天下,封了一批功臣,但还有不少功臣没有封赏。
因为加功进爵的算法颇费周折,结果就搁置下来。
一天,刘邦在宫殿里远远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嘀嘀咕咕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刘邦不解就问旁边的张良。
张良说,他们正在商量谋反!刘邦说,你不要乱讲,天下刚刚安顿下来,谋什么反啊张良说,陛下得了天下以后,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数都是亲信。
还有一些人,没有受封。
现在他们都在想,天下还有多少可以封赏的,与陛下关系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过您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赏了或者甚至被灭掉所以,百思不解的他们,就商量谋反。
刘邦马上醒悟过来。
问道:你说该怎么办呢张良说,请陛下想一想,在这些功臣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他的功劳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关系又非常恶劣刘邦说,有,一个叫雍齿的。
这个人非常可恶,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朕,朕早就想杀他了;可是他功劳太大,朕又于心不忍。
张良说,好了,请您赶快封赏雍齿。
刘邦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即封雍齿为什方侯。
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
刘邦的宽宏大量是其性格决定的,司马迁在描述刘邦的性格时说刘邦“仁而爱人,喜施,喜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可见刘邦很能平易近人,性格宽宏,度量豁达。
刘邦的部下也曾经因为认为刘邦封赏不公而尝试过谋反,刘邦听后,非常震惊,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于是马上采取了张良的建议,立即封自己曾经最为仇恨的雍齿为侯。
雍齿一封,那些急着谋反的群臣立即平息下来了,因为雍齿曾经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刘邦,刘邦正是要用这种行为让臣下知道自己不计前嫌。
这也是刘邦深通韬略的一种表现。
招降纳叛一视同仁在刘邦所用的各种人才中,来自敌营的不少。
刘项相争,项羽属下的许多人才纷纷投奔刘邦,刘邦照纳不误。
刘邦礼贤下士的名声吸引了项羽营中许多经营人才,包括项羽的叔父项伯,都乐意为“沛公”所用。
比方说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就来投奔刘邦。
而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因为不能发挥作用就投奔项羽,仍不能发挥作用就再投奔刘邦,当陈平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前往汉营时,刘邦“大悦之”。
他问陈平,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什么职务啊陈平说,担任都尉。
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
刘邦马上任命陈平做都尉。
任命公布以后,汉营舆论哗然。
很多老资格将领不服,开始嘀嘀咕咕、议论纷纷。
但刘邦不予理睬,更加信任陈平。
楚汉战争中,项羽的部将季布英勇善战,是刘邦的死敌,曾被悬赏通缉,后经夏侯婴等人推荐,刘邦任用其为郎中,成为一名有口皆碑的郡守。
坦诚相待以心换心坦诚相待,不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原则。
“投之桃木、报之琼瑶。
”你坦诚待人,别人也真诚回报。
对于人才,可能需要的不仅是应得的酬劳,而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
以诚相待便是不二法宝。
用现在人才理念解释即为:“以感情留人”,而刘邦可谓先行实践者。
刘邦对待部下,能够做到真正的待人以诚。
张良、韩信、陈平都视刘邦为知己,他们有话直说,凡提出的问题,刘邦都如实回答,哪怕很没面子,他也做到如实相告,绝不隐瞒。
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剿灭刘邦。
张良曾问过刘邦,请大王想一想,您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打不过他。
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问了这样的问题:大王您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魅力、实力,能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我是不如他。
然而,由于刘邦真诚地信任、尊重张良、韩信和陈平等,他们都尽心尽力地帮刘邦出谋划策。
司马迁在着《史记·高祖本纪》时,曾表示其着的基本宗旨是“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
”因此,在刘邦的传记中,司马迁特别重视刘邦与项羽的对比,击败势力强大的项羽,夺取天下是刘邦一生最大的业绩。
在待人以诚方面,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项羽无法信任部下,项羽所重用的,都是自己亲近的人,是所谓的“诸项”以及由裙带关系、乡党关系发展起来的宗亲。
对于真正有才能的人,项羽与其始终有隔膜,不能重用。
陈平正是利用了项羽的这一弱点,向刘邦进谏,贿赂项羽部下的贪臣,使之离间项羽与其重要将领的关系。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
”由于亲眼目睹气量狭小的楚霸王项羽属下众叛亲离的下场,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与下属肝胆相照,彼此精诚团结,从而奠定了克敌制胜的基础。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一个成语,叫做“疑邻窃斧”。
它源自《吕氏春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某人迷失一把斧子,遂怀疑邻居把它偷去,因为其无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人。
后来,斧子失而复得,再看邻居,其无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像偷斧子的人。
这则寓言故事生动地说明,情感的变化往往对理性的判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那么,理性判断对领导者来说非常重要。
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朝疑暮猜,今天揣测这个明天忧虑那个。
而刘邦的魄力在于,一旦决定用某人绝对信任、放手使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
陈平弃项羽投刘邦后,得到刘邦充分信任,这让很多老人不满——我们跟刘邦那么长时间,建功立业、出生入死,也不过就混到现在这个位置,怎么陈平一来就任命那么高的职务于是刘邦那里常听到许多关于陈平的坏话,可总结为八个字:“盗嫂受金,反复无常”。
“盗嫂”就是与自己的嫂子通奸。
据传,陈平曾与嫂子关系暧昧。
所谓“受金”就是接受红包,陈平加盟刘邦集团后就开始收红包。
而反复无常就是陈平最先跟随魏王,后又侍从项羽,现在又投奔刘邦。
刘邦开始也挺在意,就把当初推荐陈平的魏无知找来,责备他:我让你给我推荐人才,结果来了个“盗嫂受金,反复无常”小人!魏无知回答:我向你推荐的是他的才能;而陛下责备我的是他的德行。
才和德是两个概念,有才的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也不一定有才。
而我们现在处于非常艰难时期,需要突出重围,因此,更应该看重一个人的才能。
刘邦也问陈平:先生原来事魏王,后事项王,现在又跟我——先生的心眼是不是太多了一点陈平回答:是的,我原来追随魏王,但我的计谋、我的主意魏王都不接受;我只好投奔项王,项王同样如此,言不听,画不从;而我听说您广纳人才,求贤若渴,是一个会用、敢用人才的大王,所以我才来投奔您。
我陈平光着身子、一无所有、一文不名来到大王军中,如果不接受人家赠送、收一点礼金,我连吃饭的钱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