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7修订版]

合集下载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要点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要点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要点新版指南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基础上进行了更新:✔由于人群血脂合适水平随ASCVD危险分层的级别不同而异,在没有危险因素的人群中,所谓“正常”的LDL-C水平对ASCVD超(极)高危患者而言则属明显升高。

因此,专家委员会决定将“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改为“血脂管理指南”。

✔推荐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以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作为起始药物治疗,必要时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和)PCSK9抑制剂的达标策略。

✔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开始于儿童,血脂需从儿童时期开始管理。

新版指南涵盖了从儿童到老年全生命周期的血脂管理建议。

ASCVD总体风险评估要点提示:(1)ASCVD总体风险评估是血脂干预决策的基础。

(2)推荐采用基于我国人群长期队列研究建立的“中国成人ASCVD总体发病风险评估流程图”进行风险评估。

(3)对<55岁且ASCVD 10年风险为中危者进一步进行余生风险评估。

(4)ASCVD 10年风险为中危且余生风险不属于高危的个体,应考虑结合风险增强因素决定干预措施。

图1 中国成人ASCVD总体发病风险评估流程图新版指南对风险评估流程进行了更新:(1)按是否患有ASCVD分为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两类情况;(2)在已患有ASCVD的二级预防人群中进一步划分出超(极)高危的危险分层;(3)在尚无ASCVD的一级预防人群中,增加慢性肾脏病(CKD)3~4期作为直接列为高危的三种情况之一。

此外,新版指南强调,在难以确定是否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时(特别是中危人群),可考虑结合ASCVD风险增强因素(如左心室肥厚、Lp(a) ≥500 mg/L、肥胖或腹部肥胖、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患者合并有多个风险增强因素时更倾向按高危处理。

血脂合适水平的参考标准及血脂筛查要点提示:(1)LDL-C的参考水平仅适用于ASCVD总体风险为低危的人群。

(2)在临床实践中判断患者LDL-C控制水平时应参照ASCVD总体发病风险。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近30年来,中国人群得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

201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平均值为4、50 mmol/L,高胆固醇血症得患病率为4、9%;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平均值为1、38 mmol/L,高TG血症得患病率为13、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平均值为1、19 mmol/L,低HDL-C血症得患病率为33、9%。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2002年呈大幅度上升。

人群血清胆固醇得升高将导致2010—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2].我国儿童青少年高TG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3],预示未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相关疾病负担将继续加重.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 terol,LDL—C)或TC升高为特点得血脂异常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重要得危险因素;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ASCVD发病及死亡危险[4]。

其她类型得血脂异常,如TG增高或HDL-C降低与ASCVD发病危险得升高也存在一定得关联[5,6,7]。

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鼓励民众采取健康得生活方式,就是防治血脂异常与ASCVD得基本策略;对血脂异常患者,防治工作重点就是提高血脂异常得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得知晓率与治疗率虽有提高[8],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血脂异常得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2007年,由多学科专家组成得联合委员会共同制订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该指南在充分采用中国人群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外研究结果及指南建议得基础上,提出了更适合中国人群得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对我国血脂异常得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得指导作用[9]。

2023年《血脂异常医学营养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2023年《血脂异常医学营养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2023年《血脂异常医学营养管理专家共识》解读一、膳食模式限能量膳食是指在目标能量摄入基础上,每日减少500 kcal~1000 kcal能量。

男性每日摄入1200 kcal~1400 kcal能量;女性每日摄入1000 kcal~1200 kcal能量,或减少推荐摄入量的1/3。

其中,碳水化合物占每日总能量的55%~66%,脂肪占总能量的25%~30%。

一项为期2年的研究,纳入225例健康非肥胖者,并将其分配至限能量膳食组和随意控制饮食组,结果显示,限能量膳食组受试者的TC、LDL-C 水平显著降低。

地中海饮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包括全谷物、豆类、蔬菜、水果、坚果等;鱼、蛋、乳制品、家禽、及乳制品适量摄入;红肉及其产品少量摄入;食用油主要是橄榄油并适当饮用红酒。

其营养特点为:脂肪供能比为25%~35%,其中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低(7%~8%),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较高。

西班牙一项研究显示,坚持地中海饮食可以显著改善血脂异常率。

素食:一项荟萃分析显示,素食可显著降低血液中TC、LDL-C、HDL-C和非HDL-C水平。

总体来说,素食指只吃由植物性食物组成的饮食,强调水果、蔬菜、豆类和谷物的摄入,不吃畜类、鱼类和禽类等动物性食物。

而细分起来,根据饮食所包含的动物性食物成分,素食可以大致分为:•纯素食:饮食严格限制所有肉类及动物源食物,包括鱼类、畜类、禽类、蛋类、奶及乳制品等;•半素食:素食为主,间歇性饮食中会包含肉类;•准素食:饮食中包括鱼类和禽类,但是没有畜类;•乳蛋素食:饮食中包括蛋、奶及乳制品,但是没有畜类和鱼类;•蛋素食:饮食中包含蛋类,但不包含奶及乳制品、畜类和鱼类;•奶素食:饮食中包含奶和乳制品,但是不含蛋类、鱼类和畜类;•鱼素食:饮食中包括鱼类。

二、食物种类1. 谷物、粗粮、水果及蔬菜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全谷物摄入量增加与HDL-C增加和甘油三酯(TG)下降相关。

此外,一项包括11172例成人的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每天摄入足够的水果和蔬菜(每天≥5份)与高胆固醇血症呈负相关。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要点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要点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要点降胆固醇治疗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防治的主要措施,甚至其重要性要高于另外一个常见而重要的ASCVD危险因素——高血压。

HOPE-3试验表明,在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中危人群中,采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比更加严格的血压控制更为重要。

除脑卒中终点之外,单纯降低胆固醇的获益与联合降脂及强化降压治疗获益相似[1,2]。

但是,如何降低胆固醇水平、胆固醇水平降低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危险分层等仍然是临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2016年发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恰逢其时,我个人谈一下对该指南的理解。

1胆固醇水平降低的目标是多少?201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仍然坚持靶目标导向的治疗策略。

建议对于高危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靶目标调至<1.8 mmol/L(70 mg/dl)对于不能达到此目标者,LDL-C应较基线降低50%以上LDL-C数值在目标值以内者,应进一步下降30%[3]这样一个目标的设定具有比较强的临床可操作性,同时可能具有较低的经济成本。

在此点上,2016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与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与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SC/EAS)联合发布的血脂异常管理指南的指导思想比较接近[4,5]。

但与中国指南不同的是,欧洲指南认为当LDL-C介于达标值之上、正常高限之下时,LDL-C降幅至少应达到50%以上[4]。

目前中国和欧洲的血脂治疗指南均是靶目标导向的治疗策略,而2013版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血脂治疗指南则放弃了一贯坚持的靶目标导向的治疗策略,而改为以危险分层为依据的他汀剂量(强度)模式(表1)[6]。

2013版ACC/AHA指南倡导的治疗策略可能操作起来更简单,但并不符合目前更加积极地降低LDL-C的大趋势;而且由于不再关注胆固醇的下降结果,可能会使某些高危患者获益降低,也可能会使某些对他汀类药物反应好的患者服用了不应该服用的过高剂量他汀类药物。

2016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2016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脂蛋白分为 : 乳糜微粒(chylomicrons,CM)、极低密度
脂 蛋 白(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VLDL)、 中 间 密 度 脂 蛋 白(intermediate-density lipoprotein,IDL)、 低 密 度 脂 蛋 白 (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 和 高 密 度 脂 蛋 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 此 外,还 有 一 种 脂 蛋 白 称 为 脂 蛋 白(a) [lipoprotein(a),Lp(a)]。各类脂蛋白的物理特性、主要成分、 来源和功能列于表 1[14,15]。
90%,其密度最低。正常人空腹 12 h 后采血时,血清中无 CM。 餐后以及某些病理状态下血液中含有大量 CM 时,血液外观白 色混浊。将血清试管放在 4℃静置过夜,CM 会漂浮到血清上 层凝聚,状如奶油,此为检查有无 CM 存在的简便方法。 1.2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VLDL 由肝脏合成,其 TG 含量约占 55%,与 CM 一起统 称为富含 TG 的脂蛋白。在没有 CM 存在的血清中,TG 浓度能 反映 VLDL 的多少。由于 VLDL 分子比 CM 小,空腹 12 h 的血 清清亮透明,当空腹血清 TG 水平> 3.4 mmol/L(300 mg/dl)时, 血清才呈乳状光泽直至混浊。 1.3 低密度脂蛋白(LDL)
指南修订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南制 订的标准流程 [11]。指南修订过程中,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筹 集资金,避免与厂家产生利益冲突。
本指南对推荐类别定义借鉴了欧美血脂相关指南 [12,13] 的 定义,具体表述如下:Ⅰ类:指已证实和(或 )一致公认有益、 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Ⅱ类:指有用和(或 )有 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Ⅱ a 类:有 关证据 / 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 )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 合理的。Ⅱ b 类:有关证据 / 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 ) 有效,可考虑应用。Ⅲ类:指已证实和(或 )一致公认无用和 (或 )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2017 AACE 指南

2017 AACE 指南

极高危
高危
中危
LDL-C< 100; 非HDL-C<130 ; Apo B <90; (目标值和高危相同) LDL-C< 130; 非HDL-C<160 ;
低危
0个CVD危险因素
他汀类药物
AACE指南并未推荐高强度他汀而是推荐他汀治疗的目标是LDL-C达标 Statins:• R56. Statin therapy is recommended as the primary pharmacologic agent to achieve target LDLC goals on the basis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utcome trials (Grade A; BEL 1). • R57. For clinical decision making, mild elevations in blood glucose levels and/or an increased risk of new-onset T2DM associated with intensive statin therapy do not outweigh the benefits of statin therapy for ASCVD risk reduction (Grade A, BEL 1). • R58. In individuals within high-risk and very high-risk categories, further lowering of LDL-C beyond established targets with statins results in additional ASCVD event reduction and may be considered (Grade A, BEL 1). • R59. Very high-risk individuals with established coronary, carotid, and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or diabetes, who also have at least 1 additional risk factor, should be treated with statins to target a reduced LDL-C treatment goal of <70 mg/dL (Grade A, BEL 1). • R60. Extreme risk individuals should be treated with statins to target an even lower LDL-C treatment goal of <55 mg/dL (Table 6) (Grade A, BEL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DYSIS-CHINA研究显示,增大他汀剂量并未使LDL-C达标率增加
CHILLAS研究结果未显示高强度他汀在中国ACS患者中能更多获益

强化他汀治疗的临床试验主要有PROVE-IT、A to Z、TNT、MIRACL和IDEAL等, 与常规剂量他汀类相比,冠心病患者强化他汀治疗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 但降低幅度不大,且不降低总死亡率 此外,中国的临床研究证据不支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 短期强化他汀治疗的心血管获益,最新国外指南也未对PCI围术期短期强化他 汀干预策略予以推荐 目前,尚无关于中国人群高强度他汀治疗的安全性数据
对10年ASCVD发病危险为中危且年龄<55岁的人群,本版血脂指南增加了进行ASCVD余生危 险评估的建议,以便识别出中青年ASCVD余生危险为高危的个体,对包括血脂在内的危险 因素进行早期干预
注:*:包括吸烟、低HDL-C 及男性≥ 45 岁或女性≥ 55 岁。慢性肾病患者的危险评估及治疗请 参见特殊人群血脂异常的治疗。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 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体重指数。 1 mmHg=0.133kPa
新指南对推荐类别、证据等级的定义
I 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 公认有益、 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 推荐使用Ⅱ类:指有用和 (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 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证据水平A:证据基于多项 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证据基于单项 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 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
2016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 指南精要
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心内一科 陈晖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新指南对推荐类别、证据等级的定义
I 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 公认有益、 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 推荐使用Ⅱ类:指有用和 (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 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证据水平A:证据基于多项 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证据基于单项 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 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

病因分类:继发性、原发性 临床分类:高胆固醇血症、高TG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低HDL-C血症 分类 2016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 防治指南1 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 防治指南2
原发性高脂血症
除了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能量、 在排除了继发性高脂血症后, 高脂和高糖饮食、过度饮酒 即可诊断为原发性高脂血症。 等)与血脂异常有关,大部分 已知部分原发性高脂血症是 原发性高脂血症是由于单一 由于先天性基因缺陷所致, 例如LDL受体基因缺陷引起家 基因或多个基因突变所致。 由于基因突变所致的高脂血 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另一 症多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 部分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病因 目前还不清楚 显的遗传倾向,特别是单一 基因突变者,故临床上通常 称为家族性高脂血症
Iia 类:有关证据/ 观点倾向 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 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Iib 类:有关证据/ 观点尚不 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 效,可考虑应用 III 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 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 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 治疗,不推荐使用
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10):937-53
高强度、强化他汀获益不显著

在中国人群中,高强度(最大允许使用剂量他汀)的获益递增及安全性尚未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近30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

201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平均值为4.50 mmol/L,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4.9%;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平均值为1.38 mmol/L,高TG血症的患病率为13.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平均值为1.19 mmol/L,低HDL -C血症的患病率为33.9%。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2002年呈大幅度上升。

人群血清胆固醇的升高将导致2010—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2]。

我国儿童青少年高TG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3],预示未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相关疾病负担将继续加重。

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或TC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ASCVD发病及死亡危险[4]。

其他类型的血脂异常,如TG增高或HDL-C降低与ASCVD发病危险的升高也存在一定的关联[5,6,7]。

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鼓励民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血脂异常和ASCVD的基本策略;对血脂异常患者,防治工作重点是提高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虽有提高[8],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2007年,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共同制订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该指南在充分采用中国人群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外研究结果及指南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适合中国人群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对我国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9]。

2007年以来,更多的临床研究证据进一步验证了降胆固醇治疗对AS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国际上许多学术机构相继更新或制订了新的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此间我国临床血脂领域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

我国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在长期随访的基础上,获得了20年随访的新数据。

在2007指南推荐的10年总体危险评估方案基础上,提出了余生危险评估方案[10]。

2013年11月,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支持下,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以及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组成血脂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在委员会成员中广泛征集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经讨论后最终确定了4个方面(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心血管总体风险评估、调脂治疗的目标和特殊人群调脂治疗)共17个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

检索文献库分别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美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荷兰医学文摘检索系统(EMBASE)。

同时利用国内长期队列研究的新数据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分析。

指南修订版提出的推荐建议是在系统评价基础上由多学科专家反复讨论形成,当专家意见出现分歧时,在充分考虑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接受多数专家的共识。

指南修订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南制订的标准流程[11]。

指南修订过程中,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筹集资金,避免与厂家产生利益冲突。

本指南对推荐类别定义借鉴了欧美血脂相关指南[12,13]的定义,具体表述如下。

Ⅰ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本指南对证据级别水平定义表述如下。

证据水平A:证据基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证据基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

要点提示•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TG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

在人体内胆固醇主要以游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形式存在;TG是甘油分子中的3个羟基被脂肪酸酯化而形成。

血脂不溶于水,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溶于血液,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

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中间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脂蛋白(a)。

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TG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

在人体内胆固醇主要以游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形式存在;TG是甘油分子中的3个羟基被脂肪酸酯化而形成。

血脂不溶于水,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 Apo)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溶于血液,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

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hylomicrons,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density lipoprotein,I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

此外,还有一种脂蛋白称为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

各类脂蛋白的物理特性、主要成分、来源和功能列于表1[14,15]。

1.CM:CM是血液中颗粒最大的脂蛋白,主要成分是TG,占近90%,其密度最低。

正常人空腹12 h后采血时,血清中无CM。

餐后及某些病理状态下血液中含有大量CM时,血液外观白色混浊。

将血清试管放在4 ℃静置过夜,CM会漂浮到血清上层凝聚,状如奶油,此为检查有无CM存在的简便方法。

2.VLDL:VLDL由肝脏合成,其TG含量约占55%,与CM一起统称为富含TG的脂蛋白。

在没有CM存在的血清中,TG浓度能反映VLDL的多少。

由于VLDL分子比CM小,空腹12 h的血清清亮透明,当空腹血清TG水平>3.4 mmol/L(300 mg/dl)时,血清才呈乳状光泽直至混浊。

3.LDL:LDL由VLDL和IDL转化而来(其中的TG经脂酶水解后形成LDL),LDL颗粒中含胆固醇约50%,是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脂蛋白,故称为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

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时,TC浓度的升高与血清LDL-C水平呈平行关系。

由于LDL颗粒小,即使LDL-C的浓度很高,血清也不会混浊。

LDL中的载脂蛋白95%以上为Apo B100。

根据颗粒大小和密度高低不同,可将LDL分为不同的亚组分。

LDL将胆固醇运送到外周组织,大多数LDL是由肝细胞和肝外的LDL受体进行分解代谢。

4.HDL:HDL主要由肝脏和小肠合成。

HDL是颗粒最小的脂蛋白,其中脂质和蛋白质部分几乎各占一半。

HDL中的载脂蛋白以Apo A1为主。

HDL是一类异质性脂蛋白,由于HDL颗粒中所含脂质、载脂蛋白、酶和脂质转运蛋白的量和质不同,采用不同分离方法,可将HDL分为不同亚组分。

这些HDL亚组分在形状、密度、颗粒大小、电荷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特性等方面均不相同。

HDL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转运到肝脏进行再循环或以胆酸的形式排泄,此过程称为胆固醇逆转运。

5.Lp(a):Lp(a)是利用免疫方法发现的一类特殊脂蛋白。

Lp(a)脂质成分类似于LDL,但其载脂蛋白部分除含有1分子Apo B100外,还含有1分子Apo(a)。

有关Lp(a)合成和分解代谢的确切机制了解尚少。

6.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非-HDL-C是指除HDL以外其他脂蛋白中含有的胆固醇总和,计算公式如下:非-HDL-C=TC-HDL-C。

非-HDL-C作为ASCVD及其高危人群防治时调脂治疗的次要目标,适用于TG水平在2.3~5.6 mmol/L(200~500 mg/dl)时,LDL-C不高或已达治疗目标的个体。

国际上有血脂指南建议将非-HDL-C列为AS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首要目标[16]。

要点提示临床上血脂检测的基本项目为TC、TG、LDL-C和HDL-C。

其他血脂项目如Apo A1、Apo B、Lp(a)的临床应用价值也日益受到关注。

临床上血脂检测的基本项目为TC、TG、LDL-C和HDL-C。

其他血脂项目如Apo A1、Apo B和Lp(a)的临床应用价值也日益受到关注[17]。

1.TC:TC是指血液中各种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

影响TC水平的主要因素有:(1)年龄与性别:TC水平常随年龄而上升,但70岁后不再上升甚或有所下降,中青年女性低于男性,女性绝经后TC水平较同年龄男性高;(2)饮食习惯:长期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摄入可使TC升高;(3)遗传因素:与脂蛋白代谢相关酶或受体基因发生突变,是引起TC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

TC对ASCVD的危险评估和预测价值不及LDL-C精准。

利用公式计算非-HDL -C和VLDL-C时,必须检测TC。

2.TG:TG水平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与种族、年龄、性别以及生活习惯(如饮食、运动等)有关。

与TC不同,TG水平个体内及个体间变异大,同一个体TG 水平受饮食和不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同一个体在多次测定时,TG值可能有较大差异。

人群中血清TG水平呈明显正偏态分布。

TG轻至中度升高常反映VLDL及其残粒(颗粒更小的VLDL)增多,这些残粒脂蛋白由于颗粒变小,可能具有直接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但多数研究提示,TG 升高很可能是通过影响LDL或HDL的结构而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调查资料表明,血清TG水平轻至中度升高者患冠心病危险性增加[18]。

当TG重度升高时,常可伴发急性胰腺炎。

3.LDL-C:胆固醇占LDL比重的50%左右,故LDL-C浓度基本能反映血液LDL总量。

影响TC的因素均可同样影响LDL-C水平。

LDL-C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12,16]。

LDL通过血管内皮进入血管壁内,在内皮下层滞留的LDL被修饰成氧化型LDL(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巨噬细胞吞噬ox-LDL后形成泡沫细胞,后者不断增多、融合,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