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开题报告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开题报告

篇一: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选题的目的:中国人肩负着发扬民族文化重任的同时外国人也有着了解中国文化的渴望,迄今,已有多部典籍被先后翻译成外文。中国成书于春秋时期的《道德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是道教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而且《道德经》是对西方社会影响最大的中国典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广为西方社会所接受,甚至有些西方学者以医治西方社会弊病的为目的翻译《道德经》,除一些外国译者之外,国内的不少翻译大家都先后翻译过《道德经》,其中就有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和“英法翻译第一人”的许渊冲,他们均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英文水平,在翻译方面有着很高造诣并在译界享有很高地位。关于翻译,两位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形成各自独特的翻译理论和风格,他们对翻译之“美”有着不同的标准和阐述,两者翻译的《道德经》都广受西方读者的认可和欢迎,选此题的目的在于对林、许二人的《道德经》译本所体现出的美学思想进行研究、阐述和对比,并分析两译本所体现的美学思想之异同点,以及他们各自对《道德经》翻译发展的启迪意义。

选题的意义:《道德经》一书语言精辟,言简意赅,修

辞讲究,不但具音韵之美和文学魅力还阐述着道家的哲学思想,对《道德经》翻译的研究是顺应全球化的大趋势,和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号召;不但有利于老子哲学思想的认识和传播,还有利于推动《道德经》顺应时代需求和发展。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曾先后受过基督教与道教思想的影响和译本东西兼顾,使源语言的语言美和精神实质都得到了再现;而许渊冲则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在他的译本“音美、“形美”、“意美”三美具现。对林、许二位大家对中华文化之精粹《道德经》的不同译本的美学思想的研究与是对前辈译作的学习和膜拜,也是对翻译美学思想实践的探究,更是对《翻道德经》英译之路的发展之路的探索。

二、文献综述

综合国内外来讲,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总共经历过三次翻译高潮:

第一次(1986-1905):基督教传教士里雅各以在中国更好地传播基督教为目的翻译,其翻译有明显的归化特征,且对中华文化有扭曲和丑化的嫌疑;

第二次(1934-1963):韦利为传播中华文化以医治西方社会弊病,其译作注重对老子哲学思想的解释和传播,他侧重哲学理论的阐述而牺牲了原文的韵律与意境之美;

第三次(1973-XX):林语堂忠于中国文化的同时兼顾西

方读者的思维模式,做到了对原文的原内容和语言美的再现。

关于此书的英译,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已经从不同视角和不同方法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对于道德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

(1)译本的分析与对比:

a.评价和分析对中外影响较大的单译本,就某一大家的翻译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赏析,对比原文与译文,如:秦龙蛟(XX)在《林语堂(道德经)译本赏析》中,通过对林语堂以及形成该特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他的个人建议;赵敏杰(XX)许渊冲和韦利的译作,旨在通过对比《道德经》不同译本对于其核心思想的翻译。

b.对比了基于某一理论对比、分析两个或多个译本,如:左步雷(XX)在《从(道德经)英译的象喻与隐喻看东西方思维差异》中以James Legge、Charles Muller、林语堂、许渊冲译本为例着重说明《道德经》中象喻与隐喻的本体、喻体、喻词等英译有着不同的用词和句式特点不可避免地译本中留下东西方思维的痕迹:整体与局部、具体与抽象、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赵丽莎(XX)以撒坦纳的阐述翻译理论为依据,选取亚瑟.威的英译本和辜正坤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依赖、侵入、吸收、补偿四个步骤,系统分析了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期对中国典籍翻译有所启示。

(2)重点字词、章节的翻译与研究;对道德经的重点章节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

大部分侧重“自然”、与“道”的研究,如:崔大志(XX)在《老子(道德经英译等若干词汇的研究)》中根据两个译本的核心词汇翻译问题,展开了探讨,提出来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对译者视角和风格研究:如:崔莹(XX)的《论形态意识对译者的操控》中,在勒菲佛尔的操控三因素说基础上,选取刘殿爵与斯蒂芬.米歇尔的《道德经》译本为语料,从目的语文化和译者自身文化对比分析,分析不同社会环境下两者差异较大的英译本被目的语读者接受的原因。,该研究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地位,并探求不同译者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对翻译的制约和操控作用,具有一定研究意义。

(4)对《道德经》英译的总体情况的总结与综述,如刘静在《(道德经)英译的缘起与发展》中对《道德经》的译介做了梳理,并通过对三种有代表性的译本的分析探究《道德经》英译的进程和在西方的发展的影响逐步加深的过程;马婕在《(道德经)英译研究综述与展望》中选取70篇《道德经》英译研究方向为语料,对其英译研究进行了概括综述,并提出国内英译研究的几点不足与改进建议。

2.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社会的学者接触到《道德经》后,便被其文化气韵和和谐的思想主张所吸引,出于自身历史境遇的需要,他们将《道德经》翻译并作为西方社会的治世良药,19世纪末以来,道德经在英语世界受到普遍关注,它不但是中华文化的典籍珍宝,也是世界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译者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和阐释着他们眼中的“道”的真谛,“道德经在英语世界主要被解读为单一的文本形态,如智慧文本,宗教文本和哲学文本,较多地失去了中国古代文史哲一体的原态”(引自辛红娟,XX)

基督教传教士注重道家典籍的研究,以期更了解他们的传播对象,进而促进传教工作的顺利进行,19世界末最受欢迎的译本来自 A Lexander,他将书名翻译为Lao-TszeThe Great Thinker with A TransLation of His Thoughts On the Nature and manifestation of God(引自王剑凡,XX:3,他的译文语言平实,以God或Creator代替“道”,还有其他的处理方法使得原本不懂原文的的读者对《道德经》的接受。

20世纪中期,两次世界大战使得许多学者对西方文明感到绝望,而老子反对战争、主张和谐的思想犹如天赐的一剂良药。

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社会问题频繁,信仰危机普遍,人们希望从东方智慧典籍寻找精神指引和思想启迪。随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