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陋室铭》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陋室铭》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全文只有9句,寥寥81字,以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在学习本册之前,学生已学习一些文言文,但对文言文自主翻译能力不是很高,对结合时代背景总体领悟文言文能力不足。
本文语言精辟,整篇用韵,对偶工整。
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以读为主,让学生从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优美,体味作者内心世界。
在读的基础上紧扣一个“陋”字展开,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铭文的特点;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高尚的情操和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讨论法教学时间: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常言安居乐业,其实居亦有别。
有人住轩敞华屋,楼阁台榭,丹楹刻桷;也有人身居斗方之室,蓬门荜户,茅茨土阶。
人生在世,若得前者,不免令人欣喜;偶遇后者,又将如何自处?今天,让我们一起赏读经典铭文《陋室铭》,品味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哲理情韵、志士情怀。
二、解题1、齐读:陋室,简陋的屋子。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陋室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1、能够当堂成诵;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根据节奏,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2、了解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结合本文,体会作者人文情怀。
学法简析: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学生对于文章字词句内容的理解并不太难,真正的难度在于怎么读跑文章,在读中理解作者隐藏在文中的感情,以及在具体形象上寄托的情怀,能通过文章了解作者,其人其神,正确理解文章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一)文学常识积累1、本文选自《》,作者:,字:,洛阳人,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著有《》。
《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答案:《全唐文》;刘禹锡;字梦得;唐代;《刘宾客集》1、有仙则名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案:1、名:名词作动词,译为;出名、著名2、乱,劳: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乱;使------劳累(5)、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式:“何陋之有”等于“有何陋之”,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6)、理解性默写1、《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2、《陋室铭》中写居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3、《陋室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烦的句子是:4、《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6、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答案: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一、核心素养:1.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4.文化传承与理解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理解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4)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3、教学方法问题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讨论法4、教学课时 1课时5、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走近陋室(课前视频欣赏:古琴曲《陋室铭》)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古琴曲《陋室铭》。
伴随着这悠扬的旋律,让我们步入时光隧道,跟随唐朝诗人、文学家刘禹锡的脚步,踏上拜访陋室的旅程,共同感受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
(板书题目、作者)简介文体:看课题《陋室铭》,大家已经预习过,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铭文,这种文体有哪些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是古代散文的一种。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辞精炼,句式工整,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如墓志铭(称述功德)、座右铭(警戒自己)……(2)朗读感知,初识陋室○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
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意蕴。
A、听读:首先请大家听现代朗诵名家张家生的课文朗诵。
请同学们听准字音、节奏停顿、注意语调,并在书上作好标记。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短文两篇—陋室铭》优质教案

《陋室铭》教案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的方法,恰当引导、点拨使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高洁的志趣,并激发学生对自己人生志趣的思考。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人生志趣教学难点:托物言志中“物”与“志”的关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本文的创作背景导入新课,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极其高洁的人生志趣。
导语: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课《短文两篇》中的《陋室铭》。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先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中晚期的唐王朝,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党争激烈,妒贤害能,任人唯亲。
在这种大环境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导致唐王朝一天天衰落下去。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回天无力,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而独善其身。
而其能独善其身之处,就是做和州刺史期间修筑的这间陋室。
那么,刘禹锡以“陋室”为题写铭,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与志趣呢?首先,让我们熟读并理解文章内容,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来解答这个思考题。
二、讲授新课1.朗读课文:根据拼音提示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听《陋室铭》朗读录音进行跟读;反复朗读及跟读,尝试背诵。
2.疏通文意为了更好地疏通文意,将书中的注解展示给学生并补充展示一些相关注释。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动词“是”。
惟:只。
吾:我的。
译: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译: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③何陋之.有:之:标明前置宾语。
译:有什么简陋的呢?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朗读节奏: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16《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案

二、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带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课型:新授课课时:1—1授课日期:
课题:陋室铭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内容
旁注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六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10 分
的生活情趣。同时照应了“惟吾德馨”。 四、展读课文,比较类文异同 问题探究: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 ( )的写作手法,但二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不同。《陋室铭》表达刘禹锡 的志趣; 《爱莲说》表达周敦颐 的品格。 2、写作手法方面,两文虽然都托物言志,但又各具特色, 《陋室铭》开头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 ) ,突出 陋室不陋。结尾用诸葛庐和子云亭( ),并引用 孔子的话,再次强调陋室不陋。《爱莲说》则采用对比衬 5分 托手法,先用陶渊明爱菊与自己爱莲作( ),又 用世人爱牡丹与自己爱莲作( )。 3、语言运用方面, 《陋室铭》体现了骈体文押韵、对仗、 铿锵有力的特点; 《爱莲说》则体现了散文句式长短结合, 回环往复的特色。请举例具体说明。 五、课堂检测(多媒体展示)
教 学 过 程
2、简介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这篇《陋室铭》 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多媒体显示) 3、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 二、美文三读: 一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1、欣赏课文录音。 7分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 读出韵味。 3、自己在书上边读边画出朗读停顿(多媒体展示),再 请同学朗读,同学点评。 二读: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做 标记。 检查,交流。(看大屏幕) 三读:读出文章的音乐美。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陋室铭》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感和文化素养。
- 学习并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 通过比较分析,理解“陋室”与“不陋”的对比,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 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表达文章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淡泊名利、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
- 认识到物质生活简朴并不影响精神生活的丰富,理解“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故事引入“铭”的概念,引导学生对《陋室铭》产生兴趣。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注意纠正字音和节奏。
3. 细读理解:- 学生自译,教师点拨,理解文言词汇和句式。
- 分析“陋室”与“不陋”的对比,理解作者的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4. 深度探讨:- 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教师引导深入思考。
- 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让学生从多角度体验和表达文章的主题。
5. 拓展延伸:- 比较《陋室铭》与其他文人墨客的“寓居”诗文,理解其共性和个性。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陋室不陋”的精神。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强调重要知识点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7. 布置作业:- 背诵《陋室铭》,并尝试创作一篇自己的“铭”。
【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参与情况。
-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 创新思维:评价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的创新思考和表达。
-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创作““铭”的情况,看其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16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法学法:朗读法,串讲伐,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唐)二、作者、背景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作品背景: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什么叫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德馨 xīn 苔痕hén鸿儒hóng rú案牍dú西蜀 shǔ铭míng四、朗读感知朗读课文,注意节奏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背诵课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理解文言大意;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
情趣,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明确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中,有许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庭院,他们或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狭小又简陋,却因为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板书:陋室铭)
(二)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多媒体显示,并出示陋室的图片)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三、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唐代诗人、文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有研究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周当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但刘却受到和周知县的百般刁难,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一座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三)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老师范读课文
提问:课文最后的一句话是什么?它是什么意思呢? 课文的标题是《陋室铭》而结尾说”何陋之有这里矛盾吗?我们还疏通文意然后才回答这个问题。
2、译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3、再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
(1)要求: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2)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多媒体展示),先小声自读,再请同学朗读。
(3)注意句式特点(整齐、上口,骈句,结构相似,字数相同。
对偶),这些都是“铭”的句式特点。
(4)找出韵脚。
(多媒体展示)
(四)品读课文,深入文本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为什么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
作者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自然而然得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2、课文的标题是《陋室铭》,而结尾说“何陋之有?”,这里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
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屋的主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了,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周围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屋主淡泊名利的志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往来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屋主高洁傲岸的情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平时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屋主不为琐事萦怀的超然心态。
4、行文至此,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
采用类比,用历史上的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也本是陋室,只因为主人的品德才能而名扬天下。
同时也是作者以诸葛亮和杨子云自比,反映了作者的理想抱负。
5、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
本文通篇在“陋室”,然而无一处不是在写屋主,即作者自己。
陋室不陋在于屋主的“德馨”,陋室的“陋”表现在周围环境、往来朋友和平时生活三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又恰恰表现了屋主,即作者的“德馨”。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6、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在从周围的环境、往来的朋友、平时的生活来表现陋室的不陋以及作者的“德馨”;最后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表现作者的理想抱负。
(五)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
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明确: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这而从制,其不善者而改之。
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七)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类比
环境美
朋友雅陋室不陋惟吾德馨托物言志
生活乐
诸葛庐、子云亭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