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
教学目标:
1.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特征等。

2.培养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恐龙的研究和学习。

4.通过学习恐龙,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通过课文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特征等。

2.学生能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恐龙的研究和学习。

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写作,表达对恐龙的兴趣和想法。

教学难点:
1.学生能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恐龙的研究和学习。

2.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并表达对恐龙的兴趣和想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教材,以及图书馆和网络资源。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40分钟)
1.引入:教师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

2.教师通过PPT介绍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特征等。

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你觉得恐龙是什么样的动物?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4.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进行小组展示。

第二课时:图书馆研究和学习(40分钟)
1.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到图书馆,介绍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恐龙的研究和学习。

恐龙无处不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恐龙无处不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恐龙无处不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前言恐龙是人们长期以来的研究对象,古代文明中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恐龙的神话传说。

本次教案将会以恐龙为话题,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加深对恐龙的认知,并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人类与恐龙的关系。

教学目标1.了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

2.理解不同文化中人对恐龙的认知和表达。

3.分析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类与生命的关系。

4.提高学生表达与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课文:《望海潮·东篱乐府》教学重点:1.了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

2.理解不同文化中人对恐龙的认知和表达。

教学难点:1.分析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类与生命的关系。

2.提高学生表达与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时间:10分钟)教师播放关于恐龙的基本知识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分组探究(时间: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文化中与恐龙相关的内容(如中国神话中的恐龙、美国电影《侏罗纪公园》等),并分析其对恐龙的认知和表达。

第三步:课文解读(时间:30分钟)教师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万里望穹窿,百泉朝海流”来描述恐龙的磅礴与雄浑。

第四步:思考与讨论(时间:20分钟)教师发放讨论问题,并引导学生交流答案,探讨作品中体现的人类与生命的关系。

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作品中的恐龙形象是怎样的?2.诗人如何通过这些形象来表达恐龙的磅礴与雄浑?3.诗人想要通过作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4.人类与恐龙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五步:个人体会(时间:10分钟)学生回顾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并在课堂上做出相应的讲解。

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望海潮·东篱乐府》的读后感,探究恐龙在作品中所代表的意义。

2.收集有关恐龙文化的资料,并撰写一篇与之相关的报道。

教学后记通过本次课程,学生掌握了恐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并在探讨恐龙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了人类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对恐龙的认知和表达。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科普文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重点、难点重点:把握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为什么南极这么冷会有恐龙化石?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约2分钟)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看过或听说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中有许多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知的最庞大的动物——恐龙。

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在今天世界的各大洲都生活多,大家都知道他们生活在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但是为什么在冰冷的南极会出现恐龙化石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字词环节(3分钟)1、介绍作者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2、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1)辨音:遗骸褶皱劫难追溯(2)释义:遗骸褶皱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选四名同学回答,明确:(1)hái zhě nàn sù(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三、研读课文(25分钟)1、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篇科普文,作为科普文章,它具有科学性、文学性、通俗性的特点,我们在阅读这类文章时要注意按图索骥理清顺序;根据材料进行正确的推断。

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教案、教学设计
6.写作实践,巩固所学: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篇关于恐龙的科普文章,巩固阅读与写作能力。
7.情感教育,渗透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3.各组代表发言,其他组成员可补充或提问,形成课堂互动。
4.教师点评各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测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理解科学家们为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学会珍惜当下,努力求知。
4.树立团队合作意识,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学会在集体中成长、进步。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但对科普文章的阅读与理解相对较弱。他们对恐龙这一神秘生物充满好奇,但在相关知识方面掌握不足。《恐龙无处不有》这一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恐龙世界。在此学情下,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体现良好的学习态度。
2.内容充实,有独到见解,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3.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恐龙的相关背景知识,如恐龙的生活年代、分类等。
3.提问:“为什么恐龙会灭绝?它们在地球上留下了哪些痕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4.引出本课课题《恐龙无处不有》,并告知学生将通过本课的学习,揭示恐龙灭绝的奥秘。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通过导读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方法。

3.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教学过程】一、感知课文1.自读课文“提示”。

2.朗读课文。

这两篇短文都与恐龙谜案有关,但两篇文章的中心内容、说明对象是否都是恐龙呢?先请同学们朗读第一篇短文。

读时注意下列字的读音:遗骸( )蟾( )蜍( ) 褶( )皱鸟臀目()两栖( )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导引:讨论一: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4.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5.南极恐龙化石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讨论时要注意不要把阅读简单化,而要建立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首先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然后归纳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作为答案的备选项进行比较。

) 提示:课文主要写由南极恐龙化石引起的思考,为地质学的“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由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和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等关键语句也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

而文章开篇的议论是作者通过对这一科学现象的说明而得出的一个道理。

讨论二: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提示:生物学(恐龙)—一地质学(板块理论)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理清文章思路导引: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1)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2)阅读科技作品,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2.学情分析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了事物说明文的一些知识,如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分析说明方法作用、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等,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说明文打好了基础。

八下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对于这类文体,学生初读课文,往往会感到知识纷至沓来,一时难以应付,理解上有困难。

事理说明文的事理比较抽象,要理清说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本文层层推进,逻辑链条严密,学生在前一课已有所认识,本课可继续深化,引导学生自主梳理。

3.教材分析《恐龙无处不在》是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本文意在通过“恐龙无处不有”这一现象,说明地壳运动这一科学事实。

读本文,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作者所说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联的”这一基本科学原则。

本文展现出科学思考方法的强大力量,富有理趣和思想之美。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这种“趣”和“美”,帮助他们体认科学的思考方法,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1.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2.研读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研读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一课时【评价任务】(可以针对教学目标分别设计: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针对目标1(1)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勾画出关键语句,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2)问题引领:作者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现象最后证明了什么样的理论?针对目标2(1)作者自己提出“大陆漂移说”时是否百分百的肯定?作者是怎样说明自己的假说成立的?研读7-14小节。

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第6课《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恐龙无处不有》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其一,本篇文章大标题为《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两篇科普短文都选自阿西莫夫晚年所著《新疆域》,且同属于“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在内容上有一定关联,说明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设置《恐龙无处不有》为教读课文,并用所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初看题目会误以为本文要追述亿万年前恐龙遍布全球的盛况,但读完文章以后才会明白,本文是用“恐龙无处不有”——“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现象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这是一篇具有科普性质、关联两个学科的说明文。

具体说来,“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是生物学领域,“板块构造理论”是地质学领域,通过文章第一段的理论奠基,达成了对“板块构造理论”这一说明对象的证明。

二、学情分析本阶段学生已有学习事物型说明文的经验,对说明文三要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说明对象和方法的学习可以按照常规处理。

但是本单元的说明文均为事理型说明文,都是科学家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经过细致观察,认真记录,掌握科学事实,从中筛选出主要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认知,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形成科学假说,再将自己的观点加以检验,最终达成科学认识。

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可以抓住“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尤其是可以注意结合课文的阅读来体会科学方法,领略科学精神实质,在教学实际中灵活处理。

同时也要关注“科学小品”这一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把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充分感知说明文的写法特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点: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明确说明对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2.精读课文,抓住指示代词理清文章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思路,赏析说明语言3.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的意识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精读课文,抓住指示代词理清文章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思路,赏析说明语言2.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的意识五、教学方法和工具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引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2.教学用具:多媒体、PPT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知识竞赛:你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生活年代、地域、习性、类别、繁殖特点等)师:根据他们刚才的讲解,所以恐龙主要生活在地球上的哪个气候带?为什么我们的课文题目是“恐龙无处不有”呢?带着这个疑问,请大家朗读课文前三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恐龙无处不在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1.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初次看到题目《恐龙无处不在》,你会觉得这篇文章给我们介绍什么?它会涉及哪些问题?二、速读全文,整体感知:作者通过恐龙无处不在,要向我们说明什么?1、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读读课文。

课文前,几个注意的字词说一下2、读课文,回答:作者通过恐龙无处不在,要向我们说明什么?3、那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就是?(“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

)4、为什么南极看到恐龙的化石会想到大陆在漂移呢?如果是你,你会这样想吗?科学家面对这种情况就提了两个问题:“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第6、7段: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版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

(体会动词:拉开、挤压、缓慢地俯冲、驮着、汇聚。

这一连串的动词,可以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出非常直观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上来,根据这些动词,拿桌上的书本当道具来演示板块和大陆的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4: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都是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借助的结果。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
(简明。)
3、你还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指导方法——删除法、替换法等)
六、拓展延伸
讨论: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属于生物学,而板块构造属于地理学,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有新的发现,由科学家这种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恐龙——————————板块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
七、课堂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⑸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可以吗?
八、作业布置:收集资料,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恐龙板块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
生物学地质学
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生物学地质学
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一个科学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就会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不同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事例:
课堂教学设计
第4单元
课时:
授课时间:(第周)月日—日
课题
恐龙无处不在阿西莫夫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
2、理清说明的顺序,了解说明的方法。
3、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
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
2、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找出这样的答案后,最终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即: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得出结论(逻辑顺序)(板书)
五、再读课文,探究说明方法,品味准确、周密的语言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2、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验证我们之前所了解的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周密、简明。
三、再读课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第2、3段)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第6段)
4、什么是“泛大陆”?简单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四、三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1、思考:首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在南极发现了什么?作者由这一发现有什么思考?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2、发现问题之后,作者有没有寻求到答案?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教学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2、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大约有1200属类,曾经称霸地球、“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的恐龙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今天,让我们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中一探究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1、看到课文标题《恐龙无处不在》,如果给你这样一个题目,让你来写一篇说明文,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作者是这样写的吗?回顾上单元及本单元的几篇说明文,思考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题目就是说明对象。那么,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恐龙无处不在》吗?
2、齐读课文,思考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2:伦琴发现X射线,对医学很大的影响,还可做探测机器,测出土层厚度,钢板厚度,做夜视仪。瞄准器。居里夫人的发现,核电站,军事上的用途。
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⑶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⑷“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你认为呢?(严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