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_(3)
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

课题:
晏子使楚
课 型
新授课
年级
五
执教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柑橘、盗贼、取笑、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及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懂得晏子有力地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指导归纳学法,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学习
收获
附:
板书设计
2、我能与小组同学分角色表演课文中晏子与楚王的对话。
3、我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本文讲了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板书课题,抛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主探究
(6)
2、我会理解:大夫侮辱面不改色安居乐业
3、我能用“安居乐业”说一句话。
教师指导,小组长组织完成后,引导展示。
导入感知
(6)
一、激趣导入:
1、理解文题《晏子使楚》,晏子是(
)人。“使”的意思是()
2、从本文中,你想进一步了解晏子的哪些方面?
二、整体感:
1、我能读通课文,并做好重点字词、重点语句的批注、质疑。
学习重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晏子与楚王的三次斗智。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学习难点:
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及维护齐国尊严的爱国思想品质。
预习准备:
读通课文,认记生字词,针对课文质疑。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生字词,理解诗文含义,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人王建的生平经历。
2.通过合作探究、以读促悟的过程,学生能够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学习并掌握拟人修辞手法在诗文中的运用。
3.体会意境的描摹,感受诗人王建的秋思怀人之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学习并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王建的秋思怀人之感。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温故知新法进行导入:李白《静夜思》。
对话同学: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夜晚望月,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今天我们再来走进一个被皎皎月光笼罩的世界,走进诗人王建的内心。
(板书:十五夜望月)(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1.学生根据预习,自读课文,教师讲解字词含义(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鸦:鸦雀;冷露:秋天的露水;尽:都;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落:在,到。
)师生共同翻译本诗。
2.学生大声读诗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朗读问题。
3.读诗文同时思考,诗中景色是通过哪个字描绘出来的明确: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望月,由“望”字引出对夜晚景色的描写。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默读诗文,思考:诗人一“望”都“望”到了什么明确:诗人先是望到庭院中地面洁白的样子,通过“地白”二字可以看出月光的透明、如水、清冷,描绘了一幅非常静谧、柔和的画面。
(板书:地白)2.除了洁白如水的月亮,诗人还望到了什么明确:诗人还望到了鸦雀栖息在树枝上。
这样的景象既是望到的,更像是诗人听到的,运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进行描写,能够让读者全面感知到诗人所处的环境。
(板书:树栖鸦)3.学生齐声读,思考:从“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可以看到什么景象明确:在夜深露重之时,诗人看到了湿润的桂花,通过“湿桂花”的描写,可以看出露水停在桂花中已经很久,同时也说明了露水的轻盈之态,从而描绘了这样一个美妙的意境。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二、走进故事,体会感情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
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三、深度思考,理解“知音”1、提问:“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锺子期死后,伯牙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
(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
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
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
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设计(83页)

一年级语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学会a、o、e 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我能知道单韵母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a、o、e 的音。
3我能认识书写汉语拼音的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学习重点:。
1、读准韵母的二声和三声是难点。
知识链接: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这就是汉语拼音,汉语拼音的作用可大了,它可帮助我们识字,学习普通话,查字典,还能帮助我们电脑打字呢!预习任务:1、观察课文插图,看看a o e像什么?听录音试着跟着读一读。
2、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自主、合作、探究:(一)识记“a”“o”“e”(小组合作探究)音:出示卡片,讲解范读,学生齐读后指名读。
形:这个“a”“o”“e”像什么?怎样记住它的形?写:①认识四线格;②观察“a o e”的位置;③讲笔顺序并范写,生跟着书空;④先描写再独立写。
(二)我会读声调我学习收获了:我来闯关:一年级语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学会i u ü三个单韵母和y w两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我能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
学习重点:。
1、我能正确读出带四声声调的单韵母i u ü。
2、我能读准韵母的二声和三声是难点。
知识链接:同学们,昨天我们到拼音王国受到了热烈欢迎,国王还派了三位拼音字母大臣招待我们,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卡片a o e:抽读,齐读。
复习a o e三个单韵母的四个声调。
预习任务:1、观察课文插图,看看i u ü像什么?2、听录音试着跟着读一读3、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在干什么?自主、合作、探究:(一)学习“i u ü”(小组合作探究)音:出示卡片,讲解范读,学生齐读后指名读,并用“i u ü”说话。
(小组齐读、同桌读、个人读。
)形:这个“i u ü”像什么?怎样记住它的形?(小组讨论)写:①观察“i u ü”的位置;②识记笔顺跟着书空;④先描红再独立写。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导学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导学案语文园地三导学案【学案导读】本单元主要讲述了秋天的一些特点:天气的变化,植物的变化,动物的变化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到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大自然变化最多的季节之一。
【基础扎实】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希望你能达到以下目标:1.认读本课文中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
3.积累不少于10个秋天相关的生字词。
【独立学习】一、预习导学1.家人是怎样认识到秋天到来呢?2.秋天和夏天相比,天气变化了哪些方面?3.秋天是如何给大地穿衣的呢?4.秋天是种子怎样安家,长大的季节吗?为什么?5.在课文中还提到了哪些秋天的现象?二、自主学习1.《洗菜菜汤》这首童谣描述了秋天刮风下雨,有些农民种庄稼把身体弄湿了。
动词“种庄稼”是一个连动式的动词,它由哪两个动词组成?请找出来。
2.《院子里的葡萄》这篇课文通过形象的词语描绘了秋天葡萄长得很胖、皮肤变成紫红色的特点。
请问你有没有见过葡萄的这些变化?你喜欢吃葡萄吗?为什么?3.《金丝猴儿摘桃》这篇课文通过故事描述了秋天林中金丝猴子摘桃的情景。
请问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哪些生字词?你认识它们吗?它们在课文中分别是用来描述什么事物?三、合作探究1.合作聆听,记录你们所听到的秋天中的声音,然后合作讨论,看看你们记得的声音有哪些相同的或类似的。
2.合作绘制一幅秋天的图画,标明图画中出现的秋天特有的事物。
3.合作创作一个秋天的诗歌,可以描述秋天的景色,也可以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能力拓展】1.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大自然变化最多的季节之一。
请你观察身边的秋天,写下你所看到的变化,并加上一段总结。
2.翻查资料了解一下“中秋节”,说一说中秋节是在哪一天,人们过中秋节会有哪些风俗习惯?你最喜欢中秋节做什么?【情感体验】秋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也是一个悠闲、舒适的季节。
在秋天里,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大自然给人们带来一种宁静和舒心的感觉。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课文第二课《小小的船》。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很好动。
他们对于新知识很渴望。
但是刚入学一个月,各种习惯还在初始的养成期,知识比较缺乏,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需要不断开发。
课堂上应该加强指导。
《小小的船》是叶圣陶老先生写的一首美妙精巧、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儿童诗。
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一个小朋友坐在小船似的月亮上观赏夜空的美丽景象。
想象奇特,易于激发儿童朗读的兴趣,驱遣他们的想象。
【教学目标】1.学会10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正确书写。
认识“门”字旁,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根据本课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又因为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诗文内涵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理解诗句展开想象作为教学难点,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夜晚,美丽的夜空中都有一颗一颗闪闪的什么呀那么你们看在这美丽的夜空中除了星星之外还少了谁呀你们喜欢月亮吗你们能够告诉老师,中秋节的时候你们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儿的除了圆圆的月亮,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月亮?有一位叫叶圣陶的老爷爷跟你们一样,也特别喜欢月亮,而且他还为月亮写了一首特别好听的儿歌。
看,有一位小姑娘飞上了蓝蓝的天空,乘上了弯弯的月亮船,唱起了这首好听的歌。
同学们想不想听这首儿歌(教师播放儿歌视频,学生拍手)今天,咱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叶圣陶老爷爷创作的这首儿歌《小小的船》。
跟老师一起齐读课题。
《小小的船》注意我们的“的”要读轻声,再来一遍。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导学案精选(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导学案精选(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恭、勤”等5个生字,会写“囊、萤”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本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
指导读好“囊萤”。
3.理解“囊”,说说题目的意思:用袋子装萤火虫在夜晚读书。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胤(yìn) 恭(gōng) 勤(qín) 练囊(náng) 焉(yān)多音字:盛(chéng) 数(shù)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利用希沃白板的田字格书写功能,分析指导“囊、萤、恭、勤、博”。
(“囊”是上下结构,注意笔顺,部首是“一”。
“萤”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艹”。
“恭”,部首是“”,第九、第十画都是“丶”。
“勤”是左右结构,注意左边“堇”的写法,部首是“力”。
“博”是左右结构,不要漏写右上的点。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但停顿不等于断开,尾音拖长可以显得更有韵味。
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生试着画出朗读的节奏。
看看画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
(利用希沃白板的笔画书写功能)学生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
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囊萤夜读”(“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这里“练囊”的意思是什么(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以夜继日”的意思是什么(日夜不停。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导学案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导学案3篇2024〖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导学案第【1】篇〗囊萤夜读【教学目标】1.认识“恭、勤、焉”3个生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精致与典雅。
【教学重难点】1.了解故事内容,领悟文中的道理。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板块一整体把握知内容1.引入课题。
(1)出示课题:《文言文二则》。
(2)师引导:文言文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大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文化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2.熟读故事题目。
(1)出示两则文言故事的题目《囊萤夜读》(2)师指名读题目,相机正音;生齐读故事题目。
3.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1)课件出示现代文小故事。
(2)感知题目意思。
(3)学写“萤”字。
①课件出示“萤”字。
②观察字形:草丛中的小虫子。
③观察结构:上中下结构。
④观察写法:观察“萤”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看书写示范,书空练习。
⑤独立书写:练习书写两个“萤”字,看看哪一个写得更美观,取长补短,再书写两个巩固。
(4)师指导读“胤”,注意读“in”,不能读成“inɡ”。
(师指名读;生齐读)【设计意图】文言文还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众”内容,尽管学生在上学期已经接触到了文言小短文,但还是有必要在课前强调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其次,整体了解课文,也有利于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清晰的认识。
把文言文与成语相融合,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板块二步步推进知文美1.从题目入手了解意思。
(1)(课件出示题目)师指名读题目《囊萤夜读》。
(2)生借助注释理解题意。
①出示课文第一条注释。
②师指名读课文第一条注释,引导:同学们从中理解了哪些内容?③生把题目中的四个字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家乡地图。
学习过程
环节
学案
导案
预习检测
(3)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括号里画“√”。
集邮(yóu yōu)参谋(mào móu)秦俑(yǒnɡyōnɡ)
怔住(zhènɡzhēnɡ)一绺(liǔlǚ)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活动,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学习重点:
1、课前师生充分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
2、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变化,懂得地名蕴含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自学状态及参与度。
展示交流
(20)
我愿意把我的探究展示交流,在展示时,我会把内容说清楚;别的同学展示时,我会认真倾听,并能补充和质疑。
指导交流,适当纠错、点拨。
总结巩固
(5)
四、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通过学习,我了解了收集资料的方法。
3、学习结束后,我还能找出类似这样的地名来。
3、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学习重点:
1、课前师生充分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
2、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变化,懂得地名蕴含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难点:
1、地名的变化与历史、社会制度的变化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距离,让他们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板书课题,抛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按照规律给地名分类。
自主探究
(6)
小组合作:
3、小组介绍一个地名的来历。(每组轮流说)
4、.把地名串联在一起,编一个有趣的故事。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在相关语段批注;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长总结归纳。
2、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自学状态及参与度。
5.引导学生对撰写出的报告进行评议、修改。
6.学生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在相关语段批注;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长总结归纳。
2、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自学状态及参与度。
展示交流
(20)
我愿意把我的探究展示交流,在展示时,我会把内容说清楚;别的同学展示时,我会认真倾听,并能补充和质疑。
学习难点:
1、地名的变化与历史、社会制度的变化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距离,让他们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掌握更多有关地名的知识,学会整理信息,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预习准备:
布置教室
学习过程
环节
学案
导案
预习检测
(3)
试一试:我能猜出谜语:
金银铜铁(无锡)倾盆大雨(天水)
四季温暖(长春)双喜临门(重庆)
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
2.根据以上分类,你还能写出一些地名吗?(让学生将收集的城市名称介绍给大家)
1、板书课题,抛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对地名进行规律分类。
自主探究
(6)
我们小组能做到:
(二)读一读
1.朗读课本上的词语。
2.交流自己的资料,在介绍中外城市名称的过程中,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识字。
(三)说一说
1.查找一个地名的相关资料,把了解的知识(包括地名的来历、变迁、特点)报告给大家。
生:猜谜语。
师:这就是地名的有趣性!今天我们来学一学地名这一生活知识。(板书)
二、观察课本P63的地图。
师:在祖国的各地有许多有趣别致的地名,它们有的折射出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影子,有的记载了岁月更迭的变化,有的对应着祖国的锦绣山河……许多地名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丁丁家乡的地图。
展示交流
(20)
我愿意把我的探究展示交流,在展示时,我会把内容说清楚;别的同学展示时,我会认真倾听,并能补充和质疑。
指导交流,适当纠错、点拨。
总结巩固
(5)
小结:
1、我从今天的学习中学习到了什么?
2、如何利用有效的资料进行语文拓展学习呢?
指导归纳学法,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
课题:
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
课题:
地名(第一课时)
课 型
新授
年级
四
执教
文静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明白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
2、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活动,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导入感知
(6)
(一)找规律
1.列举以下地名分类排列,启发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
地名里含有方位词,如北京、南宁、西安……
地名里含有和水有关的词,如上海、杭州、香港……
表示颜色的词,如青岛、黑河、黄山……
含有地方特产名称,如铜陵、桂林、铁岭……
含有人名,如张自忠路、佟麟阁路、中山路……
含有姓氏,如赵家庄、孙家屯、苏家沱……
指导交流,适当纠错、点拨。
总结巩固
(5)
四、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通过学习,我了解了收集资料的方法。
指导归纳学法,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
课题:
地名(第三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年级
四
执教
文静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明白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
3、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学习重点:
1、课前师生充分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
2、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变化,懂得地名蕴含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难点:
1、地名的变化与历史、社会制度的变化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距离,让他们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板书课题,抛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基本了解调查报告。
自主探究
(6)
3.引导学生在阅读例文时发现报告内容,要用事实说话,如第二自然段是丁丁根据采访和看资料获得的信息,第三自然段写出自己调查的。同时,在报告中写出了调查的结论:“可以说这条苏州街,是用民脂民膏建成的。”
4.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的公园()的湖面()的气势
()的享受()的时刻()的枪弹
()的月色()的邮票()的杰作
教师指导,小组长组织完成后,引导展示。
导入感知
(6)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了几个谜语来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出示谜面:两个胖子合着睡();两个节日一起庆祝();东、西、北都不通()猜一个城市名。
指导归纳学法,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
课题:
地名(第二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年级
四
执教
文静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明白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
2、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活动,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掌握更多有关地名的知识,学会整理信息,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预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家乡地图。
学习过程
环节
学案
导案
预习检测
(3)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括号里画“√”。
集邮(yóu yōu)参谋(mào móu)秦俑(yǒnɡyōnɡ)
怔住(zhènɡzhēnɡ)一绺(liǔlǚ)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掌握更多有关地名的知识,学会整理信息,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预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家乡地图。
学习过程
环节
学案
导案
预习检测
(3)
做一做:我能按要求分类。
西安中山路金字塔故宫上海兵马俑
九寨沟二环路石家庄乐山大佛自由女神咸阳
1、城市:
2、道路:
3、名胜古迹:
4、建筑:
教师指导,小组长组织完成后,引导展示。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图中的地名有什么特点?你了解这些地名的文化人文内涵浓厚的文化韵味,充满着多么迷人的魅力。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段快板,请同学们仔细听,边听边找出其中的地名。
1、听快板;2、交流快板中提到的有关宝鸡的地名;(生介绍,师补充)3、生跟读快板。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在相关语段批注;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长总结归纳。
3、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学习重点:
1、课前师生充分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
2、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变化,懂得地名蕴含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难点:
1、地名的变化与历史、社会制度的变化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距离,让他们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的公园()的湖面()的气势
()的享受()的时刻()的枪弹
()的月色()的邮票()的杰作
教师指导,小组长组织完成后,引导展示。
导入感知
(6)
学写“调查报告”
什么是调查报告:
1.内容:主要是对地名的历史渊源、变迁等情况进行调查,经过分析,客观地写出书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