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的小故事
30个有趣的中药小故事

30个有趣的中药小故事1 茵陈有一个病人,身目俱黄,全身没有力气,人亦消瘦了。
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来找华佗:“先生,请你给我治治吧”。
华佗见了病人得的是黄疸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都还没有找到治这种病的办法,我也无能为力啊”!病人见华佗也不能治他的病,只好愁眉苦脸地回家等死了。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人,谁料想这个病人不但没有死,反而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光的了。
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个病是那位先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习去”。
那人回答说:“我没有请先生看,病是自己好的”华佗不信:“那有这种事!你准是吃过什么药吧?”“药也没有吃过”。
“这就怪了!”“哦,因为春荒没粮,我吃了些日子野草。
”“这就对啦!草就是药。
你吃了多少天?”“一个多月。
”“吃的是什么草啊?”“我也说不清楚。
”“你领我看看去。
”“好吧。
”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野草说:“就是这个。
”华佗一看,说道:“这不是青蒿吗?莫非能治黄疸病?嗯,弄点回去试试看。
”于是,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黄疸病人下药治病。
但连试用了儿次,病人吃了没有一个见好的。
华佗还以为先前的那个病人准是认错了草,便又找到他,叮问:“你真的吃青蒿吃好的?”“没错。
”华佗想了想又问:“你吃的是儿月里的蒿子?”“三月里的。
”“唔,春三月间阳气上升,百草发芽。
也许三月里的青蒿有药力。
”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治害黄疸病的人吃。
这回可真灵!结果吃一个,好一个。
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黄疸病了。
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二年,华佗又一次作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
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疸病。
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治黄疸病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又叫“茵陈蒿”。
他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
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注:青蒿也是一味中药。
和药物有关的小故事

药草传奇中草药的故事
中草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草药就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方面。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草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了独特的中草药文化。
下面,我将通过讲述几个与中草药有关的小故事,让大家了解中草药的历史、文化和价值。
故事一:神农尝百草
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位叫做神农的圣人,为了救治人民疾苦,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尝遍了百种草药,记录下它们的性状、功效和用法。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总结,神农终于编写成了《神农本草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中草药学专著,为后人研究中草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故事二:华佗治风疾
华佗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不仅精通外科,而且深谙中草药治疗之道。
有一次,一位官员患了风疾,病情严重,生命垂危。
华佗采用中草药治疗,先将病人服下麻沸散,使其昏迷,再进行针灸、拔罐等治疗,最终将病人治愈。
这个故事说明中草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故事三:人参的故事
人参是中草药中最为珍贵的品种之一,被誉为“百草之王”。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轻人,因为父亲患病,便到山上寻找人参。
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一棵人参,将其带回家中,救治
了父亲的疾病。
后来,这位年轻人将人参种植在自家的后院里,加以养护,使其繁衍茂盛,从此,人参成为了人们治病养生的重要药材。
以上三个小故事,分别讲述了中草药的历史、治疗疾病方面的优势和价值,以及中草药的种植和繁衍。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草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历史悠久、功效显著、应用广泛等特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关于中草药的故事

关于中草药的故事
中草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草药的故事:
1. 神农尝百草:据传,神农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农业神仙,他尝遍百草,发现了许多有用的草药,并将它们记录下来,成为中医药学的基础。
2. 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学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象等病情特征,使用草药进行诊断和治疗。
3. 中草药的临床应用:中草药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许多中草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如中草药对联“中草药,除病特效,中药汤剂,安全无毒”。
4. 中草药的产地和种植技术:中草药有许多种,不同的中草药有不同的产地和种植技术。
例如,中草药“人参”在中国的东北长白山区生长最佳,而“三七”则在中国的云南、贵州等地种植。
5. 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和功效:中草药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许多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已被研究清楚,如中草药“灵芝”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成分,可以提高免疫力和治疗疾病。
中草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提高免疫力和改善身体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药的历史故事

作为中药的历史故事
中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几千年前的古代,下面是一些关于中药的历史故事。
1. 神农尝百草:相传在约5000年前,中国传说中的神农氏通过亲自品尝各种植物来发现、辨
别并记录草药的功效。
他被称为中医药的鼻祖,为后来的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扁鹊救病救命:春秋战国时期,扁鹊被称为古代的医圣。
传说他曾经救治过齐国君王的重症,并用中药治愈了他。
这个故事传扬开来,使扁鹊成为了古代中医药领域的一个重要人物。
3. 伤寒四十二剂:《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创作的一部关于中医的重要医学著作。
张
仲景在书中详细记载了伤寒病的病状、病机和治疗方法。
他总结提炼了一套包含四十二种草药
的治疗方案,被称为《伤寒四十二剂》,成为中医临床常用的方剂之一。
4. 《本草纲目》的诞生:明代的农学家、医学家李时中创作了一部名为《本草纲目》的巨著。
该书是一本系统性地整理和阐述草药的类别、功效和用法的百科全书,标志着中药学的进一步
发展。
它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中草药著作之一。
5. 中药传入世界: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药开始传入世界。
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人们纷纷接
触到并使用中药。
例如,藏药在西藏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传教士李时中将中药传入全球;长期
交往的日本人也引入了许多中草药。
这些历史故事为中药的发展和传承增添了神秘色彩,也证明了中药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地位。
中草药小故事

中草药小故事1.桑寄生:从前,有个财主家的儿子得了风湿病,腰膝酸疼,行走艰难.一连好几年都瘫在床上,医生也没办法治.财主听说南山有个药农,就让药农送药给他儿子医治.由于南山远在20里地之外,所以财主就指派了一个小长工,隔两天去取一次药.可是,药农一连换了好几种药草,财主儿子的病也不见好.这年冬天雪多,一下起来就是几天几夜.小长工每次取药都得在一尺多深的雪地上来回走40里路.有一天,天气太?小长工冻得浑身打颤.他看见一根老桑树的枝条很像财主儿子吃的药,便撅了几根,切成节儿,用纸包好回到财主家.财主也不知道纸包里是什么,他照样让人煎给儿子喝了.小长工一看骗过了财主,以后就照"方"抓"药",每隔两天就撅一把桑树上的枝条回来.冬天过去了,春暖雪化.财主儿子的病居然好了.南山药农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很奇怪:"一个冬天没来取药,他吃什么好的呢?"药农很想认认这种药,就来找财主.他走到财主家门口,正巧碰上小长工.小长工怕他见了财主后自己会露馅,准要挨打,急忙把前后经过讲了出来,并说:"大叔,你不要告诉财主行吗?"药农说:"那你得告诉我你给他吃了什么?"树枝子呗.什么树枝?就是村口老槐树上的.快带我去看看,到了村口,药农上到树上一看,原来树上洞穴中长出一种像槐树一样的东西,他顺便取下一些,决定先试一试.后来,药农用它治了几个病人,果然都好了.以后人们因为这种树枝长在老桑树上,就取名叫它桑寄生.2.牡丹皮传奇牡丹皮为牡丹的根皮,味苦辛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散淤,配生地可治血热或劳伤吐血,衄血;配桃仁和银花能治血滞经闭与疮毒,是一味常用中药.关于牡丹皮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一千多年前,苏州虎丘山下有一织绸好手名叫刘春.随便哪种花,随便哪种鸟,她只看上两眼就能织出来.她所织出的花,像刚摘下来一样,鲜艳水灵;彩鸟仿佛人一呼唤,便会拍翅飞翔,活灵活现.这一年,府台老爷的女儿要办嫁妆,限刘春月内织出24条丝嵌金被面,花样是牡丹.但刘春从来没见过花中之王,不知如何织法.半个月过去了,刘春愁得脸色腊黄,日渐消瘦.一天半夜,她突然口吐鲜血,扑倒在织布机上.这时,一位美丽的姑娘飘然而至,将一瓶药液倒入刘春的口中,刘春即刻醒来.姑娘轻声说道:"我是牡丹仙子,因抗拒武则天要让百花在严冬开放的旨意,从洛阳逃出."说完,她用手一指,庭院内立即出现一朵朵怒放着的牡丹花.刘春喜出望外,望着这些盛开的牡丹,立既飞梭织起花来.一朵朵娇艳的牡丹花织出来了,招来成群的蝴蝶.府差拿起被面飞快送往州府.但刚进府门,被面上的牡丹花全部枯谢了,黯然无光.府台老爷气的派人去捉刘春,但刘春早已与牡丹仙子离去,只给乡亲们留下了那个药瓶.药瓶内只有半瓶根皮样的药材,后来人们才认出那根皮正是牡丹皮.3.-枸杞:早先,宁厦中宁有一家姓苟的农民,家里共3口人,老两口和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儿-红果.一天,妈妈和女儿红果到田里做活,老爹患肺痨在家养病.突然,天边闪出几道耀眼的蓝光,接着传来"轰隆隆"的响声,天摇地动,一场灾难降临了,中宁发生了大地震,爹爹被压死了,母女俩悲痛欲绝,便嚎啕大哭起来.妈妈病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眼睛也渐渐模糊了.这可急坏了红果.红果是个聪明的孩子,她知道哭是没有用的,要尽快想办法把妈妈的病治好.一天,她把妈妈托付给邻居照顾,自己满着妈妈,悄悄地背上干粮,到南山找药去了.她爬过一山又一山,涉过一水又一水,询问了不少樵夫和牧羊人,寻找可以治眼病的草药,她的鞋磨破了,衣服挂烂了,腿也走酸了,便躺在一块石上休息.一觉醒来,已是翌日早晨.这时就见面前站着一和白胡子老爷爷,和和气气的问她:"小姑娘,你小小的年纪怎么敢上山?"红果带着哀伤的口吻向老爷爷说明了来意,白胡子老爷爷上下打量了她一番,感叹地说:"真是个孝子!"白胡子爷爷告诉红果说:"前面山坡上有一种红色茨,你摘些回去给你妈熬汤喝,她身体会强壮的,眼睛也会亮的."说完老爷爷不见了.红果按照老爷爷的吩咐,取回了药,天天给妈妈熬汤喝.说也怪,妈妈喝了以后,身体渐渐强壮了,眼睛也明亮了.红果姑娘对乡亲们高兴的说:"明目子,明目子,真是灵丹妙药!"从此,人们就把这种枸杞叫明目子.4.蒲公英:从前,有一个老员外,家中有一位二十八岁的小姐.一次,小姐不幸患了乳疮,乳房又红又肿,她怕难为情,不敢向父母说明,时间一长,病情更严重了.一天,丫环偷偷告诉了老夫人,老夫人心想:年轻轻的竟患此症,其中必有原因.于是,老夫人不仅不给小姐请医诊治,反而把小姐臭骂了一顿..这天夜里,小姐越想越伤心,便萌生了死的念头,她独自走出房门,来到一条小河边,一咬牙,纵身跳了下去.小姐刚跳入河中,正巧附近河面上趁月色撒网捕鱼的渔家父女,渔主姓蒲,女儿叫公英,姑娘见有人跳河,便纵身跳入河中,把小姐救到船上.姑娘找出自己的衣服替小姐换.换衣时,姑娘发现她生了奶疮,便将此事告诉了父亲,并问有没有办法治好,父亲沉思了一下,悄悄对女儿耳语了一阵.第二天一早,公英按父亲吩咐,从附近山上挖来了有锯齿长着白绒绒球似的野草,熬成药汤,让小姐连服数剂,并把鲜药捣烂后敷于患处.几天后,小姐的奶疮居然消失了.再说,老夫人见女儿离家出走一直未归,后悔莫及,派了家丁四出寻找,总算在船上找到了小姐.当老夫人知道小姐被渔家姑娘救起并将她的病治好的事情后,万分感激,执意要送给渔家贵重礼物,但他们不但不收,反而给老夫人留下了许多药草.为了纪念这一对渔家父女,老员外便将渔夫的姓和其女儿的名连在一起,给这种药草起名叫"蒲公英".5.金钱草:金钱草是一种利尿排石的妙药.以前,有一对在患难中相识的结婚恩爱夫妻.本来,小两口的日子过得十分幸福,可是,有一天,丈夫突然感到肋下剧痛,犹如针刺一般,几天后竟活活疼死了.医生剖尸一查,并未发现其它情况,只是在胆里发现一块小石头,看来害人的是小石头.痛不欲生的妻子哭着说:这块可恨的小石头,活活拆散了我们恩爱夫妻!后来她用丝线织了个小网兜,装上这块小石头,整天挂在脖子上,逢人便讲:就是这块小石头害死了我丈夫!有一年秋天,这位妇女上山砍柴回家,卸下担子,用柴烧好饭,忽然发现那块小石头少了一大半,她感到十分奇怪,便去找老医生.老医生听了,沉思片刻说:看来,你砍的柴里有化石头的药草,快把草柴拿来我看看!那妇女却摇摇头说:砍来的柴全被我烧光了.走,你带我到砍柴的地方去!老医生说.妇女带着老医生来到了砍柴的地方,老医生亲自把草割下带回家,把那小半块石头放在草上作试验,果然,小半块石头被化掉了.老医生高兴的流下了眼泪.从此,这位老医生就用这种草治胆结石,他还把这一方法介绍给其他医生.因为这种草的叶子是圆形的,样子象金钱,而且,能化胆里的石头,真比金钱还贵重,因此,后人将它取名"金钱草".6.柴胡:从前,有一个长工名叫胡大,地主总是把苦活.脏活.累活和险活都让他干.一天,胡大突然得了瘟病,他一会儿打寒战,一会儿出冷汗,地主听说这种病会传染,就打发两个手下人把胡大扔到了一个水塘边.晚上,一阵冷风吹来,胡大从昏迷中醒来了,他感到又渴又饿,便不管三七二十一,随手挖了些塘边的草根充饥.第二天,胡大又吃草根和喝塘水充饥解渴,几天后,他居然能站起来走路了.胡大无依无靠无处安身,只好又回到了地主家,这可把地主吓得半死.原来,地主以为胡大早死了,尸体也烂了,一见胡大平安回来,以为是神佛在保佑他,便不敢再像以前那样虐待他了.不久,村里的瘟病蔓延开了,一连死了好几个人,连地主的独生儿子也被染上了,眼看宝贝儿子就要上西天,心急如焚的地主拿了一大包金元宝,送给胡大,央求说:"胡大哥,我儿子病得快不行了,求求你告诉我,你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治好病的?""我什么药也没吃,"胡大冷冷地回答.地主加了几只元宝,苦苦哀求胡大把真情讲出来.胡大用气愤的口吻说:"你们把我扔到塘边,我躺在那里又渴又饿,没办法,只好吃当柴烧的那种草啊!"地主一听,将信将疑.为了救儿子,他急忙命人将胡大吃过的柴挖来,洗净后煎汤,地主儿子喝了这种汤后居然死里逃生了.消息传开,村里患瘟病的人也争相妨效,果然都化险为夷了,大家奔走相告,纷纷向胡大打听这种药的名子,胡大连连摇头.一个老秀才说:"那东西原来只当柴草烧,既然是胡大第一个发现它能治病,那就叫它柴胡吧!"因此,人们便把这种有抑菌作用的中草药称为"柴胡".链接-------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作"茈胡",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根.本品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临证应用: 1. 柴胡有散热作用,外感发热,内伤发热均可配用,特别适用于弛张热.间歇热及往来寒热.2. 柴胡功能疏肝解郁,适用于肝气郁滞所至的胸闷肋痛,月经痛,乳房作胀或结块及情志病等.3. 柴胡有升提作用,与补气药配用可治气虚脱肛,胃下垂及子宫脱垂等.4. 柴胡治疟疾有效.5. 现代常用于感冒,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病毒性肺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等病.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注意事项: 真阴亏损,肝阳上亢及肝风内动慎服.制剂: 柴胡注射液,柴黄片,柴胡滴丸.注意: 柴胡注射液可引起过敏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药疹等,用药后应予观察.临床新用途: 治疗扁平疣,方法:取柴胡注射液1支,医用脱脂棉片湿敷于扁平疣表面,2-3次每天,每次20-30分钟,连续用药10天.参考资料: 临证本草(人民卫生出版社)新编常用中药手册(金盾出版社)老药新用途(人民军医出版社)7.三七:三七从前,有两个结拜兄弟,一天,义弟忽然嘴里吐血,鼻孔流血,大便拉血,小便尿血,生命危在旦夕,义兄知道后,急忙从自家后院挖来了一棵草药,煎汤后给义弟服用,义弟连吃几剂,大病全除.义弟非常感激义兄的救明之恩,当他听说义兄用一种祖传草药救了他一命时,流着眼泪对义兄说:"家父已咯血多年,久治未愈,好事做到底,你再救我父亲吧,再挖给我一棵好吗?.心地善良的义兄二话不说,答应给他挖一棵小苗回去种,又嘱咐他"千万要保密",义弟连连点头.于是,义弟带回了一棵小苗,种在自家的院子里.一天,当地有个财主的独生子突然得了"大出血症",请了许多名医,吃了许多贵药,都不见效,眼看就要死了,财主四处张贴告示,"谁能治好了儿子的病,愿将全部家产分一半给他!"义弟看了告示,心想发财机会到了,便挖出那棵苗苗,来到财主家立下字据:"尚有不测宁愿赔命".财主儿子喝了药后,竟一命呜呼了,这下可把财主激怒了,马上派人将他绑起来,拿着字据,送衙门问罪,在县官审问下,义弟说出了义兄为他治病的全部经过,于是,县官命人传来他的义兄,要他回答清楚.那义兄说:"这是我家祖传秘方,专门止血,绝不死人!"义弟一听,哭丧着脸说:"你给我的那棵苗苗是假的,眼看就要给人家偿命了!"义兄不慌不忙地说:"送给你的那棵苗苗才长了一年,还没有药性,用于止血当然无效!"县官急忙问"几年才能止血呢?""三到七年"义弟听了,恍然大悟,后悔莫己.从此,人们知道这个妙药要长到三至七年才有止血作用,人们才给它取了个"三七"的名字.链接:---------三七,又名参三七.田七.始载于<<本草纲目>>.是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根部.本品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三七两年植株有三片复叶,每片有小叶七牧,故名.临床应用:1. 止血散瘀,用于各种出血证,有止血不留瘀,散瘀不伤正的效果.2. 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的瘀肿疼痛及痈疡肿痛初起.用法用量; 生用.内服:煎汤,3-10克;外用:适量.注意事项: 孕妇慎服.血虚吐衄,血热妄行者禁用8.瞎子秀才与决明子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位秀才,因为家境贫穷,所以勤奋读书,想考取功名.但由于用恼过度,结果不到六十华甲就患了眼疾,不但看书看不清楚,而且连走路都要拄着拐杖,因此人们都称他为"瞎子秀才".无可奈何,瞎子秀才只好放弃读书考取功名的梦想,整天在自家门前呆坐,困坐愁城.这年春天,一位从南方来收购药材的药商从他门前走过,见他门前长着几棵不起眼的"野草",眼睛一亮,便问瞎子秀才:"你这几棵草卖给我好不好?"瞎子秀才没好气地反问:你给我多少钱?"药商先是一愣,然后笑了笑,态度随和地半开玩笑地说"你要多少,我就给你多少."瞎子秀才以为和他开玩笑,于是赌气地说:"不卖!给多少钱也不卖!"药商见他心情不好,便悻悻离去.夏天到了,瞎子秀才门前的那几棵草已经长到二.三尺高,茎上开满了鲜黄色的花,散发出阵阵清香.一天,那位南方药商又来了,还是想跟瞎子秀才买那几棵"野草".这时瞎子秀才醒悟过来,知道这几棵"野草"一定有什么作用,于是便决定先不卖给他,想自己考虑后再作决定.南方药商有点失望地走了.到了秋天,门前那几棵野草结满了菱形的,灰绿色的,闪闪发亮的种子,芳香四溢.瞎子秀才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嗅到阵阵种子香味,心想这一定是种好药,但又不知道治什么病,于是便随手抓了一把,用它泡茶喝,天天如此.没想到时间一长,他的眼疾竟渐渐好转了,先是走路不用拄拐杖,然后连看书也看清了.又过二个月的时间,那位南方药商再次前来求购"野草",但见"野草"还在,种子却不见了,此时,他见瞎子秀才的眼疾大为好转,于是问道"你用草籽泡水喝了?""是啊,"老秀才便把无意中用"野草"种子治愈眼病的事说了一遍.南方药商听了以后,便说:"这野草叫决明,又叫马蹄决明.钝叶决明,假绿豆和草决明,它的种子叫决明子,性味苦.咸.微寒,具有清肝明目,通便之功效;可治疗肝阳上亢,大便秘结,痈疖疮疡等症,是一种难得的良药啊,要不我为什么三顾贵舍前来买呢?"从此以后,瞎子秀才便常常以决明子泡茶喝,眼明体健,终于考取了功明并且活到八十多岁.为此,他曾吟诗一首,形容他和草决明的非同寻常的关系:"愚翁八十目不瞑,日数蝇头夜点星;并非生得好眼力,只缘长年饮决明."传说古时候,有一位秀才,因为家境贫穷,所以勤奋读书,想考取功名.但由于用恼过度,结果不到六十华甲就患了眼疾,不但看书看不清楚,而且连走路都要拄着拐杖,因此人们都称他为"瞎子秀才".无可奈何,瞎子秀才只好放弃读书考取功名的梦想,整天在自家门前呆坐,困坐愁城.这年春天,一位从南方来收购药材的药商从他门前走过,见他门前长着几棵不起眼的"野草",眼睛一亮,便问瞎子秀才:"你这几棵草卖给我好不好?"瞎子秀才没好气地反问:你给我多少钱?"药商先是一愣,然后笑了笑,态度随和地半开玩笑地说"你要多少,我就给你多少."瞎子秀才以为和他开玩笑,于是赌气地说:"不卖!给多少钱也不卖!"药商见他心情不好,便悻悻离去.夏天到了,瞎子秀才门前的那几棵草已经长到二.三尺高,茎上开满了鲜黄色的花,散发出阵阵清香.一天,那位南方药商又来了,还是想跟瞎子秀才买那几棵"野草".这时瞎子秀才醒悟过来,知道这几棵"野草"一定有什么作用,于是便决定先不卖给他,想自己考虑后再作决定.南方药商有点失望地走了.到了秋天,门前那几棵野草结满了菱形的,灰绿色的,闪闪发亮的种子,芳香四溢.瞎子秀才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嗅到阵阵种子香味,心想这一定是种好药,但又不知道治什么病,于是便随手抓了一把,用它泡茶喝,天天如此.没想到时间一长,他的眼疾竟渐渐好转了,先是走路不用拄拐杖,然后连看书也看清了.又过二个月的时间,那位南方药商再次前来求购"野草",但见"野草"还在,种子却不见了,此时,他见瞎子秀才的眼疾大为好转,于是问道"你用草籽泡水喝了?""是啊,"老秀才便把无意中用"野草"种子治愈眼病的事说了一遍.南方药商听了以后,便说:"这野草叫决明,又叫马蹄决明.钝叶决明,假绿豆和草决明,它的种子叫决明子,性味苦.咸.微寒,具有清肝明目,通便之功效;可治疗肝阳上亢,大便秘结,痈疖疮疡等症,是一种难得的良药啊,要不我为什么三顾贵舍前来买呢?"从此以后,瞎子秀才便常常以决明子泡茶喝,眼明体健,终于考取了功明并且活到八十多岁.为此,他曾吟诗一首,形容他和草决明的非同寻常的关系:"愚翁八十目不瞑,日数蝇头夜点星;并非生得好眼力,只缘长年饮决明."9.黄连:传说古时候有一位老中医经常出诊,无法照看药园.于是,他便请了个叫黄连的青年当药工,照看药园.一年冬天,黄连发现后山坡上有一些叶似甘菊,在凛冽寒风中开着淡黄色小花的草,十分可爱,他便将它们连根挖出,栽于药园中.老中医有个聪明漂亮的爱女,有一天她突然全身燥热,上吐下泄,还带有脓血.老中医给她切脉诊治,也不见好转,不知如何是好.黄连内心焦急万分,忽然他想起前几天自己喉咙痛得很厉害,就摘下自己种下的那不知名的小草叶片,清水洗净后含于口中,清凉凉的好舒服,喉痛很快就好了.于是,他急忙到药园中挖了一株,用水煎汁给小姐服用.到了下午,小姐的病有了好转,又连服两次,小姐的病竟好了.老中医喜在心中,认为这种草药有清热,燥湿,解毒止泻的功效.便问黄连这叫什么药?黄连说明了该药的来历,但不知叫何名.由于该药是黄连发现的,于是老中医决定把它定名为"黄连",并把自己的爱女许配给黄连为妻.这正是"良药苦口数黄连,绿花争艳正月间.清热解毒除沉疴,苦尽甜来结良缘."10.杜仲与骑白鹤的老人传说在陕西华山山麓的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户人家,儿子李厚孝,为人忠厚老实.一天,六旬老母突然患病,卧床不起.李厚孝请医生诊治,服药数帖后,老母之病不见好转,李厚孝心急如焚.医生告诉他,华山山崖上长着一种灵芝草,只要采回去,老母的病就有效.厚孝立即背上药篓,拿着锄头,往华山攀去.华山,峭壁如削,高松如云.为给母亲治病,厚孝那管山路奇险,攀岩越壁,终于采到了灵芝宝草,那喜悦的心情,难以表述,可是下峭壁时,一不小心扭伤了腰,手一哆嗦,咕碌碌滚下山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厚孝慢慢苏醒过来,摸摸宝草还在,心里就放心了,可是想爬却爬不起来,腰腿疼得钻心,只好咬着牙爬到一棵大树下,倚靠在树干休息.天很快黑下来,朦胧间听到鹤叫,睁眼一看,面前站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厚孝挣扎着喊道:"老爷爷帮帮我,我得回家救老娘,"老者慈祥地笑着回答:"孩子,腰伤得不轻啊,莫动,待我给你医治."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小葫芦,伸手从树上剥了一块树皮,树皮折断处,剥出细丝,塞进葫芦摇了三摇,树皮立刻化成水,老者给厚孝服下,不一会厚孝的腰就不疼了.厚孝握着老人的手,千恩万谢,定让老人留下姓名.老者指着大树吟曰:"此木土里长,人中亦平常,扶危祛病魔,何须把名扬!"说完,骑上白鹤,飘然而去.几天后,厚孝又来到了树下,只见树上长满了椭园壮有锯齿的绿叶,树粗且直,厚孝认得这树叫杜仲树.厚孝因想起当时的情景,口中喃喃念着老者留下的那句诗....啊!这不是杜仲二字吗?此木土里长,木旁放一土是杜,人中亦平常,人中是仲,莫非杜仲树能治腰伤?厚孝十分惊奇,剥下一块树皮带回家中,正巧碰到有个村民扭伤了腰,厚孝把树皮煎了,病人服下,果然有效.11.刘寄奴刘寄奴原是宋高祖刘裕的小名,相传,刘寄奴幼年时家境十分贫穷,全家靠割卖柴禾度日.一天,刘寄奴正在河边割芦苇,突然,一条大蛇从芦苇丛中钻出来,把刘寄奴吓了一跳,他连忙取弓搭箭用力向大蛇射去,大蛇中箭后立即逃跑了,寄奴看看天色已不早,也不去追赶,割一担芦苇便回家了.第二天上午,刘寄奴又来到原来的河边割芦苇,割着割着,忽然听见附近有"咚咚"的捣臼声.刘寄奴感到奇怪,便放下镰刀,侧耳细听后,循声找去.原来,在柳树林里,有几个身穿青布衣裤的童子正在捣着一种不知名的野草."你们捣这些野草干什么?"刘寄奴走上前去问道."我家主人昨天被一个名叫刘寄奴的用箭射伤了,这些野草是一种药材,捣碎了好给主人治伤."其中一个童子回答.刘寄奴一听,大吃一惊,但表面上不动声色.又问:"你家主人为何不报一箭之仇,去杀掉刘寄奴呢?""我家主人说了,刘寄奴是真命天子,将来要做皇帝的,不许我们杀掉他!"刘寄奴听了一阵高兴,情不自禁地说:"我就是刘寄奴!"这童子一听,一阵惊慌,丢下捣碎的草药逃跑了.刘寄奴把这些捣碎的草药检起来拿回家,每逢遇到金疮患者,就给他敷用,一敷伤口就好了.于是,人们就把这种草药称为"刘寄奴".链接...........。
有趣的中草药故事

有趣的中草药故事一、人参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深山老林里,住着一个善良的老把头。
这老把头啊,每天都进山去打猎采药,对这片山林那可是熟悉得很。
有一天,老把头像往常一样进了山。
他走着走着,突然听到一阵孩子的笑声。
这深山老林的,哪来的孩子呢?老把头心里直犯嘀咕。
他顺着声音找去,只见在一片草丛里,有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穿着红肚兜,头上扎着小辫子,正笑嘻嘻地看着他呢。
老把头心想,这莫不是哪家走失的娃娃?他就想把这小娃娃带出山去。
可这小娃娃啊,特别机灵,老把头一靠近,他就跑得没影了。
老把头不甘心,就跟着小娃娃消失的方向找啊找。
找着找着,他发现了一株特别奇怪的植物。
这植物的叶子像手掌一样,根须长长的,就像人的四肢,而且在根部那里,还隐隐约约能看出是个人形呢。
老把头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小娃娃是这人参精啊。
从那以后,人们就知道了人参是一种特别珍贵的草药,有大补元气的功效。
而且采参人在进山采参的时候,都要遵守很多规矩,比如说要先用红绳把人参系住,防止它跑掉呢。
二、车前草的故事从前有个马夫,他负责给一个将军养马。
这将军啊,整天带着士兵东奔西跑,打仗行军。
有一天呢,马夫发现他养的马中有一匹马病恹恹的,那马的眼睛红红的,老是拉稀,还不吃草料。
马夫可着急了,这匹马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将军肯定要怪罪他的。
他就想啊想,想找出个办法来治好这匹马。
马夫带着病马在路边休息的时候,他发现那匹马突然开始吃起路边一种长得很不起眼的小草。
马夫心想,这马是不是饿急了才吃这个呢?可没想到,过了几天,这匹马的病竟然慢慢好了起来,眼睛不红了,也不拉稀了,又开始活蹦乱跳地吃草料了。
马夫特别好奇,他就仔细观察起这种小草来。
这种小草的叶子是椭圆形的,长在路边的车辙里,他就把这种草叫做“车前草”。
后来马夫发现,人要是得了小便不利、尿血等病,吃了车前草也能好呢。
于是啊,车前草就成了一味很有用的中草药啦。
三、当归的故事有一对新婚小夫妻,男的叫荆夫,女的叫秦娘。
中医药小故事简短50字

中医药小故事简短50字
这是一些关于中医药的小故事,简短且易于理解:
1. 枸杞子:古代有一名官员,年纪大了,眼睛昏花,听说枸杞子能治疗眼睛疾病,于是每天都吃枸杞子,果然眼睛慢慢好了。
2. 人参:据说有一名山民,在深山中发现了外形与人相似的一种植物,称之为“人参”,认为它具有神奇的功效,于是常常采食,后来发现这种植物也能治疗疾病。
3. 菊花:古时候有一个诗人,名叫陶渊明,他非常喜欢喝酒,又不想花钱买酒,于是他开始种植菊花,用菊花泡酒饮用,不仅味道清香,还能治疗头痛脑热。
4. 大黄:有一个富翁,身体肥胖,消化不良,听说大黄能治疗消化不良,于是他开始服用大黄,果然消化不良的症状得到了缓解。
5. 百合:古时候有一名妇女,患有咳嗽病,听说百合能治疗咳嗽,于是她开始食用百合,坚持不懈,终于把咳嗽病治好了。
这些都是简短的小故事,展示了中医药的魅力和功效。
这些故事不仅有趣,也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文化背景和历史。
42个中药药名小故事

42个中药药名小故事42个中药药名小故事作者任之堂主人1 [ 麻黄]┃━━【小故事】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
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
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
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无叶草。
”“怎么啦?”“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记住了。
”“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
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
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
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
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
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师傅说:“小人无罪。
”“怎么能说你无罪?”“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
”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
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
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
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
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
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2 [ 紫苏]┃━━【小故事】九月九日重阳节,一群富家子弟在酒店里比赛吃螃蟹。
一只只大螃蟹又多油又黄,他们越吃越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药的小故事以下是我从网上找到的一些关于一些中药的一些小故事,说明了这些中药的来历,和一些有关这些中药的一些介绍:【薏苡】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
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
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
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
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
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
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薏苡作为一种中药,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中即有记载。
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其性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
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用。
【白花蛇舌草】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去为一位重病人诊治。
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
名医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
疲乏间名医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
”名医向白衣女讨教良方,白衣女说:“请随我来。
”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白衣女却飘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却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作丛丛小草。
正惊异间,名医被脚步声惊醒,原是病人家属来请先生用饭。
名医说:“且慢,请随我来。
”名医和病人家属来到户外,果见埂坎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小白花的纤纤小草。
于是便采了些,嘱即煎服。
病人服后果然觉得胸宽了许多。
次日连服逾斤,病便痊愈。
名医查遍当时的历代本草,也未查出这种小草属于何药。
他感而吟诗:“白花蛇舌草纤纤,伏地盘桓农舍边,自古好心多善报,灵虫感德药流传。
”白花蛇舌草又叫蛇舌草、二叶(芊字去千加律)、竹叶菜、蛇利草。
味微苦,甘,寒。
入胃、大肠、小肠经,苦寒清热解毒,甘寒清利湿热,对痈肿、咽痛、蛇伤等有较强的解毒消痈作用。
一般用于治疗疮毒、咽喉肿痛、肠痈腹痛、毒蛇咬伤,也用于热淋涩痛、小便不利,治疗毒蛇咬伤时,可取白花蛇舌草15克,白酒250克,煮沸3~5 分钟,去渣,口服2/3(每日分2~3次服完),用1/3外敷伤口,敷药时先吸出伤口毒血,清洗消毒后用消毒棉垫覆盖包扎,然后用上述药酒浇湿敷料(以保持湿润为度)。
若不能饮酒者,可用清水煮沸后再加入适量白酒,但以白酒煮为佳。
【浮小麦】宋代太平兴国年间,京城名医王怀隐,有一天雨后放晴,便到后院查看晾晒的中药材,发现新购进一堆小麦,便问伙计:“这些又瘦又空的蛀小麦,何人送来?”伙计回答:“是城南张大户送来的。
”他正欲说什么,忽见来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对王怀隐恳求说:“王先生,我娘子近来不知何故,常常发怒,有时哭笑无常,整日心神不宁,有时甚至还伤人毁物,真有点怕人,今请先生施恩,为她除病驱邪!”王怀隐切了切那妇人的脉,又问了几句病情,捋须笑道:“不必惊恐,此乃妇女脏躁症也。
”言毕,信手开了一方,上书: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意用汉末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良方“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更年期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症状。
那汉子持药扶病妇临行时,又补充一句病情:“先生,我差点忘了,她还常常夜间出汗,汗液常湿透衣衫呢。
”王怀隐点头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脏躁症再说吧。
”五日后,那妇人偕丈夫乐滋滋地来拜谢王怀隐,感激地说:“先生救苦救难的大德,我们夫妇终生难忘。
真是药到病除,不愧为杏林名医呀!”王怀隐关切地问:“今天再来治盗汗症?”那妇人笑道:“不必了,已一并痊愈了。
”王怀隐暗自思忖,难道甘麦大枣汤也有止盗汗的作用?后来,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几个盗汗症病人,由于是用的成熟饱满的小麦,结果均不见效,他大惑不解,于是查阅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想寻求答案。
正当这时,店堂小伙计与张大户的争吵声惊动了王怀隐。
伙计手握一把张大户送来的小麦说:“这样的小麦我怎能收?你别以为做药就可以将就些,这瘪麦子你拿回去吧!”王怀隐听罢,忆起上次那妇人所用的小麦就是张大户送来的瘪麦子,于是即忙上前道:“张老兄,你这麦子是……”未等先生说完,张大户便红着脸诉出了实情:“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麦子,我舍不得丢弃,我估计治病用大概可以吧,因此送来了。
”王怀隐听罢,从中似乎悟出了什么,便吩咐伙计:“暂且收下吧,另放一处,并注明‘浮小麦’三个字。
”后来,王怀隐用浮小麦试治盗汗、虚汗症,果然治一个好一个,便逐渐认识到浮小麦的功效。
太平兴国三年,他与同道好友王祜、郑奇、陈昭遇潜心研究张仲景的医著,合编成《太平圣惠方》一方,并将浮小麦的功效记入该书。
从此,“浮小麦”一药便流行于世,并为历代医家治用至今。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麦未成熟的颖果。
各地均产。
收获时,扬起其轻浮干瘪者,或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晒干。
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苦,凉。
归心经。
【功效】敛汗,益气,除热。
【黄土汤】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他著有《小儿药证直决》人们尊称他为“儿科之圣”。
钱乙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
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
皇帝见状十分着急。
这时,有人向皇帝推荐钱乙。
于是,钱乙被召进宫内。
皇帝见他身材瘦小,貌不出众,有些小看他,但既然召来,只好让他为儿子诊病。
钱乙从容不迫地诊视一番,要过纸笔,写了一贴“黄土汤”的药方。
心存疑虑的宋神宗接过处方一看,见上面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难道黄土也能入药吗?”钱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在肾,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当用黄土。
”宋神宗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心中的疑虑已去几分,正好这时太子又开始抽筋,皇后一旁催促道:“钱乙在京城里颇有名气,他的诊断很准确,皇上勿虑。
”于是,皇帝命人从灶中取下一块焙烧过很久的黄土,用布包上放入药中一起煎汁。
太子服下一贴后,抽筋便很快止住。
用完两剂,病竟痊愈如初。
这时,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钱乙的技术,把他从翰林医官提升为很高荣誉的太医丞。
【麻黄】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
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
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
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无叶草。
”“怎么啦?”“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记住了。
”“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
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
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
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
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
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师傅说:“小人无罪。
”“怎么能说你无罪?”“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
”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
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
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
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
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
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刘寄奴】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
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
”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
”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
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
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
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仙鹤草】古时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路过一片沙滩地带。
时值炎夏,烈日当空,晒的他们汗流浃背,又渴又累。
这时,一个秀才流出鼻血,另一个慌了手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到哪里去寻药呢?他们急中生智,用土块塞,用纸堵,但都无济于事,血又从嘴里流出来。
正在这时,忽然看见一只仙鹤嘴里衔着一根草,慢慢从头顶飞过来。
他们想,如果我们也象仙鹤那样,长个翅膀,赶快飞走多好呀!他俩用羡慕的口吻喊到:“仙鹤,仙鹤,慢慢飞呀,把你的翅膀借给我们用用,让我们赶快飞出这个鬼地方!”谁知仙鹤被他们这一叫,吓了一跳,把嘴一张,衔着的野草掉了下来。
他们打趣地说:“翅膀借不下来,先拿野草润润嗓子吧。
”流鼻血的秀才急忙把野草放在嘴里嚼了起来,有了水分的滋润,嗓子不干了,口也不渴了,没一会儿,鼻血也不流了。
他们高兴地急忙赶路。
后来,他们都中了进士,当了七品县官,就派人到山上找那种野草。
经医生辨认试验,证明它确实有止血之功。
为纪念送草药的仙鹤,就把它取名叫“仙鹤草”。
【白芷】据说北宋初年,南方有一富商的女儿,每逢行经腹痛剧烈,致形体日衰。
富商带她欲往京都寻求名医,到汴梁时女儿经期适至,腹痛难忍。
正遇一采药老人,仔细询问病情后,老人从药篓中取出白芷一束相赠,嘱咐洗净水煎饮服。
富商谢过,按法煎制,一煎服了痛缓,二煎服了痛止,再服几剂,来月行经安然无恙。
从此,妇女行经不舒,煎服白芷,在民间广为使用。
白芷,又名香白芷。
味辛,性温,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能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通窍、消肿排脓。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芷除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色素在组织中过度堆积,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进而达到美容的作用,临床常用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眉棱骨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毒蛇咬伤等。
如慢性鼻窦炎患者可取白芷30克,苏梗30克,薄荷30克,苍耳子30克,辛荑30克,熏蒸,以鼻吸收热蒸汽治疗鼻窦炎,每天闻熏2~3次,每次20分钟,闻熏后避免立即受寒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