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孔子为什么多才多艺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必修一 名著导读《论语》和孔子(精品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一 名著导读《论语》和孔子(精品版)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 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其中有一句话: “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 年前孔子的智慧。”
孔子,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 第二。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 文化名人”之首。相传曾修《诗》《书 》,订《礼》《乐》,序《周易》,撰 《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 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 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 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温,良,恭,俭,让
温——面慈貌和,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良——心地纯善,只有利他之心,而无自私 之念;
恭——出门如见大宾,平等恭敬每一个人;
俭——心安于道,自奉俭约,视名利如浮云;
让——“自卑”而尊人,言谈举止进退皆合礼 仪。
孔子思想: 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爱
人” ;主张“礼”,维护、恢复周礼;主张 “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礼乐 治国)”。
子贡善于经商
之道,富致千金, 为孔子弟子中首 富。相传,孔子 病危时,未赶回, 子贡觉得对不起 老师,别人守墓 三年离去,他在 墓旁再守了三年, 一共守了六年。
子贡赎奴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子人路在(其拯他溺诸)侯受国牛中:做 奴隶,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子可路以拯到溺国者库,中其领 取个国家赎诸金侯给。国他的有中一赎赎次了金。, 一孔 个孔子 鲁子说的 国弟 人:人 之 必子 ,“拜 。 拯赐子(之 孔 溺回贡(以 子 者国子(牛曰矣后端贡,:。的木)拒子“”名赐绝路鲁))收在呀受人下一。 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 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不只是个人的事 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 赎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 你的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 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论语第九《子罕》篇

论语第九《子罕》篇

论语《子罕》篇解读仪器图书管理办公室论语子罕篇第九,本篇共包括31章。

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下面开始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子罕篇第九;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解释:罕,副词,希也;论语中的解释,孔子很少主动的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那么,事实上,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还是很有争议的,分析一下,主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论语》中孔子谈到“利”、“命”、“仁”的次数,从谈及的频率便可直接看出是否“罕言”;在《论语》中,孔子言“利”6处,言“命”7处,言“仁”则达59处,也有说109次?。

第二,“与”的解释,在“和”跟“赞许”两种解释中展开争论;第三,孔子对“利”、“命”、“仁”的看法。

我认为,要还原这句话的真意,需深究的是孔子对“利”、“命”、“仁”的看法,透过孔子的思想才能正确解释此话。

孔子对“利”、“命”、“仁”的看法,赞许的便“多言”,反对的便“罕言”。

从言“利”6处,言“命”7处,言“仁”则达59处我们知道,孔子罕言“利”与“命”,但并不罕言“仁”。

因此作“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注解是不合理的。

如此断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则把此句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赞许命运,赞许仁德。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

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译文】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

”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孔子的意思是说,射箭是需要有目标的,然后为了达到目标要专心训练,这叫专才,也就是现在的专家。

但是驾车呢,可以四处跑,涉猎广泛,但没有专长,是杂家,但博学,是个通才。

孔子

孔子

孔子其人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从以问作答看孔子说话艺术的高超

从以问作答看孔子说话艺术的高超

从以问作答看孔子说话艺术的高超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至今,而他所说的话语更是脍炙人口,被誉为经典。

孔子说话的艺术也因此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之一,其中以问作答是孔子说话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以问作答,孔子巧妙地引导对话,转移话题,揭示道理,使对方悟出道理,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从以问作答看孔子说话艺术的高超,是我们要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孔子以问作答的方式展现了他高超的智慧和过人的口才。

孔子学贯中西,博闻强识,思维敏捷,善于观察,因此他的问题总是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能准确抓住对方的疑问和疑惑,然后运用巧妙的语言和观点给予回答。

比如在《论语》中就有许多精妙的对话,其中一些便是孔子以问作答的经典之作。

比如《论语》中有“书而后礼”、“忠恕之道,不可以偏废也……君子之于道也,正信而已矣”等等,这些对话都是以问作答的经典之作。

这些对话不仅具有高度的含义,而且在语言和逻辑上也是非常精妙的。

孔子以问作答的方式,以他高超的智慧和过人的口才,让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孔子说话艺术高超的一个表现。

孔子以问作答的方式展现了他深厚的修养和人格魅力。

孔子在以问作答的过程中,总是处事从容,言谈举止得体,坦诚以待,真诚待人,从不以权势压人,以德意扶人。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疾病,子路请祷。

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

诔曰:’请无所用之。

’子路曰:‘有子以为与?’ 曰:‘求也。

’”这就是孔子在以问作答的过程中展现自己深厚的修养和人格魅力的一个典型案例。

这段对话中,孔子以一种和蔼的态度向子路表达自己的愿望,同时语带关怀,丝毫没有强迫子路接受自己的意思。

这种修养和人格魅力也正是孔子以问作答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体现孔子说话艺术高超的一个方面。

孔子以问作答的方式展现了他对话艺术的高超。

孔子说话绝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一种有机的对话艺术。

孔子在以问作答的过程中,不仅要回答对方的问题,更要通过反问、追问等方式引导对话,让对方深入思考,自己领悟问题的本质。

五年级语文必刷课文阅读题解析

五年级语文必刷课文阅读题解析

五年级语文必刷课文阅读题解析在五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课文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可以理解文章的意义,积累词汇和表达方式,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析五年级语文必刷课文中的阅读题,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第一篇课文:《孔子的故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出生的背景、他的学问和道德修养,以及他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教育方法。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同学们可以了解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习他的为人师表的精神和教育理念。

阅读题解析:1. 孔子是中国哪个时期的人物?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人物。

2. 孔子的学问有哪些方面?孔子的学问包括礼、乐、射、御、书和数等方面。

3. 孔子的教育方法是怎样的?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师友相荐、以言传身教、循循善诱。

4. 孔子是如何对待学生的?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平等、尊重和激励的,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就能取得进步。

第二篇课文:《白兔奶奶的围脖》这篇文章讲述了白兔奶奶生活在美丽的花海中,和其他小动物们的故事。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同学们可以感受到白兔奶奶的善良和乐于助人,培养对动物保护的意识和爱心。

阅读题解析:1. 白兔奶奶住在哪里?白兔奶奶住在美丽的花海中。

2. 白兔奶奶喜欢和谁一起玩?白兔奶奶喜欢和小鸟一起玩。

3. 白兔奶奶是怎样失去大家的帮助的?白兔奶奶在狂风中失去了平衡,掉进了河里。

4. 故事的结尾是怎样的?故事的结尾是大家一起帮助白兔奶奶上岸,并和她一起度过了快乐的时光。

通过解析这两篇课文的阅读题,我们可以看出,五年级语文的阅读题主要考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同学们在进行阅读题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1. 充分阅读课文:在解答阅读题之前,同学们应该先仔细阅读整篇课文。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脉络,有助于回答题目。

2. 注意细节和关键词:在阅读题中,有些问题可能出现在课文的细节和关键词中。

从以问作答看孔子说话艺术的高超

从以问作答看孔子说话艺术的高超

从以问作答看孔子说话艺术的高超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也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言行举止以及对于问题的回答,被后人称为"圣人之风范"。

从以问作答的方式来看,孔子所展现出来的说话艺术可谓高超,深受后世的推崇和借鉴。

本文将结合孔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其以问作答的艺术,来探讨孔子说话的高超之处。

我们来看一下孔子的生平和思想背景。

孔子,名丘,字仲尼,山东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极为丰富,被后人称为"孔子之道"。

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五德,注重人伦关系,倡导仁爱之道,提倡礼仪之风。

他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言论,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核心。

我们来谈谈孔子的以问作答的方式。

孔子以问作答,是他言传身教、示范引导的一个方面。

在孔子的语言表述中,问与答之间相辅相成,问与答之间彰显出彼此关系、彼此作用。

孔子在与学生进行对话时,常常采用问答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论语》中有一则对话:“有則軍,弗免也;為政,焉用免?”这是孔子问季氏。

他以一个问题,将季氏引向警示与反思之中,让季氏自己去体会去理解,达到以问引答,以责引人的教育目的。

孔子的以问作答不仅仅体现在他与学生的对话中,也体现在他与弟子门人的交流中。

孔子以问答的方式,对弟子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从问题本身入手,用简洁而又有力的话语,深刻而又易懂地回答问题。

孔子的回答往往给人以启发与激励,使人心灵得到净化。

这种以问引答的方式,让孔子的言行举止被后人称为"圣人之风范"。

如此看来,孔子的以问作答的方式是一种高超的说话艺术。

15 君子博学

15 君子博学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教 育学生,书本上的学问,社会 生活实践,对事业的忠诚,与 人交往的诚信。
【评析】 这里讲的文、行、忠、信不 是四个学科,而是孔子教学的四 项内容。“文”是历史文献知识, “行”是修行,这里指社会实践, “忠”和“信”是做人道德的两 个主要范畴。学文、修行为的是 培养“忠”“信”品质,这是孔 子教育的根本目的。这四项内容 可以视为孔子的教学大纲。典制、 德行互为表里,忠诚、守信则是 最基本的学习要求。
疏通文意


【译文】
太宰问于子贡曰: 夫子圣者与?何其 多能也?子贡曰: 固天纵之将圣,又 多能也。子闻之, 曰:太宰知我乎? 吾少也贱,故多能 鄙事。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
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 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
疏通文意


【评析】 此章记载了孔门的十位高 材生,后人因而称之为“十 哲”。孔子重视因材施教, 所以弟子各有专长。孔子弟 子三千,言其广大,未必确 指,贤人七十二则有名有姓。 而上述十位学生,其成就最 高。这十人是四科学生中的 代表人物。 孔子为了因材施教,而划 分专业,分科教育,这在我 国教育史上有首创之功。
【评析】 达巷人敬佩孔子,却不完全了解孔
子。孔子志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达巷人 都惋惜其没有足以使他成名的专长。而孔子豁 达、幽默,他不去表白,只风趣自谦地向学生 说,我专长什么?还是专长于赶马车的技术吧! 因“御”在六艺之中最卑。孔子的心胸似海, 什么意见都能容得下。这样,一位雍容达观的 智者形象,便呼之欲出。
疏通文意

2017—2021年北京五年高考真题《论语》阅读汇编

2017—2021年北京五年高考真题《论语》阅读汇编

2017—2021年北京五年高考真题《论语》阅读汇编__________一、名著阅读1.(2021·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注)言:德。

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2020·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 2.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3.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2019·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

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注释:(1)处:处在、居处。

(2)造次:仓促之间。

4.“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5.“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

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6.(2018·北京·高考真题)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孔子为什么多才多艺?
孔子多才多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内的“六艺”都能拿手得起,这大概是没有疑义的。

孔子为什么多才多艺,却在他还活的时候,就有不同的看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论语·子罕》)太宰与子贡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他们认为,因为孔子是圣人,至少是上天要让他成为圣人,才让他具备那么多的才艺。

也就是说,他的多才多艺是天生的,这种观点,可以归纳为“天才论”。

孔子自己却不这么看。

他说得很清楚:“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说“吾少也贱”,并非孔子的客气话,这是实话实说。

一个“野合”而生的孩子,三岁就殁了父亲,你让他怎么“贵”得起来?司马迁认同孔子自己的说法,他在《孔子世家》中写的是“孔子贫且贱”。

因为“贫且贱”,出于生存的需要,也就必须去做那些“贵”人瞧不起的“鄙事”;因为“少也贱”,根本没有放不下的架子,也就甘愿去做那些“贵”人瞧不起的“鄙事”。

可见,孔子的多才多艺,不是因为他的“高贵”,恰恰相反,倒是因为他的“卑贱”。

孔子说的另一句话,是“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这句话,读过鲁迅小说《孔乙己》的人都熟悉,它出于孔乙己之口,说的却是茴香豆。

读《论语·子罕》,方知源出于此,而且说的是本事或才艺。

按照这话的意思,“高贵”如“君子”者,是没有必要多才多艺的,他们无须事必躬亲,许多事都可以让别人去做,连因出身于“富且贵”而“少也贵”的公子哥儿,也无须去做赖得去做甚至耻于去做那些“鄙事”。

你想想,“富且贵”的父辈什么都给他们安排得好好的了,还用得上他们自己含辛茹苦地去折腾吗?
如果仅就孔子回复太宰与子贡的那些话而言,或许可以给孔子戴上许多高帽子,说他批判了太宰与子贡的“天才史观”,说他在那个时代就认识到人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先天就有的,就认为实践出真知。

其实,孔子只是根据自己的身世,说了一句实话,在骨子里,还是认定少年时期必须去做也甘愿去做的那些事都是不屑为之的“鄙事”,而且认为“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有其天然合理性的,“君子不器”,就是他老人家的教诲。

孔子的思想,也并非全都自始至终一以贯之。

同样在《论语·子罕》中,他困于匡时说的那番话,就将“天命”搬了出来:“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话说回来,孔子回复太宰与子贡的那些话,确实具有认识论的价值。

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可以推导出“卑贱者最聪明”,因为“卑贱”可以使人多才多艺;从“君子多乎
者,不多也”,可以推导出“高贵者最愚蠢”,因为“高贵”可以使人的各种功能退化。

我隐约觉得,尽管前后相隔两千余年,此二者之间还是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并且认为,西方国家的那些“富且贵”的父母不让子女当坐享其成的“富二代”,实在是高明之举。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八旗子弟”不就是这样的范本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