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近年真题精选

合集下载

重庆市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重庆近3年中考真题展示2014~2016素材

重庆市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重庆近3年中考真题展示2014~2016素材

专题一记叙文阅读重庆近3年中考真题展示(2014~2016)二、(2016重庆B卷13~17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孤独的老乡夏阳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

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

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

小吴不是这样。

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⑨“找老乡。

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

”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

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

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

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

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

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

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

”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精品解析:2024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A卷(解析版)

精品解析:2024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A卷(解析版)
魏顺南见楚王曰:“王约五国而西伐秦,不能伤秦,天下且以是轻王而重秦,故王胡不卜⑦交乎?”楚王曰:“奈何?”魏顺曰:“天下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王令之勿攻市丘。五国重王,且听王之言而不攻市丘;不重王,且反王之言而攻市丘。然则王之轻重必明矣。”故楚王卜交而市丘存。
(选自《战国策》)
[注]①从长:盟主。②伤:使……受到损害。此处意为“打败”。③成皋:地名。④魏顺:人名,战国时纵横家。⑤市丘君:韩国人,封地在市丘。⑥兵费:军费、战争经费。⑦卜:占卜。此处意为“检验”。
【答案】(1)①.示例:语言表达准确,声情并茂,感染力强。②.示例: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2)示例:艾老师,您好!校团委将于6月14日晚7点在学校小礼堂举办一场以“传承革命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担任此次比赛的评委。请问届时您是否方便参加?感谢您的支持,我们真诚期待您的莅临!
A.贺龙B.徐海东C.刘龙火D.邓发
(2)根据书中内容,从下面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位 其设计雕像。请你对雕像进行描述(描述角度:场景、外貌、神态、动作等)。示例仅供参考。
示例:
人物:彭德怀。书中依据:彭德怀指挥红二师进行爬山演习。
雕像描述:他精神饱满,神情坚毅,左腿弯曲,踩在石头上,右腿直立,左手叉腰,右手高举,张嘴呼喊,似乎在指挥战士们“冲啊”。
备选人物: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所选人物:______书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雕像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中考语文 重庆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2019中考语文 重庆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②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如2010年15题,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老人差一 点看到好望角的激动心情和想到老伴去世、儿子遭绑的痛苦心情。 ③作品中其他人物(或作者)对主人公的评价。 (3)归类合并,恰当表述。如果几个段落中人物的形象是一致的,则 把一致的性格特点合并。如果几个段落中人物性格各不相同,则把这些性 格并列起来作为答案。避免出现同义词。 4.(原创)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王婆婆的性格特征。(4分) 【答案】 勤劳朴实、善良无私、仁爱执着。 【变式设问】①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王婆婆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王婆婆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的理解。 ③从文章第⑥~⑬段看,王婆婆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④文章除了表达王婆婆的善良外,还体现了她什么性格特点?请结合本段 相关词语具体分析。
合情节分析,揭示出人物的心理。
③从修饰、限制性词语或关联词语入手。在故事情节中,人物的心 理是有变化过程的,因而抓住修饰限制性词语,就可以分析出人物的心 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2.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 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4分) 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 【答案】 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挠,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 要用它来回报社会。 【变式设问】①品读第⑫段画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王婆 婆的心理。 ②小说第⑫段画线句体现了王婆婆怎样的心理? ③请品读第⑫段画线句,任选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王婆婆的心理 的? ④请品读第⑫段中加点词表现了王婆婆怎样的心理?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考向2:词语的表达效果(12年6考)

重庆市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常考记叙文分类训练(含解析)

重庆市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常考记叙文分类训练(含解析)

重庆常考记叙文分类训练一、(2015 河南)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16分)滴水之恩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

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

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班车走嘛。

”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

“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

”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

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

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

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

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

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重庆市A卷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003-2018)

重庆市A卷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003-2018)

重庆市A卷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018年拾荒万吉星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

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

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

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

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

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

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

重庆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考点强化训练2(2021年整理)

重庆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考点强化训练2(2021年整理)

重庆市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考点强化训练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重庆市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考点强化训练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重庆市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考点强化训练2的全部内容。

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考点强化训练2一、(2017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2分)一棵小白杨朱金平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塔斯提边防连.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

大家下车使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

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

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

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

【拔高教育】K12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少年书架

【拔高教育】K12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少年书架

专题一记叙文阅读少年书架(2017重庆A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20分)少年书架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

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

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

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风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

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

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飘着。

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朗声道:够了,够了!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

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

爸爸兴奋着。

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

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11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12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重庆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_24

重庆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_24

2019年5月16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 缘分让我
25
在这里遇见你
方法指导 (1)解释词语意思,判断词语是从词性、修辞还是其他角度 来赏析。 (2)分析作用,注意“效果词”的表述。 (1)词性
①动词【11年4考】、形容词【16B】:……极富表现力,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②副词:强调了……的特点。 ③量词[16A、14A]:准确地表明了一种……的程度, 将……的范围呈现得更加具体、直观。
2019年5月16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 缘分让我
26
在这里遇见你
方法指导 ④叠词:运用叠词,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使语
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⑤拟声词:运用拟声词,在这里指……,形象地描
写了…… (2)修辞
①比喻[16A、15B、11]:生动形象地表达了…… ②拟人【11年5考】:赋予……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 地表达了…… ③排比【17B】: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之情
在这里遇见你
考向2:词语的表达效果(11年7考)
考情搜索:17B、16A、16B、15A、14A、09、08
(2)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评鉴】 ①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②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 然。
【答案】①“汪”极言小吴眼中蓄满了泪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吴 因“我”的理解而深受感动的情态(2分)。 ②“黯然”写出小吴情绪低落的神情,表现出他没找到老乡时的极度 失望(2分)。
2019年5月16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 缘分让我
27
在这里遇见你
方法指导 ④反复【17A】:突出、强调了…… ⑤夸张:强调、突出了……
答题格式:解释词语(本义)+判断(词性、修 辞)+效果词+内容+情感(后两点带文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近4年中考真题精选(2014~2017)第1类挚爱亲情一、(2016重庆A卷13~17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包利民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

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1]。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

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黯淡。

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

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

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④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

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

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⑤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

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会不知不觉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⑥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

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

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

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总想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得是怜悯。

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遇见她,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了孤儿了!”⑦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⑧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

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与失落。

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

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

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

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

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

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

大家纷纷涌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

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11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

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注释:[1]盈然:漫溢的样子。

1. 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断,请概括出第二、三片断的内容。

(4分)片断一: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

片断二:朋友因为女生的真诚亲切而改变自己冷漠的性格。

片断三:邻家大伯因为父母舍身救子而禁言一天,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两个片断各2分,意合即可)【解析】片断二可在文中第⑥~⑧段找出,即一个朋友因为自己是孤儿,一直待人冷漠,班上有个女生总想关心她,她却只当是怜悯,后来这个女生的父母因车祸身亡,女生眼中的真诚和失落使朋友打开心扉;第⑨、⑩段讲的是片断三,即邻家大伯六岁的时候跟着聋哑父母回爷爷家过年,遇到汽车出现故障,父母牺牲自己,将他推出车外,从此,邻家大伯便在每年父母逝世的那一天用禁言的方式来怀念那份爱和悲情。

2.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丰富的表达效果。

(4分)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一枕”扣住了“夜”“不眠”(2分),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枕卧床上,难以入眠的情状(2分)。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在文中,“一枕”明显是一个量词,从前文“不眠的寒夜”“辗转反侧中”可看出“枕”是与“夜”“不眠”相关,用它来修饰“冷清”,写出了作者在夜里思绪紊乱,辗转反侧的情状。

从“一枕”所在的第①段可以看出,在一个飘雪的寒夜,作者由于失眠,思绪万千,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枕卧床上,难以入眠的情状。

3. 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4分)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表达此刻“我”因为得到老师的同情理解,内心黯淡、愤愤的情绪瞬间消失的喜悦心情。

(意合即可)【解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内心愤愤的情绪比作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说的是“我”内心愤懑的情绪渐渐消失了。

从第③④段可以看出“我”心里愤愤便和老师顶撞,当“我”离开的时候,老师嘴角的笑容以及和其他老师的话语让“我”有所触动,“我”觉得得到了老师的理解,从而内心黯淡、愤愤的情绪化为喜悦之情。

4. 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动作描写(1分),通过“护”“挤”“推”三个连贯的动词(1分),生动地刻画了父母在生死关头舍身救子的感人形象,突出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2分)。

【解析】这句话在文章第⑨段,“父母护着他”“挤到车窗前”“推了出去”从“护”“挤”“推”这三个动词可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护”表现出父母对孩子无时无刻的爱护;“挤”说明当时情况很危急,大家都很慌乱,父母为了孩子拼尽全力;“推”指当时情况危急,尽管父母有所不舍,但为了孩子的安危还是奋力将孩子送往安全地带。

三个连续的动作将父母在紧急情况下还是想着先保护孩子,在人群中挤到窗前,把孩子推出去送到安全地带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父母舍身救子的感人形象。

在生死关头,为了孩子的安危,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一切都缘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

5. 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4分)( B )A. 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

B. 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C. 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D. 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

【解析】本文的题目是“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其含义主要指的是“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

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A项只强调了感动影响的深远;C、D两项只强调了此刻瞬间的感受。

故选B项。

二、(2015重庆A卷13~17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20分)我的暖,一寸长葛闪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

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

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

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

○11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个谢谢便离开了。

临走前,还特意向我的前车牌望了一眼。

○12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

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13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

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

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

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

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

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14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

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15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

孩子的心理因此出现了阴影。

16“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

”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17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孩子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18“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选自葛闪新浪网博客,有删改) 1. 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为了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2分),他请求坐一次“我”的车,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2分)。

(意合即可)【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熟悉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章的关键要素:人物(中年男子、“我”)+事件(起因:他的孩子进城读书,被同学们瞧不起,心理留下阴影;经过:他请求坐一次“我”的车以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结果:“我”答应了他的请求,他给了孩子温暖)。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和所做的事情两个角度进行概括即可,同时要做到语言简洁。

2. 文章第①段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种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外貌描写(肖像描写)(1分)。

作用:①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②暗示了他工作的艰辛;③暗示了“几天来”他被拒的原因;④为后面“我”的“皱眉”“犹豫”做了铺垫。

(作用答出3点即得3分)【解析】文章第①段,很容易判断出是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句子中的“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等词句点明了这个中年男子的身份,也看出他工作的辛苦,再结合后文来看,他这一身装扮也成为这几天被拒绝的原因,同时也为“我”听说他想坐“我”的车时“皱眉”“犹豫”做铺垫。

3.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