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含答案解析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妈妈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
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当客人来的时候,不管她有多尴尬,母亲都会设法找点东西来娱乐。
她的叔叔和表亲们经常花钱买酒和肉,这让她脸红了,但为他们温酒和面条礼貌地给了她一些快乐。
到目前为止,我好客的习惯还没有完全改变,因为我从小就习惯的事情不容易改变。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
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
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
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
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
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
可是,我也愿意升学。
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心头赵汀生我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班主任,姓曹,四五十岁的样子,戴着副玳瑁眼镜,镜片形似鸡蛋,厚如陶瓷碗底,像有圈圈螺纹。
语文课若有偷看小人书做小动作的,不论在哪个角落,他总是先扶扶眼镜,注视片刻,轻咳几下,然后用教鞭敲着讲台,说:“这怎么行呢?”当时同学们大多有些怵他,背地里叫他“眼镜”。
我们班的自习课原本和其他班一样,没有老师,大家在教室里随意走动,交头接耳,很是自在。
后来“眼镜”将大半自习课用于自习语文,他总是坐在讲台旁批改作业,谁也不敢“轻举妄动”,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沙沙沙写字的声音。
一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自习课,下课铃响后,曹老师从讲台旁站起来,扶了扶眼镜,压低嗓门说:“放学后我带同学们去游泳,会游泳的请举手。
”我们这个小山城溪河交错,深潭也很多,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在游泳时溺亡,老师和家长通常不许孩子去游泳。
但炎炎夏日里,游泳对孩子们,尤其小男孩,是极大的诱惑,常有人偷偷下河。
此刻,平日里颇为严厉古板的“眼镜”,竟要带大家去游泳,幸福来得实在有点意外。
教室里一下子喧嚣起来,那些预备下课后冲出去抢占乒乓球桌的男生,赶紧将攥在手里的自制光板球拍塞回书包。
选择去游泳的最后只有男生。
到得一处宽阔的河滩,曹老师叫我们站成一排,报了两遍数才让下水。
我与同学们打了一阵水战,又连扎了几个猛子浮出水面,见不远处河面上有两点亮光,抹去脸上的水珠一看,原来是曹老师正面对着我们站在水中,眼镜反射着太阳光,一闪一闪的。
我游到曹老师跟前,请他和我们一起去游泳,他摇了摇手说:“我还是不游吧,万一眼镜掉进河里,就什么都看不清了。
”我说这样泡在水里不动太冷了,他扶了扶眼镜:“没关系。
我眼睛不好使,你去告诉大家,不要离我太远,这样才看得见你们。
”太阳落下山去,渐渐起了风,柳枝拂着水面窸窣作响。
此时刚过端午节,河水还有些凉,水中的我们已感到了微微寒意,陆续往河岸游去。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记叙文阅读家之脉陈忠实①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一只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
”我拔掉竹筒笔帽儿,看见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
父亲又说:“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
”②我的3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
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
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踏上智慧人生的征程。
③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
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
”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
”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④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
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
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⑤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6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
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婚丧大事时,村人就来找我写对联。
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⑥我的儿女都读进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他们都没有任何文凭,我只是高中毕业)。
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
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⑦13岁那年,礼拜五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
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50余里路程步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一身一头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⑧二女儿因为读俄语,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补习。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文学作品阅读鳝孔曾庆升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上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院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④这园子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
早先没有矮栅,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
苗儿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地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
于是几次脸红争执,两家积下怨来。
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
现在田家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
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
开始,两家都细心捡摆自家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园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
瓜藤长势旺,便越过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
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了这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給谢家一个难堪。
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动”,特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快地抓次“偷瓜贼”。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
旱烟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的河。
昔日两家稻田都用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
谢家稻田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精田挨山,只能靠老天。
田二抬头望望夜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
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来,滋润着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
要救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将白费一年辛劳,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
田二性子耿,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
他坐在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里抱怨说:老天爷可是要存心惩处我呀!……直到后半夜,空气爽润了许多,田二才站起身,向着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解析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会唱的球林海音①这是今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
当我刚一走上讲台,就看见下面有十几双小手举起来。
“黄泽的球被人偷去了,老师,会唱的球!”被叫起来的这么报告。
又一个举起手来:“那个球不是真正会唱,只是一打开就有音乐响起来。
”“黄泽的爸爸从香港带来的!”“大概要美金一百块吧,被谁偷去了?”“一定要把偷东西的贼捉到!”“……”“……”大家被这个什么“会唱的球”搞得完全忘了教室里的秩序,你一言我一语地乱嚷着。
②我用板擦敲打着桌子:“我到底听谁的?”我的生气的声音压制了孩子们的骚扰,他们安静下来了。
据班长的报告说,在未上体育课前,这只“会唱的球”是在的,等他们从操场下完体育课回来,它便从黄泽的位子里失踪了。
③失主黄泽的父亲是一条商船的船长,经常带些外来货,以至于黄泽常炫耀于同学间。
手头阔绰其实也不是什么有失人格的事,各人的家庭环境不同,但是在都市的生活里,物质的诱惑对人们是一个威胁,就是孩子也不例外。
每逢黄泽表现了新花样时,便给其他的孩子们带来一阵骚动,看他们或艳羡、或巴结、或不屑,爱憎的反应虽然不同,但是却没有一个真正能“不动心”的。
因此使我常常想到,难道我们的教育还缺欠点什么吗?④但是,我们势必把这只“会唱的球”找出来,这只球不会离开偷它的人的身上的,然而,在我的班上,谁又是那可疑的贼?我感到惶恐的倒不是怕搜不出这只球,反而怕的是从他们之中哪一个口袋里搜出来!这班学生是从他们二年级时,我便任教,到现在六年级,快毕业了,在要离开我以前,突然出了一个贼。
⑤我用郑重的口气说:“为了尊重同学们的人格,我不愿当场搜查每个同学,一个人是难免在一时糊涂中犯一点过错的,我相信他这时已经后悔了,他有一个改过的机会。
好,同学们都排队到操场上去!”⑥孩子们以一种不知道老师的闷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态度,面面相觑地排队走出去。
到了操场上;我又说:“现在我一个人回教室去,然后同学们按着排队的顺序,一个个到教室里来,希望拿那个球的同学把球交给我,自己认为没有拿的,进来一趟再出去好了。
【语文】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语文】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会走路的梦铁凝①假若人生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
②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
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起来。
她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四岁。
没有了孩子的维系,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
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再无什么指望。
她想到了死。
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
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这邮局是如此的喧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社着这陌生的喧杂,衬着棕色来面上糨糊的嘎巴儿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
③这时有一位拿着邮包的老人走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
”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他那苍老的手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我的同学突然在那老人面前哭了。
她突然不再想死和写诀别信。
她说,就因为那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最具体的需要便是需要她帮助这老人纫上针。
④地纫了针,并且替老人缝好邮包。
她离开邮局,离开那靠海的城市,回到自己的家。
她开始了新的生活,还找到了新的爱情。
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不是她帮助了老人,是老人帮助了她,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接了起来,如同针与线的连接才完成了邮包的缝制。
⑤她还说从此日子里有了什么不愉快,她总是会想起老人那句话:“姑娘,你的眼好,帮我纫上这针。
”她常常想着这话,在街上,路过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邮局。
有时候,这话如同梦一样不真实,却又真实得不像梦。
然而什么都可能在梦中的街上或者街上的梦中发生,即使你的脚下是一条烂熟的马路,即使你的眼前是一条几百年的老街,即使你认定在这老路旧街上不再会有新奇,但该发生的一切还会发生,因为这街和路的生命其实远远地长于我们。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现代文阅读锁链清晨的鸟市上,总有几个起得比鸡还早的爱鸟人,拎了各自的笼儿和架子,到茶馆里来聚头遛鸟。
这天,鸟贩子林红嘴来了,他从三轮摩托上取下一个口袋,撑开罩子,里面是一个方笼。
林红嘴打开方笼,拎出一个架子,上面兀自立着一只鹦鹉。
那鹦鹉绿色的羽毛,侧光之处显出蓝青之色,红红的嘴唇,宛如衔了一枚玛瑙做成的哨,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
通常,这个时候是该打招呼了。
那明星范儿的鹦鹉显然是知道套路的,清脆地喊出一句:“哈罗,古得摸铃!”众人顿时哄笑了起来,说话的鸟见过不少,张嘴就来英语的,稀罕。
于是大家来了兴致,搜肠刮肚地把记忆中剩得不多的英语单词翻出来,用来逗鹦鹉。
有的甚至把从电视里学的“八格牙路”都用上了,那鹦鹉居然能接口来句“米西米西”,看来这家伙也是看了不少抗日神剧。
林红嘴笑道:“别说你来日语,就是法语、意大利语、泰语、葡萄牙语,它都会几句。
人家可是轮船、火车、飞机都坐遍了才来的!”众人又惊叹了一番。
不出两分钟,又有人品咂出鹦鹉的奇异之处:“你看你看,这玩意儿居然没有拴链子!”大伙儿一看,果然见那鹦鹉裸着双脚,自在地站在架子上。
看着它健硕的翅膀,大伙儿开始质疑林红嘴,说:“你不会是养了一只母鹦鹉在家里,然后拿这只漂亮鸟儿四处卖钱,卖完它,又让它自己飞回去吧?”林红嘴大呼冤枉,说:“这鸟儿的最大卖点,就是不拴链子,打死不飞!不信可以打赌!”一听打赌,众人都来了兴致。
赌局说定,三小时之内,众人只要不碰鸟儿和架子,无论用什么办法,让鹦鹉飞离站架,即为赢,反之则输。
赌资1000元,交由中间人保管,谁赢归谁。
双方的1000元很快凑齐。
众人又觉三小时太短,改为五小时,并取尽鹦鹉架上的食物和水。
对于这些刁钻要求,林红嘴只撇嘴一笑,通通都答应下来。
鹦鹉挂上树枝,人们开始想招。
先是击掌、敲锣、放炮仗之类的武攻,后是扔花生、玉米、瓜子在地上的文逗,还有人学猫叫,或干脆主张去找一只胖猫来实施心理战术,甚至还有人主张去找一只漂亮的母鹦鹉过来演美人计……但那只鹦鹉却都不理会,依旧只是自顾自稳稳地站在支架上,或单脚或双脚,死死扣住那根木棍不放。
人教版中考语文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姐弟①吃过晚饭,引弟去关前门。
外面,墨一般黑。
②一条黑影悄然出现在门口,引弟一怔,随即把那人拉进屋里,慌里慌张关了门,问,你去啥地方了?为啥一年多不回来?③来人是引弟的弟弟黄飞。
黄飞说,阿姐,等会儿再说吧,我饿。
④疯长的发须,破旧的衣衫,不到三十岁的黄飞脸上,没有一丝小后生的神采。
引弟感到鼻子发酸,赶忙淘米做饭。
刻把钟后,黄飞吃上了饭,两个煎鸡蛋,几根油炖菜,再没别的。
引弟说,阿飞,你没打招呼过来,阿姐也没啥准备,只能委屈点了。
⑤黄飞大口吃着饭菜,边吃边说,阿姐,你自己也别太省了,老是吃素不好。
⑥荤的,被我吃光了,我不晓得你会来。
引弟说。
⑦吃完饭,两人都沉默了。
一年多前,也是在一个夜里,黄飞来找引弟,说要借千把块钱,有急用。
引弟手头没那么多钱,找邻居借了些给他。
后来才知道,黄飞赌输了钱,和几个哥们去抢劫,正被公安局追逃着。
得知真相后,借钱的土根嫂和驼子阿三都给引弟冷脸看,这算啥?早晓得帮的是逃犯,说啥也不会借!⑧黄飞憋不住开口了。
他出逃到外地后,去了很多地方。
摆地摊,因为不懂经营赔了本;去工地,被包工头扣了工钱,他不敢讨要……如今,有家也不敢回。
⑨引弟说,阿飞,投案去吧,欠下的,迟早要还的。
⑩黄飞没接话,只是问,阿爸姆妈好吗?⑪引弟捂住眼睛,说,他们身体本来就不好,一直在等你回去呢,唉——⑫引弟是爸妈领养来的,直到她十八岁时,才为他们“引”来了这个弟弟。
引弟待黄飞特别亲,出嫁后,还时不时回娘家,买些好吃的给他,也经常偷偷给他塞点零花钱。
弟弟居然这么不争气,引弟暗地里不知哭了多少回。
⑬黄飞叹了口气,说,现在自首,太晚了,明天我还要去外地,做笔生意。
⑭生意?还有啥生意?!引弟突然感到背脊骨发凉,说,阿飞,你可不能再错下去了呀。
⑮黄飞说,没办法,我保证,跟哥们做完这桩后,给阿爸姆妈挣足养老的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
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
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
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
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
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
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
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
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
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
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
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
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
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
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
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
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
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
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
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⑪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
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
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⑫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⑬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⑭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⑮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合着汗水的头发凌乱的贴在她的左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⑯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
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⑰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
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选自《最阅读》,原文有删改)(1)请阅读选文③﹣⑯段,梳理母亲的情感变化过程。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疯狂(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⑮段的画线句子。
(3)第③段文字能否删掉?为什么?(4)文章以“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牵挂关注;焦急;悲切(2)本句运用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3)第③段文字不能删。
因为它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第一句话承接前面“我不能说话”的问题,第二三句开启下文母亲带“我”去田野的话题。
删掉后,前后内容连贯不紧密。
(4)①题目中的“母亲的头巾”是文章的线索。
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
④以动作为题,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⑤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⑥这个细节,表现母亲对“我”无私的爱,表现母爱的伟大。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
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
母亲带我到田野,母亲怕我走失呼喊我,要我用头巾回应,“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
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牵挂关注;当“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
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
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是母亲焦急的心理的体现;“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表现了母亲悲切的心理;“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表现了母亲的疯狂心态。
(2)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进行分析,并联系上下文内容,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作答。
句中通过“跌倒”“爬”等描写语言可知,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由“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左脸上”可知,画线句运用了外貌描写。
联系文章内容可知,画线句的描写发生在母亲因听不到儿子回答而焦急寻找之后,可知母亲的心情当时是担心和焦急的;虽然在寻找的过程中母亲受了伤但她并不在乎,可见,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的、无私的。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
第③段在文章的中间,前半句“我还是不能说话”承接第②段的内容,后半句“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开启下文母亲带“我”去田园的事情,故这是一个过渡段,过渡段结构上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
所以,该段不能删去。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即可。
文章主要围绕着“头巾”这一事物展开记叙,母亲交给孩子头巾,嘱咐孩子在听到呼喊时将头巾扬起,“我”因为贪玩怕母亲责备而没有及时扬起头巾,这导致母亲以为“我”走丢了而疯狂寻找,“我”也因此知道自己的错误,体会到深深的母爱,知道了无论在何时都要在母亲呼唤时扬起头巾,及时告知母亲自己的状况,让母亲放心。
因此“头巾”在这篇文章中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也通过头巾来表达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我”通过这一事情明白了母亲对“我”的爱,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
故答案为:⑴牵挂关注;焦急;悲切;⑵本句运用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⑶第③段文字不能删。
因为它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第一句话承接前面“我不能说话”的问题,第二三句开启下文母亲带“我”去田野的话题。
删掉后,前后内容连贯不紧密;⑷①题目中的“母亲的头巾”是文章的线索。
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
④以动作为题,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⑤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⑥这个细节,表现母亲对“我”无私的爱,表现母爱的伟大。
【点评】⑴解答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题目。
首先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再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⑵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句子所写方法,然后结合内容来分析;⑶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⑷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方法:在分析标题含义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找到标题的深层含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得分点。
标题的含义和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通读全文,理清内容,把握主旨的前提下,按照“关键词语含哲理、‘人’‘物’同一象征义、内容主旨紧联系、先‘表’后‘深’理顺次”的解题思路,能保证相关题目不丢分。
注意: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先写出表层,再表达深层,最后联系主旨。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乐和先生郭震海①有一朋友,生性乐观,年过知非,依然像个孩童。
说他像“孩童”,不单指生性,貌相也甚轻,头发乌黑,面容白净,充满活力。
如他漫步街市,不谈年龄,独凭长相,别人肯定会怀疑他是当“爷爷”的人。
乐和姓张,如这般年龄,称个“老张”也妥帖,但我们都习惯喊他“乐和”,因为他天生爱乐,有事无事乐呵呵,就如上天对他格外眷顾,人间愁事儿全抛于别人,与他无关。
②26 岁,他军营退伍回家,当时的退伍军人,不管岗位好坏,地方政府都会给予安置。
和他一样退伍的军人,都忙着托关系,想往好单位挤,他不忙不急,整天乐呵呵地等,最后被安置到市供水公司上班。
说上班其实无事,在办公室负责接电话,打水扫地,他同样很开心。
他爱看小人书,看着看着就旁若无人地笑得人仰马翻。
③他天生不惧,比如别的职工见了领导,能避就避,实在避不得,打个招呼也会结巴。
他不,比如早晨上班,他两手提着四个暖壶,看见领导,老远就喊:“首长,早上好啊!”或许他在部队喊习惯了不觉得,别人听了都说像调侃,他不管,喊得很自然。
奇怪的是领导听了不恼,还会回一句:“早上好!”一次,单位组织集体乘车旅游。
领导在车上,大家显得异常安静,气氛凝重得像结冰。
按名排座,坐在车最后排的乐和受不了沉闷。
他直接跑到车前,拿起车载麦克风,“呼呼呼”吹气试音,一车人用惊恐的眼神看着他。
或许车上的其他人会想:“()。
”乐和很自然,手握麦克风,面向大家说:“首长好,各位兄弟姐妹好,本人五音不全,但为了减少大家的旅途劳顿,愿意献歌几曲,来呀,掌声在哪里?欢呼声在哪里?”有员工小声说:“这小子,领导在车上,竟敢如此放肆。
”没想到,领导带头鼓掌。
乐和唱了几首歌不过瘾,就开始讲笑话,一路逗得全车人笑得肚子疼,领导更是合不拢嘴。
行程进行到后来,领导有事了就喊:“小张,过来,给我拿住衣服。
”“小张,快去给我买瓶水。
”④有人问乐和:“你真不惧领导?”他说:“惧啥?领导是人又不是鬼。
”在单位,精明的人想着法儿接近领导,目的是想求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