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传奇的发展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五)参考文献:
• 1、《汤显祖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 2、《案头与场上》,叶长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 • 3、《于丹·游园惊梦》,于丹,中华书局。
汤氏宗祠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红梅记》
《李慧娘》
三、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 (一)生平、思想、创作: • 1、生平:汤显祖(1550~1616),字义
仍,号海若,别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 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 一生分为三个时期: • ①34岁以前,读书考试时期。 • ②34~49岁,从官时期。 • ③49~67岁,归隐时期。
• 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 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 春香之贼牢也。
(三)《牡丹亭》主题思想与人物
形象:
• 3、人物形象:
• ①杜丽娘:(妖:妖娆,美丽。)
• 杜丽娘是个为争取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而与封建 礼教作生死斗争的叛逆女性,是我国古典文学艺 术形象画廊中莺莺之后、林黛玉之前最光辉、最 优美的女性形象。热爱青春、热爱自然、敢于反 抗封建传统、敢于追求理想,是她性格的基本特 征。杜丽娘的胜利,一方面给当时在封建礼教压 抑下的青年妇女以更大的鼓舞,另一方面,对封 建礼教来说也是一种打击。
• ④元杂剧人物少,线索单一;明传奇人物 多,线索复杂。男女主角双线发展。
• ⑤元杂剧悲剧多一些;明传奇喜剧多一些。 杂剧政治性、批判性、现实性强,⑥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 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 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 独唱、对唱、合唱、轮唱。
• 2、神奇的艺术境界。作品造成了一种充满 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在大自然、在青春 面前,把对美的执着、对爱情的渴望表现 出来。美的青春毁灭在我们面前,构成了 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爱情理想的境界。青 春剧、爱情剧、抒情剧。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戏剧史上最早出现的写现实的剧,明清三 大时事剧。
《宝剑记》
《鸣凤记》
2、分期:
• B、万历年间: • “沈汤之争”:一方面是以沈璟为领头人
的吴江派曲学家群体的产生,另一方面是 以汤显祖为楷模的“至情派”剧作家风格 的融聚,这两大戏剧流派的形成与竞争, 是明代后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也是中 国戏剧史上的一大盛事。
三、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 2、思想:个性鲜明,具有平等意识,民主 思想,接受明中期王阳明的叛逆思想,对 李贽思想有深刻理解,重视世俗生活,对 封建礼教批判、抵制。
• 文学思想:“至情”论
三、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 3、创作: • “临川四梦”:因为汤显祖是临川人, 所
写的四个剧本因情生梦、因梦成戏,所以 把《牡丹亭》(还魂记)《南柯记》《邯郸 记》《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 • 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 《邯郸》 仙也; 《南柯》,佛也; 《紫钗》,侠也; 《牡丹亭》,情也。 •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于丹《游园惊梦》
• 内容:至情至性。 • 形式:载歌载舞。 • 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
美、苍凉之美、风雅之美、诙 谐之美、灵异之美。
2、分期:
• ②中后期: • A、先声:嘉靖三大传奇: • a、李开先的《宝剑记》, 共52出,明代中
期传奇中第一个剧本。 • b、梁辰鱼的《浣纱记》,共45出,第一部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 和要求
(一)明代传奇的体制特征:
1、明清传奇:明清时期用南曲写作 和演唱的长篇戏剧形式,是在宋元 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叙事生 动、故事性强、具有传奇色彩,代 表明清戏剧的最高水平。代表作品 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洪昇的 《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3、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的《鸣凤记 》 时事剧的开山之作
全剧四十一出,极写奸相严嵩及其子严世藩 独断专行、残害忠良。他杀害了力主收复河套地 区的大学士夏言、曾铣;兵部主事杨继盛上奏皇 帝,痛陈严嵩五奸十罪,又惨遭杀害;其妻亦殉 节;吴时中、张鹤楼、董传策等,联名弹劾严嵩, 亦发配充军;郭希颜以“不剪奸雄死不休”的决 心向朝廷进谏,结果反遭毒手;最后,邹应龙、 孙丕扬、林润等人又经过曲折的斗争,严氏父子 终于受到惩处。作品称上述十大臣为“双忠八 义”,热情赞美他们前仆后继,不惜献出生命的 斗争精神,称誉他们是“朝阳丹凤一齐鸣”。故 以“鸣凤”为此剧命名。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一、传奇的概况 1、传奇名称的演化:最早特指唐代的短 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 奇”一类。元末明初时也有人将元杂剧 称为“传奇”。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 范化、典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 传奇就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 篇戏曲剧本的总称。
2、明传奇: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演化 而成的,以南曲为主的中长篇戏曲的总 称。带有浓厚的南方戏剧特征,但又融 合了北曲声腔和元杂剧精华。伴随四大 声腔发展起来。
五、吴江派与玉茗堂派
近代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说:“有明 曲家,作者至多,而条别家数,实不出吴 江、临川、昆山三派。”
吴江派和玉茗堂派的形成与竞争,是明 代后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也是中国 戏剧史上的一大盛事。
(一)吴江派
吴江派是万历年间的戏曲文学流派 之一,因领袖沈璟是吴江人而得名。成 员有余姚吕天成、叶宪祖,苏州冯梦龙、 袁于令,上海范文若,嘉兴卜世臣,吴 江沈自晋等昆曲作家。多是沈璟的子侄、 门生或朋友。作品多宣扬传统伦理道德, 讲究格律严整,语言本色。剧目常被后 世搬演。
百战徒劳霸业空 。万千辛苦不成功。从来多少兴亡事。生死如同一梦中。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除奸反正扶明主,留得功勋耀古今。
第三节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明后期传奇概述
►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传 奇创作进入了高潮期和繁荣期。以汤显祖为杰 出代表的传奇作家,成为明代文学史上的一支 重要方面军。以沈璟为带头人的吴江派,在传 奇的创作和理论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 《词隐先生论曲》: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 教合律度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说 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纵使词出绣肠, 歌称绕梁,倘不谐音律也难褒奖。
► 吕天成《曲品》: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 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
汤显祖认为,戏曲创作必须从内容出发,反对削足适履, 拘泥于形式。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 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 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
► 吕天成《曲品》将沈璟和汤显祖的剧作被并列为上上 品。对于“沈汤之争”,他提出“倘能守词隐先生之 ”
吴江派戏剧家群体
► 沈璟曾编有《南词韵选》。《遵制正吴编》、《论词六 则》、《唱曲当知》等曲学论著,皆已失传。另有《南 九宫十三调曲谱》,编辑、整理了可以演唱的昆曲曲牌 达七百种左右,成为曲家填谱法则,这就使他成为与戏 剧创作大师汤显祖齐名的明代曲学大家。
►《浣纱记》第一出”家门大意”:
►[红林擒近](末上)……试寻往古,伤心全寄 词锋。问何人作此?平生慷慨,负薪吴市梁伯 龙。(问内科)借问后房子弟,今日搬演谁家 故事?哪本传奇?(内应科)今日搬演一本范 蠡谋王图霸,勾践复越亡吴,伍胥扬灵东海, 西子扁舟五湖。(末)原来此本传奇,待小子 略道家门,便见戏文大意。 [汉宫春]范蠡遨游,早风流倜傥,历遍诸侯。 因望东南霸起,越国迟留。寻春行乐,遇西施 浙水溪头。姻缘定,将纱相赠,双双遂结绸缪。 谁料邦家多事,共君投异国,三载羁囚。归 把倾城相借,得报吴仇。佳人才子,泛太湖一 叶扁舟。看古今浣纱新记,旧名吴越春秋。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明戏曲的主体是传奇。
第一节明初传奇概述一.“传奇”。
(一)最早特指唐代短篇文言小说。
(二)宋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类。
(三)元末明初学者也有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大部分杂剧也都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四)宋元南戏在明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后,传奇便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二.明传奇:(一)宋元南戏本是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和宋词等诸多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在音乐和表演上有较大随意性;因此早期南戏一般格律不甚讲究,宫调组织不严密。
(二)经元末明初“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后,尤其经《琵琶记》后,南戏逐步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渐渐严密。
1.《琵琶记》作为南戏与传奇间承前启后的作品,其“不寻宫数调”论表现出南戏向传奇转型间关于音乐规格化的普遍追求。
2.从《琵琶记》始,传奇多系有名有姓的文人雅士创作,文词朝着典雅甚至骈俪方向发展;随着四大声腔的成熟与流播,源于南方的传奇成为明戏曲主体。
三.明初传奇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这与统治集团对程朱理学的推行息息相关:(一)邱 《五伦全备记》等传奇,是明初道学戏剧的发轫之作。
(二)邵璨《香囊记》写宋张九成与贞娘故事。
1.可说是封建礼教集大成者。
2.结构上对《琵琶记》、《拜月亭》承袭多,语言素材上大量采用《诗经》和杜甫诗句,典故对句层出不穷,连宾白亦多用文言,开辟明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源头。
四.《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较少受道学气、八股味污染。
(一)姚茂良《精忠记》讴歌岳飞爱国精神,渲染悲剧氛围;《双忠记》讴歌张巡、许远守城不降的英雄气概。
(二)苏复之《金印记》写苏秦拜相前后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三)沈采《千金记》以韩信为主线,描摹楚汉相争的大场面。
(四)王济《连环记》演王允施连环计诛董卓。
五.“《精》、《金》、《千》、《连》”四大剧目不乏粗糙处,因袭部分多;但人物形象丰满,反映出民族与历史本身的魁力。
论明清传奇戏曲的发展

论明清传奇戏曲的发展刘彩文太原师范学院摘要:在中国戏曲史上,明清传奇戏曲的发展繁荣,掀起了继元杂剧繁盛之后的又一高峰。
在明清特殊的政治 文化背景影响下,文人有了更积极的创作动机,把戏曲作为寄情寓意的寄托,把世间一切悲欢离合以传奇戏曲 的形式演绎出来。
在继承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又吸取北曲声腔、元代杂剧艺术特征,发展为具有规范化剧本结 构、音乐体式格律化、有浓厚民间趣味的戏曲,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精华组成部分,显示出独特的审美风貌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明清传奇戏曲发展特征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 )07-0174-03一、传奇戏曲的产生与发展“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戏剧艺术,是以歌舞、动 作、念白等表演形式,通过演员的演出推进故事情节的 演进,演绎一个故事,属于一种综合艺术。
中国戏曲源 远流长,先秦时期已萌芽,宋元之际才算成型,后来随 着元代元杂剧的发展,中国戏曲才算是成熟起来。
由于 宋代文学中心的南移,南戏成为后来戏曲的主导。
明清 时代,文人剧作家在南戏的基础上,对剧本的体制规范进行创新并改造,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一一明清传奇O“传奇”一词,最原始含义指记述奇人奇事,还未成 为一种区分文学体裁的名称O 唐宋两代,传奇在较为开 放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繁盛的发展。
“传奇”在南宋末年 才被人们指代中唐以来新兴的一种小说体裁一一唐代 的新体小说。
宋元明清传奇在承载小说这种文体特征 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别的体裁特征。
把“传奇”称之为 戏曲,大约在宋元时期,人们把南曲戏文称之为“传 奇”,元人也把北曲杂剧称为“传奇”。
由于好多的戏曲作品取材于唐传奇,同时戏曲也继承了传奇小说的文 体特征,所以后人称之为传奇戏曲。
明清之际,小说中大量融入诗词曲赋等韵文现象,可谓文学发展的趋势,它们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思想结构,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构造、情感氛围的营造与抒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增加了浓厚的审美意蕴O 这 种散韵结合的模式,更是在音乐韵律的推动下,不仅流 行于上层高雅台阁,更是通过说唱的形式走向市井O 传 奇戏曲本就属于通俗文学,由于非常受普通民众的欢 迎,逐步发展为大众文学。
第六章 明代传奇

3、爱情悲剧中周朝俊的《红梅
记》写得较好。
四、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 影响下的剧作家
1、沈璟与吴江派 沈璟改编、创作了17本昆剧, 合称为《属玉堂传奇》。流传至今 的有《红蕖记》、《埋剑记》等。 沈璟的曲学主张比他的戏剧创作 影响大。
他的思想保守,倡导封建伦理
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
本色论,强调语言的通俗自然;
《浣纱记》,原名《吴越春秋》。 写范蠡与西施的故事。 以范蠡、西施之间悲欢离合的爱 情为线索,将男女爱情与国事兴亡 结合在一起,将爱情主题与政治主 题融为一体。在戏曲史上具有开创 意义。
3、《鸣凤记》
传为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 它堪称戏曲史上较早、较完整 地反映当时政治事变的悲剧现代戏。
《鸣凤记》,写嘉靖年间夏言、 杨继盛等忠臣义士与严嵩及其党羽 殊死斗争的当朝实事。 “前后同心八谏臣,朝阳丹凤一 时鸣。”剧名即取此意。 它的最大贡献是第一次将当代的 重大政治斗争搬到舞台上,这对后世 的传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代的 《清忠谱》就是受其影响的结果。
二、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1、李开先《宝剑记》
抒发心内愤意、化解胸中垒块,
以其充满战斗激情的烈烈雄风, 强悍地掠过明代开国后近两个世纪 的沉闷剧苑。
《宝剑记》全剧一共五十二出, 是第一部根据小说《水浒传》改编 成的戏曲。 情节作了较大的改动 :主导 思想是忠君爱国,剪除权奸,写 忠与奸的矛盾 这种改动,可能与嘉靖时的 黑暗政治有关。
声律论,强调戏曲创作要讲究
音律。
2、玉茗堂风格的剧作家
戏曲史上将宗汤、学汤较为
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们称为
“临川派”,或者称以汤显祖室名 为题的“玉茗堂派”。
强调男女至情,重视个人的感
第七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七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第七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据傅惜华《明代传奇全⽬》,明传奇存⽬九百五⼗种,今有剧本⼆百余种,多收⼊于《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晋《六⼗种曲》收录了其主要作品。
⼀、“传奇”概念的流变最早指唐代⽂⾔短篇⼩说,洪迈《唐⼈说荟》:“唐⼈⼩说,不可不熟。
⼩⼩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不⾃知者。
与诗律可称⼀代之奇。
”宋话本⼩说也有“传奇”⼀类。
元末明初,传奇⼜往往指杂剧, 明嘉靖以后,“传奇”⼀般专指杂剧以外、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曲。
结构⼤致与南戏相同,⾓⾊分⾏更细:正⽣、贴⽣或⼩⽣、正旦、贴旦、⽼旦、⼩旦、外、末、净、丑、⼩丑。
⼆、明代传奇分期前期从洪武到正德(1368-1521)年间,是传奇创作的停滞时期;中期从嘉靖到万历(1522-173)年间,是其兴盛期。
后期万历⾄崇祯年间(1573-1644),传奇的发展的⾼潮和繁荣期。
第⼀节明初传奇概况⼀、伦理剧明初传奇有明显道学⽓、⼋股化,形成为骈俪派(昆⼭派),邱濬《五伦全备记》、卲璨《⾹囊记》为其代表。
《五伦全备记》写兄弟仨伍伦全、伍伦备、安克备⼀家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忠于其君、孝于其母、睦于夫妇、友于兄弟、信于朋友。
王世贞《艺苑卮⾔》:“《五伦全备记》是⽂庄元⽼⼤儒之作,不免腐烂。
”徐复祚《曲论》:“纯是措⼤书袋⼦语,陈腐臭烂,令⼈呕秽。
”《⾹囊记》写张九成与贞娘的爱情离合:“忠⾂孝⼦重纲常,慈母贞妻德允臧,兄弟爱慕朋友义,天书旌异有辉光。
”剧开传奇骈俪化、典雅化、⼋股化源头。
徐渭《南词叙录》:“习《诗经》,专学杜诗,遂以⼆书语句,匀⼊曲中,宾⽩亦是⽂语。
⼜好⽤故事作对⼦,最为害事”;徐复祚评云:“丽语藻句,刺眼夺魂。
”⼆、其它创作姚茂良《精忠记》、苏复之《⾦印记》、沈采《千⾦记》、王济《连环记》等稍有成就,但结构松散,⼈物刻画粗糙。
第⼆节明中叶“三⼤传奇”1、四⼤声腔徐渭《南词叙录》:“今唱家称⼷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之;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之;惟昆⼭腔⽌⾏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第23出“迎施”(旦)“三年曾结盟,百岁图欢庆。记得溪边,两
下亲折证。闻君滞此身,在吴庭,害得心儿彻夜疼。溪纱一缕曾相订, 何事儿郎忒短情?我真薄命!天涯海角未曾经,那时节异国飘零,音 信无凭,落在深深井。”(生)“别来岁月更,两下成孤另。我日夜 关心,奈人远天涯近。区区负此盟,愧平生。谁料频年国势倾,无端 又害出多娇病。羞杀我一事无成两鬓星。(今日特到贵宅呵,)奉君 王命,江东百姓全是赖卿卿。” 第30出“采莲” : [喜迁莺]:(旦手持溪纱上)年年重九,尚打散 鸳鸯,拆开奇耦。千里家山,万般心事,不堪尽日回首。且挨岁更时 换,定有天长地久。南望也,绕若耶烟水,何处溪头? [二犯渔家灯]:今投,异国仇敌。明知勉强也要亲承受。乍掩鸳帏, 疑卧虎帐,但带鸾冠,如罩兜鍪。溪纱在手,那人何处?空锁翠眉依 旧。只为那三年故主亲出丑,落得两点春山不断愁。 表现西施来到吴国后,因眷恋故国亲人而产生的深切思念,和为迷惑 夫差不得不装笑陪游的痛苦心情,以及在这痛苦的处境中她不负众望, 坚心报国的思想情怀,刻画细腻传神,写出了西施不同于一般以声色 误国女子的独特之处和复杂心理。写西施国难和爱情矛盾冲突的情绪。 音律严整,文辞华丽。
李开先、王世贞等在嘉靖末或嘉靖后的著述,均称嘉靖前的明代戏剧
为“戏文”,而不称“传奇”。 3、封建礼教、教诲色彩明显。大力宣传义夫节妇、贤子贤孙。如明 代前期新编的戏文《香囊记》、《双忠记》、《忠孝记》等。 4、“四大声腔”广为流流: 明代前期,南戏唱腔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并逐渐形成几种不同的声腔: 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二种主要流行于 江浙两省,余姚腔还兼及今安徽南部;弋阳腔不仅流行于江西、福建、 湖南、广东,而且传入北京,形成一种声腔系统,称为“高腔”。 明前期戏剧新作不多,创作发展缓慢,其原因是明初思想文化箝制, 剧作家思想受到禁锢,很多以宣扬伦理教化为主旨,如《忠孝记》。 而《香囊记》语言追求典雅,对后来的传奇戏曲的“骈绮风”形成影 响很大。总的来说,明代前期戏曲成就不高。 (二)明代中期戏曲:传奇的成立与发展成熟期。(1488-1572,弘 治-嘉靖-隆庆) 1、“传奇”含义与演变: “传奇”源于唐代对短篇小说的称谓;用于指称戏剧,始于元代。宋 元南戏、元杂剧都曾被称为传奇。明代以后,则通常用来指明清两代 以演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作品。 传奇作品追求情节的奇异性和主 观抒情性。传奇戏曲是文人不断对南戏形式进行“雅化”和规范化改 造,既与南戏有直接承接关系,同时又文人化的戏曲样式。
2、戏曲理论研究的发展。李渔的《闲情偶记》,提出“结构第
一”,“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等理 论,切中传奇创作之时弊。 3、“南洪北孔”的出现:康熙年间,洪昇《长生殿》(1688)、 孔尚任《桃花扇》(1699年)两部巨著出现,把传奇创作推向一 个新高峰。 (二)清中叶:明清传奇剧的余势期。 1、演出体制杂剧化。多为折子戏。乾隆年间编纂的《缀白裘》, 主要收录当时剧场经常演出的昆曲剧本80多部作品的400多个折 子戏。 2、思想内容伦理化。“褒忠、阐孝、表节、劝义”。 3、艺术风格诗文化。创作与舞台演出严重脱节。 至乾隆年间(1736-1795),地方戏勃兴,传奇创作近入尾声, 但仍有几部佳作作为其回响。如方成培的《雷峰塔》等。嘉庆以 后,昆曲传奇失去舞台主宰力,被民间地方戏取代。
四、明代传奇作家与作品概述
(一)梁辰鱼(1510-1591)的《浣纱记》(共45出)(悲剧) 取材于春秋时代吴越兴亡的故事。元杂剧有《进西施》(关汉卿
作)和《越王尝胆》(宫天挺作),但剧本已佚。 故事梗概:越国大夫范蠡游春结识浣纱女西施并定情。接着吴越 交战,吴王夫差打败越国,越王勾践带臣子范蠡到吴国请罪,三 年中受尽吴国君臣侮辱。吴王得病,勾践为他尝粪,夫差于是让 勾践君臣回国。勾践回国后,计谋复仇,范蠡为国割爱,主动将 等待自己三年的未婚妻西施亲自送至吴宫。两人析浣纱为证,以 待团圆。夫差得西施,荒淫无度;吴国忠臣伍子胥因进谏昏君, 获罪自刎;吴国君臣不和,朝政日非。与此同时,越王却卧薪偿 胆,励精图治。当吴国攻齐时,越乘虚而入,攻占吴国,吴王自 杀。灭吴之后,范蠡功成身退,与西施在太湖舟中成婚, 一同泛 海而去,隐居江湖。 《浣纱记》的主要特点是以西施、范蠡的爱情为主线,写吴越之 争及国家兴亡。剧本着力表现了西施以大局为重,把国家利益置 于爱情之上的精神境界。
4、在音乐配器方面,更为齐全,管乐器有笛、箫、大小唢呐、
笙,弦乐器有琵琶、三弦、月琴,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小锣、 堂鼓等。 5、 “流丽悠远”特色。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 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影响而具有的 “流丽悠远”特色,使昆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 (三)脚色行当。 分工细化。 生、旦、净、末、外、丑。旦、 生是主角,重唱工;小生、小旦唱工、做工并重;贴旦以做工见 长。净:多扮演反面人物或性格粗放的喜剧人物。丑:正反男女 人物皆可,多为下层人物。末、外:中老年人。 京剧各类脚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剧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牡丹亭》生(柳梦梅),旦(杜丽娘),老旦(杜夫人),贴 旦(春香,小道姑),净(郭驼,苗舜宾,番王,老道姑,李全, 胡判官),末(陈最良,花神),外(杜宝),丑(门子,韩秀 才,疙童,杨婆) 《桃花扇》生(侯朝宗),旦(李香君),小生(吴次尾,蓝田 叔,弘光帝,左良玉),小旦(李贞丽,寇白门),老旦(卞玉 京),净(张瑛,苏昆生,马士英,刘良佐),副净(丁继之, 高杰,田雄,阮大铖),末(陈定生,杨龙友),副末(老赞 礼),外(史可法,张道士),丑(柳敬亭,刘泽清,郑妥娘)
第四章 明清传奇戏曲
传奇的演变、发展、体制、作家与作品
一、明代戏曲的演变与发展
明清传奇戏曲是继元代杂剧之后戏剧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明清传奇的发展可分作两个阶段: 1、明后期嘉靖末到崇祯末(即1567年至1644年); 2、清前期顺治初至乾隆末(即1644年至1795年)。 (一)明代前期戏曲:戏文。元末南戏向正式的传奇剧的过渡转 型期。(1368-1487成化年间) 1、作者多为民间艺人,无名氏之作。 2、多改编元代戏曲或民间故事。 明前期戏曲作品,其中多数是据宋元戏文旧本改订,或依宋元戏 文题材重创,或采长期流行民间的戏剧改编。根据宋元南戏旧本 改编的戏文如《琵琶记》和“荆、刘、拜、杀”,《连环记》、 《金印记》、《孤儿记》等。称 “明人改本”。改本的数量远超 过新编剧目,因此明代前期的戏剧才被称认为是“改本时期”。 《同窗记》(梁祝故事),《精忠记》(岳飞故事),风格质朴。 因此,明代嘉靖年间徐渭《南词叙录》中把嘉靖前的明代戏剧及 宋元南戏,统称为“戏文”或“南戏”、“南曲”。
《浣纱记》还着重批判了夫差的沉湎酒色、不辨忠佞,以及吴国君臣
的的卑鄙贪婪、阿谀谄媚,从而揭示了吴国由盛而衰的根源。而对含 冤死去的正直有远见的伍子胥则深表同情,这类描写在明代中叶都有 一定的现实意义。 《浣纱记》以二人的爱情故事和一缕溪纱贯串全剧始终,如开头写范 蠡与西施在村口的溪水边相遇并相爱,西施赠范蠡一缕溪纱作为定情 之物。后越国为吴国所败,范蠡以国事为重,劝说西施到吴国去。临 别时将溪纱分开,二人各持一半。末尾写灭吴之后二人在太湖舟中成 婚,又取出溪纱,一同泛海而去。这些情节有助于塑造范蠡和西施两 个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爱国者的形象。 《浣纱记》在结构上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事的创作手法对于后来的戏 剧创作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如《长生殿》、《桃花扇》皆以悲欢离合 的爱情故事,串以家国兴亡或其他重大政治事件,男女主人公皆是时 事的局中人或见证人。 《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编写的剧本,内容充实,辞藻 华赡,上演后受到普遍的欢迎,对推广昆山腔起了巨大的作用,成为 昆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浣纱记》“关目散缓”,过于 重视文辞音律而忽视戏剧冲突的设计和安排,宾白中骈偶语过多,这 些缺点对后世传奇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由于梁辰鱼才情较高,曲白 虽写得研练工丽,但尚无堆砌的恶习。
三、明清传奇剧的体制
(一)剧本体制。 1、篇幅较长,分出标目。 宋元戏文不标出,明清传奇不但标出,且标明出目言怀”,第三出为“训女”。每 一出结束、角色下场时也都有下场诗,全剧结束时有“散场诗”。 由于篇幅长达四五十出,所以还分上下卷。 2、一生一旦,贯穿始终。 这是昆曲传奇剧本体制的主要特点。在一部剧作中,通过一男一 女的悲欢离合构成戏剧情节,编排上往往一场或几场由生或旦主 演,生旦相互交替演述故事,展开情节。 (二)音乐体制。 1、演唱方式多样:独唱、对唱(接唱)合唱。 2、在节奏上音乐布局上,南曲北曲穿插使用,且不局限使用同 一宫调,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更加突出。 3、在演唱艺术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 和咬字吐音。
2、昆曲传奇剧的成立: 严格意义上的明代传奇,开始于嘉靖末年梁辰鱼的《浣纱记》。 (1)魏良辅改革昆山腔。 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1531-1541),住在太仓的魏良辅总结北曲演唱艺 术的成就并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山腔从唱法、结构及伴 奏乐器等方面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建立了委婉细腻、 流利悠远的昆腔歌唱体系。其声调清柔而婉折,富于跌宕变化,适宜 表现带有伤感色彩的内心情绪。但这时的昆腔仅仅是清唱。 (2)梁辰鱼编写昆腔传奇《浣纱记》。音乐体制规范化。 嘉靖(1522-1566)末年,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 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 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新声撰作传奇, 到万历年间(1573-1619)其影响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昆腔传 入北京,又迅速取代了继北曲之后盛行于北京的弋阳腔,逐渐发展成 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从此明清传奇的声腔有了规范,即以昆 山新腔为“正声”。 3、剧本文学体制基本定型。多分上下卷,分出标目,每出演完有下 场诗。 4、明代中期三大传奇的问世。积极参与现实斗争,具有时代精神与 历史责任感。 《浣纱记》(梁辰鱼)《宝剑记》(李开先)《鸣凤记》(王世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