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荠菜[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语文:我盼春天的荠菜教案范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我盼春天的荠菜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荠菜的期盼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春天的特点。
b.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初读课文a.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b.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精讲课文a.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b.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课堂讨论a.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想象与表达a.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美景。
b.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b.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2.通过课堂讨论和想象与表达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3.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建议。
六、教学拓展1.结合课文,开展关于春天的主题活动,如:制作春天手抄报、春天诗歌朗诵等。
2.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对春天的喜爱和回忆。
3.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春天的变化,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a.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表达对荠菜的期盼。
又是荠菜花开时的阅读答案

又是荠菜花开时的阅读答案【篇一:荠菜清香阅读答案详解】雨水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满地的荠菜已随着葱郁蔓延的春天,蓬勃生长。
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荠菜水灵灵地钻出了地面,绿油油的,晃人眼。
才想到,又到了吃荠菜的时节。
荠菜茎叶鲜嫩、清香,全菜皆可食用,实为绿色野味的上品。
②二月春来早,乍暖还寒,云展雨作,万物都茂盛地生长开来。
农民告别了农闲,开始下地劳动了。
这时,迎春花开,嫩黄的榆钱俏立枝头。
即使在枯黄的草丛,也催生出点点新绿。
风绿了,也将草木染绿了。
在那漫山遍野的鲜黄、嫩绿中,在地里劳动的人们会带上小竹篮、小铁锹,劳作之余,顺手捋上几把野菜带回家。
③那时我尚小,经常跟着母亲下地,总能看见母亲有选择地掐几把回来。
待从地里回到家,我就帮母亲择荠菜。
荠菜择好后,先用清水洗净,再用开水烫一下,挤干水分,用刀把荠菜切碎,再往馅里加上一些豆腐。
圆而薄的面片很快就擀出来了,再熟练地挑入一小块馅儿,左手心一合,右手指随意地捏几下,一个圆鼓鼓的包子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④荠菜的另一种吃法是贴饼子。
我和妹妹负责往锅里添柴火,等锅烧热后,母亲先在锅里放上一点油,然后将饼一个一个地放进锅里。
待到锅里冒出一股股大的蒸汽时,一块块黄澄澄的荠菜饼便熟了。
顿时,满屋子都飘起淡淡的荠菜香味,萦绕鼻端,至今回味悠长。
印象中,老家的野菜品种很多,荠菜是最好吃的一种。
⑤有时候,我也会挎上竹篮,拿着小镰刀,和小伙伴一起去挖野菜。
大家三三两两地走在田野的小路上,嘴里唱着“打过春,赤脚奔。
挑野菜,拔茅针”的歌谣。
农村的田野很美,有青山绿水、茂密挺拔的竹林和成片的果树。
我们提着镰刀和竹篮,在漫山遍野穿梭,山坡上、田野里、草丛中,到处都有野菜。
有的野菜长得胖乎乎的,有的才刚冒出一点嫩芽儿,有的则已是一簇簇地长在一起。
⑥那时,常常比赛看谁的野菜挖得最多。
于是,抢啊、闹啊、笑啊,玩得不亦乐乎,累了就坐在田埂上休息。
我们会在劳动快要结束时在田埂上拔茅针,田埂上那一片紫紫的小草,尖尖的,准是茅针,用拇指和食指捏紧那尖儿向上猛一提,就会把下面的花苞与茎抽断,这就叫拔茅针。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又是荠菜花开时》及答案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又是荠菜花开时我的童年是在江南广阔的田野里度过的,那里是我的活动室。
这个活动室是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所无法想象的。
那可真是个激动人心的世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乐趣。
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那里都有许多东西令我兴奋激动,其中就有荠菜。
兴奋激动的理由,主要不在她的美味,而在于寻找她的过程。
荠菜善变,不仅颜色变,形状也会变。
长在没有太多杂草的地方,她是匍匐在地上的,叶子呈锯齿状,有时候那锯齿还很大,整片叶子看上去像从叶子中间的茎上又生出许多瘦长的叶子来,而且颜色很深,灰紫色,不仔细找,根本发现不了。
如果长在菠菜地里,她就往上长,叶子几乎没有齿,而且颜色碧绿,和菠菜的模样十分相似。
如果周围有些浅浅的、灰绿色的草,她既不匍匐着,也不高高站着,颜色也就变成灰绿,叶子有浅齿,和周围的草一样,叶表一层细细的茸毛,这就又和采杂草打成一片了。
所以,每找到一棵,都是一次胜利。
有时候,第一遍没有发现,但有些疑惑,一回头,突然发现一个肥大的家伙正趴在那里呢。
这时候,会感觉胸腔里那颗心正激动得怦怦直跳。
这不像是在干活,而像捉迷藏,甚至比捉迷藏还好玩,谁不愿意呢?五六岁的时候,如果让我看守晒在场上的稻谷,驱赶麻雀和鸡,我是不愿意的,太乏味了。
如果母亲说:“海度啊,去挑点荠菜来,晚上包团子吃。
”我就兴高采烈,拿了篮子雀跃而去。
又是烟花三月、荠菜开花的时候了,不知道江南的孩子还能否认识荠菜,也不知道被春雨浇醒的田野里是否还有挑荠菜的妇女、孩子。
1.用“——”划出文中点明题意的句子。
2.荠菜的特点是,举一个例子说明3.作者挖荠菜的感受是什么?你从课文哪个地方体会到的?4.文章题目“又是荠菜花开时”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A. 对荠菜的喜爱B.对农村生活的向往C.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D.爱花之情5.“我的童年是在江南广阔的田野里度过的,那里是我的活动室。
这个活动室是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所无法想象的。
”读句子,联系生活经验想象一下这个“活动室”会有哪些活动?答案又是荠菜花开时1.又是烟花三月、荠菜开花的时候了,不知道江南的孩子还能否认识荠菜,也不知道被春雨浇醒的田野里是否还有挑荠菜的妇女、孩子。
人教版荠菜PPT教学课件

读“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总结:
方案 东线工程
中线工程
西线工程
路 从扬州附近抽水站 线 引长江水,基本沿
运河输水到 地 区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从 上游引水到 出丹江口水库,沿伏 上游 牛山、太行山东麓送 水到 、 。
水源 区
下游
中游、 水
上游、金沙江及其
库、 水库
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供水
下游地区;
区 下游地区; 流
荠菜啊,亲爱的荠菜,盼到了你
的生活是
生活
啊!
荠菜,我亲爱的荠菜!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 的影响
考纲要求: 1.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不断的直接或间接 地改变着地理环境。其改变既有正面的又 有负面的。
人类对环境的改变,总是从对区域环境的 某一因素产生影响开始,进而引起整个区 域环境的改变。(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 点)
(1)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产业,其原因主要是▲。(2分) (2)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3分
对策 开源方面
理由
节流方面
区际协调
有关产业转移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有:
1.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劳动力、市场、内部交易成本、国家政策、地价
2、产业转移的主要部门和方向:
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
资本、技术密集型
发达国家或地区
欠发达国家或地区
3、产业转移的影响:
(08年江苏卷)27.图12为“2000—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 电量柱状图”,图13为“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 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教育资料】小学五年级语文:我盼春天的荠菜2

【教育资料】小学五年级语文:我盼春天的荠菜2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29个新词。
2、初步学会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意。
3、懂得旧社会财主的罪恶,穷苦人家生活的艰苦。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10自然段。
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引题,激发动机:1、出示实物荠菜,教师和同学一起谈谈自己对荠菜的认识。
(从生长季节、生长地点、形状、味道等方面展开)2、揭题后解题,质疑:(1)揭题:我盼春天的荠菜(板书)(2)读题,你觉得课文重点会写什么?课题重点词是什么?(3)质疑:据题你会认为课文会写哪些内容?你有什么疑问?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到底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尽情地读,可轻声读,放声朗读,也可独自读,小组合作读要求:(1)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2)读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情,并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读书结果:(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提出不懂的词语适当解决。
(2)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初步感受,提出疑难问题3、这个故事发生什么年代,从哪里看出来?师简介旧社会穷人生活有关情况(如同学谈话中涉及此问题即穿插进去)4、课文的哪些段落具体描述了作者盼春天的荠菜的?(9、10自然段)课文其它部分写了哪些内容?给课文分段,并交流。
{分四段:一(1)二(2-3)三(4-8)四(9-10)}5、再读9、10自然段,简单回答作者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板书:好吃坦然的心情是享受)师引: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与她的经历有关。
让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吧!三、导学--探究,学习新课1、研读第二段:(1)分节指读,归纳节意(2)联系全文主要意思,你认为馋与饿哪一点更主要?为什么?(3)指导感情朗读全段。
2、研读第三段(1)自由轻声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章描写的画面。
(2)指名再读,其他同学闭目再次想象文章描写的画面。
(师在此告诉大家这种读书方法叫初读想象画面)(3)在你想象到的画面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怎样的画面?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要求对照文中句子,分析品读,体会感情,先在小组内交流(4)全班集体交流(分两方面-财主家人残酷和我心里害怕,可怜)A、第一方面:研究财主家人残酷重点研读,并进行朗读训练:a、那家伙立刻拿着一根粗木棍,紧紧追来。
五年级语文教案:我盼春天的荠菜(一)第二课时.doc

五年级语文教案:我盼春天的荠菜(一)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借助语言文字,了解“我”为什么会盼春天的荠菜。
2、培养学生自读感悟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研读,了解“我”为什么会盼春天的荠菜?2、教学难点:体味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教师引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和研究《我盼春天的荠菜》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读课题,读出我对春天的“盼”为什么我会盼春天的荠菜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我”盼春天的荠菜的一句话?2、荠菜,我亲爱的荠菜呀!3、……我最喜欢荠菜。
……好,我们就从这句话入手,研究课文。
)研读课文1、置疑:“我”为什么会最喜欢荠菜?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九自然段,找出“我”最喜欢荠菜的原因。
2、反馈:A、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
出示重点句:共3页: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
出示句子比较: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非常好吃。
请学生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知道荠菜是有点苦的,很难吃的,那我为什么觉得荠菜特别的好吃呢?老师建议同学们读读课文第2、3自然段,你从哪些词语、句子中读懂了“我”的饿。
你可以自己一个人独立研究,也可以与同学合作研究。
汇报交流:请同学们用这种形式汇报交流:我从这句话中研究出我的“饿”,因为,尤其是。
研读举例:1、刚抽出来的嫩蔷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
2、才开放的映山红,我会一把把塞进嘴里。
3、更别说是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了。
4、所以,只要我一出门,……羞的我头也不敢回。
师小结:是呀,当时的“我”是多么的饿呀,饿的连不好吃不能吃的都吃了,饿的连难为情都不怕了,而荠菜,春天的荠菜虽然味儿有些苦,但它毕竟能吃呀!而且,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别提有多好吃了。
再把“我”的这种感受读出来。
B、师引入:同学们,好吃是一个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吗?出示第二句重点句: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我盼春天的荠菜(第一课时)_五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我盼春天的荠菜(第一课时)_五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我盼春天的荠菜(第一课时)13、我盼春天的荠菜(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识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2、采用变序法学习课文1、2、3、9、10自然段。
3、初步学会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意的方法。
4、学习部分生字新词,并巩固运用。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的9、10两个自然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掌握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1、课前谈话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吃过不少的菜。
(青菜、白菜、花菜……)但对于荠菜,大家知道多少?(问……)因为荠菜它是一种春天开花的野菜,因此,春天的时候我们才能品尝它的味道。
今天,老师把荠菜的表哥带来了——这叫蒿菜,它的味道和荠菜差不了多少。
请一位同学上来品尝一下,如何……这是一种略带苦味的菜!既然是这样一种菜,应该是不太受大众喜欢的。
但有人却对荠菜怀有一种深深的感情。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三课《我盼春天的荠菜》,来了解一下其中真正的原因。
2、揭示课题(1)多媒体打出课题。
(13、我盼春天的荠菜)(2)我们看题目,我盼春天的荠菜。
先看这个盼是什么意思。
(盼望、渴望)。
那题目的意思就是我盼望春天的荠菜。
那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看屏幕)——我为什么要盼望春天的荠菜?第二个问题,我对荠菜有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
(特殊)读一读。
大家看一看,老师给大家上课,与你们老师平时给你们上课有什么不同?那你们的心情怎样?这就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既然这是一种特殊的感情,那课文的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先请几个学生谈一谈)(3)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一幅图。
(多媒体打出图),想想看,课文那一节是描写这幅图的。
(第九自然段)3、指导阅读9、10自然段。
(1)、听录音,思考从那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用————划出。
(2)提问,指名回答。
(3)归纳: {1、别提有多好吃了。
最喜欢荠菜{2、心情坦然。
小学五年级语文16《我盼春天的荠菜》

16《我盼春天的荠菜》五年级语文教案《我盼春天的荠菜》是浙江省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作者是我国知名作家张洁。
文中描写旧社会农村的穷苦孩子以野菜充饥,以挖野菜为乐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也从另一个侧面揭露财主的罪恶。
教学目标:1、了解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设计思想:由于课文所写的事情发生在旧社会,距现代生活较远,学生体会该文的思想情感有一定难度,我运用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句品味分析,披文入情,读中悟情。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课文,提出问题,自行探究。
1、审题激疑:小女孩为什么要盼春天的荠菜?2、运用自学方法,熟悉课文,了解内容。
3、提炼主线,围绕“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条主线初读课文,探讨课后题:“我”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从那些词句中看出来?采用变式教学,学习9-10自然段。
人人参与,默读课文,圈圈点点,说说读读议议。
总结出两点理由:A、荠菜味美。
B、挖荠菜时坦然的心情是一种享受。
4、再次设疑,根据A和B提出有关问题。
小组交流评价,全班交流评价,充分研究讨论后,在罗列的问题中取舍归纳出最值得研究的三个小论题:(1)、荠菜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真的很好吃吗?那到底是一种什么菜?旧社会里的人们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如有图片说明更佳。
(2)、为什么说挖荠菜是一种享受?财主是怎样的一种人?5、指导学生做好课外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完成简单的研究报告。
(1)、研究方式:或单独,或与同学合作。
(2)、搜集途径:群众调查,报刊,书籍(《上下五千年》《知识百科全书》)、上网。
(3)、研究成果:合作或独立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以备在课堂上交流。
二、运用研究成果,师生共创情境,体验思想情感。
1、探讨问题1:荠菜真的好吃吗?它到底是一种什么菜?(1)交流研究成果。
(2)既然荠菜味涩难咽,那为什么作者认为“别提有多好吃”呢?(3)研读课文2-3自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没有荠菜的生活真是
的
生活啊!
(2)我多么盼望,多么盼望
啊!
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 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 向广阔的田野奔去,嫩生生的荠菜用 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 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木棍 凶狠地追赶我。我可以不时地抬头看 看天空中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树上 绽开的杏花,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荠菜啊,亲爱的荠菜,盼到了你 的生活是 啊! 生活
荠菜,我亲爱的荠菜!
mmm注册 mmm注册
查痋爿
我最喜欢荠菜。把它下在玉米面 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 好吃了。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 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 篮子,向广阔的田野奔去,嫩生生的 荠菜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 迎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追赶我的人越来越近了,我害怕到 了极点,便不顾一切,纵身跳进那条河 里。 (2)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 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3)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子赶回 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 田野里升起了一层薄雾,夜色越来越浓, 周围静得可怕。
我最喜欢荠菜。把它下在玉米面 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 好吃了。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 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 篮子,向广阔的田野奔去,嫩生生的 荠菜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 迎我。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饿呀 !
我最喜欢荠菜。把它下在玉米面 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 好吃了。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 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 篮子,向广阔的田野奔去,嫩生生的 荠菜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 迎我。
(1)追赶我的人越来越近了,我害怕到 了极点,便不顾一切,纵身跳进那条河 里。 (2)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 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3)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子赶回 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 田野里升起了一层薄雾,夜色越来越浓, 周围静得可怕。
(1)追赶我的人越来越近了,我害怕到 了极点,便不顾一切,纵身跳进那条河 里。 (2)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 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3)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子赶回 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 田野里升起了一层薄雾,夜色越来越浓, 周围静得可怕。